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四年一度的奥运赛场上, 的除了有令人叹为观止的体育成绩之外,还有令人 的各种技术,这也使奥运会成为一个新兴、新奇技术的展示平台。‎ 数字媒体公司盖蒂专门成立了一个虚拟现实部门,负责拍摄360度照片。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盖蒂公司的摄影师就拍摄了很多360度照片,那时,这一技术 。在此次里约奥运会上,盖蒂的每位摄影师都拥有一个360度照相机。盖蒂的首席执行官道恩·艾雷说:“我们处于VR技术变革之巅。”媒体界的技术先锋英国广播公司在VR技术领域也 。该公司为电视观众提供一种完全不同的观看体验:为在家里观看电视的观众引入360度虚拟现实视频,让观众获得更加沉浸式的观看体验。‎ 当然,这些只是体育科技产品的冰山一角。(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练团队要掌握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体能状况,制定科学训练,运动员也要了解自己和对手的实力。一块奖牌的背后,是一整套科学训练体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令人侧目眼花缭乱呼之欲出首屈一指 B. 引人瞩目眼花缭乱方兴未艾不遑多让 C. 引人瞩目眼花耳热呼之欲出首屈一指 D. 令人侧目眼花耳热方兴未艾不遑多让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练团队要了解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体能状况,制定科学训练,运动员也要了解自己和对手的实力。‎ B.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练团队要掌握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体能状况,制定科学训练方案,运动员也要了解自己和对手的实力。‎ C.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运动员要了解自己和对手的实力,教练团队也要掌握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体能状况,制定科学训练方案。‎ D.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运动员要了解自己和对手的实力,教练团队也要掌握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体能状况,制定科学训练。‎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更多更“狠”的科技手段,用在了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 B. 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使用了更多更“狠”的科技手段。‎ C. 更多更“狠”的科技手段,被运动员拿来应用于日常训练。‎ D. 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以更多更“狠”的科技手段为助力。‎ ‎【答案】‎ ‎1. B ‎ ‎2. C ‎ ‎3. A ‎ ‎【解析】‎ ‎1.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引人瞩目:引起,吸引,瞩目:注视,指吸引人们注意。令人侧目:斜着眼睛看人,形容 憎恨或又怕又愤恨。此处是说奥运赛场上令人叹为观止的体育成绩和各种技术吸引人们注意,选用成语“引人瞩目”。第二处: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眼花耳热:多用于形容人酒酣兴高时的神态。此处是说奥运赛场上各种复杂纷繁技术,看得人们感到迷乱,无法辨清,选用成语“眼花缭乱”。第三处:方兴未艾,形容事物正在蓬勃发展,势头并未停止。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也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此处是说360度拍摄技术正在蓬勃发展,选用成语“方兴未艾”。第四处:首屈一指,首先弯下大拇指,表示第一。指居第一位。引申为最好的。不遑多让,不遑:表示没有时间;来不及。“不遑多让”多表示“ 不比……差。 跟……比起来毫不逊色。此处是说媒体界的技术先锋英国广播公司在 VR 技术领域跟盖蒂公司比起来毫不逊色,选用成语“不遑多让”。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仔细阅读划线句子“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教练团队要掌握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体能状况,制定科学训练,运动员也要了解自己和对手的实力”,句子存在两处问题,“教练团队要……运动员也要……”,语序不当;成分残缺,“制定科学训练”缺少宾语中心语。A项,语序不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的是运用动员,应该先说运动员,再说教练团,也就是“教练团队要……运动员也要……”语序不当;还有“制定科学训练”缺少宾语中心语。B项,语序不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的是运用动员,应该先说运动员,再说教练团,也就是“教练团队要……运动员也要……”语序不当。D项,成分残缺,“制定科学训练”缺少宾语中心语。故选C。‎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解答本题,注意前后连贯性。根据上文,句子主语应是“科技手段”,排除BD两项;括号所处的语境都为主动句,从语意连贯,前后句式一致性来看,此处也使用主动句,且“被运动员拿来应用于日常训练”语意不够简洁,排除C项。故选A。‎ ‎【点睛】‎ 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 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 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 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 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 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 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 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 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A. 中国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局势节节败退,戴安澜将军在带领军队向缅北野人山撤退时腹 部中弹,他坚持指挥军队抗战突围,最终伤势恶化,以身殉国。