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第二学期周考语文试卷
语文 (时间:150分钟;分值:16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无比怀念中华历史长河中那些曾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幸福而 、浴血奋战、英勇献身的先烈,是他们的血肉之躯构筑起新中国今天的擎天大厦,是他们的英灵和浩气铸就出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他们的理想和信仰聚集起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的磅礴力量,是他们 的精神引领着我们民族创造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奇迹。他们的精神 。 A. 继往开来 薪火相传 永垂不朽 B. 前赴后继 一脉相承 名垂青史 C. 前赴后继 薪火相传 永垂不朽 D. 继往开来 一脉相承 名垂青史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第一处,“前赴后继”, 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继往开来”, 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语段中是“浴血奋战、英勇献身的先烈”,强调的是“奋勇冲杀向前”,而不是“继承前人的事业”,如果用“继往开来”,则不合“是他们的血肉之躯构筑起新中国今天的擎天大厦”语境,故选用“前赴后继”; 第二处,“薪火相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一脉相承”, 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指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语段中是说“他们 的精神引领着我们民族创造了……伟大奇迹”,强调的是 “精神财富”,强调的是“相传”,所以此处用“薪火相传”;而“一脉相承”强调的是继承关系,不合语境。 第三处,“永垂不朽”, 垂:留传后世;朽:腐烂,磨灭。 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形容抽象的事物;“名垂青史”, 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 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形容人;而此处语境“他们的精神”正是抽象的,所以此处适用“永垂不朽”。 故选C。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枫叶,有着独特的文化寓意。 枫叶的颜色如火如霞,颜色是那么的温凝,它让人明白了温暖的含义。 ①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缘于斑斓的枫叶。 ②相传,在枫叶落下之前就接住枫叶的人会得到幸运。 ③小小的枫叶上凝聚了人们丰富的情感和无穷的遐思。 ④人们往在怀着不同的心境在红枫叶上寻找象征、寻找寄托。 ⑤或温馨的思念,或如荼的生命,或缤纷的事业。 ⑥如果在目睹枫叶落下时许下心愿,将来定会悄悄实现。 A. ①③②④⑥⑤ B. ①④②③⑥⑤ C. ②⑥④③⑤① D. ②⑥③④⑤①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要通过语意的把握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准确地找出提示或暗示的词句;还要要根据短语句子结构的一致性、对称性分析。 既然是“文化寓意”就要从文化开始,而且是能够总领其他方面,所以②放第一句,紧接“幸运”的就是⑥,③是对前面的小结,①中的“斑斓”与后面向子的描写相一致,所以综合起来考虑就选D。 故选D。 3.下面四首唐诗,如果按描写的节令的时间顺序依次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②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元都未日闲。 ③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④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A.④①②③ B.①④②③ C.④①③② D.①③④② 【答案】C 【解析】①出自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②出自令狐楚的《中元日赠张尊师》;③出自王勃的《蜀中九日登高》;④出自罗隐的《七夕》。 4.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 人要学会满足,不可贪得无厌。 B. 通过换位思考,我们才能真正达成理解和一致。 C. 价值的标尺永恒,人的选择却各有不同。 D. 人自身的高度决定了他采用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判断。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察图文转换的能力。本图文转换实质考查的是语言表达准确能力。图表本身或图表中提供的文字数据都有规律可循,首先要认真观察,找出其中规律。然后看字数要求、句式要求、内容要求进行转换。转换后的句子语意要连贯,表达要正确。根据画面以及对话“不算高吧”“很高”等可知,两个人因为所处高度不同,所以看同样的刻度而有不同的判断。故选D。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夏县知县新城鲁君墓志铭并序 姚鼐 君讳九皋,字絮非,建昌府新城鲁氏也。大父讳宁,康熙庚午科举人,为内阁中书,考讳淮,岁贡生,为庐陵县学训导。 君为人敦行谊,谨于规矩,而工为文。人观其言动恭饬有礼,而知其学之邃;读其文冲夷和易而有体,亦知其必为君子也。尝逾岭至建宁,谒朱梅崖,而受其为古文之法。于四方学者苟有闻,君必虚心就而求益。虽以鼐之陋,君尝渡江至怀宁,见鼐而有问焉。君古文虽本梅崖,而自傅以已之所得,持论尤中正。里居授其学于子弟及乡之隽才,又授于其甥陈用光,且使用光见鼐。盖新城数年中古文之学日盛矣,其源自君也。其为科举之文,不徇俗好,自以古文之法,推而用之。或以为不利场屋,君曰:“得失,命也。” 君竟以乾隆庚寅科得乡举,辛卯恩科成进士。归居十馀年,奉养祖母及父,因益力为学,而因事设方,以利其宗族闾里,虽贫而必致其财,虽劳而必致其力。逮终养,乃出就官。是时鼐闻,寓书谏君,谓:“今时县令难为,而君儒者,违其材而用之,殆不可。”然君竟谒选,得山西夏县。县当驿道,又时值后藏①中用兵,使驿往来日不绝。县旧分二十馀里②,里以次出钱供役,谓之里差,吏因为利,民致大困。君自持既廉,又减其役之得已者,而重禁侵蠹,民大便之,而乐为役。君顾叹曰:“吾不能尽去里差,是吾恨也!”其见民,煦煦然告以义理所当从及去,不作长官威厉之状,民亦欣然听其教。于是县号为治,上吏亦绝重君矣。鼐闻,乃自咎前者知君之浅,固不能尽君才也。然君亦以积劳致疾,在县凡两期,以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卒于官,年六十三。 某年月日,嗣光及君甥用光,皆以书来乞鼐铭。铭曰: 孰谓儒者不可以理繁庶?孰谓学古不可为今世语?美哉鲁君!其行企矩,其文蹈雅。卒置德在夏,而士兴其庭宇。其生也有令誉,其亡也有传绪,其葬也于是野。 (选自《姚鼐文选》,有删节) 【注】①后藏:西藏旧分四部:康、卫、藏、阿里。