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出题人:徐文婷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齐国稷下学宫聚居众多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为先秦教育史和学术史揭开了新一页。这反映时代主要特征是 A. 文化的下移 B. 社会大变革 C. 井田制瓦解 D. 科技的进步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无论其学术派别、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来看,说明这一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学派可以诘难、批驳,各家彼此吸收、融合。故答案为B项。文化下移和井田制瓦解是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但不是这一时期的总体时代特征,排除A、C项;科技的进步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也不是这一时期的特征,排除D项。‎ ‎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 重视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 都主张“礼”、“法”并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 从材料反映的各家主张注重平衡兼顾和不同方式的协调配合来看,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故答案为C项。道家注重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儒家注重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不是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B项;道家、墨家不主张礼法并用,排除D项。‎ ‎【点睛】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前者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后者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空间的表现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本小题属于类比型试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各家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回答此类试题一定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3.有学者认为,孔子在中国历史的形象先后大致经历了被“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的过程,近似于七次洗礼。其中对于“僵化”形象理解正确的是 A. 理学家们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 B. 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钳制了国人的思想 C. 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以迎合时代需要 D. 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进一步强化儒家正统地位 ‎【答案】A ‎【解析】‎ 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并非迎合时代的需要,而是反映了孔子的保守色彩,排除C;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孔子被正统化,排除B;理学家们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这是孔子思想的僵化时期,故选A。洋务派进行洋务运动虽然以“中体西用”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一定程度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排除D。‎ ‎4.战国时期墨家曾显赫一时,其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 A.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深得人们拥护 B. 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的主张 C. 墨子主张选贤任能深得士人拥护 D. 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扩大 ‎【答案】D ‎【解析】‎ ‎“兼爱”“非攻”是墨家的思想主张,这不是墨家显赫一时的社会根源,选项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并不适合历史发展潮流,新兴地主阶级不会支持墨子的主张,故B错误;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人们渴望安定的环境,发展经济,墨家思想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小生产者队伍,故D正确,C错误。‎ ‎5.《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一时期 A. 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B.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C.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先秦时期,士阶层崛起,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命题与“突出人的地位”“强调民的作用”相符合,而这一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故答案为B项。A项是西周初期实行分封制宗法制,突出血缘和等级,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出现于汉武帝时期,当时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涉及的对象是皇帝,与“人类与自然关系”不符,排除;D项出现于两宋时期,当时出现了程朱理学,而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与“在人类社会关系(君一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不符,排除。‎ ‎6.汉朝初年,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刘启的统治者,采取了“无为而治、轻徭薄赋”的黄老治国思想,其主要原因是:‎ A. 道家学说是社会上最为流行的思潮 B. 儒家的仁政学说被统治者抛弃 C. 汉初经济凋敝,国力衰弱 D. 无为而治指无所作为、顺其自然 ‎【答案】C ‎【解析】‎ ‎【详解】汉初经济凋敝,国力衰弱,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汉初统治者没有抛弃仁政学说,排除B项;无为而治是指不胡乱作为,不与民争利,排除D项。‎ ‎7. 《董学特性新论》一书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A. 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B. 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 儒家学说只为统治阶级上升时期服务 D. 周桂钿先生说法用意是全面继承董仲舒新儒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为西汉统治服务的思想,故A正确。材料没有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故B排除。儒家学说只为统治阶级上升时期服务,过于绝对,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全面继承董仲舒新儒学的观点,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评价 ‎8. 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该观点 A. 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B. 主要体现“天人感应”的理念 C. 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 D. 直接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啊。A项史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B项与题意不符;D项说法错误。故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名师点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提出的“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被后人概括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付诸实施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成了一项思想统治政策。汉武帝的这一政策有其时代特点。