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甘肃省兰州新区舟曲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甘肃省兰州新区舟曲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

新舟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年级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60分)‎ 下图示意为某专题研究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图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该专题研究可能是( )‎ A. 耕地分类和评价 B. 工业分布与交通的关系 C. 商业分布和规划 D. 学校布局 ‎2. 若利用该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深埋垃圾场选址,在下列图层中应增加( )‎ ‎①大气 污染 ②区域规划 ③造纸厂、印刷厂分布 ④水文地质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③‎ ‎3. (北京 2016) 在建的世界最大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在贵州省平塘县的一“大窝凼”(平塘人对于类似农家大锅的洼地地貌的形象称呼)处。初步探寻适合修建望远镜台址的“大窝凼”所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遥感技术 B. 全球定位系统 C. 数字地球 D. 地理信息系统 ‎【答案】1. A 2. B 3. A ‎【解析】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本题难度较大,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图层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 题干地理信息图层涉及有水系、地形、土壤、居民点以及土地利用,综合分析各选项可知工业分布与交通的关系与它们的相关性不明显,商业分布和规划、学校布局应该与交通运输、人口数量有更密切联系,故B、C、D项与信息图层相关性不密切,只有耕地分类和评价与上述图层联系密切。故选A。‎ ‎2. 垃圾深埋易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并且会对某些地表功能区的布局产生影响。深埋垃圾场选址考虑水文地质和区域规划,而大气污染、造纸、印刷厂分布与深埋垃圾无关。故选B。‎ ‎3. ‎ 遥感具有获取地理事物信息的功能,探寻适合修建望远镜台址的“大窝凼”所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技术。故选A。‎ ‎4. (上海 2015高考题) “互联网+商业”即电商,作为一种新业态,对传统的第三产业产生了多方面影响。网上购书之所以便宜,部分原因是某些传统的商业区位要素对网上书店影响变得很小。影响变小的要素主要是( )‎ ‎① 交通 ② 人口 ③ 集聚 ④ 地价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考查电子商务活动。‎ ‎5. 下列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的组合,正确的是( )‎ A. 东北平原——温带季风气候——黑土 B. 江南丘陵——亚热带季风气候——黄土 C. 内蒙古东部——干旱区——温带草原 D. 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生长期长 ‎【答案】A ‎【解析】考查区域地理环境差异。‎ 江南丘陵属红壤发育,内蒙古东部属于半干旱区,青藏高原虽然太阳辐射强,但地势高,热量不足,生长期短。故选A。‎ 据报道,我国江西中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的“红色沙漠”。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6. “红色沙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 滥伐森林 B. 过度放牧 C. 开山取石 D. 环境污染 ‎7. “红色沙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 风化作用 B. 风蚀作用 C. 水蚀作用 D. 沉积作用 ‎8. 根据江西丘陵山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对“红色荒漠”进行治理工作应当先做好的工作是( )‎ A. 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B. 农业生产加强综合开发 C. 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 彻底退耕还林 ‎【答案】6. A 7. C 8. B ‎【解析】考查“红色荒漠”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6. 江西中南部山区属我国丘陵山区,“红色荒漠”的形成是水土流失的结果,造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主要是滥伐森林所致。A正确。‎ ‎7. 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属于我国的湿润地区,其自然原因从外力作用看是流水侵蚀作用,即水蚀作用为主。C正确。‎ ‎ ‎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多亿元。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9. 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是( )‎ A. 全球变暖 B. 臭氧空洞 C. 土地生产力丧失 D. 砍伐树林 ‎10. 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荒漠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过度樵采 B. 过度放牧 C. 过渡垦殖 D.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11. 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的核心是( )‎ A. 禁止一切资源的开采 B. 突出“以人为本”,实现全部移民 C. 消除贫困 D. 加大科研力度,增加某地区降水量 ‎【答案】9. C 10. B 11. C ‎【解析】考查荒漠化的危害、产生原因及防治核心。‎ ‎9. 荒漠化是由于一切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导致的土地退化现象,故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 ‎10. 内蒙古高原东部地区。当地主要生产活动是放牧,过度放牧能造成呼伦贝尔草原等大面积的草地被破坏,形成荒漠化。故选B。‎ ‎11. 