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哈三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 高二第一次阶段性测试 语文 试卷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态文明美: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 陈望衡 环境审美观具有历史性。迄今为止,人类主要经历过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文明类型。这三种文明类型的环境审美观各有其独特属性。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是生态文明美。‎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审美兼顾了对象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自然美的基础,社会属性即自然物对人的以“居”为核心的生活的意义,这两者的统一实质就是自然的文明化。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自然属性中彰显了生态性,社会属性中强调了生态性之于人的意义,综合起来就是凸显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观认为自然环境美,美在生态文明(以生态为载体的文明)。‎ 生态文明时代前的自然环境审美,强调自然环境中的生命意味。这生命意味的立足点是人的生命,凡是从自然物身上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那对象就具有了生命的意味。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虽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重视生态,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一般的重视生命的意味,不会强调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关系,更不会考虑到地球上诸多生命良性的发展。生态着眼于生命的整体性与相关性,关注的是种群的生命,种群的生命实际上并不是由种群自身所决定的,它受制于与它相关的其他种群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条件。生态观对生命的理解较一般的生命观深刻得多。‎ 从生态文明的视界来看自然环境审美,自然环境的美在生态与文明的统一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审美视界较之自然生命的审美视界主要有五个方面不同:第一,强调并凸显自然环境美中的生态性。自然性是自然美得以存在的基础,是其区别于社会美的关键。生态文明视界下的自然环境审美更强调并凸显自然性中的生态性。第二,将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升到生态平衡的高度。按生态文明审美观,必须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平衡意义。失去生态平衡,就是对美的否定,它迟早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第三,将生命意味的美提升到生态意味的美。生命意味的美让人的审美视界专注于某一生命的形象展现,而生态意味的美则让人的审美视界扩展到生命的联系与网络。生态的网络系统只存在于人的理解与想象之中,它的审美实现呈不断的发散状态。第四,生态审美导入生态公正理念,体现出生态的兼容性。传统审美张扬人的主体性,而在生态文明审美视界下,审美对象的地位受到尊重。第五,荒野的审美价值为人们所重视。当荒野被人们接纳并视为生命之根时,其实它已经“人化”了。正是凭借工业文明提供的物质基础和科技成就,加上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生态文明为人们提供的视野与观念,人们才能欣赏荒野的美。‎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经历过的三种文明类型,这三种文明类型的环境审美观各有其独特属性。‎ B. 自然属性是自然美的基础,社会属性即自然物对人的以“居”为核心的生活的意义,这两者的统一实质就是自然的文明化。‎ C. 人的生命是生命意味的立足点,凡是从自然物身上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那对象就具有了生命的意味。‎ D. 按生态文明审美观,必须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平衡意义。打破生态平衡,就是对美的否定,它早晚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环境审美观具有历史性,生态文明美是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自然环境美,美在生态文明,这是当代自然环境审美观的观点。‎ B. 生态观对生命的理解是,种群的生命受制于与它相关的其他种群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条件,实际上并不是由种群自身所决定的。‎ C. 自然美能够存在的基础和它跟社会美区别开的关键是自然性,生态文明视界下的自然环境审美更强调并凸显自然性中的生态性。‎ D. 生命意味的美让人的审美视界扩展到生命的联系与网络,然而生态意味的美却是让人的审美视界专注于某一生命的形象展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视角下,自然属性中彰显了生态性,社会属性中强调了生态性之于人的意义,两者结合则凸显了生态文明的内涵。