2017-2018学年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会宁四中 2017-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级中期考试 语文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宝说话”实现文化的轻传播 张焱 春节期间,此前大受好评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在央视重播。这部纪录片以 5 分钟一集 讲述一件国宝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将国宝及其背后所承载的厚重文化,向广大观众进行富有 温情的介绍。 “六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陶,出于土,而 炼就生活。它需要摔,需要捏,需要烧。制陶如塑人,在经过这些磨难之后,陶土变成了器, 完成涅槃。”“以小博大、不欺老幼、善于忍耐,这既是剑的品格,也是君子的信 仰。”……有网友点评,这些诗化语言的解说词是“心与历史的对话,文明与传承的写照”, 而正是这样“心与历史的对话”,完成了一次文化的轻传播。 守成与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在这两点上,《如果国宝会说话》 都可圈可点。 先说守成。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中介绍的国宝为代表的文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物质 基因,展现了以器传道的重要文化传承路径,需要现代人读懂这些器物上的文字、解读这些 器物上的密码、传递这些器物呈现的价值,更需要我们守护这些器物代表的精神。因为在这 些精神中,有圣人的教诲,有君子的信仰,有道法自然的境界,更有执两用中的智慧,它们 构成了民族的灵魂,构成了民族力量的源泉。而我们今天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提倡,不是一 朝一夕之事,也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经常的浸润,《如果国宝会说话》便是很 好的尝试。 再说创新。让甲骨文变成流畅的白话文,让国宝文物的丰富意向层层展现,让年轻、青 春的面孔演绎历史的现场,让古与今有了时间的隧道,这个从容又丰富的解读过程展现了中 华文化的完整性和不间断性。而 5 分钟精短视频,集故事性、文学性、历史性、娱乐性于一 身,高清影像画面干净、画质精美,既适合在传统大屏幕上多集播放,也适合现代人在地铁 等地方,利用闲暇零碎时间观看。“微纪录”这种形式的创新,完成了将厚重的中华文明与 互联网碎片化传播的结合。正如业内人士所评价的,此片“把文物的重量通过最现代、最流 行的艺术方式传达出去,让纪录片尤其是短片成为文明传播的轻骑兵”。 十八大以来,从《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我在故宫 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元素的文化类节目陆续火爆荧屏、 网络,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引起大家的关注和研究。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这一要 求,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热爱和熟知了解。缺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就丢 失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与科学认知,就谈不 上创造和创新。在这个意义上,《如果国宝会说话》既是一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也完 成了某种程度的创造与创新,值得学习与效仿。 (选自 2018 年 02 月 26 日《光明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国宝会说话》中体现了民族文化传承中“守成”与“创新”这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在“创新”方面的贡献更大。 B. 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中介绍的国宝为代表的文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物质基因,它们 借助文字密码传递器物的价值。 C. 片中这些器物代表的精神,既有古圣先贤的教诲和信仰,又有为人处世的境界和智慧, 它们构成了民族的灵魂和民族力量的源泉。 D. “微纪录”集故事性、文学性、历史性、娱乐性于一身,完成了将厚重的中华文明与互 联网碎片化传播的结合,因而也被称为“轻传播”。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前两段介绍《如果国宝会说话》在央视重播的情况,以生动的解说词引出全文观点: “国宝说话”实现文化的轻传播。 B. 第三段指出“守成”与“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最重要的两个方面,第四、五段分 别对“守成”与“创新”进行深入的论证分析,这三段构成了典型的总分式结构。 C. 在第六段中,作者将《如果国宝会说话》与《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 目进行对比,论述了文化类节目对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D. 第七段引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传统文化的论述,进一步论证了《如果国宝会说话》对实 现文化轻传播、建立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重要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国宝会说话》将国宝以及背后所承载的厚重文化深入浅出、富有温情地介绍给广 大观众,其大受好评的重要原因是解说词的巨大感染力。 