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语文教案:第20讲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辅导教案 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年 级:高二 辅导科目:语文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时间 A / B / C / D / E / F段 主 题 第20讲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教学内容 1、根据考试范围,进行考前强化复习; 2、巩固前期所学内容,重点突破薄弱环节; 教法指导:本环节共两个步骤:一、让学生分享自己学校的期末考范围,然后组织探讨汇总应复习的重点内容,也可以用思维导图画出重要内容或范围,老师也可以总结下从开学至今学过的内容;二、进行课内背诵、默写PK,可以通过接龙游戏或者1分钟定时炸弹的形式进行背默PK。 一、期末考考试范围分享与探讨,并找出共同的复习的重点内容。 请你分享下你们的期末考考试范围吧,并探讨找出大家共同的复习重点内容。 二、课内默写PK 1、背诵接龙(老师选择学生学过的古诗文和学生一起接龙背诵) 2、默写 (1)念高危,______________;惧满溢,____________。(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最是一年春好处,_______________。(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6)登山则情满于山, 。(刘勰《文心雕龙》) (7)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参考答案: (1)则思谦冲而自牧;则思江海下百川。(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夜阑卧听风吹雨,(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叶上初阳干宿雨,(周邦彦《苏幕遮》) (6)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 (7)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教法指导:本部分内容教师可以灵活使用自己擅长的教法,例如:回顾式、提问式、例题重现式、以教代学、优先回答等都可以。重点通过实例回顾课内重点考察篇目,并做好一定的巩固提升。教师根据学生考试范围,此部分题目可以自行进行调整更换。 一、课内文言文复习与精讲 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9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 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 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5、《陈情表》的作者____ __,______朝人。本文选自______梁昭明太子__ ___的《文选》。“表”是古代_____向___ __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3分) 1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 ) (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 ) (4)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 ) 17、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1分)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C.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D.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18、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1分) A.举臣秀才:举,举荐。秀才,科举院试考中后称秀才。 B.供养无主:供养祖母的事无人操持。 C.拜:授官或封爵。 D.除:任官,除去旧官任命新官。洗(xiǎn鲜)马:也称“先马”,汉时为太子的属官,晋以后改掌图籍。 