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朝的官员致仕,通常都有退休(致仕)的保障。官员致仕,根据等级不同,规定也有所不同。‎ 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年龄即七十岁,所谓“悬车①”之年,要自己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办理致仕手续。比如唐高宗时的张行成,是尚书右仆射,加授太子少傅。因为天旱,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于是上表请求致仕,高宗亲手书写诏书,不允许,反而赏赐宫女、黄金、器物等。但是,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到年龄便退,没有回旋的余地。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今年有多少官员致仕,报告方面,附有一个长长的名单,通常照章办事即可。以制度应付多数,这是基本方略。‎ 有的大臣致仕,会获得皇帝的支持。唐太宗时期,尚书右仆射“战神”李靖以足疾为由上表请退休,唐太宗表示支持,把李靖树立成知进退的楷模,所有待遇不变,还赏赐绢帛千段,御马两匹,还特意派人到李靖府上表达皇帝的关怀。可见,致仕制度在唐朝,对于中下级官员,多按照制度执行,而对于高官并不采取一刀切。对于退休官员的优待,突破制度的限制,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赏。另一种优待的办法是退休前提职,以更高级别的官职致仕,这样相应的待遇也得到了提高。‎ 致仕,有时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开元十五年(727年),御史大夫崔隐甫、中丞宇文融与尚书左丞相张说矛盾不休,各自组织朋党展开斗争。结果崔隐甫免官,宇文融贬官,而张说致仕。甚至有的官员虽然已经致仕,但是还可能受到追究。‎ 因为朝廷需要,致仕官更有起复的现象。苗晋卿在天宝末年以刑部尚书身份致仕。至德二年(757年),肃宗拜他为宰相,统领国务。安史之乱平定后,苗晋卿以太子太傅的身份再次致仕。第二年,皇帝又任命他为侍中(门下省长官)。代宗时,他最终以太保身份致仕。苗晋卿一生竟然三次致仕,是个特例。‎ 唐朝官员的物质待遇主要是俸禄。俸是俸钱,禄是禄米。根据中央、地方和官品发放这些钱米。禄米,按年计算,每年春、秋各发一次。‎ 致仕官享受半禄,即一半禄米,同时给一定数量的赐物。致仕官员如果住在地方,禄米等由中央出牒②,所在地支付。到唐德宗时期,致仕官员待遇有提高,即增加了料钱(唐宋旧制,官吏除俸禄外,有时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称料钱)的半额。如果遇到举国同庆的时候,皇帝往往给官员普遍增加待遇,致仕官也在其列。唐玄宗、肃宗包括以后的皇帝,给予现任官提高待遇的一种途径是给现任官父祖授官,让他们享受致仕官员待遇。到唐后期,代宗、德宗、宪宗等时代的大赦文,常常有这样的内容。‎ 致仕官也会参加朝廷一些仪式性活动,唐朝明文规定,致仕官要回到原曹司,位在现任官之前。也许,这是致仕官们更加重视的规则。‎ 致仕官就是现任官的未来,这是官场生态重要一环,健康与稳定的制度设计是重要的。老有所养是人们的合理期待,维护社会的稳定,相应的养老体系更是必备的。唐朝,官员致仕之后的待遇,属于社会保障的一部分,致仕官享受半禄半料是制度,享受俸禄全额不是制度,仅仅是皇帝特许的个别政策。‎ ‎(摘编自孟宪实《唐朝的退休制度》)‎ ‎【注】①[悬车]古代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悬车之年”指七十岁。②[牒]中国古代官府来往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朝政府官员的致仕,通常都有退休保障,但等级不同,规定也会不同。致仕官员享受半禄,后来增加了半料。‎ B.唐朝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年龄,即“悬车”之年,要自己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致仕。‎ C.在唐朝,致仕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朝廷大员之间矛盾不休、朋党斗争,就会有官员致仕,而致仕官员还可能受到追究。‎ D.以制度应对多数,是唐朝退休政策的基本方略。对于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通常照章办事即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朝对退休官员的优待,是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赏,或退休前提职,让官员以更高级别的官职致仕,使相应的待遇得到提高。‎ B.由于朝廷需要,唐代官员致仕之后也会有起复的现象,譬如苗晋卿就先后以刑部尚书身份、太子太傅身份、太保身份三次致仕。‎ C.唐太宗时期,“战神”李靖以足疾为由上表请求退休,获得皇帝的支持,因为他是知进退的楷模,所以获得额外赏赐,所有待遇不变。‎ D.致仕官在遇到举国同庆的时候往往普遍增加待遇,现任官的父祖也可能因为要提高现任官的待遇而被授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朝官吏的物质待遇以俸禄为主,致仕官吏享受半禄。有时朝廷也会提高致仕官员的待遇,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称料钱。‎ B.唐朝的致仕制度,因等级不同而待遇不同,尤其对高级别的官员,全凭皇帝好恶,或给予恩赏,或草草处理,或再次起复。‎ C.相对于物质待遇,更受致仕官重视的应该是朝廷的某些能体现其身份地位的仪式性活动,他们可以回到原曹司,位列现任官之前。‎ D.唐代的致仕制度,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不仅最大限度的免除致仕官吏的后顾之忧,而且也激励了现任官吏为统治者尽忠效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 染 袁炳发 高三学生杨直,清华、北大任他选。‎ 老师和同学都这么认为。‎ 但杨直家的邻居们不见得这么认为。‎ 杨直的爸爸或妈妈每次开过家长会,回到家里就急不可待地支起麻将桌,还一边不迭声地叫:“开这么长的大尾巴会,耽误穷人半天工。”