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4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生物试题
哈六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 高三学年第三次调研考试 生物 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和最大的生态系统 B. 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不是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C.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的生命活动与生命系统没有关系 D. 各层次的生命系统层层相依,具有相同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命系统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其中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生物圈是最大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病毒虽没有细胞结构,但是它的代谢和繁殖离不开细胞。 【详解】A、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A错误; B、最小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生物大分子没有生命现象,因此不属于生命系统,B正确; C、病毒虽然没有细胞结构,但是必需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代谢与繁殖,C错误; D、各层次的生命系统层层相依,但是它们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各有不同,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属于简单题,属于考纲中识记层次的要求,考查了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相关知识,在解答时考生要熟记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内容,知道最基本的层次是细胞,因此大分子和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2. 根据概念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表示的碱基有5种 B. B表示的是核糖 C. D表示的核糖核苷酸 D. D表示脱氧核糖核苷酸 【答案】D 【解析】 【详解】A、A表示含氮碱基,DNA中含有ATCG四种碱基,A错误; B、B表示脱氧核糖,B错误; C、D表示脱氧核苷酸,C错误; D、D表示脱氧核苷酸,D正确。 故选D。 3.下列有关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种类和鉴别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 细胞中的糖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可以用班氏试剂(或斐林试剂)鉴别 B. 细胞中的脂质具有多种功能,如储存能量,脂质能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 C. 细胞内蛋白质种类众多,但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D. 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用甲基绿和吡罗红可以鉴定其存在和分布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淀粉遇碘液变蓝。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 【详解】A、斐林试剂能鉴别还原糖,细胞中二糖如麦芽糖是还原糖但蔗糖是非还原糖,多糖都是非还原糖,所以不能用斐林试剂鉴别,A错误; B、细胞中的脂质具有多种功能,如脂肪能储存能量;脂质中只有脂肪能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B错误; C、细胞内蛋白质种类众多,但都含有肽键,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颜色反应,C正确; D、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用甲基绿-吡罗红试剂可以鉴定其存在和分布,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择的材料是否合适、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4.如图表示不同化学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若图中①为某种多聚体的单体,则①最可能是氨基酸 B. 若②存在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等部位,则②是脂肪 C. 若③为多聚体,且能贮存生物的遗传信息,则③是染色体 D. 若④主要在人体肝脏和肌肉内合成,则④最可能是糖原 【答案】C 【解析】 【分析】 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1)蛋白质是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含有P、S; (2)核酸是由C、H、O、N、P元素构成; (3)脂质是由C、H、O构成,有些含有N、P; (4)糖类是由C、H、O组成。 ①的组成元素是C、H、O、N,最可能是蛋白质或氨基酸;②和④的组成元素只有C、H、O,可能是糖类或脂肪;③的组成元素是C、H、O、N、P,可能是ATP、磷脂或核酸。 【详解】A、①的组成元素是C、H、O、N,所以①最可能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A正确; B、②的组成元素只有C、H、O,且存在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等部位,可能是脂肪,B正确; C、③的组成元素是C、H、O、N、P,且能储存遗传信息,所以③可能是核酸,C错误; D、④的组成元素只有C、H、O,且在肝脏和肌肉中贮能,可能是肝糖原和肌糖原,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图,考查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细胞中不同化合物的元素组成,以及单体和多聚体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根据不同化合物的分布和功能进行准确判断。 5. 下列关于细胞的分子组成和基本结构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 )。 A. C、H、O、N、P是ATP、密码子共有的化学元素 B. 线粒体、核糖体、染色体、叶绿体等结构中都含有DNA C. 糖蛋白、载体蛋白、抗体、限制酶都是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物质 D. 脂质中的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物质,所有细胞都含有磷脂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TP含有C、H、O、N、P,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也含有这些元素,A正确。核糖体上只含有RNA,B错误。糖蛋白、载体蛋白、抗体、限制酶都是具有识别作用,C正确。细胞生物都有细胞膜,磷脂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脂质,D正确。故选B。 6.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不同的细胞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结构与功能统一,原核生物细胞结构无线粒体,只能通过无氧呼吸获取能量 B. 神经元释放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主动吸收至突触后膜,导致后膜兴奋或抑制 C. 