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学者信力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仍、兵荒马乱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最为开放和最不可思议的一个时代……是一个黄金的时代……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材料反映的是 A.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 儒家思想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C. 传统主流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D. 促使“三教合一”现象出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战乱频仍、兵荒马乱的时代”、“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故选A项;儒家思想开始处于独尊地位是在汉代,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百家争鸣,还没有形成占据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重新焕发了生机”的说法有误,故排除C项;此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三教合一”现象出现的说法明显有误,故排除D项。‎ ‎2.战国时期有人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由此,他主张治国应该 A. 民贵君轻 B. 无为而治 C. 兼爱、非攻 D. 严刑峻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严刑峻法主张,属于法家思想,故D正确。民贵君轻属于儒家思想,故A排除。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故B排除。兼爱非攻属于墨家思想,故C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法家思想 ‎3.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 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 正统的孔孟学说 C. 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家 D. 儒家学说与权术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董仲舒相关知识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思想。所以选C。‎ ‎4.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主要目的是 A. 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B. 为社会治理提供导向 C. 强调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 提高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董仲舒认为君主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种观点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导向,故答案为B项;这种主张不是为了保护环境,排除A项;材料所述是天与天子即君主的关系,排除C项;这种主张在儒家思想中本来就已包含,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点睛】董仲舒以较为曲折的方式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如宣扬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5.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这表明理学 A. 以弘扬纲常伦理和倡导个性解放为本 B. 源于汉代儒学天命思想 C. 融合佛道思想凸显其逻辑性和道徳性 D. 成为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 ‎【答案】C ‎【解析】‎ 从理学的思想来源上看,它不仅仅是思想领域上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宗教、逻辑以及哲学上的融合,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特点;B选项说法过于狭隘;D选项不是材料叙述的主要含义。‎ ‎6.“他”肯定理离不开物,认识事物之理就必须“与物接”,所谓的格物穷理也就包含了接触自然界具体事物而认识其规律之义,含有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他”是 A. 朱熹 B. 陆九渊 C. 王阳明 D. 王夫之 ‎【答案】A ‎【解析】‎ 对材料进行分析可知,材料强调了理学家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而在四个选项中只有朱熹是理学家,故选A;陆九渊和王阳明是心学家,故可排除;王夫之是唯物思想家,不是理学家,故可排除D。‎ ‎7.有学者指出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将批判锋芒指向全体专制君主。将先秦以来受制于君权的民本思想推进到“新民本”高度。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B. 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 C. 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D. 君主专制的日益加强 ‎【答案】A ‎【解析】‎ 根据“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将批判锋芒指向全体专制君主”,结合所学,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清之际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思想,故A正确;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的根源是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排除B;鸦片战争后,西方启蒙思想传入我国,C错误;D是明清之际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思想的政治因素,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将批判锋芒指向全体专制君主”,结合所学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想产生的背景分析解答。‎ ‎8.明清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君臣的职责都是为天下服务,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据此推断,该思想家 A. 要求恢复三省六部制 B. 主张限制君主专制 C. 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 D. 反对废除宰相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 “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可以得出其主张君臣共治天下,说明其主张反对君主专制,故B正确;材料三省六部制的恢复与否无关,故A不正确;材料主张的是君臣平等,没有涉及君主立宪制,故C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废除宰相制度的信息,故D不正确。‎ ‎9.考古界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甘肃放马滩纸、悬泉纸、早滩坡纸,陕西灞桥纸等。但《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对此理解合理是 A. 纸是汉代的主要书写材料 B. 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汉 C. 蔡伦发明造纸术最为可信 D. 