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二轮4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二轮复习4月份阶段检测 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秦律·工律》规定:县及工室听官为正衡石羸、斗用(桶)、升,毋过岁壶(壹)。秦朝此举主要目的是 A. 运用法律手段,抑制商业发展 B. 加强经济控制,巩固中央集权 C. 重视制度建设,规范手工生产 D. 统一生产标准,实现政府垄断 【答案】B 【解析】 材料“听官为正衡石羸、斗用(桶)、升,毋过岁壶”反映了秦朝加强工商业规范,统一度量衡,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故B正确;加强工商业规范不等于抑制商业发展,故A错误;秦朝最主要的制度建设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故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实现政府垄断的信息,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听官为正衡石羸、斗用(桶)、升,毋过岁壶”,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统一度量衡,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这一演变反映了宋代 A. 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 B. 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削弱 C. 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 D. 多相设置,皇权遭遇威胁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中书、枢密院……二府制度……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相权与皇权的问题,未涉及中央集权削弱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行政效能提升,故C项错误;宋代削弱相权,皇权没有遭遇威胁,故D项错误。故选A。 3.汉朝在出现灾异时,帝王常常发布“罪己诏”(自省或自我检讨)。此现象在古代中国历朝中次数极多。这表明当时 A.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 儒学影响治国理政 C. 皇帝普遍虚怀纳谏 D. 皇权受到制度约束 【答案】B 【解析】 通过材料中皇帝下罪己诏的原因是灾害发生,可判断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子“受命于天”,代表“天”统治天下(君权天授或君权神授),天和人能相互感应,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故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虚怀纳谏”,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并非制度,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汉朝在出现自然灾异时,帝王常常公布‘罪己诏’(自省或自我检讨)”,结合所学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分析解答。 4.下图版画名为《高丽月夜大战牛阵得胜全图》,作于甲午战争期间。画中,狂牛角上绑有利刃,背上负有灯笼,直冲日军而去,日军士兵或瘫软在地,或仓皇返身逃跑。这幅版画 A. 利于安抚民心维护清政府统治 B. 表明了清政府坚决抗日的决心 C. 表现清军将领战术思想先进 D. 全景再现了平壤战役的情景 【答案】A 【解析】 【分析】 漫画的目的是显示清军的强大,主要是安抚民心维护清政府统治,A正确;B中坚决抗日不符合材料主旨;C中战术显然不符合实际;D中全景说法不符合事实。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5.从1937年8月到11月,上海一地共迁出民营工厂148家、机器设备12 400多吨、工人2 100多名。有学者将这一时期中国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形象地比喻为 “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上述材料表明 A. 中国形成了平衡的工业布局 B. 官僚资本干预经济发展 C. 战争使中国工业布局发生了改变 D. 近代民族工业大量倒闭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37年8月到11月”可以看出,上海民营工厂大量迁出是受到淞沪会战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改变了原来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一带的特点,使中国工业布局发生了改变。故答案为C项。A项“平衡”说法绝对,排除;这一现象是战争的影响,不是官僚资本的干预,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工矿企业的内迁,不是倒闭,排除D项。 6.1923年1月,孙中山上海与苏联特使越飞会晤,双方商讨了国民党改组、革命军建立以及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等问题,并联名发表了《孙越宣言》。这一宣言 A. 成为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B. 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 C. 是孙中山对中国革命走向的全新判断 D. 是苏联实行民族扩张主义的具体表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孙越宣言》发表,标志着苏联与孙中山及国民党结成联盟,促成了国民党改造及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开展,将中国革命推向新的阶段,故C项符合题意。A项,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为新三民主义,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出现在五四运动后,排除。D项,《孙越宣言》旨在推动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援助,并未体现民族扩张主义,故排除。 7.从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公开报道来看,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广泛使用中华民国国旗而很少使用中共党旗。但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中共党旗则经常使用于各种节庆活动中。这表明当时中共 A. 尚未形成高度一致的革命文化 B. 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 C. 正在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 D. 