人口过多往往导致人们生活贫困,增大对现有生产性土地的压力,过度耕作、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及落后的灌溉方式等不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往往造成荒漠化,因此防治荒漠化应以消除贫困为中心,有效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边发展经济边治理荒漠化。帮助当地人们发展替代产业项目,停止采用现行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方式。故选C。‎ 新华社消息:中国科考队于‎2004年8月23日结束了为期23天、行程近2000公里的科学探险考察,27日返回北京。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对亚马孙地区进行的地理和生态环境综合科学考察。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2. 马孙地区有世界上最大的、被称为“地球之肺”的生态系统是因为( )‎ A. 热带草原 B. 热带雨林 C. 亚马孙河 D. 亚马孙平原 ‎13. 亚马孙雨林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 ( )‎ A. 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 B. 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C. 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D. 雨林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 ‎14. 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是( )‎ A. 东南亚地区、刚果河流域、亚马孙河流域 B. 东南亚、欧洲、南美洲 C. 亚欧大陆北部、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 D. 太平洋诸岛、西印度群岛、马达加斯加 ‎【答案】12. B 13. B 14. A ‎【解析】考查热带雨林的生态功能及分布。‎ ‎12. 森林生态系统中中生活着大量的绿色植物.它可以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但能转化太阳能而形成各种各样的有机物,而且靠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维系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净化了环境,使人类不断地获得新鲜空气。因此,马孙地区有世界上最大的、被称为“地球之肺”的生态系统是因为热带雨林。故选B。‎ ‎13. 森林生态系统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维系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净化了环境,使人类不断地获得新鲜空气。亚马孙雨林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B正确。‎ ‎14. 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是东南亚地区、刚果河流域、亚马孙河流域。故选A。‎ 岛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人为原因是 A. 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B. 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C. 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D. 干旱和大风现象 ‎16. 保持水土的根本措施是 A. 平整土地 B. 修水平梯田 C. 深耕改土 D. 造林种草 ‎17. 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 A. 经济可持续发展 B. 社会可持续发展 C. 生态可持续发展 D. 减少污水排放量 ‎【答案】15. B 16. D 17. C ‎【解析】考查我国的区域环境问题。‎ ‎15. 注意人为原因,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植被为森林草原,故当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是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导致了植被的破坏,而导致水土流失严重。B正确。‎ ‎16. 保持水土的根本措施是保护植被。D正确。‎ ‎17. ‎ 根据可持续发展概念有深刻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目的。C正确。‎ 夏日的东北平原,如汐似潮的绿色铺向天际,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二道河农场万亩大田里,齐刷刷的稻苗迎风摇曳,农用“银鹰”低飞在作物上空喷洒叶面肥……在中国的东北角,清晨最早把太阳迎进祖国的地方,农业现 代化的曙光初现!读“我国东北某区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18. 下列关于图中A、B两地区的农业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  )‎ ‎①A区荒地、沼泽面积广大,应大规模开垦为耕地 ‎②B区适宜建设商品粮和乳肉等农产品基地 ③限制两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盐碱化 ④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是A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19. 新中国成立后,图示湿地由“北大荒”变为“北大仓”,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下列环境问题与其不相关的是 (  )‎ A. 土地退化 B. 物种骤减 C. 酸雨加重 D. 沙尘暴增加 ‎20. 下列有关东北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正确的是 (  )‎ A. 突出粮食种植业的地位,扩大耕地面积 B. 限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养殖业 C. 以粮食为主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D. 农、林、牧、工全面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答案】18. B 19. C 20. D ‎【解析】考查东北地区环境问题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8. 根据区域定位,A地为三江平原,对三江平原范围内荒地、沼泽等具有生态意义的土地应加以保护,①错误;东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主要表现为冷湿,③错误;当地面临黑土流失、土地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④正确;B地为松嫩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乳肉等农产品基地,②正确。