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版语文高二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习题: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教师正文-DOC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版语文高二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习题: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教师正文-DOC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目标导航 ‎1.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2.深切感受诗歌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3.通读诗歌,朗读背诵,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内容概说 这个单元有“赏析示例”一首,“自主赏析”诗歌四首,“推荐作品”诗歌五首。要求通过对《长恨歌》的学习,自主赏析其他诗歌,重点学习“自主赏析”的四首。‎ ‎《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语言精练,形象优美,抒情极有特点,中间又有不少名句,我们可以在诵读中体悟其意蕴美和情感美,探讨其主题思想。‎ ‎《湘夫人》是一首祭神曲,用楚辞的形式写成,表达的是湘君对湘夫人的思慕之情,诗歌的形式和艺术都独具特色。‎ ‎《拟行路难》是乐府杂曲,表达的是诗人的一股不平之气,一种悲愤之情。学习时要简要鉴赏其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蜀相》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应该学习这首诗借古抒情的写法,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从作者的身世、思想中加深领会。‎ ‎《书愤》抒发的是诗人爱国之心不能实现的悲愤,是陆游的名篇之一,激昂中透着悲怆。‎ 其他五首“推荐作品”可根据同学们自己的喜好和时间,有选择地学习,此不赘述。‎ 赏析指导 ‎1.以意逆志。‎ 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只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是以意逆志。‎ ‎(1)正确解读字义、词义。‎ 古典诗歌中所蕴藏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文辞表达出来的,然而这些语辞是历史的产物,与今天相隔较远,所以欣赏古典诗歌,首先要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在解读字词诗句的过程中,我们要“识字”‎ ‎,正确理解字义、词义,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中常用词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这些语汇,大多是前人留下的语言材料。由于历史的积淀,往往具有特定的内涵,形成了某一特定的意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感情基调。如果我们在阅读时望文生义,可能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我们只有抓住了这些重要意象,梳理出作品的意脉,才会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调动我们的主观感受、生活体验去解读。‎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随时留意,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诗,就能从作品中领会生活情趣。如,杜牧《山行》一诗,不少欣赏者认为“白云深处有人家”“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句最妙,说是从中看到了作者心情之悠闲。但是,如果我们有过“山行”的经验,就会知道此诗首先写了路途之“远”、气候之“寒”、山径之“险”、天色之“晚”,诗人显然行色匆匆,绝不只是漫步山间,悠闲看景,但诗人在第三句却置天晚、秋寒、山远、径斜于不顾,“停车”赏看枫林,这就凸现了霜染枫叶之美、诗人爱赏之深。这“停”与“行”的矛盾,恐非有山行经验者不能深悟。所以,我们今天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的情况,在全新的意义上借用古典诗篇、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 ‎2.知人论世。‎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我们在欣赏古典诗歌的诗情美时,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当然,诗人一生的思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所以弄清作品的具体创作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古代诗人尤其是一些大家的名作,往往还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我们要深入欣赏和把握其中的内容和旨趣,最好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洞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志以及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否则,就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误解作品的精神,错误地过分拔高或贬低作品的思想境界。‎ 赏析示例 长恨歌 ‎1.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文。‎ ‎2.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把握诗歌的主旨。‎ ‎3.学习诗歌叙事、写景和抒情相交融的表达技巧。‎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文学家、政治家。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因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倡导了新乐府运动;晚年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一生不仅留下近3000篇诗作,还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在江州时,曾整理、合编自己的诗歌作品,分成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最精华的部分是他的讽喻诗,其中包括《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篇等代表作,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这些诗篇广泛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如:《观刈麦》《采地黄者》《卖炭翁》《红线毯》《两朱阁》《新丰折臂翁》《缚戎人》《城盐州》《西凉伎》《涧底松》《羸骏》《母别子》《上阳白发人》《伤友》《和雉媒》《天可度》《海漫漫》《梦仙》等。这些作品都称得上心苦力勤,正气凛然。《新乐府》中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更是千古绝唱。杂律诗中数量最多,其中有价值的是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写景的小诗,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西湖留别》《暮江吟》《问刘十九》《池上》等,都能以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画出生机盎然的境界,历来脍炙人口。‎ ‎2.了解背景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唐元和元年十二月。当时诗人35岁,正在盩(zhōu)至县任县尉。白居易曾与好友王质夫、陈鸿在闲暇时日游览当地仙游寺,谈话之中,议论到五十年前发生的安史之乱中的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情事,相互感叹不已。王质夫就举起酒杯对白居易说:“李杨之事历代少有,要不遇着有超世才华的人润色,就难以传世,乐天你诗歌造诣很深,又很重感情,你试以诗歌传写这个故事怎么样?”由于李、杨故事在社会上流传已久,白也深深为之感动,再加上朋友的鼓励,特别是白居易的恋爱生活也并不一帆风顺,对李、杨情事感触更深,白居易便写了这首《长恨歌》。诗成后,陈鸿又写了《长恨歌传》。写此诗的目的,不仅是因为受了李、杨情事的感动,也有对后世告诫之意。‎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回眸(móu)    骊(lí)宫    鼙(pí)鼓 霓(ní)裳 城阙(què) 千乘(shènɡ)‎ 万骑(jì) 花钿(diàn) 云栈(zhàn)‎ 萦纡(yū) 龙驭(yù) 马嵬(wéi)‎ 悄(qiǎo)然 翡(fěi)翠 衾(qīn)寒 绰(chuò)约 参差(cī) 玉扃(jiōnɡ)‎ 珠箔(bó) 迤(yǐ)逦(lǐ) 仙袂(mèi)‎ 阑(lán)干 凝睇(dì) 钿(diàn)合 金钗(chāi) 钗擘(bò)‎ ‎2.一词多义 ‎(一)虚词 ‎(1)复 ‎(2)从 ‎(二)实词 ‎(1)御 ‎(2)色 ‎(3)顾 ‎(4)使 ‎(5)绝 ‎(6)薄 ‎3.古今异义 ‎(1)六宫粉黛无颜色 颜色 ‎(2)可怜光彩生门户 可怜 ‎(3)耿耿星河欲曙天 耿耿 ‎(4)临别殷勤重寄词 殷勤 ‎(5)雪肤花貌参差是 参差 ‎(6)云鬓半偏新睡觉 睡觉 ‎4.词类活用 ‎(1)春从春游夜专夜(名词作状语,每夜)‎ ‎(2)千乘万骑西南行(名词作状语,往西南方)‎ ‎(3)上穷碧落下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4)梨园弟子白发新(形容词作动词,新增)‎ ‎(5)春宵苦短日起高(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5.特殊句式 ‎(1)不见玉颜空死处(省略句,“空”后省略谓语“见”字)‎ ‎(2)翡翠衾寒谁与共(宾语前置句,“与谁共”)‎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从内容上而言,它点明了唐玄宗的好色;从结构上而言,它统领全诗;构成了全诗纲领,既提示了故事悲剧的原因,又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2.“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一句说明了什么?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用夸张、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杨贵妃的绝色容颜,照应上文中的“倾国”“天生丽质”,也为下文唐玄宗专宠杨贵妃作了铺垫。同时,一个“百媚”写出了杨贵妃的娇媚,似能蛊惑人心,暗含贬义。‎ ‎3.“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这一句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古代重男轻女思想是主流,因为男子能支撑起一家生活,传宗接代。而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竟使这一风气改变,更从侧面表现出唐玄宗对杨贵妃的专宠已经全国皆知了。‎ ‎4.从诗歌开头到“惊破《霓裳羽衣曲》”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宫中生活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写出了“长恨”的内因,为两人的悲剧埋下伏笔。同时,通过对宫中生活的实写,讽喻了君王。‎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Y ‎ ‎1.这首诗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 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重色”是“长恨”之因,“长恨”是“重色”之果。诗人述写“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重色”的表现,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2.在《长恨歌》中,诗人是怎样表现“长恨”的?试结合诗中有关情节加以分析。‎ 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象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婉转动人。‎ J ‎ Z ‎ 这首诗一方面对唐玄宗荒淫无度、招致祸乱的行为进行讽刺,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以免重蹈覆辙,表明了“欲惩尤物”的意图;另一方面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赋予了深切的同情。‎ />>>>>>‎ ‎1.下列词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迤逦(yǐ)    姊(zǐ)妹    骊(lí)宫 B.驭(yù)气 仙袂(jué) 飘飖(yáo)‎ C.绰(zhuó)约 萦纡(yū) 花钿(diàn)‎ D.金阙(què) 侍(sì)儿 霓(ní)裳 ‎【解析】 B.袂mèi;C.绰chuò;D.侍shì ‎2.下列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C )‎ A.始是新承恩泽时      承:承受。‎ 夕殿萤飞思悄然 悄然:寂静无声。‎ B.到此踌躇不能去 去:前往。‎ 尽日君王看不足 不足:不厌,不够。‎ C.上穷碧落下黄泉 穷:穷尽,走到尽头。‎ 天生丽质难自弃 自弃:自我埋没。‎ D.含情凝睇谢君王 谢:道歉。‎ 遂教方士殷勤觅 殷勤:热情而周到。‎ ‎【解析】 A.悄然:忧愁的样子;B.去:离开;D.谢:感谢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D )‎ ‎①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②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③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④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⑤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⑥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⑦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⑧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A.①③⑤⑥ B.②④⑤⑦‎ C.③④⑥⑧ D.①②⑥⑦‎ ‎【解析】 排除③⑤⑧即可。③颜色:古义指美丽、光彩;今义指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⑤可怜:古义指可爱、可羡;今义指值得怜悯。⑧睡觉:古义指睡醒;今义指进入睡眠状态。①奈何:古今意义都是怎么办。②踌躇:古今意义都是徘徊不前的样子。④萧索:古今意义都是凄凉、萧条。⑥辗转:古今意义都是翻来覆去。⑦渺茫:古今意义都是辽远而模糊不清。故正确选项为D。‎ ‎4.下列句子中的“信”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C )‎ A.东望都门信马归。‎ B.烟涛微茫信难求。‎ C.低眉信手续续弹。‎ 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解析】 都当“随意”讲 ‎5.对下列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貌,可惜统治国家多年一直没有寻找到。‎ 此句统领全篇旨意,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春夜太短,太阳很高天子才睁眼,从此不再上早朝。‎ 这两句写唐玄宗极度喜爱杨贵妃,二人爱情之深。‎ C.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奉陪欢乐,伺候宴席,她总在皇帝身旁转,春天随从春游,夜晚也是她独占。‎ 这两句写杨贵妃被宠的程度,简直形影不离。‎ D.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姐妹弟兄都封爵赐邑,多么让人羡慕呀,一家门户尽生光彩。‎ 杨贵妃一人受宠,杨氏族门立刻权势逼人,不可一世。‎ ‎【解析】 这两句写唐明皇迷恋女色,荒废政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洞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 ①全椒:县名。 在安徽省东部,滁河上游。②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戒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里熬煮。‎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D )‎ A.本诗关键在于一个“冷”字,首句写出郡斋气候之冷,更写出诗人心头之冷。‎ B.颔联通过对“束荆薪”“煮白石”描绘刻画了一个飘逸洒脱的山中道人形象。‎ C.颈联说作者想带一瓢酒去看友人,于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两人的深厚友情。‎ D.尾联讲作者自己急于见到好友,便到山中寻找而不得,面对满山落叶而焦急。‎ E.本诗寄赠好友,通过情感与形象的串连,构成情韵深长的意境,很耐人寻味。‎ ‎【解析】 B项,“飘逸洒脱形象”错,友人自己在山洞之底砍柴来“煮白石”,可看出是“艰苦惨炼”的道士形象。D项,尾联是作者的想象,情感不是“焦急”,而是无奈。‎ ‎7.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①首联借景抒情。用郡斋环境的清冷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孤寂,引出对友人的思念;②颔联虚写想象,作者想象友人生活环境的清息与生活的艰苦,表达对友人的挂念③尾联情景交融(或以景衬情),用落叶满空山的萧瑟之景衬托自己无法找到友人的惆怅与无奈。‎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B )‎ A.回眸(móu) 百媚(méi)  骊(lí)宫 B.鼙(pí)鼓 霓(ní)裳 花钿(diàn)‎ C.云栈(jiàn) 萦纡(yū) 马嵬(wéi)‎ D.临邛(qióng) 凝睇(tì)   擘(bò)‎ ‎【解析】 A媚:mèi;C栈:zhàn;D睇:dì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 B. C. D. ‎【解析】 A①不够,②不值得;B①指宫廷,②指长安;C①停留,②得意的样子;D地下的泉水,都是用的“黄泉”的本义 ‎3.下列句子中的“顾”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C )‎ A.君臣相顾尽沾衣。‎ B.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C.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D.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解析】 都当“看”讲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D )‎ A.千乘万骑西南行       B.上穷碧落下黄泉 C.春宵苦短日高起 D.梨花一枝春带雨 ‎【解析】 A中的“西南”,B中的“上”“下”都是名词作状语,C中的“苦”是意动用法,D中无活用词。‎ ‎5.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只“一笑”就能生“百媚”,足见杨贵妃的绝顶美艳与万种风情,展示了她的魅力之不可抗拒。‎ B.“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写唐玄宗沉湎美色,这正是他日“长恨”的外因。‎ C.“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三千”与“一身”形成对比,突出了杨贵妃得宠专房,独占君心。‎ D.“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写出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之至,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 ‎【解析】 “外因”应为“内因”‎ ‎6.对“揽衣推枕起徘徊……梨花一枝春带雨”六句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揽衣推枕起徘徊”,用了四个动词极有层次地展示出杨贵妃听说天子使臣到来之后的一连串动作,透露出她在仙界朝思暮想的殷切期待。‎ B.“花冠不整下堂来”写杨贵妃急于听到“汉家天子”的音讯,因而来不及整理衣冠就走出了厅堂。‎ C.“风吹仙袂……犹似……”一句,诗人借助想象,让杨贵妃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她还想给唐玄宗跳一曲《霓裳羽衣曲》。‎ D.“泪阑干”对应“春带雨”,运用比喻写出了杨贵妃的不幸与哀伤。‎ ‎【解析】 “她还想给唐玄宗跳一曲《霓裳羽衣曲》”不对。‎ 二、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10题。 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到“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原文见课本)‎ ‎7.选段中“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这几句诗采用了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唐玄宗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今昔对比,表达了对杨贵妃的深切思念之情。‎ ‎8.在节选部分的诗歌中,诗人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唐玄宗形象?‎ ‎【答案】 表现了唐玄宗在杨贵妃死后愁苦、寂寞、悲痛伤感之情以及对贵妃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在这段诗歌中,诗人把唐玄宗写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普通人形象。‎ ‎9.在节选的这一部分诗歌中,作者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刻画唐玄宗的心理?请结合具体的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①通过景物的渲染,有时景中见情,有时融情于景。如“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②通过人物的动作来描写,如“踌躇不能去”、“信马归”、“孤灯挑尽”等。‎ ‎③直接心理描写,如“尽沾衣”、“思悄然”、“谁与共”等,表现唐玄宗的思念之情。‎ ‎10.下列对节选部分诗句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虽然诗人未完全摆脱“为尊者讳”的束缚,把唐玄宗的仓皇之逃说成“千乘万骑西南行”,但“行”字中却隐含了丰富的言外之意,耐人寻味。‎ B.“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唐玄宗在四川逃难期间,对在马嵬坡下赐死贵妃的行为追悔莫及,以至在行宫里望见月亮,在雨夜里听到风铃声就伤心不已,悲痛欲绝。‎ C.“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意思是在马嵬坡的泥土中,不见杨妃,只见她的死处。一个“空”字,蕴含着唐玄宗内心的悲哀、痛苦和对贵妃无尽的思念之情。‎ D.“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挑尽”是说夜已深了,灯草即将挑尽,形容夜不成眠的境况。这两句极力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以致夜不成眠的孤寂凄苦。‎ ‎【解析】 B项“对在马嵬坡下赐死贵妃的行为追悔莫及”的说法于文无据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绝 句 王 雱 霏微细雨不成泥,料峭轻寒透夹衣。‎ 处处园林皆有主,欲寻何地看春归?‎ ‎1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 ‎【答案】 诗歌的前两句写暮春时节细雨迷蒙,若有若无,路上虽无泥泞,但云雾却阴沉不开。寒气没有冬天凛冽,不过春风如剪,透过夹衣,有时还是会使人感到寒意。描绘了一幅天气阴沉,寒风料峭的晚春图,为送春、伤春营造了氛围。‎ ‎【解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写“细雨”和“轻寒透夹衣”,将晚春的景象描绘出来,为整首诗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12.诗歌中哪一处点明了全诗的主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看春归”三字是全诗的主旨。“春归”,指春天离去,春尽而归,花盛而谢。诗人不写他对花弹泪的送春情怀,却说处处园林有主,残存的春光都被人占尽,眼看春光归去,却无法找到驻足放眼之地,表达了诗人欲送春而无地的怅惘之情。‎ ‎【解析】 这首诗的末句“看春归”,写春尽而归,写诗人的伤感之情,最能体现全诗的题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风雨中诵潘邠老诗 韩淲①‎ 满城风雨近重阳②,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 ①韩淲(1160-1224),江西上饶人,南宋诗人,从仕不久即归隐。本诗写于庆元四年(1198年)秋。②“满城风雨近重阳”原为江西派诗人潘邠老的名句。‎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B )‎ A.首联引用开头,写出了重阳佳节之时,诗人于风雨飘摇中独登吴山之巅的形象。‎ B.颔联委婉抒情,既有年华渐老的感叹,也有无论入世出世,都意气轩昂的进取。‎ C.颈联情景交融,寄断肠悲愁的主观情感于本应吟兴的“野色”之上,形成对比。‎ D.尾联以景结情,以暮色苍茫中江水翻腾的画面收束全诗,有言尽而意无穷之妙。‎ E.全诗情随景生,景与意合,既显风雨中的气势充沛,又抒面对江山的万千感慨。‎ ‎14.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这两种情感是不是矛盾的呢?请联系诗歌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 不矛盾。①壮心:作者面对野色迷人的吴山之巅和眼前的大江,触景生情,自然壮怀激烈:②断肠:又因为满城的秋风秋雨,人生的行藏起伏,青春年华的流逝,独在异乡的孤单,诗人油然而生悲愁:③作为曾经入仕后又归隐的诗人,壮心不忘,正是断肠的原因。38岁的诗人却说“老眼昏花”,应为愤激之词;尾联“今古骚人乃如许”,也透露出壮心难酬的伤感;结尾一句更以苍茫之景写归隐后的惆怅不得志之情。‎ 四、高考热点 ‎15.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①《长恨歌》是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的叙事诗。‎ ‎②白居易是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的作者。‎ ‎③诗人极力讴歌唐明皇对爱情的忠诚并含蓄地批判了他政治之腐败。‎ ‎(1)以《长恨歌》为主语:‎ ‎【答案】 《长恨歌》是由白居易创作的,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要内容,极力讴歌唐明皇对爱情的忠诚,同时含蓄地批判了他政治之腐败的长篇叙事诗。‎ ‎(2)以白居易为主语:‎ ‎【答案】 白居易创作了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要内容,极力讴歌唐明皇对爱情的忠诚,同时含蓄地批判了他政治之腐败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科学技术,但,__①__,他们认为这些基础研究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实际上,__②__,因为技术创新的源头就是基础研究所产出的新知识、新原理、新定律。同时,基础研究还可以培养科学精神,因为基础研究特别是实验科学,讲究的是证据和逻辑,靠的是独立思考,而这些都是科学精神的内核。因此,__③__,对于培养有科学理性的劳动力和科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 ①也有人质疑基础研究的价值__②基础研究可以推动技术创新__③让公众深入地理解基础研究 ‎17.下面文段有几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中国创造”已经渐渐代替“中国制造”而被世界广泛认知,它更需要高层次的脑力创造活动,因此体力劳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了。“中国创造”‎ 这个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我们有了更清晰的发展方向,于是也就具备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而有可能打造出真正属于中国的品牌,这样我国必然会成为世界创造强国。‎ ‎①不是更需要高层次的脑力创造活动就意味着不需要体力劳动。‎ ‎②不是有了更清晰的发展方向就意味着一定具备核心竞争力。‎ ‎③不是打造出真正属于中国的品牌就意味着一定会成为世界创造强国。‎ 五、读写创新 ‎18.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当前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诸如教育、医疗、社会慈善等机构都在积极推行“人文关怀”。一事当前,首要考虑的是如何为自己的服务对象创设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如为特困生提供资助,人行道上设置盲道,在广大农民中推行医保制度,医院与车站设立绿色通道等。这种新的社会风尚将会更好地促进社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请以“人文关怀”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写作指向】 ‎ 这篇文章构思的主要障碍在于概念的理解和素材的匮乏。“人文关怀”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格的完整,特别关心贴近人的精神层面方面的问题。它包含了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与先进理念:不仅要关注自己,还要关注他人;不仅要关注人的生态环境,还要关注人的人文环境;不仅要关注人类的现在,还要关注人类的未来。简单地讲,就是材料中所说的“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基本权利”的理念及其具体行为。哪些材料体现了“人文关怀”?其实可写的内容很多,如果你关注现实,你的材料将取之不竭;如果能进一步思考一些事件反映出的理念的变化,那么你的素材将用之不尽。比如说‎2004年5月1日起实施的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等措施尽显人文关怀,温家宝总理解决民工拖欠工资的问题……突破了这两大障碍,再思考“人文关怀”内涵是什么,有何作用,该如何评价,在生活中有哪些表现,缺少“人文关怀”会怎样……选择你擅长的文体、方式表现你对其中某一点的思考,你的文章就水到渠成了。‎ ‎【佳作赏读】‎ 新房客 ‎“我看过一场海啸,没有看过你的微笑。”‎ 是的,我从来没有看过你的微笑。你一直是教室里的异类。早晨,你总是在所有人来之前到教室。晚上,你在所有人离开教室之后才离开。而课间,你坐在那只属于你一个人的角落里,看书、发呆、睡觉。我们都知道的,你从小得了病,至今腿仍然是跛的,可是你害怕同学们笑话你,所以从来不在教室里有同学在的时候走动。你离开我们很远,你害怕我们的一句无心的话会伤害了你。但,你又知道吗,我们早上故意很晚才进来,为的是不遇到你让你难堪,晚上一下课便收拾东西很快回家,为的是能够让你早点回家。我们把书堆得很高,为的是让你走路时可以扶着。我们曾有意地在你周围说笑,为的是你能够感受到我们的快乐,加入到我们中间来。‎ 班主任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校长告诉我们,你是需要关怀的;整个社会告诉我们,我们所要做的,是应该和社会提倡的“人文关怀”一样,让你感到家的温暖。也许是我们做得不够好,也许是你把自己掩埋得太深了,我们始终无法打开你的心门,看到你的微笑。可是我们不会放弃,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若不是那个清早,我说你好你说打扰,那个清早,花开得正好。”‎ 那个来代课的物理老师课讲得真好。他说这道题目我要叫同学上来做。那个坐在窗边的女孩被阳光晒得真好看,就你上来。他叫的是你,因为你在阳光下很灿烂,可他并不知道你的情况呀,这叫你很尴尬,你不知道该不该上去。这时同学们的目光都集中到你身上了。可是请你相信这目光里没有嘲讽,只有鼓励。也许是你感觉到了,你慢慢站起来了,一步一步走向始终微笑着的老师,教室里一片沉寂,然后有人开始鼓掌,于是整个教室里的同学都开始鼓掌,掌声经久不息。等你用娟秀的字填满半个黑板回头时,我们看到你微笑的样子,阳光照在你微昂的头上,我敢打赌,你那样子真是美极了。后来,听前排的同学说,你背对着我们写字的时候,眼眶是湿润的。后来的后来,知道了来代课的物理老师是了解你的情况的,他要你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后来的后来的后来,你在联欢会上唱了一首歌“我看过,一场海啸,没有看过你的微笑……若不是那个清早,我说你好你说打扰,那个清早,花开得正好。”你说我是这个相亲相爱的家庭里的新房客,这首歌就叫《新房客》。‎ 傻瓜,我们可是一直把你当一家人的!‎ ‎【名师点评】 ‎ 读完全文,我们的心灵为之一阵颤动。作者以细腻的笔触,选取了生活中一些十分感人真实的细节,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同学们对一个腿有残疾的女孩儿的精心呵护和深情,体现了浓浓的人情味儿,这也是“尊重他人”、“以人为本”的很好体现。感情真挚、文笔清新是这篇记叙文最大的特色,也是最能够打动读者的地方。第二人称的使用,将同学深情和盘托出,如急流瀑布一泻而下,淋漓尽致。另外,结构严谨,照应手法的运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自主赏析 湘夫人 ‎1.了解各个作者及其诗歌的风格。‎ ‎2.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歌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屈原(前340?-前277),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今湖北秭归)人,因其政治主张遭到了朝中奸佞小人的嫉妒和诋毁,楚怀王听信谗言而被放逐江南,只得以死明志,传说于公元前227年端午节这天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于是做粽子、修龙舟,准备迎接端午佳节,祭祀他。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共有诗篇26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招魂》1篇。代表作是《离骚》《九歌》《九章》和《天问》,其中《九章》中包含了我们所熟知的《涉江》《哀郢》《怀沙》《橘颂》等名篇。《九歌》中的《湘夫人》与《湘君》为姊妹篇。‎ ‎2.了解背景 ‎《湘夫人》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共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九”是个虚数,表示很多的意思。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起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大致言之成理。但将《九歌》完全定为屈原的自作心创,似有不妥。现在一般认为,《九歌》是屈原依据当地民间祭歌加工改写而成,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看,此说均可信。‎ ‎《湘君》和《湘夫人》是姊妹篇,都是祭祀湘水神的乐歌。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或谓夫妻神。《湘君》是以巫师扮演的湘夫人的口吻,抒写追怀湘君的情景;《湘夫人》是以巫师扮演的湘君的口吻,抒写追怀湘夫人的情景。‎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北渚(zhǔ)    眇眇(miǎo)  袅袅(niǎo)‎ 白(fán) 鸟萃(cuì) 中(pín)‎ 罾(zēng) 沅(yuán)水 芷(zhǐ)‎ 澧(lǐ)水 潺湲(yuán) 麋(mí)鹿 蛟(jiāo)龙 水裔(yì) 江皋(gāo)‎ 西澨(shì) 葺(qì)之 荪(sūn)壁 兰橑(lǎo) 辛夷楣(méi) 擗(pǐ)‎ 蕙櫋(mián) 庑(wǔ)门 九嶷(yí)‎ 遗褋(dié) 澧浦(pǔ) 搴(qiān)汀洲 ‎2.掌握通假 罔薜荔兮为帷(“罔”通“网”,这里作编织讲)‎ ‎3.一词多义 ‎(1)期 ‎(2)实 ‎(3)济 ‎(4)名 ‎4.词类活用 ‎(1)目眇眇兮愁予(愁,使动用法,使……发愁)‎ ‎(2)朝驰余马兮江皋(使……奔驰)‎ ‎(3)荪壁兮紫坛(荪,名词活用作动词,用荪做)‎ ‎(4)罔薜荔兮为帷(罔通“网”,名词活用作动词,编织)‎ ‎5.特殊句式 ‎(1)罾何为兮木上?(宾语前置句)‎ ‎(2)麋何食兮庭中?(状语后置句)‎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在表现情景关系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却久久不见其人而产生的一种错觉:鸟儿聚集在水草间,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仍旧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了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2.“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这是湘君在极度懊丧之下感受到的假象,比况着其自身的尴尬处境,也传达出他对湘夫人的无限思念与无比渴望。这些问句用自然现象的错位、颠倒,比喻诗中主人公的爱情不顺利,愿望得不到实现。‎ ‎3.“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湘夫人久久不至,为什么湘君还要采香草准备送给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因为湘君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4.有人说“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表明湘君已经放弃了湘夫人,转而顾自寻欢作乐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不同意。“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是湘君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在这种旷达自解中,我们可以见出湘君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执着。‎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Y ‎ ‎1.诗歌涉及的主要人物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诗歌涉及的主要人物是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的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因为诗歌主要是写了湘君赴约不遇时的情感活动。诗歌讲述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 ‎2.诗的开头渲染了什么环境气氛?对于全诗起了什么作用?‎ 此诗开头所渲染的环境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有力地渲染了湘君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的心理。这是一个环境气氛都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这里诗人用朴素的语言,以清秋的景色构成一个美妙而略带轻愁的意境。这样一开始就有力地衬托了湘君久候恋人不来所勾起的怅惘。‎ J ‎ Z ‎ 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忧愁、懊恼的心情和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深挚的爱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 ‎1.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北渚(zhǔ)  眇眇(miǎo) 白 (píng) 骋望(chěnɡ)‎ B.潺湲(yuán) 澧水(lǐ) 江皋(ɡāo) 西澨(shì)‎ C.水裔(yì) 兰橑(lǎo) 荪壁(sūn) 薜荔(pì)‎ D.蕙櫋(páng) 庑门(wǔ) 醴浦(lǐ) 逍遥(xiāo)‎ ‎【解析】 A项“”读fán,C项“薜”读bì,D项“櫋”读mián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A.①鸟何萃兮中(聚集) ②与佳期兮夕张(展开)‎ B.①蛟何为兮水裔(后人) ②将腾驾兮偕逝(共同)‎ C.①播芳椒兮成堂(散布) ②罔薜荔兮为帷(没有)‎ D.①合百草兮实庭(真实) ②聊逍遥兮容与(姑且)‎ ‎【解析】 B项“裔”,边缘;C项“罔”,编织;D项“实”,充满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①与佳期兮夕张 ②聊逍遥兮容与 B.①蛟何为兮水裔 ②疏石兰兮为芳 C.①与佳期兮夕张 ②建芳馨兮庑门 D.①葺之兮荷盖  ②灵之来兮如云 ‎【解析】 A项“与”:①介词,跟;②与“容”连用,表示“从容自在的样子”。B项“为”:①介词,为了;②动词,作为。C项“兮”,都用在句中,表舒缓语气。D项“之”:①代词;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 B. C. D. ‎【解析】 A.坛:①庭院,②修筑的高台。B.期:①约会,②期限。C.捐:①抛弃,②捐助。D.赠送。‎ ‎5.下列各项对“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此句是湘夫人想象湘君来到约定地点时的情态,“帝子”指湘君。‎ B.“降”描绘出了湘夫人飘然而下的曼妙姿态。‎ C.“眇眇”则描写湘君蹙眉凝望的神情。‎ D.“愁予”实为“使我发愁”,“愁”字点出了此节的情感基调。‎ ‎【解析】 此句是湘君想象湘夫人来到约定地点时的情态,“帝子”指湘夫人。‎ ‎6.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B )‎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两句属于白描,表现出了一种广阔而雄浑的景象。‎ B.《九歌》中的诗歌大多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以他独有的艺术情思对其进行了去粗取精、整理润饰。其内容以叙事为主。‎ C.“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这两个问句表现了自然现象的错位和颠倒,比喻诗人的愿望得不到实现。‎ D.诗歌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加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着。‎ ‎【解析】 “其内容以叙事为主”不对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10题。 湘夫人 屈 原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襟兮醴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7.下列对本诗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诗是湘水男神表达对女神的思慕向往之情,描述了男神对女神相思而不见的心情。‎ B.第一节写男神焦急地等待并奢想着迎接女神的到来。‎ C.第三节写男神到处寻觅芳草鲜花布置与女神会面的帐幕,想和她一起比翼双飞。‎ D.第四节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与女神恩爱相聚。‎ ‎【解析】 第四节并未写与女神恩爱相聚。‎ ‎8.下列对本诗艺术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B )‎ A.诗中多处用反常现象作比兴,强调爱而不见、事与愿违的相思之苦。‎ B.本诗作为抒情诗完全是直抒胸臆,没有什么景物描写。‎ C.本诗采用男女对唱的形式,诗、乐、舞相配,表演性较强。‎ D.诗中用佳树香草所筑起的美丽的居室,象征了两人感情的纯洁美好。‎ ‎【解析】 B项“没有景物描写”不对,诗歌中有大量的景物描写。‎ ‎9.诗歌的第一自然节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诗歌的开始描绘了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的深秋景象。有力地渲染了气氛和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境。‎ ‎10.这首诗的线索是什么?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这首诗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愿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却是始终不渝的。‎ 自主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 ‎1.了解鲍照及其作品,了解乐府诗歌常见的特点。‎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学习比兴手法的运用。‎ ‎3.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鲍照,南朝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濬的侍郎,在刘濬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彧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彧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十八首。这十八首诗,不是同时所作,所咏的内容亦非一事,但在艺术风格上比较一致,具有“文甚遒丽”(《宋书·鲍照传》)的特点,即感情强烈,很有气势,辞藻华美,在锻炼字句上很见功夫。其中如第四首(“泻水置平地”)抒发了寒门出身的正直之士在仕途中备遭压抑的痛苦。第四首比较偏于哀怨,“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沈德潜《古诗源》)。‎ ‎2.了解背景 泻水流淌照人生,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兴盛的时期。在门阀制度下,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的高下,血统的贵贱。因此,寒门庶士极少获得任职高官的机会。于是产生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奇特现象。门阀制度成为阻挡寒门庶士通向仕途、实现人生理想的一堵难以翻越的高墙。鲍照出身低微,受尽了歧视和打击,“才秀人微,取湮当代”。空有一腔热情,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遗恨中虚度年华,故其作《拟行路难》18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之情”。‎ ‎3.开阔视野 汉乐府 ‎“汉乐府”原来是指汉武帝刘彻设立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辞和训练乐工。这个官署相当庞大,成帝时“女乐近千人”。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辞也称“乐府”或“乐府诗”,乐府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拟行路难(nǐ)   鲍照(bào)  酌酒(zhuó)‎ 踯躅(zhí)(zhú) 金樽(zūn) 珍馐(xiū)‎ 投箸(zhù) 泻水(xiè) 歧路(qí)‎ ‎2.一词多义 ‎(1)安 ‎(2)绝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以水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暗喻人的遭际也是由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就是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3.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写出了诗人的抗争及心中的无奈、愤懑与痛苦。“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Y ‎ ‎《拟行路难(其四)》全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是如何抒发这种感情的?‎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泻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卷十一)。全诗在平淡的外表下蕴涵着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当然,这种愁又哪能消除呢?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第七句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这一句是一个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第八句又是一个转折,表现了诗人的“不敢言”,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J ‎ Z ‎ 这首诗托物起兴,抒写了诗人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 ‎1.填空。‎ ‎(1)鲍照,__南北朝__朝诗人,出身贫寒,虽才华出众,却一直不得意。诗文俱佳,__七言诗__在他那里有显著的发展。与__谢灵运__、__颜延之__合称“元嘉三大家”。‎ ‎(2)《拟行路难(其四)》中,“__泻水置平地__,__各自东西南北流__”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写出了人因门第不同而命运不同的现实。‎ ‎(3)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表达备受压抑、满腹痛苦不能言的名句是:__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吞声踯躅不敢言__。‎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A.     B. C. D. ‎【解析】 A.复:又。B.以:①连词,来;②介词,把;C.歌:①歌唱,②作歌。D.言:①说话,②字。‎ ‎3.下列诗句运用的抒情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B )‎ A.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D.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解析】 A、C、D三项都是直接抒情,B项是间接抒情。‎ ‎4.对《拟行路难(其四)》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人生亦有命”表明诗人用宿命论的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能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得到解脱。‎ B.“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两句写诗人借酒自我宽慰,以歌声来排遣悲愤,‎ 终于使自己忘却了苦闷和悲伤。‎ C.“心非木石岂无感”是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社会的黑暗、人间的不平,人岂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 D.“吞声踯躅不敢言”含蓄地说明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暗示了残酷无情的统治者禁锢着人们的灵魂。‎ ‎【解析】 “忘却了苦闷和悲伤”的说法有误。‎ 阅读《拟行路难》中的文字,回答5~6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 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 B.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C.通过“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解析】 所忧的不是感情琐事。‎ ‎6.对《拟行路难(其四)》解说不正确的是( D )‎ 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 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C.“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是个有名的比喻,水的流向各不相同,带有偶然性,但四面流散却是必然的。‎ D.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属五言体乐府诗。‎ ‎【解析】 属五、七言杂体。‎ 阅读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然后回答7~10题。 拟行路难(其六)‎ 鲍 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7.“不能食”、“拔剑击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什么使他长叹息?‎ ‎【答案】 无限激愤之情。渴望有所作为,却无用武之地。‎ ‎8.“蹀躞垂羽翼”怎么理解?这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 委曲苟活,虚度年华。不肯碌碌无为、阿附权贵、要有所建树的高尚情怀。‎ ‎9.“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中“弄”“看”描绘了怎样的生活画面?‎ ‎【答案】 温暖幸福的家庭生活。‎ ‎10.“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是表达归隐的情趣吗?请你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评析一下。‎ ‎【答案】 鲍照一生,始终执着地追求实现自我。他曾说:“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诗人不是要逃避现实,隐身到幸福的小家庭圈子中去,实质是发泄不得志的牢骚话。或者说是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抗议。“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诗人以古鉴今,去分析认识自己被埋没、遭贫贱的命运,并将自己与古代圣贤相提并论,表现了他对自我人格和自我价值的高度自信。‎ 自主赏析 蜀 相 ‎1.了解杜甫及其作品,了解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 ‎2.进一步掌握诗歌鉴赏的要领,初步掌握怀古诗的表现手法,体会律诗中“起、承、转、合”四联的结构及其各自在创设意境上的作用,掌握怀古诗借古喻今、借古讽今或借古人以自况的手法。‎ ‎3.体会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被誉为“诗圣”。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前期的作品展示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主要是五言律诗和五言古体诗,代表作是《望岳》。安史之乱前夕,他十载长安生活,流传下来的诗约100余首,其中优秀的诗篇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有《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不朽的名篇。安史之乱后,他写出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6首,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在漂泊西南时期写了《咏怀古迹》五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其他如《春望》《天末怀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槛遣心》《客夜》《九日登梓州城》《征夫》《旅夜抒怀》《宿江边阁》《登岳阳楼》《蜀相》《野老》《恨别》《宿府》《阁夜》《白帝》《诸将》5首、《秋兴》8首、‎ ‎《登高》《江南逢李龟年》《客至》《江畔独步寻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2.