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创新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创高杯竞赛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创新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创高杯竞赛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面临重大调整,中国道路的探索和成就引发世界更多思考。从与世界接轨到与世界相互影响,再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越来越多的重大贡献,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稳定之锚,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增加更多确定性,为共同发展的前景带来曙光。 中国方案是对近代以来西方文明中心论的一种超越,是发展方式的新选择。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国家的发展强大,西方文明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一些国家甚至陷入对西方文化的迷信。事实上,任何一种文明形式都不可能到处适用,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西方文明无论在其主体发源地、生长地,还是受其辐射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其内容和实践方式都不是固定不变和单一的,其实践效果的复杂性更是超出人们的想象。中国通过自身实践,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实践,使人们认识到西方文明不是人类文明的终结。今天的中国在探索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以中国人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让我们有自信有底气向世界展示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其目的不是强行推广中国模式,而是为世界文明提供一种有益参考。 中国方案蕴含着自身的改革发展经验和方法论。中国方案源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源于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问题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的自觉与自信,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积累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和世界价值的改革发展经验。比如,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发展是硬道理,摸着石头过河,坚持发展速度、改革力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相统一,循序渐进改革,加强顶层设计,独立自主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等,都是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道路坚定认识基础上通过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而得出的宝贵经验,也是为人类发展贡献的重要智慧。 中国方案也预示着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人类美好未来,需要更丰富多样的文明支撑。中国方案不是排他的,而是合作的;不是照抄照搬的,而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方案有自己的文化载体,那就是中国话语体系。走自己的路,破除对西方中心论的迷信,必然要走出“言必称希腊” 、言必称文艺复兴、言必称启蒙运动等对西方话语的简单、盲目模仿。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新的话语体系来对中国自己的发展进行恰当表达。中国方案的很多内容只有通过中国话语体系才能彰显其特色,才能为人所理解。比如,新发展理念、协商民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些理论和实践的内容是中国的,形式也是中国的,用中国话语体系才能更清晰准确地阐明其思想内涵。中国方案让人类文明话语体系增加了中国元素,增进了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的了解和认同,也使得中国话语能够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独特力量。 (选自程美东《中国方案的中国特色》,《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道路的探索和成就,在很多国家遭遇国际金融危机时愈发显现价值和贡献。 B.中国方案以中国发展的事实超越了西方文明中心论,破除了对西方文化的迷信。 C.我们向世界展示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其目的一是为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二是向世界证明中国文明才是人类文明的终结。 D.