在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过程中,细胞膜外面的糖蛋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D. 人的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只能通过无丝分裂的方式来增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原核生物细胞结构虽无线粒体,但部分原核细胞含有有氧呼吸所需要的酶,能进行有氧呼吸获取能量,A错误;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体液运输到突触后膜,B错误;细胞膜外表面的糖蛋白对细胞间的识别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卵细胞通过糖蛋白识别精子,并与之结合形成受精卵,C正确;人的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不再分裂,D错误。故选C。 7.如图为某学生在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对细胞影响的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图,请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图中①②⑥组成了细胞的原生质层 B. 图中细胞⑥处的浓度一定大于⑦处的浓度 C. 图中①是细胞壁,⑥中充满了蔗糖溶液 D. 图中⑦是细胞液,在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其颜色逐渐变浅 【答案】C 【解析】 【详解】A、原生质层由细胞膜、液泡膜和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所以图中②④⑤组成了细胞的原生质层,A错误; B、若细胞处于质壁分离过程中,则细胞⑥处的浓度大于⑦处的浓度;若细胞处于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则细胞⑥处的浓度小于⑦处的浓度,B错误; C、图中①是细胞壁,具有全透性,所以⑥中充满了蔗糖溶液,C正确; D、图中⑦是细胞液,在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其浓度逐渐变大,颜色逐渐变深,D错误. 故选C. 8.如图表示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中C、H、O三种元素的转移途径以及能量转换过程,图中序号表示相关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元素转移途径中,④与⑧、⑦与⑨表示的生理过程相同 B. 在元素转移途径中,能在小麦根尖成熟区细胞中发生的生理过程有②③⑥⑦⑨ C. 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能量最多的过程是⑦和⑨ D. ATP中的能量不仅可以来自光能,也可以来自有机物中的化学能;ATP中的化学能可以转变为化学能而不能转变为光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 【详解】 在元素转移途径中,④与⑧都是水的光解过程,⑦与⑨都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正确;小麦根尖成熟区细胞只能发生呼吸作用,如②③⑥⑦⑨;不能发生光合作用,如①④⑤⑧,B正确;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能量最多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如⑦和⑨,C正确;ATP中的化学能可以转化为光能,如萤火虫尾部发出光,D错误。故选D。 9.在一定浓度的CO2和适当的温度条件下,测定A植物和B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结果如下表,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光照强度(klx) 光饱和时光照强度(klx) 光饱和时CO2吸收量(mg/100cm2叶·小时) 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mg/100cm2叶·小时) A植物 1 3 11 5.5 B植物 3 9 30 15 (注:光饱和:当光照强度增加到某一点后,再增加光照强度,光合强度也不增加的现象。) A. 与B植物相比,A植物是适宜在弱光照条件下生长的植物 B. 当光照强度超过9klx时,B植物光合速率不再增加,原因是暗反应跟不上光反应 C. 当光照强度为9klx时,B植物的总光合速率是45mgCO2/100cm2叶·小时 D. 当光照强度为3klx时,A植物与B植物固定的CO2量的差值为4mgCO2/100cm2叶·小时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分析表格: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A植物光照强度为1,B植物为3;光饱和时A植物光照强度为3,B植物为9,说明A植物是喜阴植物;光饱和时CO2吸收量表示净光合速率,A植物为11,B植物为30;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表示呼吸速率,A植物为5.5,B植物为15。 2、真正光合速率等于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当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时,此时的光照强度为光补偿点;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的值时,再增加光照强度,光合速率等不会改变,这光照强度为光饱和点。 【详解】A、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A植物的光照强度比B植物的光照强度小,所以A植物是更适宜在弱光照条件下生长的植物,A正确; B、B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为9klx,如果在增加光照强度,也不会影响光合作用速率,因为此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是二氧化碳浓度或温度等,B正确; C、总光合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当光照强度为9klx时,B植物的总光合速率=30+15=45 mgCO2/100cm2叶•小时,C正确; D、当光照强度为3klx时,A植物固定的二氧化碳的量为11+5.5=16.5mgCO2/100cm2叶•小时,而B植物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固定的二氧化碳的量为15.故两者固定的二氧化碳的差值16.5-15=1.5mgCO2/100cm2叶•小时,D错误. 故选D。 【点睛】光饱和时二氧化碳的固定量=净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吸收量+呼吸作用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也就是光饱和时二氧化碳的吸收量+黑暗条件下二氧化碳释放量=光合作用二氧化碳的固定量。 10. 下图为某细胞的分裂图像,据图分析合理的是( ) A. 1号染色体上含有基因W,则2号染色体上含有基因w的可能性很大 B. 该细胞有四对同源染色体 C. 若该细胞为某生物的体细胞,则该生物高度不育 D. 该细胞完成分裂后,细胞中的染色体、DNA、线粒体被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图中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所以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详解】 根据图中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1和2是由同一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断裂而来,相同位置上的基因相同的概率最大;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分裂后染色体平均分配,但质DNA和线粒体则不平均分配;如该细胞为体细胞,则属于一个染色体组细胞有丝分裂的后期,其体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不产生配子高度不育。故选C。 