‎ B. 因为生命意味的立足点是人的生命,所以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不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重视生态,而且它们的实质也是基本相同的。‎ C.‎ ‎ 所谓自然环境审美,从生态文明的视界来看,就是自然环境美在生态文明;自然环境的美,应当体现通常所说的生态与文明的统一。‎ D. 传统审美张扬人的主体性,生态审美导入生态公正思想,体现出生态的兼容性,在生态文明审美视界下,审美对象的地位也获得尊重。‎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经历过的三种文明类型”说法绝对。原文是“迄今为止,人类主要经历过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文明类型”。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张冠李戴。该项对“生命意味的美”和“生态意味的美”理解和分析恰好与原文第四段中“第三”内容意思相反。故选D。‎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它们的实质也是基本相同的”错误,原文第三段为“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虽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重视生态,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故选B。‎ 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一个多雨的夏天 郭震海 这似乎是一个多雨的夏天。‎ 不紧不慢的小雨就像生了根,断断续续下了三天,没有停的迹象。侯东升醒来后,听着外面滴滴答答的雨声,有些烦闷。‎ 他裹着一条毛巾被,眼睛迷茫地瞪着屋顶。简易的屋顶用横七竖八的施工模型板撑着,上面覆盖着几层黑糊糊的油毡。简易的大宿舍内散发着一股刺鼻的霉味,半碗隔了夜的剩饭放在墙角,已经变质。裸露的砖墙,湿漉漉的,似乎能挤出大把的水来。地上铺着红砖,红砖上撒了薄薄的一层白石灰。十几双黄胶鞋,没有规则地摆放在床铺下。‎ ‎ “天塌了吧!”一名工友坐起来嘟哝了一句,扑腾一声又躺下了,几根木棍支撑的大床铺发出吱吱呀呀的怪叫。‎ ‎ “你找死啊!”工友躺下的动作用力过猛,压住了另一位工友的胳膊,后者向他提出强烈的抗议,骂骂咧咧地抽回了胳膊。‎ 侯东升起身,去床铺头找自己的衣服,想出去走走。他从墙角找出一把破旧的雨伞,走出了工棚。‎ 外面的雨下大了,一栋高楼起了半截,无数的、长长短短的钢筋头直冲云霄,在雨中显得亮晶晶的,有点刺眼。如果不下雨,这栋起了半截的楼上肯定站满了人。无数顶安全帽,无数双劳作的手。在轰轰隆隆的机械声中,他们完全可以站在高墙上,边劳作边唱信天游。有的工友已经在城里待了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他们就像一群特殊的候鸟,每年开春告别妻儿老小,来到城里,冬天又会回到乡村。他们没有走进过KTV,但一步步升高的楼顶上,就是他们的乐场,他们可以怒吼,可以咆哮,可以唱着哭,也可以唱着笑。只要手不闲着,至于嘴,爱干吗就干吗,就是站在墙头上像一个英雄般的去演说,也没有人注意,更没有人管。他们的声音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显得异常微弱,微弱得站在楼下就完全听不到了。‎ 半夜里,无数盏大灯会将整个工地照亮,高楼一天不封顶,热闹的景象就一天不减,唯有雨能阻断这喧闹的一切。侯东升和大多工友一样,既盼雨,又恨雨。为什么呢?盼雨,是因为下雨了他们可以美美地睡个懒觉,无休止的劳作可以得到短暂休息;恨雨,是因为下雨就意味着他们会没有工,工是什么,就是钱。他们从四面八方拥进这座陌生的城市,就是想多挣点工,年底多拿点钱。‎ 侯东升撑着伞,不知道该去哪里,更不知道该干什么。路过一座天桥,桥下积满了水,飞驰而来的车辆迅速通过天桥,激起很高的水花。‎ ‎ “你找死啊!”一个撑着小花伞的女人,被车辆激起的泥水溅了一身,她怒气冲冲地骂道。侯东升突然觉得,城里人说话和他们其实没有区别,就比如这句“找死啊!”他这样说,工友们这样说,城里人也这样说。‎ 在一个玻璃橱窗前他看到一则大大的广告:“家,温馨的港湾。”城市里到处都是这样的广告。侯东升觉得每一则广告都与他们有关又无关。他们一年四季就像蚂蚁一样在钢筋与水泥的森林中不停地修筑城市里的家,城市在一天天长高变大,而他们没有家,他们的家在乡下。‎ 侯东升给乡下的妻子打了一个电话,妻子开心地说,真好,庄稼灌浆了,下了一场难得的透雨。侯东升在电话里骂,好个屁。妻子说,你个鞭打的侯东升,你个不要脸的侯东升,你变了,变得不再爱惜庄稼,变得像城里人了,变得……‎ 我真的变了吗?放下电话,侯东升想,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他抬头望着灰蒙蒙的天……‎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文章第三自然段的环境描写细腻地表现了侯东升及其工友的居住环境,突出其居住环境的简陋、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 B. 作品中的工友嘟哝一句,另一个就“强烈抗议”“骂骂咧咧”,这段对话描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工友之间的关系极其恶劣。‎ C. 文章描写那一步步升高的楼顶上,就是他们的乐场,他们爱干吗就干吗,没人注意,更没有管。目的是为了表现农民工只有在这里才能获得一点点自由。‎ D. 农民工们恨雨,下雨就意味着他们会没有工,也没有钱,表现出这些农民工一心向钱看的心理,可以看出这些农民工自身素质相对较低。‎ ‎5. 文章中多次写到“雨”,请谈谈“雨”在全文中的作用。