他推崇的“儒术”已经不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而是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在推崇的过程中,汉武帝把儒术与刑名法术相糅合,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汉武帝独尊儒学以后,其他思想学派并没有被禁止,而且当时所提倡的儒学自身也广泛吸收了其他诸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汉武帝创造性地将独尊儒学和教育结合起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重要载体,它在客观上还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当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本质上是一种专制主义的文化政策,他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是与政治专制相呼应的产物。‎ ‎9.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尊儒兴学,制度教化,将教育、考试和选官三者结合……自此以后作为正式文官制度确立起来。”这种现象最早是在( )‎ A. 春秋战国 B. 汉朝 C. 隋朝 D. 唐朝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分析能力。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后,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立郡县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授内容。同时在选官制度上推行察举制,以儒家孝廉为选官依据。由此可以判断B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0.在对待诸子之学的态度上,秦朝禁绝私学,独尊法家。而西汉前期的统治者,则对诸子之学实行兼容和开放的方针,并在政治实践中适时地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思想理论。材料主要说明 A. 皇帝的态度决定了学术的命运 B. 思想文化的地位取决于政治需要 C. 诸子的地位影响了思想的传播 D. 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秦朝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独尊法家;而汉朝时期的统治者“在政治实践中适时地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思想理论”,说明不同时期思想文化的地位取决于统治者巩固统治的政治需要。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绝对,学术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排除;材料反映的思想传播状况受统治者政策的影响,不是由诸子的地位决定的,排除C项;秦汉均为封建社会,材料所述不是封建经济发展带来的思想变化,排除D项。‎ ‎11.‎ ‎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吸收了其他学派的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董仲舒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宋明思想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对材料揭示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的原因概括最准确的是 A. 历代统治者的需要与推崇 B. 儒家思想的开放与包容 C. 本土文化的滋养与融合 D. 秦汉以前的探索与选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孟子、荀子吸收了其他学派的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董仲舒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宋明思想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具有开放和包容的特点,故本题答案选B项;ACD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发展·原因 ‎12.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虽有弊端但仍具有重要价值,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历史进步性”。其“价值”主要体现在 A. 提出三纲五常,构建社会道德 B. 重塑社会伦理,维护社会稳定 C. 神化君主权威,维护专制统治 D. 杂糅三教思想,实现三教归儒 ‎【答案】B ‎【解析】‎ 宋明理学把伦理道德规范上升到天理的角度,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故B正确;A和C是董仲舒时代思想观点;D是北宋时期儒学特点。‎ ‎13.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 天体运行法则 B. 社会发展规律 C. 伦理道德规范 D. “天人感应”学说 ‎【答案】C ‎【解析】‎ ‎【详解】朱熹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故答案为C项。朱熹所说的“天理”不是天体运行法则和社会发展规律,排除A、B项;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排除D项。‎ ‎14.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明理学 A. 主张先有理后有物 B. 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C.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D. 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答案】D ‎【解析】‎ ‎“又进入民众生活”等字眼强调的是宋明理学的世俗化和生活化,但是材料根本就未涉及先有理后有物、遵循“三纲五常”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等方面的内容,所以本题只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5.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 A. 程颢 B. 王阳明 C. 朱熹 D. 李贽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可知该思想家主张内心反省,不必外求,这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AC属于理学家,D属于明朝进步思想家,主张个性解放,因此选B。‎ ‎16.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 A. 完全否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B. 完全否定了程朱理学思想的是非观 C. 反对以孟子的是非为是非的思想 D. 主张是非标准应以时代变化而变化 ‎【答案】D ‎【解析】‎ 由题中引文可知:天生我才必有用,反对亦步亦趋于,不以孔子的是非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反映了李贽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和教条主义,主张是非标准应以时代变化而变化,故D项正确;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撼动儒学的正统地位;B项错误,错在“完全否定”;C项说的是材料的表面现象。‎ 点睛: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宋明理学的僵化腐朽,出现了以李贽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为代表的批判思想家。明清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提出了反对宋明理学、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主张发展工商业等主张,被称为进步思潮。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主要内容实质等也需要掌握。‎ ‎17. 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再到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这一时期思想界活跃的主要原因是( )‎ A.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B. 西学传入中国、儒学受到批判 C. 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D. 自然经济解体、重农抑商破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思想界出现了李贽的离经叛道思想和黄宗羲等人的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故答案为A。BC项符合史实,对这一现象的产生也有影响,但相对而言,A项是更为重要的原因;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背景 ‎18.明清之际某思想家提出:“君子之为学也,……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救之。”“孔子之删述六经,即伊尹、太公救民于水火之心,……故曰:‘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材料反映了该思想家 A. 反对盲从孔子 B. 力挽儒学危机 C. 维护理学正统 D. 