清代康与卫并称前藏,藏与阿里合称后藏。②里:指居民居住的单位。一里,周代为二十五家,后世所居家数不一。 5.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为人敦行谊 敦:注重 B. 不徇俗好 徇:曲从 C. 虽劳而必致其力 致:获得 D. 是吾恨也 恨:遗憾 6. 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鲁九皋曾经到建宁拜谒朱梅崖,向朱梅崖学习古文之法。他也曾经渡江到怀宁,进见作者并向他请教。天下学者,只要听说过其名声,鲁九皋一定会前往求教。 B. 鲁九皋将自己平生所学教授给族中年轻后辈和乡里才智出众的人,又教授给外甥陈用光。作者认为新城在数年间古文日益兴盛,大概是因为鲁九皋吧。 C. 鲁九皋虽然考中举人,但是却因奉养祖母和父亲没有做官,一直等到祖母和父亲去世,他才去吏部请求任职,得到山西夏县知县的职位。 D. 鲁九皋从来不在百姓面前使官威,总是和蔼可亲地用义理来教导百姓,因此,百姓很乐意听他教导,夏县也社会安定,但是上司却拒绝重用他。 7. 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观其言动恭饬有礼,而知其学之邃;读其文冲夷和易而有体,亦知其必为君子也。 (2)君自持既廉,又减其役之得已者,而重禁侵蠹,民大便之,而乐为役。 8. 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当时存在着哪些社会问题?请概括。 【答案】5. C 6. D 7. (1)人们观察他的言行恭敬谨慎有礼节,就知道他的学识精深;读他的文章,淡泊平稳而有规则,也就知道他一定是君子。 (2)鲁九皋自己保持廉洁的操守,又减去那些可以停止的徭役,而且严厉制止侵贪掠夺,百姓得到许多好处,因而乐意承担徭役。 8. ①对后藏用兵,徭役繁多。②吏贪民困。③儒者从政难有作为。④世人认为古文无用。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注意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考生答题时注意提防文言选项中常出现的以今释古的陷阱和现象。 C项,“致:获得”错误,依据第三段“虽劳而必致其力”,即使他自己很辛劳也一定要献出自己的力量。可知“致”意为:献出。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事件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内容,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D项,“但是上司却拒绝重用他”,依据第三段“于是县号为治,上吏亦绝重君矣”,因此夏县就称为安定之县,上级官吏也非常看重他。可知,原文是说“非常看重他”。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倒装句式要调整,典故和比喻处通常意译。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恭饬:恭敬谨慎;邃:精深、深厚;冲夷和易:淡薄平稳;体:规则、体式。 (2)持:保持;减其役之得已者:定语后置句,减去那些可以停止的徭役;侵蠹:侵贪掠夺;大便:许多好处;为役:承担徭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先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依据题干的要求,依据地点、时间、事件、影响等提示性信息分析出“当时存在着哪些社会问题”,准确作答。 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回归文本筛选。依据第三段“又时值后藏中用兵”“里以次出钱供役,谓之里差,吏因为利,民致大困”,当时又正值朝廷对后藏用兵;县中各里按照次序出钱出力,这就是里差。官吏通过各项徭役获得利益,却导致百姓处境很艰难。据此可以概括出社会问题①和②。 依据第三段,“是时鼐闻,寓书谏君,谓:‘今时县令难为,而君儒者,违其材而用之,殆不可’”,当时我听说他要去当官,就寄信规劝他,说:“现在做县令很难有所作为,而且您是儒者,委屈自己的才能而做官,大概不合适”,由此可知,当时的社会问题③:儒者从政难有作为。 依据第五段“孰谓儒者不可以理繁庶?孰谓学古不可为今世语?美哉鲁君!其行企矩,其文蹈雅”,谁说儒者不能治理繁杂寻常的事务?谁说学习古文不能写作时文?鲁九皋是多么美好的人啊!他的行为总是希望合乎规矩,他的文章立足于典雅。由此可以看出社会问题④:世人认为古文无用。 【点睛】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注意一些虚词也有意义;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参考译文: 君名叫九皋,字絮非,是建昌府新城鲁家人。祖父名宁,康熙庚午年间的举人,担任内阁中书。父亲名淮,是当年的贡生,后来成为庐陵县学官。 君为人注重品行道义,重视准则,而且擅长写文章。人们观察鲁九皋的言行恭敬谨慎有礼节,就知道他的学识精深;读他的文章,淡泊平稳而有章法,也就知道他一定是君子。鲁九皋曾经越过山岭到建宁县,拜谒朱梅崖,学习其写古文的方法。天下如果是有名声的学者,他一定会虚心前往而求得长进。即使像我这样浅薄的人,他也曾渡江到怀宁,拜见我向我请教。他的古文虽然师从朱梅崖,但却把自己的心得加入,他提出的主张尤其公正。他居乡期间,把平生所学教授给族中年轻后辈和乡里才智出众的人,又教授给外甥陈用光,并且让陈用光前来拜访我。新城在数年间古文之学日益兴盛,大概是因为鲁九皋吧。他写作科举文章,不屈从世俗的爱好,他把古文之法,推广开来让更多人采用。有人认为这不利于科举考试,他说:“得失,本就是命中注定。” 鲁九皋最终在乾隆庚寅年间考中举人,在辛卯年间的恩科中考中进士。归乡十多年,侍奉赡养祖母和父亲,就更加致力于学问,而且能从事情的实际情况出发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来使亲族乡里百姓获利,即使他自己贫穷也一定要献出自己的财物,即使他自己很辛劳也一定要献出自己的力量。等到为祖母和父亲送终,才出仕做官。当时我听到消息,就寄信规劝他,说:“现在做县令很难有所作为,而且您是儒者,委屈自己的才能而用(做官),大概不合适。”然而他竟然去吏部请求应选官职,得到山西夏县县令的职位。夏县正处于驿道,当时又正值朝廷对后藏用兵,为朝廷送信的人来往每日不绝。夏县以前分二十多里,县中各里按照次序出钱出力,这就是里差。官吏通过各项徭役获得利益,却导致百姓处境很艰难。鲁九皋自己保持廉洁的操守,又减去那些可以停止的徭役,而且严厉制止侵贪掠夺,百姓得到许多好处,因而乐意承担徭役。他却还感叹说:“我不能完全撤除各里的徭役,这是我的遗憾啊!”他见百姓时,总是和蔼可亲地用道理教导他们何去何从,从不表现出官吏威严的样子,百姓也很乐意听他教导。因此夏县就称为安定之县,上级官吏也非常看重他。我听说后,就责备自己之前了解他太少了,原来没有能完全了解他的才学啊。然而他也因此积劳成疾,在夏县共任职两期,在乾隆五十九年三月死于任上,年六十三。 某年某月,鲁九皋的儿子鲁嗣光和外甥陈用光,都写信给我请求我为鲁九皋写铭文。铭文是: 谁说儒者不能治理繁杂寻常的事务?谁说学习古文不能写作时文?鲁九皋是多么美好的人啊!他的行为总是希望合乎规矩。他的文章立足于典雅。最后在夏县建立了功德,而士人得以兴起于门下。他生前就有美好的声誉,他死后也有继承其事业的人,他被安葬在这片土地。