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大同市2020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山西省大同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考试 文综历史试卷 1.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在会盟的过程中达成了部分一致。如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中的“毋忘宾旅”“毋遏籴”;公元前579年,晋楚会盟中的“交贽往来,道路无壅”;公元前562年,在齐、鲁、晋、宋等国会盟中的“毋蕴年”“毋壅利”。这反映出当时 A. 各诸侯国积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各诸侯国政府致力垄断商业经营活动 C. 商业发展严重影响街衢正常交通 D. 发展商业成为部分诸侯国的重要共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间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商贸活动的条款,这一系列的会盟措施,保证了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和繁荣,这也反映了发展商业成为当时部分诸侯国的重要共识。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相悖,排除A;材料是发展商业,不是垄断商业活动,排除B;C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C。故选D。 2.唐朝社会结构示意图 该图示可以说明唐朝 A. 官僚政治和平民政治兼顾 B. 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C. 政治制度中等级差异缩小 D. 中央集权制度日渐体系化 【答案】B 【解析】 - 13 - 【详解】由图示可知。出身寒门的士大夫贵族成为唐代统治阶级的最底层。唐代的科举制可以选拔出身寒门之人进入统治阶层。据此推理,该图中的信息能说明科举制可以扩大统治基础,故B项正确;图示中无法体现平民政治的信息,排除A;图示虽反映的是唐代社会不同等级,但并不能体现等级差异缩小,反而得以扩大,排除C;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图示无法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消长状况,也就无法得出中央集权的发展程度,排除D。故选B。 3.理学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这表明 A. 理学淡化探讨现实生活 B. 理学具有较强理性精神 C. 理学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D. 理学否定排斥佛道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与材料“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相背,故排除;从材料可以看出理学家关注人的现实生活,这是理性的体现,故选B;理学属于唯心主义,排除C;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排除D。 4.严复认为宋代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不知其时之风俗之心不足以行其政”,今日变法如果不从根本上痛下功夫,必然会重蹈王安石的覆辙。为此,严复提出的变法主张可能是 A. 立宪法、改官制、定权限 B. 修铁路、办船政、建设海军 C. 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D. 倡民主、谈科学、写白话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不知其时之风俗之心不足以行其政”说明严复的变法主张是从民众角度提出的,立宪法、改官制、定权限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修铁路、办船政、建设海军是洋务派主张,故B项错误;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符合材料“不知其时之风俗之心不足以行其政”的信息,故C项正确;倡民主、谈科学、写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主张,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之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维新变法 - 13 - 5.1930年,李立三等人提出了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总暴动和集中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计划。根据这项计划,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先后命令红军攻打南昌、长沙、武汉等城市,希望能够“会师武汉,饮马长江”。该计划 A. 导致了国民大革命失败 B. 推动革命形势进一步高涨 C. 表明右倾依然主导中央 D. 不符合当时中国革命实际 【答案】D 【解析】 【详解】1927年国民大革命已经失败,排除A;材料是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体现,这一计划使红军遭受重创,被迫撤回各个根据地,党在白区的各级组织也遭到了惨重的损失,故排除B和C;这一计划体现出当时的中共中央仍然执行城市中心路线,不符合中国革命的国情和实际,故选D。 6.1892年,山西布政使胡聘之从省库拨资2万元,购置外国机器,创办太原火柴局,并派一候补道为火柴局总办,标志太原乃至山西近代工业开始。随后他又奏请筹办以制造军火为主的太原机器局。1898年太原机器局建成投产。由此可见,太原的工业近代化 A. 因地缘等因素发起相对全国较晚 B. 是戊戌维新在地方上的重要反映 C. 因有晋商资本支持资金相对充裕 D. 起步方式与顺序仿照了洋务企业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而太原由于地处内陆交通不便,其近代化开始较晚,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太原的工业近代化是洋务运动的反映,不是1898年戊戌维新的反映,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太原火柴局和太原机器局是省库拨款,不是晋商投资;D选项错误,洋务运动先发展军事工业,后发展民用工业,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7.