‎ 被人连坐几庄,又抱怨:“瞧瞧,这个背点,运气都让家长会磨叽没了。”‎ 杨直家住平房,大门永远敞开着,隔着几条路的邻居无聊了也会奔来,图个热闹,在家不被允许抽烟,但在杨直家可以。‎ 其实,在杨直家几乎没什么不可以,包括男人女人不忌口的打情骂俏。‎ 话太不能上台面时,有淳厚些的邻居便朝着杨直的小房间努嘴。‎ 杨直家是老少屋,他住一小间。‎ 杨直和父母房间的屋门隔着一个开放的厨房,但是屋内却仅有一道薄墙间壁,上面还有一个玻璃窗,不隔音,甚至烟气和人窝出的臭气都会从玻璃窗缝隙进到小屋来。‎ 杨直的妈妈咯咯地笑:“你们随便‘咧’,我儿子听不见,他学习的时候什么也听不见。”‎ 如果正赶上爸爸和了,他一推“砖墙”说:“看到杨直了吧,那就是未来清华大学生的风采。”‎ 邻居们心里狐疑,这环境能出清华大学生?不瞎扯呢吗?‎ 当然,邻居们是看着杨直长大的,公认他是个好孩子,有人甚至气愤不过,说:“杨直简直就不是这对狗男女生的!”‎ 事实上,杨直的父母从来就没有在正道上走过,过去不说,就说现在,他们等于在家里开着一个最为低级的赌场,除了自己参与赌博,还抽红。小小的屋子炕上一桌,地上两桌,每天二十四小时几乎连轴转。‎ 赌客们弄到深更半夜,杨直的妈妈就给他们煮面条,现成的挂面,吃一碗十元。半夜赌客们自带的香烟抽没了,所有的小铺又都歇了,杨直的爸爸就拿出五元一包的香烟按支出售,一支一元。‎ 两口子全下岗,吃着低保,心思都用在麻将上,骗几个昧良心的钱,过着不死不活的日子。‎ 邻居老太太说起杨直就叹息:“这孩子,天养活的。”‎ 杨直有时听到了也不说什么,礼貌地笑笑就走过去了。杨直心里想,他吃饭现在还要靠父母养活,但自己的心灵一定要自己“养活”。‎ 高一军训时,杨直由于没有早饭吃,训练强度又大,晕倒了。他知道这样不行,虽然从小到大他几乎没怎么吃过妈妈做的早饭,但他知道高中之后绝对不行,杨直开始自己做早饭。‎ 几天的工夫,杨直能熟练地做饭了,自己吃好,爸爸妈妈起床之后竟然也能吃上儿子温在锅里的饭菜了,惹得邻居老太太又叹息:“我这话放在这儿,将来那两口子必要借儿子的大光了,等着吧,吃香的喝辣的享福!”‎ 偶尔得闲,杨直会径直奔胡同口吴爷爷摆着的象棋残局,坐在吴爷爷的对面一眼不眨地盯着棋盘。吴爷爷就一眼不眨盯着杨直黑发浓密的头顶悠然道来:“贵人不顶众发。”‎ ‎“我的头发很多。”杨直仍低着头。‎ ‎“哈哈,孩子,这‘众’字你以为是‘多’的意思?非也!这说的是不顶着一般俗人的头发,不囿于一般俗人的困难!”‎ 杨直抬起头来,目光炯炯地看着吴爷爷,两人就那么对望着,在彼此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 转眼两年过去了,杨直迎来了高考。‎ 写高考作文时,根据材料,杨直本打算写一篇议论文,用著名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做论据,就在要落笔时,突然想起一件事,这件事让他改变了主意,写成一篇感人的散文。就在这个春天,杨直在小河边背单词,他偶然看见一棵芽儿已经破土,但不幸的是,这颗种子天命使然,落在一块石头下面,杨直心一凛,下意识伸手要拿开那块对于芽儿来说巨大的石头。但杨直终于把手停在半空中。以后几天,杨直每天早晨必去看望那棵芽儿。他忧心忡忡,矛盾丛生,担心它会夭折。然而第四天,奇迹出现了——芽儿竟然掀翻了背上巨大的压力,脱胎换骨,由一棵鹅黄羸弱的芽儿变成了一棵脆绿茁壮的苗儿。‎ 杨直的作文得了满分。‎ 杨直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梦想,考入了清华大学。‎ 当然,杨直考入清华大学,并不仅仅依靠他的满分作文。‎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写高三学生杨直与他上清华的事情,中间部分围绕着杨直的成长经历写了不少人和事。‎ B.小说题目《不染》颇有深意,表现小说主人公杨直是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孩子,也暗示其父母没有给他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C.吴爷爷的话和掀石而出的嫩芽都给杨直的心智带来重大的启迪,前者让他重获希望,后者则启示他生活困难并不能阻挠一个人成长成才。‎ D.这篇小说缓缓叙述,娓娓道来,语言平和简练,叙述的人和事仿佛就在我们身边,真切动人;小说主题深刻,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5.杨直是一个怎样的学生?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6.小说为何要多次写到“邻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等11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长期以来,实践教育环节薄弱甚至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瓶颈。当今教育面临的最为问题是没有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导致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旅行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和社会领域延伸,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进入情境中,自觉地参与实践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节选自《光明报》:《研学旅行将纳入教学计划》)‎ 材料二 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两者缺一不可。相比于传统的课堂内进行教学的学科活动,研学旅行课程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控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更多的是呈现了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在研学旅行出发之前做好准备,而且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新课预习那样简单准备。