参考答案:15、李密 西晋 南朝 萧统 臣子 皇帝 3分 16、改变,慰问,我,靠近 4分 17、B 1分 18、A 1分 二、课外文言文复习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裘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学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3分) ①媵人持汤沃灌 ( ) ②犹幸预君子之列 ( ) ③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 ) 20、选出加点的字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1分) ①当余之从师也 ③足肤皲裂而不知 ②况才学之过于余者乎 ④求而不得者也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相同。 C.①和②不相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相同,③和④也不相同。 21、这两段文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 与 进行对比,阐明“ ”的道理。(引号内用原句回答)(3分) 22、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①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3、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2分) A.“同舍生皆被绮绣”中“被”通“披”,“穿”的意思。 B.作者描绘自己求学时条件的艰苦,并非号召人们为了求学都去过苦日子,是对求学之人的勉励和鞭策。 C.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同我们学过的“疏”、“表”一样,是专用于陈情谢贺的奏章的一种。 D.这两段文字笔法简洁,生动具体,同时适当穿插议论,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志趣。 参考答案:19、①热水②参加③赠送 3分 20、A(两个“之”均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两个“而”均为转折连词。)1分 21、昔日求学之难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作对比;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3分 22、①住在旅馆里,旅店的老板每天只供应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②因为我心中有足够的乐趣,(就)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 4分 23、C(赠序不是序言) 2分 教法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竞赛的互动方式进行(以教代学、优先选择、问题抢答等),并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与表扬,题目也可根据学情考情做适当调整。 中华文化,一种应该选择的记忆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八届“文化讲坛”实录 余秋雨 (1)从十九世纪以来,国际学术界有关文化的定义很多,比较著名的也有一百多条。我们现在有条件跳出各个学术流派的争议,在一般意义上来描述一下文化是什么了。 (2)我们总是把人类最早在地球上活动的遗迹说成是“文化”,例如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等等,因为那里出现了人在自然界的创造。后来文化的高度成熟,也一直伴随着人在创造中的发展和选择。因此,说大一点,文化是人类留给自然界的一切痕迹;说小一点,则是不同人群对于各种痕迹的选择方式。 (3)这种选择方式因不断延伸而积累成历史,文化也就成了历史对后人的一种设计。这种设计,主要体现为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两个方面。相比之下,精神价值更值得研究。 (4)历史对我们的设计,并不是留在历史学家的著作中,而是留在我们自己的记忆里。 (5)我们当然有权利突破历史对我们的设计,但首先应该了解这种设计。了解这种设计,其实也就是激活我们的记忆,认识我们自己。只不过,历史太长,设计太多,记忆太乱,我们必须首先找到其中的大框架、主巷道,否则就会迷失在历史的原始森林中。 (6)要说中华文化的重大记忆,我必须讲述一件真实的往事。 (7)十九世纪后期,中华文化遇到了毁灭性的灾难。这不是危言耸听,我亲自考察过世界各大古文明陨灭的废墟,知道一种文明面临陨灭的种种迹象。