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推荐】专题4-2 种群数量的变化-试题君之K三关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
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________________形式。 (2)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 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的________→用适当的________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3)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 类型 优点 数学方程式 曲线图 2.种群增长曲线及数量变化:“J”型曲线 (1)含义:在________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 (2)形成条件:________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________。 (3)建立模型:________。 (4)(3)中参数含义 t:时间 λ: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_____________。 Nt:_____________。 N0:____________。 3.种群增长曲线及数量变化:“S”型曲线 (1)含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________的增长曲线。 (2)形成条件:________和________有限、种群密度________、天敌数量增加等 (3)数量变化:种群数量先增长而后在K值附近保持相对稳定。 (4)环境容纳量:指在环境条件________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________,即K值。 4.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1)影响因素 ①自然因素:________、食物、________、传染病等。 ②人为因素:________的影响。 (2)数量变化: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________,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________甚至________。 (3)研究意义 ①________有害动物。 ②保护和利用________。 ③拯救和恢复________。 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①用________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________、空间、pH、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 ②在理想的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 (2)实验步骤 【课前小测】 1.判断正误:“J”型曲线需要的理想条件在自然环境中通常不存在。 2.判断正误:对于“S”型曲线而言,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与环境因素无关。 即随之改变。 3.判断正误:当一个种群的数量超过了其生存区域的环境容纳量时,种群数量会下降。 4.判断正误: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界因素。 受气候、天敌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 5.判断正误: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1.(1)数学 (2)假设 数学 (3)科学 准确直观 2.(1)理想 (2)食物和空间 敌害 (3)Nt=N0λt (4)倍数 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3.(1)趋于稳定 (2)资源 空间 增大 (4)不受破坏 种群最大数量 4.(1)①气候 天敌 ②人类活动 (2)波动 下降 消亡 (3)①防治 ②野生生物资源 ③濒危动物种群 5.(1)①液体 成分 温度 ②J S (2)肉汤 混合均匀 7 抽样检测法 盖玻片 培养液 盖玻片 显微镜 酵母菌总数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课前小测】 1.√ 提示:在自然环境中,生活空间和食物充足、没有天敌的条件一般是不存在的。 2.× 提示:种群的K值,即环境容纳量,是某一特定环境下的种群最大数量,环境改变,环境容纳量 3.√ 提示:K值是种群在一定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值,当种群数量高于K值时,种群数量就会下降。 4.√ 提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界因素主要是种群生存所需的资源和空间,除此之外,种群数量还 5.× 提示:在培养早期,营养物质、空间充裕,增长迅速;在培养中期,随着数量的增多,营养物质、空间变得有限,数量会趋于相对稳定;在培养后期,随着营养物质的匮乏及代谢产物的积累,数量会下降。 一、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构建数学模型。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二、“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 项目 “J”型增长 “S”型增长 曲线模型 形成条件 资源无限的理想条件 资源有限的自然条件 增长率 不变 越来越小 有无K值 无K值,持续增加 有K值,可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 1.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的曲线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小 C.K值会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D.各阶段的增长速率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在等于K/2时开始捕捞可以持续获得最高产量,A正确;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小,B正确;K值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环境改善,K值增大,环境破坏,K值减小,C正确;“S”型曲线各阶段的增长速率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D错误。 2.下图为某桑园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和暴猎蝽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 B.B点时,暴猎蝽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C点时,食物限制了暴猎蝽的数量增长 D.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竞争关系 【参考答案】D 猎蝽的数量增长,C项正确,D项错误。 三、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2.实验流程 (1) ↓ (2) ↓ (3) ↓ (4)―→ ↓ (5)―→ 3.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培养用具和培养液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否则会引起杂菌污染,影响酵母菌的生长;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气时,大量繁殖,所以培养酵母菌时,必须供应充足的氧气;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必须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分布均匀,从而减小误差;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 1.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通常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降低 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方法与注意事项中,不正确的是 A.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法 B.该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组,不需要做重复实验 C.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时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D.在显微镜下统计酵母菌数量时视野不能太亮 3.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4.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A.将适量酵母菌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B.将培养液振荡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C.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5.下图是某种动物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增长曲线 B.该种群的K值为100 C.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是b点 D.既要获得最大捕获量,又要使动物资源更新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个体数量保持在d点时 6.某同学在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c点对应时间取样计数时,需对样液适当稀释 B.实验不存在对照,酵母菌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 C.造成de段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之—是营养物缺乏 D.cd段酵母菌种群的增长率约为0 7.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一个岛屿,在1937~1942年期间,这个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年份(年)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种群数量(个) 25 46 208 440 770 1380 A.