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等九校教育联盟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长春市第九教育联盟2017-2018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2.将I卷中正确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II卷试题必须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不得在试卷上做答。不按要求做答者视为无效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图是甲骨文的“高”和“宫”字。“高”字反映的是一种建造在土台上的房子,其下部是土台中挖有一口地窖。“宫”字反映的是在一个大屋顶下罩着两个(或两个以上)室内空间。从这两个文字的结构状况可以了解到的信息最准确的是 A. 当时社会分化和特权观念明显 B. 当时社会各阶层比较平等均衡 C. 当时已进入到奴隶制国家阶段 D. 当时已开始建筑房屋定居生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字所代表的两类不同房屋可知,当时已经出现贫富差距,“宫”所代表的房屋明显优于“高”所代表的房屋,体现出当时社会分化和特权观念明显,故A项正确。当时已经有不同的房屋等级,可知其社会阶层并非平等均衡,与题意不符,排除B。题中仅描述两个不同汉字所代表的房屋形式,不能说明当时已进入到奴隶制国家阶段,排除C。甲骨文出现于商朝晚期,但不代表建筑房屋定居从商朝开始,与题意不符,排除D。 2. 公元前634年,宋国“叛楚即晋”,楚国遂大举攻伐,晋文公起兵援宋,双方对峙于城濮。晋文公退避三舍,“卑而骄之,怒而挠之,”最终大败楚军。这一记载实质上表明当时 A. 周王室的地位已趋于衰落 B. 诸侯国间的战争愈演愈烈 C. 晋国已成为诸侯国的霸主 D. 政治统一已成为大势所趋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按照分封制的知识,受封诸侯有服从王命、随从作战、镇守疆土、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而材料“叛楚即晋”,彼此攻伐,反映诸侯坐大,王室衰微,故选A;B只是揭示材料的现象,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晋国已成为诸侯国的霸主的信息,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政治统一无关。排除D。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分封制的影响 积极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开发了边疆,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诸侯是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室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崩溃。 3. 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下列反映的选官制度属于这一“回潮”时期的是 A. “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B.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策良将怯如鸡” C.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D. “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ABCD分别对应的是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在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不如仕途,出现了“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现象,属于“世袭社会”的回潮,故选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4. 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里说:“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而共和行政焉”。司马迁在此沿用了西周史官这一段纪年,并以公元前841年作为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端。材料主要说明 A. 司马迁所依据的是第一手史料 B. 贵族共同协商执政以应对危局 C. 周召共和开启了共和制的开端 D. 贵族干预政治表明分封制崩溃 【答案】B 【解析】根据“司马迁沿用西周史官”可知其依据的不是第一手史料,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周厉王由于暴政而引发变乱被迫逃亡,召公和周公二相共同行政,政局逐渐趋于稳定,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共和”意味着协商,现代共和制的中文一词源于此意,但是与现代共和制本质上不同,故C项错误;材料中周厉王逃亡并非诸侯国叛乱所致,不能说明分封制崩溃,故D项错误。 5. 下图为汉代推行的一项政策“推恩令”示意图,此图比较形象地说明了汉代初年的政治变化。关于此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A. 七国之乱的教训是促使推恩令出台的根源 B. 推恩令以一种中央与地方相互妥协的方式解决了王国问题 C. 推恩令下的政治改革与“独尊儒术”的思想改革目的具有背离性 D. 推恩令体现出了汉武帝及其统治集团的政治智慧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七国之乱的教训是促使推恩令出台的直接原因,根源在于地方王国势力威胁到中央集权,排除A项;推恩令的根本宗旨是解决王国势力的威胁,不可能中央向地方妥协,只不过方式比较温和,故排除B项;汉武帝的政治改革与思想改革根本目的都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因此目的具有同向性,从示意图可以直观看出,“推恩令”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体现了当时统治者的政治智慧,故D项正确,C项错误。 6. 马克斯•韦伯等指出,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其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最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三公九卿制 B. 三省六部制 C. 内阁制 D. 军机处 【答案】B 【解析】材料“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反映了中央机构有严格的运行机制,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唐代三省六部制符合题意,故B正确;三公九卿制没有体现严格的运行机制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故A错误;内阁制不可能制约皇权,故C错误;军机处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学生正确理解该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7. 元朝“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岭南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岭南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中书省直辖地区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 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南向控制”的治国理念 B. 使地方缺乏实行割据的物质基础 C. 借鉴了历史上地方行政划界的划分方法 D. 体现了肥瘠搭配的划界原则 【答案】A ........................ 8. 古希腊雅典城邦的十将军之一修昔底德曾如此评论雅典公民:“你们是悦耳言辞的俘虏,就像是坐在演说家脚下的听众,而不像一个讨论国事的议会。”这表明当时雅典 A. 民主政治由演说家主宰 B. 公民大会不具有议会性质 C. 政治野心家放纵不受控制 D. 