B. 《如果国宝会说话》之所以能完成一次文化的轻传播,是因力观众认识到我们今天对传 统文化的重视与提倡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经常的浸润。 C.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节目火爆荧屏、网络,一定程度上证明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引起大家的关注和研究。 D.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热爱和熟知了解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 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 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 A 项,在“‘创新’方面的贡献更大”无 中生有;B 项,“借助文字密码传递器物的价值”曲解文意;D 项,“因而被称为‘轻传 播”’强加因果。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 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 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 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 C 项,《如果国宝会说话》与《中国成语 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不是对比关系。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 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 B 项,“今天对传统文化 的重视与提倡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经常的浸润”不是观众的认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悠哉游哉 【德国】伯尔 西海岸的码头上,一个衣着寒伧的人躺在他的渔船里闭目养神。 一位穿得很时髦的游客迅速把一卷新的彩色胶卷装进照相机,准备拍下面前这美妙的景 色:蔚蓝的天空、碧绿的大海、雪白的浪花、黑色的渔艇、红色的渔帽。喀嚓!再来一下, 喀嚓!德国人有句俗语:好事成三。为保险起见,再来个第三下,喀嚓!这清脆但又扰人的 声响,把正在闭目养神的渔夫吵醒了。他睡眼惺忪地直起身来,开始找他的烟盒。还没等找 到,热情的游客已经把一支烟递到他跟前,虽说没插到他嘴里,但已放到了他的手上。喀嚓! 这第四下喀嚓声是打火机的响声。于是,殷勤的客套也就结束了。这过分的客套带来了一种 尴尬的局面。游客操着一口本地话,想与渔夫攀谈攀谈来缓和一下气氛。 “您今天准会捕到不少鱼吧?” 渔夫摇摇头。 “不过,听说今天的天气对捕鱼很有利。” 渔夫点点头。 游客激动起来了。显然,他很关注这个衣着寒伧的人的境况,对渔夫错失良机很是惋惜。 “哦,身体不舒服?” 渔夫终于从只是点头和摇头到开腔说话了。“我的身体挺好,”他说,“我从来没感到 这么好。”他站起来,伸展了一下四肢,仿佛要昱示一下自己的体魄是多么的强健,“我感 到自己好极了!” 游客的表情显得愈加困惑了,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疑问,这疑问简直要使他的心都炸 开了: “那么,为什么您不出海呢?” 回答是干脆的:“早上我已经出过海了。” “捕的鱼多吗?” “不少,所以也就用不着再出海了。我的鱼篓里已经装了四只龙虾,还捕到差不多两打 鲭鱼……”渔夫总算彻底打消了睡意,气氛也随之变得融洽了些。他安慰似地拍拍游客的肩 膀。在他看来,游客的担忧虽说多余,却是深切的。 “这些鱼,就是明天和后天也够我吃了。”为了使游客的心情轻松些,他又说:“抽一 支我的烟吧?” “好,谢谢。” 他们把烟放在嘴里,又响起了第五下“喀嚓”。游客摇着头,坐在船帮上,他放下手中 的照相机,好腾出两只手来加强他的语气。 “当然,我并不想多管闲事,”他说,“但是,试想一下,要是您今天第二次、第三次, 甚至第四次出海,那您就会捕到三打、四打、五打,甚至十打的鲭鱼。您不妨想想看。” 渔夫点点头。 “要是您,”游客接着说,“要是您不光今天,而且明天、后天,对了,每逢好天都两 次、三次,甚至四次出海——您知道那会怎样?” 渔夫摇摇头。 “顶多一年,您就能买到一台发动机,两年内就可以再买一条船,三四年内您或许就能 弄到一条小型机动渔船。用这两条船或者这条机动渔船您也就能捕到更多的鱼——有朝一日, 您将会有两条机动渔船,您将会……”他兴奋得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您将可以建一座小 小的冷藏库,或者一座熏鱼厂,过一段时间再建一座海鱼腌制厂。您将驾驶着自己的直升飞 机在空中盘旋,寻找更多的鱼群,并用无线电指挥您的机动渔船,到别人不能去的地方捕鱼。 您还可以开一间鱼餐馆,用不着经过中间商就把龙虾出口到巴黎。然后……”兴奋又一次哽 住了这位游客的喉咙。他摇着头,满心的惋惜把假期的愉快几乎一扫而光。他望着那徐徐而 来的海潮和水中欢跳的小鱼。“然后……”他说。但是,激动再一次使他的话噎住了。 渔夫拍着游客的脊背,就像拍着一个卡住了嗓子的孩子。“然后又怎样呢?”他轻声问 道。 “然后,”游客定了一下神,“然后,您就可以悠哉游哉地坐在码头上,在阳光下闭目 养神,再不就眺望那浩瀚的大海。” “可是,现在我已经这样做了,”渔夫说,“我本来就悠哉游哉地在码头上闭目养神, 只是您的喀嚓声打扰了我。” 显然,这位游客受到了启发,他若有所思地离开了。此时,在他的心里,对这个衣着寒 伧的渔夫已没有半点的同情,有的只是一点儿嫉妒了。 (选自《徽型小说鉴赏辞典》,雷夏鸣译)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渔夫两次“点点头”“摇摇头”的典型 动作表现了他对游客不耐烦的心理状态。 B. “我感到自己好极了!”“这些鱼,就是明天和后天也够我吃了”,从渔夫的语言描写中, 可以推知他满足于当下的逍遥生活。 C. 殷勤惋惜疑惑热情嫉妒,游客对渔夫情感态度的变化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使人物形象 逐渐丰满。 D. 