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注意事项,第I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題目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1.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的,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C中“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 点睛: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北宋时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2. 孟子对孔子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发:天命为性,性賴于心,“心弗取不出”,这就必然归结到“教使然”。这体现出孟子主张 A. 重视教化 B. 心由性生 C. 心外无物 D. 人性本善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人性受命于天,性又有赖于心,心不取,性不出,故要“教使然”,体现重视教化的作用,A项正确。B项心由性生与材料“天命为性,性赖于心”不符,排除。C项心外无物为王阳明观点,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人性本善,排除D。所以选A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教使然”,故可知是重视教化的作用。 3. 李贽推崇反礼教的《西厢记》和《拜月亭》,欣赏不受儒学束缚的司马迁、李白和苏轼。此外,他还提倡以鄙俗浅白的口语反映百姓生活。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李贽的离经叛道的个性 B. 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抑商政策的松动 【答案】C 【解析】明朝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个性解放为核心的思潮悄然滋长,李贽的思想观点是这一现象的突出表现。故答案为C项。A项属于李贽思想的特点,不是原因,排除;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明清之际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出现思想活跃的局面。本题应当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去理解。 4. 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 A. 在是灾难的象征 B. 君权神授 C. 天人感应 D. 自然规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C正确。霾是灾难的象征,没有突出皇帝三省其身的内容,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君权神授,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自然规律的遵循问题,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 5. 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徳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入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朿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 A. 法家、儒家、道家 B. 法家、墨家、边家 C. 法家、墨家、儒家 D. 道家、儒家、墨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符合法家用法律的强制力和专制独裁进行统治的主张,属于法家思想;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强调尊重人性,主张社会和谐,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符合儒家思想;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摆脱命运的束缚,符合道家超越功利、顺其自然的人生观,属于道家思想。故答案为A。根据上述分析排除BC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思想主张 6. 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潘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亳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 B. 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 C. 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 D. 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可知黄宗羲主张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故本题应选C项;A项应为王夫之的思想,与题目中的人物“黄宗羲”不符,故排除;B项中“没有”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D项的表述与黄宗羲“开明地主阶级”的属性不符,故排除。 7. 电视剧《老大的幸福》播出后,曾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种“知足常乐”的洒脱。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A. 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 B. 老子“淸静无为”的道家思想 C. 韩非“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 D. 墨子“兼爱非攻”的墨家思想 【答案】B 【解析】“知足常乐”是指不过多追求难以得到的东西,不做无谓的攀比,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也正是这一观点的体现,故B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排除。 8. 董仲舒提出“罢默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汉武帝委任其为江都王围相。后皇帝祭祖之地发生火灾,董仲舒欲借机宣扬“天人感应”以告诫汉武帝,汉武帝大怒,将其打入死牢。后来董仲舒罢官免死,不敢再说灾异之事。这表明 A. 董仲舒放弃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B. 汉武帝拒绝“天人感应”学说 C. 中央集权不容儒家学者干涉 D. 皇帝垄断对“天意”的解释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董仲舒欲借机宣扬“天人感应”以告诫汉武帝”“汉武帝大怒”中可以看出,汉武帝不是拒绝“天人感应”,而是反对董仲舒对“天意”的解释,这种权利是皇帝独享的,故D项正确,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没有放弃自己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使儒学成为政府的统治思想,故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就是理解君主利用某种思想或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如果董仲舒掌握了对“天人感应”的解释,就会影响汉武帝的权力的加强,因此董仲舒才会受到处罚。 9. 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顾炎武提出: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矣”。顾炎武这一主张 A. 背离了先秦儒家的政治理念 B. 丰富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 C. 彻底否定了孔子的思想权威 D. 促进了早期启蒙思想产生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顾炎武。根据所学,明清儒学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故A项错误;明清新思想,与资本主义萌芽相适应,在政治上主张民主政治,是对儒学的新发展,故B项正确;明清新思想属儒学范畴,核心思想不变,故C项错误;顾炎武思想本身属于早期启蒙思想,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10. 淸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耍原因是 A. 百家争鸣局面消失 B. 主流思想发生变化 C. 民间向学之风兴起 D. 西汉君主重用儒者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依据材料所述为汉初的功臣多出自于平民,到东汉中兴是则主要是儒家知识分子,由此可见儒家知识分子的地位有所提升,结合所学 西汉、东汉的选官制度均为察举制,所以A错误;推动民间向学风气兴起的是唐的科举制,所以C错误;汉代都比较重视儒者,所以D不正确;汉初采用的道家思想休养生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所以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 11. 王阳明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这说明王阳明 A. 对君主专制进行抨击 B. 科学说明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 主张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 D. 认为只需探究万物就可得天理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其主张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从而成为圣人,故C项正确。王阳明的心学通过封建伦理道德的强化来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故A项错误;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B项错误;D项是程朱理学的主张,与王阳明的心学不符。 12. 董仲舒说:“事应顺于名,名应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他提出的这一理论 A. 使民间封建迷信思想氛围更为浓厚 B. 促使汉武帝在全国大力推行神学教育 C. 鼓励人们遵从道家提倡的顺其自然 D. 