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高考研究课(五) 中华文明的拐点——晚清时期(1840~1895年)(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高考研究课(五) 中华文明的拐点——晚清时期(1840~1895年)(学案)

高考研究课(五) 中华文明的拐点 ‎——晚清时期(1840~1895年)‎ ‎                    从1840到1895年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封闭、僵化的清帝国被动地向近代迈进,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气象。但是由于主动性不足,准备不充分,该阶段转型也存在很多问题。这段历史对我们当前的改革开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理清发展线索]        历史时空、特征要记牢 ‎ ‎(一)政治上——在战争推动下的被动变革 ‎1.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下列说法对领事裁判权理解正确的是(  )‎ 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B.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C.实现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 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解析:选A 由“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和“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可知,通过引进西方的法律制度使中国开始了解西方,开启了中国法制的近代化,故A项正确。‎ ‎2.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  )‎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解析:选B 依据材料“言辞的崇高”“平等的许诺”“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可知,发动者宣传的是实现平等,但实际建立的是森严的等级制度,进而判断该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故B项符合题意。‎ ‎3.1861年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在致英外交大臣的信中说:“在过去十二个月中,造成了一个倾心于并相信(同外国)友好交往可能性的派别,有效地帮助这一派人掌权,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成就。(我们)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了这个政府的顾问。”据此可以推知(  )‎ A.清廷与外国侵略者开始彼此结合 B.道光帝被迫将林则徐革职查办 C.清朝答应了列强全面修约的要求 D.满汉官僚集团实现了政治联合 解析:选A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与材料中“1861年”“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了这个政府的顾问”相符,故A项正确;1840年道光帝将林则徐等革职查办,与材料中“1861年”不符,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向清政府提出修订条约的要求,遭到拒绝后,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与材料中“1861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满汉官僚集团,故D项错误。‎ ‎4.在全国15个巡抚中,1840年有7个满人和8个汉人任此职,1864~1866年间,均由汉人充任,1867~1869年间,有14个汉人和1个满人担任此职。从1851~1911年,65.4%的总督和77.8%的巡抚是汉人。这些变化(  )‎ A.证明满汉矛盾得到缓和 B.表明汉族官僚势力扩大 C.导致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是列强干涉内政的结果 解析:选B 题干未涉及满汉矛盾,故A项错误;由“1840年满汉官僚几乎对半”到“1851至1911年的比例汉人占绝对优势”可知B项正确;辛亥革命导致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汉族官僚势力开始扩大,而非是列强干涉内政的结果,故D项错误。‎ ‎1.了解一个概念:不平等条约体系 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其法律依据是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凭借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另一面是将中国推入近代化的进程中,具有客观上的积极作用。‎ ‎(1)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是迫使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国经济开始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2)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须遵循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国际惯例。‎ ‎(3)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政府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 ‎2.深化一个认知:鸦片战争的影响 社会性质 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表现为中国的领土主权和独立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市场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社会矛盾 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革命任务 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阶级关系 在外国资本家开设的船坞和工厂里产生了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还产生了买办,即大资产阶级的前身 思想领域 由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开始转变为关注世界、向西方学习 ‎(二)经济上——在外力冲击下艰难转型 ‎1.(2018届高三·安阳摸底)洋务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工业大力着手,却如同泥沼里的战车,一筹莫展。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在于洋务派(  )‎ A.得不到统治者的支持 B.未能完全采用西方先进科技 C.强调以政治制度为本 D.遭到了西方列强的强力干涉 解析:选C 洋务派是在统治者的支持下进行的,故A项错误;洋务派主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故B项错误;洋务派强调“中体西用”,即主张肯定封建制度,用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所以其改革进行艰难,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西方列强对洋务运动的干涉,故D项错误。‎ ‎2.1873年,上海《申报》载有“上海虹口发昌号铜铁机器车房”的广告,之后该厂又刊登广告,称“专造大小火轮机器,已经造起数艘,快马如飞……有小火轮出售,由英国来的”。据此可推断发昌号(  )‎ A.是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B.受外国资本控制 C.是洋务派开办的近代民用工业 D.已是近代性质的企业 解析:选D 题干中没有涉及发昌号建立的时间,无法得出它是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外国资本的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中没有介绍发昌号由谁出资建立,无法得出是洋务派开办的,故C项错误;由题干中“机器车房”“有小火轮出售”等信息可知,发昌号采用机器生产,且产品流向市场,故D项正确。