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兰州一中2018—2019—2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历史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道题2分,共50分。) 1.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本质含义是 A. 由神权政治转向君权政治 B. 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 由城邦国家转向领土国家 D. 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政治的理解。根据题干中“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可知是分封制下世袭的贵族垄断政权,体现贵族政治的特点,而秦朝以后“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无世禄之臣”,可知是郡县制下皇帝任命的官员不世袭、无领地,完全听命于皇帝,体现了官僚政治的特点,综合材料可知体现了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D项正确。题干没与体现神权政治、血缘政治,排除AB;中国古代不是城邦国家,排除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2.学者许焯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 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依据关键信息“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解答。君主专制下,君主是世袭的.终身的;实行官僚政治,中央与地方官员一概由皇帝任免,而封建社会是家国同构的,B项正确。A.B.D三项无从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度 3. (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这几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 A. 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B. 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C. 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 D. 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等信息可知,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和家庭具有共同性,这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故A项正确;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是表象,不是实质,故B项错误;材料的主旨不是在探讨家长制作风,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揭示宗法关系的广泛影响,故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4.元朝人程钜夫在《论行省》中写道:“今天下疏远去处,亦列置行省。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所以容易生诸奸弊。钱粮羡溢,则百端欺隐,如同己物。盗贼生发,则各保界分,不相接应。甚而把握兵权,伸缩由己。”在程钜夫看来 A. 行省权力过重,弊端丛生 B. 行省与割据势力无异 C. 政府不必在地方普遍设置行省 D. 行省没有起到加强对地方统治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今天下疏远去处,亦列置行省”说明元朝在地方上广泛设置行省,排除C项;材料虽然指出了行省的弊端,但没有完全否定行省制度,B、D项错误;由材料信息“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生诸奸弊”等可知A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5.《起居注》是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不允许皇帝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皇帝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了宋朝,皇帝观阅《起居注》成了惯例。清朝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撰《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 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B. 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 清代君主权力不再受到制约 D. 记注官的设立削弱了相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及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问题实质的能力。由材料中“《起居注》是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可以看出这与地方没有直接关系,而A项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故排除;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注》,由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到唐朝开始观看、宋代阅读成为惯例,再到清朝停止编撰,说明史官对皇帝的制约逐渐消失,体现的是皇权不断加强,B项正确;材料只能说明在清朝康熙帝以后《起居注》不再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不能全面否定其他方面对皇权的制约,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相权问题,D项错误。所以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清朝皇权不断加强 6. 史学家万明指出“晚明时期,世界经济正处于融为一体的进程中。由于中国社会内部发生的变化,白银货币化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市场经济萌发并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极大地扩展,不仅拉动了外银流入,而且使中国由此主动走向了世界。”这说明这一时期 ①商品货币经济拉动白银流入 ②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③“海禁政策”被废止 ④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逐渐密切 A. ①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晚明时期没有废止海禁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结合材料信息,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7.《旧唐书郑注传》记载:“上(文宗)访以富人之术,(郑注)乃以榷茶(茶叶专卖制度)为对。其法,欲以江湖百姓茶园,官自造作,量给值分,命使者主之。”材料直接反映了 A. 唐朝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B. 封建官府与百姓争夺茶利 C. 唐朝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 唐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欲以江湖百姓茶园,官自造作,量给值分,命使者主之”可以看出,唐朝时期官府实行茶叶专卖制度,与民争夺茶园的经营权,体现了与民争利的思想,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8.