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江西省上饶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江西省上饶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上饶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 A. 人的身高与体重 B. 兔的长毛与短毛 C. 猫的白毛与蓝眼 D. 棉花的细绒与长绒 ‎【答案】B ‎【解析】‎ ‎【详解】人的身高与体重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兔的长毛和短毛符合相对性状的概念,属于相对性状,B正确;猫的白毛与蓝眼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棉花的长绒和细绒,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D错误。‎ ‎2.一对杂合黑豚鼠产仔4只,4只鼠仔的表现型可能是 ( )‎ A. 三黑一白 B. 全部黑色 C. 二黑二白 D. 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一对杂合黑豚鼠产仔4只,由于子代数量太少,因此,4只鼠仔的毛色可能是三黑一白,也可能是全部黑色,也可能二黑二白,也可能全部白色。故选D项。‎ ‎3.下列关于孟德尔探索遗传规律“假说一演绎”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中F2出现3:1性状分离比”属于假说的内容 B. “F1(Aa)测交后代会产生两种表现型,比例为1:1”属于演绎推理内容 C. “决定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属于假说的内容 D. “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验证 ‎【答案】A ‎【解析】‎ ‎【详解】A、“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孟德尔根据几组不同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得出的实验结果,不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A错误;‎ B、“F1(Aa)能产生数量相等的2种配子(A:a=1:1)”属于推理内容,B正确;‎ C、“决定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属于假说的内容,C正确;‎ D、对推理(演绎)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是通过测交实验完成的,D正确。‎ 故选A。‎ ‎4.以下哪种酶不能促使磷酸二酯键的形成 ( )‎ A. DNA酶 B. 逆转录酶 C. RNA聚合酶 D. DNA聚合酶 ‎【答案】A ‎【解析】‎ ‎【详解】A、DNA酶能水解DNA分子,不能催化DNA分子一条链上两个相邻的核苷酸形成磷酸二酯键,A错误; ‎ B、逆转录是指以RNA为模板合成DNA,该过程需要逆转录酶,其能催化DNA分子一条链上两个相邻的核苷酸形成磷酸二酯键,B正确;‎ C、RNA聚合酶能合成RNA,两个相邻的核苷酸形成磷酸二酯键,C正确; ‎ D、DNA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能催化DNA分子一条链上两个相邻的核苷酸形成磷酸二酯键,D正确。 ‎ 故选A。‎ ‎5.一个红绿色盲患者的染色体组成为XXY,其父母均正常,他患色盲最可能是下图中哪一种生殖细胞异常分裂造成的(图中仅示例部分染色体)‎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患者患红绿色育(基因用B、b表示),其基因型应该为Xb XbY,该患者的父母正常,则父亲的基因型为XBY,母亲的基因型为XBXb,因此该患者的2个Xb均来自母亲,母亲的卵原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不正常时,才可能形成含2个Xb的卵细胞,次级卵母细胞不均等分裂,故C项符合题意。‎ 故选C。‎ ‎6.男性患病机会多于女性的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最可能在( )‎ A. 常染色体上 B. Y染色体上 C. X染色体上 D. 线粒体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A、常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男女患病几率相等,A错误;‎ B、伴Y遗传的只是家族中的男性患病,女性没有,B错误;‎ C、伴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男性患病机会多于女性的隐性遗传病,C正确;‎ D、线粒体中的基因遗传属于细胞质遗传,有母系遗传的特征,母亲患病,子代全患病,D错误;故选C ‎7.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群体中的性别比例为1:1,主要原因是 A. 雌配子:雄配子=1:1‎ B. 含X型的配子:含Y型的配子=1:1‎ C. 含X型的精子:含Y型的精子=1:1‎ D. 含X型的卵细胞:含Y形的卵细胞=1:1‎ ‎【答案】C ‎【解析】‎ ‎【详解】A、假设: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1个含有X的卵细胞,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4个精子,2个含有X,2个含有Y,雌配子数与雄配子数不相等,A错误;‎ B、含X的配子有精子和卵细胞,含Y的配子只有精子,两者的数目不相等,B错误;‎ C、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群体中的性别比例为1:1,原因是含X的精子数:含Y的精子数=1:1,C正确; ‎ D、没有Y型的卵细胞,D错误;‎ 故选C。‎ ‎8.下列各图中,图形 分别代表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在制作脱氧核苷酸模型时,各部件之间需要连接。下列连接正确的是 ( )‎ A. B. ‎ C. D. ‎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图中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连接正确,A正确;‎ B、图中含氮碱基位于磷酸和脱氧核糖中间,不符合脱氧核苷酸组成特点,B错误;‎ C、图中含氮碱基连接位置错误,C错误;‎ D、图中磷酸位于含氮碱基和脱氧核糖中间,不符合脱氧核苷酸组成特点,D错误;‎ 故选A。