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名校“领军考试”2020-2021学年高二11月联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全国百强名校“领军考试”2020-2021学年高二11月联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 1 - 2020- 2021 学年上学期全国百强名校 “领军考试”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战国时期氏族制度已彻底破坏,“礼"完全等于“仪"而失去重要性,所以孟子已经没有必 要像孔子那样以“仁"来解释“礼”和维护"礼”,而是直截了当提出了“仁改”说。据此可 知,孟子 A. 重建周朝的礼乐秩序 B. 其主张符合时代湖流 C. 反对儒家的礼乐传统 D. 进一步发展儒学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于氏族制度已经被彻底破坏,孟子不再用“仁”来解释和维护“礼”,而是提出了“仁 政”的学说,这说明孟子发展了儒学思想,故选 D;孟子不再解释和维护“礼”,因此它不是为 了重建周朝的礼乐秩序,排除 A;当时的时代潮流是诸侯的争霸和统一,孟子的主张并不符合 时代潮流,排除 B;孟子是儒学的代表人物,他并不反对儒家的礼乐传统,排除 C。 2. 百家争鸣的前期,主要是儒墨两家显学相互攻击和辩难。到中期,则呈现百花齐放、百家 争鸣的局面,各学派都非常活跃。到战国末期,参与争鸣的主要是儒法两家,并出现综合和 杂取各种学派观点的杂家。这一发展变化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 儒学地位相对稳固 B. 儒学主流地位确立 C. 儒法思想趋向一致 D. 文化统一成为共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百家争鸣的前期,主要是儒墨两家显学相互攻击和辩难”“到战国末期,参与争 鸣的主要是儒法两家”体现的是儒学地位相对稳固,A 正确;B 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排除; CD 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 A。 3. 下表是《汉书》和《后汉书》保存的诏书征引儒家经文的次数 - 2 - 据此推知汉代 A. 儒学理念影响国家政治生活 B. 儒学伦理逐渐法律化 C. 儒学理念成为日常行为规范 D. 诏书出自于儒者之手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后的诏书征引儒家经文的次数不断增加,这主要和儒学取得正 统地位有关,A 正确;BCD 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A。 4. 王阳明把“天意”“天理"拉下主宰者的宝座,而降到了“吾心良知"之中,从而成为“心 之条理";“吾心良知"便上升为“天理”,起着主宰万物、生育万物的作用。可见王阳明的心 学 A. 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 B. 不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C. 利于人主观能动性发挥 D. 借鉴了西方民主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王阳明认为求理的方法在于内心反省,突出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 挥,C 正确;心学仍然属于儒学范畴,A 排除;心学维护的封建统治,B 排除;D 与材料无关, 且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 C。 5. 王夫之说:“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唯然,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 离欲而别有理也。"王夫之的理论 A. 造成了民众私欲泛滥 B. 全面的批判传统儒学 C. 强调天理与欲本质同 D. 反对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可知,大意为天理必须寓 于人欲之中,离开了人欲也无所谓天理,由此可知,王夫之反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的主张,D 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王夫之反对存天理、灭人欲,肯定人的私欲,但不代 - 3 - 表造成民众私欲泛滥,A 项错误;材料所述体现了王夫之肯定人的私欲,而不是全面批判传统 儒学,B 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王夫之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肯定人的私欲,没 有强调天理与人欲的本质问题,C 项错误。 6. 苏格拉底认为:研究物质世界的构造和法则、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质不能够说没有意义,但对 于哲学家来说,应该有比树木、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就是心灵问题、道 德问题、知识问题。据此可知苏格拉底 A. 开启了西方人文主义的先河 B. 强调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C. 将哲学变成了研究人的学问 D. 摆脱了原始宗教对人的束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但对于哲学家来说,应该有比树木、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就是心灵 问题、道德问题、知识问题”可得出苏格拉底强调对人的研究比对于物质世界的研究更重要, 他把哲学变成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故 C 项正确;A 项是智者学派,排除 A;BD 项与材料主旨 无关,排除。 7. 黑死病(1348- -1350 年)劫后余生者从他人的死亡恐惧中唤起了对自我生命的存在与幸福 的追求和对生之权利的百般珍惜。于是歌颂人生、伸扬人权成了新的社会观念。劫后余生者 所处的时代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A. 追求社会契约 B. 放弃宗教信仰 C. 倡导人文主义 D. 