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广东省佛山一中等四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命题学校 佛山一中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谓家国天下,乃是以自我为核心的社会连续体。每一个自我都镶嵌在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之中,从自我出发,逐一向外扩展,从而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 中国的古代社会政治关系,不是用以契约为核心的法来调节,而是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构成基本的社会框架。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来自西周的分封制。天子封诸侯为立国,诸侯分封土地和人民给卿大夫为立家,进而形成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度。所谓家国天下,就是由这种宗法分封制联为一体的卿大夫、诸侯与天子。天子代表天下(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国),诸侯代表列国(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地方),卿大夫代表采邑(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家乡);家国天下之间,通过层层分封与效忠而形成血缘——文化——政治共同体,既是亲戚,又是君臣,如同一个大家族。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但家国一体却在大一统的秦汉体制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到汉武帝之后,法家的郡县制与儒家的礼乐制合流,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宗法家族的父子、夫妇伦理与国家的君臣之道高度同构,王朝的政治关系是家族伦理关系的放大,伦理与政治高度一体化。‎ 家国与天下,是肉身与灵魂的关系。天下代表了至真、至美、至善的最高价值,这一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通过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肉身,这些制度是由将伦理与政治合为一体的名教、典章制度和风俗组成,由此,天下价值不远人,就在人间的礼法秩序与日常生活之中。离开了家国的肉身,天道将沦为无所依傍的孤魂。另一方面,宗法秩序的正当性、国家秩序的合法性,无法自证其身,只能从超越的天下意识,从更高的天命、天道、天理中获取。家国对于中国人来说之所以神圣,之所以具有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乃是因为它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 在以自我为出发点的家国天下连续体之中,家国不过是中介物,最重要的乃是自我和天下这两极。天下在古代中国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含义:一个是普遍的宇宙价值秩序,类似于西方的上帝意志,与天命、天道、天理等同,是宇宙与自然最高之价值,也是人类社会和自我的至善所在;另一个含义是从小康到大同的礼治,是人类社会符合天道的普遍秩序。前一个天下,因为作为价值体等同于天命、天道、天理,所以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自我便可以与其沟通,孟子有“天民”之说,此说以后为宋明理学特别是阳明心学发扬光大。一个人的内心因为先天拥有良知,可以直接与天理打通,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自我与天下有直接的通道,不必经过家国的转手。后一个天下,乃是现实世界中的文化伦理秩序,个人若要与天下打通,必须经过“齐家治国”,才能达致“平天下”,因而家国成为从自我到天下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而与出世的佛教、向往天国的基督教不同,儒家的个人良知之实现,必须通过在家族与王朝的公共事务之中从事道德实践。所谓致良知中的“致”,不仅是对天理的领悟,更是对天理的践行。‎ ‎(节选自许纪霖 《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家国天下推崇自我至上,并且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中获得同一性。‎ B. 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来自于西周的分封制度,在后世的历史中已经不复存在。‎ C. 天下代表的最高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依托于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 D. 自我与天下有直接的通道,人们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就能达致“平天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揭示了家国天下的内涵,接着阐明了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之间的关系。‎ B. 文章借助于具体的历史事实,论述了家国天下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之间的联系。‎ C. 文章通过“天下”两种含义的辨析,论证了家国天下连续体中天下和自我的重要。‎ D. 文章开头和尾段都引用孟子的言论,突出了“孟子推重家国天下”这一中心论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仅仅重视伦理性的礼乐制度,一贯无视以契约为核心的法律制度。‎ B. 中国人认为家国是天下价值人间体现,觉得它具有神圣而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 C. 董仲舒“三纲思想”提出后就成了中国封建帝国意识形态核心,政治伦理化更明显。‎ D. 儒家“致良知”是在从事家国事务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不只是对天理的领悟。‎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两处错误。第一,“推崇自我至上”错误,原文是“所谓家国天下,乃是以自我为核心的社会连续体”,“以自我为核心”并非是“推崇自我至上”。第二,“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中获得同一性”错误,原文是“每一个自我都镶嵌在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之中,从自我出发,逐一向外扩展,从而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即家国天下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不能将“自我”排除在外。‎ B项,“在后世的历史中已经不复存在”错误,原文是“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但家国一体却在大一统的秦汉体制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到汉武帝之后,法家的郡县制与儒家的礼乐制合流,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宗法家族的父子、夫妇伦理与国家的君臣之道高度同构,王朝的政治关系是家族伦理关系的放大,伦理与政治高度一体化”。由此可见,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在后世的历史中得到了延续和发扬,而不是“在后世的历史中已经不复存在”。‎ D项,信息杂糅,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前一个天下,因为作为价值体等同于天命、天道、天理,所以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自我便可以与其沟通……后一个天下,乃是现实世界中的文化伦理秩序,个人若要与天下打通,必须经过“齐家治国”,才能达致“平天下”,因而家国成为从自我到天下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可知,“自我与天下有直接的通道,人们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属于前一个天下,而“达致‘平天下’”则属于后一个天下。