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3月月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3月月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3月月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 单选题(1--20题每题1分,21--40每题2分,共60分)‎ 下图示意新疆某区域,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聚落主要分布在( )‎ A. 天山山脉附近 B. 塔里木河沿岸 C. 山前冲积扇 D. 河流上游地区 ‎2. 造成该地区人口容量较小的主要自然资源是 A. 光热资源 B. 矿产资源 C. 水资源 D. 生物资源 ‎【答案】1. C 2. C ‎【解析】‎ ‎1.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水资源是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据图可知,聚落主要分布在山前冲积扇,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故选C。‎ ‎2. 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是主要的限制性因素,因此造成该地区人口容量较小的主要自然资源是水资源。故选C。‎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南部,为山地季风湿润气候,市区海拔1 800m左右,水网密布,植被良好。夏季上空经常有厚达1 000m以上的高湿度层,天气“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被称为“中国凉都”。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 六盘水市夏季气候凉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水网密布 B. 太阳高度小,光照弱 C. 森林覆盖率高 D. 海拔较高 ‎4. 六盘水市夏季紫外线辐射较弱的原因是( )‎ A. 纬度低,昼长短 B. 臭氧层厚,对紫外线吸收作用强 C. 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D. 植被的遮挡作用强 ‎【答案】3. D 4. C ‎【解析】1.六盘水市位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气候冬暖夏凉。此题考查了夏季凉爽的原因,地势高低、天气情况、植被状况、下垫面状况都是原因,但最主要是海拔的影响,据气温垂直递减率可得出气温应比同纬度海平面低10℃左右。‎ ‎2.六盘水地区为山地季风湿润气候,夏季上空常有厚达1000m以上的高湿度层,说明夏季多降水,云层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紫外线辐射较弱。‎ ‎【考点】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3. 根据题目,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属于亚热带气候,云贵高原地区。夏季气候凉爽的最主要原因是海拔较高,D对。云贵高原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地表水缺乏,不是水网密布,A错。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B错。森林覆盖率高不是夏季凉爽的主要原因,C错。‎ ‎4.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多降水天气,天空云量大,对太阳辐射削弱较多。夏季紫外线辐射较弱的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C对。纬度低,在冬半年昼长较长,A错。臭氧层厚度没有明显差异,B错。该地植被是常绿阔叶林,植被的遮挡作用没有明显变化,D错。‎ 点睛:影响气温的因素有纬度、地形、天气等,该地区位于高原地形区,夏季气温低,主要受地形影响。同一地区,影响太阳辐射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天气,阴雨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 下面左图为我国某河流河道示意图,甲为一河心沙洲。下面右图为该洲一年内面积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该河可能位于我国的( )‎ A. 东北地区 B. 西北地区 C. 东南地区 D. 西南地区 ‎6. 对于该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河段的流向为东北流向西南 B. 若上游修水坝,则河心洲面积增速减慢 C. 若该河段为自西向东流,则Q河道将慢慢变浅 D. 河心沙洲常发育在河流上游水流较快的地方 ‎【答案】5. A 6. B ‎【解析】‎ ‎5. 河心沙洲面积大小主要受河流水量大小的影响,河流进入汛期,水量增大,河心沙洲被淹没一部分,沙洲面积减小;河流进入枯水期,水量减少,沙洲露出水面的部分增大。读沙洲一年内面积变化统计图,河流沙洲面积在春季和夏季较小,因此该河流一年有春汛和夏汛两次汛期,这样的河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故A正确。‎ ‎6. 若河流上游修筑水坝,流水速度减慢,泥沙在上游水库沉积,输送到沙洲的泥沙减少,泥沙沉积速度减慢,所以河心洲面积增长速度减慢,故B正确。依据指向标判断,该河段的流向为东西方向,故A错误。若该河段为自西向东流,则河水将偏向Q一侧的河道,所以Q河道将受到侵蚀,河道变深,故C错误。河心洲是泥沙沉积形成的,常发育在河流下游水流较慢的地方,故D错误。‎ ‎【点睛】关于方向考查的题目--风向、流向、走向等,一定要注意图中有无指向标,有指向标的地图依据指向标定向。‎ 当温度较高的水流经低温河段时,由于水从湖面蒸发,在空中形成水雾,而又因为寒冷的空气,雾中的水粒子在树枝上凝结、结霜并不断积聚,树枝披上了由小冰晶组成的白色不透明的外衣,这就是雾凇。