【点睛】 注意:该图最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但在特殊情况下,也有可能是单倍体细胞的有丝分裂后期。 11.下列有关硝化细菌与小球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合成糖类的能量来源相同 B. 都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 C. 都能发生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D. 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可以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小球藻是真核生物,有叶绿体,可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详解】A、硝化细菌合成糖类的能量来源于化能学,小球藻合成糖类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A错误; B、硝化细菌和小球藻都有核糖体,故都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B正确; C、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C错误; D、硝化细菌和小球藻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相同,D错误。 故选B。 12. 颜色变化常作为生物实验结果观察的一项重要指标,下面是一些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其操作或想法正确的是 ( ) A. 用滴管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加苏丹Ⅲ染液,发现满视野都呈现橘黄色,于是滴1~2滴50%的盐酸洗去浮色 B. 洋葱根尖细胞可用于观察DNA、RNA在细胞中分布和叶绿体、线粒体观察的实验 C.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中加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说明淀粉已被水解 D. 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液颜色变浅是液泡里的色素发生了渗透作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用滴管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加苏丹Ⅲ染液,发现满视野都呈现橘黄色,于是滴1~2滴50%的酒精洗去浮色,故A正确。洋葱根尖细胞可用于观察DNA、RNA在细胞中分布和线粒体观察的实验但不含叶绿体,所以无法观察叶绿体,故B错误。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中加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说明淀粉已被水解,因为淀粉不是还原糖,而其水解产物葡萄糖是还原糖,故C正确。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液颜色变浅是液泡里的水发生了渗透作用,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学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13.将一些苹果储藏在密闭容器中,较长时间后会闻到酒香。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O2消耗量和CO2产生量如表所示(假设细胞呼吸的底物为葡萄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氧浓度(%) a b c d e CO2产生量(mol/min) 1.2 1.0 13 1.6 3.0 O2的消耗量(mol/min) 0 0.5 0.7 1.2 3.0 A. 氧浓度为a时,苹果的细胞呼吸只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B. 氧浓度为d时,消耗的葡萄糖中有1/2 用于酒精发酵 C. 氧浓度为c时,苹果产生C2H5OH的量为0.3 mol/min D. 氧浓度为e时,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为0.5 mol/min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总反应。 1、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大量)。在有氧呼吸中,1mol葡萄糖完全氧化时,能够产生38molATP。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一部分合成ATP,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2、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C6H12O62C3H6O3+能量(少量),或C6H12O62C2H5OH+2CO2+能量(少量)。在无氧呼吸中,1mol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乙醇或乳酸时,只产生2molATP。 【详解】分析表格可知,氧气浓度为a时,氧气的消耗量为0,因此苹果只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正确;氧浓度为d时,O2消耗速率为1.2 mol•min-1,故有氧呼吸产生CO2的速率为1.2 mol•min-1,无氧呼吸产生CO2的速率为0.4 mol•min-1,根据有氧呼吸中1葡萄糖~6CO2,消耗的葡萄糖为0.2mol,根据无氧呼吸中1葡萄糖~2CO2,消耗的葡萄糖为0.2mol.因此消耗的葡萄糖中有1/2用于无氧呼吸,B正确;氧浓度为c时,苹果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为1.3-0.7=0.6mol/min,而C2H5OH的量与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相等,也为0.6mol/min,C错误;氧浓度为e时,氧气的消耗量等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此时只有有氧呼吸,根据有氧呼吸中1葡萄糖~6CO2,则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为0.5 mol/min,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以及CO2产生量和O2的消耗量的关系,考生要能够通过表中数据判断细胞呼吸的类型以及消耗的葡萄糖的比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 14.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如果细菌体内的DNA和蛋白质分别含有31P、32S,噬菌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别含有32P、35S,噬菌体DNA在细菌体内复制了三次,那么从细菌体内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中含有32P的噬菌体和含有35S的噬菌体分别占子代噬菌体总数的( ) A. 1/4和0 B. 3/4和0 C. 1/4和1 D. 3/4和1 【答案】A 【解析】 【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是用细菌的蛋白质为原料重新合成的,因此所有新的噬菌体中都不含35S,都含32S;一个含有32P的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利用31P作为原料复制一次形成的噬菌体都含有32P,复制三次只有2个噬菌体含有32P,占总数的2/8=1/4。 【详解】由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只有DNA进入细菌体内,蛋白质外壳不进入,所以子代噬菌体中含32P,不含35S。由于噬菌体繁殖的原料都是细菌的化学成分,所以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都含有32S。又由于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所以一个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复制三次后,产生23=8个子代噬菌体,因此子代噬菌体中含有32P的噬菌体占子代噬菌体总数的2/8=1/4。