主张经世致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思起而救之”、“不如见诸行事”等可以看出,该作者主张经世致用,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对孔子主张的态度,排除A项;该思想家的出发点不是挽救儒学危机,排除B项;该思想家的目的不是维护理学正统,排除C项。‎ ‎【点睛】材料所述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的主张。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终结了晚明空疏的学风,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的主张。‎ ‎19.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提出的进步思想的实质是 A. 彻底否定儒学 B. 对宋明理学的否定 C. 儒学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D. 把儒学改造成为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等明清之际思想家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是儒学在明清时期的与时俱进的新发展,故C项正确;AB错在“彻底否定”;D项错误,三人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20. 明清之际,出现了一些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他们思想的共同特点是( )‎ A. 以“异端”自居 B. 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C. 主张发展商品经济 D. 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明清之际”、“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出现的早期的启蒙思想家分别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它们思想的共同特点,即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A项是李贽的观点,错误;B项是王夫之的观点,错误;C项是顾炎武的观点,错误;综上所述,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 ‎21.在唐中期有了用硝石、硫磺、木炭制成火药的方法,至唐末用于军事,到宋代则出现了“突火枪”等管形武器;战国时已有司南,后来人们用磁针制成了指南针,北宋用于航海;在印刷术方面,毕昇在唐代雕版印刷日臻成熟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上述材料突出说明宋代科技 A. 是对传统的继承创新 B. 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C. 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 D. 开始形成理论体系 ‎【答案】A ‎【解析】‎ 题干在描述任何发明的时候都提到前代的发展情况,是对传统的继承创新,故A正确;题干并没有将该发明与世界同期其他地区相比,故B错误;题干所提及的发明与生产生活关系不大,故C错误;题干没有提及理论问题,而且中国古代的科技更多的是技术,没有形成理论,故D错误。‎ 点睛: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科技的发明创造呈现明显的继承性。‎ ‎22.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有这样一批文人,由于唐宋以来的科举中止,仕进路途堵塞,……“适杂剧之新体出”,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舒其拂郁感慨之怀”,表达他们在那个历史时代的悲愤、苦闷与抗争,……“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材料说明了 A. 科举考试在元代的发展 B. 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 C. 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D. 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原来的科举制被终止,看不出科举制在元朝的发展,排除A;元杂剧能够兴起的根本原因是市民阶层消费的需要,不是科举制被终止,排除B;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科举制被终止,许多读书人找不到晋升的途径,所以转向戏曲创作,这体现了文学艺术受到现实环境的影响,C正确;材料没有看出元杂剧的历史地位,只是反映出元杂剧产生的社会背景,排除D。‎ ‎23.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写到:“中国和它的西方邻国以及南方邻国之间的交往和反应,要比一向所认为的多得多,尽管如此,中国思想和文化模式的基本格调,却保持着明显的、从未间断的自发性。这是中国‘与世隔绝’的真正涵义。”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科技( )‎ A. 辉煌灿烂,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 B. 具有明显的独创性 C. 未受到外来科技的影响 D. 卓越非凡,鹤立鸡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科技特征的认识。由材料关键信息“要比一向所认为的多得多”,C项“未受到外来科技的影响”,不符合材料的描述和史实。由“尽管如此,中国思想和文化模式的基本格调,却保持着明显的、从未间断的自发性”,材料主旨即在强调古代中国科技的自发性,B项符合题意。A、D两项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相符合,排除。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相关科技成就·特征及原因 ‎24.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市场、推动科技革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他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的原因是 A. 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B. 受到西方殖民者的影响和俄国的侵略 C. 国家分裂、国力衰落 D. 经济停滞倒退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大发明未能推动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不利于科技在社会生产的推广东河广泛应用,自然也就无法促进中国社会的转型,所以答案选A,B项只是不利于科技发展的外因不起关键作用,C D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明清时期的社会史实。‎ 考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点评:本题意图是通过探究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对中西文明产生影响巨大反差,来说明中国古代科技未能发挥应有巨大作用的原因在于中国的专制制度的阻碍和内在思想文化观念对其发展的抑制,当然最根本性的因素在于中国特有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使科技成就难有较大的推广作用。‎ ‎25.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郡、县长官全部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得世袭 B. 郡、县都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组织 C. 郡县制的建立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重要标志 D. 秦朝与西汉都实行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地方行政制度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郡县制,根据所学知识,郡县制打破了分封制原有的形式,郡、县长官全部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得世袭,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C选项错误,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D选项错误,只有西汉初期是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地方行政制度。‎ ‎26.自隋唐以来,尤其明清时期,“官本位”思想已经在每个读书人的心里牢牢地扎根了。读书做官已成为科举时代的主导思想。这导致 A. 不学无术之风发生了逆转 B. 一批锐意创新人才的产生 C. 专制统治的基础得以扩大 D.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答案】C ‎【解析】‎ 材料表明科举制的产生,使得读书做官成为了知识分子追求,有利于官员的选拔,统治者可以笼络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有利于专制统治的基础得以扩大,C正确;A说法不正确;科举以四书五经为内容,尤其是明清八股取士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B不正确;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置,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科举制的相关内容,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办法,使下层民众做官成为了可能,科举制的史实有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能让不同阶层的人参与国家政治事务,进而扩大了统治基础,以此作答即可。