了解背景 公元二二一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祠(cí)堂    黄鹂(lí)   频(pín)烦 开济(jì) 满襟(jīn) 好(hǎo)音 ‎2.一词多义 ‎(1)顾 ‎(2)济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蜀相》首联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最传神的是“寻”字。诗人借“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信步由之。它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深沉的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 对翠柏的描写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2.颔联的诗眼是什么?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颔联的诗眼应是“自”“空”,颔联表现的是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的气氛。“‎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两字修饰,所含之情就大为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由此便使人自然生出“感悟怀人”之意。‎ ‎3.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三顾茅庐,鼎定三分,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Y ‎ ‎1.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准确。这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为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我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为了事业和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2.分析颈联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情感。‎ 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意十分丰富。既真实地展现了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忍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因为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用了浓重的笔墨着力点明。‎ J ‎ 蜀相 Z ‎ 本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雄才伟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 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 ‎1.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 B.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不同 C.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 D.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 ‎【解析】 两个“自”都是“自己”的意思;第一个“顾”是“拜访、探望”的意思,第二个“顾”是“看”的意思 ‎2.用原诗语句填空。‎ ‎①交代丞相祠堂所在处所的诗句是:锦官城外柏森森。‎ ‎②描写祠中景象的诗句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③概括孔明一生功业的诗句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④表现诗人对孔明壮志未酬的惋惜之情的诗句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下面对《蜀相》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首联运用设问开头,一问一答,形成了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 B.颔联写景,所描绘的景物色彩鲜明,表现出诗人当时的喜悦心情。‎ C.颈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 D.尾联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其中也夹杂着诗人对自身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叹。‎ ‎【解析】 “喜悦心情”不对。‎ ‎4.下列有关古诗文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 A.律诗一般分为四联八句,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要求对仗工整。‎ B.“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嵩山、中岳恒山、南岳衡山。‎ C.古代对月亮的别称有婵娟、玉弓、银台:白驹、玉蟾、蛾眉等。‎ D.荷花在古诗词中的别称有芙蓉、芙蕖、菡萏、莲花、藕花、辛夷。‎ ‎【解析】 B.“北岳嵩山、中岳恒山”的说法有误,应是“北岳恒山、中岳嵩山”。C.“白驹”比喻贤人、隐士,又比喻为流逝的时间。D.“辛夷”是木兰的别称。‎ 阅读下诗,回答问题。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5.对这首诗词句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首联“丞相”指蜀汉丞相诸葛亮,“丞相祠堂”就是现在的武侯祠。“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意为柏树茂盛的地方。‎ B.颔联“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这两句写出了祠堂的寂寥冷落,悄无人迹。‎ C.颈联“频烦”即“频繁”,连续。“两朝开济”指辅佐刘备开创基业和辅佐后主刘禅渡过难关,巩固帝业。‎ D.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指刘备出兵伐吴因兵败而死于白帝城。“英雄”指诸葛亮,他为刘备的失败和病死哀痛不已。‎ ‎【解析】 “身先死”指诸葛亮,“英雄”指天下的英雄。‎ ‎6.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前四句写祠堂之景。首联一问一答,写出了诸葛亮祠堂的位置和特征。颔联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庄严肃穆的气氛。‎ B.“寻”字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自春色”、“空好音”则以衬托手法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虔诚。‎ C.后四句写诸葛亮的功绩: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一生,尾联对他的壮志未酬表示出深深的遗憾和叹惋之情。‎ D.“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分别成为歌颂诸葛亮功绩和精神的千古名联。‎ ‎【解析】 颈联是概括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尾联是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伟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7.下列各项内容中不符合本诗艺术手法和特点的一项是( B )‎ A.情景交融      B.渲染夸张 C.借古寓今 D.直抒胸臆 ‎8.下列各项内容中不符合本诗内容特点的一项是( D )‎ A.感物思人之悲 B.拯民济世之志 C.壮志未酬之感 D.超脱达观之想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独坐①‎ 杜 甫 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 江敛洲渚出,天虚风物清。‎ 沧溟服衰谢,朱绂负平生。‎ 仰羡黄昏鸟,投林羽翮轻。‎ ‎【注】 ①这首诗作于764年秋,当时杜甫(712-770)漂泊西南,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 ‎9.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E )‎ A.“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表明诗人此时已入暮年,愁绪满怀,他背对孤城,倚杖而坐,孤单落寞。‎ B.“江敛洲渚出,天虚风物清”写水势变小,江中露出了小块陆地,天空高远,气候清爽,令人心情愉悦。‎ C.“朱绂”,指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多借指官服,诗中指做官,和“白首”一样都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 D.诗中写“江”“天”“沧溟”,交代了所处环境,视野开阔,意境雄浑,有别于诗人一贯的沉郁顿挫风格。‎ E.这首诗写了作者秋日独坐所见之景及其丰富的内心感受,景中寓情,情中有景,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 B项,“令人心情愉悦”理解有误;C项,“都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方法”分析有误;D项,“有别于诗人一贯的沉郁顿挫风格”分析有误。‎ ‎10.尾联写了怎样的景象?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第一问:黄昏之际归鸟投林、羽翼轻盈的景象。第二问:既含有诗人对倦鸟归林的羡慕,又饱含人生暮年漂泊孤独、仕途失望、思乡盼归的隐痛。‎ 自主赏析 书 愤 ‎1.了解七律的特点及用典的含义。‎ ‎2.背诵全文,提高研讨鉴赏能力。‎ ‎3.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陆游(1125-1210),南宋最伟大的诗人、文学家。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人。现存诗约9300余首。《金错刀行》《送七兄赴扬州师幕》《胡无人》《病起书怀》《关山月》《出塞曲》《夜泊水村》《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纵笔》《陇头水》《示儿》《书愤》这类诗,堪称最能体现其创作精神的代表作。他还有很多诗别具风采、呈现着自然流畅而又清新俊逸的风格,如:《临安春雨初霁》《春晓》《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枕上作》等。他现存词共有130首,最有名的是《钗头凤》《卜算子·咏梅》。在散文上也著述甚丰,而且颇有造诣,如:《静镇堂记》《铜壶阁记》《书渭桥事》《傅给事外制集序》等皆是;还有一些别具风格的小品文,如:《烟艇记》《书巢记》《居室记》等,写乡居生活之状,淡雅隽永,颇富有情味。《入蜀记》6卷,笔致简洁而又宛然如绘,不仅是引人入胜的游记,同时对考订古迹和地理沿革也有帮助。《老学庵笔记》则是随笔式的散文,笔墨虽简而内容甚丰,颇有史料价值。有《陆放翁全集》。‎ ‎2.了解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作了此诗。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衰鬓(bìn) 先斑(bān)‎ 千载(zǎi) 伯仲(zhòng)‎ ‎2.一词多义 ‎(1)望 ‎(2)许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法上的特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恢复中原之志表露无遗。‎ ‎2.如何理解“书愤”之“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国土沦陷,王廷偏安东南,主和派势力强大。‎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Y ‎ ‎1.诗的五、六句使用了典故,试分析这个典故在诗中的作用。‎ ‎“塞上长城”是用南朝宋文帝冤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怒斥“乃坏汝万里长城”的典故。诗人借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忠心为国,却不得重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惆怅。‎ ‎2.《书愤》一诗抒发了诗人既“悲愤”又“豪壮”的思想感情,诗人是怎样将这两种感情抒发出来的?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全诗虽通篇不见“愤”字,但细品之,愤慨之情无处不在。首联回忆过去,塑造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暗写其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形成全诗的基调。颔联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画面,这联承接“气如山”,将诗人的报国愿望渲染得更加鲜明,再次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首联相比,悲愤之情更加强烈。颈联从回忆到现实,诗意转为悲凉,一“空”一“已”互为映衬,有着无限沉痛与悲愤。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悲愤中蕴含着豪壮之情。‎ J ‎ 书愤对比:愤 Z ‎ 这首诗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中原北望气如山(悲愤)‎ B.塞上长城空自许(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C.出师一表真名世(名传后世)‎ D.千载谁堪伯仲间(指兄弟)‎ ‎【解析】 引申为不相上下。‎ ‎2.下列诗句没有包含“衬托”技巧的一项是( B )‎ A.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白居易《长恨歌》)‎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C.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D.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黄遵宪《今别离其一》)‎ ‎【解析】 A.‎ 用后宫三千佳丽的失宠来衬托杨贵妃的得宠;C.用木石的无感来衬托人心的有感;D.用古代的送别之情衬托今日的送别之情。‎ ‎3.下列诗句,没有包含“反问”技巧的一项是( C )‎ A.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居易《长恨歌》)‎ B.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C.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 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解析】 该项为设问,自问自答。‎ ‎4.对下面诗句中“空”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空”字让景物具有了浓情,在“景语”之中蕴含了令人寻味的“情语”:尽管鸟鸣草绿春色满园,但却无人欣赏。‎ B.“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空”字写尽了今之萧条之景,于今昔对比中写出了世事变幻之慨。‎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空”字写出了年华已逝报国无时,一切成空的悲愤之情。一个“空”字,沉痛之极。‎ D.“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空”字写出了山的空旷、静谧、寂寞、冷清,渲染了悲怆凄凉的意境。‎ ‎【解析】 应是恬淡、清新的意境。‎ ‎5.对下面各首诗主题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登高》写出了去国怀乡、病魔缠身、漂泊潦倒之辛酸,全诗句句充满着凄楚悲凉和伤感孤独。‎ B.《蜀相》是怀古之作,诗人虽有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却报国无门,追念名相(诸葛亮)的同时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渴望为国建立功业的感情。‎ C.《锦瑟》或名“无题”,给人“往事如梦,昨日如烟,春心成空,斯人远逝”的凄婉迷蒙之感。‎ D.《书愤》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解析】 第二联有豁达和坦荡的意思。‎ ‎6.下面对《书愤》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世事艰”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B.颔联集中描写宋军英勇抗金的战斗情景,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C.颈联运用典故,表达自己忠心为国,却不得重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惆怅。‎ D.尾联表达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说明千载以来,只有自己堪与其相比。‎ ‎【解析】 最后一句错。‎ 阅读下诗,回答问题。 书 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7.对这首诗中词语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气如山”指的是北面天上的云气形状如山。‎ B.“楼船”指的是高大的战舰。‎ C.“世事艰”、“空自许”、“衰鬓已先斑”都是题目“书愤”的“愤”的内容。‎ D.诗题中“书”是书写的意思。“书愤”即抒发内心的郁愤之情。‎ ‎【解析】 “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8.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后四句写不被重用的悲愤和壮心不死的感情。‎ B.这首诗的题意是书写愤懑;诗中虽无“愤”字却以“愤”贯穿始终,从早岁的壮志难酬到暮年的报国无门,都表现了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在诗人心中造成的创痛。‎ C.词人在这首诗中以诸葛亮自况,意在借《出师表》之名发“出师”之呐喊,要求朝廷尽快整军北伐。‎ D.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杜甫的诗风相近。‎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 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D )‎ A.“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B.“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C.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D.“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E.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解析】 A项,断断续续错,应是停止。D项,“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 ‎“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壮阔的词境中来。‎ ‎10.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案】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_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C )‎ A.北渚(zhǔ)   白(fán)    沅(yuàn)水 B.萃(zú)中 罾(zēng)木上 眇眇(miǎo)‎ C.水裔(yì) 西澨(shì) 荪(sūn)壁 D.兰橑(lǎo) 蕙櫋(mián) 踯躅(chú)‎ ‎【解析】 A沅:yuán;B萃:cuì;D躅:zhú。‎ ‎2.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E )‎ A.目眇眇兮愁予  向远看的样子 B.观流水兮潺湲 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C.聊逍遥兮容与 从容自在的样子 D.举杯断绝歌路难 停止 E.吞声踯躅不敢言 犹豫不决,欲言又止 ‎【解析】 徘徊不前。‎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A )‎ A.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B.荪壁兮紫坛 C.桂栋兮兰橑 D.辛夷楣兮药房 ‎【解析】 A是名词作状语,其它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4.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这两句纯属白描,表现出一种广阔而雄浑的景象。‎ B.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这几句写湘夫人把思念的感情埋在心中,而不敢明讲,心神恍惚地向远方张望,迷惘地看着缓缓不断的流水出神。‎ C.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麋鹿为什么在庭院中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这两句写湘君又看到事物错位,担心心愿不可能实现。‎ D.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美好的时光啊不可轻易得到,我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这两句写湘君和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于是绝决地抛弃幻想,自得其乐地游逛起来。‎ ‎【解析】 “绝决地抛弃幻想,自得其乐”不对。‎ 阅读杜甫的《蜀相》,完成5~6题。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5.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两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解析】 C项“两朝”指东汉和蜀汉,说法有误。“两朝”指刘备、刘禅两代。‎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鸟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国忧民,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解析】 B项“由远及近”,说法有误。正确的说法是“由近及远”。‎ 二、语段精读 阅读下诗,回答问题。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7.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帝子降兮北渚(水边或水中浅滩)‎ 思公子兮未敢言(说,表述)‎ B.夕济兮西澨(渡水) 将腾驾兮偕逝(一起)‎ C.葺之兮荷盖(修理) 疏石兰兮为芳(散布)‎ D.合百草兮实庭(充满) 聊逍遥兮容与(姑且,暂且)‎ ‎【解析】 葺:编草盖房子。‎ ‎8.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 例句: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D.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解析】 例句中的“遗”为赠送,D与之同。A遗留下的,B原有的,C丢失。‎ ‎9.对这三个诗节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B )‎ A.帝子,指湘夫人,在神话传说中她是古帝唐尧之女,女子古代亦可称子。‎ B.“与佳期兮夕张”句的意思是等待良辰美景的到来,傍晚时分,我已打扮完毕。‎ C.第二诗节的后两句是说,鸟为何翔集于草中?网又为何挂在树梢上?‎ D.“思公子兮未敢言”的意思是眷恋湘夫人啊我不敢明言。‎ ‎【解析】 “佳”指湘夫人。意思为:与你相约在黄昏啊,我已把罗帐施张。‎ ‎10.对这三个诗节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北渚、秋风、水波、木叶、香草等自然意象组成了一幅洞庭秋景图,并表现出一种萧瑟的色调,这更增添了湘君的悲愁。‎ B.“目眇眇”暗示着那只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已,湘夫人并未真正降临。‎ C.从“登白兮骋望”、“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等句可以看出湘君对于湘夫人一往情深的期待。‎ D.这首诗与《湘君》是姊妹篇,表现了湘夫人对爱情的渴望和因久候恋人不至所产生的惆怅落寞心情。‎ ‎【解析】 “帝子”“佳”“公子”都是指湘夫人。这首诗是湘君唱给湘夫人的恋歌。‎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2题。 西 村 陆 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注】黄昏。‎ ‎【注】 耿:微明的样子。‎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E )‎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E.“茂林风”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如诗句“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也是“声色兼备”的佳句。‎ ‎【解析】 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诗歌首联写由西村思往事。第一句写西村群山环绕,仿佛是世外桃源。第二句“往岁”点明是往年,写作者还清楚地记得往年游赏时敲门求水解渴的情景,这一句是作者回忆往事。而尾联“记今夕”“新月耿黄昏”,所写的“新月初现的黄昏”是“今夕”的眼前之景,所以A项不正确。E项,“争白”和“放红”只是体现了视觉,没有体现听觉。‎ ‎1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记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答案】 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风民俗。‎ ‎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要通过对两首诗的内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来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两首诗歌都是写景记游诗。《游山西村》通过写农村丰收之年的待客情形、山间水畔的明媚风光、古老的乡土民俗以及自己乘月拄杖夜游,表达了自己对淳朴民风、民俗的热爱。其中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流传的哲理名句。《西村》则侧重写了世外桃源般的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此地乡村风景的热爱。‎ 阅读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注】‎ 王安石 ‎(其一)‎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其二)‎ 三十年前此路,父兄持我东西。‎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注】 这两首诗是王安石重游西太一宫时即兴吟成,题写在墙壁上。西太一宫:在北宋首都卞京(今河南开封市)。‎ ‎13.分析“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使用的两种手法。‎ ‎【答案】 ①_色彩对比鲜明:“绿”而曰“暗”,极写柳叶之密,柳色之浓。“红”而曰“酣”,写落日映红荷,红颜似醉。②视听结合浑然一体:鸣蝉隐绿柳,不见其形,但闻其声③拟人:_“红”而曰“酣”,把荷花拟人化,令人联想到美人喝醉了酒,脸庞儿泛起了红晕如美人醉酒,娇媚动人。④视角:柳高荷低,视角由高及低,错落有致,境界甚美。‎ ‎14.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诗中“白头”“白首”抒发的情感。‎ ‎【答案】 对韶华易逝的慨叹:诗人三十二年后重游西太一宫,“白头”,与“绿暗”“红酣”的美景对照,引起诗人心中无限波澜,表达对岁月流逝之快的感慨。对亲人的思念眷恋:眼前陂水想到江南春水,含蓄地表现了抚今追昔、思念亲人的情感;初游到重游,白发已满头,亲人已不在身边,表现了对当年父兄同游之乐的无限怀念与眷恋。‎ 四、高考热点 ‎15.阅读下面的新闻,概括四个关键词。 当地时间2016年11月30号,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正式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中国继京剧、珠算等第三十一个被列入该名录的项目。专家表示,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有利于提升这些节气的知名度、保护其文化内蕴。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专家认为,传承民俗文化要“接地气”,让习俗也能与时俱进,“只有将之与老百姓的生活衔接,才能让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习俗和文化内涵更好地传承下去”。‎ ‎【答案】 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传承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章要以理服人,__①__。而要动他人之情,先得自己动情,动真情,喜怒哀乐皆由心底流出。如__②__,又怎能感动阅卷老师呢? 为此,考生需要把自己的体验感受表达出来,喜则“点赞”, 怒则“愤青”。既念“小我”, 故会骋怀使性,不抒不快;__③__,故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 ‎【答案】 ①也要以情动人__②写出来的东西连自己都不能感动__③又怀“大我”‎ ‎17.概念有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根本属性,外延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具体范围。请选择“勇敢”与“鲁莽”或“有主见”与“抱成见”这两对概念中的一组进行区别,并写出一段话。要求清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答案】 勇敢与鲁莽:勇敢与鲁莽的人都有一颗不畏一切,舍我其谁的心。但勇敢者机智、冷静,能够细心地应对挑战,处理问题;鲁莽者则无知、轻率,缺少思维和理智的判断,胆大妄为,意气用事。‎ 有主见与抱成见:有主见与抱成见,对事物都有着自己确定的意见或见解。有主见,是符合客观实际,反映客观规律之见;而有成见,则是任我不任理,对事情的看法不够客观的固定之见。‎ 五、读写创新 ‎18.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七个人组成一个小团体共同生活,他们想用非暴力方式,通过制定制度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分食一锅粥,但并没有称量工具。‎ 大家试验了不同的方法,逐渐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制度。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拟定一个人负责分粥。很快大家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但总是主持者碗里的粥最多最好。‎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每人一天。这样看起来平等了,但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六天都饥饿难挨。‎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人还能公平,但不久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 方法四: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人都认识到,如果七只碗里的粥不同,他无疑将只能拿到那份最少的。‎ 读了上述故事后,请以“制度”(或“体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也可以谈你的看法和信念,还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向】 ‎ 要从理论上去谈这个话题是不容易的。那么,如何写这篇文章呢?这就要善于化大为小,即大题小作。从自己有切身感受的某一件事谈起,从看到过的某一本书、某一个细节谈起,表达自己对“制度”的某一点看法。或者,从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谈起,谈自己对某一种制度的看法。但不管怎样写,一定要充分地利用所给的材料。这个材料的含义实际上是很丰富的,它在“制度”这个范围里面,至少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1)制度的改进与完善。(2)制度与公平。(3)制度与人的自私的本性。(4)制度与监督。如果在作文时能充分地利用材料的这些含义,就会大大地开拓作文的思路,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佳作赏读】‎ 制度,让我们生活得更自由 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制度,它把我们散乱的生活筑成有序的空间,对制度的遵守是我们正常生活的起码条件。‎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它向我们介绍了瑞典人的制度观。瑞典国土狭小,所以对土地很珍惜,不论是谁,想要建一所房子或是造一个花园,都要写申请。这并不令人奇怪。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在自己的园内栽种一棵树或是砍倒一棵树,甚至连窗台上花盆的大小、放置的位置都要经国家专管这方面的工作人员批准后,才能动手。那篇文章的作者不解地问当地人:“你们活在这样一个被束缚死的空间,累吗?”回答说:“束缚?不,我们很自由。因为我知道别人和我一样,别处的格局和我很相似。做每一件事都很遵守制度,不用为别人妨碍你而烦恼。”作者明白了,原来自由存在于约束之中,存在于严格的制度之中。‎ 制度从某个角度来说确实是约束人的,但反过来想,别人也要受约束。正因为人人都要遵守制度,我们才可以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不用为列车的晚点而烦躁,不用为违章的建筑而恼火,不用为办事而请客送礼……多么舒心啊!‎ 我还听到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位能干的市长接待了一位来考察、洽谈项目的外商,外商感到非常满意,正在这时,外商的家里来电话说他母亲病重,必须立即回去。可这时一天一次的回国的班机只有半个小时就要起飞了,而且已经客满。正当外商焦急万分时,市长果断地拿起了电话,问题解决了,航班被推迟了半个小时,并且从飞机上赶下了一个旅客。回国后的外商给市长发来了一封诚恳的感谢信,还告诉市长他不能在这里投资项目。因为无视制度的做法让他感到在这里投资是不安全的。‎ 这个外商的决定让我们都感到意外,但确实有一定的道理。试想,在制度是一纸空文的地方,谁会料想到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没有健全的制度,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子。我还看到过一篇设想没有制度的文章,文章最后的结论是:出门撞车,早餐的价格涨落不定,交通永远是堵塞的……最终,社会瘫痪。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制度的社会里,会感到愉快自由吗?‎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人人都遵守制度,我们才会生活得更自由。‎ ‎【名师点评】 ‎ 这篇文章开篇点题,观点深刻,思维辩证,取材新颖切题,特别是某市市长为外商排忧解难的事,其现实的针对性极强,给人的震动也是巨大的。文章还运用对比论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让人印象深刻。 ‎ 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 ‎《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 ‎1.熟读背诵这些诗歌,增强语感,提高文学素养。‎ ‎2.了解这些作者的身世和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1)阮籍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竹林七贤”之一。好学博览,尤慕老、庄。他反对名教,向往自然,旷达不拘礼俗。他不愿与新起的司马氏政权合作,故而纵酒谈玄,不问世事,作消极的反抗。他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全力创作五言抒情诗。他的诗大量运用比兴象征、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2)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大诗人,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从小生活比较贫苦。二十九岁那年,他为生活所迫,开始步入仕途。此后的十三年间,做了几任小官。由于他个性高洁,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每次出仕的时间都不长。四十一岁那年,任彭泽令仅八十余天,适逢郡督邮来县视察,县吏叫他束带相迎。他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家,从此过上了隐居躬耕的田园生活。直到晚年,不改初衷。最后在贫病交迫中死去,享年六十三岁。.‎ ‎(3)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不知由于何种原因,李白先世谪居条支或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李白就出生在那里。大约在他五岁时,随家从碎叶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他父亲何以要隐瞒名字,因何迁居蜀,成了千古之谜。不过这可能是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李白说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早期曾受过很好的教育。‎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附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4)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济南历城)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自幼刻苦勤学,博闻强记,精通书史。十八岁嫁太学生赵明诚,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高宗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在赴湖州太守任上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此后,词人境遇孤苦,流徙于杭州、绍兴和金华一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她的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5)黄遵宪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人。1876年中举。诗人、史学家,维新派人物,是中国近代卓越的外交家、启蒙思想家、改革家。1882年,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1885年回国,以三年时间,修《日本国志》四十卷成。1889年再次以参赞身份随薛福成出使英、法、意、比。1891年调任新加坡总领事。1894年冬回国,曾在两江总督府办理教案。后加入强学会,助汪康年、梁启超创办《时务报》。1897年夏至湖南襄助新政。1898年6月充任出使日本大臣,因政变,被放还乡里,1905年3月病逝。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今人辑其诗文为《黄遵宪集》。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日本友人称誉他“有清一代最有风度、最有教养之外交家”。‎ ‎2.了解背景 ‎(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痛恨险恶的社会环境,不满封建礼教,不与当权者合作。虽终日饮酒,故作狂态,以全身避祸,其实内心是十分痛苦的。此诗就表达了他内心的哀伤与反抗。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中,诗人不能直抒胸臆,只好采用隐晦的笔法,曲折地反映现实。‎ ‎(2)《杂诗十二首(其二)》‎ 咏怀诗和咏史诗也是陶渊明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明显地继承了阮籍、左思诗歌的传统,又有他自己的特点。这首诗围绕着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也不乏惋惜,也不乏激愤,有时候这种激愤还是深而且广的,本诗就是一个明证。‎ ‎(3)《越中览古》‎ 诗人游览越中,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越中览古》。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此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李白南游吴越时,除了《越中览古》,还写过一首《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4)《一剪梅》‎ 选自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据后人考证,‎ 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并不幸福,赵明诚曾长期在外不归,身边有小妾陪侍,故李清照的寂寞和相思之苦可想而知。‎ ‎(5)《今别离》‎ 光绪十六年(1890),黄遵宪在伦敦任驻英使馆参赞,以乐府杂曲歌辞《今别离》旧题,分别歌咏了火车、轮船、电报等新事物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诗人巧妙地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与传统思妇游子题材融为一体,以别离之苦写新事物和科学技术的昌明,又以新事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表现近现代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这里选的是第一首,用韵和句意均从孟郊《车遥遥》诗来,饶有新意。‎ 黄遵宪是走向世界,以“欧风美雨”铸就自己诗篇的诗人。他主张“我手写我口”,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成为近代“诗界革命”的旗手。他的诗作反映了近代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被称为“史诗”。‎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鹧(zhè)鸪(gū) 玉簟(diàn)‎ 衣襟(jīn) 杳(yǎo)悠悠 绸缪(móu) 倏(shū)‎ ‎2.掌握通假 荡荡空中景(景通“影”)‎ ‎3.一词多义 ‎(1)号 ‎(2)素 ‎(3)易 ‎(4)书 ‎(5)及 ‎(6)少 ‎4.词类活用 ‎(1)薄帷鉴明月(名词活用作动词,照)‎ ‎(2)义士还家尽锦衣(名词活用作动词,穿着华丽的衣服)‎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中的诗歌五、六句中写到孤鸿、翔鸟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孤鸿、翔鸟的哀号悲鸣与诗人单调的琴声相和,更衬托出夜景的凄清;另一方面,诗人又自比孤鸿、翔鸟,表达了自己的无助与忧伤。‎ ‎2.《杂诗十二首(其一)》中诗人为什么“终晓不能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诗人由节气的变化联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感叹岁月的流逝和自己壮志未酬。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让诗人满怀悲凄而又无法排遣,所以直到天亮内心也不能平静。‎ ‎3.《越中览古》中对往日越宫盛景,诗人选取了哪两个镜头?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镜头一:“义士还家尽锦衣”。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尽锦衣”三字,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镜头二:“宫女如花满春殿”。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的气氛!‎ ‎4.《越中览古》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的历史思考:忘却昔日的屈辱和苦难,陶醉于暂时的胜利和光荣,其结果只能使胜利化为乌有。‎ ‎5.从题材上来说,《一剪梅》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Y ‎ ‎1.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情景交融。‎ 陶渊明青年时代曾有过“大济于苍生”的宏愿,自言“少时壮且励,抚剑独行游”。虽因“性本爱丘山”,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终至拂衣归耕,但是他并未真正淡忘于世事。本篇即展示了他的这种心情。这首诗由时节的变易发端,以暗示岁月无情的流逝,进而引出诗人“有志不获骋”的深切悲愤。在这个月白风清的静夜,他孤独地品赏着心底的悲凉,只得对影独酌,聊以自遣。清旷的夜景与压抑沉重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诗人有志难酬的悲哀和世无知音的寂寞之情,与清旷的夜景交相融合在了一起。‎ ‎2.李白的《越中览古》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今昔对比的描写。‎ 诗中的今昔对比方式不同寻常:诗人着重渲染的是昔日的繁华(前三句),‎ 而以今日的凄凉反衬(末句),尽管都是描写客观景物,其中却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众所周知,越王勾践曾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其后经过20年卧薪尝胆,才取得了“破吴”的胜利。可是胜利后他做了些什么?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另一幅是宫女们个个打扮成花一般的美人儿,在宫殿里恣情欢乐。这表明越王勾践已经把昔日的屈辱和苦难忘得一干二净,而完全陶醉于胜利的喜悦之中。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使胜利化为乌有——“只今惟有鹧鸪飞”,就是证明。如此强烈的对比是很能发人深思的。‎ ‎3.《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是词的主旨句,在写愁绪上有什么特点?‎ 这句词赋予愁绪以动态之感,使人仿佛看见词人眉头的若舒若蹙,而愁从眉间移到心间,更使人领略到词人的万千愁绪,引发无限的遐想。‎ ‎4.黄遵宪的《今别离(其一)》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今昔对比。‎ 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离别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 轮船这种新式交通工具的特点之一就是快,不畏惧逆风,按点发船。不像传统的车舟,能给别离的人以缠绵的自由,如今只能是“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让人望远兴叹。分离迅疾,聚合也是迅疾的,这也是新式交通工具带给人们的聊以安慰的另一面。所以诗人在结尾时说:“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J ‎ ‎(1)咏怀八十二首 ‎(2)杂诗十二首 ‎(3)越中览古 ‎(4)一剪梅 ‎(5)今别离 对比 Z ‎ ‎(1)咏怀八十二首 ‎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自己忧从中来、夜不能寐的种种情形,抒发了“忧思独伤心”的慨叹,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2)杂诗十二首 ‎ 这首诗写诗人夜中不眠时的悲怀,抒发了“有志不获骋”的感慨。诗人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壮志难酬的悲戚。‎ ‎(3)越中览古 这首诗是诗人游览越中时,有感于吴越之争的怀古之作,通过昔时繁华与今日凄凉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人事变迁、盛衰无常的主旨。‎ ‎(4)一剪梅 这首词以工巧细腻的笔触,通过刻画新颖而又朴实无华的艺术形象,抒写词人和丈夫别离后的孤独寂寞,表现了词人对丈夫浓浓的相思之情。‎ ‎(5)今别离 ‎ 这首诗巧妙地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轮船、火车等,与传统的思妇游子题材融为一体,在抒发离情别绪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新事物和科学技术的独特感受。‎ />>>>>>‎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白日沦西河 沦:落下 B.气变悟时易 易:变换 C.不眠知夕永 夕永:下午长 D.望影倏不见 倏:疾速,忽然 ‎【解析】 夕永:夜长。‎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 B. C. D. ‎3.下列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进来,清冷的风吹拂着我的衣襟。‎ B.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C.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鸿雁排着队形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D.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友人的人影像疾驶而去的轮船,让人望而兴叹。‎ ‎【解析】 应为“友人坐着轮船疾驶而去,让人望而兴叹”。‎ ‎4下列文学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BD )‎ A.词从派别上分,有豪放派和婉约派,前者气势豪放,意境雄浑,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后者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所抒之情婉转缠绵,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代表词人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B.苏门四学士指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 C.《稼轩长短句》《东坡乐府》《白石道人歌曲》都属于词集。‎ D.《珠玉词》《白石道人歌曲》《雨霖铃》的作者分别是李清照、姜夔、柳永。‎ ‎【解析】 B项中苏门四学士是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D项中《珠玉词》应为《漱玉词》。‎ 阅读李清照的《一剪梅》,完成5~7题。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5.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A )‎ 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解析】 A项“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不恰当,应该是“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6.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排遣。‎ B.上片写相思,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解析】 C项, “云中”句不是词人的主观臆想,而是词人的美好心愿。‎ ‎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试作分析。‎ ‎【答案】 “情”至于要用“计”来“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除”,其深可见。更可贵的是,李清照将“情”说成是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其“情”运动之速。词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而且从一“下”一“上”之中还可领略到她的万般愁绪,给人以无止的遐想,表现出词人深婉细腻的风格。‎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10题。 今别离(其一)‎ ‎ [清]黄遵宪 ‎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8.下列对这首诗有关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意思是离情别思就像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经绕了千万圈。‎ B.“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意思是轮船和火车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 宝贵,却不让人们稍有缠绵之意。‎ C.“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意思是虽然车船有万钧之重,但是发动机却十分轻巧地把车船拉动。‎ D.“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意思是车船不害怕迎面吹来的大风,表达了诗人对新生事物的赞美之情。‎ ‎【解析】 D项“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没有表达出诗人对新事物的赞美之情,只是说现代车船的速度之快,离别之速。‎ ‎9.这首诗在意象的使用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举例加以说明。‎ ‎【答案】 这首诗在意象的选用上一反传统诗歌的“灞桥”“杨柳”“红袖”“泪眼”,采用了许多标志现代文明的“车船”“时钟”“轻气球”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诗歌最后一句“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盼归之心。‎ ‎10.黄遵宪作为“诗界革命”的旗帜,诗歌中明显带有新生活的气息,但是这首诗中依然有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子,试找出并简要说明。‎ ‎【答案】 这首诗所写的内容(即诗歌的题材)依然是男女别离,抒发的是分别之忧,同是以舟、车作为离别的抒情载体,用韵依然类似于我国古代的诗歌,只是这首诗中的人生体验具有了时代的标志。‎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翔(xiáng)鸟   获骋(chěng)   鹧(shú)鸪 B.红藕(yǒu) 玉簟(diàn) 罗裳(cháng)‎ C.锦(jǐn)书 须臾(yú) 绸缪(móu)‎ D.柁(duò) 杳(yǎo)悠悠 吹襟(jǐn)‎ ‎【解析】 A鹧:zhè;B藕:ǒu;D襟:jīn。‎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     B. C. D. ‎【解析】 两个“独”字都当“独自”讲。