“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 土地国有制 B. 重农抑商政策 C. 土地私有制 D. 盐铁专卖政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土地兼并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大量自耕农丧失土地,经济状况恶化从而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由于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又会导致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地主阶级的势力的膨胀又会对封建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影响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面对土地的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因此选择C。B、D选项和题意无关,因此排除。地主通过土地买卖的方式进行土地兼并而且这是一种合法形式。因为土地已经成为农民的私有土地,因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以排除A。 9. 两汉时期,“钱”字很少见于文学作品中。而从两晋时期起,它的别称被大量收录:鲁褒尊其为“孔方兄”,干宝以“青蚨”称之,而王衍则贬之为“阿堵物”。这说明魏晋时期( ) A. 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社会价值观念变革 B. 自然经济解体导致儒家义利观的解体 C. 儒家思想地位的变迁影响文学内容变化 D. 商业繁荣为市民文学发展奠定基础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的意思是魏晋时期,钱的别称在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且对它的称呼有褒有贬,可得出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社会价值观念变革,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才开始解体,故B项排除;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魏晋时期还没有出现市民文学,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魏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10.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以棉纺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手工业的突出特点是 A. 出现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 B.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C. 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 D. 区域经济分工扩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的能力。从题干中可以看出太湖地区纺织业很发达,苏州震泽镇丝织业很发达,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很发达,景德镇制瓷业很发达,这反映了区域经济分工扩大,故D项正确;A项是在明朝中后期;B项是在宋代时期;C本身说法正确,但是和D项比起来,D项更符合题意。故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明清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1. 明朝张翰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 ) A. 农业仅赖百工 B. 百工亦为本业 C. 农工比重适当 D. 农工任其消长 【答案】C 【解析】 本题 以明朝张翰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明朝时期经济政策的主张和材料分析、综合应用的能力。解答本题 关键在于把握明朝时期经济特征和材料信息,经济特征是商品经济活跃,材料突出农末业适均,强调比例适当。A项与作者主张相反;B、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12. 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非礼,是无法也”。据此可知 A. 荀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B. 援法入礼的思想主张 C. 儒家和法家思想趋向于合流 D. 法是礼的前提和基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阐明了礼和法的关系,认为礼是法制的前提,是各种条例的总纲,没有礼就没有法。A项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排除;B项很好的阐释了荀子礼法并举的思想,故B项正确;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表述错误,排除。 13. 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何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 A. 炫耀文治武功 B. 祭祀天地神祇 C. 宣扬君权神授 D. 报答天地之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BD项为表面现象,也不是共同用意;从题干中的“天命以为王、报群神之功”分析可知,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昭示天下权力的合法化, 宣扬君权神授,C项正确。 考点:董仲舒新儒学内容 点评:本题以君权神授之思想主张为切入点,考查材料信息的分析与解读能力。 14.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 孟子的“仁政” B.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 王阳明的“心学” D.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答案】C 【解析】 王阳明主张“心即理也”,理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突破了程朱理学的理论。诗歌后半句嘲笑以前从外头入手的求理方法。 15.马丁·路德曾称印刷术为“上帝至高无上的恩赐,使得福音更能传扬”。此语实际上 A. 证实了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 B. 说明了路德认同基督教的上帝造物说 C. 肯定了印刷术有助于新教思想的传播 D. 夸大了印刷术在传播中华文明中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材料理解能力。马丁·路德话是说印刷术对宗教改革的作用。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科技成就·印刷术;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宗教改革·马丁·路德 16.在史学研究领域,“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是经常被采用的两个历史分析维度。“主观动机”是指历史事件发生前假定要达成的预期目的,“客观效果”是历史事件发生后所产生的事实结果和影响。纵观古今中外历史进程,对同一个历史事件而言,“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也可能出现相背离的局面……下列选项组合中符合此种现象的是 A. 洋务运动——清末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清末新政 B.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甲午战后日本怂恿清政府派遣留日学生——庚子赔款 C. 