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福建师大附中2016-2017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文科班)历史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天”在甲骨文中是指商人的部落神,但周人将其转化成为一个普世性、有意志的 天,提出“天命靡常,唯德是亲”,即天不再只是毫无条件地庇佑本族,而是眷顾有 德行的人,强调“敬德”“保民”。这反映出 ‎ A.民主思想的出现 B.天命观念的成熟 ‎ C.人文精神的跃动 D.王道学说的风行 ‎2.一份考古发掘报告说:“最令人震惊的发现是一个如真人尺寸大小的铜像,他有一张[来源]‎ 瘦削的脸,脸上有巨大的眼睛;另外还有41个大小不一的青铜铜像,其中有一些还戴 着黄金面具。其宗教活动和商朝以及周朝初期的情况判然有别”。根据这份考古报告,‎ 学者可以做怎样的合理推测?‎ A.证明夏朝文明曾经存在 B. 宗教仪式始于周朝后期 C.古代中国文明的多元性 D. 铜像制作技术较商周高 ‎3.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 B. 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 C. 分封制保证了周统治的成功 D. 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 ‎4.“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庻孽焉。疑 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等则朝廷乱。”这表明宗法制的主要目的是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D.确保宗族内部稳定 ‎5.“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 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上述材料最能说明西周社 会在政治上 A.以血缘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利 B.具有家国同构的特点 C.宗族是管理国家的基层组织 D.宗法关系定封建等级 ‎6.“夫善牧民者,非以城郭也。辅之以什,司之以伍……故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 容。”这一制度所起的作用是 A.强化对社会基层控制  B.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C.促进郡县制度的形成  D.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7.春秋时期,晋国的郤氏“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鲁国的季氏“富于周公”。时人 预感“大夫皆富,政将在家”。据此分析,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 ‎ B.生产力的发展引起诸侯国经济地位的变化 C.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政治权力格局的变化 ‎ D.经济地位的变化推动封建社会的快速转型 ‎8.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谧法被追封为庄襄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 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谧法。秦始皇此举意在 A.维护皇权尊严 B.弘扬三纲五常 C.废除宗法制度 D.取消分封制度 ‎9.汉和帝永元十三年诏曰:“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 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 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B.改变人才分布南北失衡 C.防止地方选官滥竽充数       D.笼络边远地区百姓人心 ‎10. 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15岁至3O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 王朝所借鉴。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这体现了 A. 政府鼓励早婚和人口繁衍 B. 民间抵制政府的早婚规定 C.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D. 多子多福的传统伦理观念 ‎11. 据《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更名天下田日王田,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 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与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结果导致 ‎“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不得已“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 材料说明王莽改制时  ‎ A. 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国有土地 B.得到了无地农民大力支持   ‎ C.最终重新肯定了土地的私有权 D.有效地抑制了土地的兼并 ‎12.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 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13.南北朝时期,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煌职掌 又增加了雨早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这说明 A.儒教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B.城隍崇拜扩大了部分行政职权 C.官府借助城隍信仰加强统治 D.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信仰空间 ‎14.唐前期长期由l名宰相主持众宰相议政,并将议政记录奏请皇帝决策后再发尚书省 执行;唐后期则改为每10天轮换l人主持,后又改为每天轮换。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保证议政公允 B.防范个人擅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权力制衡 ‎15.与北魏均田制相比,唐朝均田制缩短了成丁入老的年龄区间。男子足额受田的年龄 由北魏的15-71岁,变成唐朝的18-56岁。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唐朝人地矛盾激化 B.唐朝赋税沉重 C.唐朝政府抑制兼并 D.均田制的瓦解 ‎16.关于“五谷”,古代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最初流行的是麻、黍、稷、麦、菽,‎ 后来最流行的是稻、黍、稷、麦、菽。这一变化最有可能是由于 A.水稻出现较晚 B.经济重心南移 C.粮食需求增加 D.饮食结构变化 ‎17. 史学家张岂之认为,一个新的王朝的建设,“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但“也离 不开别人的旧”。下列最能体现材料观点的史实是 A.隋朝的科举制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 C.元朝的行省制 D.明朝的内阁制 ‎18.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 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19.元朝通过南北大运河漕运江南米粮供应都城官民;明太祖时期则基本不再依靠大运 河进行漕运;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北方地区局势持续动荡 B.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C.海路漕运其有明显优势 D.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 ‎20.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 分封制既巩固统治,也蕴含割据因素 B. 郡县制意味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行省制是蒙古族重要的政治制度创新 D.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21.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 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 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A.理学思想的影响 B.专制制度的松弛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社会风尚的变化 ‎22.