汉朝各地推广了造纸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在西汉就已经出现了纸,这说明造纸术的发明不会晚于汉朝,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纸在汉代书写材料中所占的比重多少;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张更加廉价和普及,蔡伦不是发明了造纸术而是改进造纸术;D选项错误,在西汉不少地方发现了纸,不等于在汉代各地推广了造纸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0.下图为宋代苏轼书法作品《寒食帖》,下列对该贴字体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 非真非草,行云流水 B. 写意奔放,风卷残云 C. 方正平直,循乎法度 D. 笔画圆匀,形体修长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寒食帖》是苏轼的作品,从书法的角度看,有草书的风格但又不完全,具有行书的特点,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形容的是草书;C选项是楷书的特点;D选项是篆书的特点。‎ ‎11.宋代活本《张生彩鸾灯传》描写了张生元宵观灯引出的爱情佳话,《张主管志诚脱奇祸》描绘了张胜与小夫人“鬼魂”的遇合,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可见宋代话本 A. 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 B. 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 C.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D 真实再现了北宋城市生活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反应市民阶层价值取向的话本出现,C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宋代话本具体对社会的影响,无法表明其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A错误;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的说法明显夸大,B错误;话本是艺术创作,是对北宋城市生活的升华,并未真实再现北宋城市生活,D错误。‎ ‎12.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说明魏源 A. 主张全面学习西学 B. 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 C. 力主固守华夏传统 D. 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 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西方各国文化,在当时具有先进性。但是他同时也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认为中国“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看出他依然坚守封建制度和天朝上国思想,所以他的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A项,“师夷长技以制夷”并不是主张全面学习西学,排除;C项,“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不是固守华夏传统,排除;D项,康有为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不是魏源,排除。‎ ‎13.梁启超在第一册《时务报》发表文章,开篇写道:“昼夜变而成日,寒暑变而成岁,大地肇起,流质炎炎,热熔冰迁,累变而成地球……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他这么写的目的是 A. 以公理论证维新变法的正当性 B. 呼吁民众应努力争取自身权利 C. 强调人类必须顺应并尊重自然 D. 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梁启超”《时务报》,“昼夜变”,“寒暑变”,“大地肇起”,“变者,古今之公理”结合所学可知他的目的是A项。B、C项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迫切要求救亡图存的主旨不符。D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与题意不符。‎ ‎14.“冲击一反应”理论认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受甲午中日战争的直接冲击,中国发生了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等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认为只有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才能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故本题应选B项。‎ ‎15.‎ 从梁启超的“新民”、谭嗣同的“新人”到鲁迅的“改造国民性”,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斗私批修”“破四旧”“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提倡所谓“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构成了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一条最主要的思想线索。这条线索是 A. 只有改造人才能改造社会 B. 思想观念对政治变革的影响 C.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 D.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梁启超的“新民”,谭嗣同的“新人”,鲁迅的“改造国民性”,1949以后的“斗私批修”、“破四旧”、“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提倡所谓“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强调的均是改造人才来改造社会。故A项符合题意。B项,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故“影响政治变革”说法有误,排除。C项中的新文化运动是在1915年开始的,不能涵盖从维新变法到文革的时间历程。故排除; D项,近现代思想解放从林则徐睁眼看世界开始,故材料时间、内容涵盖不充分,排除。‎ ‎16.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写到:“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这突出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主张是 A. 中体西用 B. 自由平等 C. 民主共和 D. 民主科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思想,旨在考查比较分析相关史实的能力。材料中“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这突出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主张是民主科学,故D项正确。其他选型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近代化思想·新文化运动思想 ‎17.陈独秀指出:“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胡适也说:“何以那种吃人的礼教制度都不挂别的招牌,偏爱挂孔老先生的招牌呢?”二人思想的共同特征是 A. 为民主共和彻底扫清道路 B. 打着孔子的旗号反孔 C. 把一切反动势力都归于孔教 D. 将民主启蒙与批孔联系在一起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陈独秀和胡适的言论中都将矛头指向以孔教为代表的封建制度,以反孔为反封建思想、实行民主共和服务,选项D正确;选项A表述绝对,排除;胡适和陈独秀并未打出孔子旗号,而是直接反孔,选项B排除;材料中批判的是“吃人的礼教”,并未提及一切反动势力,选项C排除。‎ ‎18.李大钊比较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 A. 《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B. 《庶民的胜利》‎ C.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D.