京师大学堂——义和团运动——新文化运动 D. 洋务运动——清末新政——五四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甲午战争的失败,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为了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三者均符合“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出现相背离的局面,A正确;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甲午战后日本怂恿清政府派遣留日学生目的是培养留学生“日中亲善”的感情和服务于日本侵华扩张政策,但客观上传播先进的资本主义思想;庚子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正式形成。故这三项中庚子赔款不符合“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出现相背离的局面,B错误;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时期所设,冲击了科举制,有利于教育近代化;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促进了民族觉醒,三者均不符合“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出现相背离的局面,C不符题意;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群众斗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五四运动不符合“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出现相背离的局面,故D错误。 【点睛】洋务运动的直接目的是镇压人民反抗;根本目的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17. 晚清以来“青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清末是“革命青年”,五四时期是“新青年”,后来则是“进步青年”。其中,“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和解放,“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出现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B. 工人运动的发展 C. 民族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D.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晚清以来“青年”发展经历了“革命青年”、“新青年”、“进步青年”三个阶段,其中“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是因为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并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D正确;五四运动以后“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无直接联系,A错误;五四运动以后陈独秀、李大钊推动青年学生深入工厂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B错误;据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期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C错误。 18.晚清时期的革命刊物《湖北学生界》有一篇文章宣扬说,西装之精神在于发奋踔厉,雄武刚健,有独立之气象,无奴隶之根性,穿了它可振工艺,可善外交,可以强兵强种云云。下列对于该文章的观点分析正确的有 ①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西方文明的向往 ②对西装的作用有夸大之嫌 ③反映了革命党人挽救民族危机的迫切心情 ④凸显了服饰的社会功能 A. 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西装之精神在于发奋蹲厉,雄武刚健,有独立之气象,无奴隶之根性,穿了它可振工艺,可善外交,可以强兵强种云云”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西方文明的向往,革命党人挽救民族危机的迫切心情,凸显了服饰的社会功能,①③④正确;但材料也夸大了西服的作用,②正确;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西装之精神在于发奋蹲厉,雄武刚健,有独立之气象,无奴隶之根性,穿了它可振工艺,可善外交,可以强兵强种云云”,联系所学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影响分析解答。 19.1978年12月,全国第一个可以自由贸易、自由议价的国营河鲜货栈在广州芳村开业。这意味着国家 A. 揭开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序幕 B. 探索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 C. 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78年12月,全国第一个可以自由贸易、自由议价的国营河鲜货栈在广州芳村开业。”可知,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自由贸易、自由议价的国营河鲜货栈的开业,是对计划经济模式的冲击,价格管理体制的探索,B正确;据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形式的探索,C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故D错误。 20.阿伦·布洛克在评价西方某一运动时说:“古人世界的重新发现释放了新的能力,刺激了想象力,最后发现了新的真理,创造了新的形式,而不仅仅是恢复了过去已被淹没或歪曲的许多价值。”该运动 A. 复制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内核 B. 诠释了全新的文化体系 C. 导致了西方社会人文精神的诞生 D. 推动了理性时代的到来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古人世界的重新发现释放了新的能力,刺激了想象力,最后发现了新的真理,创造了新的形式”,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是打着恢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诠释了全新的文化体系,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实质是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并非复制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内核,排除A;C指的是古希腊时期西方社会人文精神的起源,不符合题意,排除;启蒙运动推动了理性时代的到来,不符合题意,排除D。 21.梅森(1787年宪法制定者之一)认为:“在目前的邦联体系下,国会代表的是各州,而非各州人民。新政府的体制则完全不同,他们代表的是人民;因此,应该由人民选举产生。一个真正的代议政治,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代表们必须和他们的选民看法一致,以人民的想法为想法。为做到这一点,代表甚至应该与选民为同一地的居民。”美国下列公职人员的产生与材料最吻合的是 A. 参议员 B. 众议员 C. 总统 D. 大法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新政府的体制则完全不同,他们代表的是人民;因此,应该由人民选举产生”,结合所学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众议员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一次之议员组成,参议院由每州的州议会选举两名参议员组成,故B正确,A错误;总统由总统选举人选出,不符合题意,排除;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并非人民选举产生,排除D。 