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邢台市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范围:必修五:1-13课、选修一:《长恨歌》《蜀相》《书愤》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建筑的特征(节选)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官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1. 下列对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是从中国人民在长期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考验,而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B. 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建筑实践中普遍承认并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C. 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是整个中华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D. 是在木材结构建筑中产生的,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的规则和惯例。 2. 关于选文最后一段“可译性”的理解和论述,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一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论证方法主要采用了例证法和对比法。 B.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规则和和惯例来处理它们的建筑,但是他们是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 C. 不同民族创造的台基、栏杆和台阶,尽管形式可能不同,但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 D. 天坛皇弯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是有着相同的建筑特点和建筑风格的,说明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的融合性。 3.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但都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B.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建筑形式,原本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只不过西方建筑体系很早将砖石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C. 中国建筑往往采用木结构形式,而西方建筑往往采用砖石结构,说明这两种建筑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D. 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与文艺复兴时代窗子使用的“词汇”和“文法”不同,但是其“内容”是相同的。 【答案】1. B 2. A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的解释,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A项将概括的范文由建筑而无限扩大。C项仅仅的比喻性的描写,没有揭示概念的内涵。D项缩小了概念的范围,不仅仅是木材结构。 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选文最后一段“可译性”的理解和论述,A项,结合文本最后一节内容分析可知,这一段没有运用对比法来论证。“这许多例子说明”干扰性较强。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原文是说中国建筑和西方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然后出现砖石结构,所以C项错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花瓷细腰鼓 眉间坊是一条街。为什么叫坊不叫街,好像没人说得清楚。街不宽,也不长,四月的风卷着落花从东头过来,百米之后就消失在了西头的车流里。街还不直,微有弧线。 鲁老师一个人住在眉间坊一座三间平房围成的小四合院里。地是红砖铺的,年岁久了,一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春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飞扬。围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 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有时候鲁老师也念些旧文,只是鲁老师念旧文的时候要打节奏,打节奏用的是一个瓷的细腰鼓,两头蒙皮,是什么皮大家不知道,但那瓷鼓晶莹而深透,秋水一般。鲁老师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嘴里念:“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孝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鼓声穿云裂石,鲁老师满面沦桑。 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口。