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0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提升)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0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提升)学案

‎【构建知识体系】‎ ‎【细化考纲预测】‎ 考纲 细化 高考命题预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治的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发展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着重考查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认识维护民主法制的重要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突出依法治国方略对中国改革开放大业的重要作用。‎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突出考查邓小平对“一国两制”理论的贡献;“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 ‎1、从概念内涵、特征、本质、属性角度命题: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的历史特征 ‎2、从历史起因、条件、规律、趋势、影响、意义角度命题:一届人大召开的历史条件、澳门回归的历史条件 ‎3、从知识比较、联系、概括、归纳等综合能力角度命题:归纳论证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比较 ‎4、从认识、启示、评价、评述、新史观、新情境创设角度命题: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 ‎ ‎【剖析高考真题】——熟悉高考命题方向特点 考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17年高考没有涉及 ‎01.(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届高三4月月考(高考全国统一全真模拟二)文综-历史试题)潘思认为,“宪法不是政府的行为,而是人民构建政府的行为,没有宪法的政府是没有权利的权力”;“宪法先于政府,政府是宪法的产物”。下面事件最能体现这一宪政思想的是 A.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B.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C. 1787年的美国联邦政府 D. 1871年巴黎公社委员会 ‎【答案】C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关键是明确本题的问题关键所在。回答本题关键是要明确这些政府和所颁布的法令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明确宪法颁布是优先于政府还是晚于政府。只要弄清楚这一点,解答本题便十分简单。‎ ‎02.(2017届江苏省联盟大联考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卷)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上指出,政府的工作重点将是如下内容。该会议 A.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思想基础 B. 面临筹备建立新中国的重大问题 C. 宣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D. 在探索经济建设上取得初步成果 ‎【答案】B ‎【解析】由题干描述工作重点主要是肃清反动派,并尽力恢复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主要是为了筹备新中国的发展,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由“肃清反动派”可以看出此时应该是新中国成立之初;C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材料中没有提及;D项错误,材料中只是体现工作重点没有体现工作成果。‎ 考点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2017年高考以材料题的形式呈现 ‎01.(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945年10月9日 ‎,在回答英国记者甘贝尔的提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解说如何”时,毛泽东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下列制度设计中,集中体现毛泽东的论述的是 A.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B. 村民委员会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D ‎【解析】“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体现的是尊重人民的民主权利,实行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论述。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的要求“集中体现”,排除ABC项。‎ 点睛: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拥有人民赋予的一切权力。由人大产生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分别掌握行政权和司法权,并且受人大监督,对人大负责。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强调议、行等全部国家权力通过合一于人大,最终合一于人民;又注意议、行在具体机构设置以及人员配置方面的相对独立。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题干“集中体现”的要求。‎ ‎02.(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二中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三最后一次模拟检测历史试卷)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选任权由多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由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命,后改为选举产生。2016年我国决定建立“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的国家监察委员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监察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 B. 监察制度的权威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 C. 君主严格地控制着监察官选任权 D. 监察官选任演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 ‎【答案】D ‎03.(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3)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材料二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4分)‎ (3) 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4分)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4分)‎ ‎【答案】(1)参照西方法律编纂(2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4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2分)。‎ ‎(2)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分)。‎ ‎(3)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4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4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材料一“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可知《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是:参照西方法律编纂;对于第二小问“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考生抓住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即可得出答案;第三小问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主要结合题干中的时间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材料二“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可知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对于第二小问则需要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和法制建设·法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围绕近现代中国的法制建设,设置三段材料,综合考查到了考生的多种能力,符合新课标高考的考查理念,又契合了当代关注法制建设的热点。第(1)(2)问实际上考查到了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述的能力。第(3)问则考查到考生对历史现象的概括分析能力。一般而言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密切,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考点三:“文化大革命”‎ ‎2017年高考以材料题的形式呈现 见上题 ‎01.(2017届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下学期期初联考历史试卷)袁隆平从事农业科技工作时树立了“让普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吃饱肚子”的梦想,他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让这一梦想有了实现的可能性。