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选修3第3讲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及和平与发展的展望学案
第3讲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及和平与发展的展望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一)朝鲜战争 1.背景:朝鲜南北对立;美国的霸权政策。 2.概况: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初期朝鲜人民军队控制了南部90%以上的地区;美军仁川登陆,占领平壤;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1951年开始停战谈判;1953年,签署停战协定。 3.影响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局部战争。 (2)体现了中国人民维护正义、反对强权的精神,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朝鲜战争结束后,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二)越南战争 1.背景 (1)法国侵略越南,《日内瓦协议》签订,南北分裂。 (2)美国干涉越南内战。 2.过程:特种战争(20世纪60年代初)——局部战争(1964年)——转折(1968年)——停战协定(1973年)。 3.结果:1973年在巴黎签署停战协定;1975年越南实现了统一。 4.影响 (1)迫使美国不得不改变其对外战略。 (2)越南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了统一。 (三)中东地区的冲突与和平 1.中东问题的由来 (1)中东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处,地理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素有“世界石油宝库”之称。 (2)中东地区是一个民族分布比较复杂的地区,宗教矛盾复杂。 (3)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在该地区分别成立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是阿以冲突存在的关键。 2.复杂性的原因 (1)历史因素:长期的民族矛盾、宗教信仰、领土、文化、历史遗迹的归属纠纷等。 (2)现实因素:联大分治决议没有解决巴勒斯坦建国问题,国际力量介入,分别支持一方。 (3)关键因素:对同一块领土都提出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战争造成部分领土主权和占有权的分离。 3.艰巨性的原因 (1)中东问题有其复杂深刻的历史根源。 (2)阿以双方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存在的严重分歧是其症结。 (3)外部势力的插足,是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 (4)阿拉伯国家内部不团结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5)联合国受大国摆布,举棋不定,缺乏控制力。 4.历次中东战争 (1)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1948~1949年,阿拉伯国家失败,引起新的领土纷争。 (2)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英、法、以联合进攻埃及。结果英、法、以先后撤军。 (3)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1967年,以色列占领了埃及、叙利亚的大片领土,在联合国干预下,战争进行了6天即告结束。 (4)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1973年,埃及、叙利亚为了收复失地同以色列交战,收回了部分失地。 5.中东和平进程 (1)背景:前四次中东战争并不能解决双方的矛盾。 (2)序曲:埃以和解和“戴维营协议”。 (3)存在的问题:耶路撒冷地区的归属问题;犹太人的定居点问题。 (四)两伊战争 1.原因:领土纠纷;宗教矛盾;少数民族问题;国际因素。 2.过程与结果:1980年9月爆发至1988年实现停火。 3.影响:给双方造成了巨大损失;造成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分裂;给美苏插手该地区创造了条件。 (五)海湾战争 1.原因:边界纠纷;油田之争;地区争霸;两极格局逐步走向解体后,中东地区局势动荡。 2.过程与结果:1990年8月爆发,1991年2月伊拉克无条件接受安理会的决议,战争结束。 3.阻止伊拉克侵略的努力:联合国、美国。 4.特点:一场高科技战争;二战后参战国家最多的局部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 (一)和平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 1.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2.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 3.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 4.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走向缓和。 (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 1.谋求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是人类永恒的课题。 2.二战后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优先发展经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成为世界潮流。 3.亚非拉国家独立后,努力改变现状。 (三)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1.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和平的保障。 3.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 (四)“维护持久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20世纪,整个世界日益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各国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2.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和频繁的局部战争的影响。 3.各国发展经济的需要。 4.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需要。 5.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需要。 (五)当今世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 1.政治: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将有效制约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制止战争。 2.经济: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促进了国际经济分工与合作的发展,促进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发展中国家致力于经济建设的需求。 3.思想: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平与人道主义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1.(2018·保定一模)材料 朝鲜战争爆发后,随着中国志愿军入朝作战,苏联向中国提供多笔贷款,涉及金额50多亿旧卢布。1950年至1953年间,中国通过这些贷款从苏联购置了60个步兵师的装备和590架飞机。1951年,中苏达成协议,规定苏联向中国转让制造陆军通用武器和弹药的特许权,并提供技术资料、武器样品及派遣专家来华指导生产,商定苏联援助中国建立飞机修理厂。中国选择了18种苏式枪械、火炮及弹药作为仿制对象,随后开始大规模生产苏式武器。鉴于美军飞机轰炸给志愿军后勤补给所造成的巨大困难,苏联3个航空兵师直接投入空战,使美军再也无法对鸭绿江地区实施轰炸任务,并负责保护志愿军的后方交通运输线,这为战争胜利提供了必要保障。 ——摘编自薛海玲《朝鲜战争中苏联对华军事援助探析》 (1)根据材料,概括朝鲜战争期间苏联对华军事援助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对华军事援助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对华军事援助的历史作用。(8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从资金、武器、技术等方面分析;原因要从国际环境、中苏关系、美苏关系等方面分析。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苏关系的角度来看,这一举措有利于进一步密切中苏同盟关系;对朝鲜战争来说,它保障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对中国而言,它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水平,也有利于保障中国边疆安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答案:(1)表现:提供军事贷款,用以购买苏联武器;提供技术援助,苏联空军直接参战,保证志愿军的后勤供应。 原因:中苏同盟关系的确立;中国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美苏冷战对抗加剧。 (2)历史作用:进一步密切中苏同盟关系;保障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水平;保障中国边疆安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2.(2019·梧州摸底)材料 关于领海问题,国际法一直没有公认的统一规定。帝国主义者出于侵略扩张的需要,将领海范围限制在3海里或12海里以内,但它并没有为多数沿海国家所接受。1947年智利和秘鲁最先宣布领海范围为200海里。1970年,拉美21国通过了《拉丁美洲国家关于海洋法宣言》,宣布各签字国在200海里海域内享有主权和专属经济区的管辖权。美苏都把争夺海洋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鼓吹“公海自由”论,极力抵制拉美国家200海里海洋权主张。1973年,非洲统一组织通过了《关于海洋法问题的宣言》,宣布非洲国家有权建立限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或管辖范围。到1974年,全世界110多个沿海国家,有80多个国家发表拥有200海里海权的声明。1982年,在牙买加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虽然继续规定领海为12海里,但沿海国有权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对大陆架的所有权可延伸到200海里,在特殊情况下可延伸到350海里,同时规定国际公海海底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产。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影响。(7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美苏都把争夺海洋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出美苏在全球范围内争霸;根据材料“ 1973年,非洲统一组织通过了《关于海洋法问题的宣言》”得出第三世界国家崛起,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根据材料“到1974年……有80多个国家发表拥有200海里海权的声明”得出领海国家纷纷提出海洋权益的诉求。第(2)问,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从对开发、利用海洋的法律、秩序、沿海国家的利益方面进行论述。 答案:(1)背景:美苏在全球范围内争霸;第三世界国家崛起,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加强;领海国家纷纷提出海洋权益的诉求等。 (2)影响:确立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基本法律框架;引起世界海洋秩序的变革;对沿海国家开发利用、有效管理海洋和维护海洋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对沿海国家的海洋管理实践提出了挑战。 3.(2019·惠州一调)材料 1990年8月,美国领导的联盟军为恢复科威特合法政权对伊拉克进行的一场战争,即海湾战争,是世界在向新格局过渡过程中局部矛盾激化的结果,是信息化时代下作战方式的一场根本转变。海湾战争中,美军制胜的关键性理念是打击、破坏对方的整体作战体系和结构,毁坏对方的抵抗能力和意志,直击其指挥控制系统、预警侦察系统等作战要害和关键点,最终目标为导致敌方作战系统功能完全失调直至瘫痪。因此,这种以高科技为基础的信息化作战方式耗时短,但人员伤亡数量巨大,毁灭性和残酷性也大幅度增加,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逆的损害。 ——摘编自赵阵《信息时代军事技术变革对作战方式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湾战争爆发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中信息化作战的特点和主要影响。(9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海湾战争,是世界在向新格局过渡过程中局部矛盾激化的结果,是信息化时代下作战方式的一场根本转变”可知,国际新旧政治格局处于过渡之中,矛盾不断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与推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科技、军事实力强大。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关键性理念是打击、破坏对方的整体作战体系和结构”可知整体作战理念产生,“这种以高科技为基础的信息化作战方式耗时短……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逆的损害”可知战争消耗大,作战速度快,战争破坏力大;第二小问,从战争对科技的促进、对环境的破坏、对国际格局的影响上分析。 答案:(1)背景:国际新旧政治格局处于过渡之中,矛盾不断;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与推动;美国科技、军事实力强大。 (2)特点:整体作战理念形成;战争消耗大,作战速度快,战争破坏力大。 影响:信息化作战方式逐渐被各国熟知;带来高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加强;但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4.材料 1965~1975年,美国反战运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席卷了整个国家,甚至余震还波及西欧,形成了反战国际联盟。反战运动开始于1965年,反战人员“超越政治见解、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年龄、肤色的差别”,最初参与和平运动只是一些知识分子与和平团体,如1965年《纽约书评》的编辑们曾发起过一次反对约翰逊总统战争升级的请愿活动,之后学生群体以开展宣讲会与抵制征兵的方式参与和平活动。1968年,越战导致的美国士兵死亡人数达到两万两千人,厌战情绪蔓延到军队内部,数千名越南退伍老兵在国会大厦的台阶上高喊“胡志明,民族解放阵线必胜”的口号,并扔掉了他们在越战中获得的勋章。受反战运动影响,新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庄严宣告“我要结束这场战争”。 ——摘编自朱美娣《越战时期美国国内的和平反战运动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反战运动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六七十年代反战运动兴起的背景。(6分)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前三句话分别概括。第(2)问,结合二战后的国际形势分析。 答案:(1)由国内运动走向跨国运动,具有国际性;持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广泛;反战形式多样;以民间力量为主。 (2)二战后和平主义思想盛行;两极格局下,局部战争导致国际形势动荡不安;越南战争导致美国人民遭受沉重损失。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