你看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先是两次鸦片战争,再是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焚烧圆明园,后来又遇到了中日甲午战争,军事上的一连串可怕失败带来了文化上的绝亡心理,中华文化在当时不仅对远来的列强毫无招架之力,而且对声息相通的近邻也完全束手无策。后来,连八国联军都占领了首都,所有的侵略者都抱有明显的瓜分中国领土的企图,而且眼看就要实现。 (8)领土像一个盘子,文化像是装在盘子里的水,盘子被瓜分成了碎片,水还盛得住吗?盛不住,只能成为一种流亡者文化,但中华文化的本性与犹太文化和吉卜赛文化完全不同,是以五湖四海、三山五岳为依托的农耕文化,一旦流亡,就失去了魂魄。 (9)眼看着高山将崩、大厦将倾。蹊跷的是,恰恰就在十九世纪最后一年的深秋,一个叫王懿荣的金石学家从中药“龙骨”中发现了甲骨文,而他,又正巧是“京都团练大臣”,承担着联络义和团、保卫首都北京的责任。在他发现甲骨文后才几个月,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清廷西逃,他这个首都防卫长官不愿成为侵略者的俘虏,又不甘擅离职守,就壮烈自杀。先是吞金,再是喝毒,都没有立即死亡,便采取第三种自杀方式———投井。他几乎是把官员的自杀方式、市民的自杀方式和农夫的自杀方式轮了一遍,义无反顾地走向死亡。我曾评价,这位金石学家是中华民族真正的“金石”,这位“龙骨”的发现者是中华文化真正的“龙骨”。 (10)我最注意的是,为什么恰恰让这位首都沦陷时的防卫长官发现了甲骨文?我想用艺术的语言说,这是祖先在冥冥中要让后代在灭亡前激活一项重大的文化记忆。甲骨文,向我们展示出一个具体、完整的商代,而商代又是那么伟大。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历史终于有大量文字可以印证的起点,连孔子、司马迁也由于没有见到过甲骨文而对商代不太了解,而这居然被临近毁灭灾难的现代中国人感知了。几乎在发现甲骨文的同时,又发现了敦煌藏经洞,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更伟大的唐代。请大家想一想,在八国联军的枪炮、铁蹄下,一个活生生的起点———商代和一个活生生的高峰———唐代,同时出现在国破家亡的中国人面前,意味着什么! (11)我有一个比喻:一位武士在备受欺凌之后终于奄奄一息地倒下了,但就在此时,他突然听到了美丽而响亮的童年的歌声。他浑身一抖,踉踉跄跄地站起身来。 (12)这就是说,激活一种重大的文化记忆,足以挽救整体生命。文化的灭亡,从失去记忆开始。只要唤醒一种记忆,也就是唤醒了一种文化。但是,这种记忆必须是重大的,而不是琐屑的。就文化记忆而言,清代的考据学派相当发达,考据出来的历史文化非常细密,却无法产生一种巨大的惊醒之力和拔擢之力。 (13)那么,我们也就把甲骨文所刻画的商代作为中华文化第一个重大的记忆吧。商以前的夏,或者更早的时代,还要等待今后的考古发现。 1、用文中一例阐明你对文化“说小一点,则是不同人群对于各种痕迹的选择方式”的定义的解释。(2分) 2、从选文看,第(7)段中“一种文明面临陨灭的种种迹象”表现在哪里?(2分) (1) (2) 3、第(11)段奄奄一息的武士听到了“童年的歌声“的比喻义是:(3分) 4、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认为文化与历史的关系密切,文化延伸积累成历史,历史又通过文化对后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产生影响。 B.文章详述首都防卫长官王懿荣自杀的过程,是为了突出这位金石学家的民族气节和操守,而这正是中华重大文化记忆能被激活的前提。 C.写清代考据学派发达的目的是为了强调从民族振兴的角度来看,要激活的文化记忆应是重大的而非琐屑的。 D.本文体现了博雅的文化内涵中饱蘸着的深切的民族忧患意识,语言新颖鲜活,亦庄亦谐。 5、作者说“把甲骨文所刻画的商代作为中华文化第一个重大的记忆”的原因是:(4分) (1) (2) (二)阅读下文,完成6—10题。(14分) ①1844年的秋天,爱默生在瓦尔登湖上买了一块地。当这年过去了之后,梭罗得到了这块土地的主人的允许,可以让他“居住在湖边”。终于他跨出了勇敢的一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1845年3月尾,我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到达我预备造房子的地方,开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耸入云而还年幼的白松,来做我的建筑材料……那是愉快的春日、人们感到难过的冬天正跟冻土一样地消溶,而蛰居的生命开始舒伸了。” ②7月4日,恰好那一天是独立日,美国的国庆,他住进了自己盖起来的湖边的木屋。在这木屋里,这湖滨的山林里,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且梦想着,他独立地生活了两年又多一点时间。他记录了他的观察体会,他分析研究了他从自然界里得来的音讯、阅历和经验。决不能把他的独居湖畔看作是什么隐士生涯。他是有目的地探索人生,批判人生,振奋人生,阐述人生的更高规律。