‎ ‎6. 作品以侯东升的困惑“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结尾,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 A 5. (1)结构上多次写雨 ,照应标题“一个多雨的夏天”。雨是全文的叙事线索。作品写侯东升因雨而停工,因雨而心生烦恼想出去走走的所思所想,工友们盼雨而恨雨的矛盾的心理,因雨和妻子的争论,全文都是围绕“雨”而展开。‎ ‎(2)“雨”渲染了气氛,烘托了农民工让人心酸的现实处境。‎ ‎(3)雨凸显主题,写工友们盼雨又恨雨的心理表现了农民工工作的辛劳,侯东升和妻子关于雨的争论表现了这些农民工的“边缘化”的生存状态。 ‎ ‎6. (1)艺术效果上,以侯东升的疑问作结,留有空白,引人思考,耐人寻味。‎ ‎(2)人物形象上,表现侯东升的内心的困惑,以及对前途的迷茫。‎ ‎(3)小说主题上,表现了农民工边缘化的生存状态,深化了文章主旨。‎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项,“可以看出这些农民工自身素质确实很低”有误,文中并没有这样的说明,这属于过度推测。C项,“简省地勾勒出”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三段几乎都是在描写居住的环境,如“简易的屋顶用横七竖八的施工模型板撑着,上面覆盖着几层黑糊糊的油毡。简易的大宿舍内散发着一股刺鼻的霉味,半碗隔了夜的剩饭放在墙角,已经变质。裸露的砖墙,湿漉漉的,似乎能挤出大把的水来。地上铺着红砖,红砖上撒了薄薄的一层白石灰。十几双黄胶鞋,没有规则地摆放在床铺下”,故应是“细腻地表现了”,目的是为了表现这些农民工平日生活单调,以及被边缘化的生活状态。D项,“恨雨表现出这些农民工一心向钱看的心理”有误,打工挣钱是农民工背井离乡的重要原因,由此说他们一心向钱看有失偏颇。‎ ‎【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中多次写到‘雨’,请谈谈‘雨’在全文中的作用”,这是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本题可从文章结构、内容、主题等方面进行思考。首先从全文看,第一段“这似乎是一个多雨的夏天”,第二段“不紧不慢的小雨就像生了根,断断续续下了三天,没有停的迹象”,第六段“ 外面的雨下大了,一栋高楼起了半截,无数的、长长短短的钢筋头直冲云霄,在雨中显得亮晶晶的,有点刺眼”,由这些内容可以看出,“雨”贯穿全文并且和文章的题目“一个多雨的夏天”相照应,可以说“雨”是贯穿全文的叙事线索,全文因“雨”展开故事情节,这是情节结构方面的作用;其次,根据文本第三四段对工友在雨天语言、动作的描写,反映出进城务工人们的生活环境;另外,根据文本中工友们对“雨”盼和恨,以及侯东升和妻子的对话,可以看出当今进城务工的工人们处在既不熟悉农村生活也对城市生活陌生的生活处境。‎ 点睛: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②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④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要点回答。一般的答题模式为:……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心境,……体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本题中,考生要关注题干中“多次”这一暗示,需要找出文中写“雨”的内容,然后从环境的角度答出“雨渲染了气氛”;从情节的角度答出 “雨是全文的叙事线索”,从主旨的角度答出“雨凸显主题”。‎ ‎【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以侯东升的困惑‘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结尾,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理解”。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熟悉文本内容,了解“侯东升”这个人物形象对自己生活的看法,其次,可以从侯东升内心的困惑来进行分析,如文本第十段“侯东升突然觉得,城里人说话和他们其实没有区别,就比如这句‘找死啊!’他这样说,工友们这样说,城里人也这样说”,可从侯东升对城里人和工友及农村人的理解分析,文本第十一段“侯东升觉得每一则广告都与他们有关又无关,他们一年四季就像蚂蚁一样在钢筋与水泥的森林中不停地修筑城市里的家,城市在一天天长高变大,而他们没有家,他们的家在乡下”,如“侯东升在电话里骂,好个屁。妻子说,你个鞭打的侯东升,你个不要脸的侯东升,你变了,变得不再爱惜庄稼,变得像城里人了,变得…”,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生活让侯东升对自己生活的茫然,从而点出当今社会农民工处在社会生边沿这一主旨。综上所述,考生可以从形象的塑造、主旨的揭示以及结尾的特色等几个角度分析作答。‎ 点睛:小说结尾的设题方式有如下几种: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从如下几个角度分析理由。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明确了这些角度,再分析本文的结尾即可。‎ 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子良,字汉臣,涿州范阳人。金末四方兵起,所在募兵自保。子良率千余人入燕、蓟间,耕稼已绝,遂聚州人,阻水,治舟筏,取蒲鱼自给,从之者众,至不能容。子良部勒定兴、新城数万口,就食东平,东平守纳之。