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内蒙古通辽市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2018-2019内蒙古通辽市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全部是必答题,没有选做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2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和宋(南北朝时期的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C.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成为主流。 D.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迭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B.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C.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同时又重声色,体现了中国诗歌发展的趋势。 D.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不衰,在诗歌创作中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是重要原因之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②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③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④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⑤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⑥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1)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⑦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2),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3)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一空 ,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⑧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⑨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注释: (1)〔旖旎(yǐnǐ)〕柔和美丽。(2)〔耄耋(màodié)〕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 (3)〔望〕夏历每月十五日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自然段总领全文,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其语言风格朴质无华,虽如大白话但却言简意赅。 B.第五自然段“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两个月亮分别指天上的月亮和水中的月亮倒影。 C.第六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 D.第八自然段划线句子又说“苦”又说“甜”,表述很矛盾,是作者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后无奈而写的句子。 5.本文第三至第五段写了哪些童年趣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如:数星星。温馨提示:答案中再写“数星星”不得分)。写这些童年趣事对文章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6.本文集中运用了对比手法进行描写抒情,请举出两例并分别加以分析。(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五年民生大数据系列报道之就业篇 编者按:民生发展水平,是全面小康的决定性因素,对老百姓来说是最直观的感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带领全国人民爬坡过坎、埋头苦干,在民生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深化改革,稳步向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民生改善,人民更有获得感。回首这4年多,我们交出了一份什么样的“民生账单”?横跨这一时间轴,解读历年来的民生“硬”数据,以就业小窗口,撬动民生发展大格局。 提气!连续4年超额完成就业任务 国务院日前公布的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的落实情况显示,以就业和社保为代表的各项民生指标全面完成:1310万,1322万,1312万,1314万……这是我国2013年至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已连续4年超过1300万,每年都超过目标300万。 对于2017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今年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比去年多100万人,突出了更加重视就业的导向。据估算,中国5年来新增约6400万就业人口,相当于英国全国的人口数。 就业好于预期,饭碗就有了保障。北京一家西餐厅的厨师陈向,6年前离开河南老家外出务工,边干边学,如今月薪超过5000元,“找到合适的工作,我学到了手艺。”他表示,“以后的路会越走越好。” 凝心!795万,稳住就业底盘靠他们 每到就业季,就常听到高校毕业生这样感叹——“找份好工作,真难!” 据教育部2016年底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为795万。回顾过往3年,分别新增22万、16万、30万,逐年增长依然是高校毕业生数量变化的主旋律。 毕业季求职是场马拉松,一边是依然不可盲目乐观的经济和就业环境,一边是持续增长的毕业生数量,如何为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大学生许一个热气腾腾的未来?将毕业生“扶上马、送一程”。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做了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 《规划》明确,要着力支持科技含量高的智力密集型产业发展,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同时,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微企业就业,并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 除高校毕业生外,农村劳动力、困难群体、化解过剩产能职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和安置工作也被摆在了突出位置。