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乐山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乐山市乐山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乐山外校高2021届第三学期9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缸里的文学 ‎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 ‎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⑤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水,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河蚌?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 ‎⑥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⑦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实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 ‎⑧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取材于苏童的同名散文)‎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②段把水缸比作“傲慢的家庭成员”,形象地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水缸是家里一个了不起的重要角色。‎ B. ‎ 文章第⑤段中“聪明面孔笨肚肠”写出了大人对“我”行为的嗔怪,反映了成人对孩子纯真心理的不理解。‎ C. 第⑦段承接上文,从对童年生活和梦想的感悟转向对成人好奇心的议论,最后揭示了好奇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D. 作者很怀念过去一无所有的生活,因为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 ‎2. 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 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1. D 2. 内容上:第三段童话故事中仙女为报知遇之恩,从水缸中出现然后端出饭菜,帮助救她的青年摆脱贫困,表明了很多人心中的好逸恶劳,期待天上掉馅饼的心理。第四段中我想象的自家水缸里的仙女则是增添了很多细节,直奔作者家中,清扫、做美味等,表明了贫困生活中的儿时作者对仙女的幻想和对美味的期待。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手法上:两段通过对比表现孩童时期的我因好奇心而生发的想象力,而这些好奇心与想象力也成就了物质匮乏时期的我与文学的联系。‎ 结构上:承接上文回忆童年河蚌的秘密,引出下文凝视水缸是作者最早的阅读方式。 ‎ ‎3. 寓意:水缸与我童年密切相伴,是我童年认识世界,体味人生,引发文学梦的主要对象;水缸引发了关于河蚌故事的论述,激发了作者诗意的想象,是作者阅读和体会世界的方式;因为小时候物质所限,作者渴望但无法阅读儿童书,水缸刺激作者的想象、智力;水缸是作者童年时期的记忆,保留了作者的好奇心,保留了我奇迹般的创造力。‎ 表达效果:贯穿全文的线索,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作者通过幼年与水缸的关系,以及对水缸的好奇和想象来表达对文学创作的看法,保持好奇心,面对社会现实,从平凡的生活中去刺激孩子的智力,探索现实中的未知,让孩子找到寄托物,去创造奇迹,揭示文章主旨,吸引读者兴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一项”,立足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D 项,断章取义。错在“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原文作者说“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所以,应该是 “好奇心”才能“刺激想象”。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比较文中重要内容的不同并分析其作用。本题题目是“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题干有两个小问,要分开来回答,先回答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的不同,要先了解第④段是如何对河蚌仙女梦想描写的,第③段又是怎样对童话故事进行叙述的。再回答作者这样写的作用,而“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解析第一小问的不同要从内容上、艺术手法上、结构安排等方面着手。阅读第④——⑤节文字,寻找有效的答题区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第三段童话故事中仙女为报知遇之思,从水缸中出现然后端出饭菜,帮助救他的青年摆脱物质上的贫困,表明了很多人心中的好逸恶劳、期待掉馅饼的从众心理。第四段中我想象的自家水缸里的仙女,增添了诸多细节,如仙女出水缸后直奔家中,清扫、做美味饭菜等,表明对仙女的幻想和对美味的期待,神话传说的描写和记叙,也为文章增加了文学性和神秘性。作者通过两者的对比,表现孩童时期的“我”因好奇心而生发的想象力,而这些好奇心而生发的想象力也成就了物质匮乏时期的作者与文学的联系。同时,既承接上文回忆童年河蚌的秘密,又引出下文凝视水缸是作者最早的阅读方式。‎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作品标题 丰富意蕴。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有的标题十分含蓄,如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本题题干是“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回答时,要结合文本的内容理解题目“水缸里的文学”的含义。本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文学”,修饰语是“水缸”,表面看是问“文学”与“水缸”的关系,实际上是“文学”和“河蚌”,和仙女,和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关系。阅读文章第五节“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对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第六节说“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第七节说“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第八节说“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从以上有效的答题语句可知:“水缸”是“我”童年认识世界、水缸刺激作者想象、智力,保留了作者的好奇心,保留了作者奇迹般的创造了。体味人生、引发文学梦的主要对象,它引发了关于河蚌的故事,激发了作者的想象力,保留了作者的创作活力,是作者阅读和体会世界的一种方式。水缸成了作者童年不能忘却的记忆。这正是“水缸里的文学”这一标题的丰富意蕴,考生应分点有序作答。