提倡天赋 人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于是歌颂人生、伸扬人权成了新的社会观念”体现的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 是人文主义精神的表现,C 正确;AD 是启蒙运动的主张,排除;B 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 C。 8. 据统计,1516- -1546 年期间,仅马丁·路德一个人的著作的发行数就达到 310 万册,还 不包括路德所翻译的德文版《圣经》在内。再加上其他新教改革家出版的书籍,30 年间新教 的出版物达到了 600 万册以上。这些出版物的发行 A. 利于恢复《圣经》权威 B. 扫除了封建专制的障碍 C. 丰富了基督教的教义 D. 把人从宗教中解放出来 【答案】A 【解析】 - 4 - 【详解】材料反映出马丁·路德宗新教通过书籍得到广泛传播,因其思想的主张之一是强调《圣 经》是最高权威,因此春作品的传播有利于恢复《圣经》的权威,故 A 项正确;B 项是启蒙运 动的影响,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其教义,排除 C;宗教改革并不是要人们不信宗教,排除 D。 9. 牛顿运用数学进行分析推导,从而得到有关自然规律的恰当理论。在牛顿的科学方法中排 除了一切神秘的、感受性的因素,每一个公式都是理智可以理解的。这一认识 A. 融合了自然与社会法则 B. 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C. 意在揭示物体运动规律 D. 旨在强调数学基础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牛顿的科学方法中排除了一切神秘的、感受性的因素,每一个公式都是 理智可以理解的”结合所学可知,牛顿的科学方法排除了一切神秘的、感性的因素,促进了 近代自然科技的发展,为启蒙运动的开展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B 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 现了牛顿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启蒙运动的开展提供了理性主义,没有强调自然与社 会法则的融合,A 项错误;牛顿主要通过力学体系揭示物体运动规律,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牛 顿科学方法体现的理性主义,而不是揭示物体运动规律,C 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牛顿 科学方法对启蒙运动的推动作用,不是为强调数学的基础作用,D 项错误。 10. 苏东坡说,在他求学之时,读书人“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 书。“到北宋中叶,情况为之一变,“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该现象 表明 A. 儒学书籍受到世人认可 B. 活字印刷术普及推广 C. 印刷术推动文化传播 D. 政府垄断了印刷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体现的是印刷术的改进促进了文化 的传播,C 正确;AD 与材料无关,排除;活字印刷术并未普及,B 排除。故选 C。 11. 《诗经》中,相比于“雅诗"的醇厚雅正,“颂诗"的庄严肃穆,“国风"可能更为幽怨, 更尖酸刻薄,更爱的痴狂、恨的撕心裂肺,更鲜活,也更贴近于人。这体现《国风》 A. 主要描写人的内心世界 B. 蕴含着人文主义的精神 C. 揭示了奴隶的日常生活 D. 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答案】B - 5 - 【解析】 【详解】《国风》更鲜活,更贴近于人,说明其更具有关注人的情感的人文主义精神,故选 B; 材料反映《国风》更关注人的精神、情感,无法体现“主要描写人的内心世界,排除 A;材料 无法体现“奴隶”的信息,排除 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国风》的社会教化功能,排除 D。 12. 在《警世通言》中,冯梦龙用《吕大郎还金完骨肉》的故事阐释了社会文化中轻利重义的 风尚。这反映了当时 A. 社会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 B. 小说教化功能得到政府认可 C. 小说创作题材来源丰富多彩 D. 主流观念影响了小说的创作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吕大郎还金完骨肉》讲的是吕大本是小户人家,因儿子看神会走失, 吕大作小贩行商。他不贪外来横财,归还捡来的重金,却找到了自己走失的孩子;搭救落水之人, 却救了自家兄弟。吕大一颗善心面对苦厄,最终善有善报,一家完聚。强调临财不苟得。因此其 强调的是要重义而轻利,这体现了主流的思想对小说的影响,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传 统受到冲击,排除 A;材料与政府的态度无关,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小说的来源,排除 C。 13. 夸张侧锋绞转的笔法,增强字结构的大开大合,连绵回绕,如长江大河,汹涌澎湃、势不 可挡。从章法看,已属无行无列,所谓字间布白、行间穿插,随心所欲,一任性情。上述材 料描绘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如长江大河,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所谓字间布白、行间穿插,随心所欲,一 - 6 - 任性情”是对草书的描述,D 正确;AB 属于楷书,排除;C 属于行书,排除。故选 D。 14. 南朝宋代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澄怀味象”的美学观,指出山水画创作应以表现自 然物象内在的规律为主要目的,追求“天人合一”,强调"道"等意象表达的观念。这一观念 A. 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 B. 是商品经济发展产物 C. 影响了明清的文人画 D. 表明中国绘画走向成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以表现自然物象内在的规律为主要目的”、“天人合一”等信息可知宋炳在绘画上 主张要符合规律,对后来明清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故选 C;“以表现自然物象内在的规 律为主要目的”与程朱理学的内容不符,也不能体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排除 AB;“走向 成熟”的说法无法体现,排除 D。 