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张家口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历史月考试题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西周中期到春秋早期,青铜器中的酒器明显减少,鼎成列,钟成律,反映出一种秩序。春秋中期以后,出现大量反映人们现实生活图案的青铜器。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封邦建国 B. 兼并战争 C. 铁犁牛耕 D. 礼崩乐坏 【答案】D 【解析】 【详解】A.封邦建国指的是分封制,排除;B.兼并战争不符合题意,排除;C.铁犁牛耕不符合题意,排除;D.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导致青铜器发生材料中的变化,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春秋中期以后出现大量反映人们现实生活图案的青铜器主要原因是礼坏乐崩。本题以青铜器功能演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2.以下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 《汉书·武帝纪》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后汉书·左雄列传》 雄又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帝从之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 A. 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 B. 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 C. 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 D. 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中可以看出,东汉末年,察举制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与设计之初相背离,故D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唯一标准”;B项错误,选官制度的发展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C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察举制在不断走向末路。 3.周敦颐说:“自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也;太极即道,性与命依道而行。”这表明 A. 儒学发展到哲学高度 B. 道教吸收阴阳学发展 C. 汉学在宋代的新发展 D. 理学体系的构架成熟 【答案】A 【解析】 周敦颐是宋朝理学思想代表,“自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也;太极即道,性与命依道而行。”表明理学思想发展到哲学高度,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理学,属于儒家思想,排除B;材料与汉代董仲舒的儒学无关,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理学体系的构架成熟”,排除D。 4.明代《西园闻见录》记载“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这首诗主要反映了明朝时期 A. 土地交易频繁 B. 土地私有制确立 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政府不抑土地兼并 【答案】A 【解析】 “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意在强调土地交易是非常频繁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土地私有制确立是在战国时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未体现出政府不抑土地兼并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仅仅是反映土地交易频繁。 5. 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 单位:镑 A. 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 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 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 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答案】B 【解析】 本题以图表数据的形式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关键信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1843—1847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是2090406磅,而到了1847—1852年制造品输华值却回落到1664416磅。题目问的是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A、C、D都是具体原因,主要源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经济形态对英国制造品的抵制,这是造成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回落的根本原因,故选B。 【考点定位】必修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宋朝商业发展。 6.《沪江商业市景词》描述20世纪初的上海:“各行贸易待评量,借作茶楼聚会场。每至午申人毕聚,成盘出货约期忙。”这反映出此时的上海 A. 生活习惯已经完全西方化 B. 一些消费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 C. 市民的消费方式发生了质变 D. 商业活动中奢侈之风大肆增长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各行贸易待评量”“成盘出货约期忙”中可以看出,无论是社交还是交易,大多带有某种功利色彩,而不再是单纯的情感互助行为,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完全西化”;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消费方式的改变,故C项排除;材料中也没有体现出奢侈之风,故D项排除。 7.《建军大业》是献礼建军90周年的历史影片,讲述了从1927年“四一二”政变到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历史过程。以下场景应该出现在该影片中的是 A. 国民党在黄埔创办军官学校 B. 广州国民政府正式出师北伐 C. 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D. 