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15. 胰岛B细胞合成、分泌胰岛素的过程涉及 ①DNA自我复制 ②信使RNA的合成 ③按照信使RNA上密码子的顺序合成多肽 ④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 ⑤细胞呼吸和ATP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合成的最初胰岛素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修饰,由线粒体提供能量,故②③④⑤正确,选C。 16.下列对甲、乙两个与DNA分子有关的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甲图DNA放在含15N培养液中复制2代,子代含15N的DNA单链占总链的7/8 B. 甲图②处的碱基对缺失可能导致基因突变,解旋酶作用于③部位 C. 乙图中所示的生理过程为转录和翻译 D. 能发生乙图中合成⑤过程的结构有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①表示磷酸二酯键,②表示碱基对,③表示氢键。 分析乙图:①②为DNA分子的两条链,③为mRNA分子,④为核糖体,⑤为肽链。 【详解】A、甲图DNA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放在含15N培养液中复制2代,共4个DNA分子8条链只有1条链含14N,所以子代含15N的DNA单链数目为占总链的比例为7/8,A正确; B、甲图②处的碱基对缺失导致基因突变,限制性内切酶可作用于①部位,解旋酶作用于③(破坏氢键)部位,B正确; C、乙图中所示的生理过程为转录和翻译,C正确; D、乙图所示转录和翻译在同一时空中进行,发生在原核细胞中,不含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DNA分子复制、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识记DNA分子复制的方式,掌握其中的相关计算;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17.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无子番茄是由秋水仙素处理番茄幼苗而形成的,属于染色体变异 B. 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局部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C. 秋水仙素诱导基因突变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基于相同的原理 D.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与果蝇白眼变异的来源都是基因突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无子西瓜是由秋水仙素处理番茄幼苗而形成的,属于染色体变异,而无子番茄是生长调节剂的利用,A错误;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局部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B错误;秋水仙素诱导基因突变和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原理不同,C错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与果蝇白眼变异的来源都是基因突变,D正确。故选D。 1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单倍体育种获得的植株中染色体数目与亲代相比减半 B. 多倍体育种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着丝点的分裂 C. 利用单倍体育种可以培育无子西瓜 D. 多倍体育种能得到营养物质含量高的品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A、单倍体育种获得的植株中染色体数目与亲代相同,A错误; B、多倍体育种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纺锤体形成,B错误; C、无子西瓜是三倍体,所以是多倍体育种,C错误; D、多倍体育种得到新品种,这些新品种与二倍体植株相比,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相对来说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相关知识,识记单倍体、多倍体的特点及育种的过程即可。 19.现用矮秆不抗病(ddrr)品系和高秆抗病(DDRR)品系培育矮秆抗病(ddRR)品系,对其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 A. F2中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F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导致基因重组 B. 通常利用亲本的花粉逬行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縮短育种年限 C. F1中虽未表现出矮秆抗病的性状组合,但已经集中了相关基因 D. 选种一般从F3开始,因为F3中才有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病品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杂交育种是把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详解】基因重组发生在F1减数分裂过程中,不是F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过程,A错误。通常利用F1的花粉逬行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縮短育种年限,因为F1中出现了所需要的配子,不是用亲本的,B错误。 ddrr×DDRR→DdRr,F1的基因型中已经存在了dR基因组成,C正确。F2代开始出现了性状分离,因此选种一般从F2开始,D错误。 【点睛】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四分体交叉互换或者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0.下列说法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观点的是 A. 生物常常会为争夺食物和生活空间而发生生存斗争 B. 虫媒花与某些传粉昆虫表现出惊人的相互适应,这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C. 由于长期滥用抗生素,最终抗生素诱导细菌定向发生了耐药性变异 D. 长颈鹿是长颈变异的个体生存机会多,并一代代积累形成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 【详解】A、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效的,这必然导致生物在生活过程中生存而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A正确; B、只有拥有适应于昆虫传粉结构的花才能得到更多的受精机会,才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否则没有受精机会,得不到繁衍,而只有适应花的结构的昆虫才可以采到花蜜得以生存与繁衍,这就是相互选择的结果,B正确; C、抗生素选择了细菌耐药性变异,而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 D、长颈鹿的形成是长颈变异的个体生存机会多,并一代代积累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有利于取食,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自然选择的过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1.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原理:低温和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相同,都是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 B. 