这一外交方针的提出是中国汲取近代中国革命斗争的深刻教训,顺应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本质诉求,基于反对西方国家支持国民党残余势力、实现国家统一之现实考虑。其内涵主要表现为“弃旧”“图新”。这一外交方针 A. 积极捍卫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B. 掀起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建交热潮 C. 以国家平等为根本出发点 D. 奠定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 【答案】A - 13 -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是源于汲取近代中国革命斗争的深刻教训,顺应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的本质要求,维护国家统一的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故A项正确;当时,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排除B;任何国家确立外交方针的出发点是该国的国家利益,且材料与强调国家间的平等地位无关,排除C;奠定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排除D项。故选A。 8.1956年中共八大曾提出以国家集体经营为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为主体、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的经济发展方针。这一方针 A. 促发了“和平赎买” B. 体现了“以苏为鉴” C. 指导了“十年建设” D. 孕育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方针是从理论上突破了当时苏联的以单一的公有制、单一的经营形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苏为鉴”,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和平赎买”是1953-1956年三大改造时期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式,不是材料中这一方针的影响;C选项错误,这一方针在“十年建设”时期并未得到贯彻实施;D选项错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与这一方针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9.从1789年大革命开始到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的20多年间,法国政权走马灯式的更换以致宪法频繁更迭,宪法的形态也大起大落,这场热闹的制宪运动最后以闹剧式的结尾面告终。材料主要说明法国 A. 封建势力占据主导地位 B. 近代宪政思想尚未成熟 C. 国内政治斗争持续不断 D. 民主政治逐步发展完善 【答案】C 【解析】 - 13 - 【详解】材料信息说明法国政局长期动荡,国内政治斗争持续不断,以致宪法形态不断更换,故选C项;材料中的宪法并不是封建性宪法,无法说明封建势力占据主导地位,A错误;材料旨在说明法国政治斗争、政权更迭以致频繁更换宪法形态,并非是由于宪政思想所致,排除B;材料现象说明民主政治还没有完全建立,故D项中的“逐步发展完备”的说法错误。故选C。 10.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欧出现了一次市场革新,人民不仅开始大量花费他们的工资,还开始用信用卡购物,花他们还没有挣到的钱。此次革新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国家干预影响个人生活 B. 美国对西欧实行马歇尔计划 C. 社会稳定刺激民众消费 D. 西欧国家开始走向经济联合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题干时间信息20世纪50年代中期可知,材料所述的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是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故A正确;B项属于外部原因,排除B;社会稳定刺激民众消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项中的欧洲一体化与材料所述信息无关,排除D。故选A。 11.二战期间,美国财长摩根索在国会发言,指出要使“实际和潜在的侵略受害者相信,联合国家的胜利,将不意味着在经济领域恢复战前每一个国家自顾自、不可避免的萧条和可能广泛传播的经济混乱”,美国打算帮助经济重建,“不是出于自私的动机” ,而是源于认识到“繁荣与和平不可分割。”这种构想直接促成了 A. 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B.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 C. 联合国的构建 D. 马歇尔计划的推出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经济重建”、“繁荣与和平不可分割”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两次大战之间的经济与货币混乱和二战的爆发使各国形成共识,即稳定的货币关系有助于世界贸易扩展及持久和平安全,在此背景下,1944年以美元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有序发展,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雅尔塔体系是1945至1991年间的国际政治格局,与经济重建没有直接关系;C选项错误,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10月24日,成立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协调国与国的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与这一构想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提出于1947年,其根本企图是控制欧洲,遏制苏联,称霸世界,不是这一构想直接促成的结果。