籼型杂交水稻诞生的那一年 A. 安徽凤阳开始实行“包产到户” B. 中国重返联合国 C.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呈停顿状态 D. 北京地铁开始运营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文革时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治协商会议都没有按时召开,1973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呈停顿状态,C项时间与材料时间一致,正确;包产到户也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由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最先开始实行,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标志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1969年北京地铁建成开始运营通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所以选C ‎02.(2016-2017学年福建省泉港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历史试卷)中国1978年宪法序言写道:“我们要坚持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对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准备对付社会帝国主义(指苏联)和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和颠覆。”这说明1978年宪法 A. 仍然未摆脱“左”倾思想的影响 B. 正确分析了国内的阶级斗争形势 C. 纠正了过去有关阶级斗争的提法 D. 为后来拨乱反正奠定了坚实基础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宪法依然体现着阶级斗争为纲的特点,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宪法依旧没有摆脱“左”倾思想的束缚,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当时的形势已经不再是阶级斗争为主了;C选项说法错误,没有看到局限性;D选项是从积极角度的评价,不符合题中反映出的问题。‎ 考点四:“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01.(2017.4·浙江高考·16)‎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义是(  )‎ A.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B.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C.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 D.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答案】B ‎02.(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17届高三5月全程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国台办曾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国政府一再申明,对于台湾同外国的民间经济文化往来,不持异议。但是,“国际生存空间”的提法,是要搞“两个国际法人”“平行的国际代表权”,对此,中国政府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体现了在台湾问题上党和政府 A. 力求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B. 坚持原则和立足发展相结合 C. 尽可能增加交往和取得互信 D. 双方以经济贸易合作为前提 ‎【答案】B ‎【突破核心考点】——课堂讲解重点难点突破 考点一、新中国成立 ‎【归纳总结】‎ ‎1、政协第一次会议: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时间:‎1949年10月1日。‎ ‎3、政治特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4、历史意义:‎ ‎(1)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2)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方法技巧】‎ ‎(一)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几部宪法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孙中山在1912年颁布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其临时宪法的职能终止于1954年宪法的颁布。‎ ‎3、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1982年宪法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异同 异:‎ ‎1、两者主体不同,前者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后者是由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 ‎2、两者的历史作用不同,前者的制定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后者的制定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障。‎ ‎3、两者的性质不同,前者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后者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两者的内容有所不同,前者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后者用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 ‎5、两者的时间背景不同,前者的制定背景是成立新中国这一时期;后者是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阶段。‎ 同:‎ ‎1、为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提供法律依据以及宪法保障。‎ ‎2、都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的性质和各项制度。‎ ‎(三)易混易错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 错误。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 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典题探究】‎ ‎01.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上指出,政府的工作重点将是如下内容。该会议 A.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思想基础 B. 面临筹备建立新中国的重大问题 C. 宣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D. 在探索经济建设上取得初步成果 ‎【答案】B ‎02.下表是1949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领导人构成情况(单位:人)‎ 职务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政务院 主席 副主席 委员 总理 副总理 政务委员 共产党 ‎1‎ ‎3‎ ‎29‎ ‎1‎ ‎2‎ ‎6‎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 ‎0‎ ‎3‎ ‎27‎ ‎0‎ ‎2‎ ‎9‎ 从表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①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③多党合作,具有广泛代表性 ‎④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C 考点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法治建设 ‎【归纳总结】‎ ‎(一)准备阶段: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给农民,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 巩固新生政权 ‎(二)构建阶段(1949年-1956年)‎ ‎1、法治建设: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1)主要内容:‎ ‎①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③分为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旗、国徽和首都等四章。‎ ‎(2)意义:‎ ‎①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成果。‎ ‎②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 ‎③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2、民主建设:三大政治制度的确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确立:1954年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人民代表的产生: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 ‎③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④民的服务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多党合作的基础: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②指导思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③主要形式:政治协商(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④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基本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②意义: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 ‎③实施情况:先后形成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五个省级自治区,还建立了100余个自治州、自治县。