‎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突出了‘孟子推重家国天下’这一中心论点”错误,本文重在阐述家国天下的内涵、发展以及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巨大影响等,中心论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关系推重家国天下”,而孟子言论只是作者论述家国天下思想的论据之一,文章开头和尾段都引用孟子的言论是为了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有两处错误。第一,偷换概念,“中国古代社会治理”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中国的古代社会政治关系,不是用以契约为核心的法来调节,而是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构成基本的社会框架。”可知,“重视伦理性的礼乐制度”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关系”,而不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第二,“仅仅”“一贯无视”说法绝对,原文是“中国的古代社会政治关系,不是用以契约为核心的法来调节,而是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构成基本的社会框架。”,由此可见,中国的古代社会政治关系“只是”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构成“基本”的社会框架,而不能说“仅仅重视伦理性的礼乐制度”。同时,文章提到“到汉武帝之后,法家的郡县制与儒家的礼乐制合流”,可见,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关系中,以契约为核心的法并不是被“一贯无视”。‎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学素质一般指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科学方面的素质,主要包括了解必要的科技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世界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20世纪90年代,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低,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2006年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 ‎《科学素质纲要》颁布以来,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的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如对中小学阶段科学课程课标进行修订,开展科学教师培训,开发科学课程,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快速发展,科普图书、科普报刊、科普影视、科普网站等不断出新,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普日、科技周等活动持续开展。10年来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显著提高。上述工作有力推动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显著提升。据2015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6.2%,比2005年的1.6%提高近四倍。‎ 科学素质是决定公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实现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关键,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加大推进力度。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还不能有效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研究表明,201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30多个发达国家,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最低都在10%以上。‎ 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现代公民科学素质服务体系,并实现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0%的目标。‎ ‎(摘编自《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 材料二:‎ 自2006年《科学素质纲要》颁布实施以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大幅提升,年平均增长由2005-2010年的0.33百分点发展到2010-2015年的0.59百分点,再提升到2015-2018年的0.76百分点,逐步缩小了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将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与公务员作为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点人群。领导干部与公务员的科学素质水平由2007年的10.38%增长到2018年的20.84%,在重点人群中居首位,保持了领先并快速增长的势头;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水平由2007年的2.97%增长到2018年的10.14%;农民科学素质水平由2007年的0.97%增长到2018年的2.62%。‎ ‎(摘编自《2018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报告》)‎ 材料三:‎ 受教育程度是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决定性因素,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是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产生的基础,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具备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明显提升。2018年与2015年相比,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有所下降,在历次调查中首次出现文化程度较高人群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下降的状况。这一方面反映出随着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基数的不断增加,如何保证具备科学素质的人数也能同比例增长的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表明高文化程度人群的科学素养已进入高位增长和缓慢提升阶段。‎ ‎(摘编自《2018中国公民科学素质主要调查结果》)‎ ‎4. 下列对材料相关数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6.2%,虽与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发达国 家有差距,但已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支撑。‎ B. 2006年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大幅提升,年均增长百分点明显提高,按这样的增长速度,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在2020年有望超过10%。