久之守弃东平还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寿州夏全劫其民出鸡口李敏据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归宿 因以宿帅之众夺全所劫老幼数万以还。全怒,连徐、邳之军来攻。子良与宿帅斫其营,全失其军符,走死扬州。时金受重围于汴,声援尽绝,有国用安者,图以涟水之众人援,道阻,游兵不能进。子良与一偏将昼伏夜行,得入汴,达用安意。金君臣以为自天降也,曲赐劳来,凡所欲皆如用安请。因以徐、宿二州授子良。明年,子良进米五百石于汴,授荣禄大夫,总管陕西东路兵马,仍治宿州。当是时,令已不行于陕,而用安亦卒不得志。徐、宿之间,民无食者,出城拾橹穟以食,子良严兵护之,以防钞掠。猝遇敌,子良被重伤,乃率其众就食泗州。泗守阅兵,将图之,子良与麾下十数人即军中生缚其守。民不欲北归者,欲走傍郡,子良资以舟楫,无敢掠其财物。岁戊戌,率泗州西城二十五县、军民十万八千余口,因元帅阿术来归。太宗命为东路都总帅,授银青荣禄大夫,升京东路行尚书省兼都总帅,管领元附军民,进金紫光禄大夫。庚子,赐金符。自兵兴以来,子良转徙南北,依之以全活者,不可胜计。中统二年夏四月,世祖命为归德、泗州总管,降虎符,仍管领泗州军民总管。八年,卒,年七十八。赠昭勇大将军、佥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追封清河郡侯,谥翼敏。‎ ‎(节选自《元史·张子良传》)‎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久之/守弃东平/还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寿州/夏全劫其民出鸡口/李敏据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归宿/‎ B. 久之/守弃东平还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寿州/夏全劫其民出鸡口/李敏据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归宿/‎ C. 久之/守弃东平/还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寿州/夏全劫其民出鸡口/李敏据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归宿/‎ D. 久之/守弃东平还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寿州/夏全劫其民出鸡口/李敏据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归宿/‎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曾灭北宋,后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下覆亡。‎ B. 金紫光禄大夫,古代文官官职名,为皇帝近臣,依君主诏命行事,在元代为从一品。‎ C. 虎符,即兵符,是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持符者拿有其中一半即可调兵遣将。‎ D. 世祖,古代皇帝庙号,一般为断代史开创者,或王朝中承上启下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良招募有方,民心归附。金末时局动荡,各地招募自保,他带领民众以水为屏障,建造船只,采蒲根、捕鱼维持生计,归附的人多得难以容纳。‎ B. 子良善于用兵,取得胜利。夏全联合大军攻打宿州,子良与守将夺取夏全军符,敌人不战而败;后他又带领部下活捉了想加害他的泗州知州。‎ C. 子良爱护百姓,宅心仁厚。他曾率众救回被夏全劫掠的老幼数万,也派兵保护出城寻找食物的百姓,对于想到别地去的百姓,他也资助以船只。‎ D. 子良生前加官,死享哀荣。他先后担任东路都总帅,京东路行尚书省,归德、泗州总管等职,被赐予金符、虎符;死后受追赠和追封,给予谥号。‎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金君臣以为自天降也,曲赐劳来,凡所欲皆如用安请。‎ ‎(2)猝遇敌,子良被重伤,乃率其众就食泗州。‎ ‎【答案】7. D 8. C 9. B ‎ ‎10. (1)金朝君臣以为他们是从天而降的,竭力赏赐抚慰,凡是国用安想要的,全都按照他的请求。(2)突然与敌遭遇,子良身负重伤,于是率领部众到泗州谋生。‎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解答文言断句题,应在粗通大意的基础上,借助一些技巧来点断文句,作出判断。“守弃东平还汴”的意思是“知府放弃东平返回汴梁”,表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C项;根据不同事件之间的切分和文言中省略句的特点,可知“欲害之”的主语是“李敏”,“走归宿”的主语是“子良”,它们的前面都应当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持符者拿有其中一半即可调兵遣将”说法错误。虎符的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半合并使用,持符者才有调兵遣将权。‎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子良与守将夺取夏全军符,敌人不战而败”说法错误,原文“子良与宿帅斫其营,全失其军符,走死扬州”,说的是夏全失去军符,逃奔并死于扬州。‎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自”译为从,“劳来”译为慰问﹑劝勉前来的人,“欲”译为想要的。(2)“猝”译为突然,“被”译为遭受、蒙受,“就食”译为谋生。‎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张子良,字汉臣,是涿州范阳县人。金朝末年四方战事兴起,各地纷纷招募军队自卫。