便于汉武帝假借“天”来巩固统治 【答案】D 【解析】董仲舒这一思想是针对加强君权提出的,领域民间封建迷行无关,故A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推广不足,故B错误;董仲舒吸收了道家学说并加以借鉴改造,形成了新儒学,不是道家,故C错误;该理论把皇权与上天意志联系起来,加强了皇权的神秘色彩,增加了权威性,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巩固,故D正确。 13. 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尤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 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B. 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 C. 礼制社会功能加强 D. 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礼被运用到政治领域,统治者希望每个人的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进而维系统治,故C项符合题干要求;A项表述题干未体现,且与史实不符;B项中原有的等级秩序已经崩溃,不可能恢复;材料未提及孔子,故D项无从体现。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礼制社会化 14. 学者李泽厚认为:“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指 A. 知行合一 B. 天人感应 C. 先气后理的思想 D. 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朱熹的孔子”即朱熹对儒学的发展,也就是朱熹为服务于阶级、时代需要而提倡的思想学说,D项符合题目要求;A项是王阳明的观点;B项是董仲舒的思想;C项是以张载(“北宋五子”之一)为代表的理学中“气学”一派(唯物思想)的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 15.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淸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其主张是 A. 淸谈误国,倡导精研心性 B. 弘扬理学,恢复孔孟之道 C. 实行仁政,反对君主专制 D. 反对空谈,主张经世致用 【答案】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儒学•顾炎武思想 16. 杨国强先生认为:“黄宗羲是明代最后岁月里士大夫中走得最远的人。他在《明夷待访录》中直言人君‘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由此表露出来的沉痛和激愤在当时和后世都具有足够的震撼力。”从中可获取到的正确信息 ①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传及日本乃至欧洲 ②黄宗羲是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的第一人 ③抨击“家天下”推动了以后的反专制斗争 ④黄宗羲的批判思想根源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A. 只有一项 B. 没有一项 C. 仅有两项 D. 全部正确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 “走得最远”的意思是黄宗羲抨击封建君主专制,传递民主精神对后世的启蒙作用,而不是其思想传及日本及至欧洲,①表述错误,③正确。在黄宗羲之前李贽已经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②表述错误。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才开始瓦解,④表述错误。所以选A。 17. 程朱理学认为:“耳闻目见,饮食男女……喜怒哀乐之变,皆性之自然,今其(佛教)言曰:‘必灭绝是,然后得天真。’吾多见其丧天真矣。”“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此材料表明程朱理学 A. 赞同佛教的禁欲主义 B. 对饮食没有道德规范的要求 C. 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 D. 认可私欲,主张个性解放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喜怒哀乐之变,皆性之自然”足以证明该学者是不赞同佛教的禁欲主义的,“对饮食没有道德规范的要求”是对“饮食男女”这个概念的错误理解,材料中的“人欲中自有天理”足以证明道德规范内的人欲是可以认可的,但是还谈不上个性解放,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道德规范内的人欲 18.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描写太守的女儿杜丽娘,梦中爱上少年书生柳梦梅,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赴试,杜丽娘的鬼魂与之见面,并获再生。杜父反对他们结合,经杜丽娘一再坚持,加上柳梦梅被点中状元,由皇帝做主,二人终于成婚。材料反映了 A. 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B. 婚姻自由成为了社会时尚 C. 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 D. 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通过对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故事,喊出了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故事,与科举制无关,排除A。理学束缚之下,当时婚姻并不自由,排除B。在古代中国,女性的地位难以得到提高,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19. 有学者认为:“明淸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A. 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B. 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C. 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 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答案】B 【解析】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孔孟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批判,突破了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故A错误;之所以在明清之际出现进步思想家,是因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逐步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因此他们的思想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需求,故B正确;西学东渐是向西方学习,材料中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的观点没有体现西学东渐的思想,故C排除;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没有提出推翻封建社会制度的时代要求,也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未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故D错误; 20. 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并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这反映了 A. 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 B. 唐书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 C. 唐书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 D. 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答案】C 【解析】从材料“楷书规矩之森严”、“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中可以看出,唐代书法既有法度又狂放不羁,故C项正确;A项比较片面;B项 “完全”不符合史实;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而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21. 《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一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这反映了宋代 A. 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 B. 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蜂 C. 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 D. 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 【答案】D 22. 民国时期某教科书写边:“笫一本用活版印出的重要书本,则是在一四五四年出版的《圣经》。……后来中国的棉纸,被阿拉伯人引入了希腊、西班牙和意大利各处……把文艺复兴的种子,散遍于穷乡僻壤了。”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为 A. 知识工具的逬步有利于欧洲思想解放 B. 民国时期对西方的认识浅陋且不科学 C. 印刷术发展是造纸术革新的必要前提 D. 中华文明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术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思想解放的推动作用。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不是探讨印刷术和造纸术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未反映,排除。 点睛:造纸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印刷术的传入,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本题考查的是四大发明如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23. 明淸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济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 A. 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稍神 B. 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 C. 