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至 后① 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②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③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注】①这首诗做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冬至前后,当时诗人正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心情十分低落。诗人青少年时期在洛阳度过,当年他与李白也是在洛阳相识。②金谷、铜驼:指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③棣萼:出于《诗经·小雅·常棣》“棠棣之华,萼不韡韡”。 9.请赏析颈联的表达特色。(6分) 【参考答案】①借喻。棣萼喻指兄弟,表面上诗人是讲两种花,实际是由眼前的梅花欲开,联想到像早就谢了的棠棣花的兄弟朋友。②用典,用《诗经·小雅·棠棣》中的词句,增强了诗歌的韵味。③借景抒情(触物伤怀),诗人看到含苞待放的梅花,想起分别己久的兄弟。(答对两点6分,每点3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2分) 10.本诗尾句“诗成吟咏转凄凉”,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作者都有哪些“凄凉”之情。(5分) 【参考答案】①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②身处闲官卑位,有志不得伸的落寞失意之情;③对国家局势动荡和故乡物是人非的哀伤之情;④对兄弟朋友思念的悲戚之情。(第③点2分,其它每点1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一肌一容,尽态极妍,______,而望幸焉。 (杜牧《阿房宫赋》) (2)______,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 (3)______,恐年岁之不吾与。 (屈原《离骚》) (4)朝菌不知晦朔,______ 。 (庄子《逍遥游》) (5)______,老大嫁作商人妇。 (白居易《琵琶行》) (6)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7)______,文武之道也。 (礼记·杂记) (8)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______。 (《论语•学而》) 【答案】 (1). 缦立远视 (2). 苔痕上阶绿 (3)·汩余若将不及兮 (4). 蟪蛄不知春秋 (5).门前冷落鞍马稀 (6). 挟飞仙以遨游 (7). 一张一弛 (8). 过则勿惮改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讨论 老舍 日本兵到了,向来不肯和仆人讲话的阔人,也改变得谦卑和蔼了许多,逃命是何等重要的事,没有仆人的帮助,这命怎能逃得成。在这种情形之下,王老爷向李福说了话:“李福,厅里的汽车还叫得来吗?”王老爷是财政厅厅长,因为时局不靖,好几天没到厅里去了;可是在最后到厅的那天,把半年的薪水预支了来。 “外边的车大概不能进租界了。”李福说。 “出去总可以吧?向汽车行叫一辆好了。”王老爷急于逃命,只得牺牲了公家的自用汽车。 “铺子已然全关了门。”李福说。 “但是,”王老爷思索了半天才说。“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得离开这日租界;等会儿,大兵到了,想走也走不开了!”李福没作声。 王老爷又思索了会儿,有些无聊,还叹了口气:“都是太太任性,非搬到日租界来不可;假如现在还在法界住,那用着这个急!怎办?” “老爷,日本兵不是要占全城吗?那么,各处就都变成日租界了,搬家不是白费——” “不会搬到北平去呀?你——”王老爷没好意思骂出来。“打下天津,就是北平,北平又怎那么可靠呢?”李福说,样子还很规矩,可是口气有点轻慢。 王老爷张了张嘴,没说什么。待了半天:“那么,咱们等死?在这儿坐着等死?” “谁愿意大睁白眼的等死呢?”李福微微一笑,“有主意!” “有主意还不快说,你笑什么?你——”王老爷又压住自己的脾气。 “庚子那年,我还小呢——” “先别又提你那个庚子!” “厅长,别忙呀!”李福忽然用了“厅长”的称呼,好象是故意的耍笑。 “庚子那年,八国联军占了北平,我爸爸就一点也不怕,他本是义和团,听说洋兵进了城,他‘拍’的一下,不干了,去给日本兵当——当——” “当向导。” “对,向导!带着他们各处去抢好东西!” “亡国奴!”王老爷说。 “亡国奴不亡国奴的,我这是好意,给老爷出个小主意,就凭老爷这点学问身分,到日本衙门去投效,准行!你瞧,我爸爸不过是个粗人,还能随机应变;你这一肚儿墨水,不比我爸爸强?反正老爷在前清也作官——我跟着老爷,快三十年了,是不是?——在袁总统的时候也作官——那时候老爷的官运比现在强,我记得——现在,你还作官;这可就该这么说了:反正是作官,为什么不可以作个日本官?老爷有官作呢,李福也跟着吃碗饱饭,是不是?” “胡说!我不能卖国!”王老爷有点发怒了。 “老爷,你要这么说呢,李福也有个办法。” 王老爷点了点头,是叫李福往下说的意思。 “老爷既不作卖国贼;要作个忠臣,就不应当在家里坐着,应当到厅里去看着那颗印。《苏武牧羊》,《托兆碰碑》,《宁武关》,那都是忠臣,李福全听过。老爷愿意这么办,我破出这条狗命去陪着老爷!上行下效,有这么一句话没有?唱红脸的,还是唱白脸的,总得占一面,我听老爷的!” “太太不叫我出去!”王老爷说:“我也没工夫听你这一套废话!” 李福退了两步,低头想了会儿:“要不然,老爷,这么办:庚子那年,八国联军刚进了齐化门,日本打前敌,老爷。我爸爸一听日本兵进了城,就给全胡同的人们出了主意。他叫他们在门口高悬日本旗;一块白布,当中用胭脂涂个大红蛋,很容易。挂上以后,果然日本兵把别的胡同全抢了,就是没抢我们那条——羊尾巴胡同。现在,咱们跑是不容易了。日本兵到了呢,不杀也得抢;不如挂上顺民旗,先挡一阵!” “别说了,别说了!你要把我气死!亡国奴!” 李福看老爷生了气,怪扫兴的要往外走。 “李福!”太太由楼上下来,她已听见了他们的讨论。“李福,去找块白布,镜盒里有胭脂。” 王老爷看了太太一眼,刚要说话,只听:“咣!”一声大炮。 “李福,去找块白布,快!”王老爷喊。 (载于1931年11月《齐大月刊》第2卷第2期)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通过对话的形式,运用了讽刺的手法,将王老爷和下人李福在动荡时局中的心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B. 李福对王老爷前后都称老爷,但是在中间一处却称其官职——厅长,表现了李福在为老爷想到办法后的洋洋得意和对老爷的揶揄。 C. 王老爷是有爱国心的,知道做亡国奴是不对的,但是因为害怕老婆,最后不得不做了投降日本人的官老爷。 D. 王老爷没有名字,说明他是一类人的代表。作者对这类人的刻画,显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对当时面临日寇入侵的中国人有警示作用。 13. 请概括王老爷的人物形象。 14. 请探究结尾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12. C 13. ①有学问有身份,但自私自利假公济私;②生死面前没有原则底线,心口、言行不一致,最终的选择是做亡国奴、投降者,无气节和操守的懦弱者,胆小怕事毫无主见、贪生怕死无所担当。 14. 以王老爷的喊声结束全文,委婉含蓄耐人寻味,增强讽刺效果。使用语言描写,生动形象,符合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使用独词句、短句,突出表现了王老爷的惶恐不安、紧张急迫,可见其胆小怕死的性格特征。“白布”一词运用了借代手法,不直言一方面是因为王老爷禁忌做亡国奴,另一方面也为了引发读者去思考想象人物的贪生怕死、毫无担当和大义之心,主旨方面间接表达了作者对抗战中苟且偷安无所作为的自私自利者的批评。 