张子良率领一千多人进入燕州、蓟州之间,当时农耕已经无法推行,于是聚集州人,以水为屏障,建造舟船木筏,采蒲根、捕鱼来自足,归附的人很多,以至无法容纳。子良统辖定兴、新城两县数万人,到东平府谋生,东平知府收容了他们。时间一久,知府放弃东平返回汴梁,传令子良向南屯驻宿州,又向南屯驻寿州。夏全劫掠子良所部百姓出鸡口,李敏占据州城。子良率领部下投奔李敏,李敏准备杀害子良,子良奔回宿州。于是凭借宿州守将的部众夺回被夏全劫掠的老幼数万人。夏全发怒,联合徐州、邳州的军队进攻宿州。张子良与宿州守将偷袭夏全军营,夏全失去军符,逃奔并死于扬州。当时金朝君臣被重重包围在汴梁,声援全部断绝,有个叫国用安的人,图谋率涟水的军队入援汴梁,因道路阻塞,军队游移不定无法前进。子良与一名偏将,昼伏夜行,得以进入汴梁,传达国用安的意图。金朝君臣以为他们是自天而降的,竭力赏赐抚慰,凡是国用安想要的,全都按照他的请求。将徐州、宿州授予子良。第二年,子良向汴梁进献米五百石,授予荣禄大夫,总管陕西东路兵马,仍旧设治所于宿州。当时,金朝的政令已无法施行于陕西,而国用安最终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徐州、宿州之间,百姓没有食物的,出城拾取野生禾穗充饥,子良命令部下守护百姓,以防止被劫掠。突然与敌遭遇,子良身负重伤,于是率领部众到泗州谋生。泗州知州检阅军队,准备加害子良,子良与部下十余人于军中生擒知州。百姓不想返回北方的,想到临近州去,子良资助他们舟船,无人敢掠夺他们的财物。戊戌年,张子良率领泗州以西二十五县、军士百姓十万八千多人,通过元帅阿术归附蒙古。太宗任命他为东路都总帅,封以银青荣禄大夫,升任京东路行尚书省兼都总帅,管辖原来归顺的军民,进爵金紫光禄大夫。庚子年,授予金符。从战事兴起以来,子良辗转南北,依仗他保全性命的人,不可胜数。中统二年夏四月,世祖任命他为归德、泗州总管,赐予虎符,仍兼管领泗州军民总管。八年,去世,享年七十八岁。追赠为昭勇大将军、佥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追封清河郡侯,谥号翼敏。‎ 四、语言文字运用 ‎1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作家阿来认为任何好词佳句的存在都有上下文语境,一味寻章摘句,无助于读懂文章完整的意思。‎ ‎②好友特地从大洋彼岸寄来了一些适合我父亲调理身体的药品,我敬谢不敏,最终只好收下了。‎ ‎③目前城管、交警力量捉襟见肘,高负荷运作下,城区基础设施维护及路面环境整改问题显得更加严峻。‎ ‎④苏童代表作《刺青时代》中描述了小拐触碰到哥哥的尸体时的心情:“感到曾经与他肼手胝足的那个身体突然变得如此恐怖如此遥远。”‎ ‎⑤做大事业的人,绝不应当求田问舍,过分在乎自己的得失,小说主人公石越是深知这一点的。‎ ‎⑥近日寒潮夹风带雨影响全城,但环卫工人依然牝鸡司晨,清晨五点就开始工作,成为街头一道“橘色”的风景线。‎ A. ①⑤⑥ B. ②④⑥ C. ①③④ D. ②③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寻章摘句: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或读书时只摘取漂亮词句,不做深入研究。‎ 敬谢不敏: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够接受做某事。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不符合语境。‎ 捉襟见肘: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胼手胝足:形容手掌足底生满老茧,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不符合语境,应是“抵足而眠”。‎ 求田问舍: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价。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 牝鸡司晨:母鸡报晓。旧时比喻妇女窃权乱政。望文生义。‎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也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支持。‎ B. 网络直播虽然不是“咏宁”失手的直接原因,但直播带来的影响力,以及因此收获的粉丝打赏。无疑是“咏宁”欲罢不能且越来越搏命的无形推手。‎ C. 上海崇明区政府相关部门对抛撒入江的垃圾进行了打捞,虽然能打捞起来的量十分有限,但产生的费用高达1200多万元。‎ D. 说到底,不管长春这家餐馆是否存在误导顾客消费的行为以及是否存在宰客现象对商家来说都应引以为戒,及时改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B项,语序不当。“虽然”放到“网络直播”前面。C项,重复赘余。高达1200 多万元。可以删除“多”字。D项,二面对一面不恰当。“是否”和后面的“及时改正”矛盾。把“对商家来说都应引以为戒,及时改正。”应改为“商家都应引以为戒。”‎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3.下列各组诗句中,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蕴含的哲理最相近的一项是 A.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B.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C.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D.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意思是经过千百次的寻觅,突然不经意间一次回头,却在灯火稀疏的地方发现了她。