‎ ‎(三)遭受挫折阶段(1957年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间)‎ ‎1、1957年,反右派斗争狂大化 ‎2、1966年-1976年十年文革,法律、民主制度、被严重破坏 ‎(1)产生根源:受左倾思想的影响,过分夸大阶级矛盾 ‎(2)结果:全国处于无政府状态,人民的生命、财产没保障,社会秩序混乱 ‎(3)启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离不开民主一法制的建设,必须加强民主法制的建设 ‎3、“文革”发生的原因 ‎“文革”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中国要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四)重建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1、首要环节:平返冤假错案 ‎2、法制建设:‎ ‎(1)颁布1982年宪法 ‎(2)颁布《选举法》、《刑法》、《形式诉讼法》等,逐步建成较完善的法律体系 ‎(3)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1999年《行政复议法》,这两步法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障 ‎(4)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5)1999年,依法治国写进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3、民主建设 ‎(1)完善三大政治制度 ‎(2)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 ‎【方法技巧】‎ ‎(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可归纳为“一、二、三、三”‎ 一个目标:实现国家政治现代化。‎ 两个纲领性文件:《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次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共八大。‎ 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归纳为“一、一、三、四”‎ 一个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一种代表产生方式:普选。‎ 三大特点:高度集中、权利广泛、人民主权。‎ 四大职能: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 ‎(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可归纳为“探索、挫折、转折、完善”‎ 一个探索:中共八大。‎ 巨大挫折:十年“文革”。‎ 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平反冤假错案和政治体制改革。‎ 发展完善: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确立“依法治国”方针、加强基层民主选举。‎ ‎(四)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1、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是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 ‎2、党和政府还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3、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重要法律。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这两部法律规范了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进了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时期。‎ ‎4、基层民主选举。‎ ‎(1)1989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2)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五)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协 区别 性质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职能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是履行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和最高监督权,以及应当由最高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人民政协的职能主要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成员产生方式 县级以下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县级以上人大代表通过间接选举产生 政协委员由协商产生,即由上届委员会协商协定 联系 ‎(1)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2)都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的工作,提高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 ‎(六)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两者都是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作为政权组织形式,都由选举产生,代表民意来行使国家权力;采取的都是间接民主的形式,是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政治纽带;都推动了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 ‎(2)区别 ‎①经济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 ‎②行使权力主体:前者是全体人民,后者是资产阶级。‎ ‎③活动原则:前者是民主集中制,后者是分权制衡。‎ ‎④性质:前者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后者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七)易混易错 ‎(1)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正确。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人民代表是我国 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人员。‎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的主要区别是体现原则不同。‎ 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我国是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1954年宪 法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它们体现的原则不同。‎ ‎【典题探究】‎ ‎01.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和转型的时期。欧美同家在该阶段实行竞争性的选举,结果是社会的阶级与群体斗争的加剧,甚至引发社会冲突和动荡。鉴此,新中国在该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是(  )‎ A.选择并实施协商民主制度          B.先恢复经济,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 C.依法治国,巩同改革的成果         D.确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考点】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解析】一五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工业化阶段的开始,该阶段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与重点是选择并实施协商民主制度,缓解社会各阶级和党派的矛盾,故A项正确;B项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建设主要方向和重点,故B项错误;C项是改革开放深入时期的政治建设主要方向和重点,故C项错误;D项也是改革开放深入时期的政治建设主要方向和重点,故D项错误。‎ ‎【答案】A ‎02.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在中共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如下表。对表格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 ‎ 时期 ‎ 制度名称 ‎ 国民革命时期 ‎ 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制度 ‎ 土地革命时期 ‎ 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 ‎ 抗日战争时期 ‎ 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 ‎ 解放战争时期 ‎ 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 ‎ 新中国成立后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性质 ‎【考点】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答案】C 考点三、一国两制 ‎【归纳总结】‎ ‎(一)含义: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国两制”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二)形成与发展 ‎1、最初提出:针对台湾问题;‎ ‎2、酝酿:“九条方针”及统一后对台湾政策;‎ ‎3、形成: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一国两制”;‎ ‎4、1982年宪法的规定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 ‎5、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全会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三)成功运用:香港、澳门回归 ‎1、条件:‎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2)“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日渐完善;‎ ‎(3)英国政府不断试探中国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态度和立场。