在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中,老师相当于导演和编剧,而学生才是主角,老师安排了一台戏,写好剧本,但是学生如何“演绎”好这台戏,不仅需要有好的剧本,还要有好的“导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发挥主角作用,体现主体意识,真正地融入到研学旅行实践中,才能真正地把这台戏唱好。学校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背着学生走”,应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设计,将研学旅行的过程变成学生发现自已、完善自己、成就自己的过程。‎ ‎(节选自搜狐教育2018年7月17日《研学旅行实践,学生才是这台戏的主角》)‎ 材料三 溯源研学旅行历史,日本最早开展。从1965年起,日本用近50年的时间做到高中渗透率98%,初中渗透率95%,几乎全部中小学生都参加研学旅行。而中国的研学旅行,目前渗透率仅5%左右。不少学校以安全风险理由,不让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更有不少学生家长以“分数至上”为原则,认为研学旅行是无用的,与孩子取强好成绩、考取名牌大学相比无关紧要,从而使得研学旅行成为不可多得的“奢侈品”。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更会面临国减乡经济发展还不平衡而带来的经费匮乏、意识淡薄、研学资源缺乏、教师素质欠佳等困境。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不能越俎代庖,替孩子回答一切。要想让孩子“知道梨子的味道, 就要亲口尝一尝;学会游冰,就要在水中练习”。‎ ‎(选自2018年10月10日(《中国教育报》:(莫让研学旅行成为奢侈品》)‎ ‎7.根据材料,下列对于“研学旅行”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与有规律成体系的学科教育相比,研学旅行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因此学校和教师在举行活动前更要高度重视精心准备。‎ B.当前,我国教育存在“重知识轻实践”的弊端,而“研学旅行”,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 C.“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二者不可偏废,无论是“重游轻学”还是“重学轻游”,都会背离活动的初衷。‎ D.最早开展研学旅行的日本用了近5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研学旅行的基本普及,中国研学旅行的推进普及很可能也需要较长的历程。‎ ‎8.下列对于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说明中央很重视推进研学旅行。‎ B.研学旅行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C.学生是研学旅行的主角,为更好激发学生参与和实践的热情,教师应该让学生设计研学旅、行,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发现,完善自己和成就自己。‎ D.研学旅行需要亲近自然、参与社会,这个过程会存在安全隐患,这也是不少学校不让学生参加研学旅行原因之一。‎ ‎9.根据材料概括制约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震字景贤,会稽人。少居乡,介然不苟交,有言其过者辄喜。既登第为小官,有权贵以牒①荐之者,震内牒箧中,已而干政②,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其人大愧。咸淳中,由大理司直通判临安府。时潜说友尹京③,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顾让。会府有具狱④将置辟⑤,震力辨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震奏减纲运米⑥,蠲⑦其租赋,令坊置一吏,籍其户,劝富人分粟,使坊吏主给之。州有民庸童牧牛,童逸而牧舍火,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 十一年二月,兵大至,都大提单邓益遁去,震尽出府中金钱,募有能出战者赏之。众惧不能战,北兵登陴,众遂溃。震入府中玉芝堂,其仆前请曰:“事急矣,番江门兵朱合,亟出犹可免。”震骂曰:“城中民命皆系于我,我若从尔言得不死,城中民死,我何面目生邪?”左右不敢言,皆出。有顷,兵入,执牍铺案上,使震署降,震掷笔于地,不屈,遂死之。‎ ‎ (《宋史·唐震传》)‎ ‎【注】①牒:指简札,短信。②干政:干预朝廷政事。③尹京:做京城长官。尹,长官。④具狱:审定的案件。⑤置辟:指施用刑法。⑥纲运米;指朝廷分批调运的米,⑦蠲;免除。‎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 B.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 C.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 D.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父对如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明的一项是( )‎ A.登第,即登科,指科举考试应试不选,应试未中的又叫落第、下第。‎ B.年号纪年法,文中“咸淳”,即为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一个皇帝般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有一个年号,即一世一元。‎ C.擢,拔也,指提升官职。表示提升职务的词还有升、拔撬陆、超迁、超摧。‎ D.刑部:三省六部之一,主管司法刑狱、军事等,三省六部是古代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唐震年少居乡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闻过则喜。中进士后做小官,但他决不靠某权贵的推荐而谋求升官。‎ B.