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静海区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1月份四校联考历史试题
静海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四校联考试卷 高二 历史 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3页,第Ⅱ卷第4页至第6页。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其中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1个正确答案) 1.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二者主张的共同点是 A. 实行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B. 运用礼法惩戒人性之恶 C. 主张通过教化引导人们向善 D. 主张提高道德的自律性 【答案】C 【解析】 孟子和荀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主张都是从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生发而成,即通过教化引导人们向善,故选C;A是孟子的思想,排除;B是荀子的思想,排除;D是孔子的观点,排除。 2.《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诸子“百家争鸣” B. 始皇帝焚书坑儒 C. 汉武帝独尊儒术 D. 司马迁撰《史记》 【答案】C 【解析】 【详解】《诗》、《书》由孔子的私学教材最后位列汉代官方史书的第一大类,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故选C项;诸子“百家争鸣”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始皇帝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大受打击,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司马迁撰《史记》明显与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无关,故排除D项。 3. 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这表明 A. 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B. 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 C. 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D. 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王夫之被清末的革命者描绘为反清排满的象征,同时又被清政府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这并不矛盾,也不是他的多面性,只是各方为了满足自身的政治需要而为之的。因此体现出对人物的历史评价受到现实政治的影响。因此B项正确。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在这里不符合,因为传统思想不可能有截然相反的两个结论。所以A项错误。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C项也是错误的。历史评价必须把人物放回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因此D项错误。 4.五四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观点哪一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 )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C.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D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五四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贽提出孔子不是天生之圣人,反对盲从孔子。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A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主张,与题无关,排除;C项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是顾炎武的主张,与题无关,排除;D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朱熹的主张,与题无关,排除。 【点睛】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5. 有人说:“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唯独禁人的本能。”你若同意上述的观点,主要依据是 A. 启蒙思想;民贵君轻 B. 人文主义;存天理,去人欲 C. 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D. 信仰得救;致良知,有孝道 【答案】B 【解析】 【详解】近代西方“不禁人的本能”意思是强调人的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应指人文主义。启蒙思想、因信称义、信仰得救,都是人文主义的表现形式。古代中国“禁人的本能”指理学思想压抑、束缚人性,即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B项正确;ACD三项均排除。故选B。 6.美国学者约翰·梅里曼认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长篇史诗《埃涅阿斯纪》的主人公埃涅阿斯是罗马公民理想人格的典范,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A. 推崇罗马神权统治 B. 利用宗教表达诉求 C. 否定天主教会教义 D. 主张灵魂自我救赎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意大利人文主义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主要目的是通过宗教来表述对人性解放和人性尊严的肯定,B选项符合题意。推崇罗马神权统治的说法不符合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实,A选项排除。否定天主教会教义是宗教改革的内容,C选项排除。马丁·路德主张灵魂自我救赎,D选项排除。 7.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画家以希腊神话中的情节为素材进行创作。在描绘天神宙斯用一阵“黄金雨”吸引人们时,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人物提香直接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表现。提香的这一表现方式 A. 带有画家生活环境的烙印 B. 突出了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 C. 附和了教会宣扬的道德观 D. 体现了神韵写意的绘画风格 【答案】A 【解析】 【详解】 由材料可知,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画家在描绘天神宙斯时用一阵“黄金雨”表示,而提香在此基础上用一枚枚金币来表现,这说明画家在创作时会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故选A。文艺复兴的核心精神是人文主义,它突出人中心地位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显然这不能通过一枚枚金币来表现,排除B;提香的画作否定了教会宣扬的道德观,排除C;写意为中国画的特征,排除D。 8.马丁·路德提出:“基督徒具有‘精神的属性’,在精神方面,他们是自由的,只服从于上帝;基督徒还具有‘肉体的属性’,在物质方面,应当服从世俗权威,可以当兵,可以嫁娶,可以过任何世俗生活。”其主要目的是 A. 主张因信称义 B. 否定教皇权威 C. 反对禁欲主义 D. 强调王权至上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认为,教徒在精神上只服从上帝,在世俗生活中要服从世俗权威,结合所学可知,这表明马丁·路德主张信仰自由和世俗权威高于教会,实际上否认了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的教义和主张,其目的是否定教会的权威;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马丁·路德对教皇地位的否定,反对禁欲主义是其中的一个表现;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世俗王权和神权的地位。