民主政治带有非理性一面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宰雅典民主政治的全休公民,故可排除A;公民大会是具有议会性质的,故可排除B;材料所讲到的是演说家,他们不一定是政治野心家,所以C的说法与材料的意思不符,可排除;材料反映了公民由于受到演说的影响,可能会影响到公民大会的决策,从而说明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带有一定的非理性,故选D。 点睛:解此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的主旨,弄清材料所要强调的内容,是要肯定这一历史事件,还是要批判这一历史事件。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知本题中材料不是在肯定雅典的民主政治,而是批评了它的一点缺陷。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来排除干扰项。 9. 《十二铜表法》第三表中规定:“在第三次牵债务人至广场后,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如债权人有数人时,得分割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纵未按债额比例切块,亦不以为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奴隶在借贷关系中不受保护 B. 彻底废除了习惯法的陋习 C. 严格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 体现了自然法的立法理念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未按债额比例切块,亦不以为罪”说明罗马法主要是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故选C;材料没有提到奴隶,排除A;《十二铜表法》是习惯法的汇编,排除B ;自然法崇尚理性、公平和正义,而材料包含落后的习惯法习俗,排除D。 10. 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1644年)一书中说:“我觉得,我仿佛瞥见它是一头苍鹰,正在振脱着它幼时的健翮,……而这时无数怯懦群居的小鸟,还有那些性喜昏暗时分的鸟类,却正在一片鼓噪,……而众鸟的这种恶毒的叽叽喳喳将预示着未来一年的派派系系。”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英国 A. 大贵族官僚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B.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势力斗争激烈 C. 资产阶级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D. 自由党与保守党争夺议会权力斗争激烈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解题时紧扣“1644年”,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644年,此时英国正处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此时的主要矛盾是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势力的矛盾,据此分析结合材料可以判断出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1. 美国人口普查局2010年12月下旬公布了有关2010年人口普查的首份报告,其内容主要涉及美国全国及各州人口数量变动情况。分析人士指出,这次人口普查结果将对美国政治版图产生重要影响。其可能直接影响到 A. 总统人选 B. 参议员席位分配 C. 大法官人选 D. 众议员席位分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各州人口数量的变动;依据所学美国宪法的内容,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参议员席位按各州大小分配,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众议员席位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故美国各州人口数量的变动直接影响到众议员席位的分配,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 12. 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特朗普获得306张选举人票,当选第45任美国总统,而特朗普的选民选票却落后于对手希拉里280多万张。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 总统人选与选民意无关 B. 国会议员的选票至关重要 C. 总统选举实行间接选举制 D. 政治生活中女性仍处弱势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选举人票是间接选举,选民票是直接选举,特朗普因获得306张选举人票而当选为总统,这说明美国总统选举实行间接选举制,故C项正确;总统选举和民意有关,选举人票就代表了一定的民意,故A项错误;选举人票不是国会议员,故B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 13.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对总统的不信任权却没有类似的明确限制。这些含糊不清的规定从侧面反映了 A. 行政权不能制约立法权 B. 法国民主政治的虚伪性 C. 共和制是政治妥协的产物 D. 总统与议会斗争的失败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总统与议会的矛盾斗争复杂曲折,在宪法中表述含糊不清,都说明当时法国宪法是各种政治势力妥协斗争的产物,故C选项正确;材料反映总统可以解散众议院,故不能说明行政权不能制约立法权,故A选项错误;各种政治势力妥协斗争不能说明法国民主政治的虚伪性,故B选项错误;仅仅据材料的有限信息也不能说明总统与议会斗争的失败,故D选项错误。故选C。 14. 在德意志帝国,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被称为“骑士皇帝”的德皇威廉二世发出的第一道圣旨就是“致我的军队”。上述材料反映了 A. 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B. 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 C. 德意志帝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D. 将军享有国家最高的政治地位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由材料中的“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可以判断出德国的专制色彩比较浓厚;由“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威廉二世发出的第一道圣旨就是‘致我的军队’”,可以看出其军国主义比较浓厚,故A项正确,C项不全面;德意志帝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不是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皇帝享有国家最早的政治权力,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特点 【名师点睛】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德国政体为君主立宪制: 内容:①国家元首是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②首相: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③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权力小,国会对政府没有任何行政监督权,只参与制定法律和预算的权力; 特点: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15. 《资政新篇》:“火船、火车、电火表、寒暑表、风雨表、日晷表、千里镜、量天尺、连环枪、天球、地球等物,皆有探造化之巧,足以广闻见之精,此正正堂堂之技,非妇儿掩饰(饰)之文,永古可行者也”这段材料表明 A. 太平天国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B. 认为自然是不可战胜的 C. 认为中国科技优于外国科技 D. 不主张学习科学技术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资政新篇》中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不是认为自然是不可战胜的,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方科技的比较,无法推断出中国科技优于外国科技,排除C。