唐震任临安府官员,看到仗恃贾似道势力的潜说友执法上的错误,他敢于抵制,使自己的正确见解得到认可。‎ C.唐震主管信州,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救济遭旱灾的百姓。他还能明察而求得实证,平反了一屈打成招的冤案。‎ D.元兵大至,将帅邓益逃跑,唐震拿出自己全部金钱募人出战。危难之际,他放弃逃生机会,在敌人面前,他决不投降,英勇就义。‎ ‎13.翻译下列句子。‎ ‎①震力辩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震议。‎ ‎②执牍铺案上,使震署降,震掷笔于地,不屈,遂死之。‎ ‎(二)诗歌鉴赏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塞。诗人用“秦汉时”修饰“月”和“关”,给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B.第二句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归家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 C.后两句既有对侵略战争的厌恶,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领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回味无穷。‎ D.诗人先对边塞风光加以细致的描绘,再对征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揭示,把复杂的情感熔铸在四句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咀嚼。‎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林景熙,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平阳。‎ ‎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日暮时分,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 B.颔联写明月上高树,诗人半醉半醒,心绪不宁,难以去怀,说明诗人感慨至深。‎ C.尾联不知何处响起的悠长的渔歌、若明若暗的灯火,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 D.‎ 诗人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也受到感染。‎ ‎16.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三)名篇默写 ‎17.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虽曾因佩戴惠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仍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4)屈原通过加高帽子,加长佩带表明要使品格更加高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现诗人宁愿突然死去生命消逝,也不背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每一个生命,甚至每一个小小的细胞中,都包含着一个无穷无尽的宇宙。庄子道,“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亚原子世界的精度和深远宇宙的广度通过量子力学的理论融会贯通,庄子的思想竟与现代科学暗自相合,不得不   。‎ 探索广袤宇宙的星辰大海和研究精巧的细胞内原子运行规律是人类扩展认知的两个基本方向。人们一方面用空间天文卫星来观测大尺度时空维度中的奇观,另一方面也运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来探索细胞内部微观世界各式各样复杂而又精巧的结构。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入,细胞内部丰富的物质结构和有序的协调机制令人   。据估计,一个普通的动物细胞内,各类蛋白质分子机器的总数超过十的十二到十三次方数量级,其它各类功能性的小分子更是   。这些大大小小的生物分子或穿梭于各种功能迥异的细胞器之间,或锚定于某一特定的膜结构浮游其上,如果化身为一个原子置于其间,(     )。即便物质结构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限制,从物质代谢到能量供应,再到细胞分裂、分化、自噬等整体水平上的行为,无不是    ,其中的奥妙令人神往。‎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啧啧称奇      叹为观止      不计其数      井井有条 B.交口称誉      叹观止      不胜枚举      顺理成章 C.啧啧称奇      望洋兴叹      不胜枚举      井井有条 D.交口称誉      望洋兴叹      不计其数      顺理成章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物质结构尽管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控制 B.虽然物质结构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控制 C.物质结构虽然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调控 D.尽管物质结构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调控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奇景瀚如星海,会令你慨叹它的壮阔。‎ B.这壮阔的奇景瀚如星海,一定会令你慨叹。‎ C.你一定会慨叹这奇景如此壮阔,瀚如星海。‎ D.你一定会慨叹如此壮阔的奇景,瀚如星海。‎ ‎21.根据上下文,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观看汉字听写大会之类节目,人们惊奇的是这些青涩的学子,①________,答案似很简单:潜心钻研,反复记诵默写。