‎ ‎3.1900年《东南商报》记载,汉口“‎ 乡间老成妇女子,特购入棉纱,以自织成其所好土布,余剩则卖却”。汉口乡间的现象反映出(  )‎ A.耕织结合更加紧密 B.自然经济趋向瓦解 C.西方经济掠夺加剧 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解析:选B 根据“购入棉纱”“自织成其所好土布”可知已出现纺织分离,耕织组合受到冲击,故A项错误;由“购入棉纱”“剩则卖却”可知纺织已经依赖市场,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西方经济掠夺加剧,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的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故D项错误。 ‎ ‎4.(2017·全国丙卷)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信息“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天津亦有小轮”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兴办实业,这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兴办实业限制的结果,故D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正式开始于1898年,与题干时间“1897年”不符,A项错误,排除;B项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特点,与材料不符,排除;《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大肆对华资本输出,C项错误。‎ ‎1.理清一条线索: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门被打开,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在西方生产方式的冲击下开始发生变动。‎ ‎2.把握一对关系:‎ ‎“欧风美雨”与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关系 ‎“欧风美雨”在使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过程中,也毁掉了原来的资本主义萌芽,截断了中国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它在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包括市场、劳动力和资金;同时,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利润,又吸引着人们投资于近代工业,这就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诱导;另外,中国资本主义企业创办时所用的机器设备甚至于原料都是从外国进口的,技术方面也仰仗于外国。‎ ‎(三)思想上——在向西方学习中嬗变更新 ‎1.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解析:选B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开端。材料现象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而以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为最早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思想觉醒的最早表现,所以答案选B项。A项明末清初时期民族危机尚未发生;C、D两项均晚于B项。‎ ‎2.(2017·黄冈期末)晚清著名外交家郭嵩焘在对外交往中不卑不亢,分寸合度,处理外交事务合乎国际惯例,英人称之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然而国内不断有人攻击他:“此……汉奸之人,我必不能容”“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等等,迫使郭嵩焘辞职。这说明(  )‎ A.部分国人仍然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 B.清朝官场相互倾轧的现象十分严重 C.与敌国打交道的官员通常受到诟病 D.道德绑架开始成为有效的攻击手段 解析:选A 根据材料“著名外交家郭嵩焘在对外交往中不卑不亢,分寸合度,处理外交事务合乎国际惯例”,而攻击者的理由是“汉奸”“有二心于英国”等,说明攻击者并没有接受外交的国际惯例,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故A项正确。 ‎ ‎3.《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折》规定:“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这反映出清朝幼童留学制度(  )‎ A.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 B.中学为主要学习课程 C.实行全面发展的方针 D.旨在培养新时代公民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可知晚清留学教育制度始终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以维护封建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 ‎4.关于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发展,有人感慨,我们抛弃了“中学”中过去以“六艺”为核心、以“四部”为框架的学术分类体系,而代之以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一系列现代学科范畴。这反映出(  )‎ A.近代中学发展缺乏稳固根基 B.西学冲击了中国人认知思维 C.中国学术分类体系渐趋成熟 D.中国传统儒学发展陷入困境 解析:选B 题干中有人感慨,我们抛弃了“中学”中过去以“六艺”为核心、以“四部”为框架的学术分类体系,而代之以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一系列现代学科范畴。其中“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是西方学术分类体系的表现,说明近代中国的学术发展受到西学的影响,故B项正确。‎ ‎1.警惕一个易错:鸦片战争后,中国人传统观念的变化 针对这个问题,只能说是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转变自己的传统观念,逐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清醒过来,认识到国家的落后,开始向西方学习,如林则徐和魏源。但这种转变是不彻底的,如魏源仍然称西方为“夷”。需要注意的是,当时的统治者并未马上转变观念,如魏源的《海国图志》印刷仅千册,不久被列为禁书,《瀛环志略》一书在作者徐继畬被罢官后也被查禁。由此可见,在鸦片战争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清朝统治者仍然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2.深化一个认知:不同派别的“体”“用”观 洋务派 ‎“体”指的是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传统的伦理道德、纲常名教;“用”指的是西方的科学技术、生产工艺 早期维新派 即最初冯桂芬所说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也就是只学技术不学制度 维新派 西方自有西方之“体”“用”,“体”“用”是无法分离的,“中体西用”的提法是错误的,即维新派主张既学技术,又学制度 ‎[深化历史理解]        挖掘背景、联系见解高 ‎ 考查点(一) 多元史观下的列强侵华战争 ‎1.(2017·全国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解析]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首先要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围绕材料主旨拟定论题,可以是中西文明冲突或中国近代化趋势,也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选取一个角度;其次要围绕论题进行阐述,以中国近代史的历史知识为依据,史论结合。