【解析】 【12题详解】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情节、结构思路、人物形象等进行深入合理地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字斟句酌,一点儿不能马虎,更不能毫无根据地主观臆断。 C项,“但是因为害怕老婆,最后不得不做了投降日本人的官老爷”,参考文本结尾部分 “王老爷看了太太一眼,刚要说话,只听:‘咣!’一声大炮。‘李福,去找块白布,快!’王老爷喊”,可见这“咣”一声炮响,王老爷吓破了胆,为了保命起见,所谓的爱国心便不堪一击地失去了,不能说因为害怕老婆。选项原因推断有误。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把握小说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或侧面烘托,再结合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手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和细节描写,抓住文中叙述或议论性语句,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特点。题干为“请概括王老爷的人物形象”,“概括”的意思是不必举例分析。 从开头部分“王老爷是财政厅厅长,因为时局不靖,好几天没到厅里去了;可是在最后到厅的那天,把半年的薪水预支了来”“王老爷急于逃命,只得牺牲了公家的自用汽车”中,可见出王老爷的自私自利假公济私。 “‘亡国奴!’王老爷说”“就凭老爷这点学问身分,到日本衙门去投效,准行!”“‘胡说!我不能卖国!’王老爷有点发怒了”,可见王老爷是个有学问有身份,理性上知道不该做亡国奴。 “王老爷又思索了会儿,有些无聊,还叹了口气:‘都是太太任性,非搬到日租界来不可;假如现在还在法界住,那用着这个急!怎办?’”可见王老爷是个胆小怕事、没有主见的懦弱之人。 从“王老爷看了太太一眼,刚要说话,只听:‘咣!’一声大炮。‘李福,去找块白布,快!’王老爷喊”,可见是贪生怕死没有气节操守言行不一之徒。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相关句子表达效果的探究能力。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本,深入理解作品;用自己的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做小说探究题的注意事项:1.明确任务。即审明探究任务,把握探究的指向。探究题题干表述有区别,注意审清题干。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等等。本题题干为:请探究结尾画线句的表达效果。可以变通理解为对划线句的赏析。赏析探究重点句子的答题模式为:解释字面或浅层意思+艺术特色+对主旨或者情感表达的作用。注意理解句子含义时一定要扩展范围,结合语境来分析。 首先明确答题区域:“李福,去找块白布,快!” 然后点明字面即浅层意思:王老爷催促下人李福赶快找白布。 接着看该句有无特殊含义或者使用了何种修辞:“白布”是借代修辞,委婉含蓄,暗指王老爷要举着日本国旗投降;这是王老爷的语言描写,言谈话语间可见人物内心活动,表现为着急、恐慌、害怕,从中也可参透性格特点:知道不该做亡国奴,生死关头还是觉得保命要紧,可见王老爷的没骨气无气节的可笑、可耻、可悲、可恨、可怜的怂态,颇具讽刺性,以此句作结也增强启迪效果,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想想王老爷未来有可能的种种表现,耐人寻味。 最后深入一层理解潜台词或者文字背后的深意:讽刺批评王老爷满嘴的冠冕堂皇、仁义道德,一面嘴里说着仇恨亡国奴、卖国贼,一面行为上却选择举日本旗投降,可见是个道貌岸然、装腔作势、虚伪做作、贪生怕死的家伙。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从“关乎天文”到“关乎人文” 隋云鹏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从思考天人关系开始的。为了观象授时、制定历法,服务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中国先民对天体运行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步产生了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构建理想的天人关系始终是其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其主体思想和主要实践始终是天人合一。 ②考古学证据显示,观象授时在中国有着超乎想象的悠久历史。太阳、月亮的光明成为他们身心两方面至死不渝的追求,光明成为天人合一的同义词和内在本质。商周古文字的“文”字“象人形而特彰明其心”,因而文明一词的本义为内心光明,文化一词的本义为通过人文精神教化使人内心光明。所以,文明兼有文化和光明两者的涵义,《周易》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解释道:“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这种光明由内而外,所谓“君子之光,其晖吉也。”从而实现内圣外王,明明德于天下。 ③中国先民关于天文与人文的思考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考虑,是将天文引入个体生命精神。心性之学是天人合一的内在灵魂,天人合一是心性之学的外在逻辑。儒家尤其是宋儒,认为心性之学的来源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允执厥中的“中”字来源于先民观象授时、立表测影而产生的“中”。立表测影要求表垂直于水平地面,精确辩证四方、八方等方位,因此使“中”具有了中正、中央等涵义,并进一步发展出中庸、中和等思辨,形成了中国、中华等概念,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居中而治的政治观、中庸中和的哲学观。 ④天体运行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时间流逝、季节变迁、生物繁衍、粮食丰歉,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不妨举些事例,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作为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大约相当于尧舜时期的中央邦国都城,已经是在阴阳、太极和天地形成的宇宙观以及八卦、五方的天下观指导下规划建设的,体现出最高统治者居中而治、掌握历法、敬授民时的权威。春秋战国以降,诸子百家的兴起,天命从统治者的话语权转变为民心力量、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民心即天命、天命即人心。孔子继承发展了这一信仰,深刻指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在天人合一理论的发展和指导下,中国先民创造了上古时期辉煌绚丽的文化、思想和制度。从《周易》及诸子百家学说、两汉经学到宋明理学,乃至道家学说、汉地佛学等,均对天人关系、天人合一进行了孜孜以求、前赴后继的深入研究和阐析发扬,形成了蔚为壮观、叹为观止的文化现象。