所以词句蕴含的哲理是: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与此寓意最接近的是D项,“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尽日寻春,踏破芒鞋,入岭穿云,但却一直找不到春天的踪迹。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诗人寻春不得,兴尽而归,哪知道笑拈梅花而嗅,才发现春在枝头,已经昂然十分了----春天竟在自家的门庭内!故选D。‎ ‎14.“月送花香浮小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选出下联中最好的一句( )‎ A. 绿叶红花映山前 B. 风摇竹影到幽斋 C. 梦随春风到天明 D. 风吹萤火到满园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对联题,此类试题的答题思路是:明其特点 ‎ ‎①字数相等。‎ ‎②句式一致。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③词性相对。对联要求,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④结构相应。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 ‎⑤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不能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5.《水浒传》回目都为一副对联,第十二回上联是“梁山泊林冲落草”,下联为( )‎ A. 青面兽北京斗武 B. 朱贵水亭施号箭 C. 急先锋东郭争功 D. 汴京城杨志卖刀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联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此题,需要明确对联的要求,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梁山泊”表示地名,名词,排除A项、C项;结合“林冲”,名词,人名字分析,排除B项。也可以结合名著阅读内容,注意平时积累识记等,故选D。‎ ‎16. 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 上联:学问藏今古 下联:‎ ‎【答案】才识贯中西 智慧集东西 ‎【解析】‎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是“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那么,给它的上联“学问藏今古”所对的下联就应体现出“图书馆”这一行业特色。‎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联的基本知识:1.字 数相等一般情况下, 在同一联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还须注意的是, 上下联一般不能出现相同的字。2.句 式相同主要有两大特征:词要相当; 上下联的句型、 短语结构要相应。3.语意相关要求上下联的意脉必须相互关联,好像是双峰对峙, 二水分流和谐统一在一个意境之中。4.平仄相对现代汉语中, 凡属阴平和阳平的字都为“平”,凡属上声和去声的字都为“仄” 。现代对联的平仄要求已没有古代那么严格, 但还须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上联末尾一字用仄声,下联末尾一字用平声, 即通常说的“仄起平收”。上下联相对应的 拟写对联的要点1.细心审题、找全信息。要写出合乎要求的对联,不能忽视题干上明示或暗示的信息。‎ ‎17.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 乐夫天命复奚疑?‎ C. 曷不委心任去留?‎ D. 复驾言兮焉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每一种句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C项为一般疑问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下列各组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六国灭亡之故事 B. 都督阎公之雅望 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C.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D.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谏太宗十思疏》‎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 “故”,过去的,旧的;选项B “望”声望/期望;选项C,“胜”才华出众/盛大;选项D“疏”写/一种文体,奏章。课本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要注意记忆,高考翻译题中的实词大部分在课本中都出现过。‎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五、名句名篇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_________。‎ ‎(2)_________,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_________。‎ ‎(3)园日涉以成趣,_________。_________,时矫首而遐观。‎ ‎(4)归去来兮,_________。_________,复驾言兮焉求?