问题是有必要在这方面花那么大工夫吗?②________,关键还在于兴趣。年轻学子求知若渴,特别是对那些有难度和深度的对象,会怀有一种朦胧的敬意。其实许多书本知识在日后的人生旅程中可能是无用的,因为不能直接派上用处,但是③________。曾经看过一部美国电影《阿基拉和拼字比赛》,阿基拉是黑人子弟,参加英语拼写大赛,从学区一路比拼杀到华盛顿,最后名列前茅的竟然是她和一名亚裔学生,缘由也正在于此,他们的精神力量由此被激发,才智得到认可,尊严得到维护。‎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有人说,你是谁,便遇见谁。‎ 也有人说,遇见谁,你便是谁。‎ 还有人说,不论遇见谁,你都是你自己。‎ 这些话带给你怎样的启迪与思考?请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1.【答案】C ‎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C项,“就会有官员致仕”这个表述太绝对化。原文第4段“御史大夫崔隐甫、中丞宇文融与尚书左丞相张说矛盾不休,各自组织朋党展开斗争。结果崔隐甫免官,宇文融贬官,而张说致仕”。这只是举了一个例子,不能代表所有情况。‎ 故选C。‎ ‎2.【答案】C ‎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本题要求选择“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C项,“战神李靖是知进退的楷模,因为他以足疾为由上表请求退休”因果关系有误,即因果倒置了。原文第3段的表述是“把李靖树成知进退的楷模”,可见李靖成为“知进退的楷模”的原因是“朝廷把李靖树为楷模”,而不是“他以足疾为由上表请求退休”。‎ 故选C。‎ ‎3.【答案】B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本题要求选择“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 项,“全凭皇帝好恶”的说法过于绝对,而且文中也没有相应的依据,属于无中生有。从全文来看,唐朝有相应的“致仕”制度,等级不同,待遇也不同,不是“全凭皇帝好恶”。至于文中提到的苗晋卿一生三次致仕只是个特例。‎ 故选B。‎ ‎4.【答案】C ‎ 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干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本题要求选择“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C项,错在“前者让他重获希望”这个地方,我们读了文本知道:吴爷爷的话和掀石而出的嫩芽都给杨直的心智带来重大的启迪,但是吴爷爷的话“贵人不顶众发”,是告诉他,要坚持走自己的路,而不被他人的言语所左右,更不能“囿于一般俗人的困难”。选项C,曲解了文意。主人公杨直一直就是一个阳光向上,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孩子,吴爷爷的话只是给了他继续努力的勇气和力量。‎ 故选C。‎ ‎5.【答案】①专注刻苦②成绩优异③孝顺懂事④隐忍坚韧⑥聪慧颖悟⑥志向远大。 ‎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做这种题要善于结合人物的相关事迹,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的四字短语去归纳,然后用文中的材料或语句佐证这个特点。‎ 从他妈的话,“他学习的时候什么也听不见”以及在河边背英语单词等,可看出他的专注刻苦;从老师和同学对他的谈论“高三学生杨直,清华、北大任他选”可看出他成绩优异;从“杨直能熟练地做饭了,自己吃好,爸爸妈妈起床之后竟然也能吃上儿子温在锅里的饭菜了”可看出他的孝顺懂事;面对“父母从来就没有在正道上走过,过去不说,就说现在,他们等于在家里开着一个最为低级的赌场,除了自己参与赌博,还抽红”这样的家庭环境,他依然向上生长,可以看出他的隐忍坚韧;对吴爷爷的话的理解以及从“掀石而出的嫩芽”身上得到启示可以看出他的聪慧颖悟;从对“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等语句的烂熟于心以及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梦想,考入了清华大学,可以看出杨直的志向远大。‎ ‎6.【答案】①推动情节发展。“邻居”见证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并推动情节向前发展。②侧面展现人物形象。“邻居” 的感叹、评价展现了“杨直”各方面的优秀和其父母的不负责任。③反映现实生活。展示了杨直的生活环境。④增强真实性。“邻居”的所见所闻所感, 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引人深思。‎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其作用的能力。这需要对作品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和人物相关的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分如下几步走:一是总体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文章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然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本题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为何要多次写到“邻居”?我们可以从小说的要素:情节的角度、人物塑造的作用、主题的烘托以及给读者的感受等方面去思考。在情节结构上,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邻居”见证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并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在人物塑造上, “邻居” 的感叹、评价展现了“杨直”各方面的优秀和其父母的不负责任。