‎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文章的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人物(景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景物)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5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缲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殆。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4.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病偻(脊背弯曲) 名我固当(本来)‎ B. 遂而鸡豚(成,养大) 故病且怠(穷困)‎ C. 根拳而土易(拳曲,伸展不开)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根本)‎ D. 勖尔植(勉励) 字而幼孩(养育)‎ ‎5. 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名我固当 ②旦视而暮抚 ③早实以蕃 ‎ ‎④其筑欲密 ⑤非有能硕茂之也 ⑥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⑦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⑧故木之性日以离矣 ⑨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A. 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 B. 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 C. 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 D. ①③④⑦/②⑧/⑤⑥⑨‎ ‎6. 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B. 柳宗元和韩愈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在古文理论上有着相同的见解,但韩愈在排斥佛老、复兴儒学、提倡师道方面贡献较大,而柳宗元则注重反应社会现实问题,如我们初中学过他的《捕蛇者说》。‎ C. 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等,都写得精湛感人,表现了作者本人的正直品格,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张,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说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一个新发展。‎ D.‎ ‎ 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对农民的残酷无情的剥削,婉约而多讽,体现出柳宗元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一贯风格。‎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2)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 ‎8. 把《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指定篇目中所给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韩愈 《祭十二郎文》)‎ ‎(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苏洵《六国论》)‎ ‎9. 用“/”给下列出自《论语》中的划线句子断句,然后翻译成现代汉语。‎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12.11)‎ ‎【答案】4. C 5. D 6. D ‎ ‎7. (1)我(郭橐驼)并不能使树木活得格外长久而且结实格外多,只不过能顺应树木的天然生长规律来使它完全按照自己的习性生长罢了。‎ ‎(2)我们这些小百姓放下饭碗去招待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人丁兴旺,人心安定呢? ‎ ‎8. (1)我幼年丧父,等到长大,还不知道父亲的模样,只是依靠着哥哥和嫂嫂。‎ ‎(2)倘若凭借天下广大的土地,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连六国也不如了。 ‎ ‎9. (1)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2)如果君王不像君王,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着(粮食)吗?‎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含义。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C项,本,树干;“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译为:摇晃树干来看它栽得是疏松还是密实。‎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①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②旦,名词作状语,在早晨;③实,名词作动词,结果实;④筑,捣土用的杵,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捣土;⑤硕茂,使动用法,使……硕大茂盛;⑥蕃,使动用法,使……结得多;⑦爪,名词作动词,用指甲划破;⑧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⑨烦,使动用法,使……繁多。‎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要通读文章,理解文章中心观点,再抓住段落中关键词,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对照各个选项揣摩得出答案。‎ D项,“指摘中唐吏治对农民的残酷无情的剝削”有误,应是指摘中唐吏治扰民伤民的社会情况。‎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寿,长久;孳,滋长,繁殖;天,天性,指自然生长规律;致,尽。‎ 译为:我(郭橐驼)并不能使树木活得格外长久而且结实格外多,只不过能顺应树木的天然生长规律来使它完全按照自己的习性生长罢了。 ‎ 第二句得分点:小人,小百姓;辍,停止;飧饔,吃饭;暇,空闲;蕃,使……繁衍生息。‎ 译为:我们这些小百姓放下饭碗去招待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人丁兴旺,人心安定呢?‎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孤,幼年丧父;省,知道;怙,依靠,“所怙”在这里指父亲;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惟兄嫂是依”应为“惟依兄嫂”。 ‎ 译为:我幼年丧父,等到长大,还不知道父亲的模样,只是依靠着哥哥和嫂嫂。‎ 第二句得分点:苟,假如,倘若;以,凭借;故事,旧事,前例;是,这。‎ 译为:倘若凭借天下广大的土地,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连六国也不如了。