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9.启蒙运动之前,西欧知识分子以欧洲生活方式为标准来评判美洲印第安人,认为他们处于野蛮落后的状态。而在法国启蒙运动中,不少启蒙思想家则称赞印第安人自然纯朴,视其为“高贵的蒙昧人”。启蒙思想家此举意在 A. 批判传统认识的狭隘 B. 肯定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 C. 宣扬自由平等的理念 D. 批评西欧对美洲的殖民侵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在法国启蒙运动中,不少启蒙思想家则称赞印第安人自然纯朴”,结合所学可知,启蒙思想家宣扬自由平等,启蒙思想家是借助美洲社会那种自然的状态来反对法国社会的不平等,故C正确;启蒙思想家是反对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并非批判传统认识,排除A;启蒙思想家的主旨是借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并非肯定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排除B;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0.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文艺复兴为人本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那么启蒙运动则是‘大兴土木’”。这里的“大兴土木”是指 A. 主张简化教规教仪 B. 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C. 强调知识与道德 D. 构建“理性王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清理了场地”是指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摧毁蒙昧;启蒙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与文艺复兴不同之处在于思想家们构筑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的理论。与材料中的“大兴土木”意思相符,故D项正确;A项是宗教改革的内容;B项是古希腊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C项是苏格拉底的主张;故排除ABC项。 11. 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 ) A. “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 “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 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 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A中司南出现于战国时期,A错误;据考古发现,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B错误;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D说元朝发明活字印刷术是错误的;而唐朝首先将火药应用于军事,故选C。 【考点定位】必修三 -古代中国科技-四大发明 12.《齐民要术》中“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所反映的农学思想是 A. 因时因地制宜 B. 多种经营 C. 人定胜天、天遂人愿 D. 重农抑商 【答案】A 【解析】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是指要顺应天时,裁量地利,根据规律办事,那么用力少而收获多,如果违背规律,就会没有收获。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CD项。 13.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有着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A. 固守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 B. 受到西方殖民者侵扰 C. 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D. 经济停滞倒退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明清时期中国固守自然经济生产方式,科技发展以维护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无法推动社会变革,故A项正确。B项,西方殖民侵扰使中国加快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明清时期中国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排除。D项,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繁荣,排除。 14.古代中国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赋一诗一词一曲一小说的变化过程。变化反映了 ①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②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 ③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④城市经济的繁荣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词、曲、小说逐步通俗化,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结果。②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①③与这种变化过程无关,排除含有①或③的ABD项。 点睛:宋元时期,我国商业经济繁荣。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一经济领域的变化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从宋元明清文学发展趋势上看,文学潮流表现出日益平民化、世俗化的特征。反映市民生活,适应市民需要成为文学发展的动力。 15.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2015年是羊年,从汉字“羊”的五种书体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汉字 ①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②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 ③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 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汉字至今已有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其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是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故①③项正确,选B。表音文字是指一个语言在表达其内容时,以语音来表注记录的形式和符号的文字系统,表音文字会与其口语达成一定的吻合。假名、拉丁字母等都属于表音文字,汉字不属于表音文字。故②项错误,排除AC。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古代西亚的楔形文字,并非汉字,故④项错误,排除D。 16.英费尔德在《物理学的进化》中说:“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其主要说明了伽利略 A. 引发了近代自然科学的革命 B. 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C. 继承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思想 D. 开创了从实验中认识自然的方法 【答案】D 【解析】 题干的关键信息是“科学的推理方法”,伽利略的科学方法就是从实验得出结论,故D项正确;近代自然科学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出现,故A错误;B说法不全面,不符合材料内涵;C中继承没有体现,哥白尼主要是天体理论。 17.1919年5月29日,英国皇家学会科考队在几内亚湾普林西比岛拍摄的日蚀照片和随后的计算证实了如下观点:引力是因质量的存在而引起的时空连续场的弯曲。本次科考活动支持了 A. 经典力学 B. 相对论 C. 进化论 D. 量子论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义相对论认为,物质存在的现实空间不是平坦的,而是弯曲的,空间结构取决于物质的质量及其分布情况,空间弯曲的程度体现为引力场强度,B选项符合题意。