‎ B. 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 阻击了 3000 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C. 在《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为守住誓言和爱情,面对焦母的无情拒绝,家人的“威逼利诱”, 最后“举身赴清池”,焦仲卿最终也“自挂东南枝”。‎ D. 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 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根据第二段中“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原文所论悲剧是文学艺术上的悲剧,B项是电影艺术,C项是诗歌作品,D项是文学小说的悲剧故事,只有A项是现实生活中的悲壮情节,因此从性质上来说,A项不是“原文所论悲剧”。故选A。‎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 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5.(二)‎ 曾经有人说沈从文是个文体家。沈先生曾有意识地试验过各种文体。《月下小景》叙事重复铺张,有意模仿六朝翻译的佛经,语言也多四字为句,近似偈语。《神巫之爱》的对话让人想起《圣经》的《雅歌》和萨福的情诗。他还曾用骈文写过一个故事。其他小说中也常有骈偶的句子, 如“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地方像茶馆却不卖茶,不是烟馆却可以抽烟”。 但是通常所用的是他的“沈从文体”。这种“沈从文体”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充满泥土气息”和“文白 杂糅”。他的语言有一些是湘西话,还有他个人的口头语,如“即刻”、“照例”之类。他的语言里有 相当多的文言成分———文言的词汇和文言的句法。问题是他把家乡话与普通话,文言和口语配 置在一起,十分调和,毫不“格生”,这样就形成了沈从文自己的特殊文体。他的语言是从多方面 吸取的。间或有一些当时的作家都难免的欧化的句子,如“……的我”,但极少。大部分语言是具有民族特点的。其中写人叙事简洁处,受《史记》、《世说新语》的影响不少。他的语言是朴实 的,朴实而有情致;流畅的,流畅而清晰。这种朴实,来自于雕琢;这种流畅,来自于推敲。他 很注意语言的节奏感,注意色彩,也注意声音。他从来不用生造的,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用 的是人人能懂的普通词汇。但是常能对于普通词汇赋予新的意义。‎ ‎(节选自汪曾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从文在自己创作的过程中曾有意尝试过各种各样不同的文体,因此有人说他是个文体家。‎ B. 作者列举《月下小景》、《神巫之爱》和骈文的故事,意在证明沈从文对不同文体的尝试。‎ C. 沈从文的语言大多是具有民族特点的,但偶尔也会吸取一些当时作家很少使用的欧化句子。‎ D. “沈从文体”既包括他从多方面吸收且能调和的语言面貌,也包括他朴实流畅的语言风格。‎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C项,“一些当时作家很少使用的欧化句子”说法不正确,根据原文“他的语言是从多方面吸取的。间或有一些当时的作家都难免的欧化的句子”,由“当时的作家都难免的”可以看出当时作家并不是很少使用。故选C。‎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6.(三)‎ ‎1973 牛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 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 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 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 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二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入《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 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之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 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时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 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 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 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有删改)‎ ‎3.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老子》成书时间早于《黄帝书》,且《老子》成书时间不会晚于战国时期。‎ B. 《黄帝书》成书早于《申子》、《慎子》、《韩非子》,也就是早于战国中期。‎ C. 《老子》一书的成书时间早于《论语》的成书时间,老子其人也长于孔子其人。‎ D. 从《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可知《黄帝书》的成书时间也早于《论语》。‎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把握分析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D项,“可知《黄帝书》的成书时间也早于《论语》”推断不正确,‎ ‎《老子》成书早于《黄帝书》,《老子》成书早于《论语》,但原文没有提供《黄帝书》早于《论语》的相关信息。故选D。‎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林冲见差拨 只说公人将林冲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却有那一 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都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 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 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个七死八活。”