政治影响力存在着地区差异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时期由于国共合作抗日,延安使用的是国民政府的国旗,而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则实行中国共产党的党旗,这里充分体现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一致的革命文化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就已经形成,故A项错误。“党内合作”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外合作,故C项错误。材料的现象主旨是说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下的独立性,并不是说明政治影响力存在着地区差异,故D项错误。 8.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这表明建国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 A. 是国家经济建设优先发展的重心 B. 符合当时国家经济战略的要求 C. 超越了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D. 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国家经济建设优先发展的重心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相适应”说明合作化运动符合当时国家经济战略的要求,故B项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其他工业发展信息,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农业合作化 9.1954年6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宪法草案全文并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下图为1954年第9期《人民画报》封面,展现了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正在讨论宪法草案的场景。由此说明 A. 群众参政能力大为提高 B.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广泛建立 C. 人民民主意识显著增强 D.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以确立 【答案】C 【解析】 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说明人民参与的积极性高,反映了人民民主意识的增强,故选C;AB在材料中没法体现,D应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确立了,故排除ABD。 10.下表是《当代中国的农业合作制》关于实行包产到户生产队所占比例的统计数据。据此可知 年份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比例 11% 14.4% 45% 89.7% 97% A. 原有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B. 农业合作化在全国范围迅速推广 C. 农村经济体制革新成为社会共识 D. 农业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基本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实行包产到户生产队所占比例的统计数据”中,从1979年后,比率越来越高,说明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故选C;材料从1979年开始统计,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排除A;1956年农业合作化在全国范围迅速推广,排除B;包产到户不属于集约化的生产方式,排除D。 11.古代罗马某一时期,初步司法程序由经选举产生的执政官执掌,通过初步程序,诉讼当事人确定“争执要点”,即拣出需要审理的问题。随后,由一位经当事人从选民名单中挑选出的、执政官授权的普通公民对案件加以审判,作出有拘束力的判决。可见,这一时期古罗马 A. 法律程序繁琐且过于注重形式 B. 讲究法律实践的公开公正 C. 严格践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法律实施具有主观随意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随后,由一位经当事人从选民名单中挑选出的、执政官授权的普通公民对案件加以审判,作出有拘束力的判决”可见法律审判不代表执政官个人主观意见而是公平公开,故选项B符合题意;题干中并未提及法律注重形式,A选项排除;题干中未提交身份不同的人进行同等的法律审判,C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法律审判的公平公开,主观随意性说法错误,D选项排除。 12. 被贩卖至美洲的非洲奴隶逐渐适应了一个混合着欧洲、美洲和非洲各种因素的社会,他们将西非乐器、音乐、语言、宗教信仰和种植园生活融合在一起,在奴隶数量较多的地区最为常见的就是几种非洲语言和欧洲语言相混合的克里奥语。这主要是强调黑奴贸易 A. 隔断了黑人奴隶的文化传统 B. 客观促进非洲文化的近代化 C. 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D. 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黑奴贸易的影响。依据材料可知,被贩卖至美洲的非洲奴隶将西非乐器、音乐、语言、宗教信仰和种植园生活融合在一起,在奴隶数量较多的地区最为常见的就是几种非洲语言和欧洲语言相混合的克里奥语。这表明黑奴贸易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黑奴贸易促进非洲文明和其他文明的融合,并未表明黑人奴隶的文化传统被隔断;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黑奴贸易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不是促进非洲文明的近代化;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黑奴贸易对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作用。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3.法国《1875年宪法》赋予总统的权力在1879年发生了变化,格列维总统明确了政府对议会负责的原则,议会则由全体男性公民普选产生。这一规定说明 A. 法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B. 法国成为资本主义代议制国家 C. 议会开始成为法国权力的中心 D. 法国实现了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的核心信息是1875年宪法规定的总统权力向议会转移,政府对议会负责,故答案是C项,反映了法国民主政治的进程。法国《1875年宪法》就已经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成为资本主义代议制国家,故AB项错误;法国推行的不是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D项错误。 14.20世纪30年代初,据对美国匹兹堡白领阶层和专业人员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家庭白天娱乐活动明显增多:打乒乓球、拼板子、下跳棋、客厅游戏、打桥牌,尤其突出的是听广播。这些现象 A. 