站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字是:无念尔祖,幸修厥德。 关于鲁老师,一直就有很多的猜侧。 有人说鲁老师书香门第,早年是留过洋的,会几国外语;也有人说鲁老师祖上是有名的富商,传下宝贝无数;当然,也有人说,鲁老师就一个离群索居的退休老头,儿孙都在国外,多年不曾回来过。 不管怎么着,大家都知道鲁老师是个文化人,很敬重。 常进鲁老师院里的是老宋。老宋是厂里的水暖工,也懂点电,所以谁家管道破了,电不通了,都请老宋去看看。老宋经常到鲁老师家去,因为鲁老师那房子也老了,经常有个下水道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事情。开始时,鲁老师家有事,悄悄喊声老宋,老宋就去了;后来老宋也不让鲁老师喊了,差不多了就去鲁老师家检查检查。有事处理个事,没事就坐在院里看鲁老师打腰鼓念旧词儿。 人总是要老的,鲁老师眼看着就一年一年老了。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也打打鼓,但是看见过的人都说,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大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 这个问题渐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 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一下脚步,或者不自觉地回头望上一眼鲁老师那青灰的院门,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掉了不少,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听见老宋的叫声,大家都跑过去。鲁老师半躺在院子里的一把藤椅上,脸色青灰,冲大家笑了笑,笑得很艰难。大家说快把鲁老师送医院吧,鲁老师摇头,意思是不必了。鲁老师看看桌上那只腰鼓,又慢慢抬眼看着老宋。 那腰鼓黑地、乳蓝白斑,漂亮得不染一丝烟火气—大家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那只鼓,也第一次发现鲁老师家里空空荡荡让人心酸。 老宋为难地看看鲁老师。 鲁老师叹了口气,显得特别失望。大家说老宋你什么意思?你真要鲁老师放不下?老宋说哪敢让鲁老师放不下?跟鲁老师这么些年,这腰鼓我不是不会打,我是怕我念得不好,不像鲁老师那样。大家说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念,你打鼓可以吧?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 老宋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腰鼓,开始拍打,那声音清越而悠远,仿佛带着几千年辽远的气息。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 没有人问大家是啥时候学会那些旧词的,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重,像暗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之间,都浸透了青花瓷的声音……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花瓷细腰鼓,说那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是香山段店窑烧制的,是唐钧瓷的鼻祖“黑唐钧”,是皇宫的贡品,连皇帝都用过,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呢!眉间坊的人说,就你懂?你懂为啥不明白“地之性,帷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祖上传下来的? 那人赤陡然,掩面而去。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以“眉间坊”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开头部分又特别交代航拍镜头下“人字的那一撇”,暗示了与“做人”相关的小说主题。 B. 小说中描写了鲁老师居住的“小四合院”,青红的小院、飞扬的槐花相交织,渲染出神秘阴森的氛围,烘托出鲁老师离群索居的特点。 C. 作者描写鲁老师击鼓时“鼓声穿云裂石”“满面沧桑”这一场景,意在表现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以及众人对鲁老师文化人身份的敬畏。 D.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是因为鲁老师觉得老宋得到自己的真传,可以和自己一样打鼓念旧词而感到欣慰。 5. 小说中三次出现“匕里香”,第一次写鲁老师家的四合院“爬满匕里香”,表现鲁老师小院的生活环境,其他两处各有什么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 6. 小说以“花瓷细腰鼓”为题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4. A 5. ①第二处:以“七里香花瓣”的掉落渲染冷清的氛围,暗示鲁老师年老的孤独、生命的衰颓。②第三处:以“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形象地表现了鲁老师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对眉间坊人的深远熏染。 6. ①“花瓷细腰鼓”暗示鲁老师身世不凡,击鼓念经的场景,暗示出他儿孙不孝和人生沧桑。②围绕“花瓷细腰鼓”,老宋关心鲁老师而学会击鼓,众人在熏染中学会念经,凸显了人性的美好和对传统文化道德的敬慕。③鲁老师后人打听“花瓷细腰鼓”又惭愧离去,前后对比,引发了对孝道的拷问。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B项“神秘阴森”不恰当;C项“表现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不当,结合鲁老师嘴里念的内容可知,更多表现鲁老师的伤痛和感慨;D项原因分析不全面,应该是老宋和众人领受到传统文化而使鲁老师感到欣慰。 