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 13 - 12.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已经出现过五波美国衰落论的浪潮。第一波源自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所引发的震撼,美国人感到被苏联甩在后面的危险。第二波发生在1960至1970年代,美国陷入越战的泥潭……第四波开始于日本的强劲崛起。到了2012年,衰落论出现了第五次浪潮。这说明 A. 美国衰落是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必然条件 B. 反对霸权主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C. 美苏冷战和军备竞赛加速了美国的衰落 D. 战后美国霸主地位一直受到各方挑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战后美国衰弱论分别源自苏联、越战、日本等方面挑战。故答案为D项;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必然条件是其他力量中心崛起,A项排除;战后美苏争霸,不符合反对霸权主义,B项排除;材料主旨是外在因素挑战美国霸权,而不是美国衰落,材料没有体现美苏冷战和军备竞赛等方面的信息,C项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提炼信息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其一,发现。即找出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段;其二,转化。浓缩关键的字词句段,转化历史学科术语。例如,材料中战后美国衰弱论分别源自苏联、越战、日本等方面挑战。即其核心信息是战后美国霸主地位一直受到各方挑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周礼·考工记》的记载,城市规划的制度和形式是作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存在的,特别体现在帝王都城的规划建设方面。城市规划的格局作为一种礼制,是统治者控制国家、巩固政权的手段之一,中央集权制度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城市的形式是方正的,并且有一条中轴线,这与古代统治者推崇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隋唐长安、明清北京的城市布局,都有一条从皇宫正门直到都城正南门的宽阔笔直的中心道路作为城市的中心轴线,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为其政治服务的目的。 ——摘编自张健、马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文化特点》 材料二 - 13 - 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国家城市中各种问题和矛盾集中爆发,各种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应运而生。欧文、傅立叶等社会改革者提出了以财产公有为基础的全新城市规划。霍华德主张在进行系统的社会改荜前提下,建立城乡交融环境优美的分散的城镇群。盖迪斯则把生物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一体,创造了“城市学”的概念 ——摘编自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都城规划布局特点,并分析古代中国都城规划中所体现的价值诉求。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古代中国都城规划相比,19世纪下半叶以后西方国家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特点:遵从礼制;轴线布局;讲究对称;政治色彩浓厚(或体现政治职能)。 价值诉求:儒家的秩序和等级规范;中央集权和皇权至上的政治观念。 (2)发展:将城市规划与社会改革相结合;关注城市环境问题;城市规划发展与众多学科和领域相结合。 原因:工业革命后,社会矛盾加剧;城市环境恶化;自然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 (本题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由材料“城市规划的格局作为一种礼制”,可见遵从礼制;由材料“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城市的形式是方正的,并且有一条中轴线”,可见轴线布局;由材料“城市的中心轴线”,可见讲究对称;由材料“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为其政治服务的目的”,可见政治色彩浓厚(或体现政治职能)。第二小问,由遵从礼制,可见儒家的秩序和等级规范;由材料“中央集权制度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和“至高无上的皇权”,可见中央集权和皇权至上的政治观念。 (2)第一小问,由材料“在进行系统的社会改荜前提下,建立城乡交融环境优美的分散的城镇群”,可见将城市规划与社会改革相结合,关注城市环境问题;由材料“把生物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一体”,可见城市规划发展与众多学科和领域相结合。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蒋廷黻先生在评价近代某先进人物时说,革新(接受西洋文化的一部分)与守旧(恢复我们民族固有的美德)同时举行,这是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大贡献.我们至今还佩服他,就是因为他有这种伟大的眼光。蒋先生接着说了下边这段话。 材料 - 13 - 徒然恢复我国的旧礼教而不接受西洋文化,我们还不能打破中华民族的大难关,因为我们决不能拿礼义廉耻来抵抗帝国主义者的机械军器和机械制造.何况旧礼教本身就有它的不健全的地方,不应完全恢复,也不能完全恢复呢?同时,徒然接受西洋文化而不恢复中国固有的美德,我们也不能救国救民族,因为腐化的旧社会和旧官僚根本不能举办事业,无论这个事业是新的或是旧的.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论题:传统文化不适应中国的近代化。