‎ C. 2007-2018年,从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与公务员等不同人群科学素质水平的比较来看,领导干部与公务员的增长率最低,城镇劳动者的增长率最高。‎ D. 对于中国不同文化程度公民科学素质2018年与2015年发展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都有所下降,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均有所增长。‎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2006年《科学素质纲要》颁布实施,促进了我国中小学课程课标的修订、科技教育和科普工作的开展,大大推动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B. 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但我国不同职业、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程度之间的公民科学素质差距却越来越大。‎ C. 科学素质是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一种素养,科学素质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一个重要指标,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 D. 随着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基数的不断增加,再加上高文化程度人群科学素养提升缓慢,文化程度较高人群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会自然下降。‎ ‎6. 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C ‎ ‎6. ①制订计划:颁布《科学素质纲要》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促进了相关工作的开展。②加强教育: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的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工作,推动了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显著提升。③做好重点人群的提升工作:将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与公务员作为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点人群,使他们的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项,“已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支撑”错误,材料一原文是“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还不能有效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A项,强加因果,原文是“对中小学阶段科学课程课标进行修订,开展科学教师培训,开发科学课程,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快速发展,科普图书、科普报刊、科普影视、科普网站等不断出新,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普日、科技周等活动持续开展。10年来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显著提高。上述工作有力推动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显著提升”,而不是“2006年《科学素质纲要》颁布实施······大大推动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B项,“不同地区”于文无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可以看出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程度公民科学素质的差距拉大,但三则材料都没有提到不同地区的公民科学素质的差距拉大。‎ D项,“自然下降”错误,原文是“2018年与2015年相比,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有所下降,在历次调查中首次出现文化程度较高人群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下降的状况”,没有说明“文化程度较高人群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是否会“自然下降”。‎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然后到材料中找到介绍我国采取措施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句子,再进行总结概括。材料一提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低,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2006年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科学素质纲要》颁布以来,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的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由此可见,我国政府为了提升公民科学素质,首先采取的措施是国务院颁布《科学素质纲要》;紧接着,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的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工作。材料二提到“我国将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与公务员作为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点人群。”,由此可见,我国政府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明确了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与公务员作为重点人群。考生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分析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 九 老 舍 张丙,瘦得像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来喝茶。他的脸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当喝下第三碗茶之后,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他要发议论了。‎ 他的议论,不是有系统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加以批评。但无论谈什么事,他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说完,他自动的斟上一碗茶,一气喝完;闭上眼,不再说了,显出:“不必辩论,中国人是无望的。无论怎说!”‎ 这一晚,电灯非常的暗,读书是不可能的。张丙来了,看了看屋里,看了看电灯,点了点头,坐下,似乎是心里说:“中国人是无望的,看这个灯;电灯公司……”‎ 第三碗茶喝过,我笑着说:“老张,什么新闻?”‎ 出我意料之外,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发笑的。‎ ‎“打架来着。”他说。‎ ‎“谁?你?”我问。‎ ‎“我!”他看着茶碗,不再说了。‎ 等了足有五分钟,他自动地开始:“假如你看见一个壮小伙子,利用他身体气力的优越,打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你怎办?”‎ ‎“过去劝解,我看,是第一步。”‎ ‎“假若你一看见他打那个小孩子,你便想到:设若过去劝,他自然是停止住打,而嘟囔着骂话走开;那小孩子是白挨一顿打!你想,过去劝解是有意义的吗?”他的眼睛发光了,看看我的脸。