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5月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故D项正确;《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是革命党人朱执信于1906年在《民报》上发表的,故A项错误;《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是介绍十月革命的文章,故BC错误。‎ ‎19.1924年,面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孙中山曾表示,“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是要(纳)田租,那还是不彻底的革命。”孙中山意在 A. 进行土地革命,走苏俄式社会发展道路 B. 扶助农工,打破封建君主专制的严重束缚 C. 消除贫富差距,实现生产资料平均分配 D. 平均地权,把民生与民主革命紧密地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进一步提出“耕者有其田”思想,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中,“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这样,就把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同民主革命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解决了土地问题,才能够动员最广大的人民参加革命,才能进行彻底的革命,这体现了孙中山的扶助农工的思想,故选D项。孙中山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不可能走苏俄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故排除A项;封建专制统治在辛亥革命的时候被推翻的,故B项错误;生产资料的平均分配不符合孙中山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故排除C项。‎ ‎20.1896年,孙中山言其革命:“……人或云共和政体不适支那之野蛮国,此不谅情势之言耳。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这表明孙中山认为 A. 共和思想是孔子大同思想的继承发展 B. 孔子为倡导共和的导师 C.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共和思想,实行共和符合世界潮流 D. 共和是彻底否定封建传统道德文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了学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材料中强调共和是中是中国先代哲人的的思想。由此可以推断出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故本题选择C。‎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三民主义 ‎21.“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革命实践,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材料描述的理论是 A. 新三民主义 B.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 城市中心论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毛泽东思想的评述,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革命实践,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可知此应为国民革命失败后,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的史实。故排除与此表述不符的ACD三项,故选B。‎ 考点:毛泽东思想 ‎22.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文革”结束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两者的根本共同点是 A. 坚持党的领导 B. 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 C. 坚持民主集中制 D. 坚持继续革命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均是实事求是的产物,均是从国情出发的产物,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坚持党的领导是共同点但不是根本的共同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只适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坚持继续革命的思想只适合“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3.新时期以来,邓小平强调:“无论如何,思想理论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一定要坚决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是三中全会决定了的,现在重申一遍,不允许有丝毫动摇”。据此我们可以判断 ‎①“双百”方针得到恢复 ‎②新时期文化事业又走上了健康的轨道 ‎③“双百”方针具有长久性的指导意义 ‎④文化事业成为我党的工作重心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邓小平的话反映出新时期我国的文化事业又恢复了正确的指导思想,走上了健康的发展轨道。“双百”方针将长期指导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事业,所以①②③说法正确。但这并不能说明文化事业成了我党的工作重心,党的工作重心依然是经济建设,因而④说法错误。故C项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24.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的情况,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下列各项可取的是 A. 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 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 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 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恢复高考的背景是粉碎四人帮,因此选项A正确;1977年尚未进行改革开放,排除B;“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时间是1995年,排除C;“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时间是1978年,排除D。‎ ‎25.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B. "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C. "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 D. 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在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为了适应工业化的需求,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力度,促进了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故选A。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是在1964年,第一颗导弹试验成功是在1966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排除B;文革期间科技仍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如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排除C;籼型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培育成功,排除D。‎ ‎26.“从根本上讲,智者运动作为一种启蒙运动代表着新的革命精神,其敏锐的批判精神、开明的理性气质、人文主义的起源及辩证的思想是希腊奴隶主民主制时代精神的集中表现。”材料中的“启蒙运动”是指 A. 西方民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B. 