这种一以贯之的文化现象,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明以止”的理念和特性。 (摘自《中国文化报》2019年4月24日) 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构建理想的天人关系至关重要,这是根本问题。 B. 古人认为君子应该内心有光明,从而实现内圣外王,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C. 中国古代绚丽的文化是在天人合一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与生产力的发展没有关系。 D. 诸子百家的时代,人们对于天命的认识有了变化,认为民心即天命,体现百姓的重要性。 1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考天人关系写起,从先民对天文的观测中探求对人文的影响。 B. 第二段中作者从商周古文字的“文”字含义说起,来证明古人因为追求日月而追求光明。 C. 作者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论证天体运行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被统治者利用来体现权 威。 D. 文章结尾列举了中国古代的多种学说,证明古人在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中形成了文化现象。 17. 中国古代先民观测天象,对人文起了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 【答案】15. C 16. B 17. ①构建了天人合一理论;②构建了文明文化的内涵;③影响了个体生命精神;④影响 了中华民族居中而治的政治观、中庸中和的哲学观。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选项,原文第五段说“‘上古’变成了选项中的‘古代’”,“与生产力发展没有关系”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在天人合一理论的发展和指导下,中国先民创造了上古时期辉煌绚丽的文化、思想和制度”,可见“中国古代……与生产力的发展没有关系”错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故选C。 【16题详解】 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选项,“第二段中作者从商周古文字的“文”字含义说起,来证明古人因为追求日月而追求光明错误”,应该是“作者从商周古文字的“文”字含义说起,为了证明文明的本义为内心光明”。第二段“商周古文字的“文”字“象人形而特彰明其心”,因而文明一词的本义为内心光明,文化一词的本义为通过人文精神教化使人内心光明”。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解题方法是要在文本里找到问题所提到的相关内容,本体是问“中国古代先民观测天象,对人文起了哪些作用”,先在文本里找到“中国古代先民观测天象”部分,在找到“人文”部分内容,然后分析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即可。 ①构建了天人合一理论:原文第一段“为了观象授时、制定历法,服务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中国先民对天体运行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步产生了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构建理想的天人关系始终是其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其主体思想和主要实践始终是天人合一”。 ②构建了文明文化的内涵:原文第二段“考古学证据显示,观象授时在中国有着超乎想象的悠久历史。太阳、月亮的光明成为他们身心两方面至死不渝的追求,光明成为天人合一的同义词和内在本质。” ③影响了个体生命精神:原文第三段“中国先民关于天文与人文的思考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考虑,是将天文引入个体生命精神。心性之学是天人合一的内在灵魂,天人合一是心性之学的外在逻辑”。 ④影响了中华民族居中而治的政治观、中庸中和的哲学观:原文第三段“儒家尤其是宋儒,认为心性之学的来源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允执厥中的“中”字来源于先民观象授时、立表测影而产生的“中”。立表测影要求表垂直于水平地面,精确辩证四方、八方等方位,因此使“中”具有了中正、中央等涵义,并进一步发展出中庸、中和等思辨,形成了中国、中华等概念,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居中而治的政治观、中庸中和的哲学观”。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年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这一年,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支持下,人工智能在语音、语义、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开始加速应用到各个产业场景。在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的2017年,其中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机器视觉技术遍地开花,便捷了人们生活,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而人作为社会的主体,身份的数字化是智能社会的前提,人脸识别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不易伪造、可被动采集的人脸识别技术,能够基于人脸这一非侵犯性的生物信息,进行毫秒级大数据计算,使人脸成为智能社会的“入口”,从而展开人与系统间更加便捷、安全的信息交互,开启智能社会入口。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17年下发的《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将“视频图像身份识别系统”列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志性产品之一,可见其在推动智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该行动计划也明确给出了这一技术在产业应用中的具体要求:“支持生物特征识别、视频理解、跨媒体融合等技术创新,发展人证合一、视频监控、图像搜索、视频摘要等典型应用,拓展在安防、金融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到2020年,复杂动态场景下人脸识别有效检出率超过97%,正确识别率超过90%,支持不同地域人脸特征识别。” (摘编自马晓坤《人脸识别让生活拥有更多可能》) 材料二: 南都记者实地走访龙华区教科院附属小学,该校老师介绍,课堂上可以利用人脸识别技术抓取学生表情,根据课堂表情数据来分析教学效果。该校校长吴少文表示,学校会持续将“人脸识别+人工智能”应用在学校管理、学生评价、教师应用等方面,实现图书馆刷脸借阅、午餐室刷脸取餐、校医室刷脸体检、功能室刷脸签到等功能。 