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 D. 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所强调的“忠义”正式当时社会所倡导的,也就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看出这类小说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B选项错误,“忠义”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这类“忠义”人物的出现并不能代表宣扬宋明理学;D选项错在材料与民主思想无关,与民主思想对立的是专制思想。 24. 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由此可以得出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9 A. 儒家思想重人伦轻科技 B. 科举制度推动科技发展 C.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 D.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很多,不能体现出儒家思想轻科技特点,故A项错误;从图中数 据无法得出科举制度推动科技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的比较,无法得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故C 项错误;从统计中数学、天文历法、地学 和农学与农业相关领域发明比其他发明数量多,可知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为农业服务的特点, 故D 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科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①政治方面,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与组织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②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③文化传统方面,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没有中断,古代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④教育方面,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⑤对外交往方面,中外文化频繁交流;⑥古代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25. 淸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材料表明淸初 A.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动摇 B. 市民阶层文化心理的新需求 C. 读书入仕不再是文人的人生追求 D. 思想文化控制逐步松弛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故A项排除;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冲击了传统观念,,故B项正确;材料中只是阐释了市井文学深受欢迎,不能因此说文人不再追求读书入仕,故C项排除;“逐步松弛”的表述不正确,在清朝思想方面是不断加强,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辉煌灿烂的文学·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点 【名师点晴】古代中国的文学: 1、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反映贵族平民的生活。 2、楚辞: 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其特点为句 式自由灵活; 代表:屈原——《离骚》 3、汉赋:特点是铺陈词藻、文采华丽,是一种带韵散文。如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4、唐诗: (1)繁荣原因: ①统一、强盛②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③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④科举制度的确立 5、宋词: (1)繁荣原因: ①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适应市井生活需要 ②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使人们的感情更加丰富 ③“长短句”能灵活地表达情感 (2)特点: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可配乐演奏 (3)代表:(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见课本42页) 6、元散曲: (1)背景: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 (2)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 7、明清小说: (1)社会背景: ①商品经济的发达,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 ②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 ③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书肆迅速发展 ④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⑤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 (2)成就: ①“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②“三言”“二拍”《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通言》《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 ③批判现实的作品《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四大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6. 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 “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 “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 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 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掌握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战国时期,人们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因此排除A项。在西汉时已发明植物纤维纸,但纸质比较粗糙;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了便于书写的纸,因此排除B项。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因此排除D项。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战争,因此答案为C项。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科技·四大发明。 27.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英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这主耍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 缺乏理性精神 B. 求善而不存真 C. 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 落后于西方国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B、C项都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故排除;中国的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D项明显错误。根据关键信息“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突出,但轻视理论构建,缺乏理性精神,故A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28. 某学者就楷书在唐代的流行说道:“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中记铭、纪功颂徳之碑文,必都以楷书为主”。唐人崇尚楷书主要是因为其 A. 笔画圆匀,便于装饰 B. 变化宇富,奔放跃动 C. 线条流畅,任悄纵性 D. 通俗易识、端重庄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依据所学,唐代的时候,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书法艺术进一步得到发展,楷书发展进入繁盛时期,名家辈出,故出现题干材料所描述的现象。而楷书书写工整,便于识认,深受欢迎。所以应选D项。A项是小篆的特点;B、C项是草书的特点。 考点:中国古代文艺长廊•汉字与书法•书法艺术 29. 下图说明 唐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又名《禀迦降生图》 A. 三教合流成为社会潮流 B. 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 C. 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 D. 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唐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释迦,属于佛教,天王,属于道教,这反映了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家,故不能体现三教合流成为社会潮流,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故B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故C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天王送子图》 30. 下图是明代杰出画家徐消的《黄甲图》(局部)图中肥阔的荷叶己开始凋零,一只螃蟹缓缓爬行,留出大片空白表现秋水,荷叶墨色淋漓,画蟹形状虽夸张,却饶有笔情墨趣。从创作风格看,该画的艺术特色是 A. 