‎ ‎9.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下列对噬菌体衣壳蛋白质合成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氨基酸和酶来自噬菌体 B. 氨基酸原料和酶来自细菌 C. 氨基酸原料来自细菌,酶来自噬菌体 D. 氨基酸原料来自噬菌体,酶来自细菌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合成子代噬菌体衣壳蛋白质的氨基酸原料来自于细菌,酶也来自于细菌,A错误、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酶来自于细菌,C错误;氨基酸原料来自于细菌,D错误。‎ ‎10.下列是关于基因、蛋白质和性状三者间关系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生物体的性状完全由基因控制 B. 蛋白质的结构可以直接影响性状 C. 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D. 蛋白质的功能可以影响性状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生物的性状除了受基因控制,还要受到环境影响,A错误;‎ B、蛋白质的结构改变能引起性状改变,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B正确;‎ C、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C正确;‎ D、蛋白质的结构决定了蛋白质的功能,进而影响性状,D正确。‎ 故选A ‎11.预防三体综合征的有效措施是( )‎ ‎①适龄生育 ②基因诊断 ③染色体分析 ④B超检查 A. ①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人类遗传病21-三体综合征的患儿发病率与母亲的生育年龄有一定关系,因此预防该遗传病的主要措施之一是适龄生育,①正确;‎ ‎②基因诊断只能检测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病,不能测出染色体异常遗传病,②错误;‎ ‎③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因此通过染色体分析可检测出染色体异常,③正确;‎ ‎④B超检查只能检查出胎儿畸形,不能检查出染色体异常,④错误。‎ 故选A。‎ ‎12.人胰岛细胞能产生胰岛素,但不能产生血红蛋白,据此推测胰岛细胞中 A. 只有胰岛素基因 B. 比人受精卵的基因要少 C. 既有胰岛素基因,也有血红蛋白基因和其他基因 D. 有胰岛素基因和其他基因,但没有血红蛋白基因 ‎【答案】C ‎【解析】‎ ‎【详解】人的所有体细胞来源于同一个受精卵,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胰岛细胞既有胰岛素基因,也有血红蛋白基因和其它基因。选C。‎ ‎13.同无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其根本原因是( )‎ A. 基因实变率高 B. 产生新的基因组合机会多 C. 产生许多新的基因 D. 更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异 ‎【答案】B ‎【解析】‎ ‎【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如果外界环境相同,其突变率也无较大差别,A错误; B、有性生殖过程需要亲本经过减数分裂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从而产生多种类型的生殖细胞,这样导致后代具有较大的变异性,B正确; C、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过程中均会进行DNA分子的复制,均能发生基因突变,因此它们均能产生新基因,C错误; D、环境因素对两种生殖方式变异的影响没有差别,D错误。 故选B。‎ ‎14.将15N标记的大肠杆菌(其DNA经密度梯度离心后如图①),转至以14NH4C1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中培养,每20分钟繁殖一代,收集并提取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图②③④为离心结果模拟图。已知大肠杆菌DNA中胞嘧啶个数为X。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复制过程中所需的嘌呤数等于嘧啶数 B. ②是转入l4N培养基中复制一代的结果 C. 出现③结果至少需要40分钟 D. 出现④结果至少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为4X ‎【答案】A ‎【解析】‎ ‎【详解】A、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故复制过程中所需的嘌呤数等于嘧啶数,A正确; B、转入14N培养基中复制一代的结果是产生2个DNA,且均为一条链为14N,另一条链为15N,对应图③,B错误; C、据B选项分析可知,出现③结果至少需要20分钟,C错误; D、转入14N培养基中复制二代的结果是产生4个DNA,其中15N标记的只有2个DNA(一条链为14N,另一条链为15N),其余的2个DNA均为14N标记,对应图④,出现④结果至少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为3X,D错误。 故选A。‎ ‎15.图中a、b分别代表某种昆虫产生的卵细胞和精子,c代表a与b结合受精形成的受精卵。由c发育成的新个体称为( )‎ A. 单倍体 B. 二倍体 C. 四倍体 D. 八倍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b分别代表某种昆虫产生的卵细胞和精子,各含一个染色体组;c代表a与b结合受精形成的受精卵,含两个染色体组,所以由c发育成的新个体称为二倍体。故选B。‎ ‎16.在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中,甲同学分别从图①②所示烧杯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分别从图①③所示烧杯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同学的实验模拟等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 B. 乙同学的实验模拟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C. 甲、乙多次重复实验后,Dd和DR组合的概率约为和 D. 