据统计,2016年去产能过程中安置职工72.6万人,今年大约还需安置职工50万人。 聚力!挖掘新产业新业态,刷新速度和颜值 2016年12月14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传统动能焕发生机。 据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参与分享经济活动的人数超过6亿,比上年增加1亿人左右;提供服务者人数约为6000万,比上年增加1000万人;分享经济平台的就业人数约585万,比上年增加85万人。 “ 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手支持群众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把群众的积极性和创业精神引导好、保护好。”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习近平强调“首创精神”一词。 挖掘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活力,为就业市场创造全新就业岗位。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成为2017年乃至整个“十三五”规划中的重点方向。 (李警锐 张琪昭)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新闻从三个方面对当下中国突出的“就业”问题进行了全景式的报道,而且认为可以通过“就业”小窗口来撬动民生发展大格局。 B. 中国5年来新增就业人口约6400万,相当于英国全国的人口数。特别是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比去年还多了100万人。 C. 牵牛要牵牛鼻子。稳住就业底盘要靠795万高校毕业生,只有解决好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就业,才是抓住了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 D. 文章从三个方面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就业问题,并且暗示读者,国人将来的就业状况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准确的两项是( )( )5分 A. 编者按是编辑人员对一篇文章或一条消息所加的意见、评论等,必须放在文章或消息的前面。也称作编者案。 B. 本文采用多侧面拼接形式,从不同侧面取材,按照素材的内在联系,多角度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民生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C. 在关注新闻事实的同时,通过援引《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中的量化指标充实文本内容,使新闻更加真实、客观。 D. 新闻最主要的特点是“用事实讲话”。本文从全局高度关注就业问题,采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手法描绘了我国纵深推进民生就业的壮丽图景。 E.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本文标题“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化用毛泽东的名句,彰显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9.“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世界性难题。”结合文本材料,谈谈你对“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题”这一问题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9分) 萧何,沛人也。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①。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初,项羽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独何谏之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 汉五年,即皇帝位,论功行封。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上曰:“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从我,多者三两人;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后皆莫敢言。 高祖崩,何事惠帝,素不与曹参相能。何病,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 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孝惠二年,何薨,谥曰文终侯。 (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① 三:指三百钱。五:指五百钱。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B.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C.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D.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高祖”是指汉高祖刘邦,是其庙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 B. 布衣,指麻布衣服,古代衣服的质料主要是丝与麻,丝织品价格昂贵,富贵人家才能穿用,平民一般只能穿布农,因以布衣借指平民。 C. 文中“酂侯”是萧何的爵号。爵称、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D. 《汉书》属于纪传体史书,它的体例与孔子编录的《春秋》一致。 12.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萧何善于识人。高祖为平民时,萧何多次凭为官的职权保护沛公。高祖以吏的身份到咸阳服役,小吏们都出三百钱为高祖送行,只有萧何出了五百钱。 B. 萧何有大功。刘邦对群臣争功很生气,他否定了将领们的功绩,认为他不过是一群“能得走兽”的“功狗”罢了。 C. 萧何对于贤才不避仇。在他病危之际,惠帝向他询问曹参可不可以替代他为相时,他认为曹参是个很不错的人选。 D. 萧何不重私产。购置田宅居处偏僻,建造家园、不修筑有矮墙的房舍。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②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1-12题。(9分)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独孤及 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本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B.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尚”言其官品之低。 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15. 