‎ ‎(5)_________,上出重霄。_________,下临无地。‎ ‎(6)鹤汀凫渚,_________。桂殿兰宫,_________。‎ ‎(7)《归去来兮辞》写作者饮酒之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归去来兮辞》写作者归隐后登高舒啸临水赋诗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归去来兮辞》写作者躬耕田园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滕王阁序》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11)《滕王阁序》中直接点出了时间已到深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2) 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悟已往之不谏 (2). 觉今是而昨非 (3). (2)舟遥遥以轻飏 (4). 恨晨光之熹微 (5). (3)门虽设而常关 (6). 策扶老以流憩 (7). (4)请息交以绝游 (8). 世与我而相违 (9). (5)层峦耸翠 (10). 飞阁流丹 (11).‎ ‎ (6)穷岛屿之萦回 (12). 即冈峦之体势 (13). (7)引壶觞以自酌 (14). 眄庭柯以怡颜 (15). (8)登东皋以舒啸 (16). 临清流而赋诗 (17). (9)怀良辰以孤往 (18). 或植杖而耘耔 (19). (10)落霞与孤鹜齐飞 (20). 秋水共长天一色 (21). (11)时维九月 (22). 序属三秋 (23). (12)潦水尽而寒潭清 (24). 烟光凝而暮山紫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谏”“飏”“策”“眄”“耔”“鹜”“暮”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六、写作 ‎20.根据要求作文。‎ 法国作家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中有一句广为后世流传的句子,“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法国著名的《费加罗报》也一直将这句话印在报头上。‎ 这句话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观点,不少于200字,需要使用因果论证的方法。‎ ‎【答案】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赞美的可信度要靠批评的自由度来检验。因为如果我们处在一个不能自由表达批评意见的环境中,那么无论赞美的声音表达得有多么充分,也不能让公众信以为真,最真实的评价总是在一个可以自由竞争的言论环境中产生的,所以一旦缺失了这一保障赞美言论公信力的制度土壤,哪怕赞美真的是出自当事人的真情实感,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只有在批评建议的衬托之下,一部分人的赞美才显得难能可贵。人不可能永远不犯错,即使自己尚不完美也能收获别人的信任和赞美,只有来自有自由意志、在赞美和批评之间有选择权的人的赞美,才是真赞美,才是有意义的赞美。‎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理解语句的内涵,结构题干“使用因果论证的方法”分析论述。“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每个人都喜欢听别人对自己的溢美之词,天性使然。人无完人,而又“当局者迷”,不能真确评价自己,需要有人据实批评,以咨改进。批评和赞美是相互依存的,失掉其中一者,另一者也就不存在了。因果论证就是根据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这种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果联系的规律性,通过提示原因来论证结果。人不可能永远不犯错,假如失去了批评的自由,那说出去的话不都是赞美的语言了吗?全都是赞美的话,那也就无意义了。因此,只有来自有自由意志的人的赞美,才是真赞美,也是有意义的赞美。‎ ‎【点睛】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作文,字数一般在100到300字以内。从表达方式看,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本题属于议论性微写作。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叙类微写作,不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面面俱到,一般以事件的某个环节或人物的某个方面为中心,描绘出一个精彩的镜头,或是动人的画面,进而揭示事件的意义,展示人物的个性。说明类微写作的对象可以是日常物品、影视作品,可以是场所、建筑、时令特征,也可以是漫画等。事物说明文的写作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而漫画说明文重在准确、全面。语言要通俗易懂、科学严谨。直抒胸臆的抒情类微写作,可以借鉴颁奖词的写法,采用第二人称,使用直接表白的形式,直接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生动化。间接抒情的抒情类微写作,往往需要结合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应用类微写作要了解其基本格式要求,如标题、称呼语、问候语、结束语、落款等,同时还要积累一定量的谦辞与敬辞,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