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目标版新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目标版新版

‎2019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考场号_____________ 座位号_________‎ ‎——————————装——————————订——————————线————————————‎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列对我国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法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石器锄耕-刀耕火种 D.刀耕火种-铁犁牛耕-石器锄耕 ‎2.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 C.以农为本 D.重农轻商 ‎3.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这反映出唐朝 A.海外贸易税收占主导   B.对外政治经济的联系加强 C.文化影响力优势明显   D.统治者天朝上国心态严重 ‎4.下图呈现的是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生产工具,其中涉及动力革新的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该材料从本质上表明 ‎ A.商品输出是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B.列强侵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C.列强侵略导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西方侵略造成中国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 ‎6.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这表明李鸿章强调国家走向富强最终取决于 ‎ 8‎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引进西方工业设备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 ‎7.《剑桥中华民国史》载,(辛亥)革命后10年,在(20世纪)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促进了20世纪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长足发展 B.“一战”是造成“经济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很高 D.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毫无益处 ‎ ‎8.国货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发端于20世纪初抗议美国排华事件,20年代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全国性运动,30年代达到顶峰,先后出现“国货年”(1932年)、“妇女国货年”(1934年)、“学生国货年”(1935年)、“市民国货年”(1936年)。这一现象 ‎ A.反映出民族矛盾始终是近代中国主要矛盾 B.体现了国人具有盲目排外的心理 C.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团结和觉醒 D.推动了政府对帝国主义态度转变 ‎9.据统计,1949年至1957年,全国城市人口由5765万增加到9949万,增加了72.58%;农村人口则由48402万增加到54704万,仅增加了13.02%。这一时期人口增长不平衡,主要是因为 A.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 B.受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影响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制约 ‎10.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文件改革农产品统购统派制度,粮食、棉花由统购改为合同定购,逐步取消生猪、水产品和蔬菜派购,允许自由上市交易,按质论价。这些政策措施 A. 瓦解了人民公社体制 B. 扩大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 C. 增强乡镇企业的活力 D. 确立了农村的市场经济体制 ‎11.对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的演化也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下列对联,反映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历史现象的是 A.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深翻土地亩产万斤粮,土法上马日产千吨钢 C.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 D.港澳回归扬眉吐气,申奥成功万众欢呼 ‎12.我国经济特区的“特”是指 8‎ A.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 B.在外交上享有特殊的权力 C.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采取特殊政策 D.即划出的特定的区域,属政治特区 ‎13.21世纪以来,中国许多地方的农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农村土地经营的新办法,通过租赁转让、大户承包、以地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使用权,既打破了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的瓶颈,又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反映农村土地所有制结构的变革 B.中国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 ‎ C.面对国际市场冲击下的政策性调整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表现 ‎14.1879年,李鸿章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清政府的当权者撤销了原议,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这一事件从本质上说明了 A.保守派对西方技术的抵制     B.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 C.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破坏      D.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 ‎15.1898年9月,康有为提出:“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这表明康有为 ‎ A.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B.科学认识落后的根源 C.认识到机器的危害    D.提出剪辫易服的主张 ‎16.20世纪30年代郁慕侠《上海鳞爪》记述:“现下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她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细长的眉毛……可惜头发不金黄,鼻子不高大,眼睛不深陷,和真正道地的外国摩登女子相形之下,还差一些,也是她们的遗憾。”由此可以看出近代上海 ‎ A.女性生活受外来因素影响较大   B.开始出现西化现象和崇洋心理 C.西方的生活方式都到普遍认同   D.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17.15~17世纪在欧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B.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 C.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 D.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 8‎ ‎18.查尔斯•辛格在《技术史》中写道:“在英国,工业革命的种子早已潜藏了多年,然后才爆发式出现了惊人的发展,这并非偶然事件,而是若干因素导致的自然结果。”