‎ ‎“我自然说他一顿,叫他明白他不应当欺侮小孩子,那不体面。”‎ ‎“是的,不体面;假如他懂得什么体面,他还不那样作呢!而且,这样的东西,你真要过去说他几句,他一定问你:‘你管得着吗?你是干什么的,管这个事?’你跟他辩驳,还不如和石头说几句好话呢;石头是不会用言语冲撞你的。假如你和他嚷嚷起来,自然是招来一群人,来看热闹;结果是他走他的,你走你的路;可是他白打了小孩一顿,没受一点惩罚;下回他遇到机会还这样作!白打一个不能抵抗的小孩子,是便宜的事,他一定这么想。”‎ ‎“那末,你以为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那一套?”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斗他。‎ 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作什么武侠,我只是不能瞪着眼看一个小孩挨打;那叫我的灵魂全发了火!更不能叫打人的占了全胜去!我过去,一声没出,打了他个嘴巴!”‎ ‎“他呢?”‎ ‎“他?反正我是计画好了的:假如我不打他,而过去劝,他是得意扬扬而去;打人是件舒服事,从人们的兽性方面看。设若我跟他讲理,结果也还是得打架;不过,我未必打得着他,因为他必先下手,不给我先发制人的机会。”他又笑了;我知道他笑的意思。‎ ‎“但是,”我问,“你打了他,他一定还手,你岂是他的对手?”我很关心这一点,因为张丙是那样瘦弱的人。‎ ‎“那自然我也想到了。我打他,他必定打我;我必定失败。可是有一层,这种人,善于利用筋肉欺侮人的,遇到自家皮肉上挨了打,他会登时去用手遮护那里,在那一刻,他只觉得疼,而忘了动作。及至他看明白了你,他还是不敢动手,因为他向来利用筋肉的优越欺人,及至他自己挨了打,他必定想想那个打他的,一定是有些来历;因为他自己打人的时候是看清了有无操必胜之券而后开打的。就是真还了手,把我打伤,我,不全像那小子那样傻,会找巡警去。至少我跟他上警区,耽误他一天的工夫(先不用说他一定受什么别的惩罚),叫他也晓得,打人是至少要上警区的。”‎ 他不言语了,我看得出,他心中正在难受——难受,他打了人家一下,不用提他的理由充足与否。‎ ‎“他打人,人也打他,对这等人正是妥当的办法;人类是无望的,你常这么说。”我打算招他笑一下。‎ 他没笑,只轻轻摇了摇头,说:“这是今天早晨的事。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我又遇见他了。”‎ ‎“他要动手了?”我问,很不放心的。‎ ‎“动手打我一顿,倒没有什么!叫我,叫我——我应当怎样说?——伤心的是:今天下午我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他分明是给一家外国人作仆人的。他拉着那两个外国小孩,赶过我来,告诉他们,低声下气的央告他们:踢他!踢他!然后向我说:你!你敢打我?洋人也不打我呀!(请注意,这里他很巧妙的,去了一个“敢”字!)然后又向那两个小孩说:踢!踢他!看他敢惹洋人不敢!”他停顿了一会儿,忽然的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 ‎“五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 ‎“噢!”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 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末一碗茶,便走了。‎ ‎【注】这篇小说是老舍为“五九”国耻日而写的,发表于1931年10月《齐大月刊》。1915年5月9日, 袁世凯被迫接受日本《二十一条 ‎》中的十二条内容。条约签订后,袁世凯亲书两道密谕,要各省文武长官勿忘签约的5月9日为国耻日。全国教育联合会决定,各学校每年以5月9日为“国耻纪念日”举行纪念,借此警励国人毋忘此日,誓雪国耻这一天被民众称为“国耻日”。‎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五九”为题,不同于现代小说以人名、物名等为题的惯常用法,标题显得较为陌生化,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引导读者思考小说的主题。‎ B. 小说开篇描写张丙的外貌,并重点突出对他眼睛的刻画,“深而很黑”,暗示他对国人国事并未失去热情,“黑眼睛开始发光”,表明他内心的激荡、不平。‎ C.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起到了组织情节的作用。“我”与张丙虽然十分熟悉,但交谈时主要是倾听,并没有流露出自己的情感以及思想倾向。‎ D. 小说将视角放置于底层市民的日常生活,呈现他们的生存状况,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而且笔触有所延伸,深入到对民族精神的挖掘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 ‎8. 张丙有很多“出我意料之外”的言行,小说借此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小说主体部分由人物对话构成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我”问张丙有什么新闻时,不轻易发笑的他笑了笑,他为自己敢于教训欺侮小孩子的壮小伙而自豪,表明他天性善良,富有正义感。②他平时“最厌恶武侠小说”“不要作什么武侠”,但当他看到小孩被欺负时能行侠仗义,这凸显了他不惧强暴、打抱不平的勇敢形象。③平常他的批评结束在“中国是无望的”,这次他没有说这句话,也没有喝完茶就走了,表明他从标语中受到了鼓舞,反映出他从沉沦、失望到觉醒、看到希望的变化。 ‎ ‎9. ①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对话描写凸显了张丙爱发议论、善良、勇敢、正义的觉醒者形象,以及打小孩的壮小伙卑躬屈膝、欺压同胞的洋奴形象。‎ ‎②使情节紧凑集中。小说的主要情节通过“我”的反复发问和张丙的回答来展开推动,不枝不蔓,简单高效,线索清晰。‎ ‎③契合人物活动。故事写张丙和“我”喝茶聊天,以对话展开合情合理。‎ ‎④巧妙点出小说主题和时代背景。结尾借人物之口点出“五九”的含义,表现社会环境和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主题。‎ ‎⑤提升读者阅读体验通过独立成段的对话叙述故事,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并没有流露出自己的情感以及思想倾向”错误。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起到了组织情节的作用。小说中的“我”作为目睹事件的见证人,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作者借“我”这一人物表达强烈的感情色彩。“我”与张丙十分熟悉,交谈时主要是倾听,同时流露出自己的情感以及思想倾向。这一点可以从以下材料中看出:“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斗他”“我很关心这一点,因为张丙是那样瘦弱的人。”“他不言语了,我看得出,他心中正在难受——难受,他打了人家一下,不用提他的理由充足与否”“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相当于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结合文本用两个字的词语或者四字短语概括出来,一般用形容词性。这类题的设题角度一般有两大类,一是简要概括人物性格或人格魅力,这类题只需简要总结性格特点即提炼出关键词句。二是问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并简要分析,这类题做答案时应该包含两方面,首先提炼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关键词,然后举出文本中的相关事例来证明。结合小说全文,张丙善良而又富有正义感,看见一个壮小伙欺负一个小男孩,上前帮助,仅仅是因为这“不体面”;懦弱又自欺欺人,他讨厌做武侠小说中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之类的事情,和人家打架后想到如果“真还了手,上警区耽误人家一天的功夫”;愚昧而又妄自尊大,不敢正视现实,例如“他常常说‘中国人是无望的’”,又不敢去反抗;平常他的批评结束在“中国是无望的”,这次他没有说这句话,也没有喝完茶就走了,表明他从标语中受到了鼓舞,反映出他从沉沦、失望到觉醒、看到希望的变化。张丙是“九·一八”事变前后社会动荡时期的普通市井人物的典型。‎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的对象是小说的主体构成。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如下:先由表及里理解主体构成的含义,然后从形象、情节、主旨等方面分析作用。