注重写实,富有生活气息 B. “以形写神”,形态通真 C. “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D. 工笔重彩,色彩绚丽 【答案】C 【解析】据题干中的信息可知徐渭的画作是文人画风格,该画的艺术特色是“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注重写实,富有生活气息”是风俗画的特点;“‘以形写神’,形态逼真”是魏晋时期人物画的特色;秦汉时期墓室的壁画、帛画,以及大量的画像石、画像砖等现存的绘画实物,都讲求工笔重彩。故答案为C。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31. 思想文化的进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分析问题。 材料一: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认为应该怎样才能实现“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 材料二: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徳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 材料三: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毐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髄,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3)材料三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主张?结合时代背景指出这种思想形成的原因。 材料四: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淸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的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4)材料四中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五:某历史研究小组从图书馆查阅了一套《中外思想家传》,从中摘抄了涉及以下人物的部分内容:①孔子②苏格拉底③朱熹④黄宗羲⑤威廉•莎士比亚⑥卢梭 (5)请从上述人物中至少选取三人构成一个主题,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 【答案】(1)宽容待人。为政以德 (2)出发点: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3)思想主张:反对君主专制。 原因: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政治上,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思想上,理学走向极端。 (4)原因: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5)示例一:主题: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人物:①孔子、③朱熹、④黄宗羲 解读: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为先秦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南宋朱熹用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理学,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再次巩固了儒为儒家思想发展奠定基础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明末淸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等人,批判君主专制与程朱理学,让儒家学说焕发新的生机,但未能形成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传统思想向近代思想的转变。 示例二:主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人物:②苏格拉底、⑤威廉·莎士比亚、⑥卢梭 解读:西方人文精神起源于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主张,他们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14世纪以来,面对教会的反动统治,人们再次举起人文主义的大旗,先后发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基本摧毁了教会的精神枷锁,打击了教会的腐朽统治;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的旗帜,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制度。为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政治构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体现了西方文明和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 【解析】(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材料一中体现的是仁的思想,实现“仁”的忠恕思想,宽容待人,为政以德,具有早期民本色彩。 (2)材料二从“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开始,强调了仁义礼智信五常对君王的重要性,当然其根本目的还是维护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 (3)材料一体现的是黄宗羲的思想。从“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以看出,作者反对君主专制。这种思想出现的背景可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进行回答。 (4)根本原因一般从经济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明清时期的传统经济的阻碍因素进行分析。 (5)题属于观点评述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以下步骤:第一,要对材料中的观点表明态度(选取主题),此部分属于开放性设问,不是唯一答案。诸如,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或者,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或者,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等均可;第二,要结合相关史实对所选主题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第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言之成文。 32. 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差异。 材料一: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鲁迅《电的利弊》 材料二: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伟大发明的传入流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重要的作用……火药的发明,消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国民军制…… ——美国学者卡特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作用有何不同? 材料三: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英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2)根据材料三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 材料四: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3)依据材料四分析西方近代科技的特点?中国古代科技具有怎样的局限性?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清时期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答案】(1)西方:推动西方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中国:多用于迷信、娱乐活动,没有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到巨大作用。 (2)明淸之前:领先于世;明淸时期:衰落. (3)特点:西方科学技术被迅速应用,形成强大生产力; 局限性: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力。 (4)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政治:专制集权高度强化; 思想:八股取士、文字狱、程朱理学束缚了思想。(文化专制) 教育:以四书五经为内容、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不利于科技发展。 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解析】(1)本题考查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和“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伟大发明的传入流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重要的作用……火药的发明,消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国民军制”得出西方:推动西方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中国:多用于迷信、娱乐活动,没有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到巨大作用。 (2)本题考查古代科技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依据“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和“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归纳即可。 (3)本题考查中西科技的对比,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得出西方科学技术被迅速应用,形成强大生产力;而中国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力。 (4)本题考查古代科技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教育、政策几个方面归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