这篇小说取材于日常生活,蕴含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它通过游客与渔夫的思想碰撞,探 讨了人生的意义、价值及人生追求的命题。 5. 结合全文,分析文末两处“悠哉游哉”含义是什么。 6. 小说第一、二段叙述了渔夫与游客的邂逅,以此开篇,有什么艺术效果? 【答案】4. A 5. 前一处是不满现状,积极进取,物质积累极其丰富后的满足感;后一处 处是安于现状,知足常乐,淡定从容的精神追求和享受。 6. 从谋篇布局方面,小说以互不相识的两人邂逅开篇,引出下文两人的对话,推动了故事 情节的发展。从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游客和渔夫一出场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个人物生活 态度差异得到充分展现。从小说的主旨方面,由邂逅的偶然性引出两种人生观的交锋,引发 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思索。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 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B 项考核手法,CD 项考核内容, 其中 A 项,“表现了他对游客的不耐烦的心理状态”错,表现出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的题目,注意结合语段的内容分析,答 题时注意根据语段中的“再不就眺望那浩瀚的大海”意在表明“不满现状,积极进取,物质 积累极其丰富后的满足感”;根据“在码头上闭目养神”第二处是“安于现状,知足常乐, 淡定从容的精神追求和享受”。 在码头上闭目养神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的能力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答出情节的内 容,然后从结构、内容和读者的角度分析其作用。此题要求答出“小说第一、二段以叙述渔 夫与游客的邂逅开篇的艺术效果”,从情节上看,小说以互不相识的两人邂逅开篇,引出下 文两人的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从从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看,游客和渔夫一出场就形 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个人物生活态度差异得到充分展现;从小说的主旨方面看,由邂逅的偶 然性引出两种人生观的交锋,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思索。 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 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 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 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认为,我国食品安全目前总体稳定向好,但仍要努力让监管 工作始终“跑”在风险前面。 “我每天第一件事是检测鸡蛋质量。”江西省某养殖公司总经理说,“鸡吃的是东北运 来的精选饲料,喝的是山泉水,为的就是从源头上保证鸡蛋的质量。” 某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其公司生产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包装上印有二维码,消 费者只需扫一扫,产品信息、配料信息就一目了然。企业也可通过产品二维码追踪至成品生 产厂、基料粉生产厂,甚至追踪到牧场,掌握生产过程每个环节的信息。 食药监总局要求,除了源头严防、过程严管,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风险严控: 严控潜在风险。目前,新技术、新原料、新品种层出不穷,未知风险增多,一些潜在的 食品安全风险仍然游离于监管之外。比如,近年来网络销售、网上订餐等新业态的普及给监 管带来了新挑战。 严控社会风险。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公众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关注度越来越高。今 年,食药监总局要继续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每周公布食品抽检信息。对总局发布的不合格产 品抽检信息,企业所在地省局要在一周内向社会公开风险控制措施并报告总局,三个月内公 开案件处罚结果并报告总局。 严控管理风险。基层专业技术力量、检验检测手段和经费短缺,个别地方还存在不担当、 不作为的问题,也存在乱作为的问题。监管部门首先要对自己从严要求,严守从农田到餐桌 的每一道防线,不断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摘编自《跑在风险前面 确保舌尖安全》,原载《人民日报》2017 年 1 月 17 日 材料二: 2015 年中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抽样场所分布情况图 注: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相关抽检数据统计 (选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项目《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 2016》) 材料三: 当今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大体可以分为单一部门管理和多部 门管理两种类型,这其中又可分为分类管理和分段管理两种形式。在被称为“史上最严”《食 品安全法》的修订过程中,中国食品安全管理模式调整为两段式的食品安全监管,主要是两 大主体:农业部负责农产品生产环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则承担食品加工、流通和 消费环节的监管责任。