‎ ‎[答案] 西方文明的冲击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①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发动了一系列的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灾难,但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也给中国带来近代化的机遇。‎ ‎②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洋务运动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发展。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动摇,维新运动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文化上,封建思想受到冲击,维新思潮、民主共和思潮、新文化运动促进中华文明的思想启蒙。生活习俗上,近代中国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发生变化,出现简约文明婚姻等。中国近代化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过程。‎ ‎③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被迫开始近代化进程,加速了中国由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全面认识近代列强的侵华 ‎(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出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美国转移的变化。‎ ‎(3)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4)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失败而告终,这说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①破坏性: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主要原因。‎ ‎②建设性(客观影响):列强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考查点(二) 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2.(2017·全国乙卷)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解析] 清政府批准李鸿章的减税请求,这减轻了开平煤矿的负担,有利于增强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A项正确。材料强调清政府减少对开平煤矿所产之煤的征税,而不是加强了管理,B项错误,排除;列强并未控制中国的煤矿业,C项错误,排除;材料中的开平煤矿不能等同于中国的煤矿业,排除D项。‎ ‎[答案] A ‎3.(2016·全国乙卷)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情况。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其实力曾是远东第一、世界第九,故“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故选C项;A项表述不符合当时的史实,直到20世纪初,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仍是编练“新军”;日本明治维新后也是集权制度,故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已多次遭到英国、法国等国的侵略,其他列强也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获取在华权益,D项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不符,故排除。‎ ‎[答案] C 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经济领域 中国的自然经济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进一步解体,建立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等,经济近代化艰难起步 政治领域 ‎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也是推行洋务运动的国家机关。它的设立,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和外交的近代化 思想领域 西方近代思想、科技等伴随着列强的侵略传入中国,被先进的中国人认为是维护统治或救国的武器。“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等思想纷纷登场,但遭到了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新旧观念的冲突体现了强烈的时代印记 社会生活领域 新旧并立、土洋并存成为主要特色。新旧碰撞,也体现了近代化缓慢发展的社会面貌 考查点(三)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4. (2016·全国丙卷)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时代背景认识“诗界革命”的作用。“诗界革命”‎ 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梁启超等人发起的诗歌改良运动。题干中这首诗创作的背景是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诗歌中蕴含着振兴中华民族、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想,说明“诗界革命”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故选C项;倡导民主革命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排除A项;推动白话文运动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B项;在甲午战争以前,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已经出现,排除D项。‎ ‎[答案] C ‎5.中国士人原本是以文野来区分华夷,自认居于世界文化的中心,而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鸦片战争后,开始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出洋游学。这一变化说明(  )‎ A.全盘西化成为近代新思潮的主流 B.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 C.中国士人面临文化落差难以应对 D.中西文明从冲突对立转向平等对话 ‎[解析] 材料中涉及的是“出洋游学”不是全盘西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主要表述的是中国向西方学习成为潮流,并不是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的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中中国士人在鸦片战争后面临文化落差,开始积极学习西方,不是难以应对,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了中国士人对中西文化的态度的转变,故D项正确。‎ ‎[答案] D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1.概述 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2.表现 ‎(1)第一次高潮:明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知识,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2)第二次高潮: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兴办,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洋务派以“中体西用”的态度只关注西方先进武器及器械技术等,而未学习制度及思想。‎ ‎(3)第三次高潮: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逐渐暴露,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 ‎3.