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新高考地理大三轮突破浙江版练习:综合模拟卷(十)
综合模拟卷(十)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019·浙江省杭州模拟)读“欧洲西部某时刻等压线(单元:hPa)分布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易形成暖锋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据图可知,此时( ) A.北欧的酸雨全年中最少 B.哥本哈根盛行东北风 C.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D.欧洲正处在冬季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乙、丙和丁都位于高压脊上,不可能形成锋面;北半球气旋水平方向上气流逆时针由四周流向中心,甲处形成暖锋。故选A。第2题,读图可知,冰岛为低压中心,此 时为北半球冬季,哥本哈根盛行西南风,地中海沿岸温和多雨;西北欧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夏季降水差别不大,所以无法判断此时北欧的酸雨是否是全年中最少。故选D。 (2019·浙江期末)读“某区域近地面与3 000米高空气压差示意图”(单位:hPa),完成下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气流辐散上升 B.乙地气流辐合上升 C.丙地气流温暖湿润 D.丁地正盛行西南风 答案 B 解析 据图示和材料可知,甲地为高气压中心,乙地为低气压中心。甲地气流辐散下沉,乙地气流辐合上升,A错、B正确;根据材料,近地面甲地气压高,乙地气压低,气流从甲地经过丙地流向乙地,是由陆地流向海洋,故丙地的气流应为干燥的气流,C错;丁地此时盛行东北风,D错。故正确答案为B。 (2019·浙江高考模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一系列的物理过程和生物过程的影响,灌木下土壤具有更高的养分含量,这种现象被称为“沃岛效应”。下图为“‘沃岛效应’现象景观图”。读图完成4~5题。 4.影响干旱、半干旱地区“沃岛效应”现象产生的关键因素是( ) A.土壤 B.气候 C.水分 D.植被 5.“沃岛效应”现象的主要生态效益是( ) A.保持水土 B.防风固沙 C.调节气候 D.涵养水源 答案 4.D 5.B 解析 第4题,植物是影响干旱、半干旱地区“沃岛效应”产生的关键因素,故选D。第5题,由材料可知,“沃岛效应” 形成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多风沙,灌木可起到防风固沙,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作用,故选B。 下图为“某区域劳动人口增长率变化(含预测)图”。读图,完成6~7题。 6.1965年至2045年,该区域劳动人口数量由逐年增加到逐年减少的转折点是( ) A.1965年 B.1980年 C.2015年 D.2045年 7.根据劳动人口数量的变化,推测该区域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最可能为( ) A.原始型 B.传统型 C.过渡型 D.现代型 答案 6.C 7.D 解析 第6题,读图可知,2015年的劳动人口增长率降为0,在这之后增长率开始小于0,劳动人口数量开始下降,因此,该区域劳动人口数量由逐年增加到逐年减少的转折点是2015年,C正确。第7题,2015年以后,该区域劳动人口增长率开始小于0,说明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降低,推测可能是老龄人口数量增加,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该区域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最可能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D正确。 读“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图”,回答8~9题。 8.该图反映( ) A.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呈负相关 B.亚洲、非洲城市化速度较快 C.亚洲、非洲总体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D.欧洲、北美洲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化水平降低 9.新兴国家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下面描述与实际最不相符的是( ) A.无序扩张,环境质量下降 B.交通拥堵,住房紧张 C.教育配套滞后,学校不足 D.劳动力紧缺,退休年龄推迟 答案 8.B 9.D 解析 第8题,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速度快,但并不是世界各地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都呈负相关,A错;亚洲、非洲城市化速度较快,总体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B正确、C错;欧洲、北美洲城市化速度慢,水平高,有些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但整体城市化水平并没有降低,D错。选B正确。第9题,新兴国家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化问题主要是城市发展没有合理规划,城市无序扩张、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人口过多,住房紧张;青少年人口增加快,教育配套滞后,学校不足;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不存在劳动力不足问题。选D正确。 下图中①、②、③、④表示世界某城市的土地利用情况。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表示住宅用地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根据盛行风向,该城市最可能分布在( ) A.我国南方 B.美国西部 C.印度半岛 D.德国鲁尔区 答案 10.C 11.C 解析 第10题,据所学知识,在城市主要功能区中,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大,图中③功能区面积最大,应为住宅区,故正确答案选C。第11题,根据材料,图示地区盛行风向为东北风和西南风。印度半岛地处南亚,普遍盛行西南风和东北风,C正确。 读“我国30°N附近甲山坡聚落数量和植被随海拔分布示意图”,回答12~13题。 12.甲山坡在海拔约2 200~2 800米地段聚落数量多的原因是( ) A.气温高 B.坡度较小 C.气温低 D.靠近河流 13.甲山坡出现地方性分异(非地带性)规律的植被是( ) A.常绿林 B.高山草甸 C.针叶林 D.干旱灌木 答案 12.B 13.D 解析 第12题,由图可知,甲山坡在海拔约2 200~2 800米地段聚落数量多,主要因为海拔适中,气温适宜,距离河流较远,地形坡度小,地势较平坦,适宜人类居住。第13题,由图可知,甲山坡干旱灌木出现在常绿林下方(由于坡度大,土壤水分条件较差所致),应属于该山坡的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植被。 下图为“全球可燃冰(甲烷水合物)分布示意图”。据图完成14~15题。 14.下列关于可燃冰分布及开发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均分布于陆地边缘的浅海区 B.已发现可燃冰在南印度洋分布较多 C.开采成本高、技术难度较大 D.可缓解气候变暖和臭氧层空洞问题 15.我国南海海底可燃冰的开发,将( ) A.扩大我国油气出口量 B.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C.