22.罗宾·W·温克在《牛津欧洲史Ⅲ》中记载了1917年4月列宁在彼得格勒的芬兰火车站的演讲,“亲爱的同志们、战士们、海员们、工人们!我很高兴为俄国革命的胜利向你们致意……由你们完成的俄国革命已为此铺平了道路,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万岁!”该演讲认为俄国 A. 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成功 B. 现在的革命任务需要发生重要转变 C. 革命胜利主要归功于农民斗争 D. 革命胜利开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1917年4月列宁在彼得格勒的芬兰火车站的演讲”“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万岁!”,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革命任务需要发生重要转变,故B正确;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标志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成功,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与开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无关,排除D。 23.资中筠在《20世纪的美国》中描述新政时期的某一内容时评价:“过去是从基督教的道德良心出发的私人行为,现在对公民来说是应得的权利,对政府来说是用法律固定下来的义务,从此以后进入了政府经常性的政策。”新政中可以体现该内容的是 A. 施行《紧急银行法令》 B. 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C. 制定《农业调整法》 D. 通过《社会保障法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过去是从基督教的道德良心出发的私人行为,现在对公民来说是应得的权利,对政府来说是用法律固定下来的义务,从此以后进入了政府经常性的政策。”可知,材料中强调由“私人行为--应得的权利--政府经常性的政策”,联系所学可知,这是新政中以立法形式的劳工政策,保护劳工权利,D正确;施行《紧急银行法令》是在金融部门的措施,与材料无关,A错误;《全国工业复兴法》顾名思义是复兴工业的立法,B错误;《农业调整法》是调整农业的立法,与材料无关,C错误。 24.某位学者在2015年12月说到,经过近70年的关税减免,基本上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都很低了,只有2%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也已降到9%左右,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也不大了。此言论意在说明 A.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B. 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 C. 发展中国家运用关税保护利益 D. 降低关税有利于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经过近70年的关税减免,基本上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都很低了,只有2%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也已降到9%左右,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也不大了。”可知,近70年的关税减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可供减免的空间不大,说明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整体,因此要促进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B正确;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故A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税问题,而不仅仅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关税,C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可供减免的关税空间不大,而不是降低关税的意义,D错误。 25.吴有法在《德国史探研》中说到:“‘德国’问题在不同时期,含义也不同。对刚成立的联郑德国来说,‘德国问题’就是复兴西德经济、取得独立的国家主权,改善德法关系,防止德国成为‘第四帝国’。战后初期‘德国问题’的解决,就是通过欧洲一体化途径予以实现的……才有了今天的欧盟和欧洲的大联合。”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 联邦德国的建立导致“德国问题”出现 B. 德法关系的改善解决了“德国问题” C. 欧洲一体化有助于解决“德国问题” D. 欧洲一体化完成的标志是欧盟成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战后初期‘德国问题’的解决,就是通过欧洲一体化途径予以实现的……才有了今天的欧盟和欧洲的大联合”可知,该学者认为欧洲一体化有助于解决“德国问题”,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联邦德国的建立导致“德国问题”出现,排除A;B表述太绝对,错误;欧洲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欧盟成立不能标志欧洲一体化完成,D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共2小题,50分。26题25分,27题12分,28题、29题任选一题作答,分值为13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四川省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确定企业在增收基础上,可以提取一些利润留成。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国有企业改革转向实行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两权分离”。1986年,国务院提出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1994年开始试点。2005年底,52.7%的国家重点企业改制为多元股东的股份制企业,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达80%以上。1997年,党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的任务,国有经济主要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从一般竞争性行业中逐步退出,开始改变国有企业量多面广和分散的状况。 ——摘编自陈清泰主编《重塑企业制度:30年企业制度变迁》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进入“滞胀”时期。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采纳供给学派的经济主张,开始了以国有企业私有化为核心内容的改革。英国政府分阶段对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实施了私有化改革。在企业层面的主要措施是,通过企业公开上市、整体出售给私人企业、职工内部持股等方式批出售国有企业的股票,减少政府对企业的控制。从政策层面上看,政府通过放松对企业的各种管制,辅之以减税政策,力争给企业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鼓励企业自由竞争。之后,撒切尔对处于自然垄断和公用事业行业的国企,以及亏损严重的国有企业进行了私有化的改革。通过私有化的改革,英国的国有企业数量锐减,国有经济大规模收缩,国有经济占其GDP的比重降至6%左右。 ——摘编自赵世萍《美国、英国国有企业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国企改革的主要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进行国企改革的背景,并简要说明英国的国企改革与中国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英国企改革的共同影响。 