‎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和翻译句子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同时还要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是针对上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一种假设说法,因此内容与上文相反,结构与上文一致,故断句为“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吾得而食诸”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吾”做主语,不能与前文的“粟”连在一起;综合分析,断句如下: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句子得分点:信如,如果;“不君”,意思是不像个君王,后面“不臣”“不父”“不子”也以此类推;虽,即使;食,动词,吃;诸,兼词,之乎。‎ 译为:如果君王不像君王,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着(粮食)吗?‎ 文段翻译: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治。孔子答道:“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道:“好极了!如果君王不像君王,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着(粮食)吗?”‎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郭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奉养。观察橐驼种的树,有的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寒食 文天祥 苦海周遭断去帆,东风吹泪向天南。‎ 龙蛇泽里清明五,燕雀笼中寒食三。‎ 扑面风沙惊我在,满襟霜露痛谁堪?‎ 何当归骨先人墓,千古不为丘首惭。‎ ‎【注】本诗作于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三月寒食节,当时文天祥已被俘三年,有八年没在家过清明、寒食祭祀先人之墓了。诗中的“丘首”即“首丘”,原指狐狸死的时候头部朝向自己出生的土丘。‎ ‎10.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被俘被囚,犹如茫茫大海失去了往来的航船,孤独苦闷更向谁言,只有泪洒天南。‎ B. 第二联中,以“龙蛇泽”“燕雀笼”比喻牢房,写尽了作者八年牢狱斗争的艰难和辛酸。‎ C. 囚禁中的节日是那样的萧索冷漠,只有风沙的刺痛,霜露的苦寒,提醒诗人生命仍在。‎ D. 这首诗中间两联对仗工整,首尾两联遥相呼应,全诗语言流畅,凄怆而又不失神韵。‎ ‎11. 这首诗的尾联与《过零丁洋》尾联抒发的情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10. B 11. 相同:都抒发了不屈不挠、慷慨赴死的情志;不同:这首诗的尾联期望归骨祖茔、无愧先人,更多地表现了诗人念家的情怀;《过零丁洋》的尾联写期望以死殉国、名垂青史,更多地表现了爱国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等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一般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诗歌的思想内容,做题时,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要考虑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B项,“龙蛇泽”喻战场,“燕雀笼”喻牢房;写了五年的抗元斗争,三年的牢狱斗争,而不是八年的牢狱斗争。‎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寒食》尾联“何当归骨先人墓,千古不为丘首惭”,表达了他虽历经磨难却不改初衷,誓死保家卫国英勇不屈,死后无愧于先人的壮志豪情。《过零丁洋》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所以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都抒发了不屈不挠、慷慨赴死的情志;但是《寒食》这首诗的尾联期望归骨祖茔、无愧先人,更多地表现了诗人念家的情怀;《过零丁洋》的尾联写期望以死殉国、名垂青史,更多地表现了爱国的情怀。‎ ‎(三)名句名篇默写(15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通过神话传闻写出蜀国有着久远的历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蜀道难》中,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4)《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琵琶行》中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6)《马嵬(其二)》中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其中写出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7)《论语·子罕》中“________”一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8)《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两句意思一致。‎ ‎【答案】 (1). 蚕丛及鱼凫 (2). 开国何茫然 (3). 飞湍瀑流争喧豗 (4). 砯崖转石万壑雷 (5). 万里悲秋常作客 (6). 百年多病独登台 (7). 千呼万唤始出来 (8). 犹抱琵琶半遮面 (9). 东船西舫悄无言 (10). 唯见江心秋月白 (11). 空闻虎旅传宵柝 (12). 无复鸡人报晓筹 (13). 逝者如斯夫 (14). 陟罚臧否 (15). 不宜异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丛,凫,湍,瀑流,喧豗,砯,壑,作客,舫,柝,筹,陟,臧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金庸的小说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他的小说武侠其表,世情其实,透过众多武林人物的描绘,深入写出历史和社会的人生百态,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内容和作者自身的 ________,活泼轻松有时又令人沉重,兴趣盎然又启人深思。作者以写“义”为核心,寓文化于技击,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又借传统文化学理来阐释武功修养乃至人生哲理,做到互为启发, ________。与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浸润、萃取相交织的,却是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这也是金庸小说超越于传统武侠小说、赢得一代一代新读者的地方。比如,对于旧式武侠小说“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金庸小说从根本上是批评和否定的,他反对 ________ ,反对滥杀无辜。《射雕英雄传》里郭靖报完国仇家恨之后的复杂心情就是证明。