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 【答案】C 【解析】 【详解】黄埔军校创建于1924年,与题干提及时间不符,故A错误。国民政府正式出师北伐是在1926年7月,与题干提及时间不符,故B错误。1927年9月,按照八七会议的精神举行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决定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军,摸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C符合题意,故选C。遵义会议是在1935年,与题干提及时间不符,故D错误。 8.有学者认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巨大空间,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座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里程碑”。这主要是基于南方谈话 A. 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 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 C. 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D. 总结了前一阶段改革开放的成就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遇到发展瓶颈,在姓资姓社问题上继续给予理论上的指导突破,南巡讲话正是在理论方面给予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市场与计划关系问题,进行了详细地阐述,故B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中共十四大确立,故A项错误;南巡讲话主要解决经济发展问题,故C项错误;南巡讲话在总结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突破,故D项错误。 9.古雅典“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约前525~前456年)在自摆的墓志铭上,只字不提自己的文学创作成果,却突出其在马拉松同“长头发的波斯人”战斗的“光荣业绩”。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体现了雅典崇尚武力的社会风气 B. 彰显了公民维护城邦民主的责任感 C. 借此表达对雅典政治体制的不满 D. 反映了雅典精英阶层漠视文学创作 【答案】B 【解析】 古代雅典的社会风气应该是民主政治,且埃斯库罗斯的一次光荣战绩无法反映整个社会的尚武风气,故A项错误;戏剧家不强调自己的文学成果,却强调自己的战果,即强调自己的公民意识,故B项正确;埃斯库罗斯处于雅典民主的黄金时期,且突出自己的公民意识,故C项错误;古雅典时期文学繁荣,故D项错误。 10.有人谈到欣赏《蒙娜丽莎》的观感曾有这样的感受,认为蒙娜丽莎“薄情冷淡而又引人动情,美丽动人而又有点不可接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绘画所表现是对宗教题材的“人”的歌颂 B. 是激进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政治观的反映 C. 刻画了现实生活中劳动人民的少妇的美丽 D. 表现了人文主义学者对艺术欣赏的新情趣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作品,结合材料“薄情冷淡而又引人动情,美丽动人而又有点不可接近”可知,作品引人动情,美丽动人,这都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人格的力量,表现了人文主义学者对艺术欣赏的新情趣,D正确;据所学可知作品是对一位贵妇的描绘,A错误;据材料可知,《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作品,是对一位贵妇神情的描绘,没有涉及人文主义政治观,B错误;据上分析,C错误。 11.如表是20世纪初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 时间 1901年 1908年 一战前 汽车业工人人数 1773人 12400人 5万多人 年产量 884辆 5547辆 2万辆 这些数据说明了德国 A. 汽车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B. 正在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 C. 政府全面干预推动汽车业发展 D. 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A 【解析】 由图表可以得出1901、1908、一战前这三个时间点汽车业工人人数由1773人 到12400人再到5万多人,呈直线上升趋势,德国无产阶级力量上升;德国汽车的年产量由年产量884辆到5547辆再到2万辆,也呈直线上升趋势,工业化生产能力增强。综上,结合20世纪初的史实,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并接近完成,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就,可知汽车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故A项正确。仅仅就汽车产业来看,无法得出就德国正在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的结论,故排除C项。政府全面干预经济是在二战后,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轻重工业比例问题,故排除D项。 12.1948年1月,比、荷、卢等国的关税同盟生效;同年4月、英、法等西欧十六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经济合作公约。这有助于西欧 A. 对抗经济互助委员会 B. 摆脱美苏冷战的影响 C. 经济进一步走向联合 D. 经济复苏的步伐加快 【答案】C 【解析】 经济互助委员会是苏联应对美国冷战的马歇尔计划而成立的,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1948年欧洲经济合作并未摆脱美苏冷战的影响,故B错误;欧洲经济合作有利于西欧经济进一步走向联合,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经济复苏,而是经济合作,故D错误。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谈论古代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时,我们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图腾崇拜,古人对于作为图腾祖先的动植物,集团中的成员都加以崇敬,不敢随意损害毁伤或生杀,这种对自然的畏惧心理发挥了对自然的保护作用。在人类进入农耕文化后,二十四节气告诉我们,古人对自然的态度是认识自然,然后去顺应自然,诸如“寒露到霜降,种麦日夜忙”,“谷雨前,好种棉”;“清明后,谷雨前,高梁苗儿要露尖”。