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和卡诺氏液都可以使洋葱根尖解离 C. 染色:碱性染色剂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和醋酸洋红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 D. 观察: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少数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原理:低温和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相同,都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A错误;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可以使洋葱根尖解离,卡诺氏液用于固定细胞的形态,B 错误;染色:碱性染色剂,如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和醋酸洋红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C正确;观察: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少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大多数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D错误。 22.果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果蝇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缺失2条则致死。一对都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红眼果蝇杂交(亲本雌果蝇为杂合子),F1中 A. 白眼雄果蝇占1/4 B. 红眼雌果蝇占1/4 C. 染色体数正常的红眼果蝇占1/2 D. 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白眼果蝇占1/4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果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设基因为A、a,在X染色体上XA、Xa,若正常的红眼果蝇杂交(亲本雌果蝇为杂合子)XAXa和XAY交配后代的基因型为:XAXA:XAXa:XAY:XaY=1:1:1:1;亲本中均缺失一条Ⅳ染色体,后代正常配子和缺失配子各为1/2,因此后代中缺失一条的占(1/2×1/2)×2=1/2,不缺失染色体的为1/2×1/2=1/4,缺失两条的和染色体也占1/2×1/2=1/4,但由于缺失两条的不能存活,因此后代正常染色体的占1/4/(1/2+1/4)=1/3,缺失一条染色体的占1−1/3=2/3,由此可以计算后代不同表现型的概率。 【详解】A、因亲本雌果蝇为红眼杂合,则其基因型为XAXa,亲本雄果蝇为XAY,二者杂交后白眼雄果蝇为1/2Xa×1/2Y=1/4,A正确; B、亲本雄果蝇为红眼(XAY),其后代的雌蝇均为红眼,B错误; C、亲本中均缺失一条Ⅳ染色体,因此后代中染色体正常的占1/4,但由于缺失两条的不能存活,因此后代正常染色体的占1/3,则染色体数正常的红眼果蝇=1/3×3/4=1/4,C错误; D、亲本中均缺失一条Ⅳ染色体,因此后代中缺失一条的占2/3,染色体数正常的红眼果蝇=2/3×1/4=1/6,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染色体缺失致死的变异以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知识,因此在解答本题时,首先利用分离定律对两对基因逐对考虑,然后再利用乘法法则进行组合。 23.果蝇的灰身与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受等位基因A、a控制,红眼与白眼是另一对相对性状,受等位基因B、b控制。现有2只雌雄果蝇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灰身红眼雌果蝇:灰身红眼雄果蝇:灰身白眼雄果蝇:黑身红眼雌果蝇:黑身红眼雄果蝇:黑身白眼雄果蝇=6:3:3:2:1:1,不考虑其他等位基因且不含等位基因的个体均视为纯合子。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该亲本雌果蝇表现为灰身红眼,该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 B. 若验证灰身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则只能让其与黑身白眼雄果蝇交配 C. 子代黑身红眼中纯合子占2/3,子代灰身红眼中纯合子占2/9 D. 若该亲本雌果蝇与黑身白眼雄果蝇交配,则雌雄子代中均有4种表现型 【答案】B 【解析】 依题意并分析统计子代的性状分离比可知:在雌雄果蝇中,灰身与黑身的比值均为3∶1,说明灰身对黑身为显性,控制体色的基因A与a位于常染色体上,且双亲的基因型均为Aa;子代雌果蝇均为红眼,雄果蝇既有红眼又有白眼,说明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控制眼色的基因B与b位于X染色体上,双亲的基因型为XBXb、XBY。综上分析,亲本雌、雄果蝇的基因型依次为AaXBXb、AaXBY,均表现为灰身红眼,A正确;若验证灰身红眼雌果蝇(A_XBX_)的基因型,可让其与黑身白眼雄果蝇或黑身红眼雄果蝇交配,B错误;子代黑身红眼果蝇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XBXB∶aaXBXb∶aaXBY=1∶1∶1,其中纯合子(aaXBXB+aaXBY)占2/3,子代灰身红眼果蝇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XBXB∶AAXBXb∶AAXBY∶AaXBXB∶AaXBXb∶AaXBY=1∶1∶1∶2∶2∶2,其中纯合子(AAXBXB+AAXBY)占2/9,C正确;若该亲本雌果蝇(AaXBXb)与黑身白眼雄果蝇(aaXbY)交配,则子代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Xb、AaXbXb、aaXbXb,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AaXbY、aaXBY、aaXbY,因此雌雄子代中均有4种表现型,D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将后代复杂的表现型分离比简单化,即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分别统计子代两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比,据此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及其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进而推知双亲的基因型并对各选项作出分析。 24.人类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是一对特殊的同源染色体,以下说法不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 从功能看,都是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其上携带与性别相关的基因 B. 从形态结构看,人类X染色体和Y染色体存在着同源区段 C. 从来源看,男性的X染色体来自母方,Y染色体来自父方 D. 从减数分裂中的行为看,二者能够联会、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答案】A 【解析】 X染色体和Y染色体都是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其上携带与性别相关的基因,不能说明它们是一对同源染色体;X染色体和Y染色体存在着同源区段可以说明二者是同源染色体;成对的同源染色体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男性的X染色体来自母方,Y染色体来自父方,可以说明二者是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分离,X染色体和Y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以联会、分离,说明二者是同源染色体。