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宣扬的主要是三纲五常的忠君思想,维护的封建专制统治,与建立近代社会需求的民主法治相违背;儒家思想宣扬的“存天理,灭人欲”,将人欲与天理对立起来,不利于近代社会张扬个性和追求个人幸福自由的要求;儒家思想宣传的君权神授与建立主权在民的现代民主政治格格不入;儒家思想宣扬的天人感应不利于法治建设等。 总之,传统文化不利于推动中国的转型,不适应中国的近代化。 示例二论题:宣传自由民主的西洋文化有助于推动中国的转型。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文化在中国开始传播,以“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为指导的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以学习西方建立类似西方君主立宪政体的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深受西方启蒙运动影响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重要里程碑;以学习西方民主科学为口号的新文化运动,则动摇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封建礼教的根基,解放民众的思想,使民主、自由、平等、科学、理性等现代思想深入民心。 总之,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宣传的深入,不断地推动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示例三论题:只有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和西方文化的精髓相结合,才能建设符合现代化中国的新文化,才能推动中国实现并完成现代化的转型。 传统文化宣扬的仁政、民本、大一统、尚贤、清静无为、致良知等传统美德,有助于塑造民族气节和构建友爱和谐精神,有助于建立现代文明的新文化。 当然,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存天理灭人欲等,都不利于构建现代文明,这些都是应该抛弃的。 西方文化宣扬的主权在民、社会契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三权分立、自由平等和民主法治等,有助于建立符合现代文明的新文化,这些恰好又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不具备的。 - 13 - 所以,在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时,切不可全盘西化,也不要过分夸大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再和适应建立现代文明的西方文化相结合,才能建立符合适应现代化的中国新文化。 【解析】 【详解】解读材料“徒然恢复我国的旧礼教而不接受西洋文化,我们还不能打破中华民族的大难关,因为我们决不能拿礼义廉耻来抵抗帝国主义者的机械军器和机械制造。何况旧礼教本身就有它的不健全的地方,不应完全恢复,也不能完全恢复呢?” 论题:传统文化不适应中国的近代化。同时,徒然接受西洋文化而不恢复中国固有的美德,我们也不能救国救民族,因为腐化的旧社会和旧官僚根本不能举办事业,无论这个事业是新的或是旧的。阐述:宣传自由民主的西洋文化有助于推动中国的转型。 整理论题:①传统文化不适应中国的近代化。 ②宣传自由民主的西洋文化有助于推动中国的转型。 ③只有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和西方文化的精髓相结合,才能建设符合现代化中国的新文化,才能推动中国实现并完成现代化的转型。 【点睛】论述题的解体步骤: 解读题干:①答题范围: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②拟定一个论题:属于论证自己观点③作答分三步;一是拟定论题;二是说明即论证,利用两三个史实做论据论证自己拟定的论题,注意论证逻辑,言简意赅;三是简单小结,前后呼应。 15.【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为有效掌控财税资源,征派赋役,维系国家运转,政府需借助一套由户籍、地籍、征籍等构成的册籍系统。明洪武年间,主要以人户为中心的赋役黄册为主,以土地为中心的鱼鳞图册为辅,互为经纬。明中后期,赋役征收的对象逐渐由人户转向田地,土地和地籍就演变为赋役征派的主要依据。由于民户人丁、田地的变化,加上地方役吏从中舞弊,一些黄册所开列人户的姓名和事产早已不符合实际,黄册制度逐渐陷入紊乱和废弛状态。有鉴于此,地方州县为应对征税而编制了实用文册——实征册,又名白册,按照实际需要灵活编制,更切合本地区的实况,很快就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被普遍采用,政府逐步确立了田赋“定额化”的原则,以此来确保国家财政的收入。清初编纂的赋役垒书成为一种征税标准,于是实征册就成为田赋“定额化”下州县实征的重要册籍。 ——摘编自杨国安《账簿与权力:清代实征册与乡村基层赋税征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编定实征册原因。 - 13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实征册制度产生的影响。 【答案】(1)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地方官员舞弊;黄册失真,不能满足税收需要;实征册能够反映地方实际情况;征税标准改变。 (2)使赋税征收便于操作;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负担;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维系了国家的正常运转。 【解析】 【详解】(1)据材料“明中后期,赋役征收对象逐渐由人户转向田地,土地和地籍就演变为赋役征派的主要依据。”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中后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据材料“由于民户人丁、田地的变化,加上地方役吏从中舞弊,一些黄册所开列人户的姓名和事产早已不符合实际,黄册制度逐渐陷入紊乱和废弛状态。”可知,地方官员舞弊;黄册失真,不能满足税收需要;据材料“地方州县为应对征税而编制了实用文册——实征册,又名白册,按照实际需要灵活编制,更切合本地区的实况,很快就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被普遍采用,政府逐步确立了田赋“定额化”的原则,”可知,实征册能够反映地方实际情况;征税标准的改变。 (2)据材料“地方州县为应对征税而编制了实用文册——实征册,又名白册,按照实际需要灵活编制,更切合本地区的实况”可知,使赋税征收便于操作;据材料“明中后期,赋役征收的对象逐渐由人户转向田地,土地和地籍就演变为赋役征派的主要依据。”可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负担;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据材料“政府逐步确立了田赋“定额化”的原则,以此来确保国家财政的收入。清初编纂的赋役垒书成为一种征税标准,于是实征册就成为田赋“定额化”下州县实征的重要册籍。”等信息可知,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据材料“为有效掌控财税资源,征派赋役,维系国家运转,政府需借助一套由户籍、地籍、征籍等构成的册籍系统。”可知,维系了国家的正常运转。 16.材料 - 13 -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称,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决不为自己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我三大盟国轸念朝鲜人民所受之奴役待遇,决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并强调《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日本主权限于四岛及盟国决定的其它小岛。在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对朝鲜以三八线进行了划分。战后英苏分别占领南北朝鲜并最终分别扶植了政权。根据二战结束前的商定,日本由多国占领,然而,战争结束后事实上由美国独占,并根据美国的全球利益对日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于1951年签订《旧金山对日和约》和《美日安全条约》,美国与日本缔结的军事同盟。 ——据《国条约集》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远东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远东政策变化的影响。 【答案】(1)变化:对日本,打败并惩治日本到扶植并与日本结盟;对中国,支持中国抗日并收回被占领土到扶蒋反共,敌视新中国;对朝鲜,实现朝鲜自由独立到扶植亲美政权、分裂朝鲜。 (2)影响:使日本未能得到应有惩治,加速了日本的崛起;使朝鲜半岛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恶化中国对外交往环境,威胁中国安全,阻碍中国统一;使冷战扩展到远东地区,恶化了远东国际局势等。 【解析】 【详解】(1)变化:由材料“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美国与日本缔结的军事同盟”可知,对日本,美国由最初的打败并惩治日本逐步转变为扶植并与日本结盟;由材料“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中国,美国由最初的支持中国抗日并收回被占领土逐步转变为扶蒋反共,敌视新中国;由材料“使朝鲜自由独立……战后英苏分别占领南北朝鲜并最终分别扶植了政权”可知,对朝鲜,美国由最初的帮助朝鲜实现自由独立逐步转变为扶植亲美政权、分裂朝鲜。 (2)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局部和整体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局部看,美国对日本的扶持使日本未能得到应有惩治,加速了日本的崛起;对朝鲜,则是使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对中国,美国远东政策的转变恶化中国对外交往环境,威胁中国安全,阻碍中国统一;从整体看,美国远东政策的转变使冷战扩展到远东地区,恶化了远东国际局势。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史载:魏良辅能谐声律,梁伯龙起而效之,考证无剧,自翻新调,作《江东白纶》,《浣纱》诸曲,“传奇家曲,别本弋阳子弟可以改调歌之,唯《沆纱》不能”.《浣纱记》是以春秋吴越交兵为题材,叙述西施亡吴的故事,揭露了昏君、权奸误国的种种罪恶,对明朝日渐腐朽的统治提出“居安思危”式的讽喻. ——据王永敬《昆剧志》 材料二 - 13 - 1905年,京剧改革家汪荚侬在给友人的信中指出:“孝农(笑侬)等排一戏名曰《苦旅行》,取波兰遗事,内容甚富,表明不爱国之恶果,与无主权国民之苦况,以证波兰亡国原因.中段插写非洲红种野蛮统治,相形之下,足见我国民非劣种,实有优胜之资格,大有可为,”时人评价说:汪笑侬“盖欲借舞台现身说法之地,以速其勖(勉励)世警人,革命排满之目的也”. ——据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中国京剧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汪笑侬对粱伯龙的戏剧创作风格的传承与超越之处。 (2)结合时代背景,对汪笑侬的京剧改良思想予以简要评价。 【答案】(1)传承:用历史典故讽喻现实。超越:注重警醒世人,救亡国存;引用西学,传播民权;号召革命。 (2)评价:汪笑侬处于西学传播、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反动本质暴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的时代;他的京剧改良思想鼓舞了民族自信心,激发了民众爱国意识;起到了宣传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作用。 【解析】 【详解】(1)传承:依据材料一“以春秋吴越交兵为题材,叙述西施亡吴的故事,揭露了昏君、权奸误国的种种罪恶,对明朝日渐腐朽的统治提出“居安思危”式的讽喻”的信息可知是用历史典故讽喻现实。超越:依据材料二“表明不爱国之恶果,与无主权国民之苦况”“以速其勖(勉励)世警人,革命排满之目的也”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注重警醒世人,救亡国存、引用西学,传播民权以及号召革命等回答。 (2)依据材料“表明不爱国之恶果”“我国民非劣种,实有优胜之资格,大有可为"“以达其助(勉励)世警人”等信息可概括出爱国、鼓舞自信心、注重教化等思想;并结合所学的政治背景从当时民族危机、政府统治、革命运动等角度进行评价。 - 13 - - 1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