中国方案的诸多内容只有通过中国话语体系才能彰显其特色,可见其具有排他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放眼国际发展形势,深入阐述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的价值。 B.文章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价值为立论前提,指向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美好未来。 C.文章两次论及西方中心论,意在彰显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的来之不易及其对人类共同发展的意义。 D.对于西方中心论,文章先交代了其背景和具体内容,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对其信奉的危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出现重大调整,一些国家遇到了困难,可以思考中国道路产生的背景与过程。 B.中国坚持自身实践,不仅使人们认识到了西方文明不是人类文明的终结,而且将会续写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篇章。 C.优化和改进中国方案必须继续依靠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问题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D.只要不断创造新的说法,就能在总结和提炼中国方案的过程中形成中国话语,让世界认识中国方案的真正价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大侠转身,江湖再见 耄耋之年,金庸走了。 94岁的高龄,哪怕是有过乌龙,哪怕前期有过铺垫,人们也难免为之触动。朋友圈迎来现象级刷屏,每个人的方式有别,但侠义情感相通.送别金庸,也就送别了一个时代。猛回头,才发觉江湖老了,青春散了。 他是一位真正的大侠。 金庸,本名查良镛,他出身于浙江海宁一个已经没落的大户人家,从小就喜欢读书的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展现了写作方面的天赋.文笔极佳的他,工作后更是顺利进入到了上海《大公报》任职。1948年, 他被派往香港,从此便在那里定居下来,由于看不惯复杂又腐败的政治风气,查良镛和同学便自立门户,创办了《明报》.在发刊词中,时年35岁的金庸表达了《明报》的立场:维护公平与善良,而我们熟知的《神雕侠侣》最初就是在《明报》上发表并连载的。说起来有些意外,金庸最早写小说不是因为爱好,而是为了糊口。当时看梁羽生写小说挺受欢迎,可是梁羽生说自已写倦了,于是当时还在《新晚报》的金庸就在主编的鼓励下,开始创作小说。《明报》创立之初,花费了他大量的精力还有财力,为了维持下去,他只能不停地写作。除了写小说,他还要写社评,有时候来不及了,报纸的排字工就站在他旁边,等他一结束,立马把稿子拿走进行排版。从《书剑恩仇录》到《鹿鼎记》,谁能想到这一写,就是整整15部。 金庸的小说从不是单纯的情情爱爱,里面包含了太多国家大义和兄弟情义。这与当时金庸的创作环境分不开。60年代的香港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高了,对于精神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当时社会秩序混乱,1967 年还发生了市民暴动,港英政府和民众之间矛盾非常尖锐。金庸作为一个心怀国家的文人,唯一的“武器”就是那支笔。《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无一不是将故事背景设定在国家兴亡的动乱年代。而这也是金庸小说和古龙小说的根本区别.古龙小说里的人物潇洒自如,来去无踪,着眼点在人性和友情上,但金庸的小说则强调正气,那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简简单单八个字,却道出金庸小说的精髓。 金庸笑做江湖的过程中,也不免陷入江湖.人们总喜欢拿金庸与古龙比较,但事实上金庸却和梁羽生相互较量多年。梁羽生曾在一次研讨会上说,自己只是个开风气的人,“真正对武侠小说有很大贡献的,是今天在座的嘉宾金庸先生...他是中国武侠小说作者中,最善于吸收西方文化,包括写作技巧在内,把中国武侠小说推到一个新高度的作家。” 多年之后,在梁羽生的葬礼上,金庸以挽联的形式谦虚回应: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辈,亦狂亦侠亦文好朋友。署名是:自愧不如者,同年弟金庸敬挽。 有人这样问过金庸,在你笔下的众多大侠角色里,你最像哪个? 很多人会觉得是郭靖或者萧峰,武功盖世,但金庸却说自己是段誉。段誉是《天龙八部》里的人民币玩家,大理国镇南王之子,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没有任何武学基础的他,一身功夫竟全靠运气习来,闯入琅环福地却学会了凌波微步和北冥神功,后来又掌握了全套的六脉神剑,但最惹人关注的还是他的感情经历。事实上,感情生活也是金庸步入“知天命”后最受争议的一方面。在他和第二任妻子离婚后,金庸娶了比自己年轻29年的林乐怡为妻,即使知道要面对外人的指指点点,他也无法抗拒爱情的力量,轰轰烈烈地投入到这场真挚的爱情之中。 早年央视一个访谈里,当主持人问到金庸如何看待他的作品被选作小学课文时,他说“创作文学(能)培养他一种正义感、是非感,很好,有什么不好”.金庸的武侠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无可比肩的畅销书,其在征服了无数读者的同时也揪起学术界对其进行研究的热潮。 虽然金庸老爷子在《鹿鼎记》之后便封笔退出江湖,偶尔有他出席活动的消息,但江湖从未忘记他的名字,我们也没有忘记他的名字。 “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大侠走好,江湖再见。