数字化是智慧校园的重要特征之一,基于大数据的分析与挖掘,进一步激发了教学的活力。而随着教育信息化2 .0的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正在重构全新的“教学、考评、管理、家校”新平台,教育生态系统正在不断演变。 (摘编自程洋《人脸识别技术抓取学生表情通过数据分析教学效果》) 材料三: “刷脸”进站、“刷脸”支付、“刷脸”签到、“刷脸”执法……人脸识别技术正走进更为广阔的应用场景,与指纹、虹膜等相比,人脸是一个具有弱隐私性的生物特征,因此,这一技术对于公民隐私保护造成的威胁性尤其值得重视。“人脸图像或视频广义上讲也是数据,如果没有妥善保管和合理使用,就会容易侵犯用户的隐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段伟文说。 通过数据采集和机器学习来对用户的特征、偏好等“画像”,互联网服务商进而提供一些个性化的服务和推荐等,从正面看是有利于供需双方的一种互动。但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交换是不对等的。就频频发生的个人数据侵权的事件来看,个人数据权利与机构数据权力的对比已经失衡,在对数据的收集和使用方面,消费者是被动的,企业和机构是主动的。段伟文表示,“数据实际上成为被企业垄断的资源,又是驱动经济的要素。”如果商家只从自身利益出发,就难免会对个人数据过度使用或者不恰当披露。 (摘编自谷业凯《“刷脸”会不会刷走安全》) 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基于人脸这一非侵犯性的生物信息,人脸识别技术使人脸成为智能社会的“入口”,这是以人的身份数字化为基础的。 B. 在推动智能社会发展过程中,“视频图像身份识别系统”具有重要地位,已经列入了国家有关部委的发展规划中。 C. 全新的“教学、考评、管理、家校”新平台的重构,得益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育发展。 D. 在对数据的收集和使用方面,消费者处于被动地位,企业和机构处于主动地位,供需双方交换不对等。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在一些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得益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飞速发展,其中机器视觉技术有效助推经济发展。 B. 利用人脸识别技术抓取学生表情体现出智慧校园的数字化特征,智慧校园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挖掘,激发了教学活力。 C. 在更广阔的应用场景中,人脸识别技术在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由于人脸弱隐私性的生物特征,必然会威胁到用户隐私。 D. 我们在享受商家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和推荐的同时,也要警惕个人数据被商家过度使用或者不恰当披露。 20. 要提高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水平,应从哪些方面加强努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8. A 19. C 20. (1)人脸识别技术本身方面应该进一步升级技术水平,扩展使用领域,提升识别效率和准确性,追求零失误。(2)在教育教学方面广泛普及应用,让智慧校园的数字化特征更凸显,继续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挖掘,激发更为显著的教学活力,提升教学效果。(3)在隐私保护方面趋利避害,改进安全性能,加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国家出台相关措施,提醒、引领、呼吁、告诫商家,维护消费者利益。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 A项,“基于人脸这一非侵犯性的生物信息,人脸识别技术使人脸成为智能社会的“入口”,这是以人的身份数字化为基础的”错误。材料一第一段信息是这样表述的: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而人作为社会的主体,身份的数字化是智能社会的前提,人脸识别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不易伪造、可被动采集的人脸识别技术,能够基于人脸这一非侵犯性的生物信息,进行毫秒级大数据计算,使人脸成为智能社会的“入口”。从中可见,选项曲解文意,颠倒了逻辑顺序,“身份的数字化是智能社会的前提,人脸识别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意思是“身份数字化”是人脸识别技术实现的目标,而非身份数字化是人脸识别技术的基础。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C项,“在更广阔应用场景中,人脸识别技术在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由于人脸弱隐私性的生物特征,必然会威胁到用户隐私”错误。材料三第一段只是说人脸“具有弱隐私性的生物特征”“ 这一技术对于公民隐私保护造成的威胁性尤其值得重视”“ 如果没有妥善保管和合理使用,就会容易侵犯用户的隐私”可见文中只是在假设,再说可能性,选项中“必然会威胁到用户隐私”表述绝对,曲解文意。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题干为“要提高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水平,应从哪些方面加强努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概括”有别于“简要分析”和“概述”,意思是从大的方面加以分类、汇总、整合,不必举例子。注意要求中“哪些方面”应该提升到多家度多层面高度,不能太狭隘或太过具体。 首先,根据材料一信息:“人工智能在语音、语义、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开始加速应用到各个产业场景。……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而人作为社会的主体,身份的数字化是智能社会的前提,人脸识别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开启智能社会入口。……到2020年,复杂动态场景下人脸识别有效检出率超过97%,正确识别率超过90%,支持不同地域人脸特征识别”,可归纳出进一步升级技术、扩展人工智能应用的领域,加速智能化进程,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其次,根据材料二信息:“数字化是智慧校园的重要特征之一,基于大数据的分析与挖掘,进一步激发了教学的活力。而随着教育信息化2 .0的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正在重构全新的‘教学、考评、管理、家校’新平台,教育生态系统正在不断演变”。可以提取出扩展应用层面,让人脸识别技术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继续重构平台,改善教育生态系统,提升大数据的分析与挖掘能力,激发教学活力。 