A.鉴:①照,②以……为借鉴。C.易:①变换,②替代。D.骋:①驰骋,句中指大展宏图,②放开,敞开。‎ ‎3.下列句子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B )‎ A.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B.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C.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D.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4.下列都是出自词牌名为“一剪梅”的词作语句,对其表现手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化虚为实 B.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刘克庄《一剪梅》)——对比、反问 C.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拟人手法 D.流苏斜掩烛光寒,一样眉尖,两处关山。(周文璞《一剪梅》)——通感、比喻 ‎【解析】 “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构不成对比关系。‎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B )‎ A.古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近体诗根据每首诗诗句的多少,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律诗限定为八句,绝句限定为四句,按字数律诗分为“七律”和“五律”,绝句也分为“五绝”和“七绝”。‎ B.杜甫、白居易等人,继承“乐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乐府”体制,自立新题,创作的诗称为“新乐府”,如“三吏”“三别”等。‎ C.唐初有“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杜甫评其作品为“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 D.晚唐杜牧、李商隐,有“小李杜”之称,杜牧,号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其爱情诗成就尤高,如《无题》诗等。‎ ‎【解析】 杜甫的“三吏”“三别”不是新乐府。‎ ‎6.下面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写的是忧从中来,夜不能寐,起坐弹琴,徘徊户外,环顾四野,忧思难排。这首诗通篇写“忧”,却未明言,表达的是一种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B.《杂诗十二首(其二)》写的是一个不眠的秋夜,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凄,是陶渊明咏怀诗中的代表作。‎ C.李白的《越中览古》是诗人游览春秋时期越国王城故址之后写的,写的是诗人对古代越国繁华生活的向往和羡慕,对其迅速灭亡无限惋惜,寄托了盛衰无常的感慨。‎ D.《一剪梅》是作者写给她丈夫赵明诚的,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解析】 “对古代……惋惜”不对。‎ 二、语段精读 ‎7.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这首诗通篇写“忧”,却未明言。请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政治态度,说说诗人为什么而“忧”?‎ ‎【答案】 阮籍生活在魏晋时代,身仕乱朝,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常恐罹谤遇祸。诗人对魏晋时代的黑暗社会现实不满,想说又不敢说,客观上又无法言说。因此,满心忧愁,却又不便明言。‎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8.请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两首诗共同的特点。‎ ‎【答案】 两首诗都是怀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相似,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9.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不同之处。‎ ‎【答案】 《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于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物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丰富的内心感受。‎ ‎10.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初授官题高冠①草堂 岑 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 ①高冠: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 ‎1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B )‎ A.岑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晚唐边塞诗派的代表,此诗是岑参举进士授官后为辞别终南山隐居地高冠峪而作。‎ B.“宦情”,做官的志趣、意愿。首联写三十多岁好不容易有个官做,感到自己终于要实现抱负了,于是发出“宦情多欲阑”的感慨。‎ C.颈联描写了谷水淹没山间小路,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描画出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D.尾联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 E.“渔竿”运用借代手法,代指隐逸生活;“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禄。‎ ‎【解析】 A项,高适和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B项,“阑”是将尽的意思,“宦情多欲阑”应为“做官的念头消磨殆尽”。‎ ‎1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先直接抒写为官有所祈盼的心情;②继而通过对隐居环境的描写表达对隐逸生活的留恋;③最后用典故表达为了生计不得不告别隐逸生活前去为官的矛盾纠结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浣溪沙 苏 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 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13.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上片前两句描写了在和风轻拂的春日里,薄云迅飞,池馆内外燕子争相衔泥筑巢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以乐景写哀情。词人自比沈郎,将眼前春意盎然的景象与自己的衰弱形成强烈反差。‎ ‎14.下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答案】 表达了诗人凄凉孤寂、思乡的感情。“鸿雁”是书信的代称,“不闻鸿雁信”表达思乡而不得消息的苦恼;“鹧鸪”叫声常有凄切思念之意,它的啼叫也勾起词人的故旧之思;_“落花”含有悲情的意思,借“落花”进一步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凄凉和孤寂。‎ 四、高考热点 ‎15.用“如果人文知识分子”作文段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 镜子映照自己并镜鉴他人,泉水滋养自己并哺育他人,灯盏燃烧自己并照亮他人,如果人文知识分子都能像它们那样把智慧、清醒和热情结合起来,就能丰富自己的思想也能丰富他人的思想。‎ ‎【答案】 如果人文知识分子都能像镜子那样映照自己并镜鉴他人,像泉水那样滋养自己并哺育他人,像灯盏那样燃烧自己并照亮他人,把智慧、清醒和热情结合起来,就能丰富自己的思想也能丰富他人的思想。‎ ‎16.下面是某文学社开展“寻访诗仙”文学风采活动的构思框架,请你根据这个构思,以文学社社长的身份为全体社员介绍本次采风活动的安排情况。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简明、得体,不超过100字。 ‎【答案】 各位同学(文友),大家好。本次“寻访诗仙”采风活动大家要事先查阅资料,了解诗仙,并准备好所需物品和行装。采风期间的主要活动有参观、访谈和诵诗会,活动结束后每人交一篇习作参展。‎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的儒者将孔子看成圣人,把孟子看成亚圣。历代帝王几乎都将孔子视为无可挑剔的圣人,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既然如此__①__这也许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他的民本思想。这里说孟子主张性善论,__②__。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因了后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了;荀子认为人性本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和觉悟可以走向善。__③__,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入点不同。‎ ‎【答案】 ①何不索性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呢?(为什么还要重视他呢?)__②是和荀子的“人性本恶”相对而言的__③两人都是从人性出发的 五、读写创新 ‎18.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早在战国时代,思想家荀子就提出了“人定胜天”的说法,意思是人类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力量,足以战胜自然。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为此沾沾自喜,骄傲自豪。其实,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是“自然”之子,难道非得一个“战胜”一个不可吗?人与自然能不能和谐相处呢?‎ 请以“人与自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向】 ‎ 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人类与大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并从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的产物要排放到自然中。曾经有人喊出了“征服自然”的口号,但得到的却往往是抚不平的创伤。善待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保持与自然界的和谐,这才是我们今天真正要做的。‎ 法国人阿尔贝特·史怀泽创立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被爱因斯坦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认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上的大事。“‎ 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摆脱偏见,放弃对其他生命的敌视,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 我们要认真反思:人在战胜自然的道路上是否走过了头?面对满目疮痍的地球,我们是否还应对“人定胜天”的观念与“壮举”大唱赞歌?‎ 写本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笔,也可以在小处落墨;可以回顾过去,可以关注今天,还可以预示未来。如果写议论文,要条理清楚,说理充分而有力度;如果写记叙文,要从言行中体现一种意识,一种思索;如果写想象作文,可以从外星人或某种动物的视角审视人类的行为,呼吁切实保护地球这个人类惟一的家园。‎ ‎【佳作赏读】‎ 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 ‎20世纪人类最爱说的就是“征服自然”,还爱说“……展示了人类的力量”。征服自然,怎么叫作“征服”了呢?爬上山去踹两脚,这就是征服了吗?十几个人准备了一年半载,满载物资装备,还得有人为他们准备好一个又一个前站营地,惴惴不安地躲避着暴风和雪崩,侥幸爬到了山顶插上旗子就可以说征服高山乃至征服自然了吗?‎ 意大利有个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走出沙漠之后,她面对沙漠跪下来静默良久。当有记者问她为什么时,她极为真诚地说:“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 同样,登山是可以的,但登山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是你征服了高山,而应感谢高山允许你攀登。其实反过来想想,那么多的人不遗余力地去爬高山,那么执著那么强烈地要登顶,当他们怀有“壮志”的一瞬间,是不是已经被山的魅力征服了呢?‎ 至于通过登山来展示人类的力量,则大可不必。我们的“力量”大自然早已经领教过了:几百年长成的大树,人只用3分钟就能让它倒下;几万年才长成的一片热带雨林,人可以几天之内将其变成一片赤土;大自然花几百万年才生成的物种,人可以用几十年就让它消失。山,可以炸平;湖,可以填满;海洋,可以当作自家后院的垃圾场;天,都可以戳个窟窿……还有什么我们办不到的?‎ 老子说过:“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用力量征服别人仅证明自己孔武有力,靠自知之明和自律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 从古猿到现代人的进化过程中,我们一直都是在使用自己的智慧而不是力气。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继续用智慧消除自身的贪婪、自大和狂妄的“征服欲”,做个真正有力量的强者呢?‎ 什么是真正的力量,我联想到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的一个片断:辛德勒问纳粹军官为什么我们要杀掉这么多无辜的人。军官回答,因为我们有权力。辛德勒说不对,这不叫权力。军官很惊讶,追问什么是真正的权力。辛德勒告诉他,有一个小偷犯了偷窃罪,被带到国王面前,国王本可以处死他,但国王对他说,我赦免你。这才是权力!‎ 一棵参天古树,本可以用来做家具,但人没有伐倒它;一只珍稀野生动物,可能被投进汤锅,但人保住了它;一片平静的湖水,人没有让轮船隆隆驶过;一座圣洁的高山,人们放弃登顶,而停下来欣赏她神秘且宁静的美丽,并把她的圣洁和神秘代代相传。这,才叫作力量。‎ ‎【名师点评】 ‎ 好文章不仅给人以美感,更能给人以启迪和教益。本文在“人与自然”方面的独到见解是:“我们为什么不能继续用智慧消除自身的贪婪、自大和狂妄的‘征服欲’,做个真正有力量的强者呢?”从而告诉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才能真正显示人类的力量。‎ 第一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 一、(12分)‎ ‎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云鬓(bìn)花颜 九重城阙(quē)‎ 渔阳鼙(pí)鼓 B.鸟萃(píng)中 流水潺(chán)湲 桂栋兰橑(lǎo)‎ C.玉盘珍馐(xiū) 镜中衰(suāi)鬓 惟有鹧鸪(gū)‎ D.红藕(ǒu)香残 未雨绸缪(móu)‎ 吞声踯(zhí)躅 ‎【解析】 A阙:què;B:pín;D衰:shuāi。‎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B )‎ A.停杯投著   长风破浪    酌酒自宽 B.金屋妆成 池苑依旧 仙袂飘飘 C.楼阁玲珑 宛转峨眉 云栈萦纡 D.虚无缥渺 为连理枝 芷葺荷屋 ‎【解析】 A著—箸;C峨—娥;D渺—缈。‎ ‎3.对下列诗句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概括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点出“愤”字。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B.“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是问路时的问答形式,微露满意和欣慰。‎ C.“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写诗人饮酒而内心得到宽慰,举起酒杯表示以后再也不歌行路之难。‎ D.“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精辟概括。‎ ‎【解析】 C项,诗句是诗人借酒浇愁。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 A.楚辞是屈原在楚歌的基础上再创造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新诗体。“楚辞体”又叫“骚体”,由屈原《离骚》而得名。‎ B.近体诗是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一定的格律。‎ C.我国唐代出现了诗歌发展的高峰,诗人众多,流派纷呈,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大诗人外,还有边塞诗派的王昌龄、岑参,山水田园诗派的孟浩然、高适、王维等。‎ D.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指《诗经》中的“国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骚”指《楚辞》中的《离骚》,它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 ‎【解析】 C项中高适属于边塞诗派,而非山水田园诗派。‎ 二、(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 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诗歌首句劈头自问,其中暗含诗人无所事事的烦闷。‎ B.三四句用“古树”和“秋声”交代诗人居住的环境。‎ C.第六句“空复情”中“空”的意思是徒劳的白白的。‎ D.最后两句是说为了解除思念就跟随汶水一路南行。‎ ‎6.下列诗句中与“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B.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李白《行路难》‎ 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D.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7.对下面诗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A.这首诗表现了一位失意宫女生活的悠闲舒适和心情的孤独凄凉。‎ B.第一句写秋夜微弱的烛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幽冷的色调,“冷”字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C.古诗常用秋扇比喻弃妇。这里“轻罗小扇”也象征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D.这首诗采用景物烘托的手法,通过人物动作的描写,来表现宫女的心情。‎ ‎【解析】 A项说法矛盾:这首诗如果表现失意的宫女心情孤独凄凉,那么她的生活就不会“悠闲舒适”。‎ 三、(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①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②不应。苏頲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淮、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頮③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 ‎(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注】 ①兴圣皇帝:即西凉武昭王李暠,唐玄宗二年追谥。②有道:唐时选举科目之一。‎ ‎③頮:(huì),洒。‎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是子天才英特       英特:才智超群 B.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沮止:阻止 C.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 转侧:翻来覆去 D.白浮游四方 浮游:漫游 ‎【解析】 转侧:来往,辗转迁移。‎ ‎9.下列句中的“之”全指李白的一项是( B )‎ ‎①白之生,母梦长庚星 ‎②因以命之 ‎③苏頲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 ‎④见郭子仪,奇之 ‎⑤力士素贵,耻之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⑤ D.①②③⑤‎ ‎【解析】 ①取消句子独立性;④代郭子仪;⑤代脱靴之事。‎ ‎10.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白傲视权贵、不事权贵的一组是( C )‎ ‎①即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 ‎②为任侠,轻财重施 ‎③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④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 ‎⑤与知章……为“酒中八仙人”‎ ‎⑥益骜放不自修 ‎⑦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⑧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 A.①③⑤ B.②④⑦‎ C.④⑥⑧ D.①⑥⑧‎ ‎【解析】 全都表现李白傲视权贵、不事权贵。‎ 第Ⅱ卷(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少益以学,可比相如。‎ 译文:稍微加以学习,可以比得上司马相如。‎ ‎(2)子,谪仙人也。‎ 译文:你是谪降人世的神仙啊。‎ ‎(3)益骜放不自修。‎ 译文:更加傲慢放任,桀骜不群,不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 参考译文:‎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第九代孙子。他的祖先隋末因为犯罪迁徙到西域,神龙初才回来,客居在巴西。李白出生时,他的母亲梦到长庚星,因此用来给他命名。十岁,通读诗书。长大后隐居在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頲是益州长史,见到李白,十分惊讶,说:“这孩子天生的才智出众,小的时候稍微加以学习,长大比得上司马相如了。”但是他却喜欢交际,击剑,轻财重施。后来,李白又客居任城,和孔巢父、韩淮、裴政、张叔明、陶沔居于徂徕山,成日酣饮沉醉,当时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和吴筠友善。吴筠被召入京,所以李白也到了长安。李白在长安,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叹地说:“您是天上贬下人间的仙人啊。”并在玄宗面前说起,玄宗于是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谈论当代的大事,李白献上一篇赋颂。玄宗皇帝赐李白吃的东西,并亲自为他调羹,下诏命他为翰林供奉。(一天)李白和酒徒还在街市中醉酒,玄宗皇帝坐在沉香子亭,忽然意有所感,想要听演奏歌唱李白写的歌词,于是召李白入宫,而李白已经醉倒,左右侍从用水洗他的面,酒醉稍醒,拿笔给他,他提起笔一挥而就,下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一气呵成,不留馀思。玄宗皇帝爱他的才华,几次召见宴请。李白曾经陪玄宗皇帝饮酒,醉了,让高力士为他脱鞋。高力士平素为朝中显贵,替李白脱鞋,深以为耻,于是挑剔他诗中的毛病,并加以附会,以激怒杨贵妃。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总是从中作梗加以阻止。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的亲近所容忍,愈加桀骜不群,放荡不羁,不修养自己的品德了。和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酒中八仙人”。李白恳求引退还山,玄宗皇帝也就赐给他金帛,让他回去。李白浮游漂泊于四方,曾经于夜间借着月色,和崔宗之乘船从采石矶至金陵,身上穿着皇帝所赐宫锦袍,坐在船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起兵造反,天下大乱,李白辗转于宿松和匡庐之间。永王李璘聘请他到幕下当僚佐,及至永王起兵,心怀不轨,他即逃回彭泽;永王失败了,李白论罪当斩。当初,李白游并州曾见郭子仪,暗暗称奇。当时郭子仪曾犯法,应受处罚,李白救了他,他才免受处罚。及至李白论罪当诛的时候,郭子仪愿解除官职以赎李白之罪,于是他得免于一死,朝廷下诏,把他长期流放夜郎。正好碰上大赦,又回寻阳。‎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8分) 望江南 戴复古①‎ 石屏老,长忆少年游。自谓虎头②须食肉,谁知猿臂③不封侯。身世一虚舟。‎ 平生事,说着也堪羞。四海九州双脚底,千愁万恨两眉头。白发早归休。‎ ‎【注】 ①戴复古:号石屏,南宋词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②虎头:‎ ‎《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燕颔虎须,飞而食肉”。③猿臂:《史记》记载,汉将军李广猿臂,善射。‎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BD )‎ A.开篇一句“老”与“少年”构成了时间的对比,“长忆”表明诗人对自己现时的状态很不满意,总在留恋年少时意气风发的样子。‎ B.“虎头”“猿臂”两句以历史人物自况,是说自己空有强健的体魄和一身的武功,却没有机会抗金杀敌。用典非常巧妙。‎ C.“身世一虚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的一生比作一艘空荡荡的小船,随处漂泊。简明形象地写出自己浪迹天涯的平生遭际。‎ D.上阕自叙自己一生漂泊,功名无成的命运,下阕借景抒情,传递出时光流逝,青春不再,自己对漂泊生活的厌倦之情。‎ E.本词语言率真坦荡,自然天成,不事雕琢。“白发早归休”表达了自己决心归隐的想法,也流露出内心的对统治者不满和失望的情绪。‎ ‎【解析】 B项,“却没有机会抗金杀敌”是无稽之谈。D项,“借景抒情”错误,下阕是“直抒胸臆”,对情感的界定也不够贴切。‎ ‎(2)作者为什么而“羞”?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4分)‎ ‎【答案】 一生漂泊,功业未成。自己也曾自信满满,可实际有志难伸,少年时胸怀远大理想,年老时空余满头白发。‎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__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__”蕴含着新事物层出不穷,终将战胜旧事物的哲理。‎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舳舻千里__,__旌旗蔽空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的军容之盛。‎ ‎(3)《送东阳马生序》中“__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__”一句,通过描写人物与周围的环境写出了作者求学之路的艰难困苦。‎ 五、(2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 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看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写下这首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CE )‎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C.“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与密州上元相互映衬。‎ D.“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不热闹,只有农家社祭的鼓箫乐曲,但它却让诗人久久不能离去 E.“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诗人借此抒发了仕途坎坷,被调贫寒之地的愤懑之情。‎ ‎【解析】 C项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突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而不是映衬。E项“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15.有人评价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6分)‎ ‎【答案】 (1)对杭州的思念之情。这首词题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诗人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渲染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表达对杭州的思念。‎ ‎(2)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寂寞山城人老也”用“寂寞”二字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表现了内心的落寞感。‎ ‎(3)对国计民生的忧患和对“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比起自身境遇,更让诗人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诗人在上元之夜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这让他久久不能离去,表现了对民生的忧虑。“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6~17题。 游赏心亭①‎ 王 珪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②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 ①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②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DE )‎ A.诗的首句写景是从宏观着眼。“此空存”,一“空”字含有无限感慨,与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是类似境界。‎ B.“城压沧波到海门”是从空间上写六朝古都,“压”写出了江城的险峻强固;“沧波”写出江水浩渺;“到海门”写出江水一泻千里。‎ C.第三、四句紧承第二句,暗示出诗人襟怀郁勃,举杯遣怀,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感慨弥深。“来”、“入”两个动词写出江山奔赴的气势。‎ D.“黄旗”“王气”是指帝王气象,诗人由耳边不时传来的悲歌之声,想起宋王朝开国之初,王气强盛,横扫六合,结束混乱局势的辉煌历史。‎ E.第八句中“对芳樽”对应前文“醉眼”。诗人面对精致的酒器开怀畅饮,足以见出诗人在怅然之余,仍有乐观豁达的精神。‎ ‎【解析】 D项中是指王朝的运数;颈联是说,耳边响起的《玉树后庭花》的歌声,使人想起当年陈后主沉湎歌舞,荒废朝政,导致国破身俘。E项“乐观豁达”表述错误,作者是借酒浇愁。‎ ‎17.诗中表达了哪些“怅然”之感?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情感:①帝都风物犹在、人事不同的变迁之感(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之感)‎ ‎②统治者不以前车为鉴、沉迷亡国之音的忧虑之感。‎ 手法:①首联、颔联寓情于景,诗人大笔勾勒赏心亭风物,寄寓沧桑变迁之感。(亦可分析“空”“压”“来”“入”等的炼字之妙)‎ ‎②诗人用典,悲叹北宋统治者不吸取陈后主荒淫误国的历史教训。‎ 六、(15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给“人因工程”下定义,不得超过65个字。(4分) 第二届中国人因工程高峰论坛主席、中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善广说,飞船、坦克、高铁都是复杂的人机系统,因为人的参与使系统变得更为复杂,系统运行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的特点,系统安全性问题会更突出;为解决这一难题,最终实现提高系统性能且确保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的目标,需要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的支持,这就是“人因工程”,它致力于研究人、机器及其工作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人因工程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人、机器及其工作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的最终实现提高系统性能且确保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目标的新兴交叉学科。‎ ‎19.下图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徽标,请写出该徽标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字。(5分) ‎【答案】 该徽标的上方是由各种偏旁组成的圆形图案,下方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8个汉字。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态象征,象征着博大、圆满等。其中的偏旁,可组成任何汉字,预示着汉字文化博大精深。‎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虽然在黑暗中长时间近距离看手机与黄斑变性没有直接关系,但并不是说__①__。眼睛是通过调节睫状肌的收缩或舒张来改变晶状体的曲度的,视力正常的人能通过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如果在黑暗中长时间近距离看手机,睫状肌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使晶状体过度屈曲,进而__②__。不仅如此,黑暗中过于专注地盯着太亮的屏幕,会使眨眼频率显著减少;而眨眼的作用主要是使眼角膜湿润,__③__,久而久之,容易引发干眼症。‎ ‎【答案】 ①这种行为对眼睛没有损害__②导致视力下降__③眨眼次数减少 七、(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骑自行车,车向前走是发展,人坐在车上不被摔倒是平衡,发展与平衡就是这样的简单和平常。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都会遇到发展与平衡的问题。学生读书求学,是发展自己,各学科之间是否平衡,至关重要。发展经济,有个地区平衡的问题,社会发展有个物质和精神是否平衡的问题。在人生旅程中,你碰到过平衡与发展的问题吗?有何经历或感受?有何疑问与思考?‎ 请以“平衡与发展”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得抄袭。‎ ‎【写作指向】 ‎ 要开拓思路,首先应当对概念进行厘定。比如发展,就有正常的健康的发展与畸形异常的发展之别,有短期发展和长期发展之分。比如平衡,就有积极平衡和消极平衡之异,有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之别。从二者的关系看,发展必然会打破原有的平衡,故绝对的平衡是不存在的。在特定情况下,为了发展需要牺牲一点平衡,但不平衡一旦超出了合理的限度就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我国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不就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吗?重理轻文,结果理科的学习也受到影响,这样的教训还少吗?我们要在发展中寻求平衡,在平衡中谋求发展。不能等绝对平衡了才去发展,也不能抛开必要的平衡去搞发展。个人的发展内部各要素之间要平衡,整个社会各个发展要素之间也要寻求平衡,例如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就要兼顾,不可畸轻畸重,顾此失彼。‎ ‎【佳作赏读】‎ 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平衡与发展正是其中对立统一的一对儿。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规模加大,发展方式丰富。个人在发展,企业在发展,国家在发展,民族在发展,整个人类都在发展。有人说,“和平与发展”成了当今世界的主旋律。如果我的理解不错的话,那么“和平”的“平”自应包括“平衡”。‎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人类在各个领域都可以说有重大的建树。即使像我们这种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的引领和政府的指导,企业致力于技术改造和管理革新,成就喜人。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对于具有劳动力廉价优势的我们来说,更是达到了飞速的程度。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就业形势严峻,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自是题中之义,这无可厚非。然而,我们的生态呢?告急,告急,十万火急!众所周知,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所选择的项目大多科技含量低,污染比较严重。西南某地不是出现全村人都因环境污染而患上致命毒症的现象了吗?每当从媒体上看到大气质量下降,饮用水严重污染,噪音噪光成害,温室效应引灾等信息,我们怎能不怀疑这种发展之路的可行性呢?‎ 有人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真的吗?难道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就这么尖锐冲突,不可协调吗?恐怕未必。不久前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播报的一则新闻作出了很好的回答。这则新闻说,江苏常熟市是全国最大的服装加工基地之一,碎布废纤维历来都是污染物,现在他们借助高科技,将这些废物制成各种汽车软垫,而且这些软垫还可以进入循环性的再利用。既节约了资源,又减少了环境污染,还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一举三得。由此看来,变废为宝,变害为利,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如何才能找到一条协调发展与平衡的好路子呢?常熟经验告诉我们,首先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其次要建立科学的发展体系。将资源循环利用的问题、人的生活质量问题、发展的可持续问题综合起来考虑,制定切实可行的兼顾方案,一边实践,一边探索,总结经验教训,逐步趋于完善。这方面,新加坡的经验就很可借鉴。他们的城市像花园,旅游业的发展也与自然环境的有力保护相一致。试想,你那儿污染严重,谁还会去旅游呢?‎ 其实,问题本来很简单。我们为什么要发展经济?还不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空气质量、水质量、环境质量、生物的多样化,都与我们的生活质量相关。如果徒有高楼大厦,宝马香车,连一杯干净水都没得喝,还有什么幸福快乐可言?身心健康,身心愉快,生态不平衡能够做到吗?因此,如果一时没有条件,我们宁可暂时不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暂时牺牲一点物质利益,待到科技水平提高后,总会有发展机会的,因为资源没有糟蹋嘛。反之,如果只图一时的经济的“数量化发展”,而毁了生态平衡,那既得不偿失,也无可补救。将自己发展的路子堵死了,这是最大的失策。‎ 明白这个道理,就应当果断地以生态平衡为第一位,经济发展为第二位。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有了平衡的生态,还怕没有发展的基础或基本保证吗?‎ ‎【名师点评】 ‎ 本文把话题具体化,在两个概念前分别加上“经济”和“生态”进行限定,切入口小。主张生态平衡优先于经济发展,观点鲜明;常熟服装业资源综合利用的例子新鲜而典型,令人信服;从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的角度比较得失,辩驳有力。‎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目标导航 ‎1.学习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2.学习通过对诗歌中意象的把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3.了解本单元的重要诗人,掌握一些诗歌知识。‎ 内容概说 这个单元有作为“鉴赏示例”的唐诗一首,作为“自主赏析”的唐宋诗词四首,作为“推荐作品”的唐宋诗词五首。‎ ‎《春江花月夜》是情景交融的上乘之作,诗歌的意境美非常突出。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是歌咏归隐情志的诗,感情真挚,悠闲自适。《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一首记梦诗,是李白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作者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杜甫的《登岳阳楼》是一首五言律诗,表达的是忧国忧民之感和身世凄凉之叹,意境雄浑阔大,风格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代表作之一。韦庄的《菩萨蛮(其二)》是一首言词精巧而意境高深的词,含蓄地表达了思乡之情,令人回味不已。‎ 其他“推荐阅读”的五首诗词作品,也都是名家名篇,深入阅读和鉴赏,可以丰富我们的诗词学养,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 赏析指导 ‎1.置身诗境。‎ 欣赏诗歌时,通过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 在审美想象过程中,我们既可以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和诗人取得共鸣;也可以通过联想,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我们从未经历过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比如,我们原来就有过某种审美经验,但却是模糊的、潜在的,找不到恰当的语言去表述它。忽然读到一首诗,它把难状之景置于目前,说出了我们以前想说却说不出的审美感受,我们这时自然会回忆起相似的经历和画面,沉浸于所熟悉的环境和气氛之中,与诗人取得心灵的共鸣、审美的认同。也有些作品想象奇特,描写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看到和经历过的情景,如李白的《蜀道难》诗中神奇的传说和瑰奇的想象,本非生活中现存之物、实有之景,我们在阅读和欣赏时,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助联想和类比,尽量构想出诗人为我们所描绘的奇幻的世界。‎ ‎2.缘景明情。‎ 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有些作品篇幅短小,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意境浑成,我们在欣赏时,只需将诗中简单排列的意象连缀起来,就可以在一个简约、明净的画面中,体会到作者的诗思了。‎ 有些作品意象之间跳跃性大,且色彩不一,情绪起伏,出语新警,诗思奇妙,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就要根据诗中的“一鳞半爪”“断帛裂锦”,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连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然后才能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有些作品的精妙处,不在于整个诗篇的优美、浑成,而在于一联、一句之美,甚至一词一字之妙,以小见大,着重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不为常人所注意的瞬间之美、新奇之美。在读这些“有句无篇”的作品时,我们不妨对这些写景佳句多加涵咏、玩赏,品出其精微的诗艺来。还有些作品的意境和韵味,全靠结尾处的以景言情之句,方显出其言有尽而意无穷。对于这样以景语作结的作品,我们切不可以单纯的景语视之,而应揣摩、感悟其中蕴涵的诗情。‎ 赏析示例 春江花月夜 ‎1.熟读背诵这首诗,品味诗的语言美;‎ ‎2.探讨由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引发出的对宇宙、人生哲理的思考。‎ ‎3.分析本诗情、景、理水乳交融的艺术手法。‎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越文士扬名京都。唐玄宗开元初年又和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称“吴中四士”。张若虚的诗歌具有意境美,在意境的创造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春江花月夜》别具特色,历来为人们所称颂。一篇《春江花月夜》,就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今人闻一多更称此篇为“诗中的诗,顶峰的顶峰”。‎ 张若虚在诗歌意境创造上取得了进展,如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形象,诗情与画意相结合,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境,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为盛唐诗歌作了艺术上的充分准备。‎ ‎2.了解背景 此时,作者也许是宦游在外,也许是羁留异乡,在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作者漫步江边,当他仰望一轮挂在天边的皎月,沐浴着湿润的江风,面对滚滚流去的江水,嗅着淡淡的花香,这些景色让作者沉醉了,于是他心中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临江赋诗,从月升写到月落,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来抒发孤舟游子的相思之情和明月楼中思妇的相思之苦,同时探索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霰(xiàn)    扁(piān)舟    砧(zhēn)‎ 碣(jié)石 滟(yàn)滟 皎皎(jiǎo)‎ 青枫浦(pǔ) 汀(tīnɡ)上 ‎2.一词多义 ‎(1)已 ‎(2)胜 ‎(3)望 ‎(4)乘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春江潮水连海平……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几句诗中,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折折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2.“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面对这样一个纯净的世界,诗人想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一般的写景抒情诗,往往是抒发一己之情。而在《春江花月夜》里,诗人已超越了个人的情感世界,进而去探寻深刻的人生哲理,甚至是整个宇宙的奥秘!诗人想到的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六句遥接远古、现在与未来,展示了对人生的思考。‎ ‎3.“江畔何人初见月……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几句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内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诗人伫立江畔,仰望江月,思绪万千,不禁对月发问,表现了人们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显示出一种人性美。诗人虽未能得到准确的答案,但能乐观地看待短暂的人生,“人生代代无穷已”,无须消极绝望。‎ ‎4.如何理解“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为什么要选择“月”这个意象来抒写相思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谁家”“何处”系泛指,包括天下所有有家不能归的游子与空栖玉楼的思妇。这里逐步接近主题,引出主题,诗人驰骋想象,将我们引入一个情思更为浓郁的诗境。既然月是团圆的象征、爱情的象征,那么在“春、江、花、月、夜”中,“月”成为思妇与游子相思的媒介和纽带就最自然和恰当了。‎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Y ‎ ‎1.本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主要描绘了哪种景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从初月、高月一直写到斜月、落月。在离人眼中,初月是明媚的,高月是皎洁的,楼上月是依恋的,镜中月是撩人的,石上月是凄清的,斜月是迷离的,落月是缠绵的。它“代代无穷已”“年年望相似”。这是一个永恒的无法解开的人生之谜。“月”是诗中情景兼容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有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高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人生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2.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引发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请简要分析此诗的哲理意味。‎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世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对宇宙人生的思索,古往今来的人从来未曾间断过,有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阮籍《咏怀》“人生如尘露,天道邈悠悠”;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J ‎ Z ‎ 全诗以月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花、月与夜、月与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春江花月夜这种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意境清新邈远。‎ />>>>>>‎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江天一色无纤尘    纤:细,小。‎ B.不知乘月几人归 乘:趁着。‎ C.青枫浦上不胜愁 胜:超过,胜出。‎ D.愿逐月华流照君 逐:追随。‎ ‎【解析】 胜:承受得住。‎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C )‎ A.人生代代无穷已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C.学不可以已 D.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解析】 AC:停止,B然后,D已经。‎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 B. C. D. ‎【解析】 A.穷:①尽,②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走到尽头。B.望:远看。C.去:①离去,②距离。D.闻:①听到,②懂得。‎ ‎4.下列诗句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 A.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B.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C.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D.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解析】 A项使用了比喻,B、C、D三项均为对偶。‎ ‎5.下面对《春江花月夜》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语言的声韵之美,对《春江花月夜》诗情也同样起到了较好的烘托作用。‎ B.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韵脚平仄交错,音节和谐,每韵都构成了一幅富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的形象画面。‎ C. 有些句子用了律诗的平仄,再加上不少对偶句、排比句、顶针句的运用,使诗歌错落有致。其中对春江明月,诗人能把诗歌声韵节奏的外在韵律与诗人感情的内在韵律有机融合,以声韵来透露思妇情绪变化的升级,显示出自然美景无人共赏、青春虚度的凄楚,使思妇的离愁与景自然和谐,表现出巧夺天工的艺术功力。‎ D.这首诗语调流畅明快,舒缓有致,时而昂扬时而凄婉,因此给人总的印象却是凄婉而不颓废,缠绵而不消沉。‎ ‎【解析】 没有“昂扬”。‎ ‎6.下面对诗歌《春江花月夜》的内容和写法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C )‎ A.《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将“春江”“花”“月夜”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意象完美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无限优美的场景。‎ B.《春江花月夜》的语言清丽纯净,虽然是宫体诗题材,却没有丝毫的敷衍做作。‎ C.本诗采用格律诗要求,单句字数和韵律固定不变,但句数有突破,写景抒情极力铺陈。‎ D.全诗融入了情人离别的思念,对时间久远、空间无限、个体渺小的无奈,悠悠情思,绵绵不尽。‎ ‎【解析】 “韵律固定不变”错,诗中多次变换韵脚。‎ ‎7.《春江花月夜》中贯穿全诗的中心景物是( B )‎ A.江    B.月    C.花    D.夜 ‎8.“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写的景象是( A )‎ A.月初升时 B.月高悬时 C.月西斜时 D.月落时 ‎9.意象是诗歌表达情意的主要手段,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大量的意象意义比较固定,下面对诗句中意象意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思乡。‎ B.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杜鹃啼血。杜鹃: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C.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鹧鸪:羁旅愁思的情愫。‎ D.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捣衣:妻子思念行役在外的丈夫。‎ ‎【解析】 杜鹃:凄凉悲切的象征,非指思乡怀亲之情。‎ ‎10.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B )‎ A.《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被闻一多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张若虚在唐开元初与贺知章、张九龄、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C.《春江花月夜》一诗中“青枫浦上不胜愁”一句化用了“湛湛江水兮上有枫,‎ 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和“送美人兮南浦”两句诗。‎ D.《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的旧题。‎ ‎【解析】 “张九龄”应为“张旭”。‎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滟滟(yàn)   芳甸(diàn)    似霰(sǎn)‎ B.