‎ ‎27.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 A.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B.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 C. 宋太祖制钱谷,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D. 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A、B、C三项体现了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中央集权的趋势。清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的设立 ‎28.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材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A. 生产技术的成熟 B. 粮食产量的稳定 C. 精耕细作的重要 D. 生产效率的低下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锄头底下三分泽”“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精耕细作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非常重要,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生产技术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B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29.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毫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 A. 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B. 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 C. 毫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D. 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亳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故C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特点 ‎30.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徽州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超过其他地区 B. 徽州地区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提高了地价 D. 徽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理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是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理念带来的结果。徽商在外赚钱后回家乡买田置地,导致徽州地区地价上涨明显。故答案为D项。徽州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没有超过其他地区,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明朝时期中国还没有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B项;这一现象不是北方农民大量南迁所致,排除C项。‎ ‎【点睛】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即强调发展农业,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为末业,故又称“重本抑末”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从积极方面看,重农能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活。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 材料二: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材料三:事在四方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人世之事,因为之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韩非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三,概括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答案】(1)材料一体现出了道家的“辩证”思想;‎ 材料二体现出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传统的分封制、宗法制走向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纷纷变法;思想上百家争鸣,文化繁荣。‎ ‎(2)思想: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主张“依法为本”来治国;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道家、儒家和法家的思想主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从材料中的“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等信息来看,材料一体现的是道家“辩证”思想。从材料中的“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来看,材料二体现的是儒家的“仁政”思想。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应当联系所学,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状况,如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来回答。‎ ‎(2)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法不阿贵”“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和对法术势的看法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本师异道,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司,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效果及其原因。‎ ‎【答案】(1)孔子:“以德治民”;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2)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因为在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无法实施。‎ 董仲舒的主张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因为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 ‎【解析】‎ 依据材料一“子为政,焉用杀”归纳出孔子的“德治”思想,依据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归纳出董仲舒思想。‎ 第一小问结合孔子思想不能适应当时社会需要,而董仲舒思想为当时统治者所急需回答;第二小问原因从两人生活的时代对于思想统治需要角度回答。‎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宋代使理学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集大成者是谁?理学对后世产生了哪些“至深至巨”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明淸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儒学新发展的表现。‎ ‎【答案】(1)人物:朱熹。‎ 表现:约束个人的情感欲求;维护专制统治;通过道德自觉建树理想人格;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强调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问题:理学走向僵化;思想文化专制。‎ 表现: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宋代理学和明淸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联系所学可知,宋代使理学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集大成者是朱熹。理学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明淸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这一时期儒学新发展的表现,应当联系所学,从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等方面来回答。‎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