最后,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这一技术对于公民隐私保护造成的威胁性尤其值得重视”“人脸图像或视频广义上讲也是数据,如果没有妥善保管和合理使用,就会容易侵犯用户的隐私””“如果商家只从自身利益出发,就难免会对个人数据过度使用或者不恰当披露”。可以提炼出“隐私保护方面”一是提升这一技术的安全性,二是商家不要为了谋求私利而过度使用或不当披露人脸信息。 【点睛】阅读题目设干扰项的方法有: 1.故意将“未然”表述或推断为“已然”。 2.故意将“主要的”(主要矛盾、主要方面、主要原因)和“次要的”(次要矛盾、次要方面、次要原因)倒置。 3.故意将“部分”(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整体”(对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 4.故意将“前期”和“后期”顺序颠倒。 5.故意将“选择”(具备其中一个原因或条件即可)表述为“兼备”(必须同时具备多个原因或条件)。 6.故意将“肯定”和“否定”颠倒。 7.故意将“原因”和“结果”颠倒,或强加因果。 8.故意将“此”和“彼”颠倒。 9.故意凭空捏造,将“无据”表述成“有据”。 10.故意将客观的内容进行夸大。夸大其功能和效用。 以上“十个注意”要在具体的阅读训练中多加留意。 八、作文(7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 ——《准南子》 那些仅仅循规蹈矩地过活的人,并不是在使社会进步,只是在使社会得以维持下去。 ——泰戈尔 【答案】例文 我们需要遵守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说的是没有尺规和直尺就无法画出圆和方两种图形。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着各种各样规则的社会里,也一定要去遵守这些规则。 我们需要遵守规则,规则是一根风筝线,它限制和约束我们的行动。如果规则这根风筝线断掉,我们的后果就会和风筝一样。木匠之中有很多人都有一个规则,那就是他们会保管好自己的工具箱,锯子斧头等工具都会顺着放,因为倒着放不稳当,所以木匠干完活就会按照这个规则来做。细细想来这个规则存在的意义实际上是用来约束和限制木匠的行为。但如果木匠们不遵守这一细小的规则就会给身边的人带来安全隐患,甚至伤害到自己。 我们需要遵守规则,规则是一条单行的轨道,它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如果我们没有遵守规则,脱离了这条轨道,结果就可能会使自己迷失方向。一位在日本留学的中国留学生课余时间为日本餐馆洗盘子赚取学费。后来这家餐馆的老板解雇了她,因为在那间餐馆有条不成文的行规,盘子必须用水洗七遍这位留学生没有遵守这个规则,少洗了两遍。而后来,这件事情暴露,导致其他餐馆的老板都不用她。规则为我们指明方向,而我们却选择违反规则到头来终究会失去很多,带来的也只是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遵守规则。 我们需要规则,规则是一面镜子,它能够反映出人性的真、善、美,而且还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行。一位成绩优异的留学生在德国,他就职被很多大公司拒绝,因为有一份记录,记录他在乘坐公交车时被抓住过三次逃票。其实,德国人很重视规则,在德国被查到逃票的几率是万分之三。由此可见,德国老板们根据他违反公交车规则的这件事觉得他的道德品质不端正,所以不敢雇用他。有时候确实是这样,一个人最起码做到遵守规则,才能让人觉得你有礼貌,有道德,有责任心。 悠悠中华,那秦国的强大,怎能离开严厉的规则;那唐的昌盛,又何曾不是依靠完善的规则?国家要强大,需要依靠规则;社会要和平,要依靠规则;小到一个家庭,也需要有规则。只有人人遵守规则,我们的明天会更美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名言警句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捕捉关键语句。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考生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二是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三是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这类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作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第一则选自《准南子》,“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强调的是要遵守规则以及规则的重要性,第二则是泰戈尔的名言,“那些仅仅循规蹈矩地过活的人,并不是在使社会进步,只是在使社会得以维持下去”中关键词是“循规蹈矩”,“循规蹈矩”的意思是“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且结合泰戈尔的态度是反对的,可知此则名言强调不要拘守旧规则,作用有限,应当有所创新。立意时,可以选其中一则来立意,也可以综合二者进行立意。 【立意】1、我们需要遵守规则。 2、生活离不开规则。 3、在规则里获得人生的精彩。 4、拒绝循规蹈矩,勇于创新 5、一味遵守旧规则,社会很难有进步。 【素材】1、诚然,对规则的变通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摄制组的做法值得赞美的是,他们在经过深思熟虑后,采取“间接干预”的方式,既成功救助了帝企鹅,又最大可能地减少了对帝企鹅活动的直接干预。在社会生活中,要做到对规则的恰当变通,就需要我们具备明辨是非、权衡利弊的能力,不随意打破规则。 2、遵守规则确实是一种习惯,一种社会习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人们都愿意花一小段时间让自己遵守规则,那么个人就会在全社会的带动下,在个人努力下,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到那时,我们的社会必将变得更加井然有序,我们的生活必将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3、太多人总想着诗和远方,却又不敢跨出远行的第一步;太多人埋怨着手头工作的枯燥,却又不敢轻易选择离开;因为我们从小被告知要“循规蹈矩”,不能“出格”,不能标新立异,要跟大家做一样的事情,然而只有打破“循规蹈矩”,勇于创新,我们才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我们需要规则”这一中心论点从“我们需要遵守规则,规则是一根风筝线,它限制和约束我们的行动”“我们需要遵守规则,规则是一条单行的轨道,它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我们需要规则,规则是一面镜子,它能够反映出人性的真、善、美,而且还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行”三个角度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注意选准角度进行立意。 语文(附加题) 本部分共40分,考试时间为30分钟。 一、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10分) 文章贵众中杰出,如同赋一事,工拙尤易见。