林 ‎ 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 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林冲与众人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的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 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便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 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剌剌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纹, 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 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 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 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 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 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 大官!”林冲笑道:“总赖照顾。”差拨道:“你只管放心。”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礼,说道:“相烦老 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差拨道:“既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这一封书值一锭金子。我一面 与你下书。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你一路有病,未曾痊可,我自来与你 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林冲道:“多谢指教。”差拨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自去了。林冲 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端的有这般的苦处!”‎ 原来差拨落了五两银子,只将五两银子并书来见管营,备说林冲是个好汉,柴大官人有书相荐,在此呈上,本是高太尉陷害配他到此,又无十分大事。管营道:“况是柴大官人有书,必须要 看顾他。”便教唤林冲来见。‎ 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叫道:“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名。”林冲 听得叫唤,来到厅前。管营道:“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 威棒。左右与我驮起来!”林冲告道:“小人于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牌头道:“这人 见今有病,乞赐怜恕。”管营道:“果是这人症候在身,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差拨道:“见 今天王堂看守的多时满了,可教林冲去替换他。”就厅上押了帖文,差拨领了林冲,单身房里取了 行李,来天王堂交替。差拨道:“林教头,我十分周全你。教看天王堂时,这是营中第一样省气力 的勾当,早晚只烧香扫地便了。你看别的囚徒,从早直做到晚,尚不饶他;还有一等无人情的, 拨他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林冲道:“谢得照顾。”‎ ‎(选自《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有删节)‎ ‎7.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写了林冲发配沧州、初入牢营的一段情节,作者将笔墨集中在对林冲见差拨的细节描 写上。‎ B. 小说通过对管营、差拨、牌头等人相互勾结欺压犯人的具体描写,形象地反映了牢营的黑 暗现实。‎ C. 小说借“有钱可以通神”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也表达了林冲的感慨和无奈。‎ D. 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是因为林冲只是唱喏,没有及早把柴大官人给管营等的书礼拿 出来。‎ ‎8.选文表现了林冲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选文第一段中,林冲初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 要分析。‎ ‎【答案】‎ ‎7. D ‎ ‎8. ①谨慎小心。“一般的犯人”叮嘱他给差拨、管营各五两银子;他却给管营准备了十两银子, 足见他心思细密。②沉着冷静。差拨不见林冲使钱,把他骂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他 未表现出急躁,“等他发作过了” ,再递上钱财。③隐忍顺从。对于差拨、管营,百般陪 笑,自称“小人”,放低姿态,十分顺从。 ‎ ‎9. ①概括地介绍了牢营中管营、差拨假公济私,聚敛钱财,区别对待犯人的情况,也说明了林冲所处的是一个没有公正王法的艰险环境。②为后文林冲贿赂差拨,在管营处蒙混过关等情 节发展作了铺垫。③第一段的介绍使读者产生了预期,也制造了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更 具可读性。 ‎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小说的分析和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D项,“是因为林冲只是唱喏,没有及早把柴大官人给管营等的书礼拿出来”说法错误,本项是对小说第二段相关情节的分析。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其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诈人钱物”。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能力。分析人物形象,‎ 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选文表现了林冲怎样的性格特征。分析选文表现林冲怎样性格特征,可以对选文中林冲所作所为进行分析得出,比如,林冲到了沧州牢城营内,“一般的犯人”来看他,叮嘱他给差拨、管营各五两银子;他却给管营准备了十两银子,足见他心思细密,谨慎小心;差拨不见林冲使钱,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林冲未表现出急躁,“等他发作过了”,再递上钱财,可见林冲沉着冷静;林冲以前可是十万禁军教头,现在对于差拨、管营,百般陪笑,自称“小人”,放低姿态,十分顺从,可以看出林冲的隐忍顺从。‎ ‎9.