再有,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怎样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具备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金庸的民族平等、融合思想,表现得非常明显。此外,金庸小说里人生理想、道德观念也是 ________ 的。他虽然写古代,但是笔下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并不是行侠、报国、封荫做官的模式,( ),而是渗透着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精神。金庸笔下的侠客多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行侠仗义,反抗官府的黑暗腐败,反抗不合理的礼法习俗,具有浓重的个性色彩。‎ ‎1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远见卓识 相辅相成 小肚鸡肠 自成一家 B. 真知灼见 相得益彰 睚眦必报 与众不同 C. 真知灼见 相辅相成 小肚鸡肠 与众不同 D. 远见卓识 相得益彰 睚眦必报 自成一家 ‎1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有没有现代精神、现代思想的一个标志。‎ B. 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是考察作品具备有没有现代精神、现代思想的—个标志。‎ C. 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是考察作品有没有具备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 D. 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个标志。‎ ‎15.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也不是体现着他们的人生理想 B. 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也不是他们的人生理想 C. 人生理想也不是体现着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 D. 也不是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的人生理想 ‎【答案】13. B 14. D 15. C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真知灼见: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远见卓识: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结合“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内容和作者自身的”分析,选用“真知灼见”。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结合“做到互为启发”分析,选用“相得益彰”。睚眦必报:连瞪了他一眼的小怨小忿都要报复;形容气量极其狭小。小肚鸡肠:比喻气量狭小,只计较小事,不顾大局。结合“《射雕英雄传》里郭靖报完国仇家恨之后的复杂心情就是证明”分析,选用“睚眦必报”。自成一家:在某种学问上或技术上有独创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结合“他虽然写古代,但是笔下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并不是行侠、报国、封荫做官的模式”分析,选用“与众不同”。‎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 AC两项,都犯了一面对两面的错误,“有没有”在这里属于两面,前者“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只是一面内容,这里不对应,可以改成“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C项,还有“具备”与“有没有”语意重复的问题;B项, “具备”与“有没有”语意重复。‎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从“笔下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并不是行侠、报国、封荫做官的模式”“渗透着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精神”这些前后语境分析得知,所补写的句子与上一分句结构基本一致,与下一分句构成“不是……而是”的并列关系。‎ 故选C。‎ ‎【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16.李白的《送友人入蜀》也写出了“蜀道”的艰险、奇丽,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下面的四句诗,80字左右。‎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答案】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叠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而升起翻腾,如同腾云驾雾一般。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着栈道;山下的一江春水绕过蜀城流向远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表达语言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地领会诗文内容,把握重点词句对诗文进行理解。注意“蜀道”的艰险、奇丽,以及“散文化的语言”等要求。‎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是说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迭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而升起翻腾,像是腾云驾雾一般,生动地表现了“蜀道”的艰险。“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包含的第一层意思是: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着栈道,“笼”字准确地描画了栈道林荫是由山上树木朝下覆盖而成的特色;第二层的意思是:与前面的“芳树”相呼应,形象地表达了春林长得繁盛芳茂的景象,“笼秦栈”写山上蜀道景致,“绕蜀城”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突出“蜀道”的奇丽。考生抓住以上对“蜀道”艰险、奇丽两个特点的分析,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即可。答案示例: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旋,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面重叠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而升起翻腾,如同腾云驾雾一般.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着栈道,山下的一江春水绕过蜀城流向远方。‎ ‎17.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70个字。