并不是消极的,他是积极的。并不是逃避人生,他是走向人生,并且就在这中间,他也曾用他自己的独特方式,投身于当时的政治斗争。 ③他曾发表了一篇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这篇也被译作《消极抵抗》的论文,首先是给了英国工党和费边主义者以影响,后来又对于以绝食方式反对英帝国主义的印度圣雄甘地的“不合作运动”与“非暴力主 义”有很大的作用,对于1960年马丁·路德·金,在非洲争取民权运动也有很大的作用,对托尔斯泰的“勿以暴抗暴”的思想也有影响,以及对罗曼·罗兰也有一些影响。 ④这期间,梭罗患上了肺结核症,健康明显地变坏。虽然去明尼苏达作了一次医疗性的旅行,但病情并无好转。他自知已不久人世了。在最后的两年里,他平静地整理日记手稿,从中选出一些段落来写成文章,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上。他平静安详地结束了他的一生,死于1862年5月6日,未满四十五岁。 ⑤梭罗生前,只出版了两本书。1849年自费出版了《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这书是他在瓦尔登湖边的木屋里著写的,内容是哥儿俩在两条河上旅行的一星期中,大段大段议论文史哲和宗教等等。虽精雕细刻,却晦涩难懂,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印行一千册,只售出一百多册,送掉七十五册,存下七百多册,在书店仓库里放到1853年,全部退给作者了。梭罗曾诙谐他说,我家里大约藏书九百册,自己著的书七百多册。 ⑥他的第二本书就是《瓦尔登湖》了,于1854年出版。也没有受到应有的注意,甚至还受到詹姆斯·洛厄尔以及罗勃特·路易斯·斯蒂文生的讥讽和批评。但乔治·艾略特在1856年元月,却在《西敏寺周报》上给他以“深沉而敏感的抒情”和“超凡入圣”的好评。那些自以为是的,只知道要按照他们的规范,来规规矩矩地生活的人,往往受不了他们毫不理解的事物的价值,自然要把梭罗的那种有历史意义的行为,看作不切实际的幻梦虚妄了。 ⑦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本书的影响是越来越大,业已成为美国文学中的一本独特的,卓越的名著。 ⑧对于《瓦尔登湖》,不须多说什么,只是还要重复一下,这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其分析生活,批判习俗,有独到处。自然颇有一些难懂的地方,作者自己也说过,“请原谅我说话晦涩,”例如那失去的猎犬,粟色马和斑鸠的寓言,爱默生的弟弟爱德华问过他是什么意思。他反问:“你没有失去吗?”却再也没有回答了。 ⑨有的评论家说,梭罗失去过一个艾伦(斑鸠),一个约翰(猎犬),可能还失去了一个拉尔夫(栗色马)。谁个又能不失却什么呢? ⑩本书内也有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有启发性。这是一百多年以前的书,至今还未失去它的意义。在自昼的繁忙生活中,我有时读它还读不进去,似乎我异常喜欢的这本书忽然又不那么可爱可喜了,似乎觉得它什么好处也没有,甚至弄得将信将疑起来。可是黄昏以后,心情渐渐的寂寞和恬静下来,再读此书,则忽然又颇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好处辨不出味道的章节,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这《瓦尔登湖》毫不晦涩,清澄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 1844年的秋天,爱默生在瓦尔登湖上买了一块地。当这年过去了之后,梭罗得到了这块土地的主人的允许,可以让他“居住在湖边”。终于他跨出了勇敢的一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1845年3月尾,我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到达我预备造房子的地方,开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耸入云而还年幼的白松,来做我的建筑材料……那是愉快的春日、人们感到难过的冬天正跟冻土一样地消溶,而蛰居的生命开始舒伸了。” 7月4日,恰好那一天是独立日,美国的国庆,他住进了自己盖起来的湖边的木屋。在这木屋里,这湖滨的山林里,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且梦想着,他独立地生活了两年又多一点时间。他记录了他的观察体会,他分析研究了他从自然界里得来的音讯、阅历和经验。决不能把他的独居湖畔看作是什么隐士生涯。他是有目的地探索人生,批判人生,振奋人生,阐述人生的更高规律。并不是消极的,他是积极的。并不是逃避人生,他是走向人生,并且就在这中间,他也曾用他自己的独特方式,投身于当时的政治斗争。 