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C. 思想冲破传统宗教迷信桎梏 D. 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是希腊奴隶主民主制时代精神的集中表现”可知“这次运动”发生在古希腊时期,古希腊的民主为近代西方民主奠定了基础,而不是形成与发展时期,故排除A项;思想冲破传统宗教迷信桎梏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故排除C项;根据题意描述可知“这次运动”应该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与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形成无关,故排除D项。根据“人文主义的起源及辩证的思想”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次运动指的是古希腊的智者运动,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故选B。‎ ‎【点睛】本题的关键词句在于“人文主义的起源”、“希腊奴隶主民主制时代”,由此可判断“这次运动”应该是古希腊时期的智者运动。‎ ‎27. 《斐多篇》说:“凡是不曾研究过哲学的人以及在逝世时并不是全然纯洁无暇的人没有一个是可以与众神同在的,只有爱知识的人才能够”。文中“爱知识的人”应是 A. 梭伦 B. 伯利克里 C. 苏格拉底 D. 柏拉图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充分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调知识和道德重要性的人是苏格拉底,答案选C,A B D三人与题意要求不符。‎ 考点:西方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 ‎【详解】‎ ‎28.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思想大师,把人文主义当作自己的旗帜,他们颂扬“人”,蔑视“神”,提倡“人权”,否定“神权”。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天主教会是维护封建神学的工具 B. 资产阶级强调“人性至上”,反对信仰上帝 C. 资产阶级个人私欲恶性膨胀 D. 资产阶级要求提高自身的政治经济地位 ‎【答案】D ‎【解析】‎ 文艺复兴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传统的天主教会严重的束缚了资产阶级发财进取的欲望,因此资产阶级提出肯定人性、反对神性的内容,目的在于提高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满足自己的经济欲望,故选D。人文主义的思想重点在于颂扬“人”,提倡“人权”,强调的是自身的追求,通过否定“神权”的方式进行,故实质目的不是强调对天主教会的反对,故排除A项。资产阶级并未否定对上帝的信仰,故B项错误。资产阶级个人私欲恶性膨胀非本质原因,故排除C项。‎ 点睛:本题考察人文主义反映的实质问题。要注意区分现象和本质。明白人文主义发展的本质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和壮大,本质要求在于提高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地位。‎ ‎29.运用结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可以用来说明 A. 教皇和教会失去了作用 B. 新教信仰不再需要宗教仪式 C. 新教信仰方式发生变化 D. 无论天主教、新教,信徒地位没有变化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由信仰教会变为信仰圣经,以及对教阶制度和宗教仪式的改革来看,通过宗教改革,新教的信仰方式发生了变化。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绝对,排除;新教简化了宗教仪式,并非不再需要宗教仪式,排除B项;新教教徒的信仰自主性得到增强,排除D项。‎ 点睛:宗教改革宣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反对罗马教皇、天主教会的特权,提倡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信仰自由,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宗教改革否定教皇的权威,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进一步发展和传播了人文主义。‎ ‎30.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 A.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C. 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 D. 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宗教改革并非废除宗教信仰,也不是不信仰上帝,而是使人们取得宗教信仰的自主权,挑战教会的权威,A、B两项错误,C项太绝对,因此选D项。‎ 考点:宗教改革 ‎【详解】‎ ‎31. “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整个自然界、所有行星竟会服以永恒的法则,而有一种身高5呎的小动物(注:指人类)竟能不顾这些法则、完全按照自己的怪想,随心所欲地行动,这是非常奇异的。’因此,寻找决定人类事务的这些永恒法则,是法国革命之前的所谓启蒙运动的实质。”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伏尔泰肯定人是世界万物的中心 B. 近代科学的兴起促成启蒙运动的发生 C. 启蒙思想家指出人类理性的局限性 D. 启蒙思想家强调人的情感和个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伏尔泰认为整个自然界都有自己的运行法则,人类无视这些法则,完全按照自己的怪想而行动,是非常怪异的。因此AB项不是伏尔泰的主要意思;C项材料并未涉及。因此ABC错误。材料“整个自然界、所有行星服从的永恒的法则”指的是近代科学,“寻找决定人类事务的这些永恒法则,是法国革命之前的所谓启蒙运动的实质”指的是科学的发现与发展,解放了思想,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到来。‎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背景 ‎32.有学者在评论卢梭思想时指出,“卢梭的学说不但批判了现存的社会结构,而且批判了一切社会组织……卢梭思想的盛行,使那种通过感情冲动和纸上谈兵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倾向大大增加。”该学者认为卢梭的思想 A. 推动中央集权民族国家形成 B. 兼具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 C. 使人们彻底抛弃了理性精神 D. 揭示了启蒙运动思想真谛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概念,可排除A;C项说法绝对化,而且不符合史实,D项的说法夸大了卢梭这一言论的作用,不符合材料的意思,所以本题选B。‎ ‎33. 启蒙学说超越了人文主义,这主要表现在( )‎ A. 反对教权主义和蒙昧主义 B. 宣传天赋人权 C. 提倡自由平等 D. 主张建立法制社会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启蒙运动的性质是资产阶级以理性主义为思想武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神权的近代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提供了政治构想,因此选D。‎ 考点:启蒙运动 点评: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继承和发展 ‎ ‎ 背景 ‎ 内容 ‎ 影响 ‎ 文艺复兴 ‎ 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 主要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 ‎ 提倡“人性”,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强调追求现世的幸福。 ‎ 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启导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浪潮 ‎ 启蒙运动 ‎ 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对世俗的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批评 ‎ 提倡“理性”,旨在反对专制、教权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民主、权力平等、个人自由和法治社会。 ‎ 打击了专制主义的世俗统治,启导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 ‎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4.有学者认为,科学的发展打破了宗教神学的神话,哲学的进步改变了世界观的认识论基础从而使宗教神学失去了存在的理由。第一次撩开了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的一角的近代科学的代表人物是 A. 牛顿 B. 达尔文 C. 爱因斯坦 D. 普朗克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第一次撩开了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的一角”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牛顿是近代第一次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他创立的经典力学等科学理论为近代科学发展提供了指导。故答案为A项。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题时应抓住关键词“人类第一次”,由此可知是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经典力学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有助于摆脱神学束缚。‎ ‎35.有一著作被认为叛离了圣经教义,而且很多人相信它将摧毁宗教。这部著作是 A. 《九十五条论纲》‎ B.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 《物种起源》‎ D. 《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叛离了圣经教义……它将摧毁宗教”反映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故C正确;《九十五条论纲》是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所作,没有叛离圣经教义,也没有摧毁宗教,故A错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牛顿的物理学著作,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是爱因斯坦的物理学论文,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 ‎36.有人认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执政时期(1837年—1901年)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顶点时期,也是大英帝国科技文化的全盛时期。下列属于这一时期英国取得的科技成就是 A. 富尔顿发明汽船 B.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C. 西门子成功研制发电机 D. 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在1859年,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富尔顿发明汽船是在1807年,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西门子成功研制发电机在1866年,但不是英国的成就,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1687年,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7.有人这样描述:大自然的昼夜节律不再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节律,人类从此得以征服黑夜,他如同为人间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他”的这项发明应该是 A. 火车 B. 电灯 C. 电报 D. 电脑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征服黑夜”可知,此项发明为电灯,故选B。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38.有人认为:现实主义按照“本来如此”的面目再现生活,浪漫主义按照“应当这样子”表现生活。由此可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共同之处是 A. 将社会生活理想化 B. 反映社会现实问题 C. 否定现行社会制度 D. 情节怪诞离奇虚构 ‎【答案】B ‎【解析】‎ ‎【分析】‎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均是对社会现实不满,浪漫主义是将社会理想化,现实主义是批判现实,故B项正确;A是浪漫主义特点;C不符合二者共同点;D是现代主义特点。‎ ‎【点睛】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1)在描写对象上: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和内心主观感受,而现实主义文学侧重再现和剖析社会现实。‎ ‎(2)在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文学大多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而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现实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9.“一种对社会现状强烈不满、强调抒发个人情感、积极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下列属于这一思潮的文学作品是 A. 《百年孤独》‎ B. 《人间喜剧》‎ C. 《等待戈多》‎ D. 《唐璜》‎ ‎【答案】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社会现状强烈不满、强调抒发个人情感、积极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属于浪漫主义思潮,《唐璜》将文学各种体裁融于一体,在现实主义的广阔画面中,浸透着浪漫主义激情,赋予丰富的想象,故D项符合题意。A项,《百年孤独》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排除。B项,《人间喜剧》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排除。C项,《等待戈多》属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排除。‎ ‎40. 1956年美国歌手“猫王”录制的唱片《伤心旅馆》创造了唱片销售新纪录,并赢得了国际声誉,一时间摇滚乐时髦起来。它切合了美国 A. 大众对经济危机的苦闷 B. 军人对侵越战争的反感 C. 老兵对二战的感伤 D. 青少年对现实的反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二战后的流行音乐有摇滚乐、蓝调和爵士,摇滚乐成为主流的原因是二战后音乐中电子技术的发展,新时代大众心理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尤其是青少年对突破传统的渴望,同时摇滚乐强烈的节奏、以爱情为主题且简单直白的歌词易于被青少年接受。此时的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正经历着战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A项错误。‎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摇滚乐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正如汉初黄老自学并非先秦道家的简单翻版一样,汉武帝“独尊”的儒术,也在一些方面与先秦儒家不尽相同。董仲舒发挥先秦儒家的伦理观将其概括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又特别阐发了《公羊春秋》的“大一统”思想。董仲舒学说当中的神秘主义倾向十分浓重,大量借用了阴阳家的思想因素,这尤其表现在其“天人感应”理论上。他将天塑造为一个具有人格神秘色彩的宇宙最高主宰,主张天人合一,天的喜怒哀乐会通过人世间很多自然现象体现出来。君主受命于天,统治百姓,百姓如违抗君主,即是违逆天意。同时君主也要小心谨慎,顺天之命(亦即儒家的基本伦理、政治原则)而行事,如无道妄为,天就会降灾异以警示,终致大乱。