这首诗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7分) 16、填写下列诗文的空白部分。(5分) (1) 《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 。 (2) 《氓》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两句是: , 。 (3) 《氓》写女子为人妇后早晚辛苦劳动的句子是: ,靡有朝矣。 (4)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苦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然规律的表现,“ , ”本是鲁迅用来赞扬青年学生在真理和正义面前具有不怕牺牲精神的句子,不过它也可以启迪我们,真正勇敢的人面对苦难时应该持有的态度是面对和正视。 三、语言文字基础与应用(18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 A. “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那些曾经指点江山的国际政治人物不会被历史所遗忘,他们的一举一动依然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B. 在第31个教师节的晚上,我们学校举行了庆祝大会,大家载歌载舞,尽享天伦之乐。 C. 时势造就英雄,每个纷乱的历史时代总会产生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D. 图穷匕见,这个一向以友好邻邦来标榜的霸权主义者,终于撕去了“友谊”的面纱,赤裸裸地进行军事交涉了。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六十年来距离地球最近的一次满月现身成都夜空,市民有幸目睹了看起来比平常亮约3 0%左右的“超级月亮”,并纷纷用照片记录下来。 B.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促进了我国医疗保健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保障城乡居民身体健康,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 C. 央视《大国崛起》系列节目播出后反响巨大,中国的振兴之梦、砥砺前行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D. 普京表示,多名美国外交官将不得不离开俄罗斯的原因是华盛顿对俄不友好造成的。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草一木在他看来,都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且不说那些香气馥郁、外形美观的花卉, , , , 。 。每一名劳动者,都是那么的平凡、不起眼,可社会若要正常运转,离开谁的劳动也不行。 ①可它们依然有各自独特的价值 ②这不得不让我们联想到那些默默无闻的劳动者 ③就拿这些貌不惊人且人们都不知道名称的杂草来说 ④或可入药,或可入食,或可培植后作为观赏,或具有其他的功用 ⑤尽管人们总是将它们忽略掉。 A. ⑤①②④③ B. ③⑤①④② C. ⑤④③①② D. ③④①⑤② 20.阅读右面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 A. 赞美了那些善于听从群众意见,勇于改错的人。两面三刀、善于变化的人。 B. 赞美了那些心中警钟长鸣而耳边捷报频传的人。 C. 讽刺了那些只听喜讯不听警告的自欺欺人的人。 D. 讽刺了那些欺上瞒下、两面三刀、善于变化的人。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6分 对于个人来说,健康是幸福之源。拥有健康,必然会拥有幸福。对于国家来说,健康是强盛之基。拥有健康的人民,必然会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当前,我国仍然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靠经济增长,必然会确保健康水平的提高。 ② 拥有健康,不一定会拥有幸福。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50分)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进入高一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回味体悟,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依据上述材料,选定立意,自拟标题;②写记叙文,文体特征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通辽高一上12月月考语文答案 1. D(该项中“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与原文第二段“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不符。) 2.D (A项中“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与原文意思不符;B项中“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与原文第二段中“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不符;C项“两代诗风的嬗迭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这一结论在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能推断出,但并不是由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指出”的。D项正确,可从文章第三段概括出来。) 3 B(B项中“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与原文不符。) 4. D表述并不矛盾,“苦”是因为思乡而不得,“甜”是因为有家乡以及关于家乡的温馨回忆以抚慰漂泊的心灵。 5. 答:①、这几段写了:数星星 捉知了 看月亮 梦月亮 摸鸭蛋等童年趣事(3分,写 出除“数星星”外的任意三个即可) ②、作用:这些童年趣事使本文的思乡之情(1分)有了具体可感的依托(1分)(共2分) (解析:本文的主题是抒发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1分),而这些童年趣事是和故乡密切关联的往事,也是思乡之情的具体载体(1分)。) 6.答:①,作者将在济南、北京和世界其他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与故乡的月亮作对比,喜欢故乡的小月亮(2分),表达对故乡的深情(1分)。②,作者将朗润园的荷塘月色奇景与故乡的月亮作对比,作者喜欢的仍然是故乡的平凡的小月亮(2分),表现浓浓的思乡之 情(1分)。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本题答题区间在六至八段。主要考察学生对对比手法的掌握程度,找到对比处不难,难在将两处对比用通顺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本答案中“表现思乡之情”算是重复给分,两处各1分,共2分——题干要求有“分别加以分析”,如果没有分别作分析,给零分。(一定要强化学生尊重题干的意识。) 给分时请注意“大月亮”与“小月亮”、“荷塘月色奇景”和“平凡的小月亮”两组关键 短语,如果写到则给满分,没有写出但是对比找对了只给一半的分值。 