本题学生考查对文学作品结构的把握,分析小说情节安排作用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梳理文章结构,找到要把握作用的情节仔细阅读,明确情节内容,根据其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把握其作用。本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选文第一段中,林冲初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仔细阅读第一段,本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一般罪人”来“看觑他”,介绍了管营、差拨“诈人钱物”的情况,并告诉了他应对的方法。这一情节设计,是极具匠心的,这一情节设计起有多方面的作用。第一,小说塑造人物,必须要将人物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犯人对牢营情况的介绍,作者可以快捷而巧妙地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第二,情节的设计贵在前呼后应,贵在显出波澜。通过犯人对牢营情况的介绍,作者巧妙铺垫,制造悬念,让读者产生阅读预期,当后文再作具体描写时,情节就会产生一些波澜,富有戏剧效果。当然,这—情节设置对人物的刻画也能起有积极的作用。间接刻画了管营、差拨的丑陋嘴脸。不过,如能从“交代环境”和“巧设铺垫”两个层面回答,就能把握此题的关键。‎ ‎【点睛】‎ 解答人物形象赏析类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1.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规范答题1.概括题与分析题的不同答题思路。概括题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间不能交叉。2.‎ 分析题有两种思路:①概括→分析: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分析。②分析→概括: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10.下列对文段中加点虚词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 “决起而飞”中的“而”,表示修饰,此处可以不译 B. “时则不至”中的“则”,表示承接,可译为“就”‎ C. “腹犹果然”中的“然”,可译为“……的样子”‎ D. “适千里者”中的“者”,可译为“……的人”‎ ‎11.下列各句中“之”字与例句中“之”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 报养刘之日短也。 B. 审容膝之易安。‎ C. 之二虫又何知 D.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12.下列选项中与“适莽苍者”中的“适”字用法相同的是 A.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B.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C.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D. 行行将复行,去去适西秦 ‎【答案】‎ ‎10. B ‎ ‎11. D ‎ ‎12. D ‎ ‎【解析】‎ ‎10.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对文段中加点虚词的判断错误的一项”,B项,“‎ 时则不至”意思是“有时或飞不上去”,所以“则”的意思是“或”。故选B。‎ ‎11.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各句中‘之’字与例句中‘之’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例句,之:动词,往,到;A项,之:结构助词,的;B项,之:助词,主谓之间取独;C项,之:代词,近指代词“这”;D项,之:动词,往,到。故选D。‎ ‎1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一词多义能力。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解题时,注意一定要结合词语所在的上下文,来判断其在句中的含义。本题要求选出“与‘适莽苍者’中的‘适’字用法相同的”。“适莽苍者”中的“适”,动词,到……去;A项,适:适合;B项,适:女子出嫁;C项,适:副词,刚才;D项,适:动词,到……去。故选D。‎ ‎【点睛】‎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参考译文:‎ 蝉和小斑鸠讥笑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积三个月的粮食。蝉和小斑鸠这两只小虫、鸟又知道什么呢。‎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王景崇,邢州人也。为人明敏巧辩,善事人。唐明宗镇邢州,以为牙将 ‎,其后尝从明宗,隶麾下。后事晋,累拜左金吾卫大将军,常怏怏人主不能用其材。汉高祖起太原,景崇取库金奔迎高祖。高祖至京师,拜景崇右卫大将军,未之奇也。高祖攻邺,景崇不得从,乃求留守起居表,诣行在见高祖,愿留军中效用,为高祖画攻战之策,甚有辩,高祖乃奇其材。是时,汉方新造,凤翔侯益、永兴赵赞皆尝受命契丹,高祖立,益等内顾自疑,乃阴召蜀人为助,高祖患之。及已破邺,益等惧,皆请入朝。会回鹘入贡,言为党项所隔不得通,愿得汉兵为援,高祖遣景崇以兵迎回鹘。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 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高祖乃诏景崇兼凤翔巡检使。‎ ‎(节选自《新五代史》)‎ ‎13.下列句中加点字都与“高祖患之”中的“患”字用法最相似的一项是 A. 川泽纡其骇瞩 B. 雄州雾列 C. 襟三江而带五湖 D. 而后乃今将图南 ‎14.下列句子与“上未之奇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而彼且恶乎待哉 B. 之二虫又何知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 童子何知 望长安于日下 D. 奚以知其然也 南冥者,天池也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牙将,即亲兵或卫兵,是唐末和五代时期节度使的私兵。节度使所树之旗为牙旗,所居之 城为牙城。‎ B. 高祖,古代帝王的庙号,庙号是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文中的汉高祖指五代十国 时期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 C. 拜,指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古代表示授官的词语还有“除”、“授”等。‎ D. 行在,即“行在所”。是皇帝所在的地方,本指京都,后泛指皇帝所到之处。‎ ‎【答案】‎ ‎13. C ‎ ‎14. A ‎ ‎15. A ‎ ‎【解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判断能力。