说明当时美国民众生活悠闲 B. 表明新政已使美国重新繁荣 C. 反映出美国家庭观念的重塑 D. 折射出美国失业现象的普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美国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材料“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大多数家庭白天娱乐活动明显增多……尤其突出的是听广播”反映了经济危机导致美国失业现象的普遍,故大多数家庭白天娱乐活动明显增多,故D正确;经济危机时期美国民众生活并不悠闲,故A排除;当时美国仍然处于经济危机时期,并没有重新繁荣,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是说明美国家庭观念的重塑,而是说明经济危机导致失业现象的普遍,故C排除。 15.20世纪50、60年代,苏联一方面宣传亚非拉独立国家走“非资本主义道路”的理论,另一方面为新兴国家提供经济、军事援助。此举旨在 A. 扩大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B. 排挤老牌殖民国家的势力 C. 与美国全球战略相抗衡 D. 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奠定,进入全面冷战时期,苏联意图拉拢新兴独立国家,扩大反美阵营,争夺世界霸权,故C项符合题意。A项,苏联宣传亚非拉独立国家走“非资本主义道路”,但不能说明是宣传亚非拉独立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排除。B项,苏联为新兴国家提供经济、军事援助意在抗衡美国,与排斥老牌殖民国家并无关联,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苏联参与支持亚非拉殖民解放运动,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6.人类文化具有多样性,但在某些发展阶段又具有特定的相似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后期,社会文化不要求“人人圣贤”,而要“人人世乐”,功名利禄的渴求不再占生活第一位,都市人一般“兰膏明烛”“二八递代”即喝酒聚会,谈情说爱,知识分子则收藏琴棋书画,会友或邀友畅游。社会风尚一变前期的“简质”,取代以“导奢导淫”之风,礼拜金钱之风,“好色”“好货”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可以说是市民文化对封建伦常的全面威胁。 ——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材料二 “人的觉醒”与“人的发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人的觉醒”除表现为对知识的推崇外,还体现为个性解放的追求。在彼特拉克的《歌集》中,他抒发了对情人劳拉真挚的爱,以绚丽多姿的笔墨描写劳拉的形体美与精神美。他对劳拉的爱,不像但丁只是精神上的,而是“同时爱她的肉体和灵魂”。在薄伽丘的笔下,人性是具体可感的,是两情相悦的爱恋。 ——肖四新《人文精神的张扬与反思——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精神内涵》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后期社会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化与同时期中国文化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不同在欧洲出现的背景。 【答案】(1)不同:价值观念改变,封建伦常等级观念受冲击;重利拜金盛行。 原因:明代商品经济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扩大,市民意识觉醒,封建礼教压抑人性引发不满和反叛。 (2)相同:崇尚人性。不同:对知识的崇拜。 背景:精神桎梏来自宗教;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新兴资产阶级正在不断壮大。 【解析】 【详解】(1)不同:根据材料一“功名利禄的渴求不再占生活第一位”“市民文化对封建伦常的全面威胁”得出价值观念改变,封建伦常等级观念受冲击等;根据“礼拜金钱之风”得出重利拜金盛行。原因:从经济、阶级、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即明代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扩大,反对封建礼教压抑人性等。 (2)相同:据材料一“社会文化不要求‘人人圣贤’,而要‘人人世乐’”和材料二“‘人的觉醒’与‘人的发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还体现为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可以得出崇尚人性。不同:根据“表现为对知识的推崇”得出对知识的崇拜。背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之所以重视人性解放和尊重知识,结合当时的社会变化从思想、经济、阶级等角度分析,可从宗教的束缚,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壮大等角度分析回答。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确定自由贸易原则,允许进行小工业商品以及农产品的私人贸易,来促进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没有收回国有的小企业,仍归业主所有,已经国有化的小企业则租给私人或合作社。简言之,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企业归国家经营,中小型企业归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商品流通、自由贸易。当时在苏俄,列宁的指导思想是由“直接过渡”变为“迂回过渡”,表面上是“退却”,其实质是在国家的主导下的一种“激进式”的推进。 ——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材料二 时间 理论 内容 1978~ 1984年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在农村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以及对部分工业企业实行扩大自主权的改革 1984~ 1992年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 计划体制、投资体制、财政体制、流通体制、价格体制、分配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都进行了以引进市场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1992~ 2003年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通过市场流通领域改革,健全了市场规则、整顿了市场秩序;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探索建立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2003年 至今 进一步肯定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等 ——邹东涛等《发展和改革蓝皮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列宁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新经济政策相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施的主要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当前经济改革的认识。 