借邻居的嘴,能自然而然地反映杨直的家庭条件、生活环境。从读者和反映主题的角度来看,多次写到“邻居”的所见所闻所感, 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引人深思。‎ ‎【点睛】一篇小说,有主要人物,有次要人物。次要人物的存在对主要人物有衬托的作用,这是记叙类文字包括小说惯用的侧面描写手法。平时要熟记于心,考试的时候善于结合文本去分析。‎ ‎7.【答案】A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观点或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要求选择“对于‘研学旅行’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项,“研学旅行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这个地方。从材料一可知:“研学旅行课程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控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选项的表述不准确,偷换了概念。‎ 故选A。‎ ‎8.【答案】C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题目要求选择“对于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错在“教师应该让学生设计研学旅、行”这个地方,从材料二可知:学校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背着学生走”,应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设计。两相比较可知:选项忽略了学校和教师的“引导者”的身份和作用。‎ 故选C。‎ ‎9.【答案】(1)现有的学校教育(实践教育环节薄弱或缺失)抑制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2)学校和教师受传统的课程观念的影响太深,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角作用;(3)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乡村学校的“研学旅行”难以落实;(4)学校和家长相关意识薄弱,研究旅行渗透率偏低。‎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探究文本某些问题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本题要求“根据材料概括制约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的因素”。要尽量全面、不重不漏,然后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进行归纳。结合材料三“中国的研学旅行,目前渗透率仅5%左右。不少学校以安全风险理由,不让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更有不少学生家长以“分数至上”为原则,认为研学旅行是无用的,与孩子取强好成绩、考取名牌大学相比无关紧要,从而使得研学旅行成为不可多得的“奢侈品”。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更会面临国减乡经济发展还不平衡而带来的经费匮乏、意识淡薄、研学资源缺乏、教师素质欠佳等困境”等文字,可从如下方面去思考作答:学校教育的现行体制;教师的传统课程观念;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研学旅行”的宣传、渗透率低、家长的参与意识不强等等。‎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②两个观念:一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10.【答案】C ‎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这句话中“杀其子投火中”是谓语动词 “讼”的内容或宾语,中间不能断开,从而排除AB;而传主唐震“视牍疑之”并“密物色之”中的“之”均指代牧童;而结果是“得童傍郡”,即在旁边的郡找到了牧童,所以唐震就“以诘其父”,所以“父”字后要停顿,从而排除D。再细看,最后一处“对如初”的主语正是“其父”,那个牧童的父亲。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C。‎ ‎11.【答案】D ‎ 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 D项,“刑部:三省六部之一,主管司法刑狱、军事等”错误。古代管理军事的机构是“兵部”。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兵部长官为兵部尚书,一般设有尚书一人,侍郎二人。‎ 故选D。‎ ‎12.【答案】D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唐震拿出“自己”全部金钱募人出战的表述,不合文意。原文是“兵大至,都大提单邓益遁去,震尽出府中金钱”,即唐震是从官府拿出钱来的,而不是“自己”的全部金钱。‎ 故选D。‎ ‎13.【答案】(1)唐震极力辩说其中的错误,潜说友争论不过他,就把那事上呈刑部,最终刑部认为唐震的意见是正确的。‎ ‎(2)(元兵)拿文书铺在桌上,让唐震签名投降,唐震把笔投在地上,不肯屈服,终于为此而死。‎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 断句——串译——完善。第①句采分点:“力”,极力;“辩”,争辩;“非”,错误;“上其事刑部”,是“上其事(于)刑部”的省略;其中“上”是动词,译为“上报”;“卒”,最后;“是”,形容词作意动,译为“以……为是”,即“认为……正确”。‎ 第②“执”,译为“拿”;“铺案上”是“铺(于)案上”省略;“署”,签署;“掷”,扔;“不屈”,不屈服。“遂”,于是;“死之”,即“为(之)而死”,此处“死”是为动用法。‎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唐震字景贤,是会稽人,他青年时居住乡里,性情坚定不随便与人交往,有人说出他的过失,他总是很高兴。