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出现“匕里香”的作用分析,找到相关语段,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结合文本内容“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掉了不少,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分析,渲染冷清的氛围,结合上文内容“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暗示鲁老师年老的孤独。“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之间,都浸透了青花瓷的声音……”,表现鲁老师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对人的熏染。 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小说标题的内涵。常见的从故事情节结构角度、人物形象角度、 小说主题角度、环境角度等分析。如本题为“花瓷细腰鼓”,本义:从人们的猜测可知,暗示鲁老师身世不凡,击鼓念经的场景,暗示出他儿孙不孝。引申义:围绕“花瓷细腰鼓”展开,凸显了人性的美好和对传统文化道德的敬慕。“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花瓷细腰鼓”“那人赤陡然,掩面而去”,鲁老师后人打听“花瓷细腰鼓”又惭愧离去,前后对比,引发了对孝道的拷问。 点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如本题“花瓷细腰鼓”,凸显了人性的美好和对传统文化道德的敬慕。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街头随机问一句,王者荣耀是什么,想必多半人都知道这是一款多人在线战术竟技游戏(即MOBA)。游戏中,五路、三路或一路英雄在地图上施展技能、提升等级、互相厮杀,并以率先摧毁敌方基地的水晶塔为最终目标。时常看到在餐厅、电影院门前,三五个年轻人聚在一起低着头拨弄着手机,那十有八九是一起“开黑”(组队开始游戏)了,并且不时能听到“我一个技能一千血”之类的游戏台词。 根据2017年4月腾讯互动娱乐年度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王者荣耀》累计注册用户超过2亿,成为全球用户数最多的MOBA手游,根据腾讯方面的数据,其日活跃用户达500。万。 厦门海沦延奎小学六年级班主任谢美兰在班上做过一个小调查,发现全班41名同学里,有一半孩子在玩这款游戏。一些家长质疑说,大量中小学生沉迷于这款游戏,甚至有媒体报道称,该款游戏过半用户是中小学生。 腾讯方面对“过半用户是中小学生”的质疑予以了否认。市场研究机构极光大数据发布的《王者荣耀研究报告》显示,14岁以下用户占3.5700; 15岁一19岁的占22.2000 对于记者采访时提出的该游戏18岁以下用户数据信息,腾讯方面未予回复,并表示从未发布过此类官方数据。 (摘自《新华社:“王者荣耀”还是“王者农药”:健康游戏不止于防沉迷》) 材料二 “荆柯就是女的!” 谈及历史人物荆柯,在天津市蓟州区上小学三年级的王龙(化名)言之凿凿,言语间都快跟记者急眼了:王龙对荆柯的了解,基于手机游戏《王者荣耀》。《王者荣耀》作为即时对战类游戏,其中的游戏角色多为历史人物,如荆柯、诸葛亮、武则天等。在使用这些历史人物的同时,这款游戏还给这些历史人物设定了一些新的职位与身份。 在这款游戏中,英雄分为坦克、战士、法师、刺客、射手、辅助六类。不同的历史人物有不同的分类,游戏中可以查看各种英雄角色的介绍。比如,游戏中有名为“李白”的英雄角色,这个角色是这样定义的:李白,青莲剑仙,定位:刺客/战士,擅长:突进/收割。不仅仅是李白,许多历史人物都被重新赋予了新的定位,还有如诸葛亮、扁鹊变成了法师,虞姬、李元芳变成了射手。 《王者荣耀》中的英雄角色还有各种造型,如刘备的造型是使用枪支的“黑帮”教父,刘禅变成驾驶机器人的形象,黄忠扛起了大炮,高渐离拿起了吉他,马可波罗使用的则是双枪。其中最离谱的,则是将荆柯的角色设定为女性。这也是小学生王龙坚持认为“荆柯就是女的”的原因。 (来源《法制网》) 材料三 一款游戏成为全民性、现象级,足见其魅力;又被称为“毒药”“农药”,可见其后果。最近,当《王者荣耀》在一波波圈粉,又一波波被质疑时,谙如何解“游戏之毒”令人深思。 作为游戏,《王者荣耀》是成功的,而面向社会,它却不断在释放负能量。从数据看,累计注册用户超2亿,日活跃用户超800。余万,每7个中国人就有1人在玩,其中“。。后”用户占比超过2000。在此可观的用户基拙上,悲剧不断上演:13岁学生因玩游戏被父亲教训后跳楼,11岁女孩为买装备盗刷10余万元,17岁少年狂打40小时后诱发脑梗险些丧命……到底是游戏娱乐了大众,还是“陷害”了人生,恐怕在赚钱与伤人并生时,更值得警惕。 多数游戏是无罪的,依托市场营利也无可厚非,但不设限并产生了极端后果,就不能听之任之。这种负面影响如果以各种方式施加于未成年的孩子身上,就该尽早遏制。以《王者荣耀》为例,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游戏内容架空和虚构历史,扭曲价值观和历史观;二是过度沉溺让弦子在精神与身体上被过度消耗。因此,既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游戏需求,又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研发并推出一款游戏只是起点,各个主体尽责有为则没有终点。 (摘自人民网:《王者荣耀》,是娱乐大众还是“陷害”人生) 材料四 7月3日、4日,人民网针对腾讯旗下“王者荣耀”连续刊发2篇评论,指出“王者荣耀”的危害性并呼吁政府和游戏制作方加强监管。与此同时,7月4日,“王者荣耀”游戏制作人在腾讯公司官方微信公号刊出的访谈中表示,其实,游戏和其他娱乐方式一样,也能够成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会被社会垢病的洪水猛兽,精神鸦片。 7月4日,腾讯公司官方微信公号消息指出,腾讯将推出史上最严防沉迷措施,以《王者荣耀》为试点,率先实施健康游戏“三板斧”。首先上线的是限制12周岁以下玩家每天只玩一小时,后续还将实现晚上9点后禁止登录;绑定硬件设备一健禁玩;强化实名认证体系—这“三板斧”将逐步、持续推进。 (摘自搜狐网)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使用了一系列数据来说明《王者荣耀》这款游戏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B. 材料二中小学生王龙坚持认为“荆柯就是女的”,从某种层面上折射出了这款游戏的危害之大。 C. 材料三的内容说明人民网对《王者荣耀》的态度是否定的,因为它导致了许多极端事件的发生。 D. 材料四中指出腾讯公司将推出史上最严防沉迷措施,率先实施健康游戏“三板斧”。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 《工者荣耀》已经成为全球用户数最多的MOBA手游,其日活跃用户达5000万,游戏主体是未成年人。 B. 《王者荣耀》作为即时对战类游戏,其中的游戏角色都是历史人物,还给这些历史人物设定了一些新的职位与身份。 C. 《王者荣耀》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游戏内容架空和虚构历史,扭曲价值观和历史观;二是过度沉溺让孩子存精神与身体上被过度消耗。 D. 腾讯公司认为游戏和其他娱乐方式一样,也能够成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会被社会垢病的洪水猛兽,精神鸦片。 E. 游戏的研发者只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游戏需求,又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由此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9. 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已是普遍现象,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悲剧。针对上述材料,你认为从哪些方面来防范才能将网络游戏对孩子的危害降到最低? 【答案】7. C 8. CD 9. ①游戏研发者和企业方面,不能只重利益而忽略应担负的社会责任。②政府方面,既要鼓励企业创新,支持企业开拓,又不能放松监管那根弦。③家庭方面,家长们要学会分辨游戏级别,强化对子女的日常教育,培养积极爱好,转移注意力。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C项结合文本内容“作为游戏,《王者荣耀》是成功的”可知,并非否定,也肯定了其成功之处。 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A项“游戏主体是未成年人”于文无据。B项“都是历史人物”与原文不符。E项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各个主体尽责有为则没有终点”。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分析,用文中的事例进行说明,然后谈对自己的看法。题干“从哪些方面来防范才能将网络游戏对孩子的危害降到最低”,可以从游戏参与的不同主体角度分析,如游戏研发者和企业方面、政府方面、家庭方面等,结合文本内容具体阐述即可。 点睛:此类题目需要提出建议,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本题结合内容“多数游戏是无罪的,依托市场营利也无可厚非,但不设限并产生了极端后果”分析可知,游戏研发者和企业方面,不能只重利益而忽略应担负的社会责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于仲文,字次武,髻龀①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 (隋)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 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 毗罗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 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隋书·于仲文传》) ①髻龄(tiáo chèn):幼年,幼童。②蜀公:指尉迥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毗罗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 B. 毗罗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 C. 毗罗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 D. 毗罗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 11.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家”,古义指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例如,《晋书·杜预传》:“文帝嗣立,预尚帝妹高陆公主,起家拜尚书郎。” B. “高祖”是皇帝的庙号,庙号是指皇帝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称的唯一名号,再如“太宗”“太祖”“高宗”等。 C. “者”,文言虚词,一般用在句中或句末。“所从骑战死者”中的“者”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D. "17下”,宫17之下,借指帝王所居的宫廷,有时也可代指京师。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仲文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攻打他。 B. 于仲文击溃了宇文威的军队之后,尉迥又派遣两路大军围击于仲文。于仲文因麻痹大意而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 C. 