材料强调学习科学技术,排除D。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皆有探造化之巧,足以广闻见之精,此正正堂堂之技,非妇儿掩饰(饰)之文,永古可行者也”,结合《资政新篇》向西方学习的角度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16. 威海卫战役时,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享致丁汝昌的动降信中说:“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实以急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以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据此可知,清王朝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 制度腐败 B. 军纪松弛 C. 指指挥不当 D. 军备落后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我国实以急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说明甲午战争日本取胜是因为制度的革新,而清政府的失败则是因为制度的腐败,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军纪松弛、指挥不当,故BC错误;北洋水师军备并不落后,故D项错误。 17. 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上述材料表明 A. 1912年中国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认识不深 B. 中华民国的成立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根本变化 C. 中华民国的成立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 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是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虽然建立了民国,但是人民的意识、风俗没有改变,还在存在封建残余思想,故强调1912年中国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认识不深,排除A。材料强调中国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认识不深,而不是中华民国的成立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中华民国缺乏相对广泛的群众基础,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排除C。近代中国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是向西方学习制度之后的实践,不是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排除D。 18. 北京奥运圣火在江西瑞金→井冈山→南昌传递,江西曾是中国“革命圣火”燎原之地。对于江西,以下观点不正确的是 A.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 B. 以毛泽东为首的革命党人在井冈山地区找到正确的革命的道路 C. 中国共产党人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 D. 在江西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根据所学可知遵义会议在贵州召开的,D错误,符合题目要求。ABC符合历史史实,故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19. 下表是日本统计的在某一战场中的日军伤亡数字。以下对表中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项目和时间 上海方向 华北方向 死 伤 计 死 伤 计 1937年8月 234 1112 1346 615 2367 2982 同年9月29日前 2528 9806 12334 2300 6262 8562 同年10月14日前 3908 15843 19351 不明 同年11月8日前 9115 31259 40374 不明 A. 表明中国抗战减轻盟军压力 B. 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 C. 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结果 D. 中共持久抗战日军伤亡巨大 【答案】B 【解析】1941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A时间不符合题意;从战役时间、地点信息看,材料反映的是淞沪会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故B正确;1937年抗战中我国处于防御阶段,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共持久抗战”,排除D。 20. 马克思曾评价:“公社并不像一切旧政府那样,自以为永远不会犯错误。公社公布了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告诉民众。”他意在赞赏巴黎公社 A. 取消官员高薪制 B. 民主选举公职人员 C. 建立国民自卫军 D. 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公社公布了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告诉民众”表明巴黎公社主动接受人民的监督,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官员的薪水、公职人员的选举和国民自卫军,故ABC错误。 21. 到1951年10月,全国有27个省、8个行署、146个市、2038个县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到1952年底,全国所有的省、市、县、区、乡都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绝大部分乡的人民政府委员会已由乡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这表明当时 A. 基层民主制度开始确立 B. “民主建政”有利于国家政权建设 C. 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D. 人民代表大会制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省、市、县、区、乡都召开的人民代表会议不属于基层民主,故排除A;依据材料中的“全国所有的省、市、县、区、乡都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绝大部分乡的人民政府委员会已由乡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这些信息可知,“民主建政”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推动国国家政权建设,故选B;材料中没有涉及民主统一战线的问题,故可排除C;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在1954年建立的,故排除D。 22. 习近平在回顾新中国某一外交成就时说:“这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他评论的是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 中国国加入不结盟运动 C. 签订《中苏友好互助条约》 D. 出席日内瓦国际会议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故A项正确;中国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故B项错误;签订《中苏友好互助条约》不符合“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故C项错误;出席日内瓦国际会议和“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无关,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关键信息,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由此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即可。 23. 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 A. 