我国松花江沿岸能看到规模大、时间久的雾凇奇观。完成下面小题 ‎7. 出现雾凇奇观的河段是( )‎ A. 甲河段 B. 乙河段 C. 丙河段 D. 松花湖畔 ‎8. “寒气结冰如珠见日光乃消”是我国最早对雾凇的解释。可见,雾凇一般形成于( )‎ A. 细雨的春夜 B. 多雨的夏夜 C. 干燥的秋夜 D. 晴朗的冬夜 ‎【答案】7. B 8. D ‎【解析】‎ ‎7. 据图可知,乙段有水坝分布,说明该河段落差较大,河水不易结冰,且松花湖流出的江水水温较高,水汽大量蒸发;晴朗的夜间,气温下降,大气中的水汽凝结附着在树枝上凝结成吴淞,故B项正确;其它河段河水被冰层覆盖,大气中的水汽含量较少,故A、C、D项错误。‎ ‎8. 雾凇是水汽遇冷凝结在枝叶上形成的的冰晶,雾凇形成需要气温很低,而且水汽又很充分;干燥的天气,水汽不足,不利于雾的形成,故C项错误;风雨交加的夜晚,不利于水汽凝结在枝叶上,故C项错误;细雨和多雨的夜晚,昼夜温差较小,气温条件不利于雾凇形成,而且多雨的天气也不利于水汽凝结在枝叶上,而且故A、B项错误。晴朗的夜晚,大气的逆辐射弱,气温较低,水汽容易达到饱和,而且低温的状态有利于水汽的凝结,故D项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以松花江畔的雾凇为背景材料,考查雾凇天气特点,水汽凝结条件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知识拓展)雾凇形成的原因:‎ 雾凇是一种附着于地面物体(如树枝、电线)迎风面上的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冰层。它也是由过冷水滴凝结而成。过冷水滴(温度低于零度)碰撞到同样低于冻结温度的物体时,便会形成雾凇。当空气中的水蒸气碰上物体马上凝华成固态时便会结成雾凇层或雾凇沉积物。‎ ‎  形成雾凇的苛刻条件首先是,既要求冬季寒冷漫长,又要求空气中有充足的水汽。其次,雾凇的形成要求既天晴少云,又静风,或是风速很小。空中的云像是大地的一床被子,夜间有云时,削弱了向外的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降低较慢,昼夜温差相对较小,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就不会凝结。若是掀掉了这床被子,热量就更多地散发出去,使得地面温度降低,为水汽的凝结提供了必要条件。‎ ‎  大风是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天敌,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散的冰晶吹散,即使簇拥在一起的雾凇也会被吹得无影无踪,微风或静风条件则为水汽凝结凝华成雾凇提供了保障。‎ ‎  一般冬季,晴天与静风或微风天气同时出现的概率并不很大。另外,在有过冷却雾的时候,特别有利于冰晶在地面物体上增长。这时在电线上、树枝上形成了白色的冰花,这就是雾凇了;而在有雾而温度又高于0摄氏度的时候,雾滴沾附、汇聚在树叶或其他物体上,这叫做“雾凝”,在森林中最常见。‎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 向陆地方向推进 B. 向海洋方向推进 C. 位置稳定 D. 反复进退 ‎10. 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 形成新的贝壳堤 B. 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 形成河口三角洲 D. 迫使河流改道 ‎11. 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 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 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 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 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9. C 10. B 11. D ‎【解析】试题分析:‎ ‎9. 根据材料可知,“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单独任一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同一带状区域,位置相对稳定的沉积,而此带状区域即为当时的海岸带。进而可知在该过程中海岸线位置较稳定,C对。A、B、D错。‎ ‎10. 结合前面分析,形成新的贝壳堤需要海岸线相对稳定,A错。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则会使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前进,进而使得新的海岸线距离贝壳堤愈来愈远,B对。河口三角洲是河水搬运的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而形成的,C错。河流改道发生在内陆地区,不会发生在海岸线位置,D错。‎ ‎..............................‎ 考点:贝壳堤形成过程,位置变迁的原因。‎ ‎【名师点睛】了解贝壳海岸的形成过程及条件,形成过程中,位置相对稳定,形成贝壳沉积区域。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堆积,海岸向海洋延伸,离贝壳海岸越来越远。‎ 下图为华北某地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2. 图中( )‎ A. 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 B. 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 C. 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 D. 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 ‎13. 图示地区( )‎ A. 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 B. 