7、A. B项,混淆时态,原文是“今年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比去年多 100万人”,将未然当成了已然;C项,范围缩小,原文是“除高校毕业生外,农村劳动力、困难群体、化解过剩产能职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和安置工作也被摆在了突出位置”;D项,太过绝对。故选A。 8、CE. A项,知识错误,编者按一般放在报道的文前,有时也放在文章的结尾;B项,“多角度”错误,本文只是“就业篇”,是从“就业” 一个方面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民生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D项,写法分析错误,文中不是“描绘图景”,而是用数字“概括说明”。故选CE。 9、(言之成理即可得 5 分) ①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只有把经济发展的蛋糕做大,才能把就业的蛋糕做好。②低就业的门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促进多元化选择,把就业再就业工作做好做实。③劳动者要转变观念。行行出状元,只要是劳动就值得尊重,大家都要尊重劳动,尽量缩小行业差距。 10、D 原文标点: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故选D。 11、D.《春秋》是编年体史书。故选D。 12、B.刘邦没有完全否认将领们的功劳。故选B。 13.①参考答案:沛公到了咸阳,诸位将领都争着跑到存放金帛财物的府库,瓜分它们,只有萧何先进去收集起秦丞相御史的律令图书,并把它收藏起来。 ②萧何买田地住宅一定处于贫穷偏僻的地方,治家不修有围墙的房屋,他说:“如果后代贤能,将学习我的俭朴;不贤,也不会被权贵掠夺。” 参考译文 萧何,沛地人。高祖为平民时,萧何多次在吏事上袒护高祖。高祖以吏的身份到咸阳服役,小吏们都出钱三百为高祖送行,只有萧何出了五百钱。监郡的秦御史,和属官一起考察他,萧何于是被授予泗水郡卒吏一职,考核成绩第一。 等到高祖起事做了沛公,萧何曾经任丞督事。沛公到了咸阳,诸位将领都争着跑到存放金帛财物的府库,瓜分它们,只有萧何先进去收集起秦丞相御史的律令图书,并把它收藏起来。沛公之所以详细地知道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强弱分布,人民痛恨忧苦的事情,就是因为萧何收得了秦的图书。 起初,项羽立沛公为汉王,把关中地分为三份,把秦的降将封王来抗拒汉王。汉王很生气,要策划攻打项羽。周勃、灌婴、樊啥都鼓励汉王,唯独萧何劝谏说: “现在兵士不如人家多,百战百败,除了死还能怎样? 《周书》说‘天给予却不去接受,反会遭受其害。能够在一人之下受委屈,却在万乘诸侯之上伸张其志的,是商汤、武王。为臣希望大王在汉中称王,休养百姓,招致贤才,收用巴蜀的财力,回军平定三秦,就可以谋取天下了。”汉王说:“好。”于是去封国即位,任命萧何为丞相。 汉五年,刘邦登上帝位,按功劳封赐。皇上因萧何功劳最大,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披着锁甲,拿着兵器,多的经历百余战,少的也有几十回合,攻城略地,多少不等。现在萧何没有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表议论,不去打仗,地位却在我们之上,为什么?”皇上说: “打猎,追杀野兽的是狗,而发现踪迹,指出野兽处所的是人。现在各位只能追逐获得野兽,功劳和猎狗类似;至于萧何,操纵指挥,功劳与猎人一样。而且各位只是以己身跟随我,多的三两个人,萧何全族几十人都跟随我,功劳不可忘记!” 以后群臣都不敢说了。 高祖崩,萧何事奉惠帝。萧何病重,皇上亲自去探望他,于是问道:“百岁之后,谁可以代替您呢?”回答说:“没有比主上更了解臣下的了。”帝说:“曹参怎么样?”萧何顿首说:“皇上得到贤才了,我死而无憾了!” 萧何买田地住宅一定处于贫穷偏僻的地方,治家不修有围墙的房屋,他说:“如果后代贤能,将学习我的俭朴;不贤,也不会被权贵掠夺。” 孝惠二年,萧何薨,谧号文终侯。 14.B.【解析】(B“希望位至宰辅”于诗无据。) 15.①赞美:首联“文章达”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才能; ②同情:颔联已“白首”还身着“青袍”,表示对其长期不能升迁的同情安慰; ③劝诫(忠告):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 ④希望(鼓励):尾联鼓励其不辞辛劳,建功立业。 (每点2分,答出3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 16.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桑之落矣,其黄而陨。3.夙兴夜寐.4.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17、B; A项,指点江山:指评说国家大事,也指对某件事物或天下大事的意见见解,也指有大的志向和决心。使用正确。B项,天伦之乐:指家庭亲人之间团聚的欢乐。注意适用范围,只能是亲人之间,不可用于同学、朋友之中。用错对象。C项,叱咤风云:一声呼喊、怒喝,可以使风云翻腾起来。形容声势威力极大,可以左右整个局势。使用正确。D项,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此处使用正确。故选B。 18、B;A项,“约……左右”重复赘余,删掉“约”或“左右”。 C项,搭配不当,“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应改为“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深刻的思考”。 D项,句式杂糅,去掉“的原因”。故选B。 19、B; 文段阐明:社会正常运转,离不开每一个默默无闻的劳动者的劳动。③的“就拿…来说紧承空格前的“且不说”,⑤①因“尽管…可”紧密相连,二者的“它们”指代③的“杂草”,应紧承①;④细说①的“各自独特的价值”,②的“劳动者”与空格后的“每一名劳动者”紧密衔接,放在最后。故正确顺序为:③⑤①④② 20、C;本题这幅漫画的右侧是一个正在吹响的喇叭,喇叭上的花束上写着“报喜”两字。左侧是正在鸣响的钟,钟身上写着“警钟”两字。漫画中央是一个头戴小帽身着中山装的男子。男子的两只耳朵都长在靠近喇叭的一面。靠近喇叭的眼睛圆睁,靠近大钟的眼睛紧闭。脸上一幅得意洋洋的神情。即可得出寓意:讽刺了那些只听喜讯不听警告的自欺欺人的人。 故选C。 21②拥有健康的人民,不一定会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③靠经济增长,不一定会确保健康水平的提高。 22.【写作指导】 在提供的材料中,审题的第一关键要素是“读”。材料充分给出了我们可以“读”的内容: 如长辈们不是一味追名逐利,让我们读出了如何正确获得财富和驾驭财富的人生事理以及对待物欲横流的世界如何保持简单淡泊,如何做到慢中累积、尊重过程;再如长辈们不盲目从众、人云亦云,让我们从他们身上读出做人要有独立的思想,要坚持原则、承担责任;当然也可从长辈身上读出传统的积淀和时代的印记。 而其中,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以及彼此之间的共识与分歧,这些切入角度,则要运用辩证思维,要明白“长辈这部书”也未必全是完美的,所以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不需要全盘学习,而是要辩证看待,求同存异。 材料中的第二关键词是“重”字,这是判别作文高下的关键点。 在材料开篇,出题人就提示我们“自以为了解他们”,实则即为不够了解,这里就显现了两个问题: 一是为什么不够了解?我们每个人有时孤立封闭,导致我们不愿与长辈交流,又缺乏包容的心态,从而自以为了解,实则不然。 二是如何了解?(即如何“重读”?)材料中告诉我们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也就是带着理性平等的交流与求同存异的包容态度。 能理清以上两个问题,写出好作文也就水到渠成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