中进士后他做了小官,有个权贵用短信推荐他,唐震把这短信放进箱子里,后来这个权贵干预朝廷政事,唐震取出短信还给他,封信的标记都没有打开,那个权贵很惭愧。咸淳年间,唐震由大理司直做临安府通判。当时潜说友做京城长官。他仗恃贾似道势力,很傲慢不顺,政事上一概不顾念谦让别人。恰逢临安府有审定的案件将施用刑法,唐震极力争辩这样做的错误,潜说友争论不过,把这件事上奏刑部,刑部最终认为唐震的见解是对的。咸淳六年,江东大旱,朝廷提升唐震主管信州。唐震奏告朝廷减少分批调运的米,免除那里的租赋,命令城市住宅区设立一个官吏,登记那里的户口,劝说富人分出粮谷,让住宅区的官吏主管供应粮谷。州里有个百姓雇牧童放牛,牧童逃走了,牧舍着了火,牧童的父亲诉讼雇主杀了他的儿子投入火中,这个百姓受不了拷打,自己无辜认罪。唐震看了这个案子的公文很怀疑,秘密地寻找那个牧童,在旁边的郡找到了牧童,根据这个又追问牧童的父亲,他回答还像先前一样,唐震让他的儿子出来给他看,这个案件于是公正判决。‎ 咸淳十一年二月,大量元兵攻到信州,都大提举邓益逃离,唐震全部拿出州府中的金钱招募能出战的人奖赏他们。众人畏惧不能作战,元兵登上城墙,众人于是溃散。唐震进入州府里的玉芝堂,他的仆人上前请求他说:“情况很危急了,番江门的敌人军队还未会合,赶快逃出去还能免于灾祸。”唐震斥责说:“城中百姓的性命都关联在我一人身上,我如果听从你的话能够不死,城中百姓死了,我有什么脸面活着呢?”左右的人不敢说话,全都出去了。过了一段时间,元兵进来了,元兵头目拿着公文铺放桌子上,让唐震签署投降,唐震把笔扔到地上,不屈服,于是为此牺牲。‎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错在“诗人先对边塞风光加以细致的描绘”这个地方。从“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看不出对边塞风光的细致描绘。该句其实是粗线条的勾勒,并不是“细描”。 ‎ 故选D。‎ ‎15.【答案】A ‎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错在“首联运用了比兴手法”这个地方。从“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看不出“比兴”手法,只是普通的写景状物,没有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由物及人的联想、想象,所以也不存在“兴”。‎ 故选A。‎ ‎16.【答案】①表现时间变化意象有:暮日、初白的月、流萤、孤灯。②描绘了一幅诗人孤寂冷清、苦闷无聊的画面。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景色孤寂冷清,诗人百无聊赖。‎ 本题考查学生对意象、意境的分析鉴赏能力。做这种题,首先要通览全诗,了解诗歌的内容。其次,结合诗歌的注释,作者的生平背景、诗歌风格等去分析诗歌的标题、每一句的含义。再次,抓住每一句中意象或带有情感字眼的字词去分析,最后从诗人的情感角度去理解整首诗。题干要求回答“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以及“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首先回答第一问,不难发现“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有:暮日、初白的月、流萤、孤灯。第二问“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我们抓住其中的“独行”、“闲坐”、“数流萤”等词语,可看出一个孤独、寂寞、百无聊赖的诗人形象。具体而言:颈联描绘了一幅诗人孤寂冷清、 苦闷无聊的画面。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景色孤寂冷清,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寂寞、百无聊赖。‎ ‎17.【答案】(1)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2)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3)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以为度 (4)高余冠之岌发兮 长余佩之陆离。 (5)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第一句要抓的关键是“曾因佩戴惠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仍坚定地表示”,也就是填“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之后表明坚定心志的句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第二句的关键是“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中的“前贤”,所以填“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这一句。其中“厚”是“推崇”的意思。第三句的关键是“违背准则”,“苟合取悦”,所填的“背绳墨……”就是“违背准则”;“竞周容以为度”中的“周容”就是“苟合取悦”。第四句的关键是“加高帽子,加长佩带”,所以填“高余冠之岌发兮,长余佩之陆离”一句。其中的“高”、“长”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第五句的关键点是“突然死去”,所填的句子“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中的 “溘死”就是突然死去的意思。‎ ‎【点睛】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离骚》的词语、句子比较繁难,表现在字形不易写对,意思不太好懂,需要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反复理解和记忆。‎ ‎18.【答案】A ‎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啧啧称奇”,表示咂着嘴称赞它的奇妙。“交口称誉”,异口同声地称赞。