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为1380个 B.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该种群种内斗争逐渐减弱 C.在1937~1942年期间,该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S”型 D.该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8.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在某环境中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增长速率为0 B.种群数量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9.如图是一个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数量增长图像,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_”型。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是________,表示K值的点是________。 (3)若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曲线的________点。 (4)迁入第2年后,该种群数量增长明显加快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图表示生物科技工作者对某种群的值(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进行了13年的连续研究后绘制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从开始研究到第5年间该种群的种群数量先不变后下降 B.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的增长率木变,呈“J”型增长 C.第10年的λ值是0.5,因此第10年该种群的数量是第9年的一半 D.从第11年开始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到第13年达到K值 11.某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白头鹎(鸟纲鹎科动物)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A.这14年中,白头鹎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该校园中,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 D.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计算出增长速率 12.如图表示在采用不同网目(网眼直径)和不同捕捞强度时对大西洋鳕鱼捕获量的影响。下列相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A.保持捕捞强度33%同时用大网目捕鱼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 B.保持捕捞强度45%同时用中网目捕鱼使鱼群的年龄结构更接近稳定型 C.持久保持捕捞强度45%会导致鳕鱼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小 D.调查鳕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 13.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营养物质缺乏的环境下,草履虫种群数量长期动态变化规律符合曲线乙 B.假如某种群数量变化由乙变为丙,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变 C.ab 段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达到 K 值,种群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D.甲、乙、丙三条曲线表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都为“J” 型增长 14.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A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变大 D.曲线Y表明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阻力的制约 15.下图表示某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出生量、死亡量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K值又称为环境容纳量,是指在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该种群密度为_________时,可以获得最大的可持续产量;随着种群密度逐渐增大,该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自然条件下,该种群的种群密度__________(可能/不可能)超过K值。 (3)在空白坐标上,画出该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要求K点以后也要画出) 16.(2018海南卷)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度下振荡培养。若用虚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 17.(2018全国Ⅰ卷)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18.(2018浙江卷)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最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来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致最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 B.第2年来乙种群数最不一定大于甲 C.第3年来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19.(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20.(2017·江苏卷)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150 r/min 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 “S”型 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21.(2016·天津卷)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如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22.(2015·广东卷)如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 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K值约为120 000个 23.(2017·新课标全国卷Ⅱ)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地。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 1.【答案】D 【解析】由于自然环境中资源是有限的,所以种群增长通常为“S”型,当达到K值时种群不再增长,增长速率为0;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会发生种内斗争;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最后为0。 【名师点睛】“S”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如图所示) 分析:“S”型曲线的增长率是逐渐下降的,增长速率先上升后下降。其中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2.【答案】B 培养液的折光率比较低,用显微镜观察时视野不能太亮,D正确。 3.【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为有效防治蝗灾,应越早越好,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故A正确。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是下降的,而种群密度是上升的,它们之间呈负相关,故B错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以降低出生率可以防止c点出现,故C正确。将害虫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故D正确。 4.【答案】C 【解析】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5.【答案】D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增长曲线为S型增长曲线,A正确;该种群的K值为100,B正确;图中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是b点,即K/2处,C正确;既要获得最大捕获量,又要使动物资源更新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个体数量保持在K/2点时,即b点时,D错误。 6.【答案】B 【解析】c点酵母菌种群数量较多,故对应时间取样计数时,需对样液适当稀释,A正确;实验前后构成了自身对照,B错误;造成de段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营养物质缺乏,C正确;cd段酵母菌种群的增长率约为0,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7.【答案】D D正确。 8.【答案】A 【解析】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变化,种群增长速率为0。在“S”型增长中环境阻力一直存在。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或被淘汰的个体数量。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200。 