【答案】(1)特点:表面“退却”实际是“激进式”改革;分类制定政策,坚持国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实施国家资本主义;成就显著但实施短暂;利用商品、货币、市场的手段。 (2)特点:阶段性分明;渐进性和长期性相结合;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借鉴与创新结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3)认识:改革势在必行;遵循客观规律;必须符合国情;借鉴先进经验;稳步改革;惠及民生;可持续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企业归国家经营,中小型企业归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来看,新经济政策分类制定政策,坚持国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实施国家资本主义;依据材料“表面上是‘退却’,其实质是在国家的主导下的一种‘激进式’的推进”来看,新经济政策表面“退却”实际是“激进式”改革;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市场的手段相互配合,获得的成就非常显著,但实施时间很短。 (2)依据表格内容来看,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阶段分明,而且注重渐进性和长期性相结合;依据所学可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借鉴与创新结合,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3)综上回答并结合所学来看,随着国情的变化,改革势在必行,但一定要符合国情,遵循客观规律;而且可以稳步改革,注重可持续发展,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惠及民生。 18.材料 抗战时期的陕甘宁根据地建立在极其荒僻的土地上,其所辖之域经济文化十分落后,近代历次妇女解放大潮难以波及,传统的婚姻制度不仅根深蒂固,而且通过极其野蛮的形式表现出来。……边区党和政府将改变边区妇女的婚姻处境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在中国对抗强大日本的极其严酷战争中,陕甘宁边区大量青壮男性奔赴前线,边区生产、建设、保卫与支前的相当一部分重担落在妇女肩上,然而由于性别压迫的枷锁极大束缚着妇女鲜活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妇女的动员与组织不能不以松动或某种程度摆脱这一枷锁为先决条件,故尤显陕甘宁边区婚烟制度改革之重要。陕甘宁边区于1939年颁行《陕甘宁边区婚烟条例》、1942年《陕甘宁边区抗属离婚处理办法》、1944年颁行《修正陕甘宁边区婚姻暂行条例》,对传统婚姻制度实行全面改革,…….这些婚烟法贯彻着破除旧婚姻制度,建立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具有明显的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性质。 ——崔兰萍《陕甘宁边区婚姻制度改革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根据地对传统婚姻制度实行改造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陕甘宁根据地对传统婚姻制度改造的影响。 【答案】(1)传统婚姻制度的束缚;妇女在抗战中的地位突出;政府的重视。 (2)影响:破除了传统婚姻对妇女的禁锢;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高的共产党的威望。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传统的婚姻制度不仅根深蒂固,而且通过极其野蛮的形式表现出来”可知传统婚姻制度的束缚;依据材料“边区党和政府将改变边区妇女的婚姻处境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可知妇女在抗战中的地位突出;依据材料“陕甘宁边区于1939年颁行《陕甘宁边区婚烟条例》、1942年《陕甘宁边区抗属离婚处理办法》、1944年颁行《修正陕甘宁边区婚姻暂行条例》,”可知政府的重视。 (2)依据材料“这些婚烟法贯彻着破除旧婚姻制度,建立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具有明显的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性质”并结合陕甘宁根据地对传统婚姻制度改造的背景可知破除了传统婚姻对妇女的禁锢、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提高的共产党的威望。 19.材料 下表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早期中国社会出现的主要口号: 时期 口号 1861—1899 中体西用;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实业救国;变法自强,君主立宪 1900—1909 预备立宪;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10—1919 尊孔复古;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1920—1929 打倒列强除军阀;以俄为师;打土豪,分田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对表中这一时期口号的变化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看法:这些口号反映了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的两大主题。(救亡或启蒙任选其一) 说明: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国人开始救亡探索。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口号,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救国;19世纪末面对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民族资产阶级以“变法自强、实业救国”、“民主共和”等的口号,创办实业并掀起变法及革命浪潮,以图挽救民族危亡。同时,这些口号也打破了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传播了新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的解放,启迪了国人救国、救民的探索。(基本史实,逻辑清楚,语言顺畅,主题密切结合) 因此这一时期的口号反映了国人挽救民族危亡与解放人民思想的两大主题。 【解析】 【详解】材料所述为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一系列探索,提出了不同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解放人们思想的作用,由此可以从救亡和启蒙两个角度确定主题,结合近代中国探索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