余行蜀道,过筹笔驿,如石曼卿诗云意中流水远愁外旧山青脍炙天下久矣然有山水处便可用不必筹笔驿也。殷潜之与小杜诗甚健丽,亦无高意。惟义山诗云:“鱼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诵此两句,使人凛然复见孔明风烈。马嵬驿唐诗尤多,如刘梦得“绿野扶风道”一篇,人颇诵之,其浅近乃儿童所能。义山云:“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语既亲切高雅,故不用愁怨堕泪等字,而闻者为之深悲。(节选自《苕溪渔隐丛话》) 2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23.文中的“小杜”和“义山”分别指 和 (填人名)。(2分) 24.“小杜”和“义山”的诗各有何特点?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4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选择两项且全答对得5分,选择两项只答对一项得2分,其余情况得0分)( ) A.《三国演义》中,董卓仰仗军事实力欲废少帝改立陈留王为帝,说明董卓远不及曹操有政治远见,后者“挟天子以令诸侯”,至死都没有废帝自立。 B.《家》中,作为被“五四”新思潮唤醒的新生代表,觉慧大胆地向鸣凤示爱,公开支持觉民创办进步刊物《黎明周报》,宣传进步思想。 C.《边城》中,翠翠对爱的渴求,不是表现为强烈的追求,而是表现为山村少女特有的朦胧向往和矜持羞涩,同时又始终不渝,执着坚韧。 D.《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善于观察思考,他从宫廷阴谋中看到时代动乱,由个人的不幸想到人类普遍的苦难,把个人复仇提升到重整乾坤的高度。 E.《阿Q正传》中,阿Q一开始对革命党深恶痛绝,后来觉悟有所提高,转而向往革命,但始终没有接触到真正的革命党人,而一直被革命拒之门外。 26.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第十五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中,北静王在贾政面前夸贾宝玉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请分析作品中贾宝玉在哪些方面超过了贾政。(5分) (2)简述《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在得知弟弟破产自杀的消息后是怎么处理的。(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材料,完成27~29题。 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文学当作一种艺术看,也是如此。不表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学作品。在文学的文字中,无论是言情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若不然,那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如账簿、图表、数理化教科书之类。不过这种界线也很不容易划清,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是容易为理、事、物所触动的。许多哲学的、史学的,甚至于科学的著作都带有几分文学性,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我们不运用言辞则已,一运用言辞,就难免要表现几分主观的心理倾向,至少也要有一种“理智的信念”,这仍是一种心情。 情感无法直接表现于文字,必须借事、理、物烘托出来,这就是说,都必须化成思想。行文的第一步要心中先有一种情致,其次要找出具体的事物可以烘托出这种情致,最后要找出适当的文辞把这内在的情思化合体表达出来。创造也并非无中生有,它必有所本,自然就是艺术所本。艺术根据自然,加以熔铸雕琢,选择安排,结果乃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全在“自然”之上加这一番“人为”。情是自然,融情于思,达之于辞,才是文学的艺术。在文学的艺术中,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浑身都是情感不能保障一个人成为文学家,犹如满山都是大理石不能保障那座山有雕刻,是同样的道理。一个作家如果信赖他的生糙的情感,让它“自然流露” ,结果会像一个掘石匠而不能像一个雕刻家。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这个诗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一切文学作品。(节选自朱光潜《谈美·谈文学》,有删改) 27.“情感”与“文学”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请根据第一段简要概括。(6分) 28.根据材料,概括“文学的艺术”必备的三要素。(3分) 29.如何理解“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这句话?请根据材料分析。(6分) 附加答案 22.如石曼卿诗云/意中流水远/愁外旧山青/脍炙天下久矣/然有山水处便可用/不必筹笔驿也。 23.杜牧 李商隐 24.“小杜”的诗语言雄健瑰丽,但没有深意;“义山”的诗语言亲切高雅,寓意深刻。 参考译文 文章以在众多作品中杰出为贵,就好比铺叙一件事,文字工巧还是拙劣很容易被看出来。我行走在蜀道上,经过筹笔驿,(看到的景象)就像石曼卿的诗所写:“意中流水远,愁外旧山青。”此诗句在天下脍炙人口很久了。然而只要有山有水的地方都可以适用,不一定非得是描写筹笔驿的。殷潜之与杜牧的诗作非常雄健瑰丽,也没有什么高深的意旨。只有李商隐的诗说:“鱼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诵读这两句,让人肃然起敬,像又见到孔明的风范。写马嵬驿的唐诗特别多,像刘梦得“绿野扶风道”一篇,人们都能吟诵,诗句浅显易懂以至儿童都能理解。李商隐说:“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语言既然亲切高雅,所以就不用愁怨堕泪等字,但是听者为之感到深深的悲哀。 25.BE [B项“公开支持觉民创办进步刊物《黎明周报》” 错,《黎明周报》不是觉民创办的,而且觉民对周报的工作并不热心,而觉慧则热心参与周报工作。E项“后来觉悟有所提高”错,阿Q看到革命让赵太爷等原本压迫他的人害怕,于是对革命产生了一种朴素的向往,这不是觉悟提高的表现。] 26.(1)①在对联题咏方面: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贾政自言自幼于花鸟山水题咏上就平平的,而贾宝玉所题对额名称屡有惊人之语。②在功名方面:贾政是皇帝赐的官,后任员外郎,而贾宝玉参加乡试中举人第七名。 (2)①为掩人耳目,换取虚名,让银行家德·格拉桑到巴黎处理弟弟破产的事情。②让侄子查理签了一份放弃父亲遗产继承权的声明书,然后要他填写一份申请出国的护照,把他打发到国外去。 27.文学必须具有抒情性并表现情致,才能成为有生趣的文字;人是有情感的动物,情感易被理、事、物触动;运用言辞,难免会表现出主观的心理倾向。 28.①内在情致;②烘托情致的事、理、物(载体);③适当的文辞。 29.情感无法直接表现为文字,必须借助外物;诗的产生,必须经过事、理、物的触动;情感必须经过思考沉淀,由生糙变为理智成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