特点 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各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4.影响 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现学习西方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过渡的迹象。‎ 考查点(四) 19世纪中后期中西方文明的嬗变 ‎6.(2016·全国乙卷)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西方商品大量涌入中国,从而出现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的状况,故选C项;A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自然经济虽然开始逐渐解体,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中国市场主动开放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故排除D项。‎ ‎[答案] C ‎7.(2018届高三·成都五校联考)下面是英、美、德、中四个国家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曲线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 ‎ A.①是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因保守的经济政策而衰落 B.②是中国,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在19世纪后期经济衰落 C.③是美国,两次工业革命中其经济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D.④是德国,19世纪6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其后发展迅速 ‎[解析] 中国在近代前夜依然领先,之后依然徘徊在农耕道路并成为西方侵略的对象,实力下降,①符合中国,故A项错误;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霸主,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被美国超过,②符合英国,故B项错误;美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其经济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故C项正确;德国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并非在19世纪6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故D项错误。‎ ‎[答案] C ‎19世纪中后期中西方文明的嬗变 西方 中国 政治 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拓展和完善;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出现全球范围的海外扩张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人民掀起反抗斗争;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清政府调整统治政策 经济 工业文明时代到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诞生 文化 科技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文学艺术出现批判现实主义思潮;进化论使人类思想发生飞跃 西学东渐,传统思想受到冲击;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社会生活开始近代化 社会 近代社会秩序逐步确立;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 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逐步向近代社会转变;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法治思想、公民意识逐渐增强等 ‎[突破思维定式]        依据“材料说话”别忘了 ‎ 关注点(一)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新材料]‎ ‎ 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用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问题在于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建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据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鸦片战争)。‎ ‎——美国学者张馨保《林钦差与鸦片战争》‎ ‎[新视角]‎ 我国历史教材传统观点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蓄意通过武力打开中国市场。材料中的两个观点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进行阐述,认为应分别归咎为当时中国对英国的“不平等外交”和“文化冲突”。‎ ‎[新思维]‎ 晚清时期中国固守农耕文明和封建体制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西之间的确存在着较大的体制、文化和观念上的差异。‎ ‎(1)费正清从“平等国家关系”角度,认识到了“禁烟运动”并非战争的根本原因, 看似找到了真正的深层次原因。但他是站在西方立场上得出的结论,没有看到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英国急于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而导致战争爆发的。‎ ‎(2)张馨保则从“体制、 风格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冲突角度,认识到了“禁烟运动”并非战争的根本原因,看似找到了真正的深层次原因。 但他是从西方社会价值观出发, 模糊了战争责任,‎ ‎ 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和鸦片贸易的罪恶性。‎ ‎1.有西方学者这样概括鸦片战争“英国决心迫使中国违背自己的意愿而进入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并且向中国出售鸦片,以此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这一做法遭到了中国的强烈反对。最后,英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据此,下列陈述正确的是(  )‎ A.“违背自己的意愿”反映了中国人对鸦片走私的不满 B.“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表明英国对华严重经济依赖 D.“向中国出售鸦片”是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重要目的 解析:选B 根据材料“自己的意愿”是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违背自己的意愿”指中国是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错误;“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是资本主义国家引导的世界市场,故B项正确;严重经济依赖的表述言过其实,故C项错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故D项错误。‎ ‎2.有学者认为:“比鸦片战争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相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这段话(  )‎ A.说明了鸦片战争的必然性 B.掩盖了鸦片战争侵略性质 C.贬低了中国经济政治制度 D.脱离了当时具体历史背景 解析:选A 根据题干可知鸦片战争前中西存在三个方面的冲突,正是这三方面文明的冲突使鸦片战争必然发生,故A项正确;题干提到了工业文明的对外扩张性,因而没有掩盖鸦片战争的侵略性质,故B项错误;题干仅说明中西文明三个方面的冲突,并没有贬低中国经济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题干中三方面冲突正是当时具体历史背景的描述,故D项错误。