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在最初的那些朝代,‎ 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佐证引文中 ‎“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的史实是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 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清朝设置军机处 ‎23. 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憾。‎ 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 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他认为,制约光绪没能 ‎“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原因是 A. 君主制度 B. 清朝祖制 C. 宗法制度 D. 性格怯懦 ‎24.学者丛日云在从多种维度来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 为“一”与“多”。 并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 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古代 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25.《大清会典事例》规定:“嗣后凡遇凶恶不法之人,经官惩治,怙恶不悛,为合族之 所共恶者,准族人鸣之于官,或将伊流徙远方,以除宗族之害。或以家法处治,至于身 死,免其抵罪。”该规定表明 A.宗族成为基层行政机构 B.宗法制是清朝政治制度的基石 C.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 D.宗族具有维系地方稳定的作用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题12分,27题12分,28题14分,29题12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 材料一 大唐令,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退休)。五品以上上表,六品以下申省奏闻。……其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 ‎ ‎——《通典》 ‎ ‎ 材料二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诏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给以诰敕。”弘治四年 (1491年),又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清朝文官,六十岁令致仕。武官则不然,副将以下,年满六十,概予罢。低级武官,退休更早,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 ‎ ‎——《中国古代退休制度的发展演变》 ‎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与唐朝相比明清时期官吏“致仕”的变化。(6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古代实行官吏退休制度的目的是什么?(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享有垄断经营特权的盐商,办一次盐引(食盐专卖许可证和贩盐纳税证明)要经过十几道手续,每盖一个章,就需要缴纳大笔的陋规。道光年间私盐每斤三十多文制钱,而官盐每斤卖六七十文制钱。盐商们甚至往食盐里掺杂沙土。于是,官盐滞销,私盐大行其道,甚至有些官员也加入了贩卖私盐的队伍。道光十年(1830年)陶澍接手两江总督时,两淮盐引仅能销售三分之一。 ‎ 道光十二年(1832年)陶澍敲定淮北研发改革方案,打破国家特许专商经营体制,实行票盐制度。无论何人,都可以交税领票,然后凭票运盐,在规定的区域和期限内自行贩卖。一时‚私贩无利,皆改领票盐。本来,两淮盐政经济上已经走到了绝境,经陶澍改革后,七年间完纳盐课2640余万两,存银300多万两。 ‎ ‎——摘编自俞大华《道光皇帝》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进行盐政改革的必要性。(6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陶澍在淮北盐场进行改革的意义。(6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1895年,户部奏请“各省挑精壮三成,其余老弱一概裁撤”。之后,户部又奏请裁减勇营三成。甲午战后到戊戌变法前,清政府编练的新式陆军有四支:“定武军”(后改称“新建陆军”)、“自强军”、“武毅军”、“湖北护军营”。新军仿照德国陆军编制,按照德国的训练方法训练军队。 ‎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财政困难,大力发展工商实业,以增加税源。1896年,清政府通告各省设立商务局,1897年创立了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 ‎1896年,总理衙门议奏:“兴学诚自强本计,请由各省督抚酌拟办法,或既就原有书院量加课程,或另建书院肄习专门。”此后,各省创办了不少新式学堂。1897年,经总理衙门议奏后开设经济特科和岁举专科,以满足国家对变法人才的需求。1898年初,荣禄、高燮曾、胡燏棻分别奏请设立武备特科,所有武场一律改试枪炮。 ‎ ‎——摘编自陈长江《甲午战后至戊戌变法前清政府的改革》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后至戊戌变法前清政府的改革内容。(6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改革对洋务运动有何重大突破,并分析导致改革困难重重的原因。(8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材料二 14世纪中后期,明朝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封建赋役负担沉重,自然灾害频发,流民队伍迅速扩大,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一大因素。明朝采用招抚流民回原籍复业、就近附籍等方法,并且给予复业者耕牛良种、免除赋税等安抚优恤措施,安置了大部分流民。明朝还仿效东晋时侨置郡县的办法,“招流民十二万户,给闲田,置郧阳府,立上津等县统治之。”然而,明朝的流民政策却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流民回籍后不堪封建重负仍然逃亡,而武力镇压则更激起流民的反抗,终于酿成明末农民大起义。‎ ‎——均摘编自徐生忠《15至17世纪中英两国流民问题比较研究》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的历史作用。(6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政府解决流民问题的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流民政策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6分)‎ 福建师大附中2016-2017学年下学期期中历史测试答案 ‎1---25 C A A D B A C A D C C B D B A B B A D D D D A B D ‎ 26. (1)变化:唐朝官员退休年龄是70岁,明清时期退休年龄为60岁;退休带有强制性;清朝武官官职愈低,退休愈早。(6分) ‎ ‎(2)目的:消除官吏终身制、世袭制;保持政治统治活力,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加强专制统治。(6分)‎ ‎27.(1)必要性:盐商饱受政府盘剥,负担极重;官盐价格高、品质差;私盐泛滥;部分官员勾结盐枭,参与贩私;盐政亏空严重;(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意义:化解私盐问题,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两淮盐政扭亏为盈,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实行自由竞争,推动商品经济发展。(6分)‎ ‎28. (1)内容:裁撤旧军、编练新军;鼓励实业、设立商务局;兴办新式学堂、改革科举考试。 (6分)‎ ‎(2)突破:突破了洋务运动单纯引进技术和培养人才的改革模式,由器物层面进入制度层面。 (2分)‎ 原因:列强对中国利权的攫取;清政府财政危机;改革缺乏系统方案和长远目标。(6分)‎ ‎29.(1)特点:同封建政治体制相结合;以家庭为本位;社会功能多样;持续时间长;科举制度与之密切结合。(3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历史作用:保证了选官的相对公平;巩固了封建专制统治;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强化了儒家伦理观念(答出安土重迁、重农抑商等观念也可);一定程度限制了人口流动。(3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方法:招抚流民回籍复业、立县安置等方法。(2分)‎ 原因:封建赋役负担沉重;土地兼并严重;自然灾害频发;政府无法解决封建社会固有的矛盾,未能在封建小农经济的框架下解决流民问题。(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