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 C. 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 D. 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 ‎【答案】12. C 13. D ‎【解析】试题分析:‎ ‎12. 图示甲为花岗岩,不会形成喀斯特地貌;泥石流易发生在地势坡度较大地区,乙地低平,不易发生;从地下水位分析,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深;而丙村地势低平,所以比丁村土层深厚。故选C。‎ ‎13. 图示地区地势西高东低,结合水渠流向,北高南低,A错;山前平原受外力沉积作用明显,B错。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河流径流量与输沙量,C错;渠水能够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D对。‎ ‎【考点定位】读图分析能力,区域地貌类型及成因,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及影响因素。‎ ‎【名师点睛】读图题要充分利用图文中的信息,找出判断需要的信息。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地貌,图中岩层是花岗岩,不会形成喀斯特地貌。冲积扇地形,靠近山口处,是颗粒大的砾石、泥沙沉积,土层薄。距山口越远,颗粒越小,以粉砂泥土为主,土层厚。河流水量大,携带泥沙能力强,输送泥沙距离远,沉积范围大,冲积扇面积就大。‎ ‎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 一带一路是经济互补之路,是文化融合之路,是创新圆梦之路。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4. 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 B. 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 C. 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 D. 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 ‎15. 某年6月至8月,一艘邮轮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州出发,经孟买到威尼斯,下列对沿途地理现象的描述可信的是( )‎ A. 经南海时,遭遇梅雨阴雨连绵 B. 经阿拉伯海时,多逆风逆水 C. 经红海时,可见沿岸大片森林 D. 经地中海时,遭遇连日狂风暴雨 ‎16. 一带一路东部连接快速发展的中国,西部连接发达的欧洲,而中部是亟待发展的中亚、南亚等地区。东、中、西部的经济具有互补性,表现为( )‎ ‎①东部产能增强,需要对外合作                 ②西部地区经济发达,需要大量人才 ‎③中亚油气丰富,需要寻求消耗市场            ④南亚农业发达,需要扩大粮食出口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14. B 15. B 16. C ‎【解析】‎ ‎14. “丝绸之路经济带”东部为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当前城市化进程快,西部为欧洲,属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故B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地跨亚欧两洲,东亚和欧洲西部人口都稠密,中部地广人稀,故A错误。我国为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多资源密集型产业;西部产业结构层次高,经济发达。故C错误。东部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西部属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农牧业比重小。故D错误。‎ ‎15. 游轮航行时间是6月至8月,此时南亚盛行西南风,受季风影响,北印度洋海区洋流成顺时针方向流动,阿拉伯海洋流自西向东流动,所以从孟买向西多逆风逆水,答B正确。阴雨连绵的梅雨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故A错误。红海两岸绝大部分属于热带沙漠气候,不可能看见大片森林,故C错误。6月至8月,地中海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炎热干燥,故D错误。‎ ‎16. “一带一路”为我国东部地区,生产能力增强,需要寻求更广阔的市场,所以需加强对外合作,①正确。西部为欧洲西部,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高,人才众多,不需要大量引进人才,受老龄化严重影响,需引进国际劳工,②错误。中亚地区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经济相对落后,本地市场小,需要寻求外部消费市场,③正确。南亚地区人口稠密,对粮食需求量大,以自给为主,出口量很少,④错误。故A正确。‎ ‎【点睛】产能是指在计划期内,企业参与生产的全部固定资产,在既定的组织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者能够处理的原材料数量,而不能从字面简单地理解为生产的能源。‎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现已成为我国沙尘暴四大策源地之一。读图表资料,回答下面小题。‎ ‎‎ ‎17. 民勤绿洲水资源最充沛的季节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8. 导致近50年来,民勤绿洲迅速退化的根源在于 ( )‎ A. 全球变暖,石羊河水量明显减少 B. 流域内用水量增加,上游来水减少 C. 大量地表径流在沙漠地区下渗 D. 草原破坏使地表径流减少 ‎【答案】17. B 18.