【答案】 (1)主要趋势:改革范围:从个别试点到全面展开;企业地位:国企的独立性逐渐增强(或政府对企业干预减少);所有制:从国有独资向股权多元化(股份制)转变(或国有独资企业日益减少,股权多元化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经营形式:从工厂承包制(厂长经理负责制)向现代企业经营模式转变;企业布局:从全方位覆盖转为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2)背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过多;国企众多,生产效率低下;滞胀危机,经济增长缓慢(或凯恩斯主义失灵);供给学派(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提出。 不同之处:通过出售的方式减少国企数量;私有化程度高;是对原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局部调整。 (3)共同影响:有利于市场发挥经济调节作用,增强企业的活力(或促进了企业效率的提高);提高了经济的竞争力;降低政府的财政负担,增加政府收入(或改善了政府的财政状况);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国企改革、英国进行的国企改革,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国企改革的主要趋势,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四川省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要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7年,党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的任务,国有经济主要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从一般竞争性行业中逐步退出”等信息,从改革范围、企业地位、所有制、经营方式和企业布局等方面的变化来回答。 (2)英国进行国企改革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英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采纳供给学派的经济主张”等信息,以及时间信息“20世纪70年代末”所反映的当时英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来回答。英国的国企改革与中国的不同之处,可以根据材料二中的“通过企业公开上市、整体出售给私人企业、职工内部持股等方式批出售国有企业的股票,减少政府对企业的控制”“通过私有化的改革,英国的国有企业数量锐减,国有经济大规模收缩,国有经济占其GDP的比重降至6%左右”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3)中、英国企改革的共同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鼓励企业自由竞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提高经济竞争力、降低政府财政负担、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来回答。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著作 编纂思想 《史记》(西汉) 强调“实录”直书”。“述往事,思来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汉书》(东汉) 贯穿五德终始说和五行灾异说等经学观念,着重追述西汉帝业、功德。 《隋书》(初唐) 以史为鉴,“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着重探讨前代典籍制度、吏治得失和君臣之道。 《新唐书》(北宋) 认为据藩镇立国的后晋编修的《旧唐书》不合正统而对其删改;“专事褒贬”,以伦理纲常品评史事。如赞誉大儒韩愈却只字不提玄奘、僧一行的事迹。 提取表格中两部或两部以上历史著作的关联信息,围绕“历史编纂”自行拟定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1:观点:历史编纂应该直书真实客观史实。 说明:汉代的《史记》强调“实录”和“直书”,在真实的史实基础上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历史发展变化规律,这是历史编纂的典范。随着儒家思想的官方化和社会化,加上唐宋文人为应对儒学危机发起的儒学复兴运动和古文运动的影响,宋代的《新唐书》侧重以三纲五常为道德准绳,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主观褒贬过多,还删改《旧唐书》的原始文献,这不利于全面、客观地了解历史。 示例2:观点:历史的编纂思想应呈现明显的时代性。 说明:两汊时期儒学统治地位逐渐确立,《汉书》的編纂贯彻了天人感应等经学观念,致力于追述汉代功德。初唐《隋书》的编纂反映了当时唐朝统治者正积极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致力于完善君主制度和官僚制度。宋代《新唐书》的編纂则明显受唐宋儒学危机下儒学复兴运动的影响很大,有明显的纲常正统观念和排佛倾向。 示例3:观点:历史编纂有让历史经验服务于现实的社会功用。 说明:旱在汉代,《史记》就已经强调¨述往事”以“思来者”,探讨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唐朝《隋书》的编纂也尤为重视“以史为鉴”,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以服务于唐朝君主制度和官僚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宋代《新唐书》的編纂也发挥了强化正统观念,挽救儒学危机,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中史书编纂思想,可以分为三种观点,观点1:历史编纂应该直书真实的客观史实。在论述时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比如司马迁主张“直书”,宋代的《新唐书》侧重以三纲五常为道德准绳,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主观褒贬过多,还删改《旧唐书》的原始文献,这不利于全面、客观地了解历史。观点2:历史的编纂思想应呈现明显的时代性。《汉书》编纂体现了这一观点。论述此观点时应当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进行论述。如《汉书》贯彻了天人感应等经学观念,致力于追述汉代功德。初唐《隋书》的编纂反映了当时唐朝统治者正积极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致力于完善君主制度和官僚制度。宋代《新唐书》的編纂则明显受唐宋儒学危机下儒学复兴运动的影响很大,有明显的纲常正统观念和排佛倾向。观点3:历史编纂有让历史经验服务于现实的社会功用。论述过程中应当注重从以史为鉴角度展开。如《史记》主张“述往事”以“思来者”,强调历史发展变化规律。唐朝《隋书》的编纂也尤为重视“以史为鉴”,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以服务于唐朝君主制度和官僚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宋代《新唐书》的編纂也发挥了强化正统观念,挽救儒学危机,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 2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56年表示:“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许多不服从地方管制的事情。本人深信,迟早我们会解决这种状况。我想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全国警察局长在给沙皇的报告中也不得不承认:“农奴制度是国家脚下的火药库,尤其是因为军队也是农民编成的,便更加危险了。”原沙皇政府财政大臣康克林看到农奴制阻碍俄国工业的发展时说过: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工业,就如同处于某种野蛮状态,如果同高度文明的民族发生冲突,就会成为大的“祸害”。