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规律。本题要求选出“加点字都与‘高祖患之’中的‘患’用法最相似的一项”,患:动词意动用法,以……为患;A项,骇: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惊骇;B项,雾: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C项,襟: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衣襟;D项,南:名词作动词,向南飞。故选C。‎ ‎14.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本题要求选出“与‘上未之奇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未之奇也,应为“上未奇之也”,为宾语前置句;A项,两句均为宾语前置句,“莫之夭阏”应为“莫夭阏之”,“彼且恶乎待”应为“彼且待恶乎”;B项,第一句为宾语前置句,“之二虫又何知”应为“之二虫又知何”。第二句为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急于星火”,应为“于星火急”;C项,第一句为宾语前置句,“童子何知”应为“童子知何”。第二句为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望长安于日下”应为“于日下望长安”;D项,第一句为宾语前置句,“奚以知其然也”应为“以奚知其然也”。第二句为判断句,“南冥者,天池也”中“……者,……也”表判断。故选A。‎ ‎15.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牙将,一是指古代一种军衔。五人为一伍长,二十人为什长,百人为百夫长,五百人为小都统,一千人为大都统,三千人为正,偏将,五千人为正偏牙将,一万人设正副将军。二是指牙门将,是警卫部队的指挥官。选项解说的是“牙兵”。故选A。‎ ‎【点睛】‎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高考考查的重点是与重要文学作品有关的内容,一般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制(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品阶勋爵)、科举、姓名、礼俗(冠礼、婚姻、丧葬)、宗法(族,昭、穆,大宗、小宗,亲属,丧服)、宫室、车马、饮食、衣饰等。复习备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要做到:阅读文言文时,要时时关注相关的文化常识专有名词,通过查字典、找资料等方式识记这些文化常识的具体内容,并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文化常识内容按照定的分类标准加以整理。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秘诀只有一条,就是注重平时积累。具体的方法有:①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分类整理。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多涉及:思想文化(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或著作)、古典文学(‎ 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姓名称谓(姓名字号、亲属称谓等)、礼制官制、天文历法(天文学名词、历法)、地理交通(地理名词、交通工具)、建筑(住宅布局及名称)、科举制度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通过查找资料解方法,积累相关的文化常识,②各个击破,积少成多,对已经收集整理的文化常说,要经常阅读、理解以达到记忆的目的。比如我们对古代的官制就可以分类整理,积累之后,还要注重记忆。‎ 参考译文:‎ 王景崇,邢州人。他为人敏捷精明,善于巧妙的答辩,会侍奉主人。唐明宗镇守邢州时任命他当亲军将领,他后来常常跟随明宗,隶属于明宗麾下。后来又为晋作事,多次升官为左金吾卫大将军,他经常因为皇帝不能重用他的才能而怏怏不乐。汉高祖在太原起兵后,景崇取出库中金银跑去献给高祖,高祖到京城后,任命景崇为右卫大将军,没有发现他的奇异才能。高祖攻打邺城,景崇不能跟从,就请求留守去送问候平安的奏表,到达高祖率兵驻扎的地方,表示愿意在军队中效劳发挥作用,帮助高祖策划攻伐作战的方略,很有明察辨别的能力,高祖才觉得他有不寻常的才能。这时,汉的政权刚刚建立,凤翔的侯益、永兴的赵赞都曾经接受过契丹的合作,汉高祖登上皇帝位,侯益等人害怕朝廷怀疑自己,就在暗地里招呼蜀军作为外援,高祖对此表示忧虑。到了攻占邺城之后,侯益等人都害怕了,请求入京朝见皇帝。刚好遇上回鹘人进贡,告诉朝廷说被党项族阻隔了交通,希望得到汉的军队帮助打开通道,高祖派王景崇率兵迎接回鹘人。景崇准备出发时,高祖已经生病了,招他进入卧室内告诉他说:“如侯益等人已经来朝,那就好了;如果还是犹豫迟疑,就抓住机会解决他们。”高祖就颁布诏命让景崇兼任凤翔巡检使。‎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 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 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 ”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 扃钥甚严。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 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节选自宋濂《吴德基传》,有删改)‎ ‎16.下列对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B. 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C. 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D. 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17.请把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 ‎(2)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 ‎【答案】‎ ‎16. C ‎ ‎17. (1)那里的人认为南康丞是一个书生,轻视他,吴德基像往常一样。‎ ‎(2)老百姓不讲道理,当众侮辱我,你竟然释放了他们,为什么轻视我到这般地步呢? ‎ ‎【解析】‎ ‎16.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代词“使君”“匹夫”“乡人”“法”“天子法”“具”“令(县令)”,虚词“者”“其”“且”“乃”,“尔”通“耳”,句末语气词,而已,罢了,其后断开。