过去分管部门多、职责不清,分段、分类两种管理形式交叉混杂的情 况,在新法中得到了改善。 新法增添了很多新的监管内容,尤其是对有重要民生影响的产品进行了专门规定。从处 罚力度来看,新法规定:出现问题后,罚款的金额最高达到 30 倍货值;累计三次以上被罚 款、警告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就会面临停业停产乃至吊销许可证。“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 名不虚传。 (摘编自《新食品安全法史上最严 固定两段式食品安全监管》,原载《北京青年报》2015 年 5 月 27 日) 材料四: 德国将食品安全工作交由联邦食品与农业部统一监管,下设风险评估研究所和食品安全 局两个机构。风险评估研究所主要负责食品安全有关风险的评估,并提交评估报告和政策建 议。食品安全局负责风险管理,应对突发事件,协调国内各州食品安全事务以及与欧盟有关 机构的联系。 法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主要由农业部、财经工业部和卫生部三个部门承担。农业部负责从 生产到销售等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包括制定有关技术规范。财经工业部负责市场交易环节 的食品安全和诚信监管。卫生部负责调查食品安全事件,并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摘编自罗云波等著《国外食品安全监管和启示》)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B. B C. C D. D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抽样工作涉及生产、流通、餐饮三大环节的各种场所,其中尤 以对餐饮环节的抽检力度最大。 B. 网购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抽样不合格率最高,这说明食品流通新业态的普及给我国的食 品安全监管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C. 根据材料二可知,在生产环节的各个场所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抽检次数越多的 场所,抽检样品不合格率越高。 D. 新闻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促使新的《食品安全法》增添 了监管内容、加大了处罚力度。 9. 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如何?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与德国、法国有什么不同? 【答案】7. D 8. B 9. 第一问:总体稳定向好;但仍存在各种风险。 第二问: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是两部门分段管理,德国是单一部门分类管理模式,法国 是三部门分段分类管理模式。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 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D 项,结合文本内容“德国将食品安全工作 交由联邦食品与农业部统一监管,下设风险评估研究所和食品安全局两个机构”分析可知, 德国食品安全工作是联邦食品与农业部统一监管的。 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A 项,对餐饮环节抽检的次数 和场所数均不是三个环节中最多的,不是抽检力度最大的环节。C 项,生产环节中,生产线 的抽检次数最少,但不合格率最高。D 项,材料没有媒体关注“促使新的《食品安全法》增 添了监管内容、加大了处罚力度”的说法。 点睛: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 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 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 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戴等。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 差别。注意 1 分选项,1 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 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概括。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结合文本内容概 括。“我国食品安全目前总体稳定向好,但仍要努力让监管工作始终‘跑’在风险前面”,总 体稳定向好;但仍存在各种风险。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与德国、法国的不同,“德国将 食品安全工作交由联邦食品与农业部统一监管,下设风险评估研究所和食品安全局两个机 构”,德国是单一部门分类管理模式;“法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主要由农业部、财经工业部和卫 生部三个部门承担”,法国是三部门分段分类管理模式;“中国食品安全管理模式调整为两段 式的食品安全监管”,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是两部门分段管理。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 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故、 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 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七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 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 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 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 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 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 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 拗。