如本题问的是“小说主体部分由人物对话构成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先要到文中找到包含人物对话的部分,由表及里理解其含义,再看小说用人物对话作为主体部分的用意。解答本题,分析小说主体部分由人物对话构成的好处,可用“四指向一联系”的思考模式答题。1.指向小说环境。对环境的作用: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2.指向故事情节。对情节结构的作用:贯穿始终的线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3.指向人物形象。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4.指向小说主旨。对主旨的作用:突出主旨。5.一联系。联系读者思考,谈读者对此的感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在《五九》这篇小说中,老舍用“我”和张丙的对话作为小说的主体部分,全篇小说基本上都是由“我”和张丙的对话展开,人物形象也是主要通过语言描写的方式来刻画的,只有少数内容涉及到外貌描写、动作描写。从“我”和张丙的对话中,我们了解到了发生在张丙身上的几件事情:张丙看见一个壮小伙欺负一个小男孩,上前帮助,打了壮汉一个嘴巴,仅仅是因为他觉得“不体面”;张丙和人家打架后,还想到如果“真还了手,上警区耽误人家一天的功夫”等等。从这些对话中,作者凸显了张丙爱发议论、善良、勇敢、正义的觉醒者形象,借人物之口点出“五九”的含义,表现社会环境和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主题。同时,这些对话符合张丙和“我”喝茶聊天的情节,又简单高效地推动着小说后文情节的发展,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考生可以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分析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窦威,字文蔚,扶风平陵人,太穆皇后从父兄也。父炽,隋太傅。威家世勋贵,诸昆弟并尚武艺,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诸兄哂之,谓为“书痴”。‎ 隋内史令李德林举秀异,射策甲科,拜秘书郎。秩满当迁,而固守不调,在秘书十余岁,其学业益广。时诸兄并以军功致仕通显,交结豪贵,宾客盈门,而威职掌闲散。诸兄更谓威曰:“昔孔子积学成圣,犹狼狈当时,栖迟若此,汝效此道,复欲何求?名位不达,固其宜矣。”威笑而不答。‎ 久之,蜀王秀辟为记室,以秀行事多不法,称疾还田里。及秀废黜府僚多获罪唯威以先见保全大业四年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 高祖入关,召补大丞相府司录参军。‎ 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高祖常谓裴寂曰:“叔孙通不能加也。”武德元年,拜内史令。威奏议雍容,多引古为谕,高祖甚亲重之,或引入卧内,常为膝席。又尝谓曰:“昔周朝有八柱国之贵,吾与公家威登此职。今我已为天子,公为内史令,本同末异,乃不平矣。”威谢曰:“臣家昔在汉朝,再为外戚,至于后魏,三处外家,陛下隆兴,复出皇后。臣又阶缘戚里,位忝凤池,自惟叨滥,晓夕兢惧。”高祖笑曰:“比见关东人与崔、卢为婚,犹自矜伐,公代为帝戚,不亦贵乎!”及寝疾,高祖自往临问。寻卒,家无余财,遗令薄葬。谥曰靖,赠同州刺史,追封延安郡公。葬日,诏太子及百官并出临送。‎ ‎(节选自《旧唐书·窦威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及秀废黜/府僚多获罪/唯威以先见保全/大业四年/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 B. 及秀废黜/府僚多获罪/唯威以先见保全/大业四年/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 C. 及秀废黜/府僚多获罪/唯威以先见保全/大业四年/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 D. 及秀废黜/府僚多获罪/唯威以先见保全/大业四年/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射策,主试者提出问题后,书之于策,覆置案头,受试人拈取其一,叫作“射”,按所射的策上的题目作答,即为射策。‎ B. 五礼,古代的五种礼制。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 C. 凤池,即凤凰池。本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因晋代中书省地近宫禁,此后凤池成为中书省的代称。也可借指朝廷。‎ D. 刺史,始设于汉武帝,历代均为负责地方监察的官职。刺史制度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比较完善的地方监察制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窦威性情沉稳,博览群书。窦家世代勋贵,以武勇著称,子弟都喜爱武艺,但窦威却偏好文史,且坚定执着,因此诸兄笑他为“书痴”。‎ B. 窦威不慕权责,坚守道义。当时他的兄长都通达显贵,窦威仍甘愿做闲散官;蜀王杨秀征召他做官,他因杨秀多不守法,称疾回到乡里。‎ C. 窦威多识旧仪,官至显位。当时天下初定,五礼荒度,窦威博学多识,制定诸多规章制度,参与朝中大事,受到高祖赞誉,官至内史令。‎ D. 窦威为官清廉,享受殊遇。他去世之时,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遗言让家人简单安葬他。下葬之日,高祖下诏带领太子及百官为他送葬。‎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昔孔子积学成圣,犹狼狈当时,栖迟若此,汝效此道,复欲何求?‎ ‎(2) 比见关东人与崔、卢为婚,犹自矜伐,公代为帝戚,不亦贵乎!‎ ‎【答案】10. B 11. D 12. D ‎ ‎13. (1)过去孔子积累学问成了圣人,在当时仍然生活窘迫,漂泊失意到那样的地步,你效仿这种做法,又想追求什么呢?‎ ‎(2)近来看到函谷关以东的人和崔氏、卢氏结亲,还自我夸耀,您家世代为帝王亲戚,不也很高贵吗!‎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族属”“姻戚”“君”“之”等,然后根据语法、句式以及句意进行排除。这段文字主要是说窦威官职升迁的事情,全句意思是等到杨秀被废位放逐后,他幕府中的官吏大多获罪,只有窦威因为有先见之明而得到保全。大业四年,窦威多次升迁官职至內史舍人,因为多次陈述朝廷得失违背了皇上的旨意,被改任为考功郎中,后来因事获罪免职,返回京城。‎ 其中,“内史舍人”是古代官职,固定搭配,再结合前面的“累迁”,“内史舍人”后面应该停顿。排除AC两项。‎ ‎“忤旨”的原因是“数陈得失”,中间不应该断开;“后”是时间名词,前面应该断开。排除D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历代均为负责地方监察的官职”错误,古代刺史权利逐渐发生变化,后来成为地方行政长官。‎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高祖下诏带领太子及百官为他送葬”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诏太子及百官并出临送”,意思是“高祖下诏让太子及百官一起去为他送葬”,不能确定高祖有没有参加窦威的葬礼。‎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昔”,过去;“积学”,积累学问;“狼狈”,困顿窘迫;“栖迟”,漂泊失意;“效”,效仿;“复欲何求?”,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该是“复欲求何?”。(2)中,“比见”,最近看到;“关东”,函谷关以东;“为婚”,结亲;“矜伐”,夸耀;“帝戚”,帝王亲戚;“不亦贵乎”,表肯定意义的反问句。‎ ‎【参考译文】窦威,字文蔚,扶风平陵人,是太穆皇后的堂兄。父亲窦炽,是隋朝的太傅。窦威家世代都是功臣显贵,几位兄弟都崇尚武艺,而窦威专心研习文史,意志专一,自我坚守,兄长们都嘲笑他,称他是“书痴”。‎ 隋内史令李德林主持科举,他参加秀异科考试,考中甲科,被授予秘书郎的官职。窦威任期满后应当升迁,他却坚守原职不愿调任,任秘书郎一职有十多年,他的学业更加精进。当时各位兄长都因军功官运通达显贵,交往结识豪门权贵,宾客很多,但窦威的官职仍是闲散官。各位兄长又对窦威说“过去孔子积累学问成了圣人,在当时仍然生活窘迫,漂泊失意到那样的地步,你效仿这种做法,又想追求什么呢?功名地位不显达,原本也应该是这样了。”窦威笑笑没有回答。‎ 过了很久,蜀王(杨)秀征召他担任记室一职,因杨秀做事大多不守法,窦威自称有病返回乡里。等到杨秀被废位放逐后,他幕府中的官吏大多获罪,只有窦威因为有先见之明而得到保全。大业四年,窦威多次升迁官职至內史舍人,因为多次陈述朝廷得失违背了皇上的旨意,被改任为考功郎中,后来因事获罪免职,返回京城。