选A。 25.果蝇的灰身与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直毛与分叉毛为另一对相对性状。现有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如右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正常情况下,雄性亲本的一个精原细胞可产生的精子类型是四种 B. 子代中表现型为灰身直毛的雌性个体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1:6 C. 控制灰身和黑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直毛和分叉毛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 子代中灰身雄蝇与黑身雌蝇交配,可产生黑身果蝇的比例为1/4 【答案】C 【解析】 【分析】 假设灰身与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B、b表示),直毛与分叉毛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F、f 表示)。分析柱形图:子代雌雄果蝇中灰身:黑身=3:1,说明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灰身相对于黑身是显性性状,亲本的基因型均为Bb;子代雌蝇全为直毛,雄蝇中直毛:分叉毛=1:1,说明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直毛相对于分叉毛是显性性状,亲本的基因型为XFY×XFXf.所以亲本的基因型为BbXFXf×BbXFY。 【详解】A、雄性亲本的一个精原细胞只能产生2种类型的4个精子,A错误; B、子代中表现型为灰身直毛的雌性个体有BBXFXF、BbXFXF、BBXFXf、BbXFXf ,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1/4×1/2:(1/2×1/2+1/4×1/2+1/2×1/2)=1:5,B错误; C、分析图可得,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它们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 D、本题可只考虑灰身与黑身这一对相对性状,子代中灰身雄蝇基因型有1/3BB、2/3Bb,黑色雌蝇基因型为bb,交配,可产生黑身果蝇的比例为2/3×1/2=1/3,D错误. 故选C。 26.下图是正常人体肝组织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体的体液由①②③组成 B. 图中③④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C. 体液②中含有胰岛素、血浆蛋白、CO2等物质 D. 肾上腺、甲状腺、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②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是淋巴液,②是血浆,③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内环境由①②③组成,又叫细胞外液,与④细胞内液共同构成体液。 【详解】A、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A错误; B、肝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B错误; C、血浆中含有血浆蛋白,葡萄糖、氨基酸、脂质类物质、激素、尿素、气体等,C正确; D、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不进入血浆中,直接进入口腔中,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的成分,肝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分析题图明确各部分液体的名称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相关基础知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27.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外界环境的变化较小,内环境的稳态就不会遭到破坏 B. 坎农提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 C. 肾脏不是内分泌器官,其病变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不大 D. 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A、外界环境的变化较小,内环境的稳态也会遭到破坏,A错误; B、坎农提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B错误; C、肾小管和集合管可重吸收水,对水平衡调节有重要作用,C错误;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调节,解题的关键是识记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理解肾在水盐调节的作用。 28.如图可用来表示哪一组概念之间的关系 A. 1表示细胞外液,2~4分别表示血液、组织液、淋巴液 B. 1表示原核生物,2~4分别表示细菌、蓝藻、病毒 C. 1表示免疫系统,2~4分别表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 D. 1表示真核细胞生物膜系统,2~4分别表示细胞膜、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细胞核膜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2、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 3、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B);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 4、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细胞器,都由膜构成,这些膜的化学组成相似,基本结构大致相同,统称为生物膜系统。 【详解】A、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A错误; B、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蓝藻等,但不包含病毒(病毒既不属于原核生物,也不属于真核生物),B错误; C、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C错误; D、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细胞核膜,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概念图,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免疫系统的组成、内环境的组成、生物膜系统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一些常考的原核生物,明确病毒既不属于原核生物,也不属于真核生物;识记免疫系统、生物膜系统以及内环境的组成,能根据概念图作出准确的判断。 29.下列与人体内环境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尿素、胆固醇、血清蛋白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B.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pH、渗透压、温度处于动态平衡中 C. 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D.