廷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 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 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因谢不审,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 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 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杨廷和功, 不可没也。” (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 B. 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 C. 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 D. 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庶吉士”,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 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 B. “七庙”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后 泛指帝王的宗庙。“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七庙”也是这个意思。 C. “宫市”,旧制,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由官府承办,向民间采购。中唐以后,宫市改由 太监直接办理,成为皇帝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最残酷的方式。 D.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宪宗、孝宗都 是庙号。庙号起源于秦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廷和善于钻研,志存高远。他喜欢考察研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 法家理论,志向远大,有成为宰辅重臣的愿望。 B. 杨廷和注重礼制,讲究孝道。父亲去世时,他再三请求允许自己奔丧,皇上终于答应了; 还劝武宗要参加七庙祭祀、孝顺供养两宫太后。 C. 杨廷和不畏权势,敢于直谏。他极力劝谏皇上不要听信邪恶小人的话,要效法宪宗、孝 宗爱护人民的做法。后来追究了拟旨人的责任。 D. 杨廷和体恤民情,爱惜民力。因江东一带连年歉收,杨廷和等人不愿派官员督促织造, 且趁机极力劝说不要派遣,但皇上没有听从。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 (2)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 【答案】10. D 11. D 12. C 13. (1)(皇上)派使臣赐给杨廷和羊和美酒、银两和丝织品(或:财物)。杨廷和上书推辞, 趁机请武宗回京,武宗没有回复。 (2)杨廷和等不从命,趁机极力说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不要派遣。皇帝催促更为急迫, 并告诫不要轻慢阻扰固执任性。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 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不久因父亲去世,请求允许奔丧,武宗不答应。杨廷和 再三请求,武宗才答应。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从杨廷和开始。服丧期刚满,杨廷和就 被武宗召回。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如“不许”“乃 许”“者”“自……也”“即”。本句中也可根据一些名词,如“阁臣”“廷和”等做出判 断。 11.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 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 D 项,庙号起源于商朝,秦朝将庙号连同谥号制度一并废止。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 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C 项,“后来追究了拟旨人的责任”错,原文是“帝 因谢不审”。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 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 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 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 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 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 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使使”,派使臣; “谢”,推辞;“因”,趁机;“报”,回复。