经典力学的体现是三大定律,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进化论强调的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C选项排除。量子论属于微观物理学,D选项排除。 18.由于达尔文提供了丰富而恰当的进化的证据,加上他对于进化的解释,使绝大多数生物学家都很快相信了进化的发生是客观的事实。达尔文关于“进化的解释”是 A. “自然选择” B. “物种同源” C. “上帝创人” D. “用进废退” 【答案】A 【解析】 自然选择也称为物竞天择,指生物的遗传特征在生存竞争中,由于具有某种优势或某种劣势,因而在生存能力上产生差异,并进而导致繁殖能力的差异,使得这些特征被保存或是淘汰,符合达尔文关于“进化的解释”,故选A;“物种同源”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论,排除;“上帝创人”是天主教会的观点,“用进废退”是拉马克的观点,排除CD。 19. 梁启超《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中国“向西方学习”进入了哪个阶段? ( ) A. 物质技术 B. 政治制度 C. 思想文化 D. 实业教育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以看出此时期向西方学习进入到了政治制度的阶段,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是洋务运动时期的;C项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D项不是向西方学习的内容。 【详解】 20.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A. 挽救民族危亡 B. 实现富国强兵 C. 引领思想启蒙 D. 建立民主政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可知,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故答案为C项。A项,挽救民族危亡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洋务运动的目标是实现富国强兵,与“戊戌变法的意义”不符,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没有真正实践民主政治制度,排除。 21.近代化在思想上的表现是思想文化的大众化和科学化。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科学观念与中国封建思想──儒家思想之间的一场严峻的斗争。这场斗争反映了 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尊孔复古”逆流泛滥 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 中西文化观念的激烈碰撞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经过新文化运动,先进的知识分子全盘否定传统儒家思想,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化,故选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事件是辛亥革命,排除A;尊孔复古泛滥的现象指的是袁世凯复辟,排除B;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排除C。 点睛: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就此题而言设置较为简单,只要读懂题干即可。 【详解】 22.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A. 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B. 西学涌入致中西文化碰撞交融 C. 近代中国政局变化和社会转型 D.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A、B、D三项中的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都属于中国社会的变化和转型的具体表现,故C项正确,故本题选择C项。 23.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的“民族”色彩也很突出,但那主要是“驱逐鞑虏”、“排满兴汉”的民族性,与后来“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不是一回事。其依据是 A. 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B. 没有无产阶级领导 C. 在革命中曾经寻求西方国家支持 D. “排满兴汉”体现了大汉族主义思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旧三民主义的形式相同,都是“民族、民权和民生”三大主张,但内涵确有较大不同,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只强调推翻满清统治,实现国内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而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则明确提出反帝的主张,要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摆脱受殖民压迫的窘境,所以答案选A,B C D三项不是新旧三民主义的主要差别。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 24. 中国国民党某大会宣言提出:“民族主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在该理论的推动下 A. 国民革命运动取得胜利 B. 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 C. 国共合作有了政治基础 D.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 1924年1月23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性文件。这个宣言是在孙中山的组织指导下﹐由国共两党的代表共同制订的﹐既反映了与会者的集体意志﹐也体现了孙中山晚年思想的发展。关于民族主义﹐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的革命任务。号召各民族共同努力﹐争取革命成功﹐废除民族压迫﹐组织自由平等统一的国家。关于民权主义﹐主张把政权放在人民掌握之中﹐实行民主政治。指出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得而私也”。表明要发展各革命阶级联合的共和制度,提出了明确的反帝主张,称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故选C项。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包含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精神﹐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因而成为国共两党进行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础。 【点睛】 【详解】 25.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下列属于“第二次反思”结果的是 A. 联俄联共 B. 中体西用 C. 变法维新 D. 革命图存 【答案】A 【解析】 根据“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可以排除B、C、D;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表明中国革命不再单纯地学习西方,故A正确。 第Ⅱ卷 二、综合题(共3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四大发明的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消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民主制度。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马克思曾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经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加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威廉·李卜克内西《忆马克思》 材料二:公元1600年以来世界主要科学成果统计表。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四大发明在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回答科技成果从发明到运用有什么特点?