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特点和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7. 民勤绿洲水资源主要来自积雪融水,夏季气温高积雪融水多,最充沛的季节是夏季,选择B。‎ ‎18. 从表格中的数据看石羊河水量变化小,A错;石羊河水量变化小,流入民勤绿洲径流量减少,说明上游来水减少,减少的原因主要是流域内用水量增加,B对;地表径流下渗变化不会太大,C错;本区主要为绿洲不是草原,D错。‎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9. “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    )‎ A. 自然植被改善 B. 风力侵蚀减弱 C. 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D. 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20. “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 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 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 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D. 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答案】19. D 20. C ‎【解析】试题分析:‎ ‎19. “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地下水水位会下降,所以附近的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故C项正确;据材料知,自然植被恶化,故A错项;该地位于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地表植被覆盖率减少,风力侵蚀增强,故B项错误;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故D项错误。‎ ‎20. 森林消耗水量大,不适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故A项错误;在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缺乏,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故B项错误;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故C项错误;针对过度取水造成的“生态裂谷”问题,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故C项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流水侵蚀作用,使地表呈现出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其中典型地貌有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其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1. 下列地形图中能够反映出黄土塬地貌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②③‎ ‎22. 对黄土塬的治理措施是( )‎ A. 平整土地,增加水流入渗,削减地表径流 B. 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 C. 打坝建库,拦泥蓄水 D. 在支沟分段营造防护林 ‎【答案】21. C 22. 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 ‎21. 根据图示的等高线分布特征判断:①为黄土峁;②表示黄土梁;③表示黄土塬。‎ ‎22. 根据治理水土流失的六字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 ,在塬地要平整土地,削减地表径流,建立农林牧生产体系。‎ 读图甲“黄河中游局部地区图”及图乙该地区“土壤侵蚀研究统计图”,回答下面小题。‎ ‎23. 据图分析( )‎ A. 人口密度越高,侵蚀强度越大 B. 侵蚀强度仅与人口、植被有关 C. 生态恶化使区内人口大规模外迁 D. 阔叶林带环境人口容量较大 ‎24. 该区域( )‎ A. 地势总体南高北低 B. 自然带分异的基础是水分的差异 C. 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 D. 河流治理的核心是水污染防治 ‎【答案】23. D 24. B ‎【解析】试题分析:‎ ‎23. 图乙显示侵蚀强度并未随人口密度的增加而持续增大,A错。图乙给出了侵蚀强度与人口、植被的相关性,并非指侵蚀强度与其它因素无关,比如降水,B错。由题目给出的信息无法判断是否出现区内人口大规模外迁,通过中国地理的学习也可判断此选项错误。阔叶林带人口密度最大,说明阔叶林带自然条件更优越,比如降水更丰富,土壤更肥沃,环境人口容量更大,D正确。‎ ‎24. 图甲中河流流向表明区域内地热总体上北高南低;黄河中游河流治理的核心是防治水土流失;本区是传统农耕区向畜牧区的过渡地带,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过度开垦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区域内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降水逐渐减少,气候由渭河平原的半湿润逐渐过渡到陕北的干旱气候,因此自然带分异的基础为水分。B正确。‎ 考点:地理信息图的判读、流水侵蚀、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 对人类来说,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全球面积最大的雨林,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但近些年却遭到严重破坏。