第二句得分点:“因”,趁机;“趣”,同 “促”,催促;“戒”,告诫;“渎”,轻慢;“执拗”,固执任性。 参考译文: 杨廷和,表字介夫,新都人。父亲杨春,官居湖广提学佥事。杨廷和十二岁时参加乡试 考中举人。成化十四年,十九岁,比他父亲先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杨廷和长得英俊潇洒, 性格沉静稳重,周密审慎,写文章简洁流畅有章法。喜欢考察研究掌故、民情、边防事务及 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心怀成为宰辅重臣的愿望。乾清宫发生火灾,杨廷和请武宗避开 大殿,下诏批评自己的过错,征求正直之言。趁此与下属官员一起上疏,劝武宗早些上朝, 晚些退朝,亲自参加七庙祭祀,尊崇对两宫太后的孝顺供养,勤于每天的经史讲习。又面奏 皇上广开言路,通达民情,遣还边兵,革除宫市,节省土木建筑,减轻织造负担,一共十多 条,都切中时弊。但武宗不省察。不久因父亲去世,请求允许奔丧,武宗不答应。杨廷和再 三请求,武宗才答应。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从杨廷和开始。服丧期刚满,杨廷和就被 武宗召回。当时武宗正在宣府打猎,皇上派使臣赐给杨廷和羊和美酒、银两和丝织品(或: 财物)。杨廷和上书推辞,趁机请武宗回京,武宗没有回复。杨廷和又与大学士蒋冕骑马到 居庸关,想亲自出塞请武宗回来。皇帝命令谷大用把守关门(不允许他们出关),他们才回 京。皇帝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各做旗帜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说:“这是民间百姓用来表 示对故旧的亲热罢了,天子是最为尊贵的,我们不敢亵渎奉献这些。”皇帝再次派使臣前来 说明意思,但杨廷和执意不从,武宗只好作罢。江东一带连年歉收,而宦官又请求派官员督 促织造。工部和给事、御史进谏,都不听从,催促内阁起草敕书。杨廷和等不从命,趁机极 力说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不要派遣。皇帝催促更为急迫,并告诫不要轻慢阻扰固执任性。 杨廷和极力劝谏,说:“臣等及满朝大臣、谏官的话都不听,反而听信几个邪恶小人的话, 陛下能只与这二三个奸邪小人共同治理祖宗的天下吗?宪宗、孝宗爱护人民的美好政绩有很 多,陛下不效法,偏偏效法那些不足效法的,这是为什么呢?”因而请求追究拟旨的是何人, 怀疑有人假借御批来实现自己的私欲。皇帝就推辞说不清楚,只是告诫所遣宦官不要过分放 肆而已,但不予阻止。杨廷和起先屡次上疏请求退休,后来请求更加坚决。三年正月,皇帝 允许杨廷和离职。第二年六月,杨廷和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过了很长时间,皇帝问大学士 李时太仓积聚的粮食还有多少,李时回答说:“还可以支付几年。”皇帝感慨地说:“这是 杨廷和的功劳啊!不可以抹杀。”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宋】张孝祥①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 远思渺难收。徙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 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③,杜若④满芳洲。 【注】①张孝祥(1132-1169):南宋著名词人。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后,乘舟沿江 东归途中。②沉累:指屈原。③虞舜:虞是传中远古部落名,就是有虞氏,舜为其领袖,故 称虞舜。④杜若:一种芳草。 14. 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词的上阕由自身遭际写起,继而描写登岳阳楼所见景象:日落君山,云气蒸腾,沅水、 湘水两岸的草木呈现葱绿,一弯残月,如帘钩高挂。 B. “西风千里”两句,承接上意,写湖海倦游的自己经过长途的江面飘荡,终于来到了游 览胜地岳阳楼上;用比喻手法,于苍凉中给人以安慰。 C. “雄三楚”五句,写岳阳楼雄于三楚、吞吐七泽、隔绝九州的地势并发出感叹,以夸张、 反问手法,极写所见景象气势的壮阔,词气跌宕飞动。 D. “沉累”,指无罪而沉于湘水的屈原。作者欲吊屈原而不知其处所,目力所及,只有渔儿 樵子,他们为此而哀伤地写下与屈原同调的“离忧”。 E. 结尾“回首”两句,用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和《离骚》辞语, 抒发深沉的情怀。“杜若满芳洲”,以景结情,意味深长。 15. 这首词借登楼远望、吊古伤今,表达了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4. BD 15. ①宦海漂泊的倦意:“湖海倦游客”二句写湖海倦游,如今乘舟而 归,表达了宦海浮沉而今欲归休的感受。②怀才被弃的幽怨:“欲吊沉累无所”二句,借对 屈原的凭吊,表达了怀有才干而为君主疏离的辛酸悲苦之情。③政治清明的期盼:“回首叫 虞舜”二句,借对贤君虞舜的呼唤,表现出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诗歌的理解和赏析。B 项“比喻”不当。D 项, “沉累”,指屈原沉湘,亦曰“湘累”。无罪被迫而死曰“累”。作者对屈原身处 浊世而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有着心心相印的关系。他欲吊屈原而不知其处所, 但登山临水,有渔儿樵子,与同哀屈原而诉其“离忧”之情。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 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借登 楼远望、吊古伤今,“湖海倦游客”二句写湖海倦游,如今乘舟而归,表达了宦 海浮沉而今欲归休的感受;“欲吊沉累无所”二句,借对屈原的凭吊,表达了怀 有才干而为君主疏离的辛酸悲苦之情;“回首叫虞舜”二句,借对贤君虞舜的呼 唤,表现出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点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 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 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____, ____。” (2)荀子在《劝学》中,为了证明“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运用了“_____,______”两 个喻证,从而论证了人必须经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 ________”的境界。 