‎ 关注点(二) 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并非只学技术 ‎[新材料]‎ 当时“师夷长技”说的重心,显然在科技、器物方面,但也不完全排斥在政治方面有限度地吸取西方合理成分的意蕴。尽管魏源等人沿用中国儒家的“仁政”标准来衡量其“合理”与否,因而距离掌握资本主义民主的真髓,还十分遥远(这一任务,又经过半个世纪,才由严复完成),但却暗示了现代化行程的内在逻辑趋向,而这正是我们以往研究中常常忽略的。‎ ‎——何晓明《“开眼看世界”与“师夷长技”平议》‎ ‎[新视角]‎ 传统教材在介绍“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时,对“技”‎ 理解为西方先进技术。材料则指出魏源等人在学习西方时,已经涉及了西方政治制度。‎ ‎[新思维]‎ 对于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魏源等人以自己的理解,作出描述。‎ ‎(1)魏源 魏源介绍瑞士,“至于朝纲,不设君主,惟立官长、贵族办理国务,奉罗马天主教”。又介绍英国议会“巴厘满”,“大事则三年一会议,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允。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巴厘满”对来自民间的意见,采取“大众可则可之,大众否则否之”的原则。论及美国则称其“虽不立国王,仅设总领而国政操之,舆论所言必施行,有害必上闻,事简政速,令行禁止,与群贤所治之,此又变封建宦家之局,而自成世界者”。不仅揭示其与中国政治格局的区别,而且表现出明显的欣羡之意。‎ ‎1852年,100卷本《海国图志》的补成,魏源“师夷长技”的思想又有了重要的发展。他在新增设的第六十一卷中,从《地球图说》、《外国史略》以及《瀛环志略》等著作里辑录了大量关于美国联邦制的记载,并称其“以部落代君主,其章程可垂奕世而无弊”。对瑞士的介绍,也扩充了篇幅,“推择乡官理事,不立王侯,”乃“西土桃源也”。‎ ‎(2)徐继畬 具体介绍议会制的构成及运作程序,以《瀛环志略》最详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绅房(即上院、下院——引者注)。爵房者,由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复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会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经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其民间有利病欲兴除者,先陈说于乡绅房,乡绅酌核,上之爵房,爵房酌议,可行则上之相而闻于王,否则报罢。……大约刑赏、征伐、条例诸事,有爵房主议;增减课税,筹办帑饷,则全由乡绅主议。此制欧罗巴诸国皆从同,不独英吉利也”。‎ ‎(3)对魏、徐描述的认识 这些关于西方政治制度的介绍,当然不能说多么精当深刻,但终究在某种程度上言及资本主义民主不同于君主专制的特点。从本意上讲,魏源、徐继畬等人仍然是用中国传统民本政治的有色眼镜来观照西方,因而得出的印象必有失真走样之处,如徐继畬用“骎骎乎三代之遗意”一类话语来称赞华盛顿,显然是不得要领。但尽管如此,能以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的最高典范来比拟西方民主制度,这在当时毕竟是十分难得的认识上的突破。‎ ‎1.魏源的《海国图志》说:“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这表明《海国图志》(  )‎ A.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B.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 C.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现状 D.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篱 解析:选D 材料表明《海国图志》看到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性,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篱,故D项正确。《海国图志》学习西方只停留在器物层次,故A项错误;促进近代民族工业诞生的是洋务运动,故B项错误;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社会现状的应是西方列强入侵,清政府被动对外开放,故C项错误。‎ ‎2.(2011·全国大纲卷)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  )‎ 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 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瀛环志略》对开阔中国人的视野、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冲破封建思想樊笼起了一定的作用,B项符合题意。A项中“反对君主制”说法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关注点(三) 洋务运动与“反现代化”‎ ‎[新材料]‎ ‎ “反现代化”是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维护传统价值取向,用现代化的形式来抵制现代化的实质,达到回归传统社会的目的。洋务运动从表象来看,它推行了一系列现代化的举措,但其实质却与现代化目标背道而驰,因而是典型的“反现代化”案例。‎ ‎——摘编自钱乘旦《环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新视角]‎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目前教材流行观点都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材料中提出洋务运动是典型的“反现代化”的观点。‎ ‎[新思维]‎ 洋务运动推行了一系列现代化举措,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其实质却与现代化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可被视为“反现代化”运动。表现为:‎ 从领导力量看 洋务运动的践行者是地方督抚,他们属于封建官僚范畴,更多的是固守中国传统价值取向 从运动目标看 洋务运动是为了挽救晚清王朝,维护皇权专制和整个地主阶级的统治 从指导思想看 洋务运动是在“中体西用”‎ 的价值导向下开展的,洋务派的一切活动基本都是在传统框架中进行 从运动过程看 洋务运动的实践过程带有明显的封建性,积弊太重 ‎1.1883年10月上海《申报》发表评论说:“(轮船)招商局开其端(指招商集资的方式),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因之一开,公司因之云集。”这种经营方式(  )‎ A.开创了民族工业之先河 B.最先倡导建立私营企业 C.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D.是在众人推动下建立的 解析:选C 开创了民族工业之先河的是洋务派官办的军事企业,轮船招商局是官办民用企业,故A项错误;洋务企业都是官办企业或官督商办企业,不属于私营企业,故B项错误;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与材料“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因之一开,公司因之云集”相 符,故C项正确;招商集资的方式最初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建立的,故D项错误。‎ ‎2.现代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谈到近代某项经济运动特点时提到:“它并非由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地发动,而是由地方官员各自展开”“现代化有余,现代性不足”。这里的“它”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政“奖励实业”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解析:选A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掀起的一场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爱国救亡运动,与材料“由地方官员各自展开”“现代化有余,现代性不足”相符,故A项正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