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烧杯后,再重复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甲同学的实验模拟F1产生配子和受精作用,A错误; B、乙同学分别从如图①③所示烧杯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涉及两对等位基因,模拟了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B正确; C、甲同学抓取Dd的概率是1/4+1/4=1/2,乙同学抓取小球的组合类型中DR约占1/2×1/2=1/4,C正确; D、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烧杯后,再重复,减少人为实验误差,D正确。 故选A。‎ ‎17.下列有关人类探索遗传奥秘的几个经典实验,其中表述合理的是( )‎ A. 格里菲斯用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B. 沃森和克里克各自独立的通过多次构建模型最终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 C. 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应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D.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摩尔根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格里菲斯用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并没有证明DNA转化因子,A错误;‎ B、沃森和克里克合作利用构建模型的方法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B错误;‎ C、赫尔希、蔡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采用的是同素标记法,C正确;‎ D、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遗传因子一词,但并没有发现基因;摩尔根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D错误。‎ 故选C。‎ ‎18.与RNA比较,DNA之所以能成为大部分生物的遗传物质的主要原因是 A. DNA能储存遗传信息 B. DNA的碱基排列顺序具有多样性 C. DNA具有反向平行的双螺旋结构,更稳定,不易变化 D. DNA分子能复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A、DNA能储存遗传信息,RNA也可以,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 B、RNA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具有多样性,不是主要原因,B错误;‎ C、DNA具有反向平行的双螺旋结构,更稳定,不易变化,亲子代间稳定,C正确;‎ D、RNA分子也能复制,D错误;‎ 故选C。‎ ‎19.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 ( )‎ A. 单细胞生物,进行有氧呼吸 B. 多细胞生物,进行有氧呼吸 C. 单细胞生物,进行无氧呼吸 D. 多细胞生物,进行无氧呼吸 ‎【答案】C ‎【解析】‎ ‎【详解】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应该是单细胞生物,而整个环境是无氧的,因此进行的是无氧呼吸。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0.下列哪项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 )‎ A. 随机交配 B. 基因突变 C. 自然选择 D. 染色体变异 ‎【答案】A ‎【解析】‎ ‎【详解】A、随机交配不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A正确;‎ B、基因突变可以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B错误;‎ C、自然选择可以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C错误;‎ D、染色体变异可以改变种群基因频率,D错误。‎ 故选A。‎ ‎21.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生物进化意味着有新物种的形成 B. 有生物进化才能形成生物多样性 C. 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发生了进化 D. 没有地理隔离也可能有生物进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生物发生进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A错误;‎ B、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B正确;‎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只要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就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C正确;‎ D、生物是否发生进化,要看基因频率是否发生变化,因此没有地理隔离也可能有生物进化,D正确;‎ 故选A。‎ ‎22.马骡(2n=63)是公驴(二倍体)和母马(二倍体)杂交产生的后代,具有驴的负重能力和抵抗能力,且有马的灵活性和奔跑能力,是一种优良的役畜,但没有生育能力。下列关于马骡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马骡细胞的染色体有一半来自马 B. 公驴和母马虽能杂交产生马骡,但二者为不同物种 C. 马骡受精卵形成过程中存在细胞识别与融合 D. 不能进行正常减数分裂是马骡没有生育能力的原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A. 马的染色体数是64条,驴的染色体数是62条,马的卵子染色体数是32条,驴的精子染色体数是31条,通过精卵结合发育成的新个体--骡子的染色体数是63条,故马骡细胞的染色体有32条来自马,A错误;‎ B. 公驴和母马虽能杂交产生马骡,但马骡不可育,故二者为不同物种,B正确;‎ C. 