排除BD两项,“天子法”为专有名词,意思是“天子的法律,或者皇帝的法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再结合本句大概意思:“冒犯您的只是一个平民百姓,那些乡邻有什么罪过?况且法律是天子的法律,哪里能成为你个人泄愤的工具?”县令感到很惭愧,这件事才算罢了句子可以断开为: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其”,远指代词,那,那里;“以为”,认为;“者也”,表判断,“丞儒者也”,判断句,南康丞是一个书生;“易”,轻视;“之”,代词,他;“自如”,像往常一样。(2)中“民”指老百姓;“无道”,不讲道理;“众”,名词作状语,当众;“乃”,竟然;“释”,释放;“之”,代词,他们,代指当众辱我的老百姓;“何……耶”,为什么……呢;“轻”,轻视;“至是”,到这般地步。‎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吴德基,名履,是婺州兰溪人。官吏向朝廷举荐了(他),(他)被任命为南康丞。南康这个地方民风剽悍,那里的人认为南康丞是一个书生,轻视他,吴德基像往常一样。几个月后吴德基完全了解了南康的弊病,(并)把(它们)揭露了出来,全县人为之震惊并且臣服(于他)。吴德基于是更加用宽容之政来教化他们。老百姓有申诉,(吴德基)就让百姓上前与(他)诉说实情,从不加以呵斥;老百姓有人拉着吴德基的衣襟,以你我相称,(吴德基)也不责怪。‎ 县令周以中刚刚到任时,要征调民力转运物资到州郡而没有找到人,县令亲自到乡里征调民力。有一个人逃走了,(被抓到后,)(县令)命令吏卒鞭打了这个人。(遭受鞭打的这个人)不服气,逃到了山里,并辱骂县令:“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令,凭什么这样做呢?”县令发怒了,吏卒又趁机用一些话语说动县令,想诬陷那一乡的百姓图谋钱财,于是县令抓了六七个人下狱,看管得非常严厉。吴德基认为百姓没有罪过,亲自来巡察监狱,大声命令狱卒释放那几个人,狱卒用其他的借口推辞。吴德基捶破监狱的门放走了那些人,并说:“你们无罪,回去告诉你们的家人不必害怕。”然后吴德基就去向县令汇报,县令大怒,说,“老百姓不讲道理,当众侮辱我,你竟然释放了他们,为什么轻视我到这般地步呢?”吴德基说:“冒犯您的只是一个平民百姓,那些乡邻有什么罪过?况且法律是天子的法律,哪里能成为你个人泄愤的工具?”县令感到很惭愧,这件事才算罢了。‎ 评卷人 得分 四、诗歌鉴赏 ‎18.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 岑参①‎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释:大历四年(769 年),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沪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 即做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②其那:怎奈。‎ 次韵唐公①三首 其三·旅思 王安石 此身南北老,愁见问征途。‎ 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 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 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②。‎ 注释:张壤,字唐公,北宋嘉佑六年契丹国母生辰使,王安石友人。②《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阳,因见 秋风,于是想起家乡的莼菜羹、鲈鱼脍,说“人生贵适意尔”,当日辞官归乡。‎ 下列对《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和《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两首诗的比较鉴 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自己宦海沉浮的无奈之情。‎ B. 两诗都言及秋日,颇有“逢秋悲寂寥”之况味。‎ C.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身边无人可以倾诉的寂寞。‎ D. 两诗都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读来余韵无穷。‎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和《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两首诗的比较鉴赏,不正确的一项”,D项,“两诗都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赏析错误,《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一诗结尾写景(江上蝉声),《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则以典故结尾。故选D。‎ ‎【点睛】‎ 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①‎ 刘长卿 三年谪宦②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大历八年(773 年)至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诗人遭诬被贬睦州司马,途径长沙作此诗。②贾谊曾被汉 文帝重用,后被疏远,外放为长沙王太傅长达三年。‎ ‎19.贾谊的经历,经常被后世诗人们写进诗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典。请根据第二单元的学习 内容进行推断,下列选项中没有使用典故的诗句是 A. 尚激抟溟势,期君借北风。(崔涂《喜友人及第》)‎ B.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宋之问《送杜审言》)‎ C.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D. 吾爱崔秋浦,宛然陶令风。(李白《赠崔秋浦三首之一》)‎ ‎20.诗题为《长沙过贾谊宅》,诗中哪两句对题中之“过”进行了展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感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19. C ‎ ‎20. ‎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直接展开“过”字。情感:①通过对贾谊的追怀、凭吊,表达了对贾谊不被重用而外放的感慨和惋惜,“万古惟留楚客悲”,直抒胸臆地点出对贾谊遭遇的悲悯(伤人);②借怜贾谊以自怜,表达了自己无辜被贬,不被重用的悲愤和痛苦,“怜君何事到天涯”,既是对贾谊外放的追问,也暗寓自身被贬远地的无奈(自伤)。 ‎ ‎【解析】‎ ‎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选项中没有使用典故的诗句”,主要学生对诗歌用典这一艺术手法的判断分析能力。