后高祖进入关中,征召窦成补任大丞相府司录参军一职。‎ 当时军队刚刚建立,五礼(指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被荒疏废弃。窦威博学多识,很熟悉以往的礼仪,朝廷与国家的典章制度都是他制定的,禅让继位的文书他也大多参与起草。高祖常对裴寂说:“叔孙通也不能超过窦威呀。”武德元年,窦威担任内史令一职。窦威奏议时仪态文雅,多引用古事说明,高祖很亲近器重他,有时将窦威领到卧室,常常与他促膝而谈。又曾经对他说:“过去周朝(北周)有八柱国的贵位,我的家人和您的家人都担任过八柱国这一职位。现在我已是天子,您任内史令一职,我们其实是同一本源,只是衍生出来的末流不同而己,竟这样不平等了。”窦威拜谢说:“臣的家以前在汉朝时作过两次外戚,到了后魏,三次是外戚,陛下您成为皇上,我家又出了皇后。臣又攀附为外戚,愧居中书省,自认为很惭愧,早晚都很谨慎害怕。”高祖笑着说:“近来见关东人和崔氏、卢氏结亲,还自我夸耀,您家世代为帝王亲戚,不也是很高贵吗!”等到窦威卧病时,高祖亲自前去探望。不久后窦威就去世了,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遗言让家人简单安葬他。谥号称靖,追赠同州刺史,加封为延安郡公。下葬那天,高祖下诏让太子及百官一起去为他送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①‎ 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②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 ①此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司马之时。元九,即诗人元稹,曾任过监察御史,当时元稹被贬为江陵(今湖北荆州)府士曹参军。‎ ‎ ②郢:今湖北荆州。‎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交代璧竹鞭是用深林中绿如碧玉的竹子制作的,异常珍贵,作者十分喜爱。‎ B. 颔联写出作者打开信封后心情非常欣喜,很想去观赏生长碧竹的巴山冰雪美景。‎ C. 尾联用竹鞭“策马”“敲镫”等动作,传达诗人对未来的憧憬,丰富了诗的意蕴。‎ D. 全诗运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写竹鞭,酬友人,抒己志,感情真挚。‎ ‎15. 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案】14. B 15. ①运用拟人手法,把竹鞭人格化,赞美了竹鞭具有正直和经历寒冬却不屈服的品性。②借物喻人,用竹鞭喻人、喻己,借竹鞭的意志品格,来赞美元稹的刚正不阿、坚贞不屈的品性,也表明自己的人格节操。③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竹鞭生长环境的描写,引起下文希望结束贬谪生活,共同回到京城长安的心愿;使诗歌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很想去观赏生长碧竹的巴山冰雪美景”错误。颔联“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的意思是,我一打开郢客的缄封之后,立刻想到冰冻巴山雪深深。目睹竹鞭而展开联想,写出了制鞭之竹在“巴山冰雪”中傲然挺立的景象。然而,这绝不是单纯地为写竹而写竹,而是以竹喻人。‎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切分关键信息,最后分析概括,得出答案。本题要求赏析颈联的精妙之处。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表达的意思是,鞭上节,节节怀着端直性,遍体露青犹有岁寒后凋心。“本怀端直性”“犹有岁寒心”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了鞭竹子以人的性格品质,“端直”“岁寒心”两个词赞美了竹鞭正直、傲寒、不屈的品格。整体上,这两句诗是借用竹鞭喻人,实际上是借竹鞭这种美好的品性来赞美元九,即元稹的刚直、不屈的品性,同时也表明自己的人格节操。此处的竹鞭具有比喻意义,运用以物喻人的手法。在结构上,这联诗写竹鞭傲寒、不屈的品性照应颔联描写的恶劣环境,同时又引出后面表达希望一起回到京城的内容。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借方枘与圆凿不能相合比喻自己忠贞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定不移的决心。‎ ‎(2)李白《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说明了黄鹤、猿猱这样会飞能爬的动物都难越过蜀道,从而突出了蜀道高峻。‎ ‎(3)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国家形势危亡和个人身世坎坷。‎ ‎【答案】 (1). 何方圜之能周兮 (2). 夫孰异道而相安 (3).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4). 猿猱欲度愁攀援 (5). 山河破碎风飘絮 (6). 身世浮沉雨打萍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圜、孰、鹤、猿、猱、攀、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4月27日,“华龙一号”福清核电5号机组比计划提前50天启动冷试。(   )。这是对整个反应堆性能的第一次全面考验。28日,试验一次成功。这标志着“华龙一号”全球首堆顶住“高压”,顺利通过检验机组性能的一次“大考”。‎ ‎“华龙一号”是由我国中核、中广核集团老中青三代     ,历经十余年的艰辛,研发出的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核电品牌。研发过程中,中核集团基于我国三十余年核电站科研、设计、调试、建造、运行和近年来核电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为基础不断发展,然后     ,积极借鉴国际先进三代核电技术的设计理念,充分汲取福岛核事故反馈经验,使该核电品牌具有完善的严重事故解决措施。‎ 作为中国核电“走出去”的主打品牌,“华龙一号”在设计方面     ,提出“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设计理念,采用177个燃料组件的反应堆堆芯、多重冗余的安全系统、单堆布置、双层安全壳,全面贯彻了“纵深防御”的设计原则,其安全指标和技术性能达到了国际三代核电技术的先进水平。‎ ‎“华龙一号”因成熟而优秀的技术水平     ,并被很多国家采用。目前,我国已与英国、阿根延、埃及、巴西等近20个国家达成了合作意向,中国核电正在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急速超越,现已成为“一带一路”的新名片。‎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冷试是在未装载燃料的情况下,让系统承受试验高压,以检查其安全性能 B. 在未装载燃料的情况下,让系统承受试验高压,以检查其安全性能,这就是冷试 C. 冷试是让系统承受试验高压,以检查其安全性能,在未装载燃料的情况下进行 D. 在未装载燃料的情况下,为检查系统安全性能,使其承受试验高压,这就是冷试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焚膏继晷 集思广益 匠心独运 名闻天下 B. 宵衣旰食 集思广益 独出心裁 名冠一时 C. 宵衣旰食 博采众长 匠心独运 名冠一时 D. 焚膏继晷 博采众长 独出心裁 名闻天下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核集团基于我国三十余年核电站科研、设计、调试、运行、建造经验和近年来核电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不断发展 B. 中核集团基于我国三十余年核电站科研、设计、建造、调试、运行和近年来核电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为基础不断发展 C. 中核集团以我国三十余年核电站科研、设计、建造、调试、运行经验和近年来核电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为基础不断发展 D. 中核集团以我国三十余年核电站科研、设计、建造、调试、运行和近年来核电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为基础不断发展 ‎【答案】17. A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括号前面说“4月27日,‘华龙一号’福清核电5号机组比计划提前50天启动冷试”,括号后面说“这是对整个反应堆性能的第一次全面考验。”