‎ 已出版的作品,需在保持表达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如自16世纪末《论语》被译为拉丁文始,现已有数十种语言的译本,但有影响的很少。而林语堂的译本为何深受喜爱?一是他按照西方人容易理解的思维层次,把《论语》内容分门别类重组输出,一目了然;一是注意采纳西方汉学家观点,摆脱生硬的先入为主。更关键的是,贯穿始终的比较方法,使得西方读者容易产生共鸣。其他创下文化交流佳绩的大师,如卫礼贤、辜鸿铭等,莫不如此。如果说老子与惠特曼一样怀有宽博的慈爱,庄子则像梭罗一样具有个人主义者的坚强朴质。可以说,正是因为贴近,才容易被接受、被扩散,据此,“走出去”图书的组稿工作需要编辑对中外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把控能力 ‎【答案】“走出去”图书的组稿编辑应对中外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把控能力,对已出版的作品,需在保持表达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并能够使用比较方法。‎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考点,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也可找出语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再进行翻新改造。要确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本质特征。学会删除无关的内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打叶削枝,把多余的枝叶去掉,剔除那些可以不要的信息。选定的词语,要能大体表达出主要内容。你能抓住主要信息,就能找出关键词。先概括再提取,提取最能展示优点、充满正能量的关键词,摄取其精髓。结合“已出版的作品,需在保持表达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如自16‎ 世纪末《论语》被译为拉丁文始,现已有数十种语言的译本,但有影响的很少”分析,可以概括为编辑需要对已出版的作品,需在保持表达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结合“一是他按照西方人容易理解的思维层次,把《论语》内容分门别类重组输出,一目了然;一是注意采纳西方汉学家观点,摆脱生硬的先入为主。更关键的是,贯穿始终的比较方法,使得西方读者容易产生共鸣”分析,概括为使用比较方法。结合“正是因为贴近,才容易被接受、被扩散,据此,‘走出去’图书的组稿工作需要编辑对中外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把控能力”分析,可以概括为“走出去”图书的组稿编辑应对中外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把控能力。把概括出来的内容压缩为一段话,主语为“走出去”图书的组稿编辑,内容主要是对中外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把控能力,对已出版的作品,需在保持表达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等。‎ 四、写作(60分)‎ ‎18.结合注释,阅读《孔子世家》选段,按要求作文。‎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①,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已习其曲矣,未得数也②。”有间③,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④。”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为人也⑤。”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⑥,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长⑦,眼如望羊⑧,如王四国,非文王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⑨,曰:“师盖云《文王操》也⑩。”‎ ‎①鼓琴:弹琴。②数:指演奏乐曲的技术、方法。③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④志:指乐曲的情感意蕴。⑤为人:乐曲作者的人品。⑥穆然:沉默静思的样子。穆,通“默”,沉默。⑦黯然:黑的样子;幾然:通“颀”,修长的样子。⑧望羊:又作“望洋”,远望。⑨辟:同“避”。辟席,离开座位站起来。这是表示尊敬的动作。再拜,拜两拜。⑩《文王操》:相传为周文王所作的琴曲名。操,琴曲。‎ 作文一:请展开联想和想象,将此段文字中孔子向师襄学鼓琴的经过改写成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作文二:请总结孔子向师襄学鼓琴过程中的方法、心得,结合并反思自己的学习(包括但不限于学习乐器)生活,调动阅读积累,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可以讨论学习进阶之路,也可以讨论学习境界,还可以谈学习态度。参考论题:乐学、好学、会学、善学;学与悟;高效学习。‎ 以上两题,任选一题。‎ ‎【答案】答案一:‎ 孔子向师襄学鼓琴 孔子从小就喜好弹琴,并且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因此在年轻的时候就有了较高的造诣。但孔子并不满足,他认识到,单凭自己的努力很难有更大的进步了,于是在29岁的时候,孔子师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师襄学琴。‎ 有一天,师襄交给孔子一首曲子,让他自己练习。孔子拿着这首曲子,废寝忘食,日夜弹唱,足足练了10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在第11天早上,师襄一起床便听到从庭院中传来的练琴声,孔子弹的还是那首曲子。师襄忍不住了,走出屋外和蔼地对孔子说道:“你已经谈了很久了,现在可以换一首曲子练一练。”‎ 谁知孔子认真地回答说:“我虽然已经熟悉了这首曲子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还需要继续练。”说完以后便又弹了起来,师襄也并没有加以阻拦。‎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师兄觉得孔子弹琴的水平大有长进,于是对孔子说:“你已经摸到这首曲子的规律了,可以换首曲子练习了。”不料孔子停下琴,礼貌而恭敬地回答道:“老师,我虽然摸到了这首曲子的规律,但是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呢,还需要再练。”‎ 师襄以前教过许多的学生,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但还是头一次碰到像孔子这么执着而好学的学生,心中暗暗高兴:此人以后必成大器,于是又是摇头,又是颔首地走开了。‎ 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一样。‎ 有一次,孔子正在庭院中练琴,只想悄悄地走到他的身边,凝神倾听孔子的弹唱,深深地陶醉于孔子的优美琴声之中。一曲弹罢,聚精会神的孔子转过身来,才惊奇地发现老师早已站在自己身后,于是作揖行礼,对师襄说:“老师,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它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 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为《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师襄对孔子说:“你说的很好!