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2020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十)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2020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十)历史试卷

历史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 据《左传》记载,春秋中期,卫定公聘(出使)晋的时候,晋国欲使其会见逃亡到晋的卫臣孙林父,卫定公夫人劝卫定公会见,其主要理由便是孙林父为“先君之宗卿之嗣”。这反映出当时(  )‎ A. 社会转型推动人才流动 B. 传统等级秩序基本崩溃 C. 宗法制的影响依然存在 D. 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 2. 汉初,人们追求不死成仙的热度消退,与治病、养生、长寿、健体相关的医学著作大量问世。汉武帝时再次掀起求仙热潮,除了《淮南子》本身就是综合以前各家理论的杂家,即使有部分养生医学的理论,也是归结到不死成仙上,医学成就寥寥。这一现象说明(  )‎ A. 汉代医学成就集中于汉初 B. 神仙信仰影响汉代医学的兴衰 C. 汉武帝放弃道家黄老学说 D. 中国古代医药学注重理论总结 3. 据《宋会要辑稿。蕃夷》所载,宋代来华朝贡的国家有26个,朝贡次数为302次,其中所贡之物主要是本国土特产,宋朝对贡物采用“估价酬值”的办法,贡物估值后,回赐金、银、钱、丝织品等以偿其值,回赐物通常高于贡物价值。其结果是(  )‎ A. 催生了新的经济因素 B. 推动了海外贸易繁荣 C. 增加了中央财政支出 D. 维护了国家边疆稳定 4. 从汉到清,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分成比例各有不同。汉代中央与地方的赋税比例一般是4:6,唐代比例一般为5:5,宋代比例大致为6:4,元代比例为7:3,明代比例高达8:2,清代比例虽有下降但仍为7:3,该变化反映了(  )‎ A. 集权制度的强化 B. 地方机构的膨胀 C. 赋税名目的增加 D. 小农经济的发展 5. ‎19世纪70年代,江南制造局经费收支状况大致是,光绪元年(1875年)达到接近55万两后,次年开始出现小幅下降,光绪三年(1877年)减少至20万两,光绪四、五两年(1878年、1879年)虽有所回升,但亦未达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水平。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实业救国思潮日渐衰退 B. 自强运动潜藏发展危机 C.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D. 洋务企业竞争意识不足 6. ‎1933年,毛泽东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讲话中指出,经济问题的核心就是“关心群众的痛痒,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该讲话意在(  )‎ A. 强调巩固红色革命政权 B. 倡导打破经济孤立局面 C. 重申纠正党的工作作风 D. 提出推动工作重心转移 7. 如图是彦涵于1943‎ 年创作的黑白木刻版画《当敌人搜山的时候》。图中四位完全是农民打扮的人正努力托举着一位穿军装的人正对敌射击,而另一位持枪者正在奋力攀出战壕。在他们的身下,一个年幼的小孩一只手支撑半躺在地,另一只手高举一枚手榴弹,准备递给上方的游击队员。该漫画(  ) ‎ A. 记录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情形 B. 昭示了抗战即将取得最后胜利 C. 反映了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 D. 表达了抗日民众的顽强信念 1. 如表为1981年、1997年中国主要行业的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比重变化情况(单位:%)。 由此可见,此时期中国(  )‎ 年份 冶金 电力 煤炭 石油 化工 机械 建材 食品 纺织 服装 皮革 造纸 ‎1981‎ ‎85.2‎ ‎96.2‎ ‎65.3‎ ‎85.4‎ ‎86.2‎ ‎76.1‎ ‎46.5‎ ‎75.1‎ ‎82.7‎ ‎16.8‎ ‎40.0‎ ‎56.5‎ ‎1997‎ ‎65.3‎ ‎72.6‎ ‎73.5‎ ‎86.5‎ ‎46.5‎ ‎29.1‎ ‎14.6‎ ‎36.0‎ ‎31.6‎ ‎5.1‎ ‎6.2‎ ‎26.1‎ A. 公有制经济退居次要地位 B. 经济结构改革趋于合理 C. 经济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 D.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2. 有学者指出,在沉沦的雅典,民主“成为人们互相攻讦、互相诽谤的一面冠冕堂皇的招牌,谁都可以利用民主来发泄私愤和消磨时光”。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古代雅典(  )‎ A. 实行城邦民主制度 B. 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C. 容易形成集体暴政 D. 贵族享有政治特权 3. 西方某作家在其一部作品中,细致描写了19世纪初西班牙人民抗击法国占领军的情景,集中塑造了一个曾经参加萨拉哥萨保卫战的女英雄形象……作品以歌颂大海作为结尾,因为大海是自由的象征。该作品(  )‎ A. 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 B. 揭露了侵略者的残忍 C. 体现了现代主义色彩 D. 表达了对理想的失望 4. ‎1931年2月,斯大林提出了“在改造时期,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1935年5月,斯大林又提出了“在我们目前的条件下,‘(技术)干部决定一切’”的新口号,补充了旧口号。口号的变化说明苏联(  )‎ A. 面临严峻军事环境 B. 调整了所有制结构 C. 重视技术人才培养 D. 