第一处,前面说“亚原子世界的精度和深远宇宙的广度通过量子力学的理论融会贯通,庄子的思想竟与现代科学暗自相合”,一个“竟”字表示出乎意料,可见此处应是说前面的情形让人感觉奇妙,故应使用“啧啧称奇”。“叹为观止”意为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望洋兴叹”比喻看见他人伟大而慨叹自己渺小或处理一件事而慨叹力量不足。第二处,文中说“细胞内部丰富的物质结构和有序的协调机制令人……”,此处应是赞叹“细胞内部物质结构的丰富和协调机制的有序”,应使用“叹为观止”。“不计其数”,没办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不胜枚举”是一个汉语成语,无法一一全举出来,形容为数极多。第三处是说“其它各类功能性的小分子”之多,没有办法计算,应使用“不计其数”。“井井有条”,形容条理分明,整齐不乱。说话办事有条有理。“顺理成章”,写文章、做事情顺着条理就能做好。比喻随着某种情况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结果。第四处,是说“从物质代谢到能量供应,再到细胞分裂、分化、自噬等整体水平上的行为”条理分明,应使用“井井有条”,故选A项。‎ ‎19.【答案】D ‎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即便物质结构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限制”,“即便……但”搭配不当,“即便”意思是“即使”,表假设关系,而“但”表转折关系,故二者搭配不当;“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限制”不合语境,且“精细的限制”也搭配不当,从文中来看,应是说受到“惊喜的调控”。A、C两项,前半部分的关联词位置不当,前后两个句子的主语不一致,故第一个关联词应放在主语的前面;A、B两项,结尾的词语“控制”不如“调控”恰当,“虽然”不如“尽管”恰当。故选D项。‎ ‎20.【答案】C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本题采取从文中抽出一句话的方式来考查,这就要求考生要关注前后的语境,关注前后的主语,关注语气的一致性和句子结构的对称性。本题中,前面说“这些大大小小的生物分子或穿梭于各种功能迥异的细胞器之间,或锚定于某一特定的膜结构浮游其上,如果化身为一个原子置于其间”,其中“如果化身为一个原子置于其间”中“化身”的主语蒙后省,此处应是假设人化身其间,故排除A、B两项;C项,句中用“这”指代上文的内容,使上下文紧密关联,而D项说“如此壮阔”,这说明前面的内容应是说“壮阔”,这与语境不合。故选C项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1.【答案】(1)怎么会记得那么多生僻的字词 (2)他们肯在这方面花功夫 (3)它们可以激活人的精神力量 ‎【解析】解答此题,应该明白此类题的答案大多应该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测得出。比如第①道横线,上文主体落到“惊奇的是这些青涩的学子”上,而且这“惊奇”是产生在观看汉字听写大会之类的节目时;下文是此横线所提问题的答案。于是可推知此横线应填入惊奇的内容。第②道横线,上文是提出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功夫的问题,下文讲“关键”,于是可知此横线应填“肯下功夫的原因”。第③道横线,上文讲因为不能直接派上用处所以没必要记这么多汉字,横线前有一个“但是”,这就说明横线处应填记这么多汉字的好处。‎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2.【答案】最美的遇见——写给自己 ‎ 人生有许多美丽的遇见,人生期待更多的美丽的遇见。有人说,是谁,便遇见谁。‎ 也有人说,遇见谁,你便是谁。还有人说,不论遇见谁,你都是你自己。这些话都没有错。因为这三句话,反映了三种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不同的价值取向势必书写各自不同的人生履历。我的观点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这样才能遇到志同道合的“战友”;同时,我们应该努力接近名师、智者以减少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阻尼,少走弯路,早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君不见,周文王遇到姜子牙、齐桓公遇到管仲、刘备遇到诸葛亮……他们成就帝王之伟业,全仰仗他们“遇见”了对的人。不错。在正确的时间、地点遇到对的人,你的人生便开启了一帆风顺的成功模式。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韩愈先生在《师说》里写道,“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夫子成为万世之师表,其根源就是主动“遇见”这些名师。‎ 无独有偶,古希腊最伟大的演说家德摩斯蒂尼,在年轻的时候就非常的热爱演讲艺术,他虚心的学习,梦想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一个非常成功的演讲家。然而,当他第一次登台演讲的时候,演说还没有结束,他就被听众轰下了讲台,耳边回荡着铺天盖地的嘲笑和讥讽之声。就在这时,一个人走到德摩斯蒂尼的跟前对他说:“我是你刚才的一名听众,我知道大家没有公平的对待你的演说。德摩斯蒂尼的成功就在于“遇见”了真正的知音。‎ 伯牙鼓琴,钟期既遇,被传为“知音”美谈。他们的遇见定是最美的“遇见”。同样,马克思与恩格斯开创了伟大的友谊,何尝不是“最美的遇见”。马克思由于受反动政府迫害,长期流亡在外,生活穷困潦倒。从1851年至1869年,马克思一共收到了恩格斯3121镑的汇款……这种“遇见”是多么的撼人心魄啊!‎ 时代在发展,我们已步入21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复兴中华的神圣使命,也将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必须首先做好自己,提升自己的修为、素养,才能“遇见”志同道合的人和你并肩作战。青春风华,一路有你,愿我们在未来的拼搏中都有“最美的遇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