据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25. 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 )‎ A. 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B. 能够吸纳和调节大量降水 C. 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D. 能涵养水源,净化水质 ‎26. 热带雨林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A. 热带雨林能储存大量的水分,会减少当地的水循环 B. 大量水汽被带离了雨林地区,减少了当地的降水 C. 水循环中水汽主要来自海洋,跟热带雨林没有关系 D. 为降水提供了50%的水汽来源,是当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答案】25. A 26. D ‎【解析】‎ ‎25. 亚马逊雨林之所以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它强大的“呼吸”功能。亚马逊热带雨林占据了世界雨林面积的一半,占全球森林面积的20%,是全球最大及物种最多的热带雨林。亚马逊热带雨林通过光合作用,每年不断地吸收二氧化碳,同时向大气中大量补充氧气,影响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故选A。‎ ‎26. 据图可知,热带雨林蒸腾作用强,为降水提供了近50%左右的水汽来源,D正确;热带雨林蒸腾作用强,降水丰富, B错误;热带雨林水循环的水汽只有50%作用来自海洋,C错误。雨林是巨大的储水库,强大的涵养水源和蒸腾作用等,促进了水循环,A错误。故选D。‎ 淡水和交通运输是限制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两大因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 下列自然条件中,成为山西煤炭外运交通发展两大障碍的是(  )‎ ‎①黄河 ②汾河 ③秦岭 ④太行山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28. 为进一步增加山西能源外运能力,除铁路建设外国家正在实施的工程是(  )‎ A. 西气东输工程 B. 西电东送工程 C. 引黄入晋工程 D. 黄河整治工程 ‎【答案】27. D 28. B ‎【解析】请在此填写整体分析!‎ ‎27. 图中显示山西省煤炭主要是向东南方向运输,黄河和太行山是无法避开的自然障碍。D正确。‎ ‎28. 进一步增加山西能源外运能力,除铁路建设外,还可以就地利用煤炭发电,转化成电能,西电东送。B正确。西气东送工程、引黄入晋工程、黄河整治工程与煤炭运输无关。‎ 读四个地区气候特点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A.   B.   C.   D.‎ ‎29. 以上四地区,不可能位于我国的是( )‎ A. A、B B. B、C C. C、D D. D、A ‎30. 在我国C气候分布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小麦、花生、甜菜 B. 小麦、油菜、甜菜 C. 水稻、油菜、甘蔗 D. 水稻、花生、甘蔗 ‎【答案】29. A 30. A ‎【解析】‎ ‎29. A图冬季多雨,夏季干燥,为地中海气候区,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大陆西岸,我国没有分布;B图全年温和湿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于温带大陆西岸,我国没有分布;C图最冷月份平均气温低于0℃,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为温带季风气候,D图最冷月份平均气温高于0℃但低于15℃,冬季低温少雨,夏季炎热多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我国地处东亚,是世界典型的季风气候区。本题要求选择“不可能”项,故A正确。‎ ‎30. C图最冷月份平均气温低于0℃,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为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 油料作物有花生、大豆,糖料作物有甜菜。油菜、水稻、甘蔗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故A正确。‎ 土豆为喜光作物,下图所示南美洲某岛屿的居民以独特而传统的方式种植200多种本地土豆,因而被列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地。完成下面小题。 ‎ ‎31. 土豆种植区主要位于该岛( )‎ A. 东部 B. 南部 C. 西部 D. 北部 ‎32. 土豆种植在上述区域的主要原因是( )‎ A. 河流流经,水源充足 B. 离海洋近,降水量丰富 C. 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光照较充足 D. 地形平坦开阔 ‎33. 该岛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 土地沙化 B. 水土流失 C. 酸雨危害 D. 滑坡、泥石流 ‎【答案】31. A 32. C 33. B ‎【解析】‎ ‎31.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土豆为喜光作物,图中所示为南美洲某岛屿,根据其经纬度分布情况,可知其位于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所以该岛屿的东部为西风的背风坡,光照条件好。‎ ‎32. 根据上题结论,该岛屿的东部为西风的背风坡,光照较充足,有利于土豆的生长。‎ ‎33. 该岛屿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较陡,又位于盛行西风带,降水相对较多,所以农业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读大洋环流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 ‎34. 