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大侠转身,江湖再见”为题,既能体现金庸先生侠之大者的形象,又表达出对一代文学宗师的景仰和痛别之情。 B.为了糊口,在主编的鼓励下,金庸和同学自立门户创办了《明报》。我们熟知的《神雕侠侣》最初就是在《明报》上发表并连载的。 C.60年代香港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使得金庸在小说中倾注着国家大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是金庸小说的精髓。 D.金庸与梁羽生虽在文坛较量多年,但是两人却有着惺惺相惜的一面。两人在不同场合的言论、回应表现出了两位大师的宽广胸襟。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金庸出身于浙江海宁-一个已经没落的大户人家,从小就喜欢读书,这为他今后的文字创作打下了基础。 B.《明报》的创立,花费了金庸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为了维持下去,他只能不停地写作。除写小说,他还要写社评,有时候来不及了,报纸的排字工就站在他旁边,等他一结束,立马把稿子拿走进行排版。 C.文章将金庸与段誉对比,是为了引出他与林乐恰的爱情故事,形象地塑造出一位真爱至上、满洒倜傥的传主形象。 D.文章结尾处谈到“金庸的武侠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无可比肩的畅销书,其在征服了无数读者的同时也掀起学术界对其进行研究的热潮”,这是给予金庸作品的评价,同时表现出金庸的文学地位。 6.文中作者感叹金庸“他是一位真正的大侠”,他为何被称为“真正的大侠” ?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公园里的星期天 [美]贝尔·考夫曼 黄昏的太阳暖洋洋的,树林外隐约传来城市的喧闹。她放下手中的书,摘下墨镜,惬意地吁了口气。莫顿正在看《时代》周刊,一只手搭在她肩上;他们三岁的儿子莱利在沙坑里玩。正是星期天下午五点半,藏在公园角落里的小操场清静极了。秋千和跷跷板一动不动,滑梯上也空空荡荡,只有莱利和一个年龄相仿的胖男孩蹲在沙坑里玩。多美好啊,她几乎微笑起来。她想,他们应该多出来晒晒太阳,莫顿肤色那么苍白,都是成天在大学里埋头工作造成的。她柔情地挽着他的手臂,看着莱利玩沙。 突然,那胖男孩站起来猛地向莱利扔了一铲沙。她朝男孩摇摇手指:“不可以丢沙子,这样会迷住别人的眼睛。” 可那男孩面无表情地盯着她,眼都不眨一下。他妈妈或保姆在哪里?操场上除了正朝出口走去的二三人,只有一个男人坐在几英尺外的长凳上,块头很大,几乎占满了整条长凳,脸被《星期日漫画》遮住了。她断定他就是那孩子的爸爸。听到她的话,他目光不离漫画,随地唾了一口。 她厌恶地扭过头。就在这时,胖男孩又迅速扬起一铲子沙撒向莱利,一些沙子落在他的头发和额头上。莱利抬头看看妈妈,嘴唇犹疑地动了动;她的反应会告诉他该不该哭。 她本能地想要冲到儿子身边,掸掉他头发上的沙子,并教训那个小孩,但忍住了。她总是说要莱利学会为自己战斗。 “小家伙,别扔!”她严厉地说,并朝长凳上看看,“怎么能随便扔沙子呢!” 长凳上那人看都不看她,朝那男孩大声说:“乔,干得好!这是公共沙坑,想扔就扔。” 她觉得膝盖忽然软了一下,乜了莫顿一眼。他这才意识到怎么回事了,小心地把《时代》放在腿上,转过头看着那人,清瘦的脸上带着他当面指出学生错误时那种羞涩、歉意的微笑。 “你说得对,”他心平气和地说,“但正因为是公共场所……” 那人放下漫画,怀着敌意从头到脚打量着莫顿。“是吗?”蛮横无礼中夹着威胁,“在这里我儿子跟你儿子有同样的权力。他想扔沙子就扔呗。你不服气,就他妈带着你儿子滚蛋。” 孩子们都愣住了,瞪着眼,张大嘴,连手里的铲子掉了都不知道。莫顿面部肌肉抽搐着。“好,只需一分钟,你必须明白……”他平静地说。 “喂,闭嘴!”那人说。 她的心怦怦直跳。她知道丈夫根本不是“大块头”的对手,心中充满了对丈夫的怜惜和对那男人的怒气。她丈夫平时不生气,难得发火,这样的情景对他而言太令人难堪了。 莫顿刚起身,《时代》周刊就滑到地上。那人站起来,朝莫顿连跨两步才停住,活动着粗壮的胳膊等着莫顿上前,她害怕地并紧颤抖的双膝。会发生可怕的打斗吗?太可怕了,太出人意料了……得阻止这场打斗,喊救命。她本想扯住丈夫的袖子,示意他坐下,但基于某种原因,她没有这样做。 莫顿正了正眼镜,面色十分苍白。“这太荒谬了,”他镇静地说,“我倒想请教请教……” “哦,是吗?”那人两腿分开,轻轻晃着,极为轻蔑地看着莫顿,“就你,还有谁?” 他们你盯着我,我瞪着你对峙了一套儿。莫顿突然转过身,平静地对她说:“走,我们离开这里。” 他笨拙地走向沙坑,窘迫使他的脚步有点踉跄。他弯腰抱起莱利并捡起铲子。 莱利一改呆愣的神态,又踢又叫:“不要回家,要玩嘛,不要吃晚饭……” 他俩拖着莱利往前走。出大门必得经过那人坐的长凳,她极力不看那人,昂首挺胸、慢慢地和丈夫、孩子一起走出了那片操场。 她的第一感觉是松了口气:避免了一场打斗,没有人受伤。但内心深处却有一种沉重的甩不掉的感觉。这感觉要比一场意外事故,或者比道理被暴力击败要痛苦得多。她隐约地感到她与莫顿似乎缺少什么。 莫顿突然冒了一句:“那证明不了什么。” “什么?”她问。 “打架。打架除了证明他比我高大以外,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当然。”她说。 “最好的结果,”他解释说,“可能会是什么?打碎眼镜,掉一两颗牙,或者卧床两天——图什么?伸张正义?讲清道理?” “当然。”她又说,加快了脚步,只想早点回家忙些别的事情,消除那像强力胶一样黏在她心上的感觉。全是愚蠢、卑鄙之徒!她想,一边拽紧了孩子的手。孩子还是哭个不停。以前她总对他那弱不禁风的小身体、瘦削的肩膀、细瘦无力的双腿,有着一丝温柔的怜惜。但是现在,她的嘴唇愤恨地紧闭着。 “不许哭,”她气冲冲地说,“真叫人丢脸!”她觉得他们三个好像踩着烂泥前进一样。孩子的哭声更大了。她想,要是真的打起来……他会怎样呢?让自己被揍扁?去教训那人?叫警察?“警官,公园里有人叫他儿子向我儿子扔沙子……”真可笑,没必要去想这些。 “老天,你不能让他安静吗?”莫顿烦躁地说。 “你以为我一直在干嘛?” 她说。莱利挣脱他们的手,往后退着。“你管不住,我来管。”莫顿气呼呼地说,朝孩子走去。 但她的声音制止了他。她细小、冷酷、充满蔑视的声音,把自己都吓了一跳。