A项,“尚激抟溟势,期君借北风”用庄子《逍遥游》典;B项,“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用《晋书•张华传》龙泉、太阿宝剑典;C项,“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意思是“夜暮降临,连绵的山峦在苍茫的夜色中变得更加深远。天气寒冷,使这所简陋的茅屋显得更加清贫”,没有用典;D项,“吾爱崔秋浦,宛然陶令风”用陶渊明典。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对诗歌进行鉴赏,回答问题。本题题目是:诗题为《长沙过贾谊宅》,诗中哪两句对题中之“过”进行了展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题有两个问,第一问:诗中哪两句对题中之“过”进行了展开。是考查学生分析把握诗歌内容能力。“过”的意思是“拜访”,也就是问诗歌中哪两句具体写拜访贾谊宅的。通读诗歌,可以得出诗歌的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是具体描写贾谊宅的景象的,也就是说这一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第二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以结合贾谊的人生经历和注释“诗人遭诬被贬睦州司马,途径长沙作此诗”,对诗歌内容的具体分析得出。诗歌首联“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意思是“你被贬于此寂寞地住了三载,万古留下你可居楚地的悲哀”,这是诗人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是写景,意思是“踏着秋草独自寻觅你的足迹,只有黯淡的斜阳映照着翰林”,这是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前四句通过对贾谊的追怀、凭吊,表达了对贾谊不被重用而外放的感慨和惋惜,“万古惟留楚客悲”,直抒胸臆地点出对贾谊遭遇的悲悯。‎ 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意思是“为何明君却独对你恩疏情薄,湘水无情怎知我对你的深情?”“汉文有道恩犹薄”直接把矛头对准了汉文帝,汉文帝“有道”却对贾谊薄恩。这一联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有道”的中兴之主汉文帝尚不能重用才华横溢的贾谊,那么,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又怎能重用刘长卿自己呢?诗人被一贬再贬,沉沦落魂看起来也就是必然的了。这是诗人借助怜贾谊来自怜,表达了自己不被重用的悲愤和痛苦之情。尾联“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意思是“江山已经冷落草木已经凋零,可怜你究竟何故被贬此地呢”,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诗人在贾谊旧宅前久久徘徊,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君”既指贾谊,也指自己;“怜君”既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 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既是对贾谊外放的追问,也暗寓自身无辜被贬远地的无奈之情。‎ ‎【点睛】‎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诗歌表达诗歌怎样的情感,可以结合贾谊的人生经历和注释中“诗人遭诬被贬睦州司马,途径长沙作此诗”对诗歌内容的具体分析得出。‎ 评卷人 得分 五、情景默写 ‎21.名句名篇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恶乎待”且顺应天地万物变化规律的逍遥之境是“_____,_____,_____。”‎ ‎(2)李密在《陈情表》对晋武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层层铺垫之后终于提出自己的希求,即____________,这几个字也高度概括了他在表中陈述的“辞不赴命”的原因。‎ ‎(3)高二的上学期即将过半,小鹤深深地感觉到自己浪费了许多时间,她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自己过去的已然过去,未来要好好把握。‎ ‎(4)《滕王阁序》中与范仲淹《岳阳楼》中的“渔歌互答,此乐何极”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更胜一筹,写尽渔家人宁静祥和之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 ‎(5)小枚做了学生干部后特别在意别人的对他的负面评价,这让他很痛苦。读到《庄子·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后,他觉得自己应该像这样不在意别人的褒奖或贬低。‎ ‎【答案】(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 愿乞终养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御、辩、乞、谏、渔、蠡、滨、誉、沮。‎ ‎【点睛】‎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评卷人 得分 六、语言表达 ‎22.下面六个句子中,有五个句子含一不得体处,请找出并将它们写在横线上。‎ ‎①请柬:新居落成,我明日搬迁,为答谢您,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②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③请柬:值此中秋佳节,令女出阁之庆,聊备薄酒,以飨众亲朋好友。‎ ‎④邀请函:敬爱的老师,诚挚地邀请您参加运动会,也希望您能粉墨登场,一展才艺!‎ ‎⑤介绍信:兹介绍我校王丹宁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请予接洽为荷。‎ ‎⑥感言:我很幸运能够聆听诸位先贤的高论,今天的讲座使我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答案】①府上(应改为“寒舍”)②垂念(可改为“感念”)③令女(可改为“小女”)④粉墨登场(可改为“闪亮登场”)⑤正确⑥先贤(可改为“大师”)‎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此题考核通知,注意措辞和格式的要求。本题指出“六个句子中,有五个句子含一不得体处”,要求“找出并将它们写在横线上”,仔细阅读这六句话,可发现:①府上,敬辞,称对方的家或老家。此句是说自己的家,表达不得体,应改为“寒舍”;②垂念: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此句是说学生对老师的感激和思念。表达不得体,可改为“感念”;③令女:“令”是礼貌敬辞,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此句是说自己的女儿,表达不得体,可改为“小女”。④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今多比喻坏人经过一番乔装打扮爬上政治舞台。