【答案】 (1). 陟罚臧否 (2). 不宜异同 (3). 木受绳则直 (4). 金就砺则利 (5). 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 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陟”“臧否”“砺”“知明”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 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新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 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 不到分数。 第 II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些逸闻就笔走 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②担任校长以来,林先生朝乾夕惕,孜孜不倦,优化了校园环境,鼓起了老师们的干劲,使 全校呈现出欣欣向荣之象。 ③从某种意义上讲,搞财务工作犹如坂上走丸,有一定的风险,只有精通业务,严于律己, 才能“化险为夷”。 ④席远丘为人孝友恬淡,通达时务。他在任十年,致力整顿吏治,发硎新试,百姓深获其利。 ⑤著名作家王家的最新力作《得民心得天下》,对儒家经典《孟子》进行了睿智深刻的解读, 再现了《孟子》的微言大义,尽展大师风采。 ⑥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他喊冤不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罚不当罪,而是因为他认为还有其他人没 有被揪出来,相比之下他觉得“不公平”。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④⑥ D. ③④⑤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首先明确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中句子 的语境分析即可。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灵活,挥洒自如。此处属对象误用。 朝乾夕惕:指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乾,乾乾,即自强不息;惕,小 心谨慎。使用正确。 坂上走丸:像在斜坡上滚弹丸。比喻形势发展迅速或工作进行顺利。此处属望文生义。 发硎新试:像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于。本句有“他在任十 年”,此处不合语境。 微言大义:含蓄微妙的言语,精深切要的义理;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运用正确。 罚不当罪:处罚和所犯的罪行不相当。指处罚过轻或过重。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优化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加强机关机构配合联动将是解决各部门职责不明、 推诿扯皮、效能不高的主要思路。 B. 适逢在南京大屠杀 80 周年之际,加拿大安大略省计划将每年的 12 月 13 日设定为南京大 屠杀纪念日,却遭到了否认屠杀行为的日本政客的阻挠。 C. 近百年来,随着亚欧贸易不断开展,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参与起源于中国的“石头、剪刀、 布”游戏,并且玩得不亦乐乎。 D. 去年 12 月 17 日,第二架 C919 大型客机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完成首次飞行,这拉开了全 面试验试飞的新征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 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 分。A 项,成分残缺,“的主要思路”前加“等问题”。B 项,句式杂糅,应改为“适逢南京 大屠杀 80 周年”或“在南京大屠杀 80 周年之际”。D 项,搭配不当,“拉开……征程”不 搭配。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某新锐作家将自己的新书赠给一位老作家,并谦虚地写下:“晚辈才疏学浅,奉上拙作, 敬请海涵。” B. 既然大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一得之愚,那么我也谈谈我的拙见,仅供大家参 考。 C. 保险推销员小芳对顾客说:“王大爷,请您记下我们的服务电话,方便您以后的垂询。” D. 著名画家张老请攻读硕士的小李写艺术评论,小李说:“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 长,我只恨自己学识浅薄,不堪重任,还请见谅。”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 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A 项,结构 混乱,“而是…反对”“因为…反对”句式杂糅,应该把“而是”后的“因为”删去。C 项, 搭配不当,“驱散”与“大雾天气”不搭配,可删去“天气”。D 项,不合逻辑,主客颠倒, 应该是话是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可以改为““生活予我以痛苦,我却报之以歌’这句流传 甚广的话正式他丰富而又精彩的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随着环境的变化,自然界的许多动物要冬眠,而海参却要夏眠。