马骡受精卵形成过程中存在马的卵子和驴的精子之间发生细胞识别与融合,C正确;‎ D. 马骡细胞含有63条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减数分裂是马骡没有生育能力的原因,D正确。‎ 故选A。‎ ‎23.艾弗里及其同事发现向培养基中加入S型菌的DNA,能够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下列实例与R型菌转化为S型菌最可能属于同一变异类型的是 ( )‎ A. 噬菌体产生突变体 B.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出现 C. 同胞兄弟表现型不同 D. 猫叫综合征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A、噬菌体产生突变体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 B、人类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原因是基因突变,B错误;‎ C、同胞兄弟表现型不同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 D、猫叫综合征成因是第5号染色体的部分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D错误。‎ 故选C。‎ ‎24.如图是某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其中Ⅰ3为纯合子,已故个体无法测定其基因型,己知该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遗传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Ⅰ2、Ⅰ4、Ⅱ8、Ⅱ9一定是杂合子 C. Ⅱ9与人群中正常个体婚配所生女孩中患病的概率为1/22‎ D. 比较Ⅲ10与Ⅱ5的细胞质基因可确定其 是否为Ⅱ6、Ⅱ7的亲生儿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分析可知,该遗传病不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Ⅰ2、Ⅱ8、Ⅱ9一定是杂合子,Ⅰ4不一定是杂合子,B错误;‎ C、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隐性纯合子的概率为1%,隐性基因的概率为1/10,显性基因的概率为9/10,则人群中正常个体是携带者的概率为2/11,Ⅱ9一定是携带者,他们婚配所生女孩中患病的概率为2/11×1×1/4=1/22,C 正确;‎ D、Ⅱ6是男性,细胞质遗传主要是母本,与父本几乎没有关系,因此细胞质基因Ⅱ5与Ⅲ10比较,不能确定其是否为Ⅱ6、Ⅱ7的亲生儿子,D错误。‎ 故选C。‎ ‎25.下列各项说法中,都与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的是( )‎ ‎①通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使种群出现可遗传变异 ‎②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③环境改变可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 ‎④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⑤突变和重组可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⑥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⑦生物多样性的产生是群落内生物共同进化的结果 A. ②③④⑤ B. ①②④⑥‎ C. ④⑥⑦ D. ①③⑤⑦‎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通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使种群出现可遗传变异,①正确;‎ ‎②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②正确;‎ ‎③变异本来就存在,环境改变选择了适应性变异,③错误;‎ ‎④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④正确;‎ ‎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⑤错误;‎ ‎⑥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⑥正确;‎ ‎⑦生物多样性的产生是共同进化的结果,共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⑦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26.图中A〜F表示某基因型为AaBb的髙等动物某一器官内的细胞分裂图像,G表示该过程中细胞核内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据图回答问题:‎ ‎(1)细胞图像B所代表的细胞名称________________,分裂时期是______________。‎ ‎(2)经图中D→E→F过程形成的子细胞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 ‎(3)写出图中一个D细胞经C细胞形成的精细胞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 ‎(4)图中A〜E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______。‎ ‎(5)图中D细胞在分裂产生配子时,a和a的分离发生在图G中的______________(用数字表示)阶段。‎ ‎(6)卵细胞与精子的相互识别与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___有关。新生命的起点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 次级精母细胞 (2).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3). AaBb (4). Ab (5). aB (6). A、B (7). 3-4 (8). 糖蛋白(糖被) 受精卵 ‎【解析】‎ ‎【详解】(1)细胞图象B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称为次级精母细胞。