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血浆中含有血清蛋白,葡萄糖、氨基酸、脂质类物质(包括胆固醇)、激素、尿素、气体等,A正确; B、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成分、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B错误; C、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C错误; D、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质基质,不在内环境,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作用,掌握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0.当人体喝水过多时,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 血浆渗透压升高 B. 产生渴感 C. 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 D. 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AC、饮水过多,血浆浓度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降低,AC错误; B、饮水过多,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降低,不会产生渴觉,B错误; D、当人体饮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减小,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减少,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水盐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水盐调节的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1.下图代表人体体液免疫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Ⅰ和细胞Ш均能识别抗原 B. T细胞属于免疫细胞,⑨过程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 C. 免疫过程⑥比⑦要慢,免疫效应⑥比⑦要强 D. 图中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体液免疫示意图,其中①表示抗原呈递给T细胞;②表示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③表示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④表示同种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直接刺激记忆细胞;⑤表示B细胞增殖和分化成记忆细胞;⑥表示B细胞增殖和分化成浆细胞;⑦表示记忆细胞增殖和分化成浆细胞;⑧表示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⑨表示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过程。 【详解】A、细胞Ш是浆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A错误; B、免疫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B正确; C、⑥是初次免疫,⑦是二次免疫,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因此免疫过程⑥比⑦要慢,免疫效应⑥比⑦要弱,C错误; D、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是由特定抗原引起并由浆细胞产生,应为抗体,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免疫过程图解,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或细胞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2.下列有关糖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 B.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 ②过程可发生在肌肉、肝脏细胞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促进:④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⑤葡萄糖氧化分解供能,⑥多余葡萄糖合成糖原储存,⑦多余葡萄糖转化为脂肪、氨基酸等;从而降低血糖浓度,故A正确;B错误;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②肝糖原再分解为葡萄糖,③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浓度,故C错误;胰高血糖素只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不作用于肌细胞,不使肌糖原分解,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糖代谢和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和曲线分析能力。 33.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肥胖可能与大脑中多巴胺的作用有关。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线粒体有关 B. 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一定能使突触后膜的电位逆转 D. 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答案】A 【解析】 【详解】A、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中,以突触小泡形式被运输到突触前膜,再以胞吐形式运出细胞,在此过程中需要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A正确; B、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成突触小体,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将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B错误; C、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之分,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能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逆转,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能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但不能发生逆转,C错误; D、兴奋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是通过突触来完成的,在突触处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错误。 故选A。 34.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B. 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 C. 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 D.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动物的生命活动由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神经调节比激素调节更加迅速准确,激素调节在神经调节的影响下进行。肾上腺素具有促进肝糖原分解而升高血糖、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作用。 