《孙子兵法》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仲文可谓深谙其道,在城武一役中,他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散之时,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 D. 在平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运筹帷握,历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斩杀席毗罗。因此,朝廷为他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泅水之滨。从此,于仲文功成名就。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文军次寥堤,去梁郡匕里,仲文以赢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佯北,让军颇骄。 (2)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以为檀让,乃出迎渴。 【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于仲文的军队驻扎在蓼堤,距离梁郡七里,于仲文用(让)瘦弱的士兵挑战。檀让出动全军来抵抗,于仲文假装失败逃跑,檀让的军队很骄傲轻敌。(得分点:“次”“去”“羸”“北”) (2)于仲文挑选精锐士兵,假装竖起尉迥的旗帜,兼程前进。徐善净望见(于仲文的军队到达),还认为是檀让到了,于是出城迎接拜见。(得分点:“简”“伪建”“倍道”“以为”)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固定名字保留“仲文”“毗罗”,结合句意断句。参考句意:席毗罗迫近官军,于仲文背城布阵,在距离军队几里的地方,在麻田中设下埋伏。两阵刚刚交锋,伏兵出动,他们都拖着柴枝擂鼓呐喊,尘埃布满天空。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B项,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B项结合文本内容“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分析,文中无“麻痹大意”之说,所以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如本题B项文中无“麻痹大意”之说,所以选B。 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1)“次”译为驻扎,“去”译为距离,“羸”译为瘦弱的,“北”译为失败逃跑。(2)“简”译为挑选,“伪建”译为假装树起,“倍道”译为兼程,“以为”译为认为。 参考译文: 于仲文,字次武,幼年就聪明灵活,小时候上学,就沉迷书中而不知疲倦。等到长大之后,卓异豪爽,胸怀大志,气度超凡。从家中被征召出来做官,担任赵王的属官,不久升迁为安固太守。 隋高祖任北周丞相时,尉迥发动叛乱,派遣部将檀让攻占黄河以南地区。又派人诱招于仲文,于仲文拒绝了他。尉迥对他不听从自己非常愤怒,派遣仪同宇文威进攻他。于仲文迎战,大破宇文威的军队,斩首五百多人,因功被授予开府。尉迥又派遣他的部将宇文胄渡过石济,宇文威、邹绍从白马出兵,两路并进,又进攻于仲文。于仲文估计自己支撑不住,就扔下妻子儿女,率领六十多个骑兵,打开城池西门,冲破重围而逃。(于仲文)被贼兵追赶,边战边逃,跟随的战死的骑兵有十分之七八。于仲文仅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尉迥于是杀了于仲文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高祖见到于仲文,把他请到自己的内室,替他伤心哭泣。提升他为大将军,兼任河南道行军总管。把朝廷的乐队给他,让他乘驿车火速到洛阳去发兵,来讨伐檀让。 席毗罗迫近官军,于仲文背城布阵,在距离军队几里的地方,在麻田中设下埋伏。两阵刚刚交锋,伏兵出动,他们都拖着柴枝擂鼓呐喊,尘埃布满天空。席毗罗的军队大败而逃,于仲文乘机追杀,贼兵都投进洙水而被淹死,洙水因此而断流。俘获了檀让,用囚车把他送到京师,黄河以南地区全部平定。席毗罗躲藏在荥阳的一户人家,被捉出斩首,把他的首级送到京师。朝廷为于仲文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 史臣说:于仲文博览群书,以出众的谋略称许自己,平定尉迥之乱,于是功成名就。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姑苏有赠 俞德邻① 画接珠翠列婷婷,辽鹤②重来失故城。商女不知宁有恨,徐娘半老尚多情。 一帘花雨谈幽梦,双桨蒓③波急去程。却倚阊门④重③回首,茄声鸣咽暮云横。 [注释]①俞德邻(1232-1293 ):宋末元初诗人。本诗是元朝初年作者赠歌伎之作。②辽鹤:《搜神后记》载,丁令威,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成仙后化成鹤回到故乡。③蒓:蒓菜,又名水葵、马蹄草等,吴地水中多药。可以作羹,其味鲜美。这种蒓羹曾引起西晋诗人张翰的故园之思。④阊门:姑苏城的西门。⑤重:读zhòng,难,困难。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联诗人写在画楼里见到了佩珠戴翠的娇娘,接着用丁令威这则神话,抒发感慨。 B. “商女不知宁有恨”,承起句而来,化用李商隐《泊秦淮》的诗意。 C. 颈联“一帘花雨谈幽梦”,紧承上句,点明了来游的时间和事件。 D. 尾联以景结情,寓情于景,通过营造凄凉萧瑟的意境,传达出作者的哀伤悲切。 E. 本诗是作者赠歌伎之作,写得凄枪悲慨,又大量用典,明白如话。 15.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BE 15. ①无限伤感,缅怀故国的情意。江山易主,景物全非,这“失故城”三字里蕴含着无限的伤感情意。②依依不舍,不忍离去的悲伤。“却倚阊门”,诗人眷恋繁华的姑苏,依依不忍离去。③回归旧庐,思念家乡的心情。借用“莼波”的典故透露出回归旧庐时的心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B项《泊秦淮》作者是杜牧。E项“大量用典”“明白如话”矛盾,“明白如话”错,应为“深婉感人”。 