此处是邀请老师参加运动会,展现才华,表达不得体,可改为“闪亮登场”。⑤正确。⑥先贤:指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人。此处是是发表感言,说自己刚刚听了学问有很深的造诣人的讲座,自己获益匪浅,表达不得体,可改为“大师”。‎ ‎【点睛】‎ ‎“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语言得体的重点是分清文学类语体色彩、实用类语体色彩和口语类语体色彩,前两种属于书面语,并且还要正确应用日常交际中的谦辞、敬辞。表达得体要注意恰当地选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得体”类试题考查的侧重点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角色转换、语体转换等。答题技巧如下:①看对象——分你我;②看谦敬——长幼分;③看场合——析语境。‎ ‎23.下列六句诗,可以组合成三副对联,请你将其组合出两幅恰当的对联,分别送给学校的摄影 小组、学生诗社。(按上下句顺序填序号即可)‎ ‎①留住秋水旧丰神 ②天涯雁寄回文锦 ‎③常向秋山寻妙句 ④现出庐山真面目 ‎⑤又驱春色入毫端 ⑥水国鱼传尺素书 送给摄影小组的是:______________。‎ 送给学生诗社的是:______________。‎ ‎【答案】④① ③⑤ ‎ ‎【解析】‎ ‎【详解】‎ 本题重点考查学语言表达准确、鲜明、得体和对联知识了解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分析,回答问题。本题指出“下列六句诗,可以组合成三副对联”,要求“将其组合出两幅恰当的对联,分别送给学校的摄影 小组、学生诗社”。根据对联对仗,仄起平收,④①,②⑥,③⑤可组成对联,④①“现面目”“留旧神”,表现了摄影的特点,送给摄影小组;②⑥“回文锦”“尺素书”是说书信。③⑤“妙句”“毫端”表明是创作,送给学生诗社。‎ 评卷人 得分 七、材料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 加拿大魁北克的山上同时生长着红松和雪松,红松数量少却株株笔直而粗壮高大;雪松数量 多却普遍较矮小枝干如虬。原来这里的冬天雪期长,宁折不弯的的红松多是未长大就被积雪压断 了;雪松枝干较韧,被大雪压弯却不会折断,甚至整整一个冬天负着积雪,第二年春天雪消融才 慢慢挺直。‎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和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 抄袭;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 ‎【答案】坚持就是胜利 人们都说“世界上没有打不败的对手,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成功的时候,也有失败的时候。但是在我们筋疲力尽的时候,只要不放弃拼搏,再坚持一下,也许不过几秒钟,胜利就会来到我们身边。那时你就会发现,在无形中你自己已经学会坚持。‎ 每个星期的假期,我都会早早起来,跑到离家不远的一个较大的球场,绕着球场跑2圈。这一天,我起得比较晚,洗涑完毕后,正要出去。这时,妈妈走过来,问我:“你每个星期的假期都跑出去干嘛?”“跑步呀,锻炼身体嘛。”我回答道。“要出去也行,先去做早餐,做完后再去也不迟。”母命难违,尽管我不乐意,但还是把早餐做好了,我吃完后,小跑到了球场。‎ 因为起的太晚了,我决定跑3圈。刚开始的第一圈跑得比较顺利,而且一会儿就跑完了。跑第二圈时,渐渐地有点累了,跑完时我已累得气喘吁吁。‎ 到了第三圈,跑了还不到一半时,我感到浑身像散了架似的,寸步难行。脚好像千斤巨石一般,怎么也抬不起来。我硬撑着,想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再继续跑,这个念头刚一闪过,我的脚步便慢了下来。这时,我一抬头,瞥见了一堵墙壁上的六个大字——坚持就是胜利!我想:是啊!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如果半途而废,那做什么事,永远都不会成功的!想到这儿,我浑身仿佛又充满了力量,速度也快了起来,这就是坚持不懈的力量!‎ 跑着跑着,我的脚又不听使唤了,但每当我想要停下来时,一股莫名其妙的力量就一直支撑着我,让我一步一步地坚持着。终于,我看见了终点,离终点只有十步之遥了,我真恨不得背上能长出一双翅膀,一下子飞过去。快了,快了,九步,八步,七步,六步······就差一步了,我的脚踏了过去。耶!太好了!我成功了!累得气喘吁吁丶满头大汗的我,现在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想着。‎ ‎“成”是“功”的积累,“功到自然成”,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既无捷径,也没有宝葫芦。所以,与其坐着羡慕别人“成”,倒不如站起来积累自己的“功”。这,就在于你的坚持!‎ 罗曼罗兰曾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所以只要我们有信念,懂坚持胜利就掌握在我们手里。‎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写作能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对材料的分析、整合,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材料讲述了一个是非常富有哲理性自然现象,在加拿大魁北克的山上的同时长着两种树——红松和雪松。但是红松数量少,株株笔直而粗壮高大;雪松数量 多却普遍较矮小枝干如虬。然后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原来这里冬天雪期长,红松特点是宁折不弯,很多红松还没有长大就被积雪压断了。而雪松枝干较韧,被大雪压弯却不会折断,甚至整整一个冬天负着积雪,第二年春天雪消融才慢慢挺直。这里的雪松和红松就好比社会生活中的两类不同的人。大雪就好比人生中的各种困难、挫折和压力。类似于红松的人宁折不弯,未成气候就被困难(‎ 积雪)压断,只要能挺下来的的就一定像存活下的红松一样笔直粗壮而高大的,但是少之又少。这类具有红松一样宁折不弯的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使自己强大起来,否则就会被淘汰。而类似于雪松的人较韧,或者说能屈能伸,不易折断,能抗住困难(积雪)的覆压,困难来了,懂得变通,俯下身子,积蓄力量,在苦难中坚持,等待最有利的时机,去战胜苦难。根据以上分析,作文时参考以下立意:①人要有承受足够强大压力的能力,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就会被淘汰;②坚韧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③能屈能伸,游刃有余;④坚持就是胜利;⑤只有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强大的人;等等。‎ ‎【点睛】‎ 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阅读的意义。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