【详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突触部位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A正确;惊吓刺激可以通过图像、声音、接触等刺激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B正确;由题中信息: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从而加快心跳,说明神经系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由题中信息: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效应器即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心脏),说明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心脏活动,C正确;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加快、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D错误。故选D。 35.将灵敏电位计的两极如下图所示分别置于膝跳反射反射弧中的a处外表面和b处内表面,图中ac=db,若在c、d两点同时对神经细胞给以能引起兴奋的刺激,则刺激后电位计指针偏转的情况及b处内表面的电位变化是 A. 先左后右,再向右;负→正→负 B. 先右后左,再向左;正→负→正 C. 先右后左,再向右再向左;正→负→正→负→正 D. 先左后右,再向左再向右;负→正→负→正→负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意初始a、b处膜电位为内负外正,电流计指针偏右。在c、d两点同时刺激,c点产生的兴奋分别向a、b传递,传递至a点的同时d处的兴奋也传至b处,a、b两处膜电位均变为内正外负,指针向左偏转;之后a、b两处恢复静息电位,膜电位均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指针向右偏转。c点产生的兴奋传递至b点,引起b点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此时a处为内负外正,因此指针向左偏转至中间位置;之后b点也恢复静息电位,膜电位变为内负外正,指针向右偏转至初始状态,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中局部电流的形成、传导特点及膜电位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相关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6. 关于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胰岛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B. 乙酰胆碱贮存于突触小泡中 C. 胰高血糖素可为靶细胞提供能量 D. 去甲肾上腺素可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 【答案】C 【解析】 【分析】 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共性: (1 )都能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 激素具有靶细胞,神经递质也具有靶细胞,即突触后神经元。 (2)作用完后都被分解。 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引起靶细胞代谢发生改变,之后激素会被分解;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之后神经递质被分解重新利用。 (3)本质上一般是有机分子,功能上是信息分子 激素与神经递质都是信息分子。 【详解】A、激素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A正确; B、乙酰胆碱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后由突触小泡摄取并贮存,B正确; C、激素不提供能量,不参与构成细胞结构,只起信号分子的作用,C错误; D、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D正确。 故选C。 37.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只有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三种 B. 吞噬细胞仅在特异性免疫的抗原识别、加工和呈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C.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可以有吞噬细胞和T细胞的参与 D. 发生过敏反应的人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会发生免疫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又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 2、过敏反应:过敏原第一次进入人体后,人体内产生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引发各种过敏反应。 3、体液免疫过程为: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4、细胞免疫过程为: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A、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只有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A错误; B、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在非特异免疫中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B错误; C、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识别和呈递抗原,在细胞免疫中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 D、过敏原第一次进入人体后,人体内产生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因此会发生免疫反应,D错误. 故选C. 38.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B. c、d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C. 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D. 激素e是下丘脑分泌的,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d肾上腺素,e抗利尿激素,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人体内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这两种调节协调作用,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才能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详解】A、寒冷刺激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A正确; B、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B正确; C、感觉体温变化的中枢在大脑皮层,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C错误; D、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内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由垂体细胞释放入血液,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D正确。 故选C。 39.下面是有关燕麦实验的示意图,图中所示燕麦胚芽鞘的某些部位纵向插入了云母片。请分析图中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正确的一组是 A. c=d、e=f B. c=d、e>f C. c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 当前文档收益归属上传用户
- 下载本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