故选B。‎ ‎19. 湿地被破坏会导致土地退化、沙化,引起土壤盐碱化,沙尘暴增加,使物种栖息地丧失,物种骤减。故C正确。‎ ‎20. 东北农业基地要综合开发就不能单一发展种植业,A项不正确;B项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前提条件是大面积的草场,东北大面积种植牧草的话,就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也违背了“农业生产以最少投入实现最大产出”的原则;C项在农业区搞农产品加工,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其经济效益比单一的初级产品的生产要多得多;D项则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实现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有益行为,值得提倡推广。故D正确。‎ ‎2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比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具有的优势条件是 A. 产业基础良好 B. 毗邻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C. 腹地范围广阔 D. 技术水平高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与长江三角地区,珠江三角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毗邻港澳和东南地区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珠江三角洲地区受地形限制,腹地范围小,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高,产业基础良好。‎ 考点:该题考查区域发展差异。‎ ‎22. 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内腹地范围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 地形的阻隔 B. 水源不足 C. 夏季高温多雨 D. 河流航运里程较短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珠三角受南岭等山脉的影响,故经济腹地狭窄,所以A正确。‎ 考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23. 最有可能在20世纪60~90年代初从日本迁移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是 A. 服装制造业 B. 钢铁工业 C. 生物制药工业 D. 化学工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发达国家总是把处于成熟期、衰退期的产业和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向外转移,20世纪60—90年代初从日本迁移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是劳动密集且利润低服装制造业。‎ 考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24. 该种产业部门的迁移,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影响是 A. 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 B. 有利于发挥珠江三角洲能源丰富的优势 C. 有利于发挥珠江三角洲资源丰富的优势 D. 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发展提供契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对加速广东省经济发展,便于引进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珠江三角洲能源缺乏,矿产资源不丰富,谈不上发挥珠江三角洲能源丰富的优势和发挥珠江三角洲资源丰富的优势,劳动力价格上升,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优势不断变小。选择A。‎ ‎【考点定位】产业转移 ‎【名师点睛】由于经济的发展,导致珠三角的生产成本,包括人工成本大幅上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空间越来越小。其他区域的竞争也使珠三角的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经过近20年的发展,珠三角的人才多、技术高、设备先进、管理能力强使得产业优化成为可能。 以上两点为产业转移的原因。产业转移的影响,分为对移出地和移入地: 对移出地来说,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环境污染得到改善;不利方面是就业人口减少,失业人口增加。对移入地来说,有利于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不利方面是环境污染问题、社会治安变差。‎ 读某区域30年前和现在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25. 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 A. 水土流失 B. 土壤盐碱化 C. 土地沙漠化 D. 土地石漠化 ‎26. 造成该主要环境问题的原因是 ( )‎ A. 城市化过度发展 B. 过量引水灌溉 C. 过度开发沼泽 D. 过度砍伐森林 ‎27. 图示地区森林资源的主要生态意义是 ( )‎ A. 保护耕地 B. 美化环境 C. 涵养水源 D. 保持水土 ‎【答案】25. C 26. D 27. C ‎【解析】试题分析:‎ ‎25.‎ ‎ 仔细地图,注意图中不同图例所代表的不同含义;由图中河流为季节性河流可知,该区域应该位于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植被破坏不可能引发水土流失;图中城镇数量少,不可能发生水污染;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破坏最可能引发土地荒漠化,故选项B正确。‎ ‎26. 图中没有显示引水工程,所以不可能是由于过量引水灌溉造成的;图中没有沼泽,不可能是过度开发沼泽引发的;图中显示现在比30年前城镇数量减少,而且规模没有扩大,城市化没有发展;图中显示森林面积锐减,故选项A正确。‎ ‎27. 结合前两题分析可知,该区域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面积稀少,故排除选项A;干旱地区,降水稀少,不可能有较大规模水土流失,故排除选项D;城市中森林的主要作用是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在干旱地区森林资源的主要生态意义是涵养水源,故选项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森林的开发和保护、荒漠化的防治。