‎ ‎2、过程:‎ ‎(1)香港回归:‎ ‎①1984年12月,中英双方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的主权 ‎②意义:洗刷了民族耻辱,翻开香港历史新的一页,统一大业迈出坚实的一步。‎ ‎⑵澳门回归:1987年4月,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主权。‎ ‎(四)未来(解决台湾问题)‎ ‎1、台湾问题的由来:1949年中国共产党解放大陆,国民党割据台湾,造成两岸分裂状态 ‎2、关系演变 ‎(1)1979年元旦,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停火 ‎(2)80年代以来,两岸民间交流活动增加;‎ ‎(3)1992年在“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上达成共识;‎ ‎(4)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5)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6)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3、影响因素 ‎(1)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 ‎(2)外国干涉势力,如美、日 ‎(五)评价 ‎1、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的问题。‎ ‎2、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说。‎ ‎3、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4、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方法技巧】‎ ‎(一)海峡两岸关系 ‎(1)解决两岸关系的前提条件:一个中国。‎ ‎(2)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 ‎(3)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4)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①重要性: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与发展。‎ ‎②紧迫性:国际上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敌视还存在,破坏分子还在,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导致两岸关系紧张。‎ ‎(二)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区别 ‎(1)港澳问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谈判,而解决台湾问题是在“一国两制”的架构下,两岸平等协商,属国家内部事务问题。‎ ‎(2)国家在港澳驻军,表明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具有象征意义。台湾和祖国大陆同属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可以保留军队,但不应对大陆形成威胁。‎ ‎(三)两岸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 ‎(1)两岸关系紧张对峙期(1949~1979年):两岸关系是一种隔绝、敌对、对抗的关系,两岸隔海对峙,人为地将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 ‎(2)两岸关系民间接触期(1979~1992年):1979年元旦,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为标志,两岸关系进入了“冷和”阶段。随后1987年,台湾开放老兵回家探亲,大陆方面积极推动了两岸之间的交流,使得两岸关系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学术、体育等方面得到发展。‎ ‎(3)两岸关系和平交流期(1992年至今):1992年“两会”达成了“九二共识”,1993年实现“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交流从民间升格为政府授权机构层面;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到大陆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有力地遏制了台独的嚣张气焰;2008年两岸“三通”实现,使两岸关系揭开了和平发展的新篇章。‎ ‎(四)比较特别行政区、民族区域自治区和经济特区的异同 类别 特别行政区 民族区域自治区 经济特区 区别 设立区域 港澳台地区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沿海特定区域 指导原则 ‎“一国两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特殊经济政策 自治程度 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有“一定的自治权”‎ 谈不上自治,只是经济体制不同 社会制度 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解决问题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率先发展起来,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愿望 联系 三者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性质 ‎(五)解决台湾问题的五大有利因素与三大不利因素 ‎(1)五大有利因素 ‎①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保证。‎ ‎②结束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实现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③两岸历史文化传统、语言相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近年来两岸的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人员往来及各项交流活动不断扩大,尤其是国民党、亲民党等访问大陆,使台湾人民对大陆的了解逐渐增多。‎ ‎④邓小平“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也得到了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⑤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和借鉴。‎ ‎(2)三大不利因素 ‎①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益嚣张,给两岸关系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 ‎②国际反华势力不希望中国统一,仍千方百计插手中国内政,支持台湾当局的“反共拒和”政策,是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巨大障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③海峡两岸的民间沟通还不充分等。‎ ‎【典题探究】‎ ‎01.有人说,“‘一国两制’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从而具备了一般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一国两制”和美国联邦制相比,两者的共同点是(  )‎ A.都强调中央集权原则               B.都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主权 C.都保持地方独立行使主权             D.都实行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答案】B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比较异同型选择题(精选)‎ ‎02.非洲岛国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宣布与台湾断交,这是自2000年以来第11个国家与台湾“断交”。最近巴拿马“驻台湾代表”即将卸任,但并没有宣布新任人选。这表明(  )‎ A.国际社会通力促成中国统一         B.台湾当局谋求同大陆的和解 C.“一个中国”的认同度增加          D.两岸关系迎来了更大的进展 ‎【答案】C ‎【解析】国际社会通力促成中国统一材料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台湾当局谋求同大陆的和解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自2000年以来第11个国家与台湾“断交”,巴拿马没有宣布新任“驻台湾代表”表明认可“一个中国”的国家在增多,故C项正确;两岸关系迎来更大的发展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巩固微练习】——查漏补缺、检验复习效果 ‎01.五四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旧中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等。这主要体现了五四宪法(  )‎ A.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B.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 C.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        D.