若该环流模式出现在北印度洋上,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 A. 浙江油菜花开 B. 北京香山叶红 C. 浙江梅雨天气 D. 东北白雪皑皑 ‎35. 若该环流模式出现在北太平洋上,③洋流对沿岸地区产生的影响是(  )‎ A. 增温增湿 B. 降温减湿 C. 增温减湿 D. 降温增湿 ‎36. 若该模式位于北半球,则世界大型渔场最可能出现在(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34. C 35. B 36. A ‎【解析】试题分析:‎ ‎34. 北印度洋是季风洋流,若该环流模式出现在北印度洋上,洋流呈顺时针方向,说明北半球是夏季。浙江油菜花开是在春季,A错。北京香山叶红是在秋季,B错。浙江梅雨天气是夏季,C对。东北白雪皑皑是冬季,D错。‎ ‎35. 若该环流模式出现在北太平洋上,则是北太平洋的中低纬度环流。③洋流是加利福尼亚寒流,对沿岸地区产生的影响是降温减湿,B对。增温增湿是暖流的影响,A错。C、D错。‎ ‎36. 若该模式位于北半球,洋流呈顺时针方向,为中低纬度环流。则世界大型渔场最可能出现在甲处,这里是寒暖流交汇处,A对。乙 、丙、丁不是寒暖流交汇处,没有形成世界性大渔场,B、C、D错。‎ 考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季风洋流,洋流名称、性质,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读下面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37. 下列有关图示 ①②③④ 四处物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   )‎ ‎①—— 沉积岩  ②—— 侵入岩  ③—— 变质岩  ④—— 岩浆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38. 下列各种岩石和岩浆之间的转换过程中,正确反映地壳物质循环的是  (    )‎ A. ①—②—③—④—① B. ③—⑤—①—④—③‎ C. ③—①—④—② D. ②—④—①—⑤‎ ‎【答案】37. A 38. B ‎【解析】‎ ‎37. 图中①具有层理构造,为沉积岩;数字③为岩浆,②为侵入型岩浆岩,⑤为喷出形岩浆岩;在岩浆上升过程中,沉积岩受高温、高压作用,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变质岩,对应的是④。故A正确。‎ ‎38. 岩浆③喷出地表冷却形成喷出岩⑤;岩层裸露地表,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①;随着地壳运动,先形成的各种岩石被深埋地下,高温高压使其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④,变质岩重融,形成岩浆③。故B正确。‎ 读我国秦岭附近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39. 图中甲和乙的自然带分别代表( )‎ A. 雨林带和针叶林带 B. 常绿阔叶林带和针叶林带 C. 常绿阔叶林带和落叶阔叶林带 D. 针叶林带和冰川带 ‎40. 影响该地区的自然带变化的因素是( )‎ A. 经度和纬度 B. 海陆位置和地形 C. 纬度和地形 D. 地形与洋流 ‎【答案】39. B 40. C ‎【解析】‎ ‎39.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以南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甲位于秦岭以南的山麓地带,因此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乙接近主峰,位于针阔叶林带与灌丛草甸带之间,因此为针叶林带。故B正确,A、C、D错误。‎ ‎40. 该图自然带的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水平方向上从南到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逐渐被温带落叶阔叶林取代;垂直方向上,随着山地海拔高度的上升,针叶林取代针阔叶林,然后灌丛草甸带取代针叶林。因此影响自然带变化的因素是纬度和地形。故C正确。‎ 二.综合题(共40分)‎ ‎41. 读世界森林植被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中亚寒带针叶林的分布规律。‎ ‎(2)A地气温年较差比B地 ;形成亚欧大陆东岸森林类型由南向北变化的基础因素是 。‎ ‎(3)图中亚热带森林植被分布在大陆东西两岸,分别说明它们对应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及成因。‎ ‎(4)简述C岛东部热带雨林形成的原因。‎ ‎(5)简述世界热带雨林破坏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 ‎【答案】(1)北半球中高纬度,横贯大陆东西。‎ ‎(2)大 热量(或太阳辐射)‎ ‎(3)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受西风带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4)地处东南信风迎风海岸;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从而形成热带雨林。‎ ‎(5)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或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加剧)。‎ ‎【解析】(1)结合图例,读图可知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横贯大陆东西。‎ ‎(2)A地与B地纬度相同,分别位于大陆东、西岸。