……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荀子也曾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样的思想和境界,散见于各类古典文献及道家儒家等著述之中,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王震中《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渊源及其对自然的保护》 材料二 19世纪以来,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西方国家陆续颁布了一些防治大气、水、农药等污染的法规。……20世纪50年代后,西方国家相继成立环境保护专门机构,并通过征收排污费解决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问题。但这类被动的“尾部治理”措施收效亦不甚显著……1970年4月由美国一些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名流发起的一场声势空前的“地球日”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保运动;同时,70--80年代在环境科学的研究过程中,西方国家从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摸清了主要污染物质的污染规律。……80年代西方国家基本上控制了污染,普遍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问题。 ——梅雪芹《工业革会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产生的渊源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以来推动西方国家环境得以较好解决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们从中应得到的启示 【答案】(1)渊源:图腾崇拜;传统农耕文化的出现;百家争鸣思想 特点:历史悠久;与传统农业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强调人对自然的适应 (2)因素:国家通过立法改善环境;西方各国政府主导力量的加强;民间环保运动的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尤其是环境科技的发展;人们环保意识增强等 启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中;注重对环境和资源保护;加强政府立法和政策支持;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和约束。 【解析】 (1)由“追溯到远古的图腾崇拜”“人类进入农耕文化后,二十四节气告诉我们,古人对自然的态度是认识自然,然后去顺应自然” 和“散见于各类古典文献及道家儒家等著述之中”,可以归纳为:图腾崇拜;传统农耕文化的出现;百家争鸣思想。第二小问,从时间来看,历史悠久。从生产力角度来看,传统农耕文化的出现。从思想渊源来看,强调人对自然的适应。 (2)第一小问,注意限定信息“20世纪中期以来”,根据材料四“20世纪50年代末”、“由美国一些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名流发起的一场声势空前的‘地球日’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保运动”、“西方国家基本上控制了污染,普遍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问题”、“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张成为人们的共识”,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第三次革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联系加强;全球性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突出;西方各国政府主导力量的加强;90年代以来“新经济”的出现;人们环保意识日益增强,民间环保运动的推动。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注意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相应法律法规,依法治理污染;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国际间合作,相互借鉴经验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大革命使控制着财力的商人阶级变成统治势力,取代了拥有土地的贵族们;但同样的情况发生在17世纪的英国,却没有经历过流血牺牲,甚至都没有打扰到民众的日常安宁。与过去断然决裂,会导致狂热的行为,接踵而至的可能是突然的横祸和毁灭。个人的明智,来自于他记忆的连续性,团体的明智则需要其传统的延续。 ——摘编自【美】威尔·杜兰特、阿里尔·杜兰特《历史的教训》 以材料中“团体的明智则需要其传统的延续”为主题,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加以简要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团体的明智需要传统的延续。 (史论结合) 英国在光荣革命后,逐步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现代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国王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继续担任英联邦元首,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综述:对于传统的延续,有利于改革,保障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解析】 按照史论结合的原则进行解析。论点是“团体的明智则需要其传统的延续”,要求是结合世界史加以简要论述。抓住观点中的关键词“传统”,结合材料“19世纪的英国,却没有经历过流血牺牲,甚至都没有打扰到民众的日常安宁”,明确史实要重点阐述新型的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旧传统的内容以及二者的融合。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第15、16、17三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元朝至元五年(1268年),制定了《定台纲三十六条》,随后,《行台(行御史台)体察条例》等法规陆续出台并录入《元典章》。这些法规改变了历朝奉行的“以卑察尊”传统,第一次使监察制度得到国家法律保障。元在中央设御史台,在地方置行台和廉访司,对御史台负责,《定台纲三十六条》规定御史台与中书省、枢密院地位等同,并有权弹劾这些部门。《定台纲三十六条》规定行台具有“弹劾行中书省、宣慰司及以下诸司官吏、奸邪”的权力,行省行政体系与行台监察体系各自平行,互不统属。廉访司负责监察行省以下路、府、州、县。元代监察体系覆盖全国,为明清监察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是现代中央、省、市(县)三级监察体系的最早模型。 ——摘编自李晓春《从制度改革看元代监察体制的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概括元代监察体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元代监察体制改革的影响。 