他曾发表了一篇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这篇也被译作《消极抵抗》的论文,首先是给了英国工党和费边主义者以影响,后来又对于以绝食方式反对英帝国主义的印度圣雄甘地的“不合作运动”与“非暴力主义”有很大的作用,对于1960年马丁·路德·金,在非洲争取民权运动也有很大的作用,对托尔斯泰的“勿以暴抗暴”的思想也有影响,以及对罗曼·罗兰也有一些影响。 这期间,梭罗患上了肺结核症,健康明显地变坏。虽然去明尼苏达作了一次医疗性的旅行,但病情并无好转。他自知已不久人世了。在最后的两年里,他平静地整理日记手稿,从中选出一些段落来写成文章,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上。他平静安详地结束了他的一生,死于1862年5月6日,未满四十五岁。 梭罗生前,只出版了两本书。1849年自费出版了《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这书是他在瓦尔登湖边的木屋里著写的,内容是哥儿俩在两条河上旅行的一星期中,大段大段议论文史哲和宗教等等。虽精雕细刻,却晦涩难懂,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印行一千册,只售出一百多册,送掉七十五册,存下七百多册,在书店仓库里放到1853年,全部退给作者了。梭罗曾诙谐他说,我家里大约藏书九百册,自己著的书七百多册。 他的第二本书就是《瓦尔登湖》了,于1854年出版。也没有受到应有的注意,甚至还受到詹姆斯·洛厄尔以及罗勃特·路易斯·斯蒂文生的讥讽和批评。但乔治·艾略特在1856年元月,却在《西敏寺周报》上给他以“深沉而敏感的抒情”和“超凡入圣”的好评。那些自以为是的,只知道要按照他们的规范,来规规矩矩地生活的人,往往受不了他们毫不理解的事物的价值,自然要把梭罗的那种有历史意义的行为,看作不切实际的幻梦虚妄了。 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本书的影响是越来越大,业已成为美国文学中的一本独特的,卓越的名著。 对于《瓦尔登湖》,不须多说什么,只是还要重复一下,这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其分析生活,批判习俗,有独到处。自然颇有一些难懂的地方,作者自己也说过,“请原谅我说话晦涩,”例如那失去的猎犬,粟色马和斑鸠的寓言,爱默生的弟弟爱德华问过他是什么意思。他反问:“你没有失去吗?”却再也没有回答了。 有的评论家说,梭罗失去过一个艾伦(斑鸠),一个约翰(猎犬),可能还失去了一个拉尔夫(栗色马)。谁个又能不失却什么呢? 本书内也有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有启发性。这是一百多年以前的书,至今还未失去它的意义。在自昼的繁忙生活中,我有时读它还读不进去,似乎我异常喜欢的这本书忽然又不那么可爱可喜了,似乎觉得它什么好处也没有,甚至弄得将信将疑起来。可是黄昏以后,心情渐渐的寂寞和恬静下来,再读此书,则忽然又颇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好处辨不出味道的章节,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这《瓦尔登湖》毫不晦涩,清澄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 6、第①段画线句一语双关,请从自然与作者自身生命的角度简单阐释这句话的含义 (2分) 7、第②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是 (2分) 8、第③段列举梭罗的政治生活,其用意是 (2分) 9、对本文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梭罗走到瓦尔登湖的森林里,是他跨出的人生的勇敢一步。 B.《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梭罗生前整理的大量的日记手稿。 C.梭罗的两本书,刚出版的时候都遭到了别人的讥讽和批评。 D.作者对《瓦尔登湖》不想多说什么,是因为该书浅显易懂。 E.《瓦尔登湖》是一百年多前的书,不适合今天忙碌人阅读。 F.全文融记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文风简朴。 10、根据文中内容,简要概括《瓦尔登湖》作为卓越名著的理由。(4分) 参考答案: (一) 1、我们的祖先以五湖四海、三山五岳为依托选择了农耕的生存方式,形成了中华农耕文化。(或,吉卜赛民族没有自己的祖国领土,流浪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其民族的流亡历史。) 2分 2、军事上的接连重大失败导致人民文化的绝亡心理;领土的被瓜分,文化失去魂魄。 2分 3、激活一项重大的文化记忆。中华民族在八国联军的枪炮、铁蹄下,面临灭顶之灾时,甲骨文的发现唤起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民族精神得到振奋和鼓舞。 