15. 爱因斯坦指出:我们必须明白,在牛顿以前,并没有一个关于物理因果性的完整体系,能 够表示经验世界的任何深刻特征。爱因斯坦意在说明牛顿 A. 开创以实验为根据的近代科学 B. 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C. 概括出相对时空观物质运动规律 D. 使人类开始关注于现实世界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在牛顿以前,并没有一个关于物理因果性的完整体系,能够表示经验世界的任 何深刻特征”体现的是爱因斯坦认为牛顿的经典力学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B 正确;A 是伽利略的成就,排除;C 是爱因斯坦的成就,排除;D 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排除。故选 B。 16. 从量上来说,它对牛顿的学说只作了很小的修改,但是在质上却是很深刻的。这修改的意 义是 A. 预见海王星存在的准确性 B. 突破了近代物理学的框架 C. 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D. 系统说明自然界变化规律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它发展了牛顿的 经典力学,并将其囊括在其中,将物理学推向新的高度,B 正确;A 是经典物理学的作用,排 除;C 与材料无关,排除;D 是生物进化论的意义,排除。故选 B。 - 7 - 17. 在德国,巴斯夫、赫希斯特和拜耳三家公司中,雇佣的化学家与大学相比,其比例在 1865 年为 1:24,到 1875- -1880 年前后已超过了大学。大公司雇佣化学家比例的变化体现了 A. 德国政府重视科技发展 B. 科学与技术联系紧密了 C. 化学家决定企业的发展 D. 科技对社会生活影响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1875 一 1880 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大公司雇佣化学家的比例上升,体现了 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的特点,故选 B;材料没有涉及德国政府的信息,排除 A; C 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科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排除 D。 18. 下图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接触信息的媒介,这说明了 A. 传统媒体面临着转型 B. 互联网下新媒体开始兴起 C. 互联网用户急剧增加 D. 互联网完全取代传统媒体 【答案】 A 【解析】 【详解】从数据可以看出,新媒体所占据的比重高,而电视等传统媒体比重小,这反映出在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面临着转型的问题,故 A 项正确;“开始”说法错误,排除 B;材料没有 比较,不能体现增长,排除 C;D 项太绝对,排除 D。 19. 1860 年 11 月容闳查访太平天国上书建言“七策",提出了按正规军事制度组织军队,设立 军事学校培养教官:建立善良政府;改革教育制度、创立各种实业学校等。容闳的“七策” A. 系统阐释了洋务理论 B. 体现“西学为用"主张 C. 继承“师夷长技以制夷” D. 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答案】B 【解析】 - 8 -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太平天国部分官僚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制度、教育来进行变革, B 正确;洋务运动理论和“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仅能体现材料部分内容,AC 排除;D 是洋务运动的影响,排除。故选 B。 20. 康有为利用《新学伪经考》重提今古文经公案,塑造了基于儒学的历史进化观,使得儒学 成为一种革新的、改良的符号。这一行为 A. 意在宣传进化论思想 B. 改变了儒学的社会地位 C. 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D. 旨在宣传天赋人权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康有为利用儒学来宣扬西学,这是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起到了思想 解放的作用,C 正确;A 是严复宣传的,排除;儒学的正统地位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后,B 排 除;D 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C。 21. 新文化运动时期,当中国还丝毫谈不上有什么实际科学的时候,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已经从 自身的社会危机和文化心态出发直接获得了关于科学的社会价值,对于科学本身的内容和价 值较少有理解。可见当时科学的主要作用是 A. 发展生产 B. 救亡图存 C. 提升教育 D. 反对迷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从自身的社会危机和文化心态出发直接获得了关于科学的社会价值”可知当时的 知识分子主要是从救亡图存的角度认识科学的价值,故选 B;ACD 明显与题意不符,排除。 22. 卢国琪在《论马克思主义早期在中国的传播》中指出,在三次论战中,马克思主义者开始 尝试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通过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对中国的实际问题进 行深刻的分析。可见三次论战 A. 消除了救亡方式的分歧 B.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 使中共影响力不断扩大 D. 