1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辽鹤重来失故城”,这“失故城”三字里蕴含着无限的伤感情意。结合注释内容“成仙后化成鹤回到故乡”分析。“却倚阊门”,诗人眷恋繁华的姑苏,依依不忍离去。借用“莼波”的典故内容“这种蒓羹曾引起西晋诗人张翰的故园之思”,透露出回归旧庐时的心情。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辽鹤重来失故城”“双桨蒓波急去程”,表现诗人无限伤感,缅怀故国,回归旧庐,思念家乡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 (2)《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磋跄、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 【答案】 (1). 映阶碧草自春色 (2). 隔叶黄鹂空好音 (3). 塞上长城空自许 (4). 镜中衰鬓已先斑 (5). 朝菌不知晦朔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隔”“鬓”“晦朔”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欧洲杯决赛场上,随着葡萄牙前锋埃德尔在加时赛第109分钟的一脚劲射破门,整个球场顿时沸腾起来,葡萄牙球迷热情的欢呼声、叫喊声不绝如缕。 ②都市职场女性剧《欢乐颂》播出以来,大家评价很高,叫好声一片,它成了2016年炙手可热的电视剧目之一。 ③除了朋友圈里的微商推销外,张女士还常被各种名目的诸如“最萌宝贝”“最美人物”等等投票刷屏搞得不胜其烦。 ④毕加索的抽象画风格为何引人注目?人们一直对此莫衷一是。即便是同一个欣赏者,在不同时间去看毕加索的作品,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⑤市民对城市日益堵塞的交通怨言颇多,但市民是否深刻反思过自己对红灯视而不见、横穿公路、跨越防护栏等不可理喻的行为呢? 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都是美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没有毫无瑕疵的人或事,因此不必求全责备。 A. ①④⑥ B. ②③⑤ C. ①②⑤ D. ③④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词语使用判断的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情况下,根据语境,结合着成语的解释来判断。解答成语题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注意搭配的对象。①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用在句中不合“球场顿时沸腾,欢呼声叫喊声”的语境 。②炙手可热: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用在句中望文生义。③不胜其烦:烦琐得让人不能忍受。④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⑤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用在句中不合语境。⑥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目前地理信息交换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成熟,一旦地理信息为广大公众所认可,那么地理信息产业将迅速崛起。 B.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频发,已经成为社会一大公害,特别是近期发生的多起大学生被诈骗案,引发了社会高度关注,广大群众对此类犯罪活动深恶痛绝。 C. 有关统计调查显示,近几个月我市空气质量下降,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严重超标。环保专家分析认为,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是污染源的首要因素。 D. 《人民的名义》这一剧作的成功,说明制作出一部受欢迎的电视剧作品并不难,敢于触碰敏感题材,说真话,说人话,讲能引发当下人感怀的道理,就足以让观众感到甘之若怡。 【答案】B 19. 下列四种不同的表达语最得体的一项是( ) A. 分别总是在六月,回忆是思恋的愁。同窗数载的无数美好瞬间,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之中……(毕业赠言) B. 工会提议用探望一线劳动者的方式过“五一”,这很有意义,群众积极响应,没有一点异议。(广播稿) C. 本人昨日不慎于学校阅览室丢失阿伦特《反抗平庸之恶》一书,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不甚感激!(寻物启事) D. 特邀您作为嘉宾往临我校校园戏剧节,相信您会有幸观赏到最具特色的演出,敬候您的光临。(邀请函)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的得体,解答时主要依据语言得体的要求分析判断,语言得体就是根据语境条件使用语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语言表达适合形式的特点和需要.(2)语言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3)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4)语言表达有分寸感.A、得体;B、“探望”一般指探望病人,并且是指远程的方式,这里应该为“看望”;C、“璧还原物”,敬辞,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璧”敬称对方的东西;D、“有幸”是谦辞,不能用于主办方对嘉宾说.