汀(tīng)上 纤(qiān)尘 皎皎(jiǎo)‎ C.青枫浦(pǔ) 不胜(shēng)愁 扁(piān)舟子 D.砧(zhān)上 碣(jié)石 潇(xiāo)湘 ‎【解析】 A霰:xiàn,B纤:xiān,D砧:zhē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CE )‎ A.青枫浦上不胜愁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C.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D.林木不可胜用也 E.旧时兰楯,亦遂增胜 ‎【解析】 A能承受,B胜利,CE优美的,D尽。‎ ‎3.下面对诗歌开头两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一个“连”字,一个“共”字,写出了江水的浩大声势,使人们的视野陡然开阔。‎ B.一个“共”字,强调了春江与明月天然的诗意联系。‎ C.一个“生”字,赋予明月和潮水以生命,展示了潮水明月的静态美。‎ D.这两句诗开篇破题,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壮丽画面。‎ ‎【解析】 “展示了潮水明月的静态美”不对。‎ ‎4.对下列诗句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两句是写一片白云随风悠悠飘走,在这昔日与亲人分手的江岸见到远去的白云,就更使人的离愁别绪苦不堪言。‎ B.“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皎洁的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漂游在外呢?能寄托相思的只有这明月楼了。这里,“不胜”二字突出了思妇的相思愁苦已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而“扁舟”“明月楼”又把“两地相思一样愁”的苦楚渲染得淋漓尽致,情浓欲滴。‎ C.“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人,它踱上楼台闺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上。‎ D.“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两句写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写出了月光的温柔可爱。‎ ‎【解析】 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 ‎5.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诗人伫立江畔,仰望明月,不禁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种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但都不得其解,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 B.诗人自然也没有找到答案,于是又转入对人类在宇宙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就整个人类而言,则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 C.这几句诗中,诗人由于没有找到探索宇宙的答案,感情有些哀怨悲伤,情绪低沉。‎ D.这几句诗,诗人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美景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6.对《春江花月夜》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 )‎ A.这是张若虚写的一首写景抒情诗,号称“孤诗横绝全唐”。‎ B.诗中从月出到月落,展现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C.有人说这首诗中景物描写太乱,诗的重心不明确。‎ D.诗中朦胧着一种淡淡的哀伤,别有情趣。‎ ‎【解析】 说“景物描写太乱”“重心不明确”有误。本诗景物描写紧扣诗题“春江花月夜”,依明月升起,月挂中天,月落西天的顺序,清晰道来。‎ 二、语段精读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7.解释下列词语。‎ ‎①滟滟:__波光闪烁的样子__‎ ‎②宛转:__弯弯曲曲__‎ ‎③芳甸:__杂花飘香的原野__‎ ‎④纤尘:__细微的灰尘__‎ ‎⑤穷已:__穷尽__‎ ‎⑥汀:__沙滩__‎ ‎8.说说下面诗句的含意。‎ ‎①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答案】 春天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月亮从地平线升起,远远望去,就好像从海浪中涌出一样。‎ ‎②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答案】 江流弯弯曲曲,绕过杂花飘香的原野,月亮照在花树上,像撒了一层洁白雪珠。‎ ‎③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答案】 江天一色,一尘不染,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天空中。‎ ‎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答案】 人生代代相传没有穷尽,江上明月看上去一年年没有什么不同。‎ ‎9.将上面的文段分层,并简要写出层意。‎ ‎【答案】 本文可分三层:第一层:“春江潮水……无月明”,写月亮刚刚升起,春江月夜的壮丽图景。第二层:“江流宛转……孤月轮”,写月亮不断升高,直至月挂中天,月光四溢,江天一色的景象。第三层:“江畔何人……送流水”,写诗人对大自然、对人生的思索。‎ ‎10.默写出《春江花月夜》中前后两部分之间的过渡诗句。‎ ‎【答案】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送刘昱 李 颀 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北风吹五两①,谁是浔阳客。‎ 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 ‎【注】 ①五两:古代的候风器,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而成。‎ ‎11.诗歌的首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答案】 首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冷清寂寥萧瑟的八月江边秋景图。在瑟瑟秋风中,江中白色的浪花涌向岸边洁白的苇花,素净萧疏洁白一片。作用: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以景衬情,借助景物的萧瑟惨淡衬托离情依依;同时渲染了朋友间离别时的哀愁气氛。‎ ‎12.前人评价这首诗的尾联“不落窠臼,含蓄蕴藉”,请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 手法:运用了虚写(联想想象)的手法__诗人没有直接写自己送别时依依不舍,分别后惆怅独归,而是从友人的角度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担忧、对友人的不舍以及深深眷恋之情。作者目送离去的友人,心中推想他今夜大概可以停泊金陵江边了,那时耳边会传来一阵阵凄凉的失群大雁的叫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 答张十一①‎ 韩 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 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曾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两人同时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踯躅:杜鹃花科。③恩波:皇帝的恩泽。④斗:同“陡”,顿时的意思。‎ ‎1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C )‎ A.本诗首联勾勒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旷寂寥的感受。‎ B.本诗前两联先写近景,后写远景,层次分明。加上哀猿啼叫、杜鹃花开,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 C.诗中景物一是静,二是闲。静从空旷少人烟而生,闲由处境遭遇而来,表现了诗人孤独闲适的心情。‎ D.“斗觉霜毛一半加”,诗人没有从正面写自己的忧愁之深,却用“斗觉”二字将感情推向了高潮。‎ E.作者似乎要把激愤的感情深埋心底,又不自觉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使诗歌形成了含蓄深沉的特点。‎ ‎14.从本诗颈联中,你能感受到诗人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答案】 ①渴望建功立业。诗人担心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表现了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②忠君报国。诗人在被贬的情况下,仍心念皇帝的恩泽,想着为国效力,有所作为。③操行坚正,克制理性。诗人无辜被贬,但还是想着“未报恩波”,体现了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是克制理性的表现。(也可答成“以天下为己任”“志向远大”等。意思对即可得分)‎ 四、高考热点 ‎15.下面是某中学文学社社长刘明给著名作家陈隽的一封信。信中有用语不得体及格式问题,请从七处标志处指出五处错误并改正。 尊敬的陈先生:‎ 八十高龄的您能够应允忝列我社顾问①,我们不胜感激。同时,敬请您在百忙之中挤出点儿时间②为本社的发展尽绵薄之力③——本社兹定于本月23日上午9时在本校礼堂举行文学社成立大会④,恭请届时光临。⑤‎ 此致 编安⑥‎ ‎2018年12月10日 ‎*校文学社 刘明⑦‎ ‎【答案】 ①“忝列我社顾问”改为“屈就本社顾问”;②“挤出点儿时间”改为“抽时间”③“尽绵薄之力”改为“多提出宝贵意见”;④“编安”只用于编辑人员,改为“敬礼”;⑤落款中,时间与人称位置对调。‎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言虽达意,__①__。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__②__。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文学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__③__。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答案】 ①但是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__②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__③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17.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势必改变以往形成的偏见。只要大批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中国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就会快速传播中国文化。‎ ‎①中国文化走出去不一定会让各国人民改变以往形成的偏见。‎ ‎②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不一定会使中国文化的地位提升。‎ ‎③中国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不一定就会快速传播中国文化。‎ 五、读写创新 ‎20.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风险与机遇同在;有人说,风险与成功相伴。探索自然奥秘,进行社会改造,开拓人生新路,都可能遭遇风险。关于风险与成功,你也许曾经有所见闻,也许不乏亲身的体验,也许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请以“风险与成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写作指向】 ‎ 可以先联系实际将“风险”具体化,再对这一概念进行理性的分析。“风险”是“可能发生的危险”,它有别于摆在眼前的危险,具有或然性、不确定性。一般说来,风险与成功存在着正比关系,风险越大,成功越大,无限风光在险峰。反之亦然。冒风险需要胆量,更需要见识,敢冒风险者决非莽夫,也需要细心筹划、谨慎行事。总之,既要敢冒风险,又要慎处风险;既反对万事四平八稳,又反对贸然行事,鲁莽冲动。‎ ‎【佳作赏读】‎ 风险后的成功(四幕剧梗概)‎ 第一幕 地点:一间小屋。‎ 人物:吕不韦,其父吕公。‎ 情节:吕公要求儿子做买卖赚钱,吕不韦并没有直接拒绝,而是以问为答:“父亲,一匹布由秦贩到楚,获利几何?”吕公道:“酒一壶。”“一群羊呢?”“数石粮。”吕不韦:“假如我将困于楚的秦国太子送回秦国,将获利多少呢?”“天下。但你会成为楚国的死敌。”喜欢刺激的不韦选择了后者。结果是,吕不韦“贩人”成功,官居丞相,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并利用高位主编《吕氏春秋》,在文化史上留下了一道永远无法抹去的轨迹。‎ 第二幕 地点:被围困的城楼之上。‎ 人物:诸葛亮,司马懿,司马昭。‎ 情节:诸葛亮所在的小城被司马懿团团围困,孔明却大开城门,着三五老弱扫道,自己登上城楼,悠然弹琴。司马昭见状欲冲进城去活捉诸葛,司马懿阻止道:“吾儿不可鲁莽,诸葛用兵平生谨慎,绝不会冒险,城中必有埋伏。”突然,孔明食指一颤,琴弦猛断,司马懿下令急退。诸葛拭汗拍胸道:“好险呀好险!”空城计成矣,蜀军有惊无险。‎ 第三幕 地点:河道边。‎ 人物:项羽,楚兵若干。‎ 情节:项羽立于河道边凸起的岩石上,望着远处秦军的要塞,对士兵说:“这是最终也是最艰巨的一战,成功与否,在此一举。”于是下令士兵砸破所有的锅,沉没所有的船只,背临危险的河道,拼死一战……结果楚军大胜,敌军一触即溃。‎ 第四幕 地点:二战战场之斯大林格勒附近。‎ 人物:苏军坦克军军长罗金,一部下。‎ 情节:一排坦克缓缓驶向德军的阵营。苏联军长罗金下令道:“全部坦克打开探路灯。”一个部下说:“您疯了吗?这样会暴露我军行迹的。”罗金一言不发,双眉紧锁,凝视着敌方阵营。结果,德军误认为己方的坦克,予以放行。盟军坦克冲入敌阵,殊死搏战,大获全胜。‎ 剧评:吕不韦冒风险体现了他的见识不同凡俗;诸葛亮弄险体现了他的智慧高过司马;项羽破釜沉舟表现的是勇气和果决;罗金的冒险关键是善于逆反思维,把握敌方心理。因此,风险后的成功决非盲目和莽撞,而是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智慧,并懂得揣摩对方心理。‎ ‎【名师点评】 ‎ 剧本形式虽算不上创造,但毕竟有一点新鲜感。名为四幕剧,其实并无贯穿始终的人物和情节,而是相近故事的同类合并。将古今中外关于“风险后的成功”的事例聚合于一剧之中,‎ 内容丰富,中心突出。四个故事相互叠映,强化了主题,却又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各有侧重。以“剧评”收揽全文,分而后合,章法平正。‎ 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 ‎1.熟读背诵这首诗歌,体味诗的语言、节奏之美;‎ ‎2.体味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曾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一联名动京师,却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惟一人,又被称之为孟山人。擅写五言诗,有《孟浩然集》,收诗263首,多抒发个人感想情怀和描写山水景物。诗风清新简朴,生活气息浓厚,读来倍感亲切。代表作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赠张九龄)以及《早寒江上有怀》《过故人庄》和《宿建德江》,最著名的作品莫过于《春晓》。‎ ‎2.了解背景 孟浩然居住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水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40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栖(qī)隐 岩扉(fēi)‎ 寂寥(liáo) 幽(yōu)人 ‎2.一词多义 ‎(1)向 ‎(2)乘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写了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2.诗人选择归隐鹿门,他在归途中见到了什么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陶醉于大自然之中,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诗人为大自然所融化,似乎忘掉一切。‎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Y ‎ ‎1.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写景和用典的好处。‎ ‎“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径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两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以至于忘乎所以。末两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唯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2.如何理解“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中的“亦”?诗中所涉及的“人”和作者的归途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是说世人回家,而作者却要到先贤庞德公隐居的鹿门去归隐田园,所以用一“亦”字。这是两样的归途,两样的心境。表明作者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J ‎ 夜归鹿门歌 寻景―→黄昏江景图 ‎ ↓‎ 现境―→争渡向江村的“人”(急切)——乘舟归鹿门的“我”(淡然)‎ ‎ ↓‎ 悟境——(喧闹的)渡头——(寂寥的)鹿门 ‎ ↓‎ 明情―→对隐逸生活的喜爱,淡淡的孤寂之情 Z ‎ 这首诗写的“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诗人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一种独到的意境。‎ />>>>>>‎ ‎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渔梁渡头争渡喧   喧:吵闹 B.人随沙岸向江村 向:向着 C.忽到庞公栖隐处 栖:居住 D.岩扉松径长寂寥 岩扉:石门 ‎【解析】 向:奔向,走向。‎ ‎2.下面对诗歌开头两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开头两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 B.“争”字写出了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的场面,这种场面使诗人厌恶,这也是诗人要归隐的原因之一。‎ C.山寺的僻静与渡口的喧闹形成了对比。‎ D.诗人作为一个旁观者静观人们争渡回家,而他要归鹿门,暗示了诗人的隐逸身份。‎ ‎【解析】 “这种场面……之一”不对。‎ ‎3.下面对“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两句是写诗人在山中所见之景。‎ B.“烟树”是说被雾霭笼罩的山树的朦胧;而被月光映照,雾霭散去,树影尽现,愈加迷人。‎ C.用“开”而不用“照”字,多了一份动感,更能体现月光皎洁明亮的情态。‎ D.“忽”是“忽然”的意思,表示自己来到庞公栖隐的地方是出乎意料的,并非自己本意。‎ ‎【解析】 表现诗人沉浸于大自然美景中,似已忘乎一切,不知不觉来到了庞公栖隐处。‎ ‎4.下列对《夜归鹿门歌》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B )‎ A.诗歌开头两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让人感知到诗人洒脱的胸怀。‎ B.诗歌的三、四句,写世人回家,诗人却离家去鹿门,两种归途的比较,表露了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和对世俗的厌恶。‎ C.诗歌的五、六句,写在攀登鹿门山的路上,月光照着树林,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表现出隐逸的情趣。‎ D.诗歌的七、八句,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尘世隔绝,与山林做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解析】 “对世俗的厌恶”错误,诗句中没有表现诗人对世俗的厌恶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5.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诗的前两句作者描绘了一幅江边之景。运用了对比手法,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望着渡头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6.“忽到庞公栖隐处”中的“忽”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忽”字是诗人微妙的感受,表达了诗人为大自然所融化,陶醉其中,忘情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然境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渡扬子江 丁仙芝 桂楫中流望,空波两岸明。‎ 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 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7.诗以“渡”字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案】 ①前三联写“渡”中所“望”之景:首联总写,颔联、颈联分承。②尾联写“渡”中所“闻”之声:听闻江边枫叶飒飒飘落,暗示船近江南。‎ ‎8.颔联“开”“出”二字颇为传神,请简要赏析。‎ ‎【答案】 化静为动,赋予驿站、高山以动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渡江所见之景。‎ ‎9.末句“淅沥度秋声”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答案】 尾联传达了诗人淡淡的羁旅秋思。化虚为实。‎ 自主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 ‎1.进一步了解李白及其作品,熟读成诵,丰富积累。‎ ‎2.鉴赏“梦游”的意境,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3.学习诗人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培养对理想执著追求的精神。‎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李白见第一单元《越中览古》作者介绍。‎ ‎2.了解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 经朋友推荐,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召李白到长安。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得意地给妻子赋诗预告:“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很想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享受过“御手调羹”“金龟换酒”。但不久就发现玄宗并不是重用他来治国安邦,只把他看作粉饰太平、调剂业余精神生活的词臣,所封的“翰林供奉”一职竟与斗鸡遛狗的“供奉”同一级别,其失落感可想而知。于是流连酒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尤其是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居然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为其脱靴,得罪了权贵,屡次受到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第二年,饱含着政治理想破灭的愤懑,他由东鲁(今山东省南部)南游吴越(今浙江省一带),《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他临行前向朋友们一泄激愤的告白。‎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瀛(yíng)洲    天姥(mǔ)  谢公屐(jī)‎ 渌(lù)水 殷(yǐn)岩泉 訇(hōng)然 鸾(luán)鸟 澹澹(dàn) 忽已暝(míng)‎ 石扉(fēi) 青冥(míng) 霓(ní)为衣 魂悸(jì) 长嗟(jiē) 剡(shàn)溪 ‎2.一词多义 ‎(一)虚词 ‎(1)因 ‎(2)或 ‎(3)向 ‎(二)实词 ‎(1)欲 ‎(2)列 ‎(3)信 ‎(4)为 ‎3.词类活用 ‎(1)对此欲倒东南倾(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2)熊咆龙吟殷岩泉(名词活用作动词,震响)‎ ‎(3)栗深林兮惊层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战栗使……震惊)‎ ‎(4)云青青兮欲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雨。)‎ ‎(5)訇然中开(名词作状语,从中间。)‎ ‎(6)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活用作动词,弹奏。)‎ ‎(7)古来万事东流水(名词作状语,向东。)‎ ‎(8)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活用作动词,侍奉。)‎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先“谈瀛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却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诗人神游天姥的念头。‎ ‎2.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天姥山的雄奇和高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作者用夸张和幻想来写天姥山。现实中的天姥山当然不如五岳,而李白却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比五岳更高大,连著名的天台山也好像要拜倒在它的山脚下。李白写的是他幻想中的天姥山,这样写使天姥山显得雄奇、高大、壮丽、奇特。‎ ‎3.“湖月照我影……渌水荡漾清猿啼”这几句描写了什么?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这几句写诗人梦境的起点。诗人月夜飞渡镜湖,来到溪水清澈的剡溪,听到猿猴的清啼。而这还是谢灵运当年住过的地方,谢公喜爱游山,正暗含诗人此时的行为,无突兀之感。‎ 表现出了风景清静、幽雅的特点。‎ ‎4.在诗人笔下,“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前后的景象有什么不同?对天门打开后的景象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前者渲染了阴沉昏暗的氛围,让人心惊胆战,后者则是一片光明灿烂,神奇美好。洞天中的美好景象正是诗人心中所向往、所追求的极乐世界,梦境至此达到高潮,诗人的想象愈加无拘无束。‎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Y ‎ ‎1.诗人起笔是怎样描写天姥山的形象气势的?‎ 第一,以传说中的瀛洲仙境的虚无缥缈,反衬天姥山的烟雨云霞之可观。这样的衬托本身就是以它们同属一类(都是仙境)为前提的。第二,直接夸张,以一“横”字,显出天姥的博大气象。第三,以赤城山和天台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烘托天姥之雄峻。诗人以夸张、烘托的手法,描绘了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高大形象和磅礴气势,为“梦游”作了有力的铺垫。‎ ‎2.本诗是一首留别诗。作者没有用自己的天才来抒写离愁别绪,而是极力渲染梦游仙境的壮美,为什么?‎ ‎(1)李白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仙境来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的。‎ ‎(2)用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并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神仙世界虚无缥缈难以寻觅,就应在人世间像神仙一样纵情山水恣意游乐,决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诗人借仙境来表现自己蔑视权贵、旷达乐观的精神。‎ J ‎ Z ‎ 这首诗以如梦似幻的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对梦游天姥的描绘,抒写了自己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反抗精神。‎ />>>>>>‎ ‎1.下列加点字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B )‎ A.忽已暝(mínɡ) 水澹(dàn)澹 天姥(mǔ) 天台(tái)‎ B.脚著(zhuó) 谢公屐(jī)‎ 渌(lù)水 訇(hōnɡ)然 C.长嗟(jiē) 殷(yīn)岩泉 宿(sù)处 恍(huǎnɡ)惊起 D.青冥(mínɡ) 熊咆(páo)‎ 剡(tán)溪 倚(yǐ)石 ‎【解析】 A.天台:tāi,C.殷:yǐn,D.剡:shàn。‎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 A.信(实在)难求 语(谈论)天姥 掩(遮掩)赤城 魂悸(受惊心跳)‎ B.向天横(遮断) 欲倒(拜倒)‎ 殷(震动)岩泉 渌(绿水)水 C.势拔(超出)五岳 鸾回(驾)车 因(因为)之 向来(原来)‎ D.海客(航海的人) 清(凄清)猿啼 脚著(穿) 中(中间)开 ‎【解析】B.渌:清澈;C.因:依据;D.中:名词作状语,从中间。‎ ‎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 )‎ A. B. C. D. ‎【解析】 A.以:①而,②用;B.而:表示修饰关系,译为“地”;C.之:的;D.已:已经。‎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B )‎ A.渌水荡漾清猿啼 B.失向来之烟霞 C.古来万事东流水 D.使我不得开心颜 ‎【解析】 向来:古,刚才,先前;今,从来,一向。‎ ‎5.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C )‎ 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B.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C.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D.月照花林皆似霰 ‎6.下面六句分编为四组,全部能表现诗人丰富想象力的一组是( C )‎ ‎①势拔五岳掩赤城 ②天台一万八千丈 ③我欲因之梦吴越 ④霓为衣兮风为马 ⑤唯觉时之枕席 ⑥使我不得开心颜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⑥‎ 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回答下列问题:‎ ‎7.作者极写洞天之内晴空万里,日月双悬,仙人如麻,其乐融融的景象,其作用是( B )‎ A.寻找虚无缥缈的仙境,表示厌恶世间生活。‎ B.表达诗人向往乐土,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 C.增添梦境的神奇色彩,强调及时行乐。‎ D.暗示人生如梦,变幻无常,瞬息即逝。‎ ‎8.“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表达诗人( D )‎ A.希望骑白鹿去行乐,实现自己梦游名山的愿望。‎ B.幻想骑白鹿去访名山,逃避现实。‎ C.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排挤,无可奈何,只好骑鹿访名山。‎ D.向东鲁诸公表示决心:与当时恶势力誓不两立,决不妥协。‎ ‎9.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开篇以虚无缥缈的“瀛洲”引出在云霞中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 B.“连天”从横向写天姥山的高峻,“向天横”则从纵向写出天姥山的巍然气势。‎ C.“一夜飞度”表现了李白的急切兴奋之情。“照”“送”二字,将月亮拟人化,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 D.“脚著谢公屐”,李白借写谢灵运之事来写自己,表示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世俗。‎ ‎【解析】 “横向”“纵向”换位。‎ ‎10.用原诗语句填空。‎ ‎①体现全诗“诗眼”的诗句是:__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__‎ ‎②全诗在梦境的最高点忽然急上急下,由幻想转到现实,请写出表现“好梦不常”的几句诗:__忽魂悸以魄动__,__恍惊起而长嗟__。__唯觉时之枕席__,__失向来之烟霞__。‎ ‎③“我欲因之梦吴越”中的“之”字指代入梦的缘由,请写出具体的诗句:__海客谈瀛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势拔五岳掩赤城__。天台一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自主赏析 登岳阳楼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杜甫见第一单元《蜀相》作者介绍。‎ ‎1.了解背景 ‎《登岳阳楼》作于大历三年(768),这年春天杜甫从成都流浪到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又出蜀东下,经湖北江陵、公安等地,于冬天辗转入湘,到了岳州(今岳阳市)。此诗就是此时诗人的登楼抒怀之作。作者由登楼写起,进而写登楼之所见,然后笔锋转处,带出自己乃至国家的种种艰辛,情与景相与为一,抒发了诗人饱含家国之思的哀痛之情。‎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东南坼(chè) 戎(róng)马 凭轩(xuān) 涕泗(sì)‎ ‎2.一词多义 ‎(1)闻 ‎(2)字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如何品味“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一般认为,诗的开头两句表现了杜甫终于实现登楼宿愿的愉快。如清人仇兆鳌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萧涤非也说,“昔闻其名,今临其境,言外见得这也是一件快事”(《杜甫诗选注》)。傅庚生持有不同意见。他认为,杜甫怀着怀才不遇、‎ 壮志未酬、漂泊天涯等许许多多感触,才写下这开头两句:过去只听说有洞庭水,到迟暮之年才真的上了楼。这是沉郁之感,不是喜悦之情。如果是喜悦之情,与结尾“凭轩涕泗流”也连不到一起了。‎ ‎2.赏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的“坼、浮”二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湖的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诗歌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诗歌写的景物有:洞庭水、岳阳楼、吴楚大地、天地日月星辰、关山。这些景物的特点是壮阔而悲凉。‎ ‎4.赏析“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这一句写出了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诗人用字精当,一“无”一“有”,“一”“孤”映衬,既“老”且“病”,感情色彩浓厚,极力表现出诗人晚景的凄凉。而面对洞庭湖的广阔浩瀚,这种身世之悲愈加沉痛。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对比鲜明,于突变和对照中寄寓了无限情意。‎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Y ‎ ‎1.眺望浩瀚的洞庭湖,作者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自悲身世。诗人在战乱中流落西南,与亲友失去联系,晚年贫病交困,栖身孤舟,四处漂泊,境况极为凄苦。“无一字”和“有孤舟”表现了作者的孤苦无助,凄凉愁苦。‎ ‎2.和自身的境况相比,诗人更关心什么?‎ 诗人更关心的是尚处在战乱中的“关山北”,想到战乱,诗人靠着楼窗不禁涕泪纵横。自己的凄苦境况并未使诗人伤心落泪,可想到国家诗人却“涕泗流”。到这里诗人的情感已由自悲身世上升到为国事而忧心,诗境深远。‎ J ‎ Z ‎ 这首诗通过对洞庭湖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生情,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身世凄凉的孤寂以及不能为多难的国家出力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 ‎1.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C )‎ A.吴楚东南坼    坼:分裂,引申为划分 B.亲朋无一字 字:文字,指书信 C.老病有孤舟 老病:拖得时间长的疾病 D.戎马关山北 关山:关口山岳,指北方边关 ‎【解析】 老病:年老且生病。‎ ‎2.下列对《登岳阳楼》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 A.《登岳阳楼》是杜甫中年时期的作品。‎ B.《登岳阳楼》意境宏大,炼字炼句准确。‎ C.《登岳阳楼》中,“昔、今”二字有深刻的含义。‎ D.《登岳阳楼》颔联形象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 ‎【解析】 为其晚年作品。‎ 阅读下诗,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下列各项内容与本诗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 )‎ A.阅读本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初登岳阳楼时的喜悦之情。‎ B.阅读本诗,可以清晰地想见洞庭湖无边无际的壮阔景象。‎ C.阅读本诗,可以感受到诗人胸怀大志而又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D.阅读本诗,我们仿佛看到晚年的杜甫居无定所、以舟为家的穷困潦倒的生活。‎ ‎【解析】 是沉郁之感,不是喜悦之情。‎ ‎4.对“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二句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说洞庭湖这一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 B.在平直的叙述中,寄寓着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壮志蒿莱等许多感触。‎ C.前句中的“昔”和后句中的“今”的运用,看似平淡,实则具有深刻含义。‎ D.这两句诗意象简单,只是交代了登临之地。‎ ‎5.对“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二句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这两句诗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B.这两句诗逼真地描绘了洞庭湖水势浩渺、无边无际的壮阔景象。‎ C.“乾坤日夜浮”用写实手法再现了洞庭湖可包容日月星辰和大地般的巨大。‎ D.这两句诗写景,意境开阔宏大。‎ ‎【解析】 “写实手法”不对。‎ ‎6.对后四句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真实地描写了诗人晚年漂泊不定的孤苦生活。‎ B.“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了栏杆,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 C.“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二句中,作者把身世之感和家园之悲融为一体,意蕴深沉。‎ D.“凭轩涕泗流”一句抒写了诗人孤独悲伤的情怀,格调低沉。‎ ‎【解析】 “格调低沉”不对。‎ ‎7.对《登岳阳楼》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8.用原诗语句填空。‎ ‎①描写洞庭湖景象的句子是:__吴楚东南坼__,__乾坤日夜浮__。‎ ‎②叙述自己身世的句子是:__亲朋无一字__,__老病有孤舟__。‎ ‎③把家国之痛和个人悲哀融为一体的句子是:__戎马关山北__,__凭轩涕泗流__。‎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 完成文后各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①。‎ ‎【注】 ①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E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看似信笔挥洒,未加经营,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E.这首诗,诗人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解析】 B项“相接”精神想通,心心相印的意思。E项诗歌体现出的是苍茫、悲凉、沉郁的基调,突出诗人的寂寞和忧愁。‎ ‎10.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案】 诗眼分别是“摇”“滴”。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此二字化静为动,赋予画面动感,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情态逼真;又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异趣横生。‎ 自主赏析 菩萨蛮(其二)‎ ‎1.了解韦庄及其作品。‎ ‎2.学习美景美人衬衷情的写法。‎ ‎3.体味作者思乡情怀。‎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韦庄(836~910),唐代及西蜀诗人、词人,花间派的重要词人。字端己,京兆杜陵(‎ 今陕西长安)人,韦应物之四世孙。1666字长诗《秦妇吟》是他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长的一首,反映了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其他名篇如:《台城》《金陵图》《上元县》等。所作词语言清丽温婉,多用白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与温庭筠并称“温韦”。代表作《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其词集有《浣花词》。‎ ‎2.了解背景 韦庄生活在唐王朝由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早年为实现其“平生志业匡尧舜”(《关河道中》)的抱负,始终“强亲文墨事儒丘”(《惊秋》),但也曾游历江南。在黄巢起义以后,藩镇混乱,韦庄避乱江南达十年之久。这首词就是他避乱江南时所作(一说早年浪游江南时所作)。‎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垆(lú)边      皓(hào)腕 ‎2.一词多义 ‎(一)虚词 ‎(1)于 ‎(2)莫 ‎(3)须 ‎(二)实词 合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诗歌描绘了江南什么样的景象?作者借以抒发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1)本词采用白描手法,抒写游子春日所见所思,宛如一幅春水图。‎ 开头两句直言江南美好。“春水”二句承上,写江南水乡景色美、居民生活美。下片“垆边”二句进一层写垆边肌肤洁白娇嫩的美女。江南既有“春水碧于天”的美景,又有“画船听雨眠”的生活,还有双腕洁白如雪的美女,这组成了一幅江南美景图。‎ ‎(2)词人因避乱入蜀,饱尝离乱之苦,时值中原鼎沸,欲归却不能,“还乡须断肠”一句,巧妙地刻画出特定历史环境下词人思乡怀人的矛盾心态,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2.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 ‎(情趣)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 ‎3.词的开头一句除了赞美江南美景,还表达了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有家不能归的苦衷。‎ ‎4.“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这幅江南美景图,美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碧水阳春、卧听雨眠(视听结合);美酒佳人(月与雪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Y ‎ ‎1.简要分析“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二句蕴涵的意境。‎ 第一句从色彩角度写出了江南水乡的特点,富有诗意,且给人以开阔、明净的感觉;第二句有词人自身的心绪流露,悠闲之极。‎ ‎2.这首词是如何将写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的?‎ 这首《菩萨蛮》词,是写作者身在江南,回忆他47岁时春天从长安到洛阳、次年离开洛阳这段生活的,上片写回忆洛阳的春日美景,回忆起来,勾起令人迷惘的乡思。“洛阳才子他乡老”,流露了作者的无限伤感。下片写江南美景、佳人抒发内心的感慨。全词写景妍秀,抒情自然,二者巧妙地结合,写景采用白描写法,通过具体事物来展现感情,颇能体现韦词的风格。‎ J ‎ Z ‎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的景色美、生活美和人物美,表达了词人对江南的热爱以及有家难归的愁苦之情。‎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D )‎ A.垆边人似月 垆边:酒家 B.皓腕凝霜雪 凝:聚集,凝聚 C.未老莫还乡 莫:不要 D.还乡须断肠 须:一定 ‎【解析】 D.须:应该,应当。‎ ‎2.下列各句中的“于”与“春水碧于天”中的“于”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B.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解析】 C与题干中的“于”都当“比”讲。A.在;B.对于;D.被。‎ ‎3.下列对此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词的开头就点明“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借他人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美好。‎ B.“春水碧于天”,不但形容了春水的颜色,言外尚有水面开阔、明净,倒映着整个蓝天白云的美丽意境在。“画船听雨眠”,写出江南春季多雨,那就不妨安稳地躺在画船中,听着雨声入眠,写得悠闲之至。‎ C.“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侧面描写江南酒垆卖酒女子的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词中这两句前句是总写,后句是特写。‎ D.“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江南的生活太值得留恋,正当年华,回去岂不要日夜思念而肝肠寸断?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而其中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 ‎【解析】 应是正面描写。‎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4~5题。 菩萨蛮 韦 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4.这一首词共写了江南哪几种景物?表现了江南怎样的特点?‎ ‎【答案】 春水、画船、垆边美人。表现出江南优美可人的景色特点。‎ ‎5.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 与东吴生相遇 韦 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注】平。‎ ‎【注】 泰阶:星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 ‎6.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CE )‎ A.首句用比喻手法写出诗人和东吴生流离失所,表达了沦落天涯的感伤之情。‎ B.颔联写不觉花之美,只好借酒浇愁,表达了年华逝去之痛和战乱流离之苦。‎ C.颈联写出诗人对身处陋巷贫苦生活的不满和对权贵豪门奢华生活的期盼。‎ D.尾联用自嘲的口吻写趁未衰之年应满怀信心,期望风调雨顺,民康国泰。‎ E.全诗用语生动辛辣,刻画了一位感世伤怀而又不失美好愿望的诗人形象。‎ ‎【解析】 C项“不满”“期盼”错,应为揭示当时贫富不公的现状。E项“辛辣”程度过重。‎ ‎7.诗中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 ①颈联将“贫”与“富”,“春偏少”与“月最明”对比,揭示当时贫富不公的社会现象,表达对自己身世遭际的不平和对统治者的不满。②将“泪满缨”与“开口笑”对比,表现了诗人虽遭遇十年不寻常之辛苦,但仍然不失对清平治世的渴望。‎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天姥(mǔ)   木屐(jī)‎ 澹澹(dàn) 石扉(fēi)‎ B.訇(hōng)然 渌(lǜ)水 战栗(lì) 霓(ní)裳 C.嗟(jiē)叹 鸾(luán)鸟 青冥(míng) 恍(huǎng)然 D.栖(qī)隐 东南坼(chè)‎ 涕泗(sì) 垆(lú)边 ‎【解析】 渌:lù。‎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D )‎ A.烟涛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难求 越人语(告诉)天姥 天姥连天向天横(遮断)‎ B.渌(深绿色的)水荡漾清猿啼 迷花倚石忽已暝(天黑、夜晚)‎ 熊咆龙吟殷(震响)岩泉 C.云青青(黑沉沉的)兮欲雨 列缺(闪电)霹雳 訇然(形容许多人的大笑声或喧哗声)中开 D.惟有幽人(隐居者,诗人自指)独往来 涕泗(鼻涕)‎ 游人只合(只应)‎ ‎【解析】 A语:说;B渌:清;C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3.下列句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B )‎ A.栗深林兮惊层巅 B.一夜飞度镜湖月 C.云青青兮欲雨 D.虎鼓瑟兮鸾回车 ‎【解析】 A使动用法;C、D名词作动词用。‎ ‎4.下面对《夜归鹿门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此二句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 B.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此二句说世人回家,自己回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怡然自得。‎ C.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鹿门月亮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此二句写攀登鹿门山路,隐者为大自然所陶醉,以至于忘乎所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D.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石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隐者在此自来自去。‎ ‎“幽人”指诗人自己,独往独来,夜不能寐,表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解析】 并不“孤独寂寞”。‎ ‎5.《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构思和表现手法,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各部分内容的展现如高山流水,一气呵成。下面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诗作开篇先进行了两组对比:以瀛洲仙山的“信难求”反衬“天姥山”的“或可睹”;以“五岳”“赤城”“天台”和“天姥”对照,突出天姥山的高大雄伟。正是这两点使诗人油然而生游天姥山之念。对全诗来讲,这是在写入梦之由。‎ B.“我欲因之梦吴越”是承上启下的一句。“之”在这是指示代词,代上面所说的入梦之由,这是承上;“梦吴越”是启下,说明了梦的方向,梦的内容。一个“梦”字统领了以下24个诗句的全部内容。‎ C.“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两句是“梦游天姥山”的收束。“惟觉时之枕席”和诗人“梦游天姥(山)”的行动相呼应,“向来之烟霞”和“梦游天姥(山)”的内容相呼应。‎ D.“世间行乐亦如此”作为最后一章的首句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个“此”字“承”前面一、二两章的内容。“世间行乐”指的是作者由东鲁南游吴越的现实,这四个字既扣了诗题“吟留别”,又“启”了下面及时行乐的全部内容。‎ ‎【解析】 南游吴越不是现实,而是梦境。‎ ‎6.对下列诗歌思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夜归鹿门歌》描述了诗人从岘山附近的南园家中,夜归鹿门隐居别业时一路所见的情景,表达了他远离尘世时孤独寂寞的心情。‎ B.《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对梦游的描绘,写出了作者憎恶封建现实,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表达了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C.《登岳阳楼》表达的是忧国伤时之感和身世凄凉之叹。首联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颔联写洞庭的浩瀚无边。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D.《菩萨蛮》表面称叹、歌颂江南美景,实际是含蓄地表达思乡之情,反衬出游子有故乡而不能归返的苦衷。上片就春景落笔,情味悠然,令人不饮自醉。下片写由于景、人俱佳,让人留恋,发出“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感慨。‎ ‎【解析】 “孤独寂寞”不对。‎ 二、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10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7.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天台四万八千丈”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高耸的山势写得淋漓尽致。‎ B.神仙出场了,梦境也就到达了顶点,诗却于此忽然收住,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入现实。好梦不长,更让诗人怀恋仙境的美好。‎ C.“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写出了诗人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显示出诗人的思想在当时是比较消极的。‎ D.诗人完全挣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与李白狂放的性格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解析】 李白在这首诗中表现了伤感的情绪,但还算不上逃避现实和消极。‎ ‎8.李白写“梦中”的天姥山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描绘了一幅亦实亦虚、亦真亦幻的天姥山“仙境图”,与污浊的现实形成对比,为抒发其“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之慨叹奠定基础。‎ ‎9.这虽是一首写梦中幻境的游仙诗,但诗人的“梦游”境界十分清楚,请简要概括诗人经历的境界。‎ ‎【答案】 诗人从静谧幽美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从万转千折的山径到令人战栗的层巅,从山景最后幻入仙境。这些境界则是诗人人生经历的形象概括。‎ ‎10.“世间行乐亦如此”一句透露着诗人看破红尘的伤感,我们应如何认识李白的这种思想?