“是吗?”她听见自己说,“就你,还有谁?” (根据肖鹏译文删改)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比如莱利被欺负之后,只是“嘴唇犹疑地动了动” ,这一细节含蓄地表现了莱利软弱的性格,并暗示了其性格的成因。 B.小说中莱利与其父莫顿、胖男孩乔与其父“大块头”在外形和性格上都很相像,这样写旨在说明有其父必有其子,提醒家长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C.小说中多次提到《时代》周刊和《星期日漫画》这两种杂志,巧妙地暗示了莫顿和大块头男人身份地位及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寻常的故事具有了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D.“她觉得他们三个好像踩着烂泥前进一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无形为有形,巧妙地传达出“她”内心的沉重和对愚蠢、卑鄙之徒的愤恨。 8.小说第一段中的环境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有人认为小说写到一家三口慢慢走出操场就戛然而止,也是一篇余味悠长的小说,后半部分完全可以不要,你怎么看?请从情节、人物、主题三个角度阐述你的理由。(6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逍遥游(节选) 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B.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C.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D.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3分) A.怒而飞(愤怒) B.志怪者也 (记载) C.抢榆枋 (着落) D.众人匹之 (比)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第一段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壮丽雄奇的画卷。 B.第三段写浅水漂浮不起大舟,杯水只能负载芥草却承载不了水杯,反衬鲲鹏能凭借大风,图谋飞向辽阔南方的逍遥自在。 C.作者将蜩、学鸠与大鹏对比,将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对比,将彭祖与众人对比,说明它们虽然有形体大小之分、寿命长短之别,但都有所依赖。 D.节选文字体现了庄子散文的独特风格:笔法自由,极富变化,有叙事,有议论,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充满奇特想像,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13.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5分) (2)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①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②。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①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五、七律尤佳,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②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的故乡江南。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 B.颔联写近景,点明了登楼时间和环境氛围。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 C. 颈联从声色和虚实的角度描摹了山雨将到之时鸟雀仓皇逃入遍地绿芜中、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中的情景。 D.此诗通过云起日沉、雨来风满的层层推进,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体现出诗人丰富的生活经验。 15.作者登上高楼,为什么产生“万里愁”?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每空1分,共6分) ⑴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⑵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⑶李密在《陈情表》的结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明自己的忠贞之情。 第Ⅱ卷(表达题 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9分) 20世纪,鲁迅先生以一篇《拿来主义》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指引。但是多年来,不少国人 ,他们拒绝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盲目自信。如果中国文化不能 ,与国际接轨,中国势必重演清朝灭亡的悲剧。我国文化部门应适当开展外来文化宣传活动,促进外来文化引进。 ( )。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国人盲目推崇外来文化,却对中国传统文化 。长此以往,我国的传统文化必将式微,民族自信心必将减弱,还何谈“输出”中国文化?