‎ 我国平均每年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统计表明,湖北省20世纪50年代共有湖泊1 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目前只剩下83个。昔日“八百里洞庭湖”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第二。西部一批烟波浩渺的大湖相继消亡,湖泊逐渐向盐湖、干盐湖方向发展。有关专家说,湖泊环境的日益恶化,已造成水灾频发,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 使“八百里洞庭”退居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  )‎ ‎①围湖造田 ②泥沙淤积 ③蒸发和下渗 ④引水灌溉 A. ②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①②‎ ‎29. 湖泊环境恶化后,造成水灾频发的原因是(  )‎ A. 湖泊水对河水的补给量减少 B. 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C. 水土流失加剧 D. 水资源减少 ‎30. 西部地区盐湖、干盐湖逐年增多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 气候恶化,年降水量减少 B. 高山冰雪融水量不足 C. 引水灌溉,蒸发、下渗量增大、入湖径流锐减 D. 围湖造田 ‎【答案】28. D 29. B 30. C ‎【解析】‎ ‎28. 因人口的增加,人们围湖造田,使洞庭湖的面积减小,又因人们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洞庭湖,使其面积减小,所以D正确。‎ ‎29. 湖泊面积减小,导致蓄水能力下降,使其调蓄功能降低,因此水灾频发,所以B正确。‎ ‎30. ‎ 西部地区的人口增多,农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引河水灌溉量增加,并且蒸发、下渗增多是形成盐湖和干盐湖逐年增多的原因,所以C正确。 ‎ ‎【点睛】湖泊是湿地的类型之一,湖泊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减弱噪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生态环境效益。‎ 二、综合题(40分)‎ ‎31. 读“河南省地区图”,回答以下问题。‎ 河南正由“传统农业大省”快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由“中国粮仓”变为“国人厨房”“世界餐桌”。2014年河南省秋粮种植面积稳中有增,面积达7164万亩,较上年增加132万亩,其中玉米4925万亩,较上年增加120万亩;水稻面积与上年基本持平;红薯、大豆、杂粮等分别占秋粮的6.4%、9.1%、1.9%。‎ ‎(1)判断河南省的地势特点并说明原因 ‎ ‎(2)下列属于河南省粮食生产的有利条件的是(多选)(   ) ‎ A.地跨暖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条件优越 B.地形相对平坦,耕地面积广阔 C.劳动力资源丰富 D.政府大力支持 E.中低产田比重大 ‎(3)为继续实现增产目标,你认为河南应采取哪些措施? ‎ ‎(4)让粮农丰收又增收,才是实现粮食可持续生产的保障,为此应采取哪些措施? ‎ ‎【答案】(1)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原因:河流自西向东流。‎ ‎(2)ABCD ‎(3)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粮食单产;发展循环农业,提高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形成以工促农的发展格局等。‎ ‎(4)加大对粮农的补贴;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粮食的产量与质量;大力发展粮食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解析】本题以“中国粮仓”河南为背景,考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1)根据图中河流的流向,可判断出河南省的地势特点。‎ ‎(2)认真审题,E为不利条件。‎ ‎(3)要实现粮食增产的目标,首先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水平,同时还要推动农业产业化和保障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 ‎(4)要增加粮农的收入,除了提高产量和加大补贴外,还要实现粮食的深加工。‎ ‎32.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这个横跨上千公里,被称为“天河”的宏伟工程,历时11年终告完成。工程建设中攻克了很多技术难题。‎ 材料二 右图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示意图。‎ ‎(1)简述南水北调对华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 2)分析中线工程建设技术难度大的原因。 ‎ ‎(3)多位专家表示,尽管南水北调来水后将提高沿线城市供水保障率,却仍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北方严重缺水的困局。为缓解北方缺水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 ‎【答案】‎ ‎(1)可缓解华北地区城市居民缺水状况,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保障农业用水,有利于农业发展;有利于缓解工业用水短缺状况;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恢复沿途湿地,改善生态环境。‎ ‎(2)穿越黄河等多条河流,技术难度高。穿越多条山脉,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技术难度大。‎ ‎(3)修水库;人工增雨;提高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中要倡导文明节水的生活方式;防治水污染等。‎ ‎【解析】试题分析:‎ ‎(1)南水北调可缓解华北地区城市居民缺水状况,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从社会生活角度,有利于保障日常生活、农业用水,有利于人们生活的改善和农业发展。从经济发展角度,有利于缓解工业用水短缺状况,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经济发展。从生态环境分析,有利于恢复沿途湿地,改善生态环境。‎ ‎(2)中线工程要穿越黄河等多条河流,穿越秦岭等多条山脉,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技术难度高。‎ ‎(3)针对北方缺水的原因,要开源,即修水库,人工增雨,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要节流,提高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中要倡导人们文明节水的生活方式。解决水资源的污染、浪费问题。‎ 考点:跨流域调水的意义,调水工程建设中的问题,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