那么你又是如何知道的呢?”‎ 孔子不慌不忙的答道:“施行仁政的人推崇伟岸,鼓吹和平的人爱好粉饰,充满智慧的人喜欢弹唱,殷勤钻营的人追求艳丽,该首曲子刚健有力,高亢激昂,于是学生推断出这首曲子是文王创作的。”‎ 师襄听后大为钦佩,连连点头赞许。‎ 答案二:‎ 学会学习 培根曾说:“活着就要学习,学习不是为了活着”。人生在世,总不可能明白所有的事情,对于那些我们不明白的事情,我们就应该去学习。‎ 曾有人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懂知识,而是不懂学习。”的确是这样,知识是无限的,无论你有多么博学,也只是学习了一小部分,但是只要你懂得了学习,那么任何知识便不在话下。学习是如此的重要,要学会学习,我们应该做到哪几点呢?‎ 学习,需要我们珍惜时间。韩愈曾言:“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会珍惜时间,是学会学习的基础我们用于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需要珍惜时间,有了时间我们才有资本去学习。‎ 学习,需要我们勤奋,“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会了勤奋,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儿时很贪玩,学业也很差,可自从他遇到一位老婆婆用铁徐磨成针时,便立志要勤奋学习终于成为著名诗人而名垂青史。由此可见勤奋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内容是我们不容易懂得,那么就应该用勤奋去弥补。无论是多么难的知识,只要你肯学,你肯用功,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的。‎ 学习,需要我们善于思考,“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若光学不想,你的知识无论有多多,都是别人的,你永远都不会拥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牛顿从苹果落地想到了万有引力。那是他的想法并由他自己得到了证实。那么,你的想法是什么?你又用什么去证实它呢?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指,如果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不辨真伪,更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如果只是苦思冥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孤陋寡闻,才疏学浅,更不能做到博见约取,标新立异。‎ 学习,需要我们不懂就问,“学问二字需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在学习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不懂装懂。不懂装懂的人,将永远不懂;不懂就问的人,无论有多少内容,多少知识不懂,都是暂时的,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要有一种敢拼,敢问的精神,所有的问题都将败在你的手下。‎ 我们要学会学习,要乐于学习,我们要用有限的知识去学习无限的知识。只要我们学会了学习,就等于掌握了成功的方法。无论成功的道路有多么艰难,无论经历的时间有多么漫长,有了方法,我们总会到达目的地。‎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所给材料讲述了孔子学琴的故事。孔子学琴,锲而不舍,学习一首琴曲,不单会弹,还要深入到更深的层次里。纵然师襄子说可以了,要进一步教孔子别的,但对孔子而言,还不算真正学会。于是,孔子不断深入,从会弹,到掌握技巧,又进一步到了解它的意趣,进而,再去领会曲子所描述的人物。现今,我们学习圣贤教诲也同样如此,单单会背、会写、会说,只是学个表面,还当更加深入,用心领会圣贤的存心,并将道理用于生活中,实践出来,亲自体证。如此,则会有更深、更广、更入微的体会,也会有更加坚定的信心。题目要求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写记叙文时,注意把孔子学琴的感受准确表达出来。‎ 立意:‎ ‎①好学与乐学 ‎②要有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③学习需要思考和感悟 ‎④学习应与实践相结合 素材:‎ ‎1.晋人孙康,家贫而酷爱读书。夜晚,虽有时间却买不起灯油,只好默默地回忆,消化白天学过知识。有年冬天,他半夜醒来,感到屋内并非漆黑无光,还能隐约约看到一些东西,原来是皑皑白雪反映所致,这给了他启发:何不借雪光来看书呢?于是雪夜,特别是月光映照下的雪夜,就成了孙康苦读的好时光。由于勤奋好学,他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学者,并当上了御史大夫。‎ ‎2.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老师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多天。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便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1000个蛋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的表现出来,非得下番苦功不可。”从此,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时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3.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童年时并不显得聪明,3岁时才学会说话,父母因而认为他是一个傻子。上学后,有位老师对他父亲说:“你的孩子将是一事无成”,甚至勒令他退学。16岁时,他报考苏黎世大学,又因成绩差而名落孙山。但他并不恢心。通过勤奋学习,成了杰出的物理学奠基人。曾有青年问他是怎样成功的,他写下了这样一个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学习、工作,Y代表好的学习方法,Z代表少说废话)。‎ ‎4.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结构层次:‎ ‎《孔子向师襄学鼓琴》是一篇依据材料改写的记叙文。文章以孔子学琴为线索,从孔子熟悉曲子的曲调,到思索曲子的规律,再到领悟曲子的音乐形象,逐步把孔子善学、乐学的性格表现出来。文章大量运用对话描写,把孔子学琴过程中的所思所悟清晰地表达出来,层层推进,引人深思。我们现实生活中,因为缺少孔子这种善思善学的精神,学到的往往只是皮毛。这篇文章,是在讲述孔子学琴的故事,更是在讲述学习上的哲理。‎ ‎《学会学习》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第一段由培根的名言,引出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紧承第一段,学习很重要,学会学习当然更重要。第三段至第六段分别从珍惜时间、勤奋、善于思考、不懂就问四个角度谈学习的方法。文章最后进行总结,要学会学习,要乐于学习,有了方法,才会到达目的地。文章以总分总的方式结构全文,层次清晰,论证充分,是一篇不错的文章。‎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做本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