【答案】(1)特点:监察法规不断完善(监察有法律保障);构建起从中央到地方,覆盖全国的监察体系;扩大了监察职权,提高监察官员政治地位;监察机构相对独立。 (2)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有利于整顿吏治,缓和社会矛盾;对后世监察制度有一定借鉴意义。 局限:监察职权得到扩大,容易造成滥用职权的问题;服务于专制皇权、也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贪腐和低效现象。 【解析】 (1)根据材料“元朝至元五年(1268年),制定了《定台纲三十六条》,随后,《行台(行御史台)体察条例》等法规陆续出台并录入《元典章》。这些法规改变了历朝奉行的‘以卑察尊’传统,第一次使监察制度得到国家法律保障。”可知监察法规不断完善(监察有法律保障);“元在中央设御史台,在地方置行台和廉访司” “元代监察体系覆盖全国,为明清监察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是现代中央、省、市(县)三级监察体系的最早模型。”可知构建起从中央到地方,覆盖全国的监察体系;“对御史台负责,《定台纲三十六条》规定御史台与中书省、枢密院地位等同,并有权弹劾这些部门。”可知扩大了监察职权,提高监察官员政治地位;“《定台纲三十六条》规定行台具有“弹劾行中书省、宣慰司及以下诸司官吏、奸邪”的权力,行省行政体系与行台监察体系各自平行,互不统属。”可知监察机构相对独立。 (2)结合所学检查制度的相关知识可知元代监察体制改革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有利于整顿吏治,缓和社会矛盾;监察职权得到扩大,容易造成滥用职权的问题;服务于专制皇权、也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贪腐和低效现象。根据材料“为明清监察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是现代中央、省、市(县)三级监察体系的最早模型。”可知后世监察制度有一定借鉴意义;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00年前的7月1日7时30分,随着战斗哨声响起,成千上万的英国士兵开始向法国索姆河岸边进发。这场战役的第一天成为英国军事史上最血腥的一天。仅在这一天内,英军士兵阵亡1.9万多名,受伤超过4万名。而德军方面这一天的损失也十分惨重。这场战役持续了4个多月,有统计数字显示,英军伤亡人数超过48万,法军伤亡人数约25万,而他们的对手德军伤亡人数超过了50万。然而,这场规模空前、伤亡巨大的战役,却没有赢家。这场战役结束之后,英法联军仅仅将战线向前推进了7英里,并没有能够突破德军的防线,德军方面则承受了巨大的人员损失。直到今天,昔日索姆河战役的土地中还埋藏着大量没有清理的弹药,法国当地农民在从事耕作和运输等生产活动时通常要小心翼翼。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哲学专业副教授马修·夏普表示:“‘索姆河’已经在100年后的今天成为工业化的、毫无道理的大规模杀戮的代名词。”“‘帝国主义’成为了一个肮脏的词汇”。 ——摘编自闫勇《伤痛难平:英法追思索姆河战役百年》(2016年) (1)根据材料,概括索姆河战役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索姆河战役的历史影响。 【答案】(1)特点:人员伤亡巨大;持续时间长;两败俱伤。 (2)影响:巨大的战争伤亡,使人们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加速了一战的结束;恶化了生活环境,使当今法国深受其害;警示后人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解析】 本题考查索姆河战役的特点和历史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能力。 (1)索姆河战役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这场战役持续了4个多月”“有统计数字显示,英军伤亡人数超过48万,法军伤亡人数约25万,而他们的对手德军伤亡人数超过了50万”“然而,这场规模空前、伤亡巨大的战役,却没有赢家”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 (2)索姆河战役的历史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直到今天,昔日索姆河战役的土地中还埋藏着大量没有清理的弹药,法国当地农民在从事耕作和运输等生产活动时通常要小心翼翼”“‘索姆河’已经在100年后的今天成为工业化的、毫无道理的大规模杀戮的代名词”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点睛:本大题的两小题基本上属于概括类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比如“索姆河战役的特点”,可以首先把材料中的有关信息划分为三个层次,然后再对每一层次的信息进行概括归纳,按照题干的要求回答好该题。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曾子,名参,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曾参守孔子墓三年后,孔门弟子子夏、子游、子张认为有若面貌很像孔子,要把有若当孔子来事奉,强叫曾参同意。曾参拒绝说:“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父病故时,曾参“泪如涌泉,水浆不入口者七日”,以后“每读丧礼则泣下沾襟”。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摘编自《曾子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曾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曾子被后世尊奉为“宗圣”原因。 【答案】(1)注重内在修养与德行;重孝;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修齐治平的政治观;注重反省的修身观。 (2)传承和发展了儒学思想;其思想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统治者的认可与支持。 【解析】 第(1)问,“内容”,由曾子否定“要把有若当孔子来事奉”,反映出他注重内在修养;由材料信息“父病故时,曾参‘泪如涌泉,水浆不入口者七日’,以后‘ 每读丧礼则泣下沾襟’” 得出重孝;“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得出修齐治平的政治观、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吾日三省吾身”反映注重自身修养。 第(2)问,“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曾子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因为曾子传承和发展了儒学思想;曾子的思想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曾子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与支持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