下列属于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因素的有 ‎①英国君主专制政体的确立 ②圈地运动的开展 ‎③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 ④手工工场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9.1930年,美国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美元贬值41%,以增强美国对外贸易竞争,1931年,英国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50%,这些举措 A.有利于世界秩序的稳定 B.加剧世界经济的混乱 C.有利于摆脱经济大危机 D.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 ‎20.1933年的罗斯福新政使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这印证了 ‎ A.“发展经济的最佳方法是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加干涉”‎ B.“政府直接插手干预私营企业的自由经济是最可怕的事情” ‎ C.“要达到充分就业,其唯一办法就是全部由国家投资”‎ D.“政府应该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市场进行直接干预” ‎ ‎21.二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由此可知,关于福利制度的认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根除了贫富分化 ‎ B.是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的根本原因 C.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D.扩大了政府财政支出,存在降低人们工作积极性等弊端 ‎22.“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出现这一状况是由于苏俄(联)实施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 C.农业合作化政策 D工业化政策 ‎23.“农民被准许在市场上公开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列宁的这一政策 8‎ A.在战争状态下推行 B.全面恢复了资本主义 C.在苏联被长期贯彻 D.利用了商品市场手段 ‎24.1932年,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 居苏联。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苏联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吸引了美国人 B.罗斯福当选总统后实行宽松的移民 C.美苏关系的缓和 D.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向往 ‎25.20世纪30年代前后,美苏两国分别进行了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二者的相似之处是:‎ A面临内忧外患的困难形势 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C影响了世界经济发展模式 D.采用了计划经济模式 ‎26.苏联某一时期与美国的军备竞赛逐步加剧,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后来甚至导致苏联经济全面滑坡。该时期苏联领导人是 A.列宁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27.1960年代,有人谴责美国“以一钱不值的废纸掠夺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资源和工厂”。这主要是针对 A.马歇尔计划             B.布雷顿森林体系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关贸总协定 ‎28.1958~1964年期间,苏联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7%,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1963年时,管理工业的机构不仅没有像原来设想的那样有所精简,反而扩大了二三倍。这说明前几年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没能发挥作用。符合材料中“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 A.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 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行政命令   ‎ D.调整所有制结构促进个体劳动者发展 ‎29.以下标志代表不同的国际组织,中国没有参加的是 ‎ ‎ 30. 下面三幅图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8‎ ‎ ‎ 世界银行标志 世界贸易组织标志 欧元货币样本 A.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明显     B.欧元成为世界通用货币 ‎ C.世界银行主宰世界经济        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开辟了从雷州半岛的徐闻、合浦经东南亚至南印度的海上丝绸之路。派译长,与应募者入海,带上黄金和丝绸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碧琉璃、奇石异物。 到了唐代,从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地来广州贸易的商船,终年川流不息。唐玄宗在广州设市舶司,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内海贸易。当时往来的主要货物为丝绸、瓷器、漆器等输出品及胡椒、香料、珠宝、象牙等输入品。宋元时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最远可至东非沿岸,另还有许多支线。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密州等地设市舶司,还制定市舶条 或市舶法。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 ‎——据李金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意义。(10 分)‎ 8‎ 材料二 1500 年到18世纪后半期,规模巨大的洲际贸易逐渐发展起来。而在1500年以前主要是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欧亚大陆的各个地区之间贩运商品,主要是奢侈品—— 香料、丝绸、宝石和香精。到18世纪末,这种有限的奢侈品贸易由于新的大宗生活必需品交易的扩大而转变为大规模贸易。美洲的蔗糖、烟草、咖啡、棉花和金银等被运往欧洲,同时又进口大量的谷物、鱼、布匹和金属制品等,非洲的大量奴隶也被运往美洲;欧洲的酒、布匹、枪炮及其他金属制品被运往非洲,并从亚洲得到了各种原料。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 1500 年前后世界贸易出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00年到18 世纪末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10 分)‎ ‎3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不包括手工业)‎ 材料二 199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 集体经济 国有经济 混合经济中的公有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 ‎40%‎ ‎29%‎ ‎7%‎ ‎24%‎ 8‎ ‎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后两个图表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新中国的哪一政策造成了这一变化?(6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中1956年的图示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请指出原因。(6分)‎ ‎(3)依据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8分)‎ ‎ ‎ 8‎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