‎ ‎【答案】 ①诗人梦醒,“失向来之烟霞”,“长嗟”在现实中追求理想不可得,只得转而追求行乐,这是苦中作乐,是无奈的自我消磨。②诗人在长安受权贵排挤,壮志难酬,始终抑郁不平,故在诗中吐发愤懑之情。③李白是个集儒、道、侠于一身的诗人,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消极避世和不事权贵的思想,在这首诗中均有体现,我们从中可看出李白思想的复杂性。‎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金陵怀古 许 浑 玉树①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②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③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④。‎ ‎【注】 ①玉树: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②景阳兵合:隋军攻陷金陵,‎ 直逼景阳宫外,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③禾黍:出自《诗经》,周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到处长着禾黍,感伤王都颠覆,因而作了《黍离》一诗。④洛中,即洛阳,洛阳多山。‎ ‎11.请对第三联中“拂”“吹”两个字做简要赏析。 ‎ ‎【答案】 “拂”字是“掠过”之意,写石燕掠过云朵带来晴雨变化,“吹”为“鼓动”之意,写江豚在江面上兴风鼓浪,运用比兴(象征)手法,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用石燕、江豚象征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诗人通过描写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1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①表现了诗人对金陵昔盛今衰、繁华易逝的历史兴亡之感。②诗人借古讽今,陈朝灭亡皆因后主纵情声色,作者借此讽谏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陈朝灭亡覆辙。‎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4题。 宿集庆寺①‎ ‎[元] 仇远 平生三宿此招提②,眼底交游更有谁。‎ 顾恺漫留金粟影,杜陵忍赋玉华诗。③‎ 旋烹紫笋犹含箨,自摘青茶未展旗。‎ 听彻洞箫清不寐,月明正照古松枝。‎ ‎【注】 ①集庆寺建于宋理宗淳祐十二年,“轮奂极其靡丽”。元末建筑都毁于战火,还留存宋理宗御容一幅、燕游图一幅。②招提指寺院。③维摩诘又称“金粟如来”,东晋顾恺之曾在南京瓦官寺绘《维摩诘示疾壁画》。《玉华宫》是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描写唐代旧宫的凄凉景象。‎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B )‎ A.首联中“三”泛指作者多次来集庆寺游玩,表现对这座寺院的喜爱。‎ B.颔联通过“金粟影”和“玉华诗”,写出了集庆寺当年的繁盛辉煌。‎ C.颈联写在园中烹调嫩笋、摘取新茶,表现了春天的寺园中萧条冷落。‎ D.尾联通过静夜洞箫声营造出一幅凄清的夜景图,寄托心中诸多感怀。‎ E.整首诗风格清雅委婉,含蓄蕴藉,体现了作为末世文人的家国情怀。‎ ‎【解析】 A作者多次来到集庆寺游览,宋亡前是因为喜爱,宋亡之后则是借此感怀黍离之思,悼念故国。B漫:模糊。正用顾恺之的典故含蓄地点出如今的集庆寺已遭毁弃,唯有理宗的画像空留、徒然无用;忍:怎能。反用杜甫的典故借古怀今,就算杜甫来到这里,看到如此衰破的景象,也会不忍写诗。构成今昔对比,表现荒凉寂静。 ‎ ‎14.仇远在诗中运用多种手法抒发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是如何抒发的?‎ ‎【答案】 ①直抒胸臆,首联中写出了知交故友离世后自己的孤独落寞。②用典,正用顾恺之在瓦官寺画维摩诘的典故含蓄地点出如今的集庆寺已遭毁弃,唯有理宗的画像空留、徒然无用;反用杜甫写《玉华宫》诗的典故,表达叹息之情。③借景抒情,颈联作者把眼光投向了景物,原本是美轮美奂的寺庙建筑群,如今沦为了草木丛生、无人打理的地方,抒发昔盛今衰、故国沦亡之情。④以景结情,尾联在凄清的洞箫声中,皎洁的月光照在古松枝上,物是人非,王朝更替的感怀与清冷之景交融。‎ 四、高考热点 ‎15.谈到汉字的意义所在,于丹拿“宝盖头”举例,提醒中国造字背后的文化深意,“这个宝盖头,就是家里的事,家和万事兴,家里有个女就是安,家里有个丁就是宁。然后家里管不住口舌就是害,这都是家里的事情。”请你列举两个“宝盖头”的汉字并解释其文化深意。 ‎【答案】 “守”:家里有规矩、有尺度就守得住。“宅”‎ ‎:凡是物有所托就是能居住的地方。“宏”:屋子很大很大就是宏。“灾”:在家中发火就会带来祸患。‎ ‎16.以“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为题的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将在中国厦门举办。下面是其会徽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的构图要素及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 ‎(注:标志的背景,上半为白色,下半为淡蓝色)‎ ‎【答案】 主图标既是鼓满的风帆,也是旋转的地球;图案下方嵌入“BRICS”(金砖国家英文名称)、“2017”(年份)、“CHINA”(中国英文名称)和中国印。五片代表着金砖五国,既象征五国团结合作,同舟共济,乘风破浪,驶向更加美好未来,也有着金砖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深刻寓意。会标图形既与“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的会晤主题相呼应,也体现了举办地厦门的海洋文化特色。‎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管教孩子,避免他们出现行为偏差有三道基本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父母,第二道防线是学校, __①__。在当代社会,由于流动、留守等原因,一些家长监护未成年子女的功能在弱化。 __②__,那就只能期待司法变成“超级父母”了,而这是司法不能承受之重。用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去对付“熊孩子”无异饮鸩止渴。最好的方法,一方面是强化家长监护责任,另一方面则是强化学校管教功能,让孩子在学校就能被管好,不让问题“出校园”。实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教师有权威, __③__。‎ ‎【答案】 ①最后一道防线才是司法_(关键词:司法)__②如果学校这一道防线也不夯实(关键词:如果学校……防线不夯实)__③有必要的约束与惩戒手段(关键词:惩戒)‎ 五、读写创新 ‎18.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广博”是“范围大,方面多(多指学识)”,“专攻”是“专门研究(某一学科)”。有人强调,为学干事业要追求广博,也有人强调专攻更重要。知识面狭窄,视野开阔不了,会影响发展;涉及面过广,又可能难掘一口深井,面面俱到而面面不到。这确实是为学为业处事立人的两难。在这方面,你有所见闻吗?你有过深切的体会吗?你有些什么想法吗?‎ 请以“广博与专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体裁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不得抄袭。‎ ‎【写作指向】 ‎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的知识领域不断扩大,广博的知识使人类的生产能力和生活质量迅速提高。同样,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密化,人类在每一领域投入的精力也越来越多,取得的成果十分惊人,专攻的成果造福于人类者同样多多。问题是,我们需要什么意义上的广博和什么意义上的专攻。在什么时候应当侧重于广博,在什么时候应当侧重于专攻。为了把问题说清楚,不妨打个比方。一个人的事业就如同一个金字塔,塔基越大,整个塔身越高,塔尖也就越高。于是,广博就如同塔基,专攻就如同塔尖。我们需要的是打基础意义上的广博,在这个意义上广博有助于加大基座的面积,使塔的高度能够拔上去;我们需要的专攻是尽可能争取更大高度意义上的专攻,没有塔尖,就没有事业的峰巅,没有人生的突破。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最好广博一点,打好多方面的基础,因为这时候人生的事业方向尚未确定,广博一点可以给自己留更多的发展空间,换言之,广博有利于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进入大学后,便要侧重于专攻了,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地钻进去,力争在一点上有所突破,有所建树。‎ ‎【佳作赏读】‎ ‎“博”与“专”漫议 鲁迅提倡“随便翻翻”,主张学文的不妨多读点自然科学方面的东西,这对于搞文学的人确是金玉良言。一般说来,如果你试图只读文学作品而想成为一代文豪,怕是妄想。如果你只读物理而想成为爱因斯坦那样的物理学大师,恐怕也是徒劳。欲专有所成,先得博学多知。‎ 古人崇尚琴棋书画样样皆精的通才,即使纯画家也须诗书画印通晓。郑板桥拿手好戏是画竹,这可以说是其专攻吧。其实他既会作诗,又能撰文,泼墨绘形栩栩如生,一手好字更是令人惊叹为书中神品。不是彼之广博,又何来神竹之专擅?“广”固然会分其精力,但“广”能够会通异技,成就高品。“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正是强调了广博基础上的专攻。广博乃高楼地基,不可不厚实丰赡。‎ 陶渊明之“好读书不求甚解”也许是说浏览面要宽,但如果只是一味泛读,一味浮皮潦草,不求甚解,恐怕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大海的波涛够汹涌的了,但一般只能浮船漂物,而不能穿透岩石。“滴水穿石”或“水滴石穿”则显示了专攻之力。小水滴目标专一,每一次下落都向着同一个方向,着力于同一点;另外,小水滴持之以恒,在漫长岁月中,对准目标决不间断。所以说,成事者不仅需要广博的学问,还要有专攻的目标和专一的精神。‎ 做人应该像大海一样,广一点。广交朋友,可以使你从不同的人那里获得不同的启发,接受各种思想的碰撞。广博一点,可以使你显得深厚、开阔、豁达,大肚能容天下之事。广一点,人生就能拥有更大的弹性空间和伸缩余地。‎ 然而,成就事业,还应该如滴水一样,专一点。重视广采后的约取,即使对最好的朋友的意见,也要去粗取精。对自己的专攻方向,不要轻易怀疑动摇。要像油井的钻头一样向地壳的深部掘进,加快你人生事业推进的速度。‎ 未来的社会,需要专才,也需要通才。少学莫单一,壮学莫贪杂。善处博与专,你必将事业有大成,人生有美景。‎ ‎【名师点评】 ‎ 这是一篇辩论说理的佳作。一、二两段论述广博之重要和必要,第三段则转而谈专攻亦不可忽视。四、五两段虽然仍是先博后专,但角度有了变化,主要强调交友宜广,为业要专。末段从“未来”的角度,论述专才、通才都是社会所需。指出“少学莫单一,壮学莫贪杂”,很有针对性。文章语言精炼,文笔老到,不乏警策之语。‎ 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旅夜书怀》《新城道中(其一)》《扬州慢》《长相思》‎ ‎1.熟读背诵这几首诗。‎ ‎2.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走近作者 ‎(1)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曾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他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工诗善画,又精通音乐,并能以画、乐之理融会于诗中,昔人誉之为“诗佛”。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前期诗歌,富于进取精神,反映边塞生活,抒写游侠意气,情调慷慨激昂,充满浪漫主义豪情;后期诗歌,描写田园山水景物,表达闲情逸致、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为主。所写山水田园诗,数量多,艺术成就高,最能代表其艺术风格。有《王右丞集》10卷。其中,《山居秋暝》《相思》《渭城曲》(一作《送元二使安西》)以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鸟鸣涧》《鹿柴》《竹里馆》《酬张少府》等作品家喻户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名句更是不胜枚举。‎ ‎(2)苏轼(1037~1101),北宋最伟大、最全能的文学家和书画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今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3)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属江西)人。在他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战争的灾难和人民的疾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但他由于幕僚清客生涯的局限,虽然为此也发出或流露过激昂的呼声,‎ 而凄凉的心情却表现在一生的大部分文学和音乐创作里。姜夔深刻而细致地写了自己的经历、心情和所见景物,推敲文字,斟酌声律,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但他笔下刻意描写和飘忽的想像,有时使人有“雾里看花”之感。今传《白石道人歌曲》。‎ ‎(4)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著名满族词人、书法家。纳兰为封地名,原名成德,避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康熙时大学士明珠长子,满洲正黄旗人。精于书画鉴赏。辑有《全唐诗选》和《词韵正略》。词集《侧帽集》《饮水词》曾造成洛阳纸贵的场面。而综合编纂他诗、词、文、赋为《通志堂集》的,则是他的汉文老师徐乾学。其词的主要特点是缠绵清婉,为当代之冠,同时思想深沉,风格清新,抒情状物不落窠臼,别开生面,如《长相思》“山一程”和《临江仙》“飞絮飞花何处是”。‎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辋(wǎng)川    摩诘(jié)    蒸藜(lí)‎ 饷(xiǎnɡ) 东菑(zī) 白鹭(lù)‎ 啭(zhuàn)黄鹂 朝槿(jǐn) 清斋(zhāi)‎ 危樯(qiáng) 铜钲(zhēng) 西崦(yān)‎ 初霁(jì) 荠(jì)麦 怆(chuànɡ)然 豆蔻(kòu) 聒(ɡuō)碎 ‎2.一词多义 ‎(一)虚词 ‎(1)相 ‎(2)纵 ‎(二)实词 ‎(1)观 ‎(2)危 ‎(3)厌 ‎(4)言 ‎(5)兵 ‎(6)知 ‎3.词类活用 ‎(1)煮芹烧笋饷春耕(动词活用作名词,春耕的人)‎ ‎(2)夜雪初霁(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雪)‎ ‎(3)聒碎乡心梦不成(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碎)‎ ‎4.文言句式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倒装句。即“白鹭飞”“黄鹂啭”)‎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积雨辋川庄作》是怎样写景的?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第一句写诗人山上静观所见,“空林烟火”,点明天气情况;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真切传神,富于动感,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颔联写自然景色,“漠漠水田”,视野苍茫;“阴阴夏木”,意境幽深。两种景象形声兼备,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2.《旅夜书怀》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明月朗照,江水汹涌奔流。在这样广阔的背景下,一叶小舟显得更加孤单,诗人的形象也显得更加渺小。这样对比来看,更使诗人感慨不已。‎ ‎3.如何理解《新城道中》尾联中的“最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在这春耕的大好时光,山人倍感欢欣,人们各司其职,都乐在其中,感到其乐无穷。这种“乐”也反映了诗人欢快的心情。‎ ‎4.《扬州慢》序言中哪句话点明了全词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全词的主旨就是抒发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5.《扬州慢》全词的词眼是哪个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词人“解鞍少驻初程”,进入扬州城中,看到了青青的荠麦、毁坏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阕,领起下阕,实为全词词眼。‎ ‎6.《长相思》的下阕是如何表现词人心中的情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以气候上的转变突出词人此时的孤寂之感:风雪声打断了他的思乡之梦,令他更加想念故园的宁静、祥和。“故园无此声”,卒章显志,直接表达了对故园的眷恋。‎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Y ‎ ‎1.《积雨辋川庄作》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首联写了积雨天农家的生活。既表现出诗人心境的闲逸,又体现了田家生活的乐趣。‎ 颔联描绘了两幅意蕴丰厚的画面,绘色绘声,幽深开阔。‎ 颈联写自己的隐居禅寂生活,并把禅理寓于写景之中。‎ 尾联连用两个典故,表明自己淡泊的心志,深化了全诗主旨。‎ ‎2.《旅夜抒怀》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开头四句通过景物描写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后四句即景抒怀。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诗人悲愤的心情。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形象的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情。‎ ‎3.《新城道中》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1)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前二联中的“知”“披”“挂”等词语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联将“晴云”比作“絮帽”,“初日”比作“铜钲”,对景物描述更生动形象,更能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 ‎(2)寓情于景于事。‎ 前三联写了东风、晴云、初日、野桃、溪柳等景物,无不给人以清爽愉悦之感,这也正体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最后一联叙述农家之乐,也是写诗人之乐。‎ ‎4.如何理解《扬州慢》一词中的“黍离之悲”?‎ 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序》中称:《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泉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词的上、下阕各有侧重,通篇与词前小序结合,紧扣“驻”“看”“闻”“想”以抒发“黍离之悲”,并运用联想,以昔日的盛况反衬今日的荒凉,构想巧妙,对比强烈,情景相生,色彩鲜明,加上作者又精通音律,注重词法,写来音律和谐,辞句精练,委婉含蓄,结构严密,体现了婉约派的词风。‎ J ‎ ‎(1)《积雨辋川庄作》‎ ‎(2)《旅夜抒怀》‎ 杜甫 ‎(3)《新城道中》‎ ‎(4)《扬州慢》‎ ‎(5)《长相思》柔而不弱⇒ Z ‎ ‎(1)《积雨辋川庄作》‎ ‎ 这首诗将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紧密结合,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2)《旅夜抒怀》‎ 诗人用高高的船桅来比喻自己的孤独,以星空、明月和江流的宽广及磅礴的气势来反衬人类的渺小,以视野的辽阔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叹,深刻地表现了他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 ‎(3)《新城道中》‎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出巡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赞美了山村人家平和的劳动生活,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4)《扬州慢》‎ 这首词以扬州城眼前的荒凉对比往日的繁华,寄托了词人的哀思,词人感慨今昔,‎ 写下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5)《长相思》‎ 这首词在清丽哀婉又不乏边塞之雄奇的风情描述中,表现了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抒发了词人天涯行役的思乡之情。‎ />>>>>>‎ ‎1.下列各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 )‎ A.辋(wǎnɡ)川庄 摩诘(jí)‎ 蒸藜炊黍(shǔ) 饷(xiǎnɡ)东菑 B.飞白鹭(lù) 啭(zhuǎn)黄鹂 观朝槿(jǐn) 危樯(qiánɡ)‎ C.挂铜钲(zhēnɡ) 西崦(yān)人家 煮芹烧笋(sǔn) 淳(chún)熙丙申 D.夜雪初霁(jì) 荠(jì)麦弥望 戍(shù)角悲吟 胡马窥(kuī) 江 ‎【解析】 “诘”应读“jié”。‎ ‎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A.烟火迟(指久雨后烟火燃烧起来很慢) 饷东菑(动词,指送饭) 漠漠水田(形容广漠无垠) 海鸥何事更相疑(互相)‎ B.危樯(高) 东风(春风) 积雨(连绵不断、下了很久的雨) 铜钲(古代一种铜制的乐器,形状像钟,打击发声)‎ C.弥望(满眼) 夜雪初霁(天由雪转晴) 予怀怆然(悲伤的样子) 杜郎俊赏(眼光很高的鉴赏)‎ D.废池乔木(被战争破坏而未恢复的城池) 那畔行(那边) 风一更(旧时夜间计时单位,每更相当于两个小时) 聒碎乡心(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解析】 相,这里偏指一方,指代人。‎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 A. B. C. D. ‎4.下列各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B )‎ 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B.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C.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D.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解析】 B项为拟人,其余都化用了杜牧的诗句,为用典。‎ ‎5.对《旅夜书怀》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的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伶仃。‎ 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 ‎【解析】 应是“由近及远,由上及下”。‎ ‎6.下面对《新城道中》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春风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他心里愉悦,因而觉得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知道他要去山里,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这一联诗,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B.颔联承接上文,转入对春晨山村晴景的描写:“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这里,诗人选择了“岭上”(山头)、“晴云”(白云)、“树头”(树梢)、“初日”(初升的太阳)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C. 颈联继续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出句“野桃含笑竹篱短”重在描写“野桃”,对句“溪柳自摇沙水清”主要是刻画“溪柳”。前者不明言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而以“野桃含笑”这拟物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反映出来;不直说“野桃”高过竹篱,而以“竹篱短”三字从侧面加以烘托。后者不写溪边柳的枝条被春风吹得摇曳多姿,而写它在自由自在地自我摇动,给人以“溪柳”在主动地翩翩起舞之感。这样写,就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 D.诗的尾联更增添了这种喜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山人及其生活的反映,紧扣一个“乐”字。雨过天晴,春暖花开,景致优美,令人心旷神怡,何况这又是闹春耕的大好时光呢?如此美景良辰怎不使山人倍感欢欣呢?你看西崦(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无不忙着春耕,真是乐在其中,其乐无穷呵!‎ ‎【解析】 拟人。‎ ‎7.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王维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所写山水田园诗,数量多,艺术成就高,最能代表王维的艺术风格。苏轼称他的山水诗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在诗、词、‎ 散文创作三方面都表现出非凡的才能,有“词中之圣”之称。‎ C.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姜夔多才多艺,擅长书法,精通音律。工诗,词尤有名。与辛弃疾、吴文英分鼎南宋词坛。‎ D.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甫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状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 E.清代诗人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国学大师王国维称其为“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的主要成就在于词。其词风格清新隽秀,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 ‎【解析】 有“词中之圣”之称的是姜夔,苏轼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8.《旅夜书怀》首联中“细草”“孤舟”两个意象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这两个意象表现了诗人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样寂寞。‎ ‎9.用简短的文字归纳《旅夜书怀》前后两层的内容。‎ ‎【答案】 前一层写孤舟夜泊河岸的图景;后一层抒发自伤漂泊之情。‎ ‎10.《旅夜抒怀》前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答案】 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这是诗人“旅夜”所见所感。‎ 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景。‎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A.辋(wǎng)川 东菑(zī)‎ 朝槿(jǐn)‎ B.危樯(qiáng) 铜钲(zhèng)‎ 西崦(yān)‎ C.饷(xiǎng)春耕 初霁(jì)‎ 荠(qí)麦 D.怆(cāng)然 豆蔻(kòu)‎ 窥(kuī)江 ‎【解析】 B钲:zhēng,C荠:jì,D怆:chuàng。‎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B )‎ A. B. C. D. ‎【解析】 两个“危”字都当“高”讲。A.迟:①晚,②以……为迟。C.名:①名声,②叫做。D.怀:①心情,②怀中揣着。‎ ‎3.下面对《积雨辋川庄作》颔联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述夏木茂密,境界幽深。‎ B.水田与白鹭两种景象互相映衬、配合,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C.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形成色彩浓淡的差异。‎ D.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取动态,一取声音。‎ ‎【解析】 无“画中有诗”。‎ ‎4.下面对《旅夜书怀》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前两联写景,诗眼在“独夜舟”三字上,其余全属烘托。舟泊于岸,所以首句写岸,次句写舟。称“独舟”者,仅此一舟之谓也;“夜”,用于点明泊舟时间 。这两句勾画了这样一个境界:河边孤零零地泊着一只小船,桅杆高耸;岸上只见小草,不见人家,冷寂得很。‎ B.第三、四句承“夜”字写诗人所见景色: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这难免使诗人感到,在这样的境遇中,一叶小舟显得何等孤单、渺小,它的命运可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而江水的奔流更使他联想到时光的迅速消逝……‎ C.后四句即景抒怀: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官应老病休”是说官职本来应该因自己年老多病而罢休。对此诗人并未有什么不满。‎ D.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 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此诗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 ‎【解析】 “官应老病休”本是反话,诗人的本意是说官并非因“老病休”,此句表现了诗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5.对《扬州慢》词中表现“黍离之悲”的诗句所作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A )‎ A.“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一个“名”字,表明扬州是人们向往的大都市;“竹西佳处”,以杜牧诗句进一步表明扬州的声名远播。总之,开篇8字,即写出耳闻目睹的扬州繁盛景象。‎ B.“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杜牧诗句,想象往昔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热闹兴旺;“尽荠麦”,则表明今日映入诗人眼帘的,竟是一片荒凉。‎ C.“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诗人赋物以人格化,一个“废”字,深刻揭露金兵罪恶的铁蹄对扬州的践踏,对繁华的破坏;如今连水和树都憎恶侵略战争,更况人乎?‎ D.“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如果说上面所写均是视觉与感觉形象的话,此句则写了听觉与感觉——一座空城,更映衬出“清角吹寒”的凄冷和荒凉,更凸现了“黍离之悲”的主题。‎ ‎【解析】 A项的表述,不符合试题的要求——试题要求“表现《黍离》之悲”,而本项所表述的则是昔日扬州的繁华,可见与题意相悖;再者,昔日的繁华,完全是诗人想象中的境界,但本项中却用了耳闻目睹一词,显然错位了。‎ ‎6.下面对《长相思》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此时离故乡并不太远,只是走过了一段山,一段水。第三句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B“ 夜深千帐灯”,夜深人静,帐篷里点上了灯,“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此行队伍之庞大;在这羁旅野外的深夜,思乡之意更浓。‎ C. 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的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祥和。‎ D.“故园无此声”卒章显志,表现了军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解析】 “山一程,水一程”说明离故乡之远。‎ 二、语段精读 阅读这首诗,回答问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7.这首诗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答案】 拟人、比喻、对偶。‎ ‎8.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何特点?‎ ‎【答案】 写景与叙述相结合。前三联以写景为主,后一联以叙述为主。‎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 表达了诗人出巡路上的喜悦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第10题。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0.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 思乡之情。‎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其一①‎ 苏 轼 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 图书②跌宕悲年老,灯火青荧语夜深。‎ 早岁便怀齐物③志,微官敢有济时心。‎ 南行千里何事成,一听秋涛万鼓音。‎ ‎【注】 ①熙宁四年,柳子玉谪官寿春,舟过陈州,以诗赠子由,苏轼与苏辙均在陈州,于是苏氏兄弟均步柳诗原韵分别作诗回赠。本诗就是苏轼回赠柳子玉的两诗中的一首。②图书:本指书籍图谱等文献。这里指文章。③齐物:整顿,使物齐整。‎ ‎1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苏、柳之间感情之深,结合这首诗分析。‎ ‎【答案】 ①苏人生不得意的时候,柳却肯主动寻访(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②两人惺惺相惜,相谈良久(灯火青荧语夜深)。③苏对柳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图书跌宕悲年老、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④苏对柳“南行千里”深表忧虑(南行千里何事成)。⑤苏为柳壮行鼓气(一听秋涛万鼓音)。‎ ‎12.请赏析尾句“一听秋涛万鼓音”的妙处。‎ ‎【答案】 ①补充交代柳子玉寻访的时节。②比喻,表现了秋天风水相激的壮美。③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表达对柳子玉远行的鼓励和祝福。‎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文后各题。 浣溪沙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 姜 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②。‎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③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 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②恶:猛烈,很;禁持:摆布。③亚:接近。‎ ‎13.首句“雁怯重云不肯啼”在上阕中起何作用?‎ ‎【答案】 写出了归雁无声穿过重云时的紧张情状;营造了压抑的气氛;引出了对自己回家路途艰难的描写;作者以归雁自比,委婉地写出近乡情更怯的心理。‎ ‎14.请简要分析上片主要采用的修辞手法。‎ ‎【答案】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雁“怯”重云,画船“愁”过,表达了作者急切归家却遇阻碍的愁苦之情。‎ 四、高考热点 ‎15.下面一段对话有三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指出来,并改正。 林:你尽管安心养病,家里有什么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 李:谢谢。你惦记着我,我就很感激了,还带来些东西,我只好笑纳了。‎ 林:咱哥儿俩,谁和谁啊,你的客气的不要! ‎ ‎(1)“鼎力”使用对象不当,应改为“大力”。‎ ‎(2)“笑纳”使用色彩不当,应改为“愧领”。‎ ‎(3)“你的客气的不要”有日本鬼子说中国话的口味,可改为“你就不要客气了”。‎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姓氏,是表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姓是一种族__①__,如刘姓就有五处起源。许多古姓都从“女”旁,可见__②__。到父系社会后,姓则随父亲。随着子孙繁衍增多,各个分支除保留姓外,另外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后,__③__,遂称“姓氏”。‎ ‎【答案】 示例:_①同姓不一定同源;②我们祖先经历过母系氏族的痕迹;③姓与氏合。‎ ‎17.请参照下列语段的有关思维方式,反驳后面两则材料中的观点。要求符合逻辑,语言简洁明了。 某天,北京大学课间休息时,众教师闲聊起谭鑫培演出的《秦琼卖马》。胡适道:“京剧太落伍,用一根鞭子就算是马,用两把旗子就算是车,应该用真车真马才对!”在场者恭听高论,一时无人应声。黄侃慢慢站起身,说道:“适之,唱《武松打虎》怎么办?”胡适一时语塞,众人哈哈大笑。‎ ‎(1)加拿大外交官朗宁出生于中国,在参选省议员时,反对派大肆宣传他是“‎ 喝中国人的奶长大的,身上一定有中国血统”。‎ ‎(2)生活中,我们批评某些人褊狭的思考或偏激的行为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辩白: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答案】 (1)如果说喝中国人的奶就有中国血统,那么喝牛奶就一定有牛的血统。‎ ‎(2)如果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那么越是无人掌握的就越是真理。‎ 五、读写创新 ‎18.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据《内蒙古晨报》报道,炎炎烈日下,繁华的交通枢纽处,包头一位并不当班名叫温永胜的交警为了疏散堵路的群众,不顾一些人的侮辱谩骂,面对数百拥挤人群,竟然当街下跪,道路渐渐被腾开了,拥堵的车辆开始缓缓前行。但他的这一举动却引起了强烈反响,有人说他做得对,有人说他给警察丢了人……这位交警的当街下跪,究竟是种什么行为?是高度尽责,还是随意屈尊?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在责任和尊严面前,我们究竟该如何舍弃?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请以“警察下跪”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 ‎【写作指向】 ‎ 这道文题所反映的事件是一个热点事件,也是一个焦点事件。事情发生后,全国众多媒体予以关注,并发表了各种不同意见。对警察为疏散堵路群众的下跪之举,赞扬者认为这是情急之下的权宜之计,是一个警察高度责任心的表现(当时他并不当班,他也是过路群众之一),真正要批评的是那些堵路而又不听疏导的群众。反对者认为,警察头顶着国徽,应维护法律的尊严,警察要依法执法,而不是下跪执法。前者侧重于目的意义,后者侧重于法律尊严,只要言之成理,便可立论。‎ ‎【佳作赏读】‎ 许多危机都是可以化解的 ‎——警察下跪的丰富启示 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交警大队交警温永胜,在市区最重要的两条主干道因几十辆自行车和二三百名围观群众的拥堵而陷于瘫痪状态、自己只身一人“周旋在人潮之中,好话说尽,道理讲透,仍无济于事”的紧要关头,“扑通”一声当街跪下,终于感化了众多设置路障者和围观者,使交通秩序渐渐恢复了正常。此事一经披露,立即在各媒体上引起激烈讨论。《北京青年报》‎6月17日《每周评论》版刊出徐迅雷和盛大林的文章,从“下跪的方向”和“对人权的集体漠视”两个角度,分析了温永胜下跪事件的是非得失。‎ 和许多作者及读者一样,我对温永胜在非常时刻的非常举动也怀有一种十分复杂的感情。从相关报道看,温永胜当时并非为了执行任务,而是下班时间路过那个拥堵得一塌糊涂的转盘,如果没有高度的职业自觉意识和责任感,他即便不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悄悄溜走,也完全可以在全力进行现场疏散、同时“紧急联系中队,请求增派警力疏导”的前提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而大可不必出此“下策”,自取其 ‎“辱”。‎ 大凡有点都市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一个地方出现了交通堵塞,无论是交管部门领导,还是某个交警,尽管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他们或多或少都能很自然地找到一些“客观原因”,比如车辆增长超过道路资源的增长,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交通法规意识淡薄,等等,从不会将交通拥堵未能及时疏通一味归结为自己的“无能”,更用不着像温永胜那样,以一种负荆请罪的姿态请求公众的理解与原谅。如果说交通拥堵让交警很着急,那么在许多地方,交通拥堵一定让普通市民更着急,因为与交警相比,普通市民一定是交通拥堵的更大受害者。交警温永胜在原本可以不那么着急的时候心急如焚,在原本可以问心无愧的时候慨然下跪,与某些在交通拥堵现场只会冲着司机和行人大喊大叫的交警相比,特别是与那种平日里东奔西跑到处做秀、一遇到棘手问题却溜得比兔子还快的大人物相比,温永胜的行为充满了浓烈的英雄主义色彩。有人批评他的下跪丧失了作为公民的个人尊严,就算是这样吧,但你不觉得这正体现了一种大勇大义的、无比悲壮的自我牺牲精神吗?‎ 一个普通人的下跪也可能十分之惨烈,比如饱受卖淫犯罪团伙摧残的小女孩给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下跪,请求敦促查处久拖不决的案件;或者一贫如洗的老农向乡镇干部下跪,请求将提留款宽限几天。但都只能是普通人的下跪,即便成了新闻,似乎也不足以防止其他普通人下跪事件的继续发生。温永胜是一个公民,同时还是一个人民警察,他的下跪除了被认为丧失了公民的个人尊严,还被不少人视为损害了头顶上的国徽的尊严、“意味着法律的某种屈服”,事情因此显得格外沉重而且严重。作为人民警察的温永胜既然是代表政府在执行公务,他向设置路障者和围观者下跪,就是在向他们做出低姿态,表示寻求谅解、请求配合的诚意。虽然并非所有的设置路障者和围观者都能认识到这层关系,在彼时彼地,他们中有人也许更多地受到温永胜个人行为的感动,觉得应当适可而止,不能“欺人太甚”、“得理不让人”,于是“人群开始骚动了,道路渐渐被腾开了,拥堵的车辆开始缓缓前行”……但在这个过程中,温永胜仿佛是一个中介,他用自己的下跪行为,“替”政府化解了群众的情绪,得到了群众的谅解。也许这是一个冒险,但他毕竟成功了。他有理由为自己感到庆幸,假如群众不知好歹,失去了人之常情,对他的低姿态仍然不领情不买账,或者不认可他的警察身份,即不认为他的下跪能够代表“法律的某种屈服”,那么恕我愚钝,我想象不出将会出现什么后果。‎ 通过铁面无私、严肃无情的执法手段不能解决的问题,最终通过情绪化的呼吁、人性化的请求得到了一个相对圆满的结果,交警温永胜当街一跪疏通拥堵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启示。相关报道中,“(转盘处)几十辆自行车一字排开”、“(温永胜)一字一句地说:‘有什么事情我们可以商量、可以解决,大家不要再堵路了,你们站在这里半小时,这里的交通至少要堵上两个半小时……’人群里不时传来谩骂声,还有人扔饮料瓶……温永胜没有躲闪,一直就跪在那儿,足足有10分钟”‎ 足以证明,这不会是一起单纯的交通拥堵事件,而很可能是由于某个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引发了一些群众的情绪,在交通要道上造成了混乱。解决这样的问题,既非交警温永胜的职权,也不是他的擅长,但由于相关职能部门和官员的缺位,不由分说把他推向前台,他不能以一个党政领导的身份,从政治或行政的“专业”角度向群众晓之以理,进行现场办公,但又不忍心临阵脱逃,他只能用丧失个人尊严、牺牲自身权利的方式向群众动之以情,恳求群众别再“为难”他(报道说,一位长者对着人群喊:“‘男儿膝下有黄金’哪,他是一个警察,我们不要再让这位同志为难了”),别再“为难”政府。‎ 有作者从理智上很反感温永胜的下跪,认为“交警当街跪下,群众心头一热,交通阻塞的问题算是解决了,可导致交通阻塞的问题还在,‘跪’无法掩盖这一点,也不能掩盖这一点”。不过我想提醒这位作者注意,解决问题有行政手段和情感手段两种选择,针对迫在眉睫的交通拥堵问题,温永胜采取了温和的情感手段,现在看来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至于温永胜的下跪无法也不能掩盖的那些“导致交通阻塞的问题”,当然肯定要比交通阻塞问题复杂,今后如何解决,也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其中不应排除用政治手段辅之以情感手段的可能。政治不是无情物,政治应该是有道德的、富于人情味的政治。我想起了秘鲁前总统贝拉文蒂的一次演讲。1964年初,秘鲁爆发政治危机,各地大学生纷纷赶赴首都利马,在总统府所在地的普拉沙·得爱尔玛斯广场举行集会,群情激愤。在局势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在未携带武器的护卫队的陪同下,贝拉文蒂放下国家元首的架子,来到学生中间,向他们发表了一篇感人肺腑的演说:“你们穿过平原,越过大山,你们忍饥受冻,历尽艰辛来到这里。在表明我的立场之前,首先,作为一个热爱秘鲁的公民,我要从心底里感谢聚集在这里的每一个公民的忧国之情,并且奉上我的友情。在你们的热情面前,我无法替自己辩解,只是希望把所有的事实真相毫无保留地告诉你们,与你们一道来考虑解决的办法……你们今天的行动和诚意,将会载入秘鲁的史册。”贝拉文蒂坦诚地交代了当前的困难和正在采取的措施,他的演说引起了大学生的同情,怒吼声与鼓掌声的比例骤然倒转,反对总统的集会很快变成了支持总统的集会。(转引自高桥敷《丑陋的日本人》,作家出版社1988年,第51页)‎ 中国交警温永胜的下跪化解了一场交通拥堵,秘鲁前总统贝拉文蒂的演讲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温永胜的下跪不是表演,而是发自内心;贝拉文蒂的演讲不是训话,而是表达了真情实感。有了这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许多危机都是可以化解的,而且,许多危机也许根本就不会发生。‎ ‎【名师点评】 ‎ 本文从具体分析事件的发生过程入手,对温永胜的当街一跪作了实事求是的肯定和赞扬。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进行了两组对比,一是将某些交管部门领导或交警,在某个地方出现了交通拥堵时总爱或多或少地找一些“客观原因”为自己开脱的行为与温永胜以一种负荆请罪的姿态请求公众的理解与原谅的行为构成了对比,表明了温永胜此举的可贵。二是将中国交警温永胜的下跪与秘鲁前总统贝拉文蒂的演讲作了比较,认为两者的成功靠的都是真诚。作者由此得出结论:有了这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许多危机都是可以化解的。作者的语言虽没有咄咄逼人之势,但却令人心悦诚服。‎ 第二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 一、(12分)‎ ‎1.下列加点词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B )‎ A.捣衣砧(zhēn)  碣(jiē)石  岩扉(fēi)‎ B.耆(qí)旧 槎(chá)头 瀛(yíng)洲 C.澹澹(dàn) 长嗟(chā) 鸾(luán)珮 D.东南坼(chāi) 垆(lú)边 皓(hào)腕 ‎【解析】 A碣:jié,C嗟:jiē,D坼:chè。‎ ‎2.选出对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 A )‎ A.信难求(实在) 向来(原来) 出类拔萃(超出)‎ B.忽已暝(天黑) 危樯(危险) 因人成事(根据)‎ C.鸾回车(运转) 涕泗(鼻涕) 隽语妙句(隽永)‎ D.东南坼(裂开) 觉时(睡觉) 追云逐月(追随)‎ ‎【解析】 B项,危:高;因:依靠。C项,涕:眼泪。D项,觉:睡醒。‎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一些患者误信某些所谓专家的言论,以多吃某种蔬菜来代替必需的药物治疗,这种做法无异于缘木求鱼,有时还有很大的危害性。‎ ‎②已公布的山东疫苗案涉案名单中无任何监管机构。但是,如果监管机构不“开绿灯”和“保驾护航”,这些问题疫苗如何能够登堂入室地混迹市场?‎ ‎③狭窄的空间和刻板的作息,会让人对航母生活产生厌倦,但航母梦的追梦人却甘之如饴,他们执着的追求凝结着奋发进取、刚决果毅的精神。‎ ‎④在围棋人机大战中,AIphaGo以4:1的比分战胜了人类顶尖棋手,虽然关于“人工智能”的热议纷纷扬扬,但归根结底还是人类与人类的较量。‎ ‎⑤在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后,中国儿童文学界不少人弹冠相庆,认为曹文轩此次获奖,令公众对儿童文学有了深刻的思考。‎ ‎⑥今年中秋、国庆期间,各级纪委继续加大明察暗访力度,严肃查处了一批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背道而驰的顶风违规、违纪行为。‎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③④⑥‎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使用正确。②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此处用错对象。③甘之如饴:感到像糖那样甜。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使用正确。④纷纷扬扬:形容雪花飘落的样子。此处应为“沸沸扬扬”。⑤‎ 弹冠相庆: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贬义词。此处误用褒贬。⑥背道而驰: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比喻方向、目标完全相反。使用正确。‎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A.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杜甫的《登岳阳楼》都属于近体诗。‎ B.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我们学习过他的《春晓》《过故人庄》等诗。‎ C.王维是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字摩诘。苏轼评价其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D.宋词按流派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代表是柳永、李清照和姜夔。《扬州慢》是姜夔的代表作。‎ ‎【解析】 A项,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属于古体诗。‎ 二、(9分)‎ 阅读下面节选的文字,完成5~7题。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下面对句子中词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且放白鹿青崖间  且:暂且 B.须行即骑访名山  须:等到 C.古来万事东流水  万事:即所有的事物 D.世间行乐亦如此  此:即指后文的访名山 ‎【解析】 “此”应借指梦游中的其乐融融之景。‎ ‎6.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的“安”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 A.君安与项伯有故 B.沛公安在 C.安得广厦千万间 D.风雨不动安如山 ‎【解析】 A.怎么;B.哪里;C.哪里;D.安稳。‎ ‎7.对选文末句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B )‎ A.这两句诗唱出了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者的心声。‎ B.这两句诗是诗人愤然添加的,是诗外之句,删去后并不影响诗的整体性。‎ C.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投去的蔑视一瞥。‎ D.这两句诗一吐诗人在长安受权贵排挤的闷气,点明全诗的主题。‎ ‎【解析】 本诗表面上看是一首游仙诗,但诗人之所以向往神界是因为对现实不满。‎ 三、(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 杨播,字延庆,自云恒农华阴人也。祖真,河内、清河二郡太守。父懿,延兴末为广平太守,有称绩。高祖南巡,吏人颂之,加宁远将军,赐帛三百匹。播本字元休,太和中,高祖赐改焉。播少修整,奉养尽礼。以外亲,优赐亟加,前后万计。进北部给事中。诏播巡行北边,高祖亲送及户,戒以军略。未几,除龙骧将军。与阳平王颐等出漠北击蠕蠕,大获而还。高祖嘉其勋,赐奴婢十口。迁武卫将军,复击蠕蠕,至居然山而还。随车驾南讨,至钟离。师回,诏播领步卒三千、骑五百为众军殿。时春水初长,贼众大至,舟舰塞川。播以诸军渡淮未讫,严陈南岸,身自居后。诸军渡尽,贼众遂集,于是围播。乃为圆陈以御之身自搏击斩杀甚多相拒再宿军人食尽贼围更急高祖在北而望之既无舟船不得救援水势稍减,播领精骑三百历其舟船,大呼曰:“今我欲渡,能战者来。”贼莫敢动,遂拥众而济。高祖甚壮之,赐爵华阴子,寻除右卫将军。后从驾讨崔慧景、萧衍于邓城,破之,进号平东将军。时车驾耀威沔水,上巳设宴,高祖与中军、彭城王勰赌射,左卫元遥在勰朋内,而播居帝曹。遥射侯正中,筹限已满。高祖曰:“左卫筹足,右卫不得不解。”播对曰:“仰恃圣恩,庶几必争。”于是弯弓而发,其箭正中。高祖笑曰:“养由基之妙,何复过是?”遂举卮酒以赐播曰:“古人酒以养病,朕今赏卿之能,可谓今古之殊也。”从到悬瓠,进爵为伯。景明初,兼侍中,使恒州,赡恤寒乏。出除安北将军、并州刺史,固辞,乃授安西将军、华州刺史。至州借民田,为御史王基所劾,削除官爵。延昌二年,卒于家。子侃等停柩不葬,披诉积年,至煕平中乃赠镇西将军,并复其爵。‎ ‎(选自《魏书·杨播传》,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乃为圆陈以御之/身自搏击/斩杀甚多/相拒再宿军人/食尽/贼围更急/高祖在北而望之/既无舟船/不得救援/‎ B.乃为圆陈以御之/身自搏击/斩杀甚多/相拒再宿军人/食尽/贼围更急/高祖在北/而望之既无舟船/不得救援/‎ C.乃为圆陈以御之/身自搏击/斩杀甚多/相拒再宿/军人食尽/贼围更急/高祖在北而望之/既无舟船/不得救援/‎ D.乃为圆陈以御之/身自搏击/斩杀甚多/相拒再宿/军人食尽/贼围更急/高祖在北/而望之既无舟船/不得救援/‎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作答本题,可找出各项所断不同之处,然后进行比较,确定正误。第一处不同为“相拒再宿军人/食尽”和“相拒再宿/军人食尽”,“相拒”即相互抗拒之意,“再宿”即两个昼夜,由此可知,必须在“再宿”后断开。而“军人”为“食尽”的主语,其后不可断开。排除A、B两项。第二处不同为“高祖在北而望之/既无舟船”与“高祖在北/而望之既无舟船”,句中“在北”修饰“望之”,“而”是表修饰的连词,“而”前不可断开。排除D项,选择C项。‎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关于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人际关系及社会秩序的一整套规范。‎ B.华阴子是高祖作为恩宠赐予杨播的爵位,子表示爵位的等级,华阴表示封地的名称。‎ C.上巳是古代节日名,汉以前定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有修禊之俗,以祓除不祥。‎ D.朕表示第一人称代词“我”,是古代最高统治者专用的自称,太后听政时亦可自称朕。‎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太后听政时亦可自称朕”说法不当,太后听政不称朕。‎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杨播出身显贵,世代为官。他的祖父、父亲均官居太守,他的父亲曾因任期之内政绩卓著,官吏百姓无不称颂而得到高祖的嘉奖。‎ B.杨播善战有谋,屡建战功。曾与阳平王元颐从漠北进击蠕蠕,大获全胜而还;在随皇帝南征回师时,率军殿后,待诸军渡河后,方突围过河。‎ C.杨播长于箭术,获得赞誉。在一次赌射中,在元遥射中箭靶正中心时,杨播不甘示弱,弯弓而发,正中箭靶。高祖以养由基作比,夸赞他的箭法。‎ D.杨播借占民田,被削官爵。杨播在担任地方官时,虽能救济抚恤穷困百姓,但却借占百姓的田地为己用。因此被御史王基弹劾,免去官职。‎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借占百姓的田地为己用”不当,文中只说“借民田”,“为己用”在文中无根据。‎ 第Ⅱ卷(120分)‎ 四、(23分)‎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诏播巡行北边,高祖亲送及户,戒以军略。(5分)‎ 译文:(高祖)下诏让杨播巡视北方边境,亲自送诏书到(杨播)家,将军事上的策略告诉他。‎ ‎(2)子侃等停柩不葬,披诉积年,至煕平中乃赠镇西将军,并复其爵。(5分)‎ 译文:(杨播的)儿子杨侃等人停留棺柩不下葬,陈诉多年,到熙平年间,(朝廷)才追赠杨播为镇西将军,并恢复他的爵位。‎ 参考译文:‎ 杨播,字延庆,自称是恒农华阴人。祖杨真,河内、清河二郡太守。父亲杨懿,延兴末年任广平太守,有可称誉的政绩。