这些成果的广泛应用对人类社会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作用? 【答案】 (1)影响:①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社会进步;②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或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③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④促进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2)特点:科学成果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越来越快(或科学成果从发明到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越来越快)。作用:①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②电和电器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③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成熟与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到“信息时代”。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火药的发明,消除了封建制度,…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发现美洲…”从社会转型角度具体分析四大发明对西方近代化的影响即可。 (2)结合材料二表格中应用研究与推广年限的时间差可知科学成果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越来越快;二问结合所学从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及信息时代的意义进行回答。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材料二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矣。 材料三 “故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1925年3月 材料四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五 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不论高揭什么主义,只要你肯竭力向实际运动的方面努力去作,都是对的,都是有效果的。……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1)材料一中的作者是谁?他提出了什么思想? (2)材料二应是哪一派别提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政治实践在社会上所起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材料三中为了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先生晚年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4)材料四中提到的“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材料五宣扬的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5)通过上述材料,归纳中国近代前期思想领域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 【答案】(1)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2)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思想启蒙。 (3)重大发展: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原因: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屡次失败;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孙中山的爱国主义精神。 (4)民主与科学。宣扬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5)从学习西方技术、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从向西方学习到宣传马克思主义。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海国图志》为魏源所著,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2)根据材料二“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可知为维新派,二问结合所学列举维新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即可;三问结合所学从思想启蒙进行回答。 (3)根据材料三“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结合所学可知,晚年孙中山发展新三民主义,实行三大政策并推动国共合作实现;二问结合所学从历史教训、国际援助及孙中山个人实践进行分析。 (4)结合材料四可知两位先生为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科学”口号,二问根据材料五“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可知李大钊主张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改造中国,三问结合所学从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进行回答。 (5)结合所学从西学东渐的过程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③》 材料二 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6月) 材料三 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注: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和荀子的主要思想。 (2)材料二中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是什么?并指出其持此种态度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对传统儒学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态度在当时的进步作用。 【答案】(1)主要思想:孟子:仁政;民为贵,君为轻(民贵君轻)。 荀子:用“仁义”和“王道”治国;以德服人;君舟民水。 (2)态度:利用。原因:①传统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影响深刻,利用它为了减少阻力。②资本主义经济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保守性。③与康有为个人经历和文化素养有关。 (3)态度:反对(否定、排斥、批判)。 作用:①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②知识分子受到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③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④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⑤促进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解析】 【详解】(1)本小问的思想,根据材料一“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可以得出孟子的思想是仁政;民为贵,君为轻(民贵君轻)。“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可以得出荀子的思想是用“仁义”和“王道”治国(仁政);以德治国(以德服人);君舟民水。 (2)材料二中“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认为将孔子奉为改制的代表,其目的可以从减少变法阻力、个人 主观努力、阶级局限来回答。 (3)材料三中明确指出了“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认为儒学与共和不容,可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思想解放、宣传共和、冲击儒学地位角度进行分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