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应积极采取活动,针对这一问题,在社会上营造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浓郁起来,增强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心。 文化的“拿来”与“输出”与文化进步,世界交融,国家发展密切相关。如果不能平衡二者的关系,我们无法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现在,我们要以 的胸怀,合理吸收外来文化,同时,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帮助世界认识一个全新的中国。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故步自封 与时俱进 不屑一顾 海纳百川 B.墨守成规 与时俱进 置之不顾 虚怀若谷 C.墨守成规 推陈出新 不屑一顾 虚怀若谷 D.故步自封 推陈出新 置之不顾 海纳百川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可见,“拿来”外来文化非常重要。 B.外国重视将文化“输出”到中国。 C.“输出”中国文化比“拿来”外来文化更重要。 D.“输出”中国文化,需要建立民族自信。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应积极开展活动,针对这一问题,使社会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浓郁起来 B.针对这一问题,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应积极开展活动,在社会上营造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 C.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应针对这一问题,积极开展活动,营造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浓郁起来 D.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应针对这一问题,积极采取活动,在社会上营造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虽说中国有五千年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多种多样,但在营养师们看来__①__,这是因为“蒸”不仅能保持莱肴的原形、原味,烹制出的莱比较清淡,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保存食材的各种营养,更符合健康饮食的要求。__②__,因此我国一直就有“无菜不蒸”的说法。在河北、山西地区有不少菜就是多种蔬菜混合着蒸,蒸出来的莱五颜六色,让人很有食欲,也体现了饮食多样化的原则。__③__,以便能更快地蒸熟。比如将萝卜、紫甘蓝切成丝,山药南瓜切成段。蒸熟后,依个人口味,可调汁拌着食用,如加蒜泥、姜醋汁、芝麻酱等。 21.刚到上海上大学的孙敏受父亲之托,准备去拜访父亲的老同学李某,在去之前她给从未谋面的李某发了一条短信。这条短信在语言方面有五处不当,请找出并改正。(5分) 李叔叔您好。久违了!我是孙某某的令嫒孙敏。我父亲与您分别以来,一直对您垂念不已,走之前父亲一再拜托我,要我尽早来看望您,带上一些家乡的土特产,还望您敬谢不敏。请问您明天有时间吗?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网络上,“佛系90后”一词传播开来。大意是不少“90后”把佛祖的无欲无求转换到了自己身上: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生活中,任性懒散,随遇而安;工作中,心如止水,不喜不悲,也不思进取。谈恋爱,男生不热不冷不粘,不想太麻烦;女生不作不靠不娇,分手也不伤心哭闹。有人觉得,这是社会走出物质贫困的标志,生存压力变小,价值取向多元,可喜可贺。有人觉得,“佛系” 没什么,化解戾气,淡泊名利,是压力下的放松,严肃中的调侃,有利于身心健康。有人觉得,这是一种颓废心理的“丧文化”的表现,说明整个社会因“阶层固化”而失去了进取与活力,亟待改变。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明确文体,自拟题目;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解析】B项,“破除了对西方文化的迷信”强调的是“破除了”原文信息“走自己的路破除对西方中心论的迷信必然要走----模仿”强调的是“需要破除”或“想要破除”,两者的意思不符;C项,“向世界证明中国文明才是人类文明的终结”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为世界文明提供-种有益参考”;D项强加因果,“具有排他性”表述错误原文信息是“中国方案不是排他的”“用中国话语体系才能更清晰、准确地阐明其思想内涵”。 2.D【解析】 D项,“文章先交代了其背景和具体内容”中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先交代”, “对其信奉的危害”的说法在原文中也没有依据。 3.D【解析】“只要…… 就”,太绝对。 4.B【解析】不是为了糊口。 5.C【解析】是“为了引出爱情故事 ”说法片面。 6.“真正的大侠”体现在: ①愤世嫉俗,自立门户,为维护公平与善良,体现大侠操守。②侠肝义胆,将为国为民的情怀倾注于武侠小说中,体现大侠精神。③多情才子,真爱至上,体现出敢爱敢恨,潇洒倜傥的大侠个性。④创作文学,塑造正义,感召后人,体现出代代相传的大侠风尚。⑤为人谦逊,对对手惺惺相惜,体现出胸襟宽广的大侠气度。(答对三点即可) 7.C 【解析】A项中“暗示性格成因”理解不够准确全面。