高祖南巡,郡中官吏百姓称赞杨懿,皇帝加授他宁远将军,赐帛三百匹。杨播本字元休,太和年间,高祖赐改字延庆。杨播少年时代即仪表不凡,奉养双亲竭尽礼度。因是皇帝外亲,朝廷一再加给他优厚的赏赐,累积所赏以万钱计算。后升北部给事中。(高祖)下诏让杨播巡视北方边境,亲自送诏书到(杨播)‎ 家,将军事上的策略告诉他。不久,授任龙骧将军。杨播与阳平王元颐等人领兵到漠北出击蠕蠕,大胜而归。高祖嘉许他的功劳,赐给他奴婢十人。升任武卫将军,又领兵出击蠕蠕,到居然山后撤退。跟随皇帝向南讨伐,到钟离。大军返回,皇帝下诏让杨播统领步兵三千、骑兵五百为大军殿后。当时春水初涨,贼兵大量到来,舟船战舰塞满河道。杨播考虑大军仍未全部渡过淮河,在南岸严密布阵,亲自站在最后。各军渡过淮河后,敌军云集,于是围住了杨播的兵马。杨播把士兵摆成圆阵以抵御敌人,亲自搏杀冲击,斩敌很多。两军相持了两个昼夜,杨播部下粮草已尽,敌人围攻更加凶猛。高祖在北岸观望杨播,但自己没有船只,无法救援。淮河水势稍退,杨播率领三百精锐骑兵越过敌兵船只,大叫说:“现在我要渡河,能战的就上前来。”敌军无人敢行动,于是杨播带领军马渡过淮河。高祖十分称赞他的壮举,赐爵华阴子,不久又授任右卫将军。后来,杨播又跟随皇帝在邓城讨伐崔慧景、萧衍,破敌,朝廷进其号为平东将军。当时皇帝在沔水炫耀军威,上巳日摆下宴席,高祖与中军、彭城王元勰赌射箭,左卫元遥在元勰一队,而杨播属于皇帝一队。元遥射中箭靶正中心,已得满分。高祖说:“左卫已得满分,右卫不得不停止射击。”杨播回答说:“仰靠圣上的恩德,或许可以一争。”于是弯弓发射,他的箭也正中靶心。高祖笑着说:“养由基箭术的妙处,又怎能超过这呢?”于是举着卮中酒赐给杨播说:“古人用酒来养病,朕今天犒赏你的才能,可以说是古今的不同。”随从皇帝到悬瓠,进封伯爵。景明初年,兼任侍中,出使恒州,救济贫寒百姓。后朝廷授他外任安北将军、并州刺史,他坚决推辞,于是授他为安西将军、华州刺史。到任之后,借占老百姓的田地,为御史王基所弹劾,削除了官爵。延昌二年,在家中去世。(杨播的)儿子杨侃等人停留棺柩不下葬,陈诉多年,到熙平年间,(朝廷)才追赠杨播为镇西将军,并恢复他的爵位。‎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8分)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②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 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②苍:苍天。‎ ‎(1)以下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E )‎ A.诗歌开篇写诗人面对萧瑟秋景,心乱如丝。一个“乱”字,统领后文作者积蓄已久的种种愁思怨意。‎ B.“小摇落”指秋风摇落片片黄叶,让人联想到诗人如同黄叶般飘零沦落的身世和命运,触景而生情。‎ C.颈联作者直斥奸佞小人,表明自己道义犹存,苍天可鉴,既有对小人的愤恨,也有对自己人格的自信。‎ D.作者一生历经宦海沉浮,在华发苍颜的晚年更遭贬谪,身陷不幸又衰老憔悴,激起了读者更多同情。‎ E.“挂衣冠”指辞官归隐,而辞官归隐在此时此刻已太迟,‎ 更深一层写出作者贬官之后的愤懑无奈。‎ ‎【解析】 A项,“乱”字统领全文种种愁思怨意错,统领全文感情的是“羁绪”二字。E项,“愤懑无奈”错。最后一句意思是作者深陷政治漩涡,如今想辞官归隐也太迟,表达的是悔恨之情。‎ ‎(2)请简要分析本诗颔联用典的作用。(4分)‎ ‎【答案】 用了屈原被流放和白居易被贬逐的典故。‎ 作用:①内容上,借屈原和白居易被贬之事写出了自己遭受冤屈、谪官异乡这一现实。②主旨上,以屈原和白居易自喻,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品德高尚、节操坚贞。‎ ‎13.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5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三句是:“__元嘉草草__,__封狼居胥__,__赢得仓皇北顾__”。 ‎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表现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有阔大境界和崇高理想的诗句是:“__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顔__”。‎ 五、(2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岳阳楼①‎ 刘仙伦 八月书空雁字联,岳阳楼上俯晴川。‎ 水声轩帝钧天乐②,山色玉皇香案烟。‎ 大舶驾风来岛外,孤云衔日落吟边③。‎ 东南无此登临地,遣我飘飘意欲仙。‎ ‎【注】 ①本诗写于高宗建炎二年(1128)秋,作者从靖康元年(1126)春避难南奔,至此已经流浪三年。②轩帝:华夏始祖黄帝轩辕氏,传说黄帝在洞庭湖演奏咸池之乐。钧天乐:钧天广乐的简称,是神话中天帝的音乐。③吟边:思绪所到之处,此处指天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C )‎ A.诗人以岳阳楼为立足点,或仰望俯视,或近观远跳,从多角度描写了洞庭湖的景观,抒发了热爱自然、宠辱皆忘的愉悦心情。‎ B.第一句既点出登楼的时间,也描写了高空开阔、雁行书字的景象,与下联湖面水势相互映衬,显得空间辽阔广远。‎ C.第二句又对颔联、颈联有统领作用,下两联都是俯视“晴川”所见具体景物。此处“晴川”不同于“晴川历历汉阳树”中的“晴川”。‎ D.洞庭湖浪涛声声,仿佛轩辕黄帝在湖边演奏着天神的音乐,远处连绵的群山,烟岚笼罩,好像玉皇大帝香案上的迷蒙轻烟。‎ E.颈联由近及远,有近处“大舶驾风”的雄壮美,还有远处日落天边的瑰丽美,‎ 整个画面丰富多彩,刚柔相济,境界开阔。‎ ‎【解析】 A项,“抒发了热爱自然、宠辱皆忘的愉悦心情”错,此处诗人抒发的是对南宋政局不满、暂得逍遥的思想感情。C项,“都是俯视‘晴川’所见具体景物”错,不全是俯视,还有其他视角。‎ ‎15.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结尾点题,收束全诗。诗句最后回扣了题目“题岳阳楼”和第二句,以情感收束全诗。②与“东南地”对比,避难南奔,流浪至此,卒章显志,表达了对南宋政局的不满。③同时抒发感情,写诗人登岳阳楼的感受,飘飘欲仙,暂忘烦忧。‎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玉楼春 欧阳修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①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注】 ①春容:如春风妩媚的颜容。此指别离的佳人。②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BE )‎ A.两首词的字数都不足58字,属于词中的小令;由上、下两片构成,又属于双调。‎ B.欧阳修的词首句“尊前”,意为尊重友人,词人准备向朋友提出告别,而对方已惨咽,可见相知之深,相别之苦。‎ C.苏词写到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词作寄寓了作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D.在苏词中,面对难以排解的苦闷,作者认识到,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于是作者决定暂且抓紧时机,借吟诗饮酒以自娱吧!‎ E.欧阳修的词实写了洛阳的牡丹在春天里绽放的美景,而苏词则着力描写作者在超然台上看到的暮春景象。‎ ‎【解析】 B项,“尊前”理解错误,“尊前”即“樽前”;E项,“欧阳修的词实写了洛阳的牡丹在春天里绽放的美景”分析不正确,洛阳牡丹是虚写,而非眼前实景。故选BE。‎ ‎17.请指出两词在情感变化上的相同点,并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都是由快乐——愁苦——超脱(在春日里却生发出无限惆怅,结尾又跳出愁绪,自我调节)(直接说“愁苦——自我调节”,也可以)②欧阳词开篇对欢宴美人,但想到“归期”便“‎ 惨咽”“肠寸结”,后又以“看尽洛阳花”“容易别”冲淡现实中的苦别。③苏词上片眺望春色烟雨,满城大好风光,下片触景伤情,“咨嗟”思乡。最后以诗酒自娱,自我排遣。注意:两首词情感变化的相同之处,都是由眼前惆怅与悲伤的感情转向洒脱、乐观的心态。告诉自己时光易逝,要及时把握时机,珍惜眼前的时光,尽力去做能做的事,不负光阴。‎ 六、(15分)‎ ‎18.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按照要求续写。要求:①点明主题;②语意连贯;③不超过35个字。(4分) 乌鸦又衔着一块肉在树上休息,一只狐狸来到树下。‎ 乌鸦想,他肯定又是来奉承我的。这回我可不上他的当了。任凭他把好听的话说上十箩筐,我也不理他。‎ 谁知,狐狸却开口大骂起来:“你这臭嘴婆娘,顶风臭十里!穿一身丧服,叫人看了就作呕!还有你那破嗓子,比驴叫还难听100倍!”‎ 乌鸦没料到狐狸会来这一手,听着听着,便气得浑身打战。她刚开口回骂,肉从嘴里掉下来,狐狸叼着肉,一溜烟儿跑了。‎ 乌鸦叹息道:“看来,要想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御不了奉承不行,抵御不了谩骂也不行啊!”‎ ‎19.根据情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罗锋考入西工大后,在忙于学习的同时,也和不少同学一样参加了不少社团,但他还是不知道该怎样过好大学生活。他去向李院士请教。‎ 听完了他的述说,李院士问:“你知道在野外探险中什么情况下最容易迷路吗?”‎ ‎“①______________。”罗锋说。‎ ‎“没路,可以走出一条路来。迷路往往不是在没路的情况下出现的。”李院士说。‎ ‎“②______________?”罗锋不解地问。‎ ‎“③______________!”李院士说,“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只有在迷失了方向、找不到方向的时候,才最容易迷路。”罗锋陷入了沉思,若有所悟。‎ ‎【答案】 ①当然是在没路的情况下最容易迷路__②那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呢__③是在没有了方向感的情况下啊 ‎20.所谓“演绎推理”,是指从一般性的前提得出特殊性的结论的推理。演绎推理中最常见的是“三段式”推理,它由两个前提(即一般性前提也称大前提与特殊性前提也称小前提)和一个结论(特殊性结论)组成。请参照以下例句,写出完整的“三段式”推理。(6分) 例:贪赃枉法的人是一定会受到惩罚的,和珅一贯贪赃枉法,所以,和珅是一定会受到惩罚的。‎ ‎①知识分子是应该受到尊重的,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知识分子是应该受到尊重的,人民教师都是知识分子,所以,人民教师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②圣贤是不会有过错的,我们不是圣贤,所以,我们不可能不犯错误。‎ 七、(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不知何时起,“弱势群体”开始频见于报端和网络。目前人们提得最多的弱势群体有:贫困农民、城镇下岗工人、进入城市的农民工(简称民工)、私企小煤窑矿工、童工、无助的妇女、遭歧视的残疾人、贫困学生,等等。弱势者最需要帮助,一位学者说得好:“帮助弱势群体,要有具体可操作的措施,要全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关爱互助环境。首先,要形成共同关爱改革中弱势群体的环境。”同学们,也许你的家庭已属于弱势群体,也许你的亲戚朋友已列入弱势群体,当然,也许你还没有感受到身处弱势的切肤之痛,但当你耳边响起韦唯的歌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时,你心灵深处一定会掀起一道“博爱”弱势者的感情波澜,涌起一股同情不幸者的悲悯情怀。‎ 请你以“面对弱势群体”或“关注弱势群体”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体裁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向】 ‎ ‎“面对”也好,“关注”也罢,都必须处理好写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对于客体,应该有较为充分的了解。比方说,弱势群体的经济地位和生活境况,他们的感情态度和心理压力,他们的要求和呼声,特别要注意收集有关的典型事例,挖掘弱势群体产生的历史根源、现实环境和个人因素。写作主体自身要调整好感情和理智的关系,一方面必须怀有一颗悲悯善良之心,敢于抒写真情真感;另一方面对复杂纷纭的社会现象也应当进行具体的、符合理性的分析,不可轻下断语,无限上纲。至于材料的选择,既可以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身边事例,也可以是见诸各种媒体上的报道。感情态度上,也可“多元并进”,从不同侧面表达自己的爱憎,以便丰富文章的情感内涵。‎ ‎【佳作赏读】‎ 请尊重弱势者的人格 据《中国青年报》‎2002年4月17日报道,仅仅因为一块蛋糕,一位在新疆打工的两个孩子的母亲选择了跳车。事情是这样的:这位妇女突然横穿马路,一辆公交车紧急刹车,致使车上10多名乘客全部摔倒。一名提着蛋糕的女乘客一屁股坐在了蛋糕上,她要求司机赔钱,司机说让穿马路的打工女负责。打工女被车上的乘客硬拉上车,并被乘客守在车上一个靠窗的位置。在汽车驶出几公里后,打工女飞身跳出了车窗。这位打工女的行为确实有违常规,但必须承认,对城里人的畏惧感是造成这次意外事故的深层原因。可以断言,畏惧者的畏惧实源自强势者的人格压迫。‎ 曾读到《好心的尴尬》一文,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作者储瑞明因同情两个十五六岁的小民工,送给他们每人一身半新半旧的衣服。小民工就因为这身衣服被民警怀疑为小偷,将他们铐了起来,直到作者出面作证后,才脱了身。手铐解掉后,那个穿着作者儿子校服的孩子一边脱衣服一边哭着说:“叔叔,你的衣服还给你,我不要了……你们城里人怎么就看不起我们这些民工呢?”储先生禁不住议论道:“这究竟是谁的错?我,民警,还是我们这个城市、这个社会?”窃代为答曰:社会患有人格歧视病,还病得不轻。‎ 民工遭受歧视,不予上纲上线,说得浅俗一点是城里人“欺生”;那么未离开本乡本土的农民呢?事例太多,这里先举两个与“下跪”有关的。‎2001年1月11日《人民公安报》报道:某地村民,因长期受当地农村基层干部的欺压盘剥,忍无可忍,但又上告无门,在地区副专员来村里视察时,全村300口人齐跪于专员的轿车前请愿。副专员毫无同情心,称是“跪着的暴动”。‎2001年6月18日《法制日报》报道:河南光山县一位局长胡某在接待一位来反映问题的老农时,老人给他下了跪,他竟大发雷霆后拂袖而去。原因是局长认为“老人给年幼者下跪不吉利”,并进一步说明,“前几年我遇到两个女的给我下跪,当年腰疼了5个月,现在还没好”。或许有人会说,都怪这些人骨头软,干脆挺直腰板抗争反而没人敢欺。这话顶多只说对了一半的一半,“人在屋檐下,谁敢不低头”。请看:河南省某县一派出所所长,严刑拷打一农民,农民反抗道:“你这是犯法的,我要告你!”这位所长冷笑道:“我什么人都怕,就不怕你们农民!”(徐润《有关农民》,《检察日报》‎2001年9月28日)这是公开表示对农民的鄙视。甚至,农民做了好事在受表彰时也低人一等。‎1998年1月12日,山西省河津市发生了一起抢劫银行事件。一名歹徒将工行营业员谭红梅打昏,正欲实施抢劫时,听到惨叫声的张平娃等三位农民赶到出事地点并与歹徒殊死搏斗,最后生擒歹徒。后来,营业员谭红梅成了“巾帼英雄”,该市还发号召“向谭红梅学习”,而张平娃等捉贼英雄则成了“无名英雄”。事后,河津市委政法委书记张有荣解释说:“因为张平娃是农民,没有单位上报。”在有些人眼里,农民就这么贱!说农民软弱的,别站着说话不腰疼!‎ 弱势群体的人格遭践踏固不必说,有时候为弱势群体说话办事者也要自贬人格。‎2001年12月30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某县残联理事长到县国土局办一个用地证,局长都同意了,可承办的股长就是不办,还扬言“就算给我磕头也不办”。结果,50多岁的残联理事长给40多岁的股长足足跪了5分钟,问题仍未得到解决!这叫被弱势者连累而跪!‎ 现在,大家该明白了吧,本文开头叙述的那件“跳车事件”实际上是弱势者长期遭受强势者人格压迫而造成心理畸变的结果。下跪求助还被诬蔑为“跪着的暴动”,弱势者的尊严何在?某些得势者做人的良知何在?社会的公理何在?要知道,污辱是比冷漠更大的伤害,对于弱势者,物质上的帮助是迫切的,但人格的尊重也许意义更为深远。‎ ‎【名师点评】 ‎ 让事实讲话是本文的第一大特点。打工女跳车,小民工退衣,弱势者和为弱势群体讲话办事者下跪,都说明了弱势群体处境的困窘和欺压者的冷酷无情。带着感情说理是本文的第二大特点。“畏惧者的畏惧实源自强势者的人格压迫”,“社会患有人格歧视病”,“说农民软弱的,‎ 别站着说话不腰疼”,哪一句不热得发烫?“弱势者的尊严何在?某些得势者做人的良知何在?社会的公理何在?”连珠炮似的质问更如火山喷发,烧灼着人们的情感神经。‎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目标导航 ‎1.把握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的一般特点。‎ ‎2.有感情地吟咏、诵读古典诗歌,感受古典诗歌的音乐美。‎ ‎3.深刻理解古典诗歌作品蕴含的情感。‎ 内容概说 这个单元的学习,主要目的是领悟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读出诗歌特有的诗境和诗情。‎ ‎“赏析示例”是李白的《将进酒》,学习此诗要掌握三言七言交错的读法,体悟诗歌豪放的基调及复杂的思想感情。‎ ‎《阁夜》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在夔州府西阁之夜的见闻及感想,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心情沉重,调子低沉。‎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是一首描写音乐的杰作,主要通过想象描写音乐给人、物、神的感受,突出音乐的艺术效果,风格独特。‎ 李煜的词《虞美人》表达了失去国家后的悲愁,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艺术上独树一帜。‎ ‎《苏幕遮》是周邦彦的一首名篇,通过咏荷花表达思故乡、思念亲友的情怀,善于烘托和炼字,感情真挚,风格清新。‎ ‎“推荐作品”共五篇课文,时间跨度大,体裁各不相同,同学们可在老师或资料的帮助下自由选择赏析。‎ 赏析指导 这个单元赏析的重点首先是掌握其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领悟其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其次是细心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 从“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角度鉴赏诗歌需要我们在接触作品之初,首先要掌握其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然后才能领悟其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中国上古时期的诗歌作品,都是配乐演唱的,或者原来就是歌词,所以并没有特别的诗律规定,其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拍和押韵等方面,朗读时应把重点放在对作品中韵脚和节拍的把握上。‎ 我们在朗读古典诗歌作品时,除了应该掌握作品本身的声律特点外,更要细心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读、吟咏,以充分体现出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中国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大多是因情选词,按词定韵。一般说来,韵字开口度越大者,越容易表现昂扬之情;开口度小、音阻大者,则易与凄婉之情吻合。我们在朗读、吟诵时,不应仅凭主观理解,要充分尊重古诗音韵的搭配规律,注意字音所蕴含的感情色彩。其次要注意作品整体的感情风格,读出作品特殊的诗境和诗情来。但是,有些作品本身的感情是起伏变化的,所以我们在朗读时就要在理清诗意的基础上,自然顺应作品音节的变化和作者情绪的发展。另外,我们在朗读、吟诵一些意境优美的作品时,还要在脑海中浮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读出诗情画意来。‎ 赏析示例 将进酒 ‎1.熟读背诵这首诗,品味诗的语言美。‎ ‎2.品味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流畅气势。‎ ‎3.鉴赏这首诗使用的夸张手法和浪漫主义风格。‎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不知由于何种原因,李白先世谪居条支或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李白就出生在那里。大约在他五岁时,随家从碎叶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他父亲何以要隐瞒名字,因何迁居蜀,成了千古之谜。不过这可能是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李白说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早期曾受过很好的教育。‎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附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2.了解背景 本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四五年,也就是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后约八九年。当时唐玄宗沉溺于女色,不理朝政,奸臣当道,社会一片黑暗,作者对国事有热烈的感情、远大的理想,但在那样的封建社会里,常常遭排挤,受打击,于是在与好友相聚宴饮之时,借酒兴抒发郁积胸中的块垒。虽然整首诗基调是豪放的,但其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既强烈地表现出一种蔑视世俗与权贵的精神,又表现出他“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高度自信,还反映出悲叹命运的无常,“同销万古愁”,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意译即为“劝酒歌”,“将(qiānɡ)”即“请”,所以古词有“将进酒,乘犬臼”的说法。诗人在此借题发挥,尽吐胸中的不平之气,也流露出施展抱负的愿望。‎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将(qiānɡ)进酒     岑(cén)夫子 馔(zhuàn)玉 咨(zì)欢谑(xuè)‎ 沽(ɡū)取 千金裘(qiú)‎ ‎2.掌握通假 径须沽取对君酌(“沽”通“酤”,买)‎ ‎3.一词多义 ‎(一)虚词 ‎(1)且 ‎(2)与 ‎(二)实词 ‎(1)将 ‎(2)足 ‎4.古今异义 ‎(1)人生得意须尽欢 得意 ‎(2)古来圣贤皆寂寞 寂寞 ‎5.词类活用 ‎(1)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为动用法,为……而悲)‎ ‎(2)钟鼓馔玉不足贵(名词活用作动词,鸣钟击鼓作乐,吃喝)‎ ‎(3)陈王昔时宴平乐(名词活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4)与君歌一曲(名词活用作动词,唱歌)‎ ‎6.特殊句式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省略句。“天上来”前省略了介词“于”)‎ ‎(2)陈王昔时宴平乐。(省略句。“平乐”前省略了介词“于”)‎ ‎(3)主人何为言少钱。(宾语前置句,即“为何”)‎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如何理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入大海。作者运用夸张手法,把读者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边,让读者在观赏黄河壮观景象的同时,领略隐藏在诗句中的人生观——人生得意须尽欢。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落,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韵律。‎ ‎2.诗歌开头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开篇的这组长句既有比喻——以黄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至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3.“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浪漫、狂放的气质和性格,一方面很好地照应了下文“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的主旨,也为文末“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开阔与旷达胸襟作了铺垫。‎ ‎4.“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作者借言“陈王”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三国时期的陈王曹植是个才华横溢的人物,因为被其兄曹丕所忌恨而郁郁不得志,只能以酒浇愁,最后年纪轻轻就死去了。诗人借这一典故,意在表达自己与曹植同样怀才不遇,因权贵当道而难以为国效力,从而尽吐心中不平。‎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Y ‎ ‎1.表现本诗主旨的句子是哪两句?怎样理解这两句诗歌的含意?‎ 本诗的主旨句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表现了李白自愿离开长安以来的愤激之情。他鄙视那些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那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愿醒”。‎ ‎2.“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而“但愿长醉不愿醒”又含有消极的情绪,如何看待李白这两种矛盾的观点?‎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用”在这儿主要理解为出仕,是一种入世思想;而“但愿长醉不愿醒”又体现了他想用酒来麻醉自己、逃避世事的思想,他这种出世、入世的矛盾表现,正是他思想深处儒道思想的一种表现。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也想建立功业,成就自己,这应该说是他思想的主流,但当正直的他在朝廷中受到打击、排挤,不得志时,他又不像一般的儒生一样只知痛苦而不去解脱,他会以道家的思想洒脱地摆脱痛苦,追求自己个性的自由。李白的一生大部分就是在这种矛盾交互中度过的,他的诗歌也记录了他的这种矛盾。‎ ‎3.如何理解“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两句诗?‎ 这两句诗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古来圣贤”,至高至大莫过于孔子、孟子,他们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辛苦之至,‎ 可是谁听他们呢?真是“寂寞”得很,诗人看穿了这一点,对统治者不再抱有幻想,决心逃于酒乡,所以接着就说“惟有饮者留其名”。‎ ‎4.分析起兴夸张的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文章开篇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起兴手法。而“天上来”“奔流到海”,也非肉眼所能视及的(作者写此诗时身居河南登封之嵩山);“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在形容变化之快上,运用的是夸张手法。“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又是夸张手法,不仅表现了豪迈之情,又不给人以空洞浮泛的感觉,具有震撼人心的气势和力量。‎ J ‎ 将进酒 Z ‎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起兴和夸张手法,以劝酒为名倾吐胸中块垒,充分展示出他傲岸、狂放不羁的个性,抒写了他慷慨自信的情怀,同时也流露出人生易老、怀才不遇的悲愤与抗争情绪。‎ />>>>>>‎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C )‎ A.会须一饮三百杯(会、须,皆有应当的意思) 将进酒(请)‎ B.钟鼓馔玉不足贵(馔玉,美好的饮食。馔,吃喝。玉,玉一般美好) 古来圣贤皆寂寞(被世人冷落的意思)‎ C.陈王昔时宴平乐(陈,时间久远的。王,以前的大王。宴,宴会) 斗酒十千恣欢谑(恣,放纵,无拘束。谑,玩笑)‎ D.径须沽取对君酌(径,就,即。沽,通“酤”,买或卖,这里指买) 与尔同销万古愁(销,同“消”,使不复存在)‎ ‎【解析】 陈王,曹植。宴,举行宴会,宴请,此处为动词。‎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D )‎ A. B. C. D. ‎【解析】 A项①与:为,给,②与:同,跟;B项①将:请,②将:拿;C项①尔:你,②尔:那,指开国之初;D项复:再。‎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①人生得意须尽欢 ②径须沽取对君酌 B.①钟鼓馔玉不足贵 ②尽日君王看不足 C.①高堂明镜悲白发 ②阿母大悲摧 D.①请君为我倾耳听 ②主人何为言少钱 ‎【解析】 A项“须”都是副词,应该,应当。B项“足”:①值得;②够。C项“悲”:①为……而悲;②悲痛。D项“为”:①介词,给;②疑问副词,为什么。‎ ‎4.对下列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您不见,黄河之水汹涌澎湃从天上倾泻而来,一去不回头直奔向烟波浩渺的东海。起笔雄阔,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您不见,高堂上对着镜子只能是慨叹,悲哀!头上的青丝转眼间成了雪一样的白发。这两句感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得意的时候,且自纵情欢乐吧,不要使金杯空流月色,徒唤年华不再重来。这两句表现了及时行乐的消极没落思想。‎ 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上天赋予我的才能一定有施展的时候,千金散尽还会再来。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渴望积极用世;能驱使金钱,而又不被金钱驱使。‎ ‎【解析】 “消极没落”不对,应为失望与愤激之情。‎ ‎5.对《将进酒》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的主旨表现很有力度,它着力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 B.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内核则是愤激。‎ C.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开头四句写悲,“人生”以下六句写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D.诗的开头四句用的是古代民歌中赋的手法,渲染了一种阔大的境界,读来很有声势,又富有慷慨悲壮的韵味。‎ ‎【解析】 开头四句并非赋,而是起兴。‎ ‎6.“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主人何为言少钱”照应上文哪一句?‎ ‎【答案】 千金散尽还复来。‎ ‎(2)“与尔同销万古愁”照应了上文哪一句?‎ ‎【答案】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3)作者为“与尔同销万古愁”,也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千金裘”。很多人评说这句诗写得好,表现出诗人豪放之情和狂放之态。为什么有如此之说?‎ ‎【答案】 诗人不过是被朋友招待的客人,此时此地他却反客为主。‎ 阅读下面四句诗,回答7~10题。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7.黄河源远流长,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叫:__夸张__。‎ ‎8.“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句诗悲叹什么?(回答不超过5个字)‎ ‎【答案】 人生短促。‎ ‎9.从整体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句子,可以看出含有比喻。这比喻的意义是什么?(回答不超过6个字)‎ ‎【答案】 人生易逝。‎ ‎10.这两个“君不见”的句子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但描写的角度不同。‎ 前者的角度是:__空间__;‎ 后者的角度是:__时间__。‎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奔(bēn)流 将(qiānɡ)进酒 朝(zhāo)如青丝 B.倾(qīnɡ)耳 馔(cuán)玉 斗(dǒu)酒十千 C.烹(pēnɡ)羊 岑(cén)夫子 千金之裘(qiú)‎ D.金樽(zūn) 对君酌(zhuó)‎ 沽(ɡū)取美酒 ‎【解析】 “馔”应为“zhuàn”。‎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D )‎ 例句:会须一饮三百杯 A.会天大雨,道不通    B.长风破浪会有时 C.会盟而谋弱秦 D.会当凌绝顶 ‎【解析】 A为“恰巧、适逢”。B为“必然、一定”。C为“聚会”。D例句和D为“应当”。‎ ‎3.下列加点词活用类别不同的一句是( B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C.朝如青丝暮成雪 D.侧身西望长咨嗟 ‎【解析】 B项“悲”是为动用法,“为……而悲”。AC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4.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岑夫子”姓岑,“夫子”是对人的尊称,“先生”的意思;“丹丘生”名丹丘,“生”是对年轻人的称呼。‎ B.“将进酒”是“请您喝酒”的意思,是李白根据诗歌的内容所命的诗题。‎ C.“钟鼓馔玉”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钟鼓,鸣钟击鼓作乐。馔玉,美好的饮食。馔,吃喝。玉,玉一般美好。‎ D.置酒会友的并不是李白。“将进酒”是诗人酒酣耳热之际,兴会淋漓之时,将宾作主的狂放之态。‎ ‎【解析】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调,题目意思是“劝酒歌”。‎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开篇两组排比长句,一为时间范畴的夸张(黄河句),一为空间范畴的夸张(高堂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出生命的渺小脆弱。‎ B.“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以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 C.结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深沉。‎ D.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 ‎【解析】 A项是“黄河”句应为“空间范畴的夸张”,“高堂”句应为“时间范畴的夸张”。‎ ‎6.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D )‎ A.“古来圣贤皆寂寞。”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评”,所以说古人“寂寞”,也表现出自己寂寞。‎ B.“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酒至酣畅之处,不由得“忘形到尔汝”,反客为主了,豪放至此,令人叹服。‎ C.“与尔同销万古愁。”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的孤独与李白同。‎ D.“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诗人“大济苍生”的理想得不到实现,于是由积极进取变成消极颓废、醉生梦死了。‎ ‎(二)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7~10题。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7.对第一段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C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现了作者消极的思想:人生得意时,应尽情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正因为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奔流入海一去不复返,因此应及时行乐,莫辜负光阴。‎ 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诗人乐观自信的肯定,自我价值的宣言,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 ‎8.下列对全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流露了施展抱负的愿望。全诗感情看似豪放,实则悲愤。“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两句是全诗的主旨句,表现了诗人愤激的心绪。‎ B.全篇诗情忽张忽翕,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奔放跌宕。‎ C.诗中多用数字表夸张,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诗中还有感觉的夸大,如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写出黄河流程之长,而“朝如青丝暮成雪”则极言人生短促,夸张手法的运用,更显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 D.本诗为一首古体诗,全诗以七言为主,间以三、五、十言“破”之,长短不一,参差错综,使节奏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9.试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一比较,说说二者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内容上:相同的是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鄙弃和蔑视的态度;不同的是,前者所谓“长醉不愿醒”显得消极一些,而后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后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 表现手法上:前者曲达,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后者直白,锋芒直指权贵。‎ ‎10.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时,为何单举曹植为例?‎ ‎【答案】 曹植很有才干,但遭兄、侄猜忌,终不得用。李白钦佩他的才干,同情他的遭遇,借以自况,故用为例证。‎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2题。 春日郊外 唐 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1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绘郊外的春日景色?‎ ‎【答案】 ①对比:城内和城外的景色对比。②运用比喻:莺声像人在说话,草间风吹如药的香味。③多角度描摹: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来表现春日景物的特点。‎ ‎【解析】 前三联都是写景,首联“城中”“城外”,可见构成了对比;“半黄”“积雪”是视觉;“人语”是听觉,“药香”是嗅觉;“如”“作”又是比喻词,运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 ‎12.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感觉优美却无言表达,表现了诗人对郊外春日景色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样写委婉含蓄,富有情趣,收到了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艺术效果。‎ ‎【解析】 前三联的景色优美,结合尾联可知,主体情感应该是愉悦的,对大自然是喜爱的;而不能觅得描写景色的佳句,给人无限想象。‎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眼 中 元好问 眼中时事亦纷然,拥被寒窗夜不眠。‎ 骨肉他乡各异县,衣冠今日是何年?‎ 枯槐聚蚁无多地,秋水鸣蛙自一天。‎ 何处青山隔尘土,一庵吾欲送华颠。‎ ‎【注】 元好问:金末元初著名诗人,金亡后拒绝仕元。‎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CD )‎ A.作者”拥被不眠”主要是因为夜晚天气寒凉。‎ B.“衣冠今日是何年” 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此句意蕴丰富,与《桃花源记》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有相似的意蕴。‎ C.“枯槐聚蚁” 使用了典故,指的是南柯梦中的槐安国蚁民。在此用以比喻弱国微名。‎ D.元好问“诗似杜甫”,其诗歌风格沉郁苍凉。全是批判意识与悲怆情怀相融合,使诗作增加了历史深度。‎ ‎【解析】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答题关键词“最恰当”“ 两项”。A项,作者“拥被不眠”,主要是因为“时势纷然”,忧国忧民。B项“衣冠今日是何年”是言国家破亡,改朝换代,与《桃花源记》中的句子表现人们与世隔绝,不知时间流逝的意思完全不同。‎ ‎14. 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眼中时事亦纷然,拥被寒窗夜不眠。”写诗时事纷然,诗人寒夜不眠,进而想到骨肉分离,追问,“衣冠今日是何年”表达了亡国之痛。②“枯槐聚蚁无多地”携百姓流离失所,无立身之地,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和悲悯。③“秋水鸣蛙自一天”“_何处青山隔尘土,一庵吾欲送华颠”写诗人以“秋水鸣蛙”相比,只愿自守一片天地,想要寻找与世隔绝的青山,度过余生,表达了归隐之情。‎ 四、高考热点 ‎15.下面是一位记者釆访楹联专家李某的开头部分,请从下列所提供的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内容,将这段话补充完整。只填序号。 李老师您好,感谢您能__①__接受我的采访。拿到您这本关于对联故事的__②__,想着您从数百里外捎来如此厚礼,我一定好好__③__!看您书里写的行业联我很感兴趣,比如这副写医生的“__④__,__⑤__”,我觉得里面充满了文化元素,您能给大家解读一下吗?‎ A.有幸 B.拨冗 C.大作 D.拙作 E.笑纳 F.惠存 G.珍藏 K.碧水竞舟十里欢 L.橘井挹泉滋蕙香 M.杏林分种逢春茂 N.艾人驱瘴千门乐 ‎ 答: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答案】 ①B ②C ③G ④M ⑤L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大家都渴望天天开心,让快乐与己同行。__①__?英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这样一个快乐的公式:快乐=物质消费?欲望大,快乐就小;__②__。这是他从经济与人的关系的高度提出的看法。司马光说:“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他提倡清心寡欲,安守本分,知足常乐,这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的做人准则。有位歌星认为:“快乐=金钱+欲望。”其含义是__③__。这也是当今某些“现代派”、“发烧友”所持的看法和价值观念。‎ ‎【答案】 ①那么,怎样才能快乐呢?__②欲望小,快乐就大。__③金钱越多,欲望越大,快乐也就越大。‎ ‎17.请仔细分析下面两个例句,仿照示例,根据每个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另写两句话。要求:‎ 分别符合例句①、例句②的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例句:①只有年满十八岁,才有选举权;小周不到十八岁,所以,小周没有选举权。‎ ‎②如果谁骄傲自满,那么他就要落后;他骄傲自满,所以,他会落后。‎ ‎③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他没有坚持下去,所以,他不会成功。‎ ‎④如果有大雾,飞机就会停飞;今天起了大雾,所以,飞机会停飞。‎ 五、读写创新 ‎18.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任何事情都有其成本。经商者,若不将成本降到最低限度,他就甭想赚更多的钱,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搞建筑的,若不将建筑成本降下来,则势必会造成诸多人力、建材等资源的浪费,导致楼盘价格飙升,无法适应市场的要求。那么人生有没有成本呢?回答是肯定的。因此,关注人生成本,提高人生效率,应该是我们不能不思考的问题。‎ 请以“人生成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向】 ‎ 本话题的立足点应在正确认识人生成本,降低人生的无效成本,提高人生成效上。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是人生需要有成本的付出。人生需要时刻重视成本、计算成本,以付出与得到的平衡关系来统筹安排人生。吝惜个人必要成本的付出,必然以损害其他方面的收益为代价。要想能使自己有成本付出,则必须重视一些必要成本的储备。一个一点成本储备都没有的人,是无法面对人生的。二是必须降低人生的无效成本。成本论中有个机会成本的概念,主要是说选择了甲就得放弃乙的收益,正如孟老夫子所说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那么,在机会成本中,我们该选择什么,又该放弃什么,这是很有讲究的。如何才能降低人生的无效成本呢?一是确立明确持恒的人生价值取向,二是增强人生进取的紧迫感责任感。‎ ‎【佳作赏读】‎ 做人的无效成本 做什么事都要成本,做人当然也不例外。这成本应分为两部分,一是必要成本,诸如知识积累、技能培养、体质锻炼等,另一种则属于无效成本,即做了不应有的投资。‎ 这个话题是我日前看到人民网的一则报道想到的,报道的题目是《察“颜”观“色”——行家教你选月饼》。我不怀疑作者的一番好意,但又想,我花时间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再花精力按图索骥去挑月饼,这等于增加了我购买月饼的成本。按说付出成本是要有回报的,可是哪家月饼厂商因为我花半天时间学习了采购月饼的知识而降低售价呢?所以为活着或为生活,这一笔成本的付出等于是白费的。‎ 推开说去,其实在人的全部生活过程中,又岂止为购物付出不必要的成本?还有如申请职称,求人办事,维护自身权益,甚至打赢官司等等,都常常要付出量更大、质更高的不必要的成本。这些年哪儿都兴吃喝,这其中一部分假以饮食,商量一些问题,达成一些协议,也算有效益,而更多的则仅仅为搞人际关系,因为很多正常的办事渠道不通,个人交情大于法规、制度和原则。因此,一个人要想在某个领域办成一件或几件事,就不能不先将人际关系理爽了,而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增加办事的成本。所以无怪乎人们成天都喊忙喊累。‎ 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关于一个人一生需要付出多少这种无效生存成本,经济学家完全可以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看看发达国家是多少,咱们是多少;过去是多少,现在是多少。研究研究这个问题很有好处,它一方面让我们每个人明白一生都做了些什么,另一方面可以找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但不论如何计算,我想有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即生存成本与体制不完善,制度不合理,职能部门不作为是成正比关系的,而与社会发展速度,人们的生存质量和愉快程度则成反比。现在我们成天喊着与发达国家差了多少年,怎么能不差呢?人家购物用不着成天学防伪知识,打官司、做手术用不着花大半天时间请客送礼,买房也用不着三趟五趟地拿着皮尺去丈量,更用不着为个人升迁、晋职成天想着如何拿自己的热脸去贴别人的冷屁股。人家的精力大都放在求知上,研究问题上,发明创造上,要么出去旅游,愉悦精神、开阔视野、强身健体。一句话,人家生存无效成本低,付出的精力大都转化为效益了,就像胡适先生提到的法国科学家马斯德,他一个人用一台显微镜所做的发明就偿还了法国被普鲁士战败后的50亿法郎的赔款,拯救了一个国家。如果马斯德成天要去学习不买伪劣面包、伪劣服装的知识,还有精力做那么大的事吗?‎ 使一个民族振兴的条件是多方面的,降低人们的无效生存成本,提高每一生命的有效性,无疑是重要的途径之一,也是巨大能量的来源。‎ ‎【名师点评】 ‎ 买月饼竟然还要由专家作指导,真是匪夷所思。在这方面所付出的成本就是人生的无效成本。文章由此生发开去,列举了生活中诸多浪费人生成本的现象,让人无可奈何但又不能不从。原因何在?紧接着,作者揭示出产生这些现象的深层的社会原因,那就是我们的体制、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而这些正是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的根本所在,因而降低人们无效的生存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价值,把精力用到愉悦身心、发展事业上去,应该成为国家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文章见地深刻,引人深思。‎ 自主赏析 阁 夜 ‎1.熟读背诵这首诗,提高文学素养;‎ ‎2.了解作者的经历,为理解诗的内容做准备;‎ ‎3.解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杜甫介绍见第一单元《蜀相》)‎ ‎2.了解背景 杜甫一生经历坎坷,青年时代是在盛唐社会中度过的,他经历了壮游生活的激情和梦想,也经历了十载旅居长安的悲辛,体会到了天宝中期危机四伏的社会形势。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曾经一度落入叛军手中,后被唐肃宗授官为左拾遗,很快又被贬。乾元二年(759)秋,47岁的杜甫弃官入蜀,开始了晚年漂泊西南的生活。杜甫暮年生活穷困潦倒,病痛缠身,客居天涯,心情沉郁。‎ 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共住了一年零九个多月(765~767),先后在赤甲、西阁、瀼西、东屯居住。《阁夜》就是大历元年冬寓居西阁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整个社会还很动荡,巴蜀地区也陷入了战乱之中。永泰元年(765)闰十月,剑南节度使郭英乂与西山都知兵马崔旰互相残杀,导致蜀中大乱。《阁夜》就是在这样一种动荡的时代背景中创作出来的。社会的苦难和个人生活的坎坷,在杜甫忧国爱民的胸怀中流淌出充满悲慨气息和深厚历史感的诗句。‎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天涯(yá)  雪霁(jì)‎ 夷(yí) 渔樵(qiáo)‎ ‎2.一词多义 ‎(1)景 ‎(2)夷 ‎(3)漫 ‎(4)数 ‎(5)阴 ‎3.古今异义 ‎(1)三峡星河影动摇 动摇 ‎(2)人事音书漫寂寥 人事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这一联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首联写冬日的寒冷、昼短夜长,是为了突出环境的恶劣,条件的艰苦,从而烘托了凄凉寒怆、悲壮深沉的气氛,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了环境上的铺垫。‎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从哪些感官角度来表达诗人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听觉、视觉。上句借听觉写出了兵戈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Y ‎ ‎1.全诗一共写了诗人的几种悲慨?从诗中哪些词句可看出来?‎ 共写了5种:①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从“岁暮”“催”中可看出;②客居天涯的凄寒,从“天涯”“寒宵”中可看出;③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从“野哭”“闻战伐”中可看出;④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从“终黄土”中可看出;⑤对自己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从诗的最后一句可看出。‎ ‎2.首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结合“催”“天涯”“寒”等词语揣摩作者思想感情。‎ 寒冷孤寂的图景。“催”既指光阴催促每天日升日落,又指光阴催人步入暮年,时光流逝来日无多;“天涯”既写积雪漫无际涯,凄神寒骨,又包含客居天涯的冷落孤寂;“寒”指天寒地冻,对于贫病交加的杜甫来说,心境更为凄寒。‎ J ‎ 阁夜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慨 Z ‎ 本诗写诗人在夔州西阁中独对长夜之所见、所闻和所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这其中既有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也有客居天涯、老病孤独的凄凉;既有对连年战伐、百姓劳苦的痛惜之情,也有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感悟。‎ />>>>>>‎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A.阁夜(ɡé) 短景(yǐnɡ)‎ 寒宵(xiāo) 五更(ɡēnɡ)‎ B.鼓角(jué) 夷歌(yí)‎ 停滞(zhì) 寂寥(jì)‎ C.凝云(nínɡ) 箜篌(hóu)‎ 芙蓉(rónɡ) 神妪(ōu)‎ D.蛟(jiāo)龙 露脚(jiǎo)‎ 渔樵(jiāo) 哭啼(tí)‎ ‎【解析】 B项“角”读jiǎo,C项“妪”读yù,D项“樵”读qiáo。‎ ‎2.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岁暮阴阳催短景       景:日光。‎ B.野哭千家闻战伐 伐:征讨。‎ C.人事音书漫寂寥 漫:悠长。‎ D.石破天惊逗秋雨 逗:引 ‎【解析】 漫:徒然。‎ ‎3.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 B. C. D. ‎【解析】 A.阳:①晴;②山之南。B.闻:听见。C.渔樵:①渔人、樵夫,名词;②捕鱼、砍柴,动词。D.漫:①徒然,白白地;②胡乱,随便。‎ ‎4.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岁暮阴阳催短景”意思是冬季到了,白天的时间越来越短。‎ B.“天涯霜雪霁寒宵”意思是漫天的霜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又纷纷落下。‎ C.“野哭千家闻战伐”意思是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 D.“夷歌数处起渔樵”意思是有好几个地方,渔人、樵夫们唱起了民歌。‎ ‎【解析】 “天涯霜雪霁寒宵”意思是漫天的霜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5~8题。 阁 夜 杜 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5.此诗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的诗眼是什么?在整首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 “声”、“影”二字,作者用“声”字传出所闻,用“影”字传出所见。通过这两个字,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注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 ‎6.杜甫的诗歌往往感慨万千,在这首诗中,杜甫有哪些悲慨?诗人最为忧心的是什么?‎ ‎【答案】 此诗大致写了诗人的三种悲慨:一是光阴轮回,岁月逼人;二是战乱中百姓生活的悲惨;三是古今贤愚将同归于尽,自己一生的寂寞凄苦。在这些悲慨中,诗人最为忧心的是战乱中百姓的悲惨生活。‎ ‎7.下面对颔联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前句写视觉,后句写听觉,具有穿透力的鼓角声和三峡星河壮阔的波动使西阁的夜显得这样惊心动魄。‎ B.前句明写鼓角之声,暗写军营和战争,鼓角之声里就有了人的气息。‎ C.后句明写峡江景象,暗写雪后明朗的星空,天地俯仰之间都纳入了视野。‎ D.上句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诗人将二者巧妙地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 ‎【解析】 “视觉”“听觉”换位。‎ ‎8.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开首二句点明时间,“岁暮阴阳催短景”,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 B.“五更”二句,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注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清新秀丽。‎ C.“野哭”、“夷歌”二句,写拂晓前所闻,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D.这首诗不仅章法严密,其起、承、转、合无不自然合理,而且气象雄浑。把天地、古今、人事、物理全都说到了。‎ ‎【解析】 杜甫的诗风是沉郁顿挫的,这两句气势苍凉恢廓,而不是清新秀丽。‎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雨中再赋海山楼①‎ 陈与义②‎ 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 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来。