使民众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尝试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通过批判各种 错误思潮,对中国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刻的分析”可知马克思主义者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 国的实际问题,这就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的结合,从而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 - 9 - 化,故选 B;“消除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A;三次论战时期中共尚未成立,排除 C;三次 论战主要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不能体现民众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排除 D。 23. 近日以来,中国所出之报,不下数种,大抵分两派:一主满汉蒙回藏平等,实行君主立宪, 如《中国新报》:一主驱除满族,由汉人组织民国,其所出机关报,在东京、南洋、美洲者, 亦不下十种。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 报纸非常流行 B. 排满被民众认可 C. 民生主义盛行 D. 民族观存在分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一主满汉蒙回藏平等”“一主驱除满族,由汉人组织民国”可以看出当时国内在民 族主义是存在着分歧,D 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报纸的流行程度,排除 A;材料只反映出有两 种情况,不能说明哪种更流行,排除 B;材料与民生无关,排除 C。 24. 在抗日战争前夜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写了一些论文,例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那些论文和文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因为在以前 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这意在强调毛泽东的这些论文和文件 A. 注重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 B. 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 抨击了当时的“亡国论" D. 从中国实际出发符合国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因为在以前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两次胜利 和两次失败的比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主张、社会阶段的划分问题都是同 国情结合的,D 正确;A 与材料无关,排除;BC 说法仅体现的是材料的一方面,排除。故选 D。 25. 如果没有小平同志 1992 年的南方谈话,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要在迷 茫中探索,中国不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可能在国际上有话语权。这主要基于南方 谈话 A. 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 解决了困扰改革的路线问题 C. 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D. 坚持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不动摇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谈话区分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 - 10 - 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B 正确;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A 排除;C 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排除;D 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50 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平等思想作为建构理想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原则,在人类思想史上源远流长。 从最早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正义要求的平等,到古希腊后来形成的自然平等、古罗马的法权 平等、中世纪在,上帝面前的生命平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类平等、自然法学派主张的人人 生而平等、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所确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近代以来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实践 以及新旧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之间关于平等与自由的两难选择,平等思想在西方的 发展从一个角度浓缩了西方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的发展。在中国,平等思想也是自古以来很多 思想家以及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领袖的理想,但这种平等思想相对于西方平等思想的纷繁复 杂而言,显得异常单调和不成体系;而且,西方平等思想总是与正义、自由、法治等价值观联系 在一起,而中国历史上的平等思想却局限于物质上的“均贫富”,从而使其革命性大打折扣。 ——摘编自郑慧 《中西平等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差异》 材料二 东西方政治学说在其发展初期,都具有浓厚的道德伦理色彩,但是中国的伦理 政治学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产物,它以敬德保民、仁政王道来约柬统治者,以忠孝节义来要求 被统治者;而古希腊伦理政治学则是希腊城邦制度的产物,其主要精神是公民道德、责任与义 务,主张追求自由,尊重法律。 ——摘编自蔡晓萍 《关于政治与道德关系的思考一东 西方政治思想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平等思想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伦理道德差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答案】(1)相同点:平等思想源远流长;平等思想在历史中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是建构 理想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原则。 不同点:影响上:西方平等思想对西方民主政治实践和思想产生影响较大,而中国平等思想 的影响仅局限于物质上,作用有限。内容上:西方平等思想的内容丰富并形成体系,而中国 平等思想的内容单调且不成体系。 (2)原因:产生的环境不同:中国平等思想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产物;西方平等思想是城邦政 治的产物。维护伦理道德的手段不同:中国平等思想强调道德维护,西方平等思想强调法律 维护。 - 11 - (3)要认识到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只有了解文化差异, 才能更好的为文化交流服务;一定时期和地域的文化是当时当地经济、政治等社会状况的反 应。 【解析】 【分析】 【详解】(1)相同点:根据“在人类思想史上源远流长”得出平等思想源远流长;根据“在 西方的发展从一个角度浓缩了西方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的发展”“平等思想也是自古以来很 多思想家以及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领袖的理想”得出平等思想在历史中都发挥了一定的作 用、是建构理想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原则。不同点:影响上:根据“平等思想在西方的发 展从一个角度浓缩了西方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的发展”得出西方平等思想对西方民主政治实 践和思想产生影响较大,根据“中国历史上的平等思想却局限于物质上的‘均贫富’”得出 中国平等思想的影响仅局限于物质上,作用有限。内容上:根据“这种平等思想相对于西方 平等思想的纷繁复杂而言,显得异常单调和不成体系”得出西方平等思想的内容丰富并形成 体系,中国平等思想的内容单调且不成体系。 (2)原因:产生的环境不同:根据“中国的伦理政治学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产物”得出中国平 等思想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产物;根据“古希腊伦理政治学则是希腊城邦制度的产物”得出西 方平等思想是城邦政治的产物。维护伦理道德的手段不同:根据“以敬德保民、仁政王道来 约束统治者,以忠孝节义来要求被统治者”得出中国平等思想强调道德维护,根据“尊重法 律”得出西方平等思想强调法律维护。 (3)综合材料和所学,可从要认识到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 一定时期和地域的文化是当时当地经济、政治等社会状况的反应等角度分析总结。 【点睛】 2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古希腊直到 19 世纪,西方理想人(性)的培养即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相当广泛 的科学内容。其中的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和声学)是主要的核心科目。古希腊思想是在 首先探寻自然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后来对“认识你自已”及其道德生活的诉求:中世纪中后期 对自然的研究及其相关的智力活动的兴起,推动学术和思想的复兴,才有文艺复兴和人文主 义运动的发展。科学研究及其教育的实质是人的心智训练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它对于人文精 神的培养是基础性的。 ——摘编自王荣江 《西方科学与人文精神发展的历史关系及其启示》 - 12 - 材料二 在德国启蒙运动和德国历史背景的影响下,德国的科学发展带有浓厚的民族主 义色彩,德意志民族的知识分子忠诚于国家富强。在批判主义的倡导下,德国的科学文化又 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康德哲学的理性批判是德国启蒙时期的思想解放的标志,创新意识是 突破传统观念的局限,用怀疑、发问、挑战杈威来提出不同的思想、理论和观点;在理性的自 由引导下,德国的学术蓬勃发展,形成科学——技术——生产相结合的科学模式。 ——摘自李思宇《德国启蒙运动及其对德国科学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学对人文精神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德国科学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认识科学与思想关系? 【答案】(1)影响:以科学为手段培养人文精神;在探求科学中产生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科 学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等人文主义运动。 (2)特点:科学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特点,科学为国家服务;科学创新意识强烈;形成完整 的科学模式。 影响:推动了科技的发展;推动工业革命在德国进行;有利于国家的富强。 (3)科学和思想相互促进;科学促进思想解放,思想解放推动科学发展。 【解析】 【详解】(1)影响:根据材料“西方理想人(性)的培养即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相当广泛的科学 内容”可归纳出以科学为手段培养人文精神;根据材料“古希腊思想是在首先探寻自然知识的基 础上,才有后来对‘认识你自已’及其道德生活的诉求”可归纳出在探求科学中产生了古希腊人文 精神;根据材料“中世纪中后期对自然的研究及其相关的智力活动的兴起,推动学术和思想的 复兴”可归纳出科学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等人文主义运动。 (2)特点:根据材料“德国的科学发展带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可归纳出科学具有强烈的民 族主义特点,科学为国家服务;根据材料“康德哲学的理性批判是德国启蒙时期的思想解放的 标志,创新意识是突破传统观念的局限”可归纳出科学创新意识强烈;根据材料“德国的学术蓬 勃发展,形成科学——技术——生产相结合的科学模式”可归纳出形成完整的科学模式。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影响可从科技发展、工业革命的进行及国家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 可。 (3)关系: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二者的关系是辩证发展的。 2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20 年共产国际“二大”后,随着共产国际东方战略的逐渐形成及其在中国的 - 13 - 实施,使得中国共产党改变了对三民主义排斥的态度,帮助国民党改组,与其建立了合作关 系。1925 年 3 月 12 日,孙中山逝世后,国共展开了一场关于三民主义的论争。在这场论战过 程中,共产党对三民主义有了摆脱的趋势,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言说三民主义。国民革 命失败后,由于蒋介石、汪精卫对“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破坏,开始丢开三 民主义,对三民主义采取了否定批判的态度。1935 年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愈发严重,在共 产国际“七大”的指导下,再次高高举起了三民主义大旗。1937 年,经历了十年对峙时期的 国共两党以三民主义为桥粱再次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在抗战时期掀起了一 场激烈的三民主义论战,这场论战使共产党人对三民主义有了更深一步的研究,革命理论日 趋成熟,最终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1946 年 6 月全面内战的爆发,在合作建立三民主义国 家实现无望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于是改变了建国方略,由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取代了三民主 义共和国。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制定和提出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和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三大经济纲领,开始在实际行动中全面实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理想。 ——摘编 自赫坚《中国共产党对三民主义认识的演变研究(1921-1949)》 材料二 三十年代初,中共党人将阶级分析模式机械地套用在历史问题研究和分析中。 在这一思维模式的影响下,这一时期中共党人在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价值重估"中得出了很 多武断的和否定性的结论。长征结束后,党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取 得主导地位,加之重新获得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客观环境,中 共党人开始主动纠正以前对历史 问题的一些偏驳的认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共党人的“五四”观, 开始走上理性回归之 路。三十年代末,随着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逐渐成熟,中共的“五四”观 最终确立。 ——摘编自徐文杰《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同时期中共对三民主义的不同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五四新文化 运动认识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共党人对历史事件认识的共同因素。 【答案】(1)20 世纪 20 年代:从排斥到认可再到否定批判的变化。 20 世纪 30 年代:从否定到高举三民主义旗帜。 20 世纪 40 年代:改造和利用三民主义 (2)毛泽东的正确思想和政治路线的确立;外部环境的稳定;新民主主义理论逐渐成熟。 (3)外部环境;自身理论是否成熟;重要人物的推动。 - 14 - 【解析】 【详解】(1)认识:根据材料“使得中国共产党改变了对三民主义排斥的态度”“共产党对三民 主义有了摆脱的趋势,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言说三民主义”可归纳出 20 世纪 20 年代, 从排斥到认可再到否定批判的变化;根据材料“开始丢开三民主义,对三民主义采取了否定批 判的态度”“在共产国际‘七大’的指导下,再次高高举起了三民主义大旗”可归纳出 20 世纪 30 年代,从否定到高举三民主义旗帜;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先后制定和提出了《中国土地法大 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可归纳出 20 世纪 40 年代,改造和利用 三民主义。 (2)原因:根据材料“党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取得主导地位,加之 重新获得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客观环境”可归纳出毛泽东的正确思想和政治路线的确立和外部环 境的稳定;根据材料“三十年代末,随着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逐渐成熟”可 归纳出新民主主义理论逐渐成熟。 (3)因素: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影响因素主要有外部环境;自身理论是否成熟;重要人物的 推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