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的误答原因有四:①平时阅读肤浅,分辨不清有关词语对不同对象 的使用规律,谦词、敬词使用混乱;②不能理解不同文体对有关词语的一般要求,分不清口语与书面语、文学用语与公文用语、简称与全称、褒义用语与贬义用语的适用对象;③不能进入角色,根据不同场合选择不同的词语,以学生腔取代所有的交际语言;④平时语言运用随意,目的性差,不注重语言表达效果.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现今时代,做一个中国人,_____,而爱国意识有一定的思想基拙,只有认识到祖国的可爱,才能具有爱国意识。_____,又必须对于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正确的理解。几千年来,_____,虽曾经走过曲折的道路,而仍能自我更新,继续前进,这发展更新的思想基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答案】 (1). 最重要的是具有爱国意识 (2). 而要认识到到祖国的可爱 (3). 中国文化长期延续发展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找准话题。在文段所提供的语境中,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角度应保持一致,而不能混杂。其次考虑语境的和谐。一个文段所描述的画面、环境、情调、氛围、风格应和谐统一,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景致应契合,才能感染读者。再次注意逻辑事理。在语言表达中,应该注意上下文、前后文之间的对应和呼应,若前面说到一种情况,后面就须与之照应统一,不能顾此失彼,自相矛盾。 21. 仿照下面两个例句,请自选话题,写两个推理相近的句子。 (1)所有的偶蹄目动物都是脊椎动物,牛是偶蹄目动物;所以牛是脊椎动物。 (2)所有的奇蹄目动物都不是昆虫,马是奇蹄目动物;所以马不是昆虫。 【答案】(1)所有的猿类都是灵长类动物,金丝猴是猿类动物;所以金丝猴是灵长类动物。(2)所有的鸟类都不是哺乳动物,鸵鸟是鸟类动物;所以鸵鸟不是哺乳动物。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仿写句子。结合题干提示“写两个推理相近的句子”可知,这是简单的三段论推理,可以适当给学生介绍。注意句式齐整,推理科学。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字的文章。 某媒体报道,2017年10月8日,河南南阳某中学举行手机销毁大会。几十部从学生那里没收来的手机被扔进水桶,用锤子砸烂。对此,学校工作人员称,他们也是没办法,一切为学生好。 这件事引起网友争议,有的网友表示:“只要家长同意,该砸就砸,我表示支持。”有的网友表示:“不赞成用这种砸手机的方法,毕竟这是辛苦钱血汗钱啊。看着我都觉得心疼啊。难道就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吗?一定要用这种偏激的方法?” 对于这件事,作为高中生的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手机是把双刃剑 手机在我们生活中是一个使用极为普遍的新科技产品,iphone,金立,诺基亚等品牌新品不断涌现,功能也越来越多。从最初的接打电话,收发短信到后来的拍照,再到后来的上网,微信。手机伴随着社会一同发展。我想说:“手机是把双刃剑。”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手机帮助人们实现了“天涯若比邻”的愿望。从前亲戚、朋友难得一见,彼此只能靠书信来往,如今一个电话打过去,远在天涯的人便可感觉近在咫尺。通过手机,我们可以认识许多的陌生人,扩大交际范围,扩大社交网络覆盖面。从而便于我们及时获取信息,了解最新动向。甚至,通过手机,你还可以找到多年不见的老同学,老朋友;被你喜欢的明星关注,还可以和本国总理连线,参政议政。 手机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多种益处。它是加强彼此间联系的工具,是我们可以浏览整个世界的月光宝盒,它还是能帮助我们了解时政要闻,掌握商务信息,帮助我们实现无纸化办公。 有利就有弊,手机是把双刃剑。每天早晨坐上公交车时,车厢内没有了记忆的喧哗,取而代之的是寂静与沉默。无声的寂静,可怕的寂静。弥漫在整个车厢。几乎每个人手中都拿着一部手机,发着短信,聊着QQ。人们宁愿听那一遍又一遍的信息提示音,用微信打招呼,也不愿意拍拍他人的肩膀,给他人打招呼。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淡漠,人与人之间爱的情感 越来越淡。 老人是最不喜欢用手机的了,有老人说:“自从有了这手机,儿女们回家问候的次数越来越少,甚至连电话都不打,用短信代替。有好几次,她和老伴收到的短信内容是:“爸,妈,我今天有事,不回家吃饭了。你们吃吧。”看到这些,老人们只有无奈的叹息,唉,手机啊手机,你联系得了千万人,坚固千万人的联系网,为什么把我们家亲情这张网,拆得越发松散了呢? 此外,现如今盛行手机诈骗,用手机盗取他人信息。此类事件越来越多,导致人与人之间信任缺失,诚信缺失,人间变得越来越冷漠。 所以说,手机是把双刃剑,有利又有弊。我们要使用好手机,让它为我们人类造福。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干提示“对于这件事,作为高中生的你怎么看”,需要结合材料内容体现自己的思考。材料主要内容是手机问题,在具体作文的时候,需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也可综合立意。参考立意:(1)支持学校做法,一切为了学生。(2)反对这种做法,缺乏对公民财产和尊严的基本尊重(3)辩证来看。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要学会审题,再就依据自己的判断立意。这类作文的题目材料一般是实时事件,对社会有普遍意义的。那么,审题的时候就需要摸清出题人的意图,他的出题倾向是什么。这类题目一般有两个甚至多个视角。虽然说每个视角都可以,但是最好的视角还是有积极意义的,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根据你的立意,提炼出几个关键词。这类题目不需要很有文采,但是一定要表达出你的观点,切忌模棱两可。如本题支持学校做法,一切为了学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