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 B. 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 C. 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D. 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答案】A 【解析】题干中联邦德国的外交活动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而两个国家又都是欧洲国家,分属两大阵营,两国关系的缓和由此有助于欧洲紧张局势的缓和。故A正确;根据所学,B项不符合1970年前后的史实,CD两项观点是错误的。 24.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美国文化以电影、时装、摇滚音乐这类商业形式牢固占领欧洲市场时,许多欧洲人不安地要求:欧洲应当有一个简明有力的自我概念。法国在反对美国文化影响方面特别积极……他们认为自己是在为欧洲的价值和传统而战……”。欧洲特别是法国对美国文化的反应实质上反映出 A. 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丧失 B. 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C. 世界政治冲突的不断加剧 D. 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在激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日本崛起,美国霸权地位相对下降,而非丧失,故A项错误;欧日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呈现多极化趋势,故B项正确;欧洲崛起,自我意识觉醒,欧美间存在竞争,更多的还是合作,故C项错误;欧美同属资本主义世界,意识形态相同,故D项错误。 第Ⅱ卷(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京城市总人口,明代中后期约68万人,乾隆末年约74万人,清末约76万人。针对京师人口压力和住房困难的问题,清政府一方面为八旗子弟建房,另一方面迁徙京师旗人于各地。此外,清初至乾隆中,清政府严禁流民占籍京师,对京师无业游民采取逮回原籍的政策。同时,清政府还实行限制解任官员及胥吏寄籍京城的政策。 ——摘编自尹钧科等《古代北京城市管理》 材料二从16世纪中叶到1750年,伦敦人口由13万发展到将近7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12%。1801年,伦敦人口为110万,1841年达200万,到19世纪末超过500万。随着大量的农村和小镇人口移居城市,曾是富裕的商人和专业人士居住的市中心,成了最贫困的地区,工人们不分男女老幼地挤在一起。疾病的流行夺去了许多城市人的生命,终于引起了政府的关注。伯明翰市长张伯伦提出“每一个工人都有自己的家”的口号,1875年到1876年,伯明翰市通过立法向市民征收特别税,大量兴建住房,清除贫民窟,市政府成为大房产主。 ——摘编自陆伟芳《19世纪英国城市对工人住宅问题的干预》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北京人口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和英国政府城市人口管理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1)特点:数量有限,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较低;增长缓慢。原因:政府 严格控制北京人口;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制约。 (2)相同:国家干预,建设保障性住房。 不同:清政府用行政手段,严控人口数量,保障八旗子弟住房;英国用立法手段,保 障和改善弱势群体居住条件。 原因: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北京城市承载力有限,住房紧缺;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王朝。英国代议制民主的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思潮和社会主义运动的 影响;工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北京城市总人口,明代中后期约68万人,乾隆末年约74万人,清末约76万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数量有限、增长缓慢等方面概括明清时期北京人口发展的特点。再据材料一“清政府严禁流民占籍京师,对京师无业游民采取逮回原籍的政策”即可从政府严格控制北京人口、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制约等方面分析其原因。 (2)本题根据材料二“大量兴建住房,清除贫民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国家干预、建设保障性住房等方面概括清政府和英国政府城市人口管理的相同之处。再从清政府行政手段、保障八旗子弟住房;英国立法手段、保障和改善弱势群体居住条件等方面说明不同之处。再从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王朝、英国代议制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和社会主义运动、工业革命等方面说明其产生的原因。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示意图能够简洁明了地再现历史知识。比较下列两幅图片,提取两项有关唐朝和美国政府机构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一:信息:都是通过权力的分散(或三权分立;或分权),达到中央政府部门互相制约与平衡(或牵制和监督;或制衡),防止部门集权。 说明:唐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或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或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或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体制)。 答案二:信息:两者体现的本质不同。 说明:唐朝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特点(或封建主义制度);美国三权分立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或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三:信息:两者分权的目的不同。 说明: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通过分权达到加强专制皇权(或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或分权是为了集权);美国三权分立的目的是防止专制的出现(或防止专制权力)。 答案四:信息:两者权力运作方式不同。 说明:唐朝三省六部制是集权(或皇权)下的分权,皇帝大权独揽(或具有绝对的权力);美国三权分立是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 27. 材料(汉)明帝即位之初,下诏:“今选举不实,邪怪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有司明奏罪名,并正举者。又郡县每因征发,轻为奸利,诡责赢弱,先急下贫。其务在均平,无令枉刻。”从慎重选举官吏着手,对吏治进行整顿。……明帝统治时代多次下诏减免赋税摇役,减轻刑罚;令官吏劝督农桑,治理病虫害;并以公田赐与或赋与贫民。他即位之初,即下诏“赦陇西囚徒减罪一等,勿收今年租调”;“天下亡命殊死以下听得赎”。……故史称永平之世,“天下安平,人无摇役,岁比登稽,百姓殷富,粟解三十,牛羊被野”。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概括汉明帝即位后治国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汉明帝治国措施的主要作用。 【答案】(1)措施:整顿吏治;减轻刑罚;减免赋税;鼓励农业生产。 (2)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政治的稳定。 【解析】依据材料“有司明奏罪名,并正举者”“对吏治进行整顿”“减免赋税摇役,减轻刑罚;令官吏劝督农桑”的信息归纳回答。 依据材料“天下安平,人无摇役,岁比登稽,百姓殷富,粟解三十,牛羊被野”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社会矛盾、经济以及政治角度思考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