3分 4、D(“亦庄亦谐”有误) 2分 5、4分(1)从历史来看,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历史终于有大量文字可以印证的起点; (2)在民族面临巨大灾难时,甲骨文的出现唤起了人们的一种文化记忆,使灾难中绝望的心理获得了一种精神的振奋。 (二) 6、自然界的生物在冬日的蛰伏后重新活动生长(1分),而梭罗在湖边也开始了他生命的蓬勃成长(2分)。(呼应本段“终于他跨出了勇敢的一步”,梭罗在湖边感受感悟成长,生命舒伸了。) 7、运用排比手法强调梭罗以另一种姿态在瓦尔登湖畔丰富(充实)、积极的生活 8、进一步说明他的独居湖畔不是隐士生涯,不是消极的,而是有目的地探索人生是积极的。(如只是反面说“不消极”得1分) 9、AF 10、(1)有思想价值,启迪人们思考生活,探索一种符合人生更高规律的生活、具有历史意义。(直接引用“说理透彻,十分精辟,有启发性”或“分析生活,批判习俗,有独到之处”得1分);(2)有艺术价值。描写优美、文风清澄、沁人心脾,给读者美的享受。(本题如答“寂寞、恬静、智慧”则整体给1分) 教法指导:以学生自我总结为主,TR根据教案中的总结进行引导为辅,为本次课做一个总结回顾;总结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画思维导图、默想回忆、抢答形式等。 一、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你的收获哪些? 二、还有哪些知识需要在考前进行巩固提升? 教法指导:本环节包含预习下次课相关专题和复习本次课内容两部分,每节新课前教师对巩固练习作业进行批改与讲解,预习作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讲解。 一、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22分) 秋浦歌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热爱江东风物的李白,在五十四岁左右游览皖南秋浦时所写下的十七首《秋浦歌》中,“白发”和“愁”是其中的关键词。然而,作为以儒家为正统的中国文化的一个异数,李白的“白发”和“愁”,又完全不同于常人。他并不是在这种悲愁情感中浅吟低唱、死去活来,相反,他是艺术地夸张式的,在我看来,甚至是略带甜蜜地享受式的——李白在炫示“白发”和“愁”的同时,也在享受着这种又忧愁又甜蜜的情感。“白发三千丈”,何等豪逸,何等气概!在秋浦,李白所想象的白发,其长度甚至远远超过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在《秋浦歌》之外,李白所写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缆暮成雪”(《将进酒》),特征同一。李白这一精神基因,三百余年后,在苏轼身上得到了某种承继。 ②全长一百八十里许,向北流入长江的秋浦河,源出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珂田乡。在池州汽车站乘上前往石台的班车,车到殷汇,就可以看见这条著名的秋浦河;而从殷汇到石台县城这一段公路,就一直与秋浦河结伴而行。“李太白往来江东,此州所赋尤多。”陆游在《入蜀记》中曾经这样感慨。确实,未见秋浦,只入池州,我就已经感受到自然当中弥布的中国文字的独特气象。秋天的收获刚过,沿途广阔稻田内火烧的黑痕,宛如遗留至今的古代 ;散落的不规则的池塘里,那些折断的残荷,是残剩的古代 ;偶尔的古塔,像显现又隐去的 ;而不断耀人眼目的、柿树间充实胀溢的红柿,则是累累线装书页间突出的朱笔 。 ③文字是有力的,李白是霸道的,像宣城的敬亭山一样,池州的秋浦河,也已被这个唐朝诗人凭借着手中的汉字据为已有。视线里的秋浦河,绿光摇曳,倒映群山。但我觉得,如果再略去若干事物,这样几乎就能完全回到唐朝,回到李白时代的“秋浦河”: ④略去两铡的公路; ⑤略去山溪公路上不多往来的汽车,包括客车、卡车、轿车、机动三轮车; ⑥略去农民出行时呼啸而过的摩托车; ⑦略去正被脚手架围住、尚是半成品的红砖民宅; ⑧略去水泥电杆; ⑨略去凌空的电线; ⑩略去近侧山峰上的手机信号塔; ⑾略去自行车; ⑿略去声响巨大喷吐青烟的拖拉机。 ⒀ 唯一需要增加的,似乎只是白猿。因为进入秋浦,我没有闻见白猿;而在李白当年,“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⒁秋天暮色的秋浦河盛满古老的寂静。秋浦,在我的感受里,温暖中带有淡淡的悲凉。秋,某种程度上是代表了中国文学和中国哲学本质特征的季节,由温转凉,由秋到冬,由壮怀激烈的中年,就要慢慢滑入不愿诉说的人生暮年。 ⒂在属于李白的这条河流边无目的地漫走,整个山野间呈示的自然气息与景观,我相信仍然跟唐朝相差无几。秋浦河畔,常有大片杂乱的芦粟田,丛林一样散生的青黄芦粟,我知道,假如折断它们的茎秆,流露的汁水是甜蜜的。山坡上的茶园倾斜,那种顷斜的程度,让人想象,黎明时所有茶叶尖的露珠,会朝着底下那座小山村的黑瓦屋顶流泻成绿色的泉溪。我走过的一户人家朝路一面的墙壁上,有这样的字:“我户定于10月6日上午杀猪,欢迎到时购买。