强化了斯大林体制 5. ‎1989年,美国《商业周刊》做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79%的受访者支持美国限定对日本的出口,69%的受访者赞成限制来自日本的进口,61%的受访者倾向于提高日本产品进口关税,而59%的受访者则赞成限制技术外流到日本。该调查结果反映出当时(  )‎ A. 美国对外政策忠于民意 B. 日本冲击美国霸主地位 C. 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 D.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2.0分)‎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 世纪中后期,英国中产阶级充分利用手中掌握的财富以及在地方城市机构中的影响,参与并领导了城市改革。改造后的工业城市,其街道的扩展,照明设施的改进,以及诸如音乐厅、俱乐部及百货商店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出现,使原本只局限于家庭等狭小的私人空间的中产阶级文化由此得到扩展,形成一种在公众面前展示的公共文化。通过一系列公共仪式活动,中产阶级将阶级、身份的区别以及属于这一阶级的文化、价值观非常直观地表现在公众面前,增强了中产阶级的阶级认同感和阶级凝聚力,进而扩展了他们在这些工业城市,乃至全国的社会影响。 --摘编自王蓓《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工业城市改革与中产阶级公共文化》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中国开启近代国家转型的艰难进程。这一转型过程在国家形态上体现为近代民主共和政治体制的建立,但其内涵却是中国社会的精英阶层对近代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报刊亭、电影院、公园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兴建及各类文化组织的创办和成长,逐步形成了近代中国的公共文化领域,由此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知识生产和信息传播的方式。……通过公共文化领域的公共传播机制,沟通社会各个阶层,并培育市民社会,逐步建立起以现代民主宪政为基础的近代国家认同,这为古老中华民族从中古国家转入近代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 --摘编自傅才武《论近代公共文化领域在建构国家认同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文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公共文化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文明有两个载体:一是政治的载体即国家,二是精神的载体即意识形态。中华文明特殊之处就在于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形成了思想与国家的完美对接。相比之下,其他文明就没有那么顺利。比如在欧洲,思想与国家长期不能对接,这对它后来的发展造成极不利的影响。如果说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后3世纪,世界上有两个帝国即汉和罗马,它们分别是当时东西方的“超级大国”,那么在“蛮族入侵”后,罗马帝国解体了,西欧进入封建时代,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国家权力与意识形态分离。中世纪的欧洲与世界地区相比落伍了。中华帝国则一枝独秀,按照美国加州学派的估算,在18世纪之前的1000年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始终世界第一,东方“先进”、西方“落后”的局面长期不变。为什么东方始终“先进”、西方一直“落后”?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西欧的封建制度使社会高度碎片化,缺少凝聚力。这种情况中国此前就已经历过,秦汉统一才改变中国命运。 --摘编自钱乘旦《多样的文明,创造世界共同的未来》根据材料并结合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文明与国家”提炼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释。 (要求:论题明确,中外联系。史论结合,论述合理。)‎ 2. 材料顺治七年( 1650年)十二月,摄政王多尔衮病死于喀剌城。顺治帝福临于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十二日亲政。此后,顺治在波澜起伏、纷繁驳杂的十年亲政中,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顺治亲政后,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削夺大臣的权势,实施集权制。在任用朝廷官员方面,顺治改变了多尔衮时期对汉官猜疑、压制的态度,非常注意笼络与依靠汉族官员,启用了很多有才能的汉人为官。同时大刀阔斧地整顿了吏治。此外,顺治又命兵部整顿驿政,以保障驿路畅通;实行恤刑条例,安定民心;始行武举殿试,为朝廷选拔文武全才;制订行军律例,以整顿军纪等等。这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制订与推行,充分体现出顺治的政治才干,使他成为清朝开国时期一位刻意求治、很有作为的年轻皇帝。顺治十年(1653年)四月二十二日,顺治帝正式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承认了达赖在西藏的政治、宗教地位。 --摘编自彭钟麟《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顺治帝改革的措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顺治帝改革的影响。‎ 1. 材料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英美等国认为中国将同埃塞俄比亚命运--样,因此不愿支持中国同日本对抗。