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D.利于我国能源安全 答案 14.C 15.D 解析 第14题,可燃冰是一种在低温、高压状态下形成的新燃料,市场前景广阔,目前开发利用的限制条件是在常温、常压状态下开发利用的技术难度大,故C正确。读图可知,可燃冰广泛分布于海底和大陆永久冻土层中;已发现可燃冰主要分布于大西洋海域和西太平洋海域,在南印度洋分布较少;可燃冰的开发不能缓解气候变暖和臭氧层空洞问题。故A、B、D错误。第15题,目前我国为油气进口大国,可燃冰的开发利于我国能源安全,但会破坏海洋生态环境,故D正确,A错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依靠的是改进技术、更新设备,与开发可燃冰无关;开发可燃冰可能会破坏海洋生态环境。故B、C错误。 下表示意工业化各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下图示意深圳市1979~2012年产业结构变化。据此完成16~18题。 工业化阶段 产业产值结构的变动 工业化前期 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工业化初级阶段 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且第一产业产值比重>20% 工业化中级阶段 第一产业产值比重<20%,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工业化高级阶段 第一产业产值比重<10%,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后工业化阶段 第一产业产值比重<10%,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16.深圳市工业化进程中,第二产业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时段是( ) A.1979~1985年 B.1985~1995年 C.1995~2005年 D.2005~2012年 17.进入21世纪后,深圳市工业化( ) A.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B.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 C.进入工业化高级阶段 D.由工业化高级阶段转变到后工业化阶段 18.1979年到2012年,深圳市电力需求变化是( ) A.规模先增加后缩小 B.规模呈减少趋势 C.夏季需求依然大于冬季 D.冬季需求超过夏季 答案 16.A 17.D 18.C 解析 第16题,第二产业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时段应是第二产业产值急速增长的阶段,读图可知,第二产业产值急速增长的阶段为1979~1985年,故A正确。第17题,读图可知,进入21世纪后,深圳市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很低;在2000年至2007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高于第三产业,但2007年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高于第二产业。结合表中信息可知,进入21世纪后,深圳市由工业化高级阶段转变到后工业化阶段,故D正确。第18题,1979年到2012年,第一产业产值快速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快速上升,说明深圳市电力需求规模呈增加趋势,故A、B错误。深圳市夏季炎热,冬季较温暖,因此夏季电力需求大于冬季,故C正确、D错误。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西起取水口西江干流鲤鱼洲岛,东至交水口深圳公明水库,以深层管道(在纵深40米至60米的地下)输水方式穿越珠三角核心城市群。旨在解决广州、深圳、东莞等市生活生产缺水问题,同时为香港及广东番禺、顺德等地区提供应急备用供水,也将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战略支撑。读图,回答19~20题。 19.该工程选择从西江引水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东江流域面积小,开发利用程度低 B.东江流域汛期长,降水丰富 C.西江径流量丰富,开发潜力大 D.西江发源于云贵高原,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20.为给粤港澳大湾区预留宝贵地表和浅层地下空间,该工程选择在深层地下空间建造,由此带来的工程困难可能有( ) ①珠三角核心城市区移民难度大 ②工程沿线水文地质情况复杂 ③需要克服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④长距离地下深埋管道检修难度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19.C 20.B 解析 第19题,据图中信息分析,东江流域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水资源比较紧缺,而西江流域人口相对较少,经济相对落后,径流量较大,因此可利用率更高,开发潜力大。故选C。第20题,工程沿线地质结构复杂,需克服多断层、强透水等施工难度;输水管道长距离深埋在纵深40米到60米的地下,因此检修难度大。故选B。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0分) 材料一 丹麦是一个致力于摆脱石油依赖,以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要生命线的国家,其人均风电装机容量长期居世界第一位,目前风电满足全国电力需求的42%。 材料二 丹麦位置略图。 (1)与水能、太阳能相比,简析丹麦选择大力发展风电的原因。 (2)结合该地的气候特征,推断丹麦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为________,简述该国发展该类农业生产的主要优势。 (3)北海渔场是世界著名的渔场,简述该地形成渔场的有利条件。 答案 (1)丹麦濒临海洋,常年受西风带影响;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摩擦力小,风能资源丰富;河流较短、落差小,水能资源匮乏;纬度较高,阴天多,太阳能资源匮乏。 (2)乳畜业 终年温和多雨,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人口密集,市场广阔。 (3)地处大陆架地区,海水深度不大,水温较高;位于寒暖流交汇处,鱼类的饵料丰富;位于温带地区,水温变化较大,鱼类种类丰富;沿岸注入北海的河流较多,饵料丰富。 22.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砒砂岩集中分布于黄土高原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是一种“无水坚硬如石,遇水松软如泥”的松散岩层。它交错层理发育,色泽斑斓绚烂。砒砂岩区域极端贫瘠,甚至有“流毒千里”的危害。在这里,一般植树种草等治理方法的效果不佳,沙棘却可以倔强地生长繁殖。下图为中国部分区域示意图,阴影区为砒砂岩集中分布区域。 (1)比较分析黄河①、②河段在雨季河流含沙量的差异。 (2)说明砒砂岩“流毒千里”的危害。 (3)比较分析甲、乙两地所在区域农业生产产值结构的主要差异。 答案 (1)①河段含沙量大于②河段。①河段支流多;①河段支流流经易侵蚀的砒砂岩区。 (2)砒砂岩分布区位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交界处(长城附近),夏季降水集中,地形以高原为主,且岩性松散,流水侵蚀作用明显,土壤贫瘠;泥沙随黄河流至下游地区,随着地势趋于平坦,大量泥沙淤积河道,形成“地上河”,加剧洪涝灾害。(3)甲位于阴山以北(内蒙古高原),全年降水较少,草原广阔,畜牧业产值比重大。乙位于河套平原,灌溉水源较为充足,种植业产值比重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