‎ 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 灭胡猛士今安有? 非复当年单父③台。‎ ‎【注】 ①作者曾登过海山楼,写过《登海山楼诗》。②陈与义:南宋诗人。③单父台:指宓子贱琴台。孔丘的学生子贱,曾作单父宰,鸣琴而治,后人思之,因名其台曰琴台。‎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E )‎ A.第一句描写远眺海山楼之景,通过辽阔的大海来衬托海山楼,更见海山楼之高耸。‎ B.颔联中,“天影”是远景,“潮”“春容”“雨”是近景,远近结合,写景富有层次。‎ C.颔联写景动静结合:“天影”“春容”是静态,“随潮人”“带雨来”化静态为动态。‎ D.颈联中的“还”“却”在诗中构成了转折,使诗人感情的抒发抑扬顿挫、迂回曲折。‎ E.诗中景物描写雄浑壮阔,和作者志在报国的豪情相映衬,形成豪迈雄放的诗歌风格。‎ ‎【解析】 A项,“远眺”错,从内容可知,作者是站在海山楼观赏;E项,“志在报国的豪情”“豪迈雄放”错误,从整首诗歌来看,作者的感情是悲伤的。‎ ‎10.尾联暗用了杜甫的《昔游》一诗:“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是时仓廪实,洞达寰区开。猛士思灭胡,将帅望三台。君王无所惜,驾驭英雄材……”作者运用这一典故,有何用意? 请简要分析。‎ 答:(1)用盛唐时期的盛世景象和如今山河破碎、民生凋敝、猛士不见的现实构成对比。(2)怀古伤今,寄寓了作者的忧国之情与今非昔比的深沉感慨,委婉含蕴。(3)将感情推向高潮,深化了诗歌的主旨。‎ 自主赏析 李凭箜篌引 ‎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2.赏析该诗的内容和描写音乐的艺术特色。‎ ‎3.陶冶音乐情感。‎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李贺(789-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族望陇西,为唐宗室之后,家居昌谷,故后世又称他“李昌谷”。李贺自幼家贫,却才华横溢,有“少年心事当拿云”的壮志。不幸的是他生不逢时,由于封建礼教的限制,他不能应进士考试,只能做奉礼郎一类的小官。心境凄苦的他任职不到三年便告病还乡,至死都没有摆脱贫困的生活。而且他的生活圈子与人民相距甚远,加之简单的阅历和短暂的生命使他视野狭窄,所以李贺虽憎恨现实却又难以顽强地与现实抗争,更不用说去改变现实了。他的这种悲愤、苦闷、虚无、幻灭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只能寄托于远离现实的幻想世界,因而形成了他怨愤激越、瑰丽凄恻的诗风。从诗歌内容上看,李贺的诗或揭露统治者的荒淫,如《秦宫行》;或抨击宦官弄权,如《吕将军歌》;或影射藩镇割据,如《猛虎行》;或反映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如《老夫采玉歌》;或借助历史,抒发兴亡之感、抑郁之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有的还涉及恋情、相思、宫怨等,可以说涉及面十分广。但诗的中心内容仍是对怀才不遇的悲愤及对现实的不满、厌弃之情。在艺术上,李贺将“哀愤孤激之思”以浪漫的手法表现出来,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和李白等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奇崛幽峭、秾丽凄清的诗风,因此后人称其为“诗鬼”。‎ ‎2.了解背景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813),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箜篌引》是一篇描写音乐的佳作,和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一起被称为“摹写声音至文”。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李凭是著名的宫廷乐师,‎ 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李贺这首歌行体的诗作想像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尤为出色。‎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颓(tuí)不流 箜(kōng)篌(hóu)‎ 女娲(wā)  神妪(yù)‎ ‎2.一词多义 ‎(1)凝 ‎(2)舞 ‎(3)引 ‎(4)露 ‎3.古今异义 ‎(1)李凭中国弹箜篌 中国 ‎(2)石破天惊逗秋雨 石破天惊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试分析“吴丝蜀桐张高秋”一句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诗人从乐师李凭演奏时所用的乐器落笔,写那件箜篌是用吴地的丝弦和蜀地的桐木制成的,强化了乐器本身的精致,也是为了突出表现音乐的高雅。“高秋”一词,既点明了演奏的时间是秋天,又写出了美妙的乐曲声所表达的一种清澈澄洁的高远境界。‎ ‎2.说说演奏的时间和地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时间:“吴丝蜀桐张高秋”之“秋”。‎ 地点:“李凭中国弹箜篌”之“中国”。‎ ‎3.“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诗各从什么角度写箜篌之声?分别表现了声音的什么特点?‎ 句子 角度 声音的特点 ‎“昆山”句 以声写声 ‎①表现琴声起伏多变,华丽悦耳 ‎“芙蓉”句 以形写声 ‎②表现琴声或悲抑或欢快,感情丰富 ‎4.怎样理解“老鱼跳波瘦蛟舞”中的“老”“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却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样的形象描写使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Y ‎ ‎1.诗歌开头四句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制作得精美,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高秋”一词,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的事物,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的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点出演奏者的姓名,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2.这首诗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音乐?‎ 这首诗运用神奇的想象、瑰丽的比喻、大胆的夸张以及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表现手法来写音乐。‎ 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为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综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评价和感受。‎ J ‎ Z ‎ 这是一首描写箜篌演奏的诗作。诗人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再现了演奏者所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赞美了李凭高超的演奏技艺。‎ />>>>>>‎ ‎1.下列各句中“国”字含义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D )‎ A.李凭中国弹箜篌 B.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C.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D.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解析】 D项的“国”是地区的意思,其它的都是国都的意思。‎ ‎2.下列各句中所用修辞方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D )‎ A.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B.古来万事东流水。‎ C.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D.二十三丝动紫皇。‎ ‎【解析】 D为借代,其它的是比喻。‎ ‎3.下列六句诗分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的一组是( B )‎ ‎①李凭中国弹箜篌 ②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③梦入神山教神妪 ④老鱼跳波瘦蛟舞 ⑤吴质不眠倚桂树 ⑥昆山玉碎凤凰叫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②③④⑥‎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 A.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其诗通俗清新。《竹枝词》《柳枝词》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B.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诗人。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 C.元稹,唐代杰出诗人。与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世称“元白”。所作传《莺莺传》为后来《西厢记》故事所取材。‎ D.李贺,唐代诗人。所作诗歌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好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句,富有浪漫气息。他与李白、李商隐被合称为“三李”。‎ ‎【解析】 “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不对。‎ ‎5.用原诗语句填空。‎ ‎①侧面写乐声的诗句是:__空山凝云颓不流__,__江娥啼竹素女愁__。‎ ‎②正面写乐声的诗句是:__昆山玉碎凤凰叫__,__芙蓉泣露香兰笑__。‎ ‎③承上启下的过渡诗句是:__二十三丝动紫皇__。‎ 阅读下诗,回答问题。‎ 李凭箜篌引 李 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荚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6.对诗句中词语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B )‎ A.“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蕴含。‎ B.用“芙蓉泣露”和“香兰笑”描写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C.“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D.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7.下列对诗的前六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B.二、三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C.第四句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姓名,而且交代了演奏地点。‎ D.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都是以形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和优美动听。‎ ‎8.对后八句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十二门前融冷光”一句,作者写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光被箜篌声所消融,这怎么可能呢?‎ B.“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 C.诗人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到神山,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 D.结尾两句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里,竟忘了睡觉;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浸湿也不肯离去。‎ ‎9.对这首诗理解和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D )‎ A.本诗想象丰富,色彩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B.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照顺序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C.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其中前六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最后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 D.本诗不但成功地描写了李凭弹的箜篌声之神奇美妙,而且直抒胸臆,赞美了他的高超技艺。‎ ‎【解析】 “直抒胸臆”不对。‎ ‎10.对本诗艺术手法描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本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B.诗人借助联想、想象、象征等手法,把抽象的箜篌声转化为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 C.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描绘。‎ D.纵观全篇,诗中无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 ‎【解析】 没有“象征”手法。‎ 自主赏析 虞美人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的笔法。‎ ‎3.理解体会词人的情感;将李煜的词纳入中国古代帝王诗歌文学这个背景中去品味,增加其文化积淀韵味和历史厚重感。‎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李煜(937-978),南唐著名词人。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嗣位后,史称南唐后主。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 代表作品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捣练子令》“深院静,小庭空”、《一斛珠》“晓妆初过”、《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2.了解背景 ‎《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代表作。这首词写于李煜被俘之后,软禁在宋都汴京期间。李煜从皇帝变成了囚徒,他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逆转,于是深沉的故国之思、浓厚的人生感慨在他的词中自然流露出来。这首词是李煜的绝命词,据陆游《避暑漫钞》载:“李煜归朝后,郁郁不乐,见于词语。在赐第,七夕命故伎作乐,闻于外,太宗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宋王铚《默记》卷上、明陈霆《唐馀记传》、清王士祯《五代诗话》卷一引《稗史汇编》等也都有类似记载。李煜以赤子之心写惨痛的国破家亡之痛,写出了一种通向宇宙人生的普遍悲剧情感。‎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李煜(yù)    虞(yú)美人 雕(diāo) 栏玉砌(qì)‎ ‎2.一词多义 ‎(1)了 ‎(2)故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厌恶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感情之极端悲苦可以想见。‎ ‎2.“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这两句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4.“雕栏玉砌应犹在”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雕栏玉砌”是作者过去生活的象征,作者身在东京未见故都情景,故用猜度语气写,含有国破家亡、江山变易,不知新主人对它们态度如何之意,反映了作者追思、悔恨、满腔悲慨的心理活动。‎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Y ‎ ‎1.全词笔法起伏跌宕,词人是如何将现实与回忆联结在一起的?‎ 一开头就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景物,因其至今未了,故有此问,这是实景。接着自叹:“往事知多少。”表明作者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这是虚写,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忽然又转到眼前的景物上来——“小楼昨夜又东风”,于是登楼遥望,然而“故国不堪回首”,作者又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了,他很想知道,明月下的故国现在是个什么样子。由此自然过渡到下片,一开始又是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是作者想象中的“故国”图景。他把“雕栏玉砌”和“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水到渠成,把一切都集中到一个“愁”字上来。‎ ‎2.《虞美人》结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名句。怎样理解此句的妙处?‎ ‎“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非生花妙笔不能描绘得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可谓是用生花妙笔描绘出的流传千古的名句。读着它,令人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汪洋恣肆,曲折回旋,一泻千里,长流不息。这里,词人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愁”表达得淋漓尽致。亡国所带给词人的万般愁情也被赋予了具象和生动的质感。读者无不感受到词人内心的巨大痛苦,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的确如此。‎ J ‎ Z ‎ 在这首词中,词人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象征、对比、‎ 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抒发了对故国的思念、对亡国的哀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绵绵无尽的愁绪。‎ />>>>>>‎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A.只是朱颜改(红颜,此代宫女) 雕栏玉砌(台阶)‎ B.故垒(旧时) 卷起千堆雪(雪花)‎ C.将息(养息,休养) 独自怎生得黑(怎么)‎ D.何时了(完结) 小楼昨夜又东风(刮起东风)‎ ‎【解析】 “雪”应为“浪花”。‎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D )‎ A.词是兴于唐代,盛于宋代的文学样式。词的句子大多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词牌是词的曲调名,如“永遇乐”、“念奴娇”、“虞美人”等。题目要依据词的内容而定,如“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B.词按照篇幅长短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词的一段叫阕或片。‎ C.宋词在风格上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 D.《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唐末李后主的绝笔词,其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传世名句。‎ ‎【解析】 李后主是南唐人。‎ 阅读下词,回答问题。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对这首词中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是指作者在江南南唐国当皇帝的时候。‎ B.“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了。‎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雕栏玉砌”指代南唐故国宫苑;“朱颜改”是说宫苑中的妃嫔已年老色衰,不能再来帮助主人排遣心中的苦楚。‎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问君”的“君”指的是作者李煜自己;“一江春水”尽写了“愁”之深重,于凄恻无奈之中蕴含了忧愤。‎ ‎【解析】 “不能再来帮助主人排遣心中的苦楚”不对。‎ ‎4.下面对《虞美人》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眼前实景,历来为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春花秋月,也成了恼人的东西,这是因为李煜过去风流享乐的生活大都是同春花秋月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一切已如过眼烟云。今天看到,只能勾起心中的无限痛楚。所以他怨问苍天春花秋月何时才能有个完结。‎ B.往日极尽铺张、富丽堂皇的金陵宫殿,应该依然存在,但物是人非,江山易主,宫殿犹在,词人却从至尊帝王沦为备受屈辱的囚徒。“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充满了对故国的思念和留恋,感情十分强烈。‎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使用了比喻和夸张,赋予了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D.全词将眼前景和忆中事交织,笔法跌宕起伏,通篇不着一个“愁”字,但句句是愁,令人拍案称奇。‎ ‎【解析】 “通篇不着一个‘愁’字”错。‎ ‎5.对这首词写作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头两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与人世间多少“往事”的短暂无常相对比。‎ B.第三句中的“又东风”与第四句“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呼应;第五、六两句,又以“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两相对比。‎ C.前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之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D.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式,以问起,以答结,写作者由一国之主,跌落为阶下囚之后引起的悔恨和追思,以及他对国家和自己一生变化的痛苦回味。‎ ‎【解析】 对比不对。‎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在写法上有何特点?作用是什么?‎ ‎【答案】 运用自问自答与比喻。以水喻愁,显示出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阅读下词,回答问题。 相见欢 李 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7.对这首词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无言独上西楼”,“无言”表现内心的情绪,他的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与人说;加上“独上”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 B.“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寂寞者指梧桐深院,被锁者,是清秋。作者通过寂寞的梧桐深院,被锁的清秋,勾勒出凄清的环境。‎ C.“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写词人此时愁情万端,有对过去的种种回忆,有对现状的种种伤感,有对未来的种种忧虑,千千万万无形的情感的丝缕,缠绕着他,理也理不清,剪也剪不断。‎ D.亡国之君的滋味实尽包人世无可伦比的悲苦之滋味,不便直说,只好说“别是一番滋味”了。‎ ‎【解析】 寂寞者是人,被锁者也是人。‎ ‎8.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词与《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都是李后主亡国后,被幽居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时所写的,写的都是这种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 B.这首词上阕所写的全是李后主眼中之景,是纯粹的写景;下阕直抒胸臆,抒发后主难以言说的万般愁绪,可谓情景交融。‎ C.这首词写情极其自然,语言朴素得如同日常口语,没有一丝刻意修饰的痕迹。‎ D.这首词中作者创设了西楼、缺月、梧桐、深院、清秋等意象,借冷落凄清的深秋景象,抒发亡国之愁。‎ ‎【解析】 说上阕“是纯粹的写景”不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再过金陵①‎ ‎【唐】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金陵怀古 ‎【唐】刘禹锡 潮满冶城③渚,日斜征虏亭④。‎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③冶城:东吴当年冶铸之地,位于金陵府冶西北。④征虏亭:东晋征虏将军谢石的哥哥谢万曾送客于此亭。‎ ‎9.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景物描写的不同之处。‎ ‎【答案】 不同点:景色不同、手法不同。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诗歌运用拟人手法,将江山拟人化,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刘诗写的是春天清晨和傍晚的景色,清晨的江边,早潮上涨淹没了冶城的洲渚,傍晚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之中;蔡洲上的一片新绿惹人眼。诗歌运用对比手法,‎ 首联用昔日吴国的雄图霸业(冶城)以及东晋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场面(征虏亭)与眼前的一片荒凉的景象(潮满、日斜)形成对比;颔联将今日蔡洲的新绿和昔日幕府山上的袅袅青烟形成对比,这一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 ‎10.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①情感: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思想: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②情感:刘诗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感叹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殆尽了。思想:借古讽今——揭示了六朝兴亡的原因就在于人事,并警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勿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步六朝后尘,希望当今的统治者能够以史为鉴。‎ 自主赏析 苏幕遮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体会词人写景小词清新俊逸的情调。‎ ‎3.体会词人久客思乡的情感。‎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周邦彦(1057-1121),北宋著名词人、文学家。字美成,晚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诗、词、文、赋,无所不擅,7000字《汴都赋》名动天下。其他著作如:《操缦集》《清真杂著》。古近体诗34首,其中如:咏战马《天赐白》(七古)、《过羊角哀左伯桃墓》(五古),风骨凛然。他的词作已有好几种版本,流传至今,约有12种版本,另外有3位词人几乎为他的词全部写了和词,这在中国词史上也是空前的。如:《少年游》“并刀如水”和“朝云漠漠散轻丝”使当时境界重现,而且写对话,使读者不但如见词中人,且能听词中人语。词作又多创调,尤其是《兰陵王》“柳阴直”、《瑞龙吟》“章台路”以及《六丑》“正单衣试酒”等名篇,代表他的词风特色。有《片玉集》。‎ ‎2.了解背景 周邦彦是北宋中后期词坛上一位有代表性的词人。周词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周邦彦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思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新月、荷花、梅花、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苏幕遮》就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溽(rù)暑    窥(kuī)檐    宿(sù)雨 小楫(jí) 芙蓉浦(pǔ)‎ ‎2.一词多义 ‎(1)晓 ‎(2)干 ‎(3)宿 ‎(4)举 ‎(5)旅 ‎3.词类活用 叶上初阳干宿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晒干)‎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赏析“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中的“呼”和“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呼”字用得极为传神,既充满人性化,又暗示昨夜下雨,今朝放晴。“语”字更传达出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而且“呼”和“语”更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感,这闹正突显了静。这两句以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词人的心情。‎ ‎2.“五月渔郎相忆否?”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词人不言自己思家乡、念友朋,而是通过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种深一层次的写法,反衬自己对家乡、对朋友的浓烈思念。‎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Y ‎ ‎1.《苏幕遮》以什么为描写重点?词共分为几个层次?试简要分析概括。‎ 本词以荷花为焦点,并从这一点上散射开来,最后又集中在这一点上加以收束。全词可分四层,上片前四句是一层,烘托五月雨后清晨的气氛。后三句多侧面刻画荷花的风神。下片前四句是一层,分别叠印出“吴门”与“长安”两个不同的地点。后三句又以“梦入芙蓉浦”把前几层散射出的侧面加以归结、收束。‎ ‎2.有人认为这首词中“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两句“生动而有风致”,你是如何理解这种评价的?‎ 这两句话妙在静中有动。“鸟雀”句着一“呼”字,既活现晨鸟初出的情态,又传达出雨后空气的清新,鸟语的脆亮;“侵晓窥檐语”更是写出了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显得别有韵味。‎ J ‎ Z ‎ 这首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细致传神地描写盛夏晨景,表现出词人久居京城思念故乡的情怀。词人的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水乳交融,使词作独具一格。‎ />>>>>>‎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梦入芙蓉浦   浦:水边 B.叶上初阳干宿雨 宿雨:昨夜下的雨 C.侵晓窥檐语 侵:侵犯 D.燎沉香,消溽暑 溽暑:潮湿的暑气 ‎【解析】 侵:渐近。‎ ‎2.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 B. C. D. ‎【解析】 A.阳:①太阳;②山之南。B.举:①擎起;②全,所有的。C.去:①回去;②距离。D.浦:水边。‎ ‎3.下列各诗句与例句“鸟雀呼晴”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朝如青丝暮成雪 B.旌蔽日兮敌若云 C.汉家烟尘在东北 D.芙蓉泣露香兰笑 ‎【解析】 例句与D都运用了比拟的手法。A.夸张和比喻,B.夸张和比喻,C.借代。‎ ‎4.下面对《苏幕遮》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鸟雀呼晴”的“呼”字特别富有神采,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这句是对鸟的动态描写。‎ B.“侵晓窥檐语”的“窥”字把鸟儿的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这句是对鸟的静态描写。‎ C.“一一风荷举”的“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疏密相间、错落有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 D.“举”字富有动感,形象地描摹出荷叶出水的风姿,使荷之亭亭玉立的风韵毕现。‎ ‎【解析】 “静态描写”不对,此句也是对鸟的动态描写。‎ 阅读下词,回答问题。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5.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上阕前四句写时间与季节的特点,看似平常,实则颇具匠心,用笔不苟。‎ B.上阕前四句作者依次从嗅觉、触觉、视觉、听觉来描写醒后之所感、所闻、所见,烘托五月雨后的气氛。‎ C.上阕后三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写荷叶初雨后在风中飘举的姿态,充分显示了荷的神韵,可谓曲尽其妙。‎ D.后三句多侧面写荷花的神态,是全词突出动人之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美说:“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 ‎【解析】 应为:嗅觉、触觉、听觉、视觉;所闻、所感、所听、所见。‎ ‎6.对下阕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下阕写对故乡的怀念。词笔由虚转实,从面前的荷花想到遥远的故乡,引出深沉的乡愁。‎ B.作者不说自己如何思念家乡,却问故乡的渔郎是否想念他,十分耐人寻味。‎ C.结尾用“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与上阕结合,上下阕连成一体,融景入情,不着痕迹。‎ D.下阕抒情,叙写梦境,情中见景。‎ ‎【解析】 应为“由实转虚”。‎ ‎7.词的上片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着笔的?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案】 是从嗅觉、触觉、听觉、视觉着笔的。透露出雨后新晴带来的喜悦。‎ ‎8.下片写对故乡的怀念,起头两句有什么作用?‎ ‎【答案】 词笔由实转虚,从面前的荷花想到遥远的故乡,牵引出乡愁。‎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9~10题。 ‎【双调】水仙子·居庸关中秋对月 宋方壶 一天蟾影映婆娑①,万古谁将此镜磨?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儿个,广寒宫好快活,碧天遥难问姮娥。我独对清光坐,闲将白雪歌②,月儿你团圆我却如何!‎ ‎【注】 ①婆娑:形容月中桂树影子舞动的样子。②白雪歌:古代楚国比较高雅的乐曲。‎ ‎9.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D )‎ A.“一天蟾影映婆娑”,首句描绘出了一个天无纤尘,月光皎洁的中秋之夜的独特境界,引人入胜。‎ B.“万古谁将此镜磨”,作者就月联想,由眼前思及“万古”,把空间扩展到了无限遥远,发人深思。‎ C.以新磨之镜比明月,古已有之,但询问谁磨,意却新奇。“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儿个”,又回到眼前,紧扣题目。‎ D.“广寒宫好快活”,转入抒情,羡慕之意,溢于言表。作者希望自己也能过着无忧无虑的神仙生活。‎ E.“碧天遥难问姮娥”,无限遗憾,宛转出之。没有写所欲问的是什么,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10.这首元曲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结合诗句概括并分析。‎ ‎【答案】 本曲塑造了一个中秋独自对月、孤独寂寞的诗人形象。“广寒宫好快活”诗人与在广寒宫过快活生活的仙女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孤独;“我独对清光坐”,体现孤独的处境与心境;“闲将白雪歌”,一个“闲”字,又道出了内心的寂寞:“月儿你团圆我却如何”,以月的团圆反衬人的孤独。‎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阁(ɡé)夜   雪霁(jì)   渔樵(jiāo)‎ B.箜篌(hòu) 女娲(wā) 神妪(yù)‎ C.瘦蛟(jiāo) 玉砌(qì) 溽(rù)暑 D.宿(xiù)雨 小楫(jí) 芙蓉浦(pǔ)‎ ‎【解析】 A樵:qiáo;B篌:hóu;D宿:sù。‎ ‎2.下列句子中的“鼓”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BE )‎ A.五更鼓角声悲壮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D.虎鼓瑟兮鸾回车 E.齐人三鼓 ‎【解析】 BE:击鼓。‎ ‎3.下面对《李凭箜篌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晴朗的深秋。听到美妙的乐声,‎ 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高秋”二字,既点明了演奏的时间,更写出了美妙的乐曲声所表达的一种清洁澄澈的高远境界。‎ B.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进一步描述乐曲声的美妙,交代乐曲的来源,造成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C.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直接描写乐声,运用形象化的比拟,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乐曲声的优美动听。‎ D.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这两句实写听曲感受,生动地表现了乐曲声的感人力量。‎ ‎【解析】 虚写。‎ ‎4.对《虞美人》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虞美人》乃李煜绝笔词。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陷金陵,李煜降宋,被迁汴京;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李煜赋此词,且于生日(即七夕)演唱。因流溢出浓浓的故国之恋,而招致杀身之祸。‎ B.词作从眼前景入手,生发联想和想象,追述昔日帝王生活,描摹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隐晦地表达出叛逆之情,惹恼了宋太宗,铸成了词人的悲惨结局。‎ C.词作以实虚相间的手法来绘景、抒情、达意,忽而写眼前,忽而写想象——首句实写,二句虚写;三句实写,四、五、六句又是虚写。铺垫好道路,直到篇末推出一个“愁”字,将诗眼展现于读者面前。‎ D.《虞美人》以其形式别致给人美感愉悦——上下阕句数一致,字数相同,且二句一转韵,琅琅上口,使整体美中又富变化美;尤其篇末的反问与比喻,构建了广阔思维空间,更觉意味隽永。‎ ‎【解析】 词中只有对以往美好生活的留恋,丝毫无叛逆之意。就连这,赵光义竟未放过他,哪里还敢有什么叛逆?。‎ ‎5.下面对《阁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首联点明时间,“催”字形象地说明昼短夜长,使人觉得时光难熬。‎ B.“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写夜中所闻所见。通过这句,诗人把他对时局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诗句气氛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 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胸怀。‎ C.“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D.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而引出无限感慨。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的感伤情绪。这句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 ‎【解析】 “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 ‎6.下面对《苏幕遮》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燎沉香,消溽暑”一起笔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合中服一副清凉剂,境静心也静。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B.“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三句,写荷花的神态。写当宿雨初收,晓风吹过水面,在红艳的初日照耀下,圆润的荷叶,绿净如拭,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一一颤动起来。这样作者十分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活泼清远的词境,再现于读者面前。‎ C.“故乡遥,何日去”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此地此时,“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为不如归去之意。‎ D.“五月渔郎相忆否”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可见渔郎是自己儿时最好的朋友,自己未想渔郎,而渔郎却想念自己了。结尾两句“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是以虚构的梦中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 ‎【解析】 “五月渔郎相忆否”是写自己对故乡朋友的思念。‎ 二、语段精读 ‎7.《阁夜》一诗向来被誉为杜甫律诗中的典型作品,有人说这首诗“意在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答案】 同意。作者诗中还有很多话没有说完,那就是自己的怀才不遇。这种情绪隐于最后两句。诗人认为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贤愚,都归于黄土。现实生活中,征战掳掠更造成了人民天天都面临死亡的困境。我这点寂寞又算得了什么呢?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和苦恼。(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气象雄阔,有上天入地、俯仰古今之慨)‎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李凭箜篌引 李 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8.试概括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不超过25字)‎ ‎【答案】 表现了李凭弹箜篌的美妙乐声和感人的艺术效果。‎ ‎9.这首诗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试举出两种表现手法,并概括其艺术效果。‎ ‎【答案】 大量运用神话传说和夸张的描写,表现李凭的琴声具有“惊天地而泣鬼神”的艺术效力。‎ ‎10.“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诗各从什么角度写箜篌之声?分别表现了声音的什么特点?‎ ‎“昆山”句:__以声写声,表现琴声起伏多变,华丽悦耳。__‎ ‎“芙蓉”句:__以形写声,表现琴声或悲抑或欢快,感情丰富。__‎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2题。 秋 来 李 贺 桐风惊心壮士苦①,衰灯络纬啼寒素②。‎ 谁看青简一编书③,不遣花虫粉空蠹④。‎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⑤。‎ 秋坟鬼唱鲍家诗⑥,恨血千年土中碧⑦。‎ ‎【注】①桐风:指吹过梧桐叶的秋风。壮士:诗人自称。②衰灯:暗淡的灯光。络纬:虫名,俗称纺织娘,因秋天天气转凉而哀鸣,其声似纺线。③青简:青竹简。一编书:指诗人的一部诗集。竹简书久无人读,蠹虫就在其中生长。④不遣:不让。花虫:蛀蚀器物、书籍的虫子。蠹:蛀蚀。⑤香魂吊书客:指前代诗人的魂魄来慰问诗人。书客:诗人自指。⑥鲍家诗:指南朝宋鲍照的诗。鲍照曾写过《行路难》组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⑦“恨血”句:《庄子》中说:“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 ‎1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D )‎ A.此诗以桐风、衰灯、寒素、冷香、秋坟、恨血等意象构成一幅冷凄悲凉的画面,不是为了抒发悲秋之情,而为感叹命运不济、报国无门。‎ B.首句中的“惊心”说明诗人心里震动强烈。第二句“啼寒素”的“寒”字,既指岁寒,更指听到络纬啼声时的心寒。‎ C.首句中的“苦”字给全诗定下了基调,笼罩以下六句;三、四句写诗人面对衰灯,‎ 耳听秋声,感慨万端,发出所作诗篇又有谁来赏识的一声叹息。‎ D.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怀:前句说愁思把纡曲百结的心肠牵直,用语平白;后句又说鬼魂前来凭吊他这个不幸的生者,更是奋笔直呼。‎ E.全诗寄情于物,用浪漫主义以幻写真的独特手法,在深远的悲愤和瑰丽奇特的艺术形象间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体现了李贺诗歌诡谲凛异的风格。‎ ‎【解析】 A项,既感叹命运不济、报国无门,也抒发了悲秋之情。D项,五六两句用笔新奇,诡谲多姿,有石破天惊的效果。‎ ‎12.请简要赏析本诗尾联的写法。‎ ‎【答案】 尾联诗人借用典故通过奇谲的想象,说仿佛隐约听到秋坟中的鬼魂在唱着鲍照当年抒发“长恨”的诗,他的“长恨”就像苌弘的碧血那样永远难以消释,实际上是借古抒怀,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来抒发自己命运不济、报国无门的绵绵悲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 临 江 仙 辛弃疾 老去浑身无着处①,天教只住山林。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 试问浮瓜沉李②处,清风散发披襟。莫嫌浅后③更频斟。要他诗句好,须是酒杯深。‎ ‎【注】 ①老去句:语本苏轼《豆粥诗》“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②浮瓜沉李:语本魏文帝《与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后以“浮瓜沉李”形容夏天消暑行乐生活。③后:略似今日口语中之“啊”。‎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开篇点明自己年老体衰,闲居山林,奠定全篇基调;“无着处”,正话反说。‎ B.两个“百年”间隔反复,照应上文之“老去”,寓示自己一辈子被荒废。‎ C.下片开头两句写夏日行乐,表达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归隐生活的向往。‎ D.本词语言明白如话,笔调轻松,言浅意丰,令人寻味不已。一些语句成为成语。‎ ‎【解析】 C不是向往,此时作者已是退居生活;“浮瓜沉李”“散发披襟”这是试图摆脱“叹息”“呻吟”之愁苦心绪的自我解脱、寻找欢乐的尝试。‎ ‎14.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答案】 ①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空老山林的感伤;②试图排解退居的无聊生活的故作旷达、乐观的感情。‎ 四、高考热点 ‎15.根据下面的报道,概括说明研究人员试验取得的结果。(不超过25个字) 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研究人员对28名吸烟者和34名不吸烟者进行了试验。研究人员用微弱电流刺激受试者的舌头,这会使人产生一种类似金属味道的味觉。结果发现,吸烟者普遍需要更强的电流才会产生这种味觉。舌头的味觉感受器是味蕾,它的作用非常重要。研究人员用内诊镜观察受试者舌头上的味蕾后发现,吸烟者的味蕾更为扁平,并且周围相关血管的发育状况也不好,这会大大影响味蕾发挥作用。‎ ‎【答案】 示例:吸烟会影响味蕾发挥作用,降低舌头的味觉灵敏度(或“导致舌头的味觉灵敏度下降”)。‎ ‎16.下面是某地区达线考生“高考志愿填报”步骤图,请把填报步骤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 志愿填报分两步:第一步,分提前批次、本科批次与高职(专科)类填好志愿预填表;第二步到填报点网上填报:登录填报系统,输入座位号、身份证号与考生号,然后按预填表填报,再提交并安全退出,最后打印确认表签名。‎ ‎17.在下面一段文字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有人认为道德是拘谨的、枯燥无趣的或较高远的,仿佛日常生活之外的一件事情。__①__,否则就不会有这些误会,因此正确认识道德就显得尤为重要。__②__,也是人生的艺术。所谓生命的和谐即人生生理心理——知、情、意——的和谐,亦是自己生命与社会其他人生命的和谐:生命和谐,会做人,做得痛快漂亮,就是__③__。‎ ‎【答案】 ①这些误会缘于对道德的错误认识__②道德是生命的和谐__③人生的艺术 五、读写创新 ‎18.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和美的人生还是顺其自然为好,既顺内性,又顺外势。也有人说,精彩的人生应当敢于逆势而上,抗俗而进。在这个问题上,你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是什么?你有何看法?‎ 请以“顺其自然与逆势而进”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可以只写一个方面,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指向】 ‎ 这是个关系型的话题。材料中分列出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是顺其自然,顺应内性和外势的要求发展,一是敢于和人生中的逆势抗争。应该说,这两种人生态度,谈不上何优何劣,谁是谁非。因为,人活于世,各人有各人的活法,“顺”之也好,“逆”之也罢,关键是要能把握好人生,不虚度人生,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是我们初看这道题应有的认识。此其一。其二,既然是关系型话题,那就有一个权衡两者关系的问题。常见的写法是取其一面而舍其另一面,阐述取舍的理由,表达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但如果视两者为并列的关系,取“既要……也要”的语势,则需注意立意不可自相龃龉,要限定好“顺”与“逆”的相关条件,亦即何种情势下要“顺”,何种情势下又该“逆”。‎ ‎【佳作赏读】‎ 精神的奇葩 你能懂得梅花为什么不屈于腊月的冰寒而独然高放吗?你能明白细沙为什么不服于命运的残忍而化作珍珠吗?因为它们有着逆势而上、抗俗而进的精神。这种精神令人感叹。‎ 不难理解为何红楼佳丽,惟有黛玉最让人念念不忘。宝钗凭借东风,平登青云;袭人为人圆滑,顺势行事;而黛玉恰似浊流中的一股清泉,澄澈甘冽。她本可以深居闺阁,衣食无忧地过完一生;她本可以默然无声,闲看天外云卷云舒;她本可以淡然处世,把一腔忧愁化成潺潺的溪水。可是黛玉没有,你看到的是一个柔弱女子背依残阳,落泪葬花吟诵;你看到的是一个坚强女子不屈现状,高喊“宝玉”长辞。她决绝了安逸,决绝了流俗,决绝了苟且与软弱,挥洒出一道血一样刺目的彩虹,炫人双目。‎ 不难理解为何古来为文者,杜甫之位无人可替。一场安史之乱,淹没了大唐的兴盛,浇灭了文人的豪情,而杜甫恰如山峰之至巅,石中之美玉,赫然留名青史。他不满现实,关爱百姓,心系苍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不仅不屈服于现实,还心济天下。这番勇气,这片豪情,谁人能敌!‎ 也不难理解,在众人皆醉的世界里,为何鲁迅能保持清醒,为人敬仰。试想,如果当初鲁迅也顺其自然,不思救国,中国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鲁迅弃医从文,一心想领导人民冲出封闭的铁笼。一部《呐喊》唤醒了众多国民,一册《彷徨》震惊了无数心灵,一本《朝花夕拾》感动了数万颗心!有人倒下了,也有人站起来了。现在,不正是数以万计的人民不屈不挠,敢于抗争而撑起一片新天地吗?‎ 勇于抗俗前进的人,是淤泥里的一支青莲,不屈,惊艳;勇于逆势而进的人,是烈火中锻烧出的金石,不挠,骇俗;勇于抗争不屈的人,是草原上的葳蕤青草,旺盛,令人惊叹。‎ 不正是因为这精神,才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吗?‎ ‎【名师点评】 ‎ 逆势而上,抗俗而进,成就完美的人生,这是作者立意的角度。文章先以梅花傲雪、细沙成珠的问句开篇,自然引出论题。接着举三个事例加以阐述,黛玉“决绝了安逸,决绝了流俗,决绝了苟且与软弱”,杜甫“不满现实,关爱百姓,心系苍生”,而鲁迅则是“保持清醒”,唤醒民众。这正是抗俗而进、逆势而上的典范。典型的事例很好地诠释了作者的观点,文情并茂的语言更使通篇充盈着感人至深的韵味。‎ 推荐作品 《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菩萨蛮》《[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1.熟读背诵这些诗歌,体会语言的艺术魅力;‎ ‎2.了解这些诗歌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掌握这些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赏析其艺术手法。‎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1)高适 高适(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官至左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有《高常侍集》,诗8卷、文2卷。他最杰出的边塞诗是《燕歌行》。而送别诗《别董大》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更是千古名句。‎ ‎(2)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曾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皆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一生600多篇作品,包括诗文两部分。文的成就大于诗。古文部分大致可分为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骚赋5类。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章,以及议论为主的杂文,《天说》为哲学论文的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等为长篇和中篇政论的代表作;《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论述了他的散文理论。寓言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实,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以寄寓哲理或表达政治见解,代表作《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组成的《三戒》,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传记文继承《史记》《汉书》的传统而有所创新,如:《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宋清传》《捕蛇者说》等似寓言又似小说。