1939 年7月24日,英日同时公布初步协定《克莱琪一有甲协定》,该协定事实上承认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现状的合法性,严重出卖了中国的利益,将英国的对日绥靖政策推到了顶点。美国的绥靖政策则集中表现于1941 年美日谈判。1941 年7月至8月间,日本军队完成了对整个印度支那的占领,对美英的战争一触即发。但是,美国仍然想通过牺牲中国利益与日本达成某些妥协,以延缓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间。中国对美日谈判可能达成牺牲中国的妥协保持高度警惕。中共领导人毛泽东指出:“美国绝不应听信日本的阴谋,与日本订立任何妥协,美国应和中国及英国 --道,以实力制裁日本法西斯。”同时,中国政府也向美方表示:坚决反对放松对日本的经济制裁。中国所持的坚决态度,促使美国在对日谈判中态度越来越强硬。 --摘编自胡德坤《中国抗日战争与战时国际关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期间英美对日绥靖政策的表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期间英美对日绥靖政策的危害。‎ 2. 材料冀朝鼎( 1903-1963),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先后获法学和经济学博士学位。留美期间,积极参加美国共产党组织的反帝大同盟。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负责美共中央中国局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他先后担任国民党外汇管理委员会主任等,曾随孔祥熙出席创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会议等。在此期间,他利用在国民党政府金融机构中的合法地位,按照中共上级组织的指示,准确搜集到许多重要情报,并掩护了不少中共地下党员脱险;同时,还为延安及敌后抗日根据地购置医药、器械等奇缺物资,通过邓颖超转交后方。新中国诞生后,冀朝鼎在帝国主义实施禁运和经济封锁的困难面前,积极探索中国外经贸的新体制,加强外汇管理,以灵活的外交,与11个国家签定外贸协定,还成功地与日本、英国等未建交国家进行“民间贸易”,打破西方的孤立政策,开创中国对外交往与贸易的新局面。 --摘编自[美]格雷•路易斯《建国初期的冀朝鼎》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冀朝鼎的主要历史贡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冀朝鼎体现的个人品质。‎ 历史模拟试卷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CBCAB ADCCA CB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2.0分)‎ ‎13【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的完成,中产阶级财富的增加;议会改革提高了中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地方改革及城市改革的推动;近代科技的发展。 影响:推动了中产阶级文化的发展;增强了中产阶级的认同感、凝聚力、影响力;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2)特征:迫于外部压力;由社会精英主导;内容多样;体现民主宪政。 作用:改革了近代中国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方式;培育了市民社会,推动了近代国家的形成;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文化的侵略,有利于增强国民文化的自信。‎ ‎【小题2】‎ ‎14【答案】 示例一 论题:文明发展是国家制度与意识形态相融合的结果。 阐释:汉承秦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实现了思想与国家的有效对接,推动了社会发展,维护了国家统一,成为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同样,古罗马从共和国向帝国转变,与罗马法发展演变相对应,从而维系了罗马的统治,影响深远。进入中世纪后,国家权力与意识形态分离,导致西欧走向衰落;而汉代至18世纪前的中国,国家制度与意识形态相统一,使中国长期领先于西方。 由此可见,国家制度与意识形态紧密结合,有助于推动文明的发展。 示例二 论题:国家统一是文明发展的重要保障。 阐释: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长期陷入分裂,连年征战,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汉承秦制,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古罗马随着国家版图的扩大,罗马法也由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统一的罗马帝国推动罗马法的发展。后来罗马帝国分裂解体,西欧进入封建时代,国家分裂导致社会缺乏凝聚力;而秦汉以后的中国古代,国家统一成为主流,封建社会继续发展,从而使18世纪以前的中国长期领先于西方。 由此可见,国家统一是推动文明发展的关键。‎ ‎15【答案】【小题1】措施:削弱权臣,实行集权制;重用有才能的汉族官员整顿吏治;整顿驿政实行恤刑条例推行武举殿试整顿军纪;册封五世达赖等。‎ ‎【小题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统治;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16【答案】【小题1】表现:英日签订出卖中国的协定;美日进行牺牲中国的谈判;美国放松对日本的经济制裁。‎ ‎【小题2】危害:助长了日本侵华的嚣张气焰;加速了二战规模的扩大;损害了中国利益;绥靖政策最终也损害了英美利益。‎ ‎17【答案】【小题1】贡献:参加美共反帝大同盟;担任国民党要职参与重要国际会议;多方面支持中国共产党抗日;积极探索新中国外经贸的新体制。‎ ‎【小题2】个人品质:努力拼搏积极向上;爱国爱人民;开拓创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