【名师点睛】“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 项目 “J”型增长 “S”型增长 模型条件 理想条件: ①食物、空间条件充裕 ②气候适宜 ③没有敌害、疾病 有限条件: ①食物、空间有限 ②各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 数学方程式 Nt=N0λt — 特点 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后,将在K 值上下保持相对稳定 K值 无K值 有K值 增长(速)率曲线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及联系 9.【答案】(1)S (2)B点 D点 (3)B (4)适应了环境,且食物、空间充足,天敌少等 (5)食物、空间、天敌、种内斗争等 的范围内。 10.【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在第1~第5年之间λ>1,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A错误;在第5~9年间λ=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B错误;λ表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第10年的λ值是0.5,因此第10年该种群的数量是第9年的一半,C正确;从第11年到12年λ<1,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12年后λ>1,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λ值为相邻两年的种群数量相对比值,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下降。 11.【答案】C 【解析】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说明该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第12年时种群增长速率为1.2,说明种群数量仍然增长,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的种群数量大约是K/2,即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12.【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图示显示,保持捕捞强度为33% ,同时采用大网目捕鱼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A项正确;保持捕捞强度为45%,同时采用中网目捕鱼时,鳕鱼的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其年龄组成趋向于衰退型,B项错误;在捕捞强度为45%时,鳕鱼的种群数量在不断的减小,C项正确;鳕鱼属于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广,且形体较大的动物,因此调查其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D项正确。 13.【答案】C 都不符合“J” 型增长,D项错误。 14.【答案】B 【解析】K值是环境容纳量,种群的K值大小与环境条件有关,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可能使K值提高;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增长速率仍大于0,种群的数量增加,故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到C变化过程中,种群的数量增加,故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变大;在有限的环境中,随着种群密度上升,个体间斗争必将加剧,最终使种群呈“S”型增长,故曲线Y表明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阻力的制约。 15.【答案】(1)环境条件不受破坏 (2)K/2 逐渐减小 可能 (3)如图所示 【解析】试题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变大;当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变小。据图分析,K/2时,出生量和死亡量的差值最大,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K处,种群的出生量和死亡量相等,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1)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K值。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K/2处,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可以获得最大的可持续产量;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降低;自然条件下,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最大值在K值左右波动,所以可能会超过K值。(3)据图分析可知,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群的出生率逐渐降低,死亡率逐渐上升,如图: 16.【答案】C 【解析】大肠杆菌为异养生物,在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无法生存,硝化细菌为自养生物,可利用培养液中的铵盐合成有机物,呈“S”型增长,C正确。 17.【答案】D 18.【答案】D 【解析】已知L值=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来种群个体数量。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数量,第1年末甲种群的L值约为1,说明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而乙种群的L值等于1.5,说明其种群数量在增加,因此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A正确;第2年末甲种群的L值小于乙种群,但第2年来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B正确;只要是L值大于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据此分析图示可知:第3年来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C正确;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均为1.5,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D错误。 19.【答案】D 【解析】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需要让该种家畜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由图可知,甲、乙、丙数量没有达到K/2,丁超过K/2,选择丁点可以使每次捕获后,家畜种群数量降低到K/2,保持最大增长速率,故选D。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S型增长模型。 【明师点睛】考查种群数量变化,要求考生对种群数量变化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时间关系的变化曲线是解题的关键,把种群数量看成是时间,问题就更容易解决了。 20.【答案】B 【解析】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少,种内竞争弱,由于起始数量少,则生长缓慢,A错误;由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有限,转速150 r/min时,可预测种群数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保持相对稳定,呈“S”型增长,B正确;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计数应采取血细胞计数法,C错误;酵母菌的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错误。 【考点定位】酵母菌培养,血细胞计数板。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酵母菌培养的实验,要求学生根据曲线图理解酵母菌在不同时间变化的原因。 21.【答案】D 【解析】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而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该丝瓜地的丝瓜和昆虫不能代表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A错误;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包括该种群的全部个体,而不只是成年个体,B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能量的比值,而不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个体数量的比值,C错误;根据题意和图示可推知丝瓜、昆虫甲和昆虫乙构成的食物链为丝瓜→昆虫甲→昆虫乙,乙数量的增加会导致甲种群个体数量减少,进而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D项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食物链、生态系统的功能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效率的概念和食物链中生物数量的变化。属于容易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效率的概念。本题易错选B,错因在于未能正确理解种群概念。 22.【答案】D 【解析】在酵母菌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极少,酵母菌个体间几乎不存在种内斗争,所以A选项错误;由图像可知,在0~70 h时间段内,为“S”型曲线,而数学模型Nt=N0λt只适用于“J”型曲线,所以B选项错误;酵母菌等微生物只有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所以一般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所以C选项错误;由图像可知,该环境下的最大值为酵母菌的K值,K值为12×1 000×10=120 000,故D选项正确。 23.【答案】(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增长的类型、种群的特征、种间关系 【名师点睛】第二问为失分点,题目比较灵活,对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要求比较高。第四问考查年龄结构的概念,注意平时学习过程对课本中基础知识的准确掌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