A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亚热多雨;B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因此A地气温年较差比B地大。亚欧大陆东岸森林类型由南向北变化体现纬度分异,以热量为基础。‎ ‎(4)c到为马达加斯加岛,东南信风带来的印度洋暖湿气流被山地抬升,在山的东侧形成地形雨;中低纬大陆东岸为暖流,暖流流过,增温增湿,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从而形成热带雨林。‎ ‎(5)森林的主要生态环境功能有: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持生物的多样性、防风固沙、美化环境、吸附粉尘、调节大气成分等。雨林区降水丰富,人口较少,因此雨林破坏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或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加剧)。‎ ‎4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2009年起,新疆投资60亿元实施伊犁河谷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两年后新增耕地320余万亩,为把伊犁河谷打造成我国优质商品粮基地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新疆部分地区年降水量线分布图和伊犁河谷地区山河分布示意图 ‎(1)指出左图中甲所在地区的名称,并分析其降水量小的原因,同时结合右图简要分析伊犁河谷成为“西域湿岛”的原因。‎ ‎(2)根据右图描述伊犁河谷地区的地形特征。‎ ‎(3)分析对伊犁河谷的开发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和解决措施。‎ ‎【答案】(1)准噶尔盆地。该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加之地形闭塞,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而降水稀少。伊犁河谷虽然远离海洋,但其向西(呈嗽叭口形)敞开的地形,有利于接纳西风带来的气流,形成山地降水,从而成为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 “湿岛”。‎ ‎ (2)伊犁河谷是由西北-东南走向的北天山山脉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南天山山脉夹峙形成的西部宽、东部窄、西低东高、向西敞开的三角形区域;近东西走向的中天山山脉又将其分割成山脉、河谷相间的格局。‎ ‎ (3)环境问题:土壤盐碱化和荒漠化。措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合理灌溉,利用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 ‎【解析】试题分析:(1)读图结合经纬度位置可知,图中甲地位于准噶尔盆地,深居内陆,加之地形闭塞,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而降水稀少。‎ ‎(2)伊犁河谷成为“西域湿岛”,说明该地气候较为湿润。就要从降水和水源角度分析。从降水来看,伊犁河谷位于天山向西(呈喇叭口形)敞开的地形,来自大西洋的暖湿空气容易积聚,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从水源来看,伊犁河谷地区,汇集了山地降雨和高山冰雪融水,地表水比较丰富,成为“西域湿岛”。‎ ‎(3)伊犁河谷虽有“西域湿岛”之称,但年降水量较少,属半干旱、干旱区;若过度开发可能出现:土壤盐碱化和荒漠化。因此当地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节约用水;合理灌溉,利用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 ‎ 考点: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43. 下图是新疆和田区位略图。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要地段,秋季又是在此玉的最佳季节。读图回答问题。‎ ‎(1)结合地形条件,说明甲处狭长区域没有冰川分布的原因。‎ ‎(2)说明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外力作用过程。‎ ‎(3)分析秋季成为乙处最佳拾玉季节的自然原因。‎ ‎【答案】(1)地势低,气温偏高;地形封闭,水汽不足。‎ ‎(2)(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侵蚀或外力破坏),再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处(乙处),(玉石)发生沉积。‎ ‎(3)夏季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 ‎【解析】试题分析:‎ ‎(l) 读图,甲处狭长区域位于河谷中,地势低,气温偏高。区域地形封闭,水汽不足,降水少,没有冰川形成。‎ ‎(2) 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侵蚀等外力破坏,再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的乙处,玉石随泥沙一起发生沉积作用,富集起来。‎ ‎(3) 夏季河流的流量大,搬运能 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 水位下降,玉石出露,是拾玉的最佳季节。‎ ‎【考点定位】区域环境特点及原因,外力作用过程,拾玉季节及原因。‎ ‎【名师点睛】根据区域位置,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点、形成原因。根据经纬度或地点名称判断位于塔里木盆地,地形封闭,水汽少,降水少,没有冰川形成条件。了解主要外力及外力作用过程,玉石中河流沉积作用聚集起来的,夏季河流水量大,携带来的玉石多,在秋季水位降低后,是拾玉最佳季节。‎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