。很显然,括号内的内容论述的是“冷却”,“冷却”应该做主语,排除B项和D项。‎ 比较A项和C项,C项不合逻辑。正常的逻辑顺序应该是“前提——主体——目的”。‎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等。宵衣旰食:形容勤于政务。语段中是说“华龙一号”是我国中核、中广核集团老中青三代人努力工作的结果,应该选用“焚膏继晷”。‎ 第二处,博采众长:指广泛采纳各家的长处。集思广益: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从后文“积极借鉴国际先进三代核电技术的设计理念,充分汲取福岛核事故反馈经验,使该核电品牌具有完善的严重事故解决措施。”可知,“华龙一号”是广泛采纳各家长处的成果,应该选用“博采众长”。‎ 第三处,匠心独运:指独具创新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形容文学、艺术等方面构思巧妙。独出心裁:原来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来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从前文“作为中国核电‘走出去’的主打品牌”,可知“华龙一号”在设计方面与众不同,因此此处应该选用“独出心裁”。‎ 第四处,名冠一时:指在一个时期内名望极高。名闻天下:形容名声很大,传播的范围很广。从后文“‘华龙一号’被很多国家采用”可以知道,“华龙一号”因成熟而优秀的技术水平传播很广,得到很多国家的认可。因此此处应该选用“名闻天下”。‎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画横线句“中核集团基于我国三十余年核电站科研、设计、调试、建造、运行和近年来核电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为基础不断发展”有三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基于”与“以……为基础”杂糅,应该去掉一个;二是语序不当,“调试、建造”应该改为“建造、调试”;三是成分残缺,“运行”后面缺中心语,应该在“运行”后面加上“经验”。‎ 故选C。‎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竹笋,在我国自古被当作“菜中珍品”,过去有不少人认为,竹笋味道虽然鲜美,但是没什么营养,________________。其实,竹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钙,磷、铁、胡萝卜素及多种维生素,为优良的保健蔬菜。除食用价值以外,____________‎ ‎ 。中医认为竹笋味甘、微寒,无毒,为有效之利尿药竹笋含脂防、淀粉很少,是肥胖者减肥的佳品。养生学家认为,竹林丛生之地的人们多长寿,且极少患高血压,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 (2). 竹笋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3). 这与经常吃竹笋有一定关系 ‎【解析】‎ ‎【详解】本题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要先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然后结合横线前后句的内容和句式进行拟写。这是一段说明性文字,说明的对象是“竹笋”。‎ 第①空,前面说“过去有不少人认为,竹笋味道虽然鲜美,但是没什么营养”,这是过去人们对笋的认知,认为竹笋没有营养,由“其实……”可知,过去的认识是错误的,故应填写“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 第②空,前面说“除食用价值以外”,可见后面应是说竹笋其他价值,由后面“中医认为……”“减肥的佳品”等可知,应是说竹笋还有药用的价值;‎ 第③空,前面说“养生学家认为,竹林丛生之地的人们多长寿,且极少患高血压”,后面应是解说这种情况的原因,再结合前面竹笋的药用价值可知,应是说与经常吃竹笋有关。‎ ‎21.根据下面一段介绍性文字,概括“岭南画派”的三点艺术特征。不超过35字。‎ 岭南画派是指广东籍画家组成的一个地域画派,由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创立。“二高一陈”早年受业于居廉、居巢。“二居”的绘画风格很传统,到了“二高一陈”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他们创作了大量革命题材的作品,也创作了无数以山水、花鸟、人物为题材的大众化作品,用生机勃勃的新国画改观了中国画坛的缺乏生气的面貌。“二高一陈”曾在日本学习西方绘画技法,他们几乎都受到竹内栖凤等人的影响。他们的画作展出后,曾被“广东国画研究会”抨击为“国画叛徒”。他们坚持这种做法,同时运用撞水撞粉法、搓纸法、背后敷粉法等新的绘画技术,使中国画在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更赋内涵,更具魅力,更令人瞩目。如高剑父的《松风水月图》参加中德美展,后被德国政府征集收藏于柏林博物院。岭南画派发展到今天,已是闻名遐迩,人才辈出。赵少昂、杨善深、黎雄才、关山月,这四位大师,是当代岭南画派的主要代表。‎ ‎【答案】①革新绘画题材;②学习西方绘画技法;③发展中国画的传统技法。‎ ‎【解析】‎ 试题分析:通观材料,“岭南画派”的三点艺术特征表现在对绘画题材的革新上、对西方绘画的学习上和对传统技法的发展上。‎ ‎【考点定位】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说明类文段,具有说明文的特征,层次清晰,结构分明。在压缩语段时为确保全面,不遗漏要点,要运用“层次切分法”,把语段的层次划清后,提炼各层次的要点,然后把各要点“相加”,最后进行比较整理,使之符合题干要求。删枝削叶取枝干法:关注句号,逐层进行句与句、词与词的比较,删除原文段中次要信息,保留最主要信息。‎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4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5%的受访者直言很多父母包办孩子个人事务,58.1%的受访者有被父母包办个人事务的经历。受访者认为生活小事和婚姻是父母最爱替孩子包办的。62.8%的受访者认为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 材料二:‎ 青年的运命,就是中华民族的运命,青年的未来,就是国家的未来。(李大钊)‎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陈独秀)‎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毛泽东)‎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发言稿,在学校“新时代·新青年——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座谈会上发言,分享你的青年成长观与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在新时代,做新青年 身处伟大的新时代,如何顺势而为,做一名有理想、有作为的新青年呢?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青年学子的寄语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 “心系人民、胸怀世界”,这句话告诉我们新青年应有广阔的视野和崇高的理想。何为“广阔的视野”?在逆全球化的的今天,我国仍倡导的全球治理新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就体现了这一点。新青年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不应狭隘地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而应站高一点、看远一点,将自身乃至中国置于世界之中,努力让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的、更积极的作用。那何为“崇高的理想”呢?马克思曾说:“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工作,那他的价值将是有限的”,毛主席也曾评价白求恩为“对人民有益的人”。由此不难看出,做一名有崇高理想的新青年,要求我们在为人民的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看当下,名校学生志愿支边团结民族,浙大女博士投身军旅保卫国家,耶鲁海归秦玥飞扎根乡村全心为民。这些人无不是有着崇高理想的新青年,他们在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中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创造了宝贵的价值。