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材料中没有提及1954年宪法制定时的国际形势,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到的宪法有一些是资本主义宪法,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五四宪法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故D项正确。‎ ‎【考点】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02. 1954年宪法的文本表述中,条文中尽量没有用“为、时、应、得、其、凡”等字,而改为“‎ 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规定之”中的“之”字用在一句话的末尾,没有实际意义,也都去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1954年宪法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B.1954年宪法具有严谨的宪法结构 C.有利于民众对宪法的理解和拥护       D.1954年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答案】C ‎【考点】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03.世界银行前驻华代表皮特·鲍泰利教授说,“多党制并非民主的精髓,民主的要义是能够对人民负责”……基于这点认识,鲍泰利断言,中国很有可能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通过一党制来实现民主的国家”。鲍泰利断言的中国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制                  D.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D ‎【解析】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与材料中“多党制”“通过一党制来实现民主的国家”不符,故A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与材料中“多党制”“通过一党制来实现民主的国家”不符,故B项错误;基层民主制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三大制度之一,与材料中“多党制” “通过一党制来实现民主的国家”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它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与材料中“多党制”“通过一党制来实现民主的国家”相符,故D项正确。‎ ‎【考点】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04.下表中事件和意义的对应关系准确的是(  ) ‎ ‎  ‎ 事件 ‎ 意义 ‎ A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 ‎ 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 B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 确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C ‎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认为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 巩固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 D ‎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方针 ‎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答案】C ‎【考点】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表格逻辑型选择题(精选)‎ ‎05.号称“四大”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这种所谓“大民主”,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整风反右运动,盛行于史无前例的十年动乱,并曾于1975年首次登上了宪法的大雅之堂,成为中国公民的一项特殊“权利”,最后在1980年才被断然取消。这反映了党和政府(  )‎ A.对理性与法制认识的回归           B.开始重视民主与法制建设 C.对国内外形势的重新认识           D.工作重心由政治转向经济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涉及的时间“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1980年才被断然取消”,在新中国已经尝试民主法制建设,出现曲折,80年代是纠正,故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开始进行民主法制建设,故B项错误;对国内外形势的重新认识这种表述存在问题,不是审时度势,而是肯定修正错误,故C项正确;材料呈现对政治的调整,故D项错误。‎ ‎【考点】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06.今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发展规划,它将成为“一带一路”中21世纪海上丝綢之路的新支点。粤港澳大湾区有别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其他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观念,其最为独特的优势是(  )‎ A.跨制度合作、丰富“一国两制”内容 B.解决港澳青年成长就业问题 C.面向海洋、承载更多对外开放的功能 D.显著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 ‎【答案】A ‎【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07.政治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和重要环节,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有着自身发展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在“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一方面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推进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则基于其政治系统的巨大包容性而实现了中国革命力量的大联合、大团结,并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使得建国初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究其原委,“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 ‎ ‎——摘编自草歌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 ‎ 材料二 政治现代化最关键的方面大致可以归纳为:第一,将国家的权力集中在举国公认的全国性的立法机构手里,第二,划分新的政治职能并且建立专业化的机构来执行这些职能。第三,增加社会上所有的集团参政的程度。 ‎ ‎——摘编自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 材料三 政治系统的运行和政治活动的展开,其根基在于政治文化的取向模式,在于由民众的政治认知,情感及价值观念所交织而成的一种信念体系,否则政治系统本身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条件与意义。 ‎ ‎——摘编自张华青《论政治现代化与公民文化》 ‎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指出现代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缘由。(3分) ‎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为例,围绕“政治现代化的特征”这一主题,写一篇小论文。(11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50字左右)‎ ‎【答案】(1)缘由: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西方民主制度的彭响;中国历史社会文化的丰厚土壤。(3分) ‎ ‎(2)特征:成熟的政党政治;健全的立法机构;专业化的政治职能机构;民众的政治认知及其信念。 ‎ 示例1:成熟的政党政治:中国同盟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 如英国议会通过了限制王权的 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度。此后,又通过《王位继承法》等一系列法案,确保了政治运行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 示例2:健全的立法机构: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示例3:专业化的政治职能机构:中华民国三权分立、贵任内阁;新中国全国人大、国务院等部门。 ‎ 示例4:民众的政治认知及其信念;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观念;现代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 ‎ 评分标准: ‎ 第一层次(7~11分):论点把握推确;论据充实、有力、典型;论证严通、清晰,流畅;符合字数要求。 ‎ 第二层次(4~6分):论点把握基本准确:论据基本充实;论证基本清晰:基本符合字数要求。 ‎ 第三层次(0~3分)。论点把握不够准确;能够列出基本论据;论证不够清晰:100字以上。(字数不够,可适当扣分,30字以下,一律0分)‎ ‎(2)首先明确观点,然后史论结合进行论证,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明确观点,概括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的特征,以“曲折发展和逐步法治化的民主政治”为题,曲折发展通过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文革时期民主政治遭遇的挫折,改革开放时期民主法治的不断健全;法治化的民主政治通过《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主和法治不断健全。‎ ‎【考点】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主建设主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