程小根。”又一户人家木门上的对联是:彩虹降临新宅院,霞光映照常福家。走向河边的脚步声响,惊起了绿草中非常优美的白鹭,一只,两只,三只……,一共是六只。秋浦河的河床全是卵石。石滩上有两男一女三个孩子在低头仔细寻蟹。我在滩上坐下,身旁全是形状、色泽、花纹各异的石头。但所有这些石头一律浑圆——被水流磨掉的棱角哪里去了?写《秋浦歌》的李白哪里去了?恰似时光之流逝,不可追寻。 ⒃住宿的石台县城紧邻秋浦河,一座苍黛之色的多孔石桥,跨过河滩连起县城和河边山腰的公路。找好旅馆后曾在城内转了一圈。县城小而安宁,除了随处有卖野猕猴和糖炒野山粟的小摊,还遇到一个婚礼和一次葬礼。我特别注意到城内铁器店沿街摊放着的各种农具——铁器的靛青,是冷却的火焰之痕。这个镜头,很自然地使我联想李白《秋浦歌》中著名的第十四首:“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⒄夜晚的石台县城,空气中浮游秋浦河的湿润之气。城中心狭小的十字街头,摆满了青皮的甘蔗摊和红布半围、油烟腾腾的大排档。在这样的氛围中,一夜无梦。第二天的秋浦早餐是一副油条大饼——此处的油条大饼较之其他地方,明显是“特大号”的,显示着农业文明地域人的充沛强劲的食欲。一千两百多年前漫游秋浦的诗仙李白,和我一样,吃过这种“特大号”的油条大饼吗? 7、(2分)第①段中“精神基因”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 8、(3分)选择一组排列恰当的词语,填在第②段的空格处( ) A.墨迹;野贤;句逗;文章。 B.文章;野贤;墨迹;句逗。 C.野贤;文章;句逗;墨迹。 D.墨迹;文章;野贤;句逗。 9、(3分)揭示第③段中划线句子的内涵 10、(4分)概括第④段至第⑥段的内容,并说明其表达作用。 (1)内容: (2)作用: 11、(6分)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李白诗歌中常以“白发”和“愁”为关键词,因不符合儒家“温柔敦厚”的理念,所 以李白在当时难以得志。 B.今日的秋浦河边的自然景观跟唐朝相差无几,但李白早已不在,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哀叹。 C.作者将乡间农户杀猪与门上对联、城里婚礼和葬礼进行对比描写,以表现今日的秋浦文明与愚昧落后同在。 D.作者在描写石台县城时,既写其白天的安宁,又写其夜晚的热闹,赞美小城物产丰富,民风淳朴,适合居住。 E.作为一篇文化散文,本文语言优美精练,除大量运用修辞手法,还注重词语的选用,如第⒁段中的“盛”字。 F.作为一篇游记,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既描写今日秋浦的美景,又巧妙穿插古代秋浦的风光,形散神聚。 参考答案: 7、(2分)指李白身上(或诗丈中)所体现的悲壮、豪迈、飘逸等气质。 8、(3分)D 9、(3分)敬亭山、秋浦河等平常的自然景物,经李白的诗歌创作而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意义。 10、(4分)(1)内容:列举眼前所见的庞杂、喧嚣的景观(2分);(2)作用:运用铺陈(或排比)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反感,对寂静、平和的精神世界的向往(2分)。 11、(6分,每个3分)D、E (二)阅读诗歌,回答12—14题。(6分)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2、从体裁上看,本诗属于 诗。(1分) 13、第1、2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是 。(2分) 14、有人说这首诗的第3、4两句在篇中如石韫(蕴藏之意)玉,似水怀珠,是全诗精妙之所在。你同意这一看法吗?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12、律诗、五言律诗、近体诗、今体诗 1分 13、首联在全诗中起统率全篇、照应标题的作用。既写出了“多胜事”是“赏玩忘归”之因,又巧妙地交代了全篇诗情产生的缘由。 2分 14、①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②“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然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妙趣横生。③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任选其一)(答a呼应标题。“掬水月在手”呼应标题中“夜月”二字,而“弄花香满衣”则呼应“春山”。或b从结构上看,该句承上启下。“掬水”句承首联“夜”,“弄花”句承首联“春”;下启颈联,乃流连不舍之因。 得1分) 二、重点复习考前需提高的知识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