克里木战争失败后,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维奇大公直截了当地声称:“我们不能再欺骗自己了……我们比一等强国虚弱和贫穷,另外,我们不但在物质方面,而且在智力资源方面(尤其管理方面)比它们贫乏。” ——扎依翁契科夫斯基《俄国农奴制废除》 材料二 上层统治阶级主流对改革的正确认识,与他们的整体素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十九世纪上半期,俄国官僚的升迁主要取决于受教育程度,而非门第出身。于是,19世纪30~40年代,官僚中间出现了一批接受过良好教育,勤于思考,对即将进行改革的纲领及实施方式意见相近的人,当时被称为自由派官僚。自由派官僚分布在政府各部门,它同自由派社会活动家、学者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改革是社会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以相对和平的方式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否定,对新制度和新思想的认同。俄国1861年改革既废除了旧的根本阻碍俄国前进的落后的农奴制度,又在此后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为俄国的近代化构建了基本框架。 ——张桂荣《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再思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俄国上层统治阶级对农奴制危害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成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1)认识:农奴制度是阶级矛盾尖锐的主要原因;农奴制是造成统治危机根本原因;农奴制阻碍俄国工业的发展;农奴制是造成俄国落后并导致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2)原因:上层统治阶级主流对改革的正确认识;俄国自由派官僚的文化素养较高;自由派官僚同自由派社会活动家、学者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思想进步。影响: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但是,1861年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解析】 【详解】 (1)认识:根据“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许多不服从地方管制的事情”得出农奴制度是阶级矛盾尖锐的主要原因;根据“农奴制度是国家脚下的火药库”得出农奴制是造成统治危机根本原因;根据“看到农奴制阻碍俄国工业的发展”得出农奴制阻碍俄国工业的发展;根据“克里木战争失败后”得出农奴制是造成俄国落后并导致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2)原因:根据“上层统治阶级主流对改革的正确认识”得出上层统治阶级主流对改革的正确认识;根据“与他们的整体素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接受过良好教育,勤于思考,对即将进行改革的纲领及实施方式意见相近的人”得出俄国自由派官僚的文化素养较高;根据“同自由派社会活动家、学者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是以相对和平的方式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否定,对新制度和新思想的认同”得出自由派官僚同自由派社会活动家、学者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思想进步。影响:联系所学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分别从积极和局限性两方面分析解答。积极方面,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大量资金、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和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等角度回答。 消极影响,可从1861年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分析总结。 2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秦文化与秦的兴衰关系密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秦建国到始皇统一天下,秦人津津乐道的问题都是农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等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秦人虽然居于周人的故里,但西周的礼乐制度在秦人那里却保留较少,因此,秦人的“尊尊”、“亲亲”观念相对而言是比较淡漠的。他们对具有不同特质的外来文化中的有用因素易于吸收和融合,并整合于秦文化之中。……如果说,战国时代的邹鲁文化是对西周礼乐制度文明的继承,那么此时此刻的秦地文化则是对西周技艺文明的发展,他们是从不同的领域和方面,共同继承和发展了西周文化,为秦统一六国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摘编自田文棠、杜乃俭《秦文化的历史构成与现代诠释》 材料二 秦文化产生于秦人、秦族、秦国,秦始皇虽然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新政权,这个政权的统治阶级仍然是秦人,它不可能改变来源于它们、至今仍然影响着它们的文化。……秦人由一个西陲大夫加入到诸侯的行列,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在战国群雄割据中又连连挫败其它六国,称雄中国。秦国的胜利,与其说是战争的胜利,不如说是政治的胜利,是秦文化政策的胜利。正是这种实践的成功,助长了秦人的功利主义,导致了功利主义的膨胀,驱使秦始皇继续执行秦国政策,以秦国政策为本,兼并其他文化。 ——摘编自胡鸣焕《秦亡新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文化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秦文化的历史影响。 【答案】(1)主要特征:集权性;功利性;兼容性。背景:秦朝统一全国;商鞅变法为秦国强大奠定基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影响: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为秦统一六国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有利于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解析】 【详解】(1)主要特征:根据“始皇统一天下”得出集权性;根据“秦人津津乐道问题都是农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等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得出功利性;根据“对具有不同特质的外来文化中的有用因素易于吸收和融合,并整合于秦文化之中”得出兼容性。背景:联系所学,可从秦朝统一全国、商鞅变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等角度分析解答。 (2)影响:根据“秦人由一个西陲大夫加入到诸侯的行列,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在战国群雄割据中又连连挫败其它六国,称雄中国”得出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根据“为秦统一六国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得出为秦统一六国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根据“驱使秦始皇继续执行秦国政策,以秦国政策为本,兼并其他文化”得出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