B项中“旨在说明……提醒……”理解错误,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温良文雅与粗野蛮横的对比,表现道理在暴力面前的无能为力。D项中“对愚蠢、卑鄙之徒的愤恨”理解错误,这个比喻不能表现她内心的愤恨。 8.①照应题目;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适当的背景;③描写小操场的隐蔽清净和两个男孩一起玩沙的情境,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也使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显得更真实自然;④小说开头描写公园里幽静宜人的环境,营造一幅和谐美好的休闲画面,与后文情节发展和人物之间紧张的冲突形成强烈反差,有以乐衬悲、以美衬丑的艺术效果。(答对三点即可) 9.(示例一)可以不要。理由:①情节紧扣题目展开,脉络清晰,结构完整。不要后半部分,故事场景便集中于星期天的公园一角,情节围绕莱利与胖男孩、莫顿与大块头之间的冲突展开,冲突因孩子而起,在两个男人之间发展到顶峰,最终以莫顿知难而退、一家人尴尬离开结束,情节结构非常完整紧凑。②人物形象鲜明,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描写已经很充分。大学教授莫顿外表文弱,温文尔雅、隐忍退让的性格跃然纸上;大块头的蛮横粗俗、恃强凌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她”胆小怕事而又自尊要强的性格和在整个冲突中的心理变化也得到了充分表现。③主题深刻而鲜明。小说前半部分通过孩子与孩子、成人与成人之间的两种冲突,表现粗野对文明、暴力对道理的践踏,引导人们思索如何对待他人的无理欺侮、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益。(如果学生回答表现了不同阶层的人之间的矛盾,分析有理,也可以) (示例二)有后半部分更好。理由:① 情节更丰富曲折,耐人寻味。前半部分重在写两家人的冲突,后半部分转而写夫妻之间的冲突,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后半部分将前半部分中夫妻之间已露端倪的矛盾加以展开,细致描写尴尬退场之后一家三口的言行心理,别开生面,情节内容更加丰富)。②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更好地表现了人物性格、心理的复杂。前后两部分,“她”对丈夫的态度从温柔怜惜、体贴担心,到内怀不满、隐忍不发,到最后尖锐冷酷地讽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被表现得更细致充分,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而且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③丰富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后半部分除了继续通过“她”和莫顿言行心理的描写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抗拒暴力、如何坚守权益尊严这一主题外,重在表现他们对自身怯懦无能的屈辱感,以及将怨愤发泄于他人的微妙心理,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如何面对自身的屈辱和内心的痛苦。 10.B 11.A 12.B(不是反衬,同时也是为了说明“万事万物皆有所待”) 13.①天的深蓝色,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它太远,没有尽头(以致无法看清楚)呢?②到郊外去旅行的人只要带三顿饭,吃完三顿饭就回家,肚子还是饱饱的。(6分,每句3分。有欠酌扣) 14.B(B项,“近景”错,应是“远景”。) 15.(1)眼前处境之愁(思乡之愁)。诗人远离家乡,一旦登高,看到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思乡之情涌上心头。(2)颔联对自然景物的描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达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为国家局势而愁。(3)物是人非、王朝衰败之愁。秦苑汉宫的荒芜,展现着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 16.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⑶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17.A(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发展。不屑一顾:形容极端轻视,认为不值得一看。置之不顾:放在那儿不管。海纳百川:形容胸怀宽广,能包容一切。虚怀若谷: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善于接受别人意见和观点。) 18.D【解析】材料第二段谈论的是文化输出与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关系。A、B有总结第一段内容的作用,但没有引出第二段内容的作用,放在第二段开头不恰当。C的观点在文中找不到对应的信息,故排除C。 19.B【解析】A语序不当,可将“针对这一问题”放到句首或者“应”的后面。C“营造出……社会氛围浓郁起来”句式杂糅。D“采取”与“活动”搭配不当。 20.①“蒸”这种烹调方式更值得推崇②所有的菜都是可以“蒸”的 ③ 上锅蒸的蔬菜体积不要太大(意思对即可。) 21.(5分)①“久违了”删去或改为“久仰”②“令嫒”改为“女儿”③“垂念”改为“思念”或“想念”④“拜托”改为“嘱托(叮嘱)”⑤“敬谢不敏”改为“笑纳” 22.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