‎ ‎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这句话告诉我们新青年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早在几千年前,老子就说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凡是大事小事,到要从小处做起,学会自立。在国家力倡“工匠精神”的今天,不少年轻人投身到基层一线,从最基本的事情做起。这些人的行动,诠释了“行胜于言”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不过,当今社会上有一股浮躁的风气蔓延,不少年轻人希望当网红、明星,梦想着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究其根本,还是因为这些人不懂得“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这个道理。反观当下,无论是华人巨富李嘉诚、电商传奇马云,还是戛纳影后巩俐、金马影帝梁朝伟,他们的成功无不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成果。李嘉诚从推销员白手起家,马云在最艰难的时候满北京找投资,巩俐将生命投入了演艺,梁朝伟除了好的作品从不打扰观众。他们的成功,绝不是幻想和空谈能够实现的。在他们成功的背后,是他人看不到的艰辛努力和自己内心的踏实自得。凡此种种,无不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才是成事之道。‎ 新时代,我们会拥有新的机遇,也会面临新的挑战。俗话说得好:出海趁涨潮。在新时代,我们要把握机遇,努力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青年。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牢记总书记的教诲,永远记得“幸福是奋斗出来”,努力为祖国建设做出更好的、更大的贡献。‎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道关联组合式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紧扣时政语境,切合时代精神,贴近青年成长之现实。第一则材料呈现专题调查数据与结论,反映了当下家庭教育(或说青少年教育)‎ 普遍存在的问题。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越俎代庖、包办专制的误区,这不利于孩子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不利于孩子的自立自强。而青少年一代如若不能养成自强自立、自律自省的意识,不具备独立精神与奋斗意志,将直接关乎国家与民族的未来。第二则材料呈现三句名人名言,其关联的历史语境是五四运动的背景,这三句名言共性在于都强调青年之于社会、国家的紧密联系,而又各有侧重:李大钊强调青年之于民族、国家未来的制约作用;陈独秀强调青年之活力、青年之奋斗,之于激活社会的作用;毛泽东强调青年在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特性。将两则材料关联起来阅读、思考,不难发现,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关乎青少年的健康、茁壮成长。“包办”型的家教理念及其行为,将妨碍青少年的蓬勃活力的养护。孩子过度依赖的思想与行为,将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埋下隐患。基于“新时代·新青年——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这一交际语境的发言稿写作任务,显然是要求考生将两则材料关联研判、分析,从而建构自己对于“新时代·新青年”这一宏达话题的自我个体的思考。‎ 参考立意:‎ ‎(1)从青年自我成长角度出发:新时代,青年人更应学会自立、自强;(2)从家庭教育角度出发:新时代呼唤具有独立、自强的青年,父母要学会放手,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的意识与能力;(3)从青年成长与国家建设的角度出发:新时代青年要成长为不辱使命的强国一代,必须从自我、从小事做起,增强自己的自理能力,培养自己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意识等等。‎ 结构示例;‎ 有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确定文章内容,然后从“心系人民、胸怀世界”的角度论证新青年应有广阔的视野和崇高的理想;从“大道至简、实干为要”的角度论证新青年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最后总结:新时代,我们会拥有新的机遇,也会面临新的挑战,要牢记总书记的教诲,永远记得“幸福是奋斗出来”,努力为祖国建设做出更好的、更大的贡献,收束全文。‎ 材料链接:‎ ‎1.新时代,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视野、从改革开放近40年历程和十八大以来5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方位上,所作出的科学判断。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的时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新时代,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时代,要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新时代,要聚焦新目标开启新征程;新时代,要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时代,要与世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这些都需要青年人的参与,需要青年人勇担使命,有所作为,将个人梦与中国融合在一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时代,给了青年人更多新平台、新机会,新时代,广大青年生逢其时。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2.望过去,从缀满甲骨文的钟鼎到布满烽火印记的长城,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五四精神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志,历史的书写从未离开过青年的热血、责任与担当。改革开放40‎ 年来的成就,也离不开一代代年轻人的永续奋斗。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流砥柱,是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之关键所在。‎ 迈向新时代,当代青年要立鸿鹄之志,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迈向新时代,当代青年要勇于担当,做中华文化的坚实弘扬者。广大青年唯有坚定信仰,坚执信念,坚持信心,方能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当愈来愈多的中国青年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表达、陈述自我时,中华儿女已然在全世界面前奏响前进的序章。‎ ‎3.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当代青年应当树立“先天下人之忧而忧”的责任与担当,紧跟时代、肩负使命、不断学习和吸收中华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深入挖掘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与精髓,坚守文化传承、扛起民族精神的大旗,塑造新时代青年的文化自信理念。当代青年更要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理念,涵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青年的家国情怀、世界眼光、民族特色、时代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起引领中国发展和复兴的青年精神、青年价值和青年力量。‎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