‎ ‎(2)图中D→E→F中,细胞中没有出现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现象,并且细胞中的染色体平均的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属于有丝分裂,所以形成的子细胞基因型仍为AaBb。‎ ‎(3)精原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而C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等位基因分离,并且A和b分配到细胞的一极,a和B分配到另一极,因此图中一个D细胞经C细胞形成的精细胞的基因型为Ab、aB。‎ ‎(4)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的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即图中A~E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的是A、B。‎ ‎(5)图中D细胞在分裂产生配子时,a和a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即图G中的3-4阶段。‎ ‎(6)卵细胞与精子的相互识别属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新生命的起点是受精卵。‎ ‎27.分析下列遗传现象:‎ I.某农场养了一群马,马的毛色有栗色和白色两种。已知栗色和白色分别由遗传因子 B和b控制。育种工作者从中选择出一匹健壮的栗色公马,拟设计配种方案鉴定它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就毛色而言)。‎ ‎(1)在正常情况下,一匹母马一次只能生一匹小马。为了在一个配种季节里完成这项鉴定, 应该将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与_______配种,这样可在一个季节里产生____________。‎ ‎(2)杂交后代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杂交后代______________,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很可能是______________; 二是杂交后代中______________,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为杂合子。‎ II.己知果蝇群体中,性染色体组成为XX和XO(只含一条X染色体)发育为雌性个体,按照遗传规律,白眼雌果蝇(XaXa)和红眼雄果蝇(XAY)交配,后代雄果绳都应该是白眼的,后代雌果蝇都应该是红眼的。可是有一天,摩尔根的合作者布里吉斯(Bridges)发现白眼雌 果蝇和红眼雄果蝇杂交所产生的子一代中出现了个白眼雌果蝇。大量的观察发现,在上述杂交中,2000〜3000只红眼雌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同样在2000〜3000只白眼雄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红眼雄果蝇。‎ ‎(1)在不考虑变异致死的情况下,白眼雌果绳的变异可能来自:( )‎ A.基因突变 B.染色体数目变异 C.染色体结构变异(如缺失) D.基因重组 ‎(2)有人说红眼雄果蝇的产生是基因突变产生的,请设计实验加以验证(简要说明实验思路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多匹白色母马 (2). 多匹杂交后代(或足够多后代) (3). 全部为栗色马 (4). 纯合子 (5). 既有白色马,又有栗色马(或出现白色马) (6). ABC ‎ ‎ (7). 让该红眼雄果蝇与正常白眼雌果蝇进行杂交,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果子代雌性全为红眼,雄性全为白眼,则可验证 ‎【解析】‎ ‎【详解】Ⅰ(1)由于要在一个配种季节里鉴定,因此应让此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bb)进行交配,可产生多匹杂交后代(或足够多后代),从而便于通过子代的表现型推测亲代栗色公马的基因型。 (2)若杂交后代全是栗色马,该栗色公马可以认为是纯种,即该栗色公马的基因型为BB,则BB×bb→Bb,后代全为栗色马。 若杂交后有栗色马又有白色马,这是由于亲本的栗色公马为杂种,即栗色公马的基因型为Bb,则Bb×bb→1BB:1bb,后代既有栗色马,又有白色马。‎ II(1)在不考虑变异致死的情况下,白眼雌果绳的变异可能来自基因突变、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故选ABC。‎ ‎(2)让该红眼雄果蝇与正常白眼雌果蝇进行杂交,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果子代雌性全为红眼,雄性全为白眼,则可验证红眼雄果蝇的产生是基因突变产生的。‎ ‎28.某品种猪毛色受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毛色有白毛、棕毛和红毛三种,对应的基因组成如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毛色 白毛 棕毛 红毛 基因组成 A_B_‎ A_bb、aaB_‎ aabb ‎(1)白毛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种。‎ ‎(2)已知两头纯合的棕毛猪杂交得到的F1均表现为白毛,F1雌雄交配产生F2。‎ ‎①该杂交实验的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②F1测交,后代表现型及对应比例为____________。‎ ‎③F2中纯合个体相互交配,能产生棕毛子代的基因型组合有_______种(不考虑正反交)。‎ ‎④F2的白毛个体中纯合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F2中棕毛个体相互交配,子代白毛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 ‎【答案】 (1). 4 (2). AAbb×aaBB (3). 白毛∶棕毛 ∶红毛=1∶2∶1 (4). 4 (5). 1/9 (6). 2/9‎ ‎【解析】‎ ‎【详解】(1)由表格知:白毛猪的基因组成为A_‎ ‎ B_,因此棕毛猪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 4种。‎ ‎(2)①由两头纯合棕毛猪杂交,F1均为白毛猪,白毛猪的基因组成为A_B_,可推知两头纯合棕毛猪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白毛猪的基因型为AaBb。 ②F1测交,即AaBb与aabb杂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根据表格可知后代表现型及对应比例为:白毛:棕毛:红毛=1:2:1 ③F1红毛猪的基因型为AaBb,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产生F2,F2的基因型有:A_B_、A_bb、aaB_、aabb,其中纯合子有:AABB、AAbb、aaBB、aabb,能产生棕色猪(A_bb、aaB_)的基因型组合有: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 共4种。‎ ‎④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_B_:A_bb:aaB_:aabb=9:3:3:1,白毛猪占9/16,其中AABB占1/16,故F2的白毛个体中纯合体所占的比例为1/9。F2的棕毛个体中各基因型及比例为1/6AAbb、1/3Aabb、1/6aaBB、1/3aaBb。棕毛个体相互交配,能产生白毛个体(A_B_)的杂交组合及概率为:1/6Aabb×1/6aaBB×2+1/6Aabb×1/3aaBb×2+1/3Aabb×1/6aaBB×2+1/3Aabb×1/3aaBb×2=1/6×1/6×2+1/6×1/3×1/2×2+1/3×1/6×1/2×2+1/3×1/3×1/4×2=1/18+1/18+1/18+1/18=2/9。‎ ‎29.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___法则。‎ ‎(2)图中标号①表示___________过程;在真核细胞中,该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__。‎ ‎(3)如果DNA分子一条链(a链)的碱基排列顺序是GACGTA,那么,在进行②过程中,以a链为模板合成的mRNA中碱基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在这段mRNA中有__________个密码子,需要___个tRNA才能把所需要的氨基酸转运到核糖体上。‎ ‎(4)皱粒豌豆与圆粒豌豆的区别在于是否能够合成正常的_________酶,该酶的缺乏导致细胞内___含量升高引起吸水不足而表现为皱粒。‎ ‎【答案】 (1). 中心 (2). DNA复制 (3). 细胞核 (4). ……CUGCAU…… (5). 2 (6). 2 (7). 淀粉分支酶 (8). 蔗糖 ‎【解析】‎ ‎【详解】(1)图中表示的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称中心法则。‎ ‎(2)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真核生物中前两个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翻译发生在核糖体上。‎ ‎(3)如果DNA分子一条链(a链)的碱基顺序是…GACGTA…,在转录过程中,以a链为模板形成的mRNA碱基顺序是…CUGCAU…;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为一个密码子,因此在这段mRNA中包含了2个密码子,需要2个tRNA才能把所需要的氨基酸转运到核糖体上。‎ ‎(4)皱粒豌豆的DNA中插入了一段外来的DNA序列,打乱了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导致淀粉分支酶不能合成,若缺乏该酶会使细胞内淀粉含量降低,蔗糖含量升高,引起吸水不足而表现为皱粒。‎ ‎30.为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采用的方法如图1所示。请据图回答:‎ ‎(1)杂交育种方法是通过[①]_________将_________集中在一起,再通过[②]_________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稳定遗传个体。‎ ‎(2)图中③需用秋水仙素处理_________,可快速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 ‎(3)将某杂草中的抗病基因(T)导入蕃茄叶肉细胞获得新品种,该育种方法的原理是_________。‎ ‎(4)科研人员挑选出成功导入基因T的抗性番茄植株,其整合情况可能如图2所示(不考虑其他变异情况),请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导人基因T的位罝和数量。‎ ‎①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结果及结论:‎ a.若__________________,则如图甲所示;‎ b.若子代全部抗病,则如图乙所不示;‎ c.若__________________,则如图丙所示。‎ ‎【答案】 (1). 杂交 (2). (不同个体)优良性状(优良基因) (3). (多代)自交(或连续自交) (4). (单倍体)幼苗 (5). 基因重组 (6). 将该植株与正常植株杂交(或将该抗病植株自交),统计子代抗病个体及其比例 (7). 子代抗病个体约占1/2;c.子代抗病个体约占3/4 (8). 子代抗病个体约占3/4;c.子代抗病个体约占15/16)‎ ‎【解析】‎ ‎【详解】(1)杂交育种方法是通过[①]杂交将高蔓和抗病两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再通过[②]连续自交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稳定遗传个体。 (2)图中③需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可快速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3)将某杂草中的抗病基因(T)导入蕃茄叶肉细胞,该育种方法为基因工程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4)为确定导入基因T的位置和数量,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一: ①该抗病植株自交,观察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②实验结果及结论: a.若子代抗病:感病=3:1,则如图甲所示; b.若子代全部抗病,则如图乙所示; c.若子代抗病:感病=15:1,则如图丙所示。 实验方案二: ①该抗病植株与感病植株杂交,观察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②实验结果及结论: a.若子代抗病:感病=1:1,则如图甲所示; b.若子代全部抗病,则如图乙所示; c.若子代抗病:感病=3:1,则如图丙所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