山水游记是他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均写于贬谪永州以后,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都能用精巧的语言艺术再现自然之美,极其经典。《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吊屈原文》《憎王孙文》等篇,都是用《离骚》《九章》的体式;《天对》和《晋问》两巨篇,形式仿照《天问》《七发》。诗歌的数量较少,前人多以为是继承陶渊明传统,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 王孟韦柳”。这主要是指其五古《首春逢耕者》《溪居》《饮酒》《读书》《感遇》《咏史》《咏三良》《咏荆轲》等篇,思想内容与陶诗相近,语言也较为朴素;还有另外一些五古如:《初秋夜坐赠吴武陵》《界围岩水帘》《南涧中题》《与崔策登西山》等,却是学谢灵运的。律诗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唐人七律中的名篇。《江雪》和《渔翁》颇有奇趣,是不可多得之作。著有《柳河东集》。‎ ‎(3)温庭筠 温庭筠(812?-866),唐代诗人、词人、学者,“花间派”词的鼻祖。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吟即告完篇,人称“温八叉”、“温八吟”。精通音律,善鼓琴吹笛。他的诗和李商隐齐名,二人时有唱和,时称“温李”,名篇如《过陈琳墓》《利州南渡》《商山早行》等。他是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深受五代后蜀词人推崇,代表作是《梦江南》(一作《望江南》)“梳洗罢”、《更漏子》6首中的“柳丝长”,《菩萨蛮》14首中的“小山重叠金明灭”,多用比兴,以景寓情。这一特点,对宋代词人周邦彦、吴文英等有所影响。‎ ‎(4)睢景臣 睢景臣(生平不详),元代散曲作家。一作睢舜臣,字景贤,江苏扬州人。今仅存套曲3首。〔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散套,是元代散曲中优秀名篇。套曲取材于汉刘邦称帝后,威加海内返故乡的史实。然而并没有写衣锦还乡的荣耀,却通过一个与刘邦有过瓜葛的乡民,揭露了刘邦过去强秤麻、暗偷豆的行为。并以贫贱与显贵的对比描写,寥寥数笔,画龙点睛地勾画出他今昔的变化,撕下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神圣尊严”的面具。同时,作品还对那些趋炎附势的乡绅们忙着接驾时装模作样的丑态,进行无情的讽刺。作品写的虽是历史故事,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代社会的现实情况。作品构思巧妙,利用乡民的口吻,嬉笑怒骂,定下了讽刺幽默的基调;结构紧凑而有层次,形象鲜明,语言本色生动。‎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毂(ɡǔ)    躐(liè) 骖(cān) 殪(yì)‎ 絷(zhí) 霾(mái) 枹(fú) 怼(duì)‎ 扌从呵呵呵·(chuāng) 旆(pèi) 腓(féi) 糨(jiānɡ)‎ 彪(biāo) 觑(qù) 拽(zhuài) 斛(hú)‎ ‎2.掌握通假 ‎(1)操吴戈兮被犀甲(“被”通“披”)‎ ‎(2)出不入兮往不反(“反”通“返”)‎ ‎(3)霾两轮兮絷四马(“霾”通“埋”)‎ ‎(4)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火”通“伙”)‎ ‎3.一词多义 ‎(1)先 ‎(2)诚 ‎(3)被 ‎(4)兵 ‎(5)除 ‎4.古今异义 ‎(1)男儿本自重横行 横行 ‎(2)天子非常赐颜色 颜色 ‎5.词类活用 ‎(1)矢交坠兮士争先(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领先,向前)‎ ‎(2)左骖殪兮右刃伤(名词作状语,用兵刃)‎ ‎(3)身既死兮神以灵(名词活用作动词,成为神灵)‎ ‎(4)美人帐下犹歌舞(名词活用作动词,唱歌跳舞)‎ ‎(5)身当恩遇常轻敌(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轻视)‎ ‎(6)海天愁思正茫茫(名词作状语,像海天一样)‎ ‎(7)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秤(名词活用作动词,秤重量;名词活用作量词,古时乡间以十斤为一秤)‎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燕歌行》“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诗人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对将军们破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希望;另一方面,又为他们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 ‎2.如何理解《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的颔联赋中有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作者以“惊风”“密雨”喻谗人之高张,借“芙蓉”“薜荔”在暴风雨中的遭遇,暗比自己仕途风波险恶。赋中有比,不着痕迹。‎ ‎3.《菩萨蛮》中的“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表现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弄”字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表现出了主人公独居深闺,无人欣赏的孤独寂寞。“弄”有反复摆弄、欣赏之意。写出了主人公千回百转,既欲仪容娇美,又因无人欣赏而无限幽怨的情态。‎ ‎4.《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故事是怎样进入主题的?从中反映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起始一句“社长排门告示:但有的差使无推故”,就造成了一种紧张的气氛,社长亲自挨门挨户通知,这次支差,不管你有什么理由都不得推脱,看来这差使真是“不寻俗”。是什么差使呢?都是劳务差使:缴纳喂牲口的草料,这草料还必须除草根;支应服劳役的苦力。这种苦差使,村里的平民百姓没有一个能免除。为的是什么呢?这时曲子才点题:“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今日还乡故”。活脱脱反映出普通老百姓的心情,谁知道是“车驾”还是“銮舆”反正我们又得去应付那些苦力活了。‎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Y ‎ ‎1.《燕歌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在这首诗中,诗人高适运用对比的手法和排偶的句式,将两种截然相对的事物只作客观描述,一同摆在读者面前,能起到振聋发聩之效。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的点睛之笔,并无一个主观性的字眼,仅仅客观讲述了张守珪军中战士和将领苦乐相差悬殊的现实:一方面是浴血苦战,死伤惨重;一方面却是耽情声色,骄逸轻敌。而作者的褒贬却明晰可见。‎ ‎2.《菩萨蛮》是怎样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艺术形象的?‎ 这首词纯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诗人正像一个高明的导演,通过一架摄像机客观地摄录下女主人公起床后的一系列动作,似乎不动一点感情,也不作任何旁白,但是,只要我们细细地体味,诗人无疑是匠心独运地选取了一些能够表现题旨的镜头,只是表达得非常委婉含蓄而已。辞藻绮丽是本词的一个显著特色,它在某种程度上又是温词的缺憾。王国维曾经不十分恭维地说:“‘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但从另一角度说,非如此不足以体现温词的细腻深曲之处,也不足以造出温词绮丽凄迷的意境。温词的绮丽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辞藻堆砌和铺陈,而是诗人感情和心态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 J ‎ ‎(1)国殇 ‎(2)燕歌行 ‎(3)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4)菩萨蛮 ‎(5)高祖还乡 ‎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Z ‎ ‎(1)国殇 本诗通过对激烈悲壮的战斗场面的描述,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表达了楚国人民对烈士崇高的敬意。‎ ‎(2)燕歌行 ‎ 这首诗描写了士卒慷慨赴边、转战绝域的情景,高度赞扬了他们保家卫国、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同时讽刺了好大喜功,不顾将士死活的将领们的骄横、自私。‎ ‎(3)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 这是一首登临之作,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借登楼远眺,抒发了自己政治上遭受打击被贬南荒的忧愤和孤寂,同时也表达了对志同道合的患难之友的深情怀念和相聚无期的惆怅,含蓄地谴责了腐朽势力对革新派的迫害。‎ ‎(4)菩萨蛮 ‎ 词人运用白描手法,展现了一个闺中女子从起床、梳洗、画眉、簪花、照镜至穿衣的一系列动作,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极度优美而又无限幽怨。‎ ‎(5)高祖还乡 本曲以想象、夸张的手法,借用一位乡民的口吻,讲出了他所看到的刘邦返沛的滑稽情景,对那些一阔就变脸的政治暴发户极尽讽刺和嘲笑之能事,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 />>>>>>‎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B )‎ A.絷(zhí)马 旌(jīnɡ)旗 阴霾(lí) 援枹(fú)‎ B.旌旆(pèi) 塞草腓(féi)‎ 逶迤(yí) 碣(jié)石 C.惊风乱飐(zhān) 薜(bì)荔 鹧鸪(zhè) 銮舆(yú)‎ D.小觑(qū) 瀚(hàn)海 揪捽(zuó) 银铮(zhēnɡ)‎ ‎【解析】 A.霾mái;C.飐zhǎn;D.觑qù。‎ ‎2.下面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 B. C. D. ‎【解析】 A①兵器,②战争;B①纵横交错,交叉,②互相;C或明或暗;D①缘故,②旧。‎ ‎3.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的意思是手拿吴戈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军队相砍杀。‎ B.“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的意思是战士们本来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赏赐。‎ C.【耍孩儿】一段,写了村民眼中的仪仗旗,讽刺了帝王铺张阔绰的排场。‎ D.“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化用了唐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 ‎【解析】 “短兵”指短兵器,不是指军队。‎ ‎4.关于诗句中运用的技巧分析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B )‎ A.“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运用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兵败的原因。‎ B.“小山重叠金明灭”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少妇化妆的特点。‎ C.“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运用了李将军的典故,讽刺了当时将帅只知享乐不关心士兵的行径。‎ D.“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一联感物起兴,诗人由眼前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升起茫茫的“愁思”。‎ ‎【解析】 “小山重叠”指女子画眉,过了一夜眉黛深浅不均,如山峰重叠之状,用的是借喻的修辞。‎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5~6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5.作者登上高楼,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 ‎【答案】 辽阔、荒凉。由近及远。‎ ‎6.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描写夏天暴雨的景象:狂风无情地摧残着水中的芙蓉,大雨斜打着爬满墙头的薜荔。‎ ‎“芙蓉”和“薜荔”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纯洁,作者借此抒发了慨叹仕途风波险恶的忧惧烦乱与悲愤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 ①南谷:在柳宗元贬谪之地永州城南郊。②杪秋:即深秋。③机心:机巧的心计。语出《庄子·天地》。‎ ‎7.诗的颔联和颈联是怎样紧扣“秋”字写景的?请试作分析。‎ ‎【答案】 抓住秋天的典型意象描写秋景:黄叶满地,古木萧瑟,寒花凋零,幽泉断断续续。突出秋天凄寒荒寂的特点。‎ ‎8.这首诗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诗人借用庄子“机心”典故,表明自己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了。可是野鹿见了我为何还要惊恐呢?其实是故作旷达之语,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而无可奈何、孤独忧愤的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江晚泊①‎ 刘禹锡 长泊起秋色,空江涵霁晖。‎ 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 古戍见旗迥,荒村闻犬稀。‎ 轲峨艑②上客,劝酒夜相依。‎ ‎【注】 ①作于被贬夔州途中。②轲峨:孤高状。艑:船。 ‎ ‎9.请赏析首联“空”字的妙处。‎ ‎【答案】 空,空阔、旷远,形象描绘了江面上雨后空阔迷蒙的景象,表达作者孤寂之情。‎ ‎10.分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答案】 ①选取典型景物(暮霞、宾鸿、古戍、旗、荒村、犬稀);②富有层次(由高到低,由远及近;暮霞、宾鸿是仰观,旗迥、荒村是远眺,闻犬稀是近听);③视听结合(古戍、旗迥、荒村是视觉,犬稀是听觉);④动静结合(宾鸿飞是动景,古戍、旗迥、荒村是静景);⑤比喻(宾鸿自况自喻);⑥白描。(答出四点即可)‎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错毂(ɡǔ)   躐(liè)    骖(cān)‎ B.殪(yì) 絷(zhí) 枹(páo)‎ C.怼(duì) (chuāng) 旆(pèi)‎ D.逶(wēi)迤 霾(mái) 腓(féi)‎ ‎【解析】 枹:fú。‎ ‎2.下列对词的有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早期的词,本是一种配乐的歌词,可以歌唱,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 B.词逐渐与音乐分离后,成为诗的别体,称为“诗余”,又因为句子长短不齐而称为长短句。‎ C.词还有别的名称,如“乐章”“歌曲”等,《东坡乐府》中的“乐府”也是词的别称。‎ D.词牌指词调的名称,一首词,可以只有词牌,没有词题,也可以只有词题,没有词牌,‎ 还可以词牌词题同时出现。‎ ‎【解析】 不能只有词题,没有词牌,每首词必须有词牌。‎ ‎3.下面对《燕歌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身当恩遇常轻敌”可谓直抒胸臆,侧面委婉指出失败的原因,抨击边将的无能与腐败。诗中对“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等萧条、荒凉环境的渲染,有力地烘托了战场上战士“力尽”势孤、“斗兵稀”的悲壮气氛,加强了对“身当恩遇常轻敌”的边将的控拆。仍含有强烈的对比。‎ B.“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在这四句里,诗人表面上将笔调从大漠征战中宕开,描写“少妇”与“征人”的相思,实则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进一步抨击,控拆将官们的昏庸腐败。‎ C.“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四句,是写边地的荒凉和战争气氛的肃杀紧张。说明家人对戍卒安危的焦虑牵挂的心情。‎ D.末四句“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是从士卒拳拳的报国心揭示战士戍边、苦战的精神之源,进一步衬托了边将的卑劣,阐发了诗的主题。‎ ‎【解析】 “侧面委婉”应为“正面直接”。‎ ‎4.对《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城上高楼接大荒”,写城楼的形势。柳州城城楼很高,田野杂树参天,野草丛生,人烟稀少,登城楼遥望,看到的是一片辽阔的大荒野。这句起势高远,意境阔大,情景俱包,悲凉之气,笼罩全诗,很自然地开启了下句“海天愁思正茫茫”。“茫茫”既是写“海天”的无边无际,同时也是写“愁思”的无穷无尽。这开头两句,写登城楼触景伤怀。‎ B.“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这两句是写远景,是登楼所见的夏天的风雨景象。“惊风乱飐芙蓉水”写狂风吹打荷花,乃水中景象。以上两句,表面上是写夏季的急风暴雨景象,但言在此而意在彼,实际上是暗喻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打击和迫害。‎ C.“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是写诗人登楼远望山水的景象。用回环曲折的江流比喻诗人自己的愁肠百折,异常贴切。‎ D.“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诗的最后两句,感叹共同的不幸遭遇,直抒情怀,点明寄书的寓意。‎ ‎【解析】 此二句是写近景。‎ ‎5.下面对《菩萨蛮》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小山重叠金明灭”写女子隔夜的残妆,“鬓云欲度”是鬓发散乱未整之状。‎ B.“懒起”二字透露出主人公的情绪,无精打彩的,下句的“迟”字与之呼应,一“懒”一“迟”,极见其无情无绪之神情。‎ C.“照花”二句,通过花与面的交相辉映,衬托出其人的容色艳丽。‎ D.最后二句,通过女子与双鹧鸪的对比,抒写出一个孤独的女子没人赏爱的寂寞心情。‎ ‎【解析】 对比错,应是反衬。‎ ‎6.下面对《高祖还乡》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套散曲,借用历史题材,通过对高祖还乡的嘲弄性的描写,对汉高祖刘邦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弄,揭露了他“卑贱”的家底和流氓的行径,撕下了封建皇帝“真龙天子”“君权天授”和“神圣尊严”的面具,显出其流氓无赖的本来面目。这篇作品攻击的矛头直指封建社会的贪官污吏,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B.这首曲子的构思新颖。它一反传统的歌功颂德的做法,既不去描绘刘邦“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踌躇满志,也不去渲染父老百姓对他的挽留、爱戴,而是借助一个熟悉刘邦底细的乡民,历数他以前酗酒、强借、暗偷、明抢的无赖行径,尽情嘲笑他发迹后装腔作势、妄自尊大的可笑嘴脸。这种新颖的构思,使这篇作品具有了很强的思想性。‎ C.它的结构也很严谨。从结构上看,全曲分三个部分,分别叙述乡人迎驾、皇家仪仗和刘邦被乡人认出。迎驾者很拙劣,仪仗队很古怪,被认出更令人气愤。这些叙述描写扫除了皇帝的威严,给予了有力的嘲讽。‎ D.散曲用的是农民的口气,使用了口语、俚语,很有讽刺的效力。文笔诙谐幽默,风格泼辣奔放,情节富于戏剧性,淡笔中饱含褒贬之情。它不仅在元散曲中,是一首具有特色的扛鼎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解析】 攻击的矛头直指皇帝。‎ 二、语段精读 阅读屈原的《国殇》,完成7~10题。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7.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操吴戈兮被犀甲   B.霾两轮兮絷四马 C.出不入兮往不反 D.凌余阵兮躐余行 ‎【解析】 A被—披;B霾—埋;C反—返。‎ ‎8.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A.援玉枹兮击鸣鼓 “枹”和《石钟山记》中“枹止响腾”的“枹”,都是鼓槌的意思 B.车错毂兮短兵接 “兵”是“士兵”之意 C.诚既勇兮又以武 “诚”是“忠诚”之意 D.身既死兮神以灵 “以”同“诚既勇兮又以武”中的“以”字用法相同,都相当于连词“而”‎ ‎【解析】 B兵:兵器;C诚:确实;D以,作用同“乃”,却,“神以灵”就是灵魂却能显灵,就是灵魂不灭的意思。‎ ‎9.对下列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这句是写敌人之多,战斗激烈,但我们的士兵奋勇争先。‎ B.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这句是说天怨神怒,我们的战士把敌人杀得尸横遍野。‎ C.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这句是说我们的战士佩着长剑带着秦地制造的弓,虽身首异处但心不屈服。意即说身可杀,但心不可屈。‎ D.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诗的结尾句,是在赞扬死难的烈士,是说他们人虽死,但英灵不泯,在鬼中亦是出类拔萃的英雄。‎ ‎【解析】 将士们全部壮烈牺牲。‎ ‎10.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歌是屈原追悼阵亡战士的挽歌,歌颂了战士们英勇善战、视死如归的作战精神。‎ B.诗歌描写了激烈的战争场面,写得非常生动,表现了一种悲壮之美。‎ C.诗歌中的战争场面主要写敌我双方的厮杀,描写我方时则主要写寡不敌众的惨败,这首诗歌中所写的战争是一场失败的战争,因此诗歌也表现了对作战失利的不满。‎ D.这首诗歌所描写的战争虽然失败了,但在战斗中战士们所表现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作者予以了高度赞扬。‎ ‎【解析】 没有“对作战失利的不满”。‎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闻 琴 唐·孙氏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近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 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1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D )‎ A.首联描写调弦的过程,琴音由嘈杂到纯净。湘妃,指舜妃娥皇、女英,运用湘妃思念舜的典故,总写琴声哀怨。‎ B.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自然界常见的声音凉风飒飒、潇潇暮雨,形象地表现琴声,化抽象为具体。‎ C.颈联写听琴感受。琴声如在耳边,仿佛泉水从青色的山峰上流泻下来;琴声越来越远,又如黑鹤从青苍幽远的天空飞下。‎ D.“远如玄鹤下青冥”中“青冥”即青天。该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表现了琴声的急促。‎ E.尾联写弹琴结束后的情景,意境幽静美好,突出了音乐的魅力,与白居易《琵琶行》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 B“拟人”应为“比喻”;D“急促”应为“悠远”。‎ ‎12.请赏析“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一联的艺术手法。‎ ‎【答案】 ①烘托手法或侧面描写。“露湿丛兰月满庭”通过描写月光满庭、露湿丛兰的寂静,烘托出听众沉浸在音乐中不愿抽离的情形,从侧面突出了琴声的魅力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②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月光铺满了庭院,院中一丛丛的兰花都被露水打湿,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惆怅之情,韵味悠长,意犹未尽。‎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4题。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 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 ‎1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D )‎ A.《太常引》,词牌名。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光无限,词人诗兴大发,挥笔写下这首词,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 B.“金波”指月亮金色的光波,“飞镜又重磨”是说月亮像新磨过的铜镜一样明亮。这两句都采用借代的手法写出月的特点。‎ C.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D.“被白发欺人奈何”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嫦娥白发苍苍怎么还欺负我?表达了自己虚度光阴,不能实现理想的痛苦。 ‎ E.词的下片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 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解析】 B项“借代”错,应该为比喻。D项“说嫦娥白发苍苍怎么还欺负我”错,这里应是我披着白发,我的白发不断地长,像在欺负我。‎ ‎14.“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这句很精彩,请赏析。‎ ‎【答案】 “斫去”是砍掉的意思。“婆娑”是指月宫桂树上摇晃的枝叶。“清光”指月亮清亮的光辉,象征光明。“桂婆娑”这里采用借喻的手法,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斫去桂婆娑”既表达作者对南宋朝中议和派打击抗金志士,破坏恢复事业的憎恨,又表明了要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的决心。这种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耐人寻味,也更有诗意。‎ 四、高考热点 ‎15.以“微电影”开头,将下面的文字材料重组为一个单句,含标点不超过80字。 ‎①微电影(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是对近年来出现的一种视频短片的称谓。‎ ‎②微规模投资(每部几千元到上万元)、微周期制作(1到7天或数周)和微时(30秒到300秒)放映是微电影的几个基本特点。‎ ‎③微电影虽然篇幅短小,但具备电影的基本要素,即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④微电影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悠闲状态下观看。‎ 微电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是一种微规模投资、微周期制作、微时放映,具有完整故事情节,专门在各种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视频短片。‎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来源于饮食味觉的“味”,__①__。在美学概念中,与味相关的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往往含义大相径庭,“滋味”“趣味”“风味”“韵味”“清味”“雅味”,这些概念意味精微却模糊,若要体察各种美感的差异,__②__,才能发觉现象之后的美和意义。“味”这个来源于饮食的语词简单而准确地表现了中国美学的前提:以体验论为哲学基础,完全迥异于以认识论为基础的西方哲学。__③__,从古代的苏东坡、李渔、袁枚到近现代梁实秋、汪曾褀、陆文夫,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佳话无数。‎ ‎【答案】 ①在中国美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__②必须超越现象亲自体验__③文人与美食的关系更是源远流长 ‎17.“归谬法”为了反驳某论点,首先假定它为真,然后由它推出荒谬的结论,从而使该论点无法成立。请用归谬法的思路完成下面两题。 ‎(1)仿写 示例: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所以上大学是没用的。‎ ‎【答案】 许多人努力学习后没能提高成绩,所以努力学习是没有用的。‎ 许多人生病就医后没能治好病,所以看医生是没用的。‎ ‎(2)一个死刑犯在法官面前说到:“当初我不该杀人,杀人是错误的,每个人都不该杀人。同样您或是其他人杀我也是错误的,那么请您宽恕我吧!”如果你是这位法官,该怎样最有力的驳倒这个死刑犯呢?‎ ‎【答案】 要杀你的不是法官,而是法律 五、读写创新 ‎18.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不能够经常地、果断地舍弃一些不该投入精力的事情,什么都渴望得到,时时、处处都劳心劳力,其结果只能是让自己失望。所以,生活需要经常地清点。‎ 请以“清点生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清点”一般指对物品清理查点,在这个话题中,含义不同。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写作指向】 ‎ 面对这个话题,首先,要明确“清点”的内涵。“清点”一般指对物品清理查点,在这个话题中,“清点”就是选择,就是取舍,就是目标定位;就是整理,就是回顾,就是不断总结。为什么要“经常地清点”呢?因为需要根据自身状况与外界环境不断地进行调整,但是它又有别于常被人非议的“常立志”。为什么说“生活需要经常地清点”呢?因为“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为”,因为“有舍才能有得”。材料里还提及“果断地舍弃”,这意味着在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还要自行抉择。只有“经常地”、“果断地”“清点”,生活才能多姿多彩。‎ ‎【佳作赏读】‎ 拿起,放下!‎ 生活,需要经常地清点?是的,它告诉我们,会生活的话,便是要经常拿起,放下。‎ 拿起,便是在机会来临时要果断地抓住;放下,你抓住了机会还要看这种机会是不是适合你,不适合时要果断地放弃,另抓机会。生活,便是要经常拿起,放下的。‎ 王粲在《英雄记钞》中曾经记过这样一则故事:诸葛亮、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三人都想将所读之书背熟,这势必会费许多时间,而孔明是很高明的,他舍去了大部分,只观大略,于是有更多时间来读更多的书了,于是有了天文地理无不精通的诸葛亮。可见,有时放下,可以拿起更多。‎ 鲁迅,少年时求知欲很强,读了好多书,后又学医,但最终弃医从文。血腥的现实让他明白,学医可以救有限的人的生命,却救不了全中国大多数人麻木的心灵,他果断放弃医学,挥舞着一支如椽大笔,解剖“国民性”;对着“铁屋子”‎ ‎,呐喊复呐喊,鼓舞了无数热血青年。可见,放下些次要的,可以拿起更好的,更有益于祖国人民的。该放下时就放下,这无疑是明智的;然而,生活中因舍不得放下而导致无为的也比比皆是。‎ ‎《伤仲永》中的仲永,才华横溢,倚马可待,这时便应该进一步受教育,以取得更大的成就,可仲永的父亲放不下那一点点的利益,最终使仲永与常人无异。可见,放不下暂时的利益,便不会有长久的收获。‎ 生活,便是要经常拿起,放下。‎ 受外部环境与自我认知的影响,此时觉得应当放下的,以后却需要用,这便要我们经常拿起;此时拿起的,以后于我们无用的,便也要果断地放下。只有不断地拿起、放下,才会不断进步。‎ 如果一个人什么都想占有,不舍得放弃,如泼留希金般,如严监生般,那他的生活必然是痛苦的。“人心不足蛇吞象”,很好的一句俗话,发人深省!‎ 生活,便是要经常拿起,放下。拿起的一定要投入精力,虽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但是我们仍然要付出,因为没有努力肯定不会有成功。‎ 在经常的拿起、放下中,你定能找到最适合你自己的,然后,轰轰烈烈干一番自己的事业吧!‎ 记住,生活,便是要经常的拿起,放下。‎ ‎【名师点评】 ‎ 这篇佳作有三个特色:一是结构完整,层次清晰。作者用“生活,便是要经常拿起,放下”这一主旨句串起全篇,一唱三叹,过渡照应显得自然熨帖;二是用例典型,陈例翻新。《英雄记钞》中诸葛亮等人例、鲁迅例、仲永例均很典型,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能够为我所用,于陈例中翻出了新意;三是对比论证,说服力强。诸葛亮、鲁迅放下了一些拿起了另一些,于是他们彪炳史册,而仲永的悲剧就是因为不肯放下应该放下的东西。‎ 第三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30分 每小题3分)‎ 一、(12分)‎ ‎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A. B. C. D. ‎【解析】 两个“云”都是“云彩”之意。‎ ‎2.下列对本单元文学常识的表述,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D )‎ A.唐代诗人很多有“别号”的,如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李贺被称为“‎ 诗豪”等。‎ B.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和王维、孟浩然、岑参、李颀等形成了一个著名的边塞诗派。‎ C.《国殇》是屈原的组诗《九歌》中的一篇,《九歌》共九篇作品,故名《九歌》。‎ D.“汉高祖”是刘邦的庙号,是死后才称的,活着的时候并没有这个称呼。睢景臣并非不懂这个,他故意以一个乡民的口吻这样写,有嘲讽之意。‎ ‎【解析】 A李贺被称为“诗鬼”,诗豪是刘禹锡;B王维、孟浩然是田园诗人;C《九歌》十一篇作品。‎ ‎3.“青山”是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但表示的含义不同。有的表示深隐旷达、雄浑沉稳、亘古不变的意思,有的是故乡的象征,有的是历史与永恒的象征。下列诗句中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CD )‎ A.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B.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C.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D.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解析】 CD两项是历史与永恒的象征。‎ ‎4.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六军,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制以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天子有六军。‎ B.四纪,为四十年。古代以岁星(木星)绕天运行一周为一纪,一纪十年。‎ C.理学,是宋明时期的一种崇尚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 D.九州,我国古代所划分的九个行政区的通称,后用作中国的代称。‎ ‎【解析】 古代“一纪”是十二年,“四纪”为四十八年。‎ 二、(9分)‎ ‎5.下面对《国殇》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国殇》是屈原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组乐歌——《九歌》中的一首,内容是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 B.诗中赞颂死难者英灵不泯,浩气长存,充满了英雄主义,诗风刚健质朴、雄浑悲壮。‎ C.《国殇》通篇贯穿着鲜明的爱国精神,气氛悲壮沉雄,激昂动人;死伤虽然惨重,但诗中并无半点颓丧情绪。‎ D.诗篇以“魂魄毅兮为鬼雄”作结,既有对阵亡士卒的哀思,又对国耻的洗雪寄予了无穷希望。这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美好理想,因为当时楚国比较弱小,这种洗雪国耻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解析】 当时楚国并不弱小。‎ ‎6.下面对《燕歌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B.诗歌主动展现了从慷慨应征、转战绝域到战败被围、短兵相接等一系列边塞战争的激烈场面。歌颂了广大士兵奋勇杀敌、不图名利的高尚精神,谴责了将帅的骄纵荒淫,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现象。‎ C.高适的诗风本来是粗犷豪放的,但本篇却有些婉约,如“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表现了作者对“少妇”“征人”的深切同情。‎ D.诗作中表现手法上有所创新,用乐府旧题,而扩大了题材内容;用七言歌行的体式,又不受歌行体式拘泥。四句一换韵,曲折往复地表述了诗人的复杂感情。‎ ‎7.下面对《菩萨蛮》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小山重叠金明灭”,词的第一句便出手不凡:为女主人公的出场安排了一个独特的背景,渲染了一种特有的氛围。第二句“鬓云欲度香腮雪”,写的是闺中女子初起床时,鬓发零乱不整而像流云一样将要遮掩过她那雪白的香腮。‎ B.“懒起画蛾眉”,写女主人公懒洋洋地起床、慢悠悠地画眉梳妆的情态。“弄妆梳洗迟。”“弄妆”,反复摆弄欣赏的意思,把女主人公千回百转,极度要美,又无限幽怨的情态表现了出来。而一个“迟”字,既呼应了前面的“懒”字,又进而渲染了女主人公无情无绪的神态。‎ C.“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描写女主人公对着前后镜在簪花,脑后发髻簪插的花与镜中的人面交相辉映。它既写出女主人公容颜之光丽动人,又表现了她那种精神饱满、自鸣得意的神态。‎ D.词的最后两句“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写女主人公穿着新做的、熨贴好的绣花丝罗短袄,彩衣上缀着一对对用金线绣成的鹧鸪鸟。这成双成对的“金鹧鸪”正象征着她现实生活中成双成对的美满幸福。‎ ‎【解析】 最后一句不对。‎ 三、(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嗣。‎ 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 ‎,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绹,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体”。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弟义叟,亦以进士擢第,累为宾佐。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节选自《旧唐书》)‎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以所业文干之      干:冒犯 B.宗闵党大薄之 薄:鄙薄 C.绹不之省 省:理会 D.楚能章奏 能:善于 ‎【解析】 干:投献。‎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弱冠”是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成年加冠之礼,因未及壮年,故称弱冠。‎ B.“释褐”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担任官职。‎ C.“诔”和“奠”都属于祭文,二者在写作重点及韵散要求方面没有区别。‎ D.《唐书》是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北宋以后有新旧《唐书》之分。‎ ‎【解析】 “诔奠”是指“诔文”和“奠文”。二者虽都属哀祭文,但在写作的重点及韵散的要求方面也有一些区别:“诔”多用作“上对下”“尊对卑”,“奠”则没有这样的要求;诔文是韵文,奠文则不一定是韵文。‎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李商隐幸得贵人助:令狐楚因为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王茂元爱惜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B.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C.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D.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解析】 李商隐在令狐楚麾下是担任了巡官,但并非朝廷命官。天成二年,他才考中进士,脱下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 参考译文:‎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曾祖李叔恒,十九岁中进士第,官位终于安阳(今属河南)县令。祖父李俌终于邢州(今河北邢台)事参军。父亲李嗣。‎ 李商隐自幼便能写文章。令孤楚出镇河阳(今河南孟县),李商隐以所作文章投献他,当时刚到二十岁。令孤楚因为他是少年俊才,深加礼敬,让他和读书的诸生交游。令狐楚镇守天平(今山东东平)、汴州(今河南开封),李商隐跟随为巡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今陕西西安)。开成二年(837 ),(李商隐)才中进士第,脱去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补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会昌二年(842),他又以书判考中拔萃科。‎ 王茂元镇守河阳,起用他为掌书记,担任侍御史,王茂元爱他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他为妻。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者,但原本是武将的后代,(加之)李德裕平时待他就很好,当时李德裕掌权,就起用他担任河阳主帅。李德裕和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相互间仇怨很深。李商隐成为王茂元的僚属以后,李宗闵之党很鄙薄他。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儿子令狐为员外郎,因为李商隐的背恩负义,尤其嫌恶他无品行。不久,王茂元死了,李商隐来游京师,但朝廷久久不给安排职务。正碰上给事中郑亚任桂州(今广西桂林)廉察使,聘请他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847一860)初年,白敏中掌执朝政,令狐在内署,共同排挤李德裕,并逐出京师。郑亚因为属李德裕之党,也被贬为循州(今广东惠阳)刺史。李商隐随郑亚在岭南多年。‎ 三年(849)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请李商隐为掾曹,让他管草写笺奏,第二年,令狐做宰相,李商隐几次上启陈说内心苦衷,不予理睬。卢弘正出镇徐州(今属江苏),李商隐又跟随去任掌书记。后罢徐州府职又入朝,他以文章干谒,于是补他为太学博士。正遇河南(今河南洛阳)府尹柳仲郢镇守东蜀,用他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 847- 860 )末年,柳仲郢因为擅自杀人,被贬官,李商隐也随之罢废,回郑州(今属河南),没多久也就病死了。‎ 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在令狐楚幕中任职时,令狐楚能写章奏,遂即将他的写作经验传授给李商隐,从这时始他才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李商隐博学强记,写文章时下笔不休,尤其擅长撰写诔文和奠文。他和太原(今属山西)温庭筠、南郡段成式同时齐名,当时号为“三十六体”。文思清丽,温庭筠超过他。但(他们)都不能坚守节操,仗着自己的才能,(行为)怪异偏激,被当权者鄙薄。(因而)得不到有名官宦的推荐,终身(仕途)坎坷。‎ 他弟弟李义叟,也进士及第,累任宾佐。李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第Ⅱ卷(120分)‎ 四、(23分)‎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5分)‎ 译文: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生,但原本是武将的后代,(加之)‎ 李德裕平时待他就很好,当时李德裕掌权,就起用他担任河阳主帅。‎ ‎(2)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5分)‎ 译文:但(他们)都不能坚守节操,仗着自己的才能,(行为)怪异偏激,被当权者鄙薄。(因而)得不到有名官宦的推荐,终身(仕途)坎坷。‎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8分)‎ 梦 回①‎ 林景熙②‎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注】 ①梦回:梦醒。②林景熙:号霁山,宋末诗人。有气节,宋亡不仕。‎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分析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4分)‎ ‎【答案】 诗眼应该是:“何处砧声唤客愁”中的“愁”。此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第一句,描写了梦醒时的时间、地点与四周的环境,写出了诗人在荒凉的旅馆住宿时心中的凄苦,为后来的景物描写、个人的感情抒发作铺垫。‎ ‎(2)赏析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技巧。(4分)‎ ‎【答案】 ①最后这两句在艺术上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深夜中的寂静与莲叶的响动声相衬,以寒冷清寂的水面与未休息的鸥的骚扰相衬,充分刻画出当时冷寂凄凉的气氛。②衬托手法,用未眠鸥来衬托作者辗转反侧、长夜难眠的愁苦,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寓情于鸟,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悲苦之情。‎ ‎13.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5分)‎ ‎(1)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______________,叶上初阳干宿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惊风乱飐芙蓉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见课本 五、(2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大麦行①‎ 杜 甫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 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注】 ①唐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奴剌、党项、羌攻梁州。诗人故有此作。②汉桓帝时有童谣:“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③集、壁、梁、洋:四个州名,唐属山南西道。由梁州都督督四州。④腰镰:腰间插着镰刀,指收割。‎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CE )‎ A.《大麦行》与《琵琶行》、《燕歌行》文体相同,“行”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形式较为自由。‎ B.一、二句,化用童谣,反其意而用之。麦收时节,却是妇女哭男人逃,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C.三、四句,先言敌寇掠夺范围之广,后句作者呼吁四州军民,同仇敌忾,坚决抵抗胡羌入侵。‎ D.五、六句,前句设问后句回答,江山远长,虽然调发蜀兵三千,也只能疲于奔命,难以救护。‎ E.七、八句,与“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都运用了比喻手法,抒发思乡之情。‎ ‎【解析】 后句自问自答,又为上文解疑,原来麦熟尽为羌胡收割。E.都未用比喻。‎ ‎15.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答案】 ①哀民生。②忧边寇。③伤兵疲。④思故乡。‎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6~17题。 菊 ‎[唐]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①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②,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③,升君白玉堂。‎ 画 菊 ‎[宋]郑思肖④‎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 ①罗含:东晋人,博学能文,不慕荣利。②重露:寒凉的秋露。③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泛:以菊花浸酒。④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 ‎16.下列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两首诗均属“咏物诗”,都以“菊”作为主要吟咏对象,并将诗人的情志寄寓其中。‎ B.两首诗均描写出了菊花超逸于群花之上的独特“香气”和“色彩”,以及不畏严酷自然的“傲骨”。‎ C.李诗颔联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着力表现出了菊花的颜色与形貌,用语含蓄,情韵深厚。‎ D.李诗中,诗人写出了菊花对夕阳炙热的“畏惧之意”以及甘愿被制成菊花美酒的“奉献精神”。‎ E.郑诗中,诗人借助颇富口语气息的“宁可”“何曾”二词,写出了菊花孤傲清高的品位。‎ ‎【答案】 选A给2分,选E给3分,选B、C、D不给分。‎ ‎【解析】 B.菊花“色彩”在郑诗中没有描写。C.“形貌”无中生有。D.“夕阳炙热”不妥,应将“残阳”理解为“时光流逝”的象征。‎ ‎17.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各有侧重,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李诗借“菊”侧重表达自己入朝建功立业的热切希望(或怀才不遇、仕途失意的苦闷)。李诗先对菊花的“色”“香”进行描摹,并借助陶渊明、罗含的典故表现菊花所存具的“不畏权贵、不慕荣利”的品性;第三联笔锋一转,肯定菊花泛酒的品性,进而流露出欲入朝建功立业的愿望。郑诗借“菊”主要表达自己守志抱节的忠贞。郑诗开篇描摹了菊花“独立疏芳、独守清高”的品性,紧接两句突出其不畏严酷环境的铮铮傲骨;进而表达出自己对故国忠诚坚贞的志节(或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 六、(15分)‎ ‎18.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概括“众筹”的四个主要特点,每个特点不超过6个字。(4分) 众筹指一种向群众募资以支持发起的个人或组织的行为,香港译作“群众集资”,台湾译作“群众募资”,由发起人、跟投人、平台构成,任何人无论身份、地位、职业、年龄、性别,只要有想法有创造能力都可以发起项目。众筹项目必须先让项目的创意(设计图、成品、策划等)达到可展示的程度,并通过平台的审核,而不单单是一个概念或者一个点子。现代众筹一般通过互联网方式发布筹款项目并募集资。群众募资被用来支持各种活动,包含灾害重建、竞选活动、创业募资、艺术创作、软件开发、设计发明、科学研究等。‎ ‎【答案】 依靠大众力量,注重创意,借助互联网,用途多样。‎ ‎19.在下面短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5分) ‎__①__。因为,人经过一夜的睡眼,身体会流失很多水分,早晨空腹饮水有助于及时补充水分,还可以刺激肠道、疏通经络。需要注意的是,__②__。专家提醒,早晨最好不要空腹饮用果汁、可乐、汽水、咖啡、牛奶等饮料,这样会导致人体缺钙。而有些饮料会利于人体排尿,在早晨饮用这些饮料,__③__,反而会增加机体对水分的需求。‎ ‎【答案】 ①早晨空腹饮水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益__②早晨空腹饮水时要有所选择__③不但不能有效补充机体缺少的水分 ‎20.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6分)‎ 高考恢复40年来,改变了亿万人的人生轨迹和境遇,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见,知识最终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和人生轨迹。其实,技能也可以改变命运。当下,中国技工的缺失严重制约“中国制造”的发展。因此,只要培养出更多的高级“工匠”,中国就一定能在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方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什么时候高考话题不再如此让人津津乐道,什么时候诸如国外“教授的儿子乐当技工”的传闻不再成为笑谈,我们的高等教育就真正走上正轨了。‎ ‎①知识不一定决定人的命运和人生轨迹。‎ ‎②培养出更多的高级“工匠”,中国不一定就能在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方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③对高考话题和传闻看法的改变,不一定意味着我们的高等教育就真正走上了正轨。‎ 七、(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可以说,对“时间”的关注,古今中外是一以贯之的。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心态:对现在所拥有的“今天”并不珍惜,倒是对已经逝去的“昨天”倍加惋惜,对尚未到来的“明天”特别神往。于是,他们沉湎于过去,疏忽了现在,幻想着未来。其实,冷静地思考一下,你不难发现,“昨天”已经成为历史,你没有办法改变它;“明天”还是一个未知数,你也没有办法把握它;你惟一能够有所作为的就是“今天”。而“今天”又是由一个个“瞬间”组成的,此“瞬间”之前就是“过去”,此“瞬间”之后则是“未来”。只有“活在当下”才是最明智的态度。‎ 请以“活在当下”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写作指向】 ‎ 静心而思,你不得不承认,“活在当下”,理念是很有道理。因为,“最珍贵的是今天,最容易失掉的也是今天”(李大钊语)。因为,“不把握当下,就不能创造永恒”(刘墉语)。因为,“过去的价值在现在中流淌。未来的图景也主要孕育在现在之中。老人不要用过去批判现在,而应该把比过去更加美好的东西投射到现在,青年人则必须正确把握现在,设计未来。现在的壮年人应该珍惜过去,正视现在,心怀未来。任何人都应该为更加美好的现在和未来贡献智慧”(池田大作语)。所以,我们要用“活在当下”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一生能够过得充实些,再充实些。即使不能够轰轰烈烈,流芳百世,也要做到扎扎实实,死而无憾。‎ 搦管为文之时,我们就要以事件的叙写、故事的展开、事理的辨析等来艺术而有力地传递“活在当下”的观念。‎ ‎【佳作赏读】‎ 今天是最重要的 不管你是多么地位显赫,或者多么不起眼,你所有的一切都是从头开始,从今天开始,不信——‎ 假如今天你大病不起,或者飞来横祸,一切的一切都已不再重要,这时候生命和健康是最可贵的。而假如今天你用仅有的两块钱买了彩票,而恰恰中了大奖,一切的一切都已不再重要,即便昨天你还是一个乞丐,现在你却是快乐的。‎ 明天又是新的今天的开始,所以明天其实也是不存在的,于是假如你一直在依靠明天,或者倚赖明天的恩惠,那你的今天注定没有激情。‎ 有这样一个故事,爱德华·依文斯生长在一个贫苦的家庭里,家里有7口人要靠他吃饭,他谋到一个当助理图书管理员的职位,薪水很少,他却不敢辞职。8年之后,他才鼓起勇气开始他自己的事业。然而,厄运降临了:那家存着他全部财产的大银行垮了,他不但损失了所有的钱,还负债16000元。他的精神受不住这样的打击,还开始生起奇怪的病来。有一天,他走在路上的时候,昏倒在路边,以后就再也不能走路了。最后医生告诉他,他只有两个礼拜好活了。他大吃一惊,写好遗嘱,然后躺在床上等死。挣扎或是担忧都没有了,他放弃了,也放松了下来。几个礼拜之后,他就能撑着拐杖走路了。6个礼拜以后,他又能回去工作了。爱德华·依文斯的事业进展非常快。不到几年,他已成为依文斯工业公司的董事长。试想,如果没有学会“生活在完全独立的今天里”的话,爱德华·依文斯绝不可能获得这样的胜利。‎ 完全独立的今天,其实是生活的哲学,假如你今天递交了辞职报告,说明你今天具有了充足的自信;假如你今天被老板炒了鱿鱼,说明你从今天开始可以重新选择一种职业;假如你今天进入婚姻的殿堂,表明幸福生活已经开始了,但是记住,是刚刚开始。‎ 今天是散发着泥土香味的,混合着这种味道的是你的汗水或者努力,停滞是今天的敌人。而昨天是臭鱼的腥味,明天的味道还闻不到。‎ ‎【名师点评】 ‎ ‎“生活在完全独立的今天里”,这是生活的哲学,因为,今天是最重要的!“昨天是臭鱼的腥味,明天的味道还闻不到。”你一方面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认识到今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有行动,坚持不懈地努力,活好每一个今天。果真能够做到这些,也许,你会是又一个爱德华·依文斯。全篇如行云流水,展示了作者不俗的写作基本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