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 海参是以浮游生物为食的,而浮游生物习性特别①____:冬季海面水冷,它们主要生活在海 底;夏季海面水温升高,它们都浮上来觅食和繁殖。生活在海底的海参,②____,只好用休 眠的方式来维持生命。因此,海参的夏眠与其他生物的冬眠一样,③_____。 【答案】 (1). ①随季节(冷暖或温度)变化改变活动区域 (2). ②因为夏季缺乏 食物 (3). ③都是适应环境变化的生存方式(或:都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 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结合后面关于冬季和夏季海面温度的变化分 析可知,海参随季节变化改变活动区域;第②处结合“只好用休眠的方式来维持生命”分 析可知,夏季缺乏食物;第③处结合语境内容分析,缺乏食物采用夏眠方式,是为了适应 环境的变化。 21. 阅读下面这幅漫画,然后说明画面内容并概括其寓意。 (1)画面内容:(不超过 85 字) (2)寓意:(不超过 20 字) 【答案】内容:画面的左边有一个人双手举着一块大石头,他面前的地上有一只大蜈蚣,画 面的右边是一个人坐在长椅上看报纸,他正回过头来对举着石头的人说:“你举石头干嘛, 想害我?!” 寓意:所有的误会都是在不信任的基础上产生的。(或:不了解事实真相就会产生误会)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漫画。题干要求“说明画面内容并概括其寓意”,说明画面, 具体说就是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作答时要细察画面,抓住矛盾。(人、物、景 不遗漏)然后分析细节,揣摩寓意(分析图中每个元素的密切关系;夸张处有弦外音;细节 处表达真正意图)。同时,注意提示,抓住关键(标题,漫画中的文字,标题中的提示)。概 括其寓意,即通过漫画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内涵。先要认真细致的观察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 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要注意:画面的形象主体不一定是讽刺或颂扬的对象,要学会由“实” 及“虚”,由表及里。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本题漫画中 的文字是“你举石头干嘛,想害我?!”而画面中的人物事件则是左边有一个人双手举着一 块大石头,正对准他面前的地上的一只大蜈蚣,画面的右边是一个人坐在长椅上看报纸,他 正回过头来对举着石头的人说了这句话:“你举石头干嘛,想害我?!”由此我们思考漫画 的寓意是:不了解事实真相就会产生误会,或所有的误会都是在不信任的基础上产生的。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马可·奥勒利乌斯:存在物就像是奔腾不息的河流,事物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白岩松:人生中总有一些不变的东西,用这些不变的东西才能去应对身边的那些变。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历史文化之变 历史如沙,蓦然回首,沙中已经没有痕迹,当你细细去品味和聆听时,沙却被风吹起, 又我展开了一幅朦胧的画卷。 一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从老子的“小国寡民”走来,从孔子的 “仁义礼志”中走来。从嵇康的阵阵打铁声中走来,原来不变便是中国历史的一脉相承。 曾经为东坡的坎坷之路惋惜。漂泊的人历尽漂泊的浪迹天涯之苦。曾经暗自为东坡的固 执所懊恼。然而从“大江东去”的豪迈中又体会到了文坛领袖的风采,其实不变的还有他始 终报国之心。 曾经唾味曾国藩是地主阶级的走狗,安庆之围的刽子手。然而翻开《曾国藩家书》,却 领略的是曾国藩作为儒将的风采,一个清官的英姿。“内圣外王”或许就是追求的。也许只 有毛主席对他的评价才是最中肯的“他是地主阶级里面最厉害的一个。他倚天照海的心境我 无法明白,只是隐约看到了不变的是他的人生态度。” 二 “物是人非事事休,多少事欲说还休。” 似乎伴随着易安的只是易逝的黄花,不尽思愁。她曾经芙蓉如面,轻移莲步上兰舟,他 曾经一腔心儿托明诚,她曾经历尽心心叶叶的缠绵,点点滴滴的呢喃,他更曾有花影压重门 的感伤,这只是情感的感伤。 南渡,带来半生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痛,改嫁之苦的易安只能形单影只。面对武陵 已远,易安感受到独自饮酒的孤独。那载起她青春年少的小舟却载不动她的忧愁。 中华民族的子女总是坚强的,易安便从思念与痛苦织成的网中挣扎出来,于是有了《金 石录》《漱玉集》。那吹箫的人已去,故国已成空。易安以其子女的坚韧完成了自己的蜕变, 李清照,中国文学史上永远的李清照,中国文学史上永远的易安居士。 一个女子用瘦弱的身躯支撑敢于变化,适应变化的精神脊梁。 “无字碑上镌字满”,发黄的线装书再现了一幕历史,其中的是非曲折又谁能明了,不 变的是一种心境,变得也是一种心境,独上高楼,还是壮志雄心?然而史书上的文字就由历 史学家去评论。 立意角度参考:穷则变,变则通;当变则变;变化的社会中应当坚守的(如,传统美德); 辩证看待变与不变;等等。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 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 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 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 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 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 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本题要注意仔细分析三句名言 的内在联系,得出立意角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