这样他既以天保护皇权,又用天约束皇权,“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根据材料提炼出作者的一项认识并结合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情况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例1:儒家思想维护并强化了君主专制。‎ 说明: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的思想,融合了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强化了君主专制;宋代儒家的程朱理学学派进一步宣扬“三纲五常”,将儒家伦理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为维护君主专制提供了理论武器;明清时期,儒家的“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从而控制了人们的思想,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从汉代正统地位的确立至清对世俗思想控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官方化、哲学化、普及化,极大地迎合了封建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明显起到了维护并强化君主专制的作用。‎ 例2:儒家思想对君主专制起到了制约的作用。‎ 说明: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劝诫君主施行仁政,不要施行暴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南宋朱熹以道统论为依据指出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提出“正君心”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明清时期,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抨击君主专制,并提出一些限制君主专制的措施,如“法治”、“众治”、扩大学校职能等,发展了儒家思想中的民本因子。‎ 综上所述,汉以来至清儒家思想逐渐哲学化、思辨化,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提出限制和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民本思想,对君主专制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其它观点和论述,言之有理,亦可酌情赋分。‎ ‎【解析】‎ ‎【详解】材料以儒家思想对君主专制的作用为主题,考生在提炼作者认识不能偏离这一主题,同时要表述清楚,观点明确,提取只需要一个角度即可,如儒家思想维护并强化了君主专制。论证时可结合不同时期儒家思想对君主专制增强的具体表现,如汉武帝时期新儒学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宋代程朱理论强调“三纲五常”;明清时期“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等,从而加强君主专制。论证时切记史论结合,史实正确,逻辑严密。‎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魏源可能是战后第一位体会到时代已开始在变与西方影响之大的中国学者。时代在变,古代的天地人物,俱不同于今日,“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岂惟世事,物理有然。”所论激切,多为时人所不能道、未曾闻,有“奇书”之称可惜其在中国所发生的影响,远不及在日本,具有莫大的刺激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 梁启超说:“我觉得这五十年来的中国,正像蚕变蛾、蛇蜕壳的时代。变蛾蜕壳,自然是一件极艰难、极苦痛的事,那里能够轻轻松松的做到。心理上还有必变必蜕的觉悟,那么,把那不可逃避的艰难苦痛经过了,前途便别是一世。”‎ 材料三 《海国图志》《民报》、孙中山题词《新青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奇书”指什么?魏源的什么思想“为时人所不能道、未曾闻”?举例说明在近代中国,该思想在实践中是如何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五十年来”推动中国“变蛾蜕壳”的因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分析其态度变化的趋势。‎ ‎【答案】(1)《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走社会主义道路。‎ ‎(2)因素:西方列强侵华的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3)共同点:都作为救亡图存的工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趋势: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 ‎【解析】‎ ‎【详解】(1)通过材料“魏源”“奇书”等内容可以分析出这是指的魏源的《海国图志》一书。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首开了看世界的思潮,当时国人“所不能道、未曾闻”。丰富和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在后世进行实践的有洋务派举行的洋务运动,还有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2)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等角度分析解答。‎ ‎(3)共同点: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先进中国知识分子都主张学习西方,目的都是救亡图存;趋势: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趋势是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 ‎4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只有获得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苏格拉底强调人们要“认识自己”。‎ ‎——启蒙历史网论坛 材料二: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材料三:有一条基本规律,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主要思想主张。‎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发生的哪一重大变革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所体现的核心思想。并指出该运动发生的经济根源。‎ ‎(3)据材料三,概括孟德斯鸠的法治思想主张。据材料列举东西方实践孟德斯鸠思想的法律文件。‎ ‎【答案】(1)主张:美德即知识;教育培养治国人才;认识自己。‎ ‎(2)运动:文艺复兴运动。‎ 思想:人文主义。‎ 根源: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 ‎(3)只有人民可以制订法律;主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文件:美国1787年宪法;《临时约法》。‎ ‎【解析】‎ ‎【详解】(1)由材料中美德与知识的关系可知,其观点为美德即知识;由材料“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可知其观点为主张教育培养治国人才;由材料“苏格拉底强调人们要‘认识自己’”可知其观点为认识自己。‎ ‎(2)第一问由材料的出处可知这项变革运动为文艺复兴。第二问由材料二可知,莎士比亚在强调人的价值,彰显人性的高尚与尊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核心思想为人文主义。第三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发生的经济根源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3)第一问由材料“有一条基本规律,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可概括为其主张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由材料中所列三种情形所带来的危害可以概括为其主张三权分立。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方实践三权分立的典型为《临时约法》,西方实践三权分立的典型为美国1787年宪法。‎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