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龙海二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龙海二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龙海二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年历史试卷 ‎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 ‎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禹在统领众多邦国君长,出征三苗时誓师说:“济济有众,咸听朕言。……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这表明 A. 王位世袭制的确立 B. 禹君主专制地位的确立 C. 禹己掌握最高王权 D. “禅让”观念的消除 ‎2.西周中期,周夷王下堂接见诸侯,被视作周天子失礼之始;东周早期,周桓王在征讨郑庄公的战事中被郑军射伤肩膀。史称“夷王足下堂,桓王箭上肩”。这反映了 A. 周代治国理念不断变化 B. 礼成为周人的行事准则 C. 周王室的势力日渐衰微 D. 家国同构观念消失殆尽 ‎3.中国许多大学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中国农大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出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厦门大学校训中“止于至善”出自《礼记》。这表明 A. 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 B.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 C. 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 D. 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 ‎4.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 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B. 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 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 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5.秦始皇在划定郡界时,采用“犬牙相入”的原则,不完全根据自然地理区划,西汉初年在划分平原地区的郡之间或是国与国之间的边界时,也采用了“犬牙相制”的原则,使各个政区的辖境相互交错。这样做的目的是 A. 促进各地的交流 B. 防范地方割据 C. 推动各地均衡发展 D. 强化地方权力 ‎6.秦有六尚,即尚冠、尚衣、尚食、尚沐、尚席、尚书,是帮助皇帝掌管私人的衣服饮食起居的官员;汉朝后尚书渐为执政要员,余五尚之职分由他官所掌。六尚的变化反映了 A. 体制突破,宰相形成 B. 制度沿袭,三省确立 C. 风尚变迁,削弱皇权 D. 制度嬗变,走向成熟 ‎7.东汉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以田庄的方式实行综合经营,以宗族为生产组织形式,修建坞壁营堡,用部曲家兵护卫田庄。这反映出东汉时期的田庄 A. 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 B. 管理方式较为落后 C. 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 D. 是王国问题的延续 ‎8.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 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 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D. 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9.《汜胜之书》提出“种禾无期,因地为时”。《齐民要术》则提出播种施肥要讲“时宜”,南宋《农书·六种之宜》说“种莳之事,各有攸叙。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叙,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一岁所资,绵绵相继。”材料本质反映了 A.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季节性强 B. 中国农业重视“因时制宜”‎ C. 中国古代农业是精耕细作农业 D.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10.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 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C.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D.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11.《国语·齐语》:“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这则材料反映的我国古代手工业形态是(   )‎ A. 官营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 C. 民营手工业 D. 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业 ‎12.在东汉各种碑刻中,以墓碑为大宗,为墓主立碑颂德是当时丧葬活动的重要内容。自曹操禁立私碑起,曹魏、西晋均严格执行,碑刻数量锐减,立于墓前的墓碑为埋入墓穴的“墓志”所替代。这反映了魏晋时期 A. 社会动荡冲击了人们的道德信仰 B. 当政者打击世族以稳固统治的目的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显著加强 D. 统治者积聚财力以完成统一的夙愿 ‎13.唐贞观年间编修的《氏族志》,最初曾将只任六品官的旧士族崔民干列为第一等姓氏,唐太宗大怒,下令“以今朝品秩为高下”,将崔氏列为第三等姓氏。但是房玄龄、魏征、李勤等名臣,仍然要求和崔、卢、郑等旧贵族通婚。这反映了 A. 选官制度影响社会价值取向 B. 功臣名将联合豪门望族干政 C. 新旧秩序在胶着中渐进更替 D. 旧的士族门阀势力根深蒂固 ‎14.在唐代,皇帝的生辰放假三天,佛诞和老子的诞辰各放假一天;宋代不认为佛诞和老子诞辰是法定假日。这反映了宋代 A. 儒学复兴运动效果显著 B. 皇权比唐代有所增强 C. 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D. 政府法定节假日变少 ‎15.下表唐朝各个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地域分布统计 统计数字的地域变化反映出 A. 传统重农政策有所松动 B. 北方农业发展比较稳定 C. 中央对地方控制力降低 D. 农业生产格局发生变化 ‎16.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这表明 A. 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 B. 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 C. 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 D. 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17.有学者论及唐朝科举制:“有案可稽的唐代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包括宗室)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11人,占15.07%;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8.2%。估计这少数几个出身‘微寒’的,也并非来自一般平民或农户,多半是破落官僚家庭,至少是个小地主,只是近几代无人做官而已”对上文理解正确的是 A. 唐朝科举所选拔的人才多处在社会上层 B. 唐朝科举制已经成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C. 唐朝科举考试实现了真正的广开才路 D. 唐朝科举考试是九品中正制的延续 ‎18.《复性书》是唐代李翱关于人性学说的文章,他认为“性者,天之命也,圣人得之而不惑者也;情者,性之动也,百姓溺之而不能知其本者也”。由此可见,他认为( )‎ A. 人人皆善 B. 百姓皆恶 C. 人性本恶 D. 性善习远 ‎19.五代时期,后汉将领史弘肇曾公然宣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此类主张在当时很有市场。北宋建立后,为扭转这种状况 A. 实行分割事权的制度设计 B. 改变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 C. 确立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D. “和平收买”功臣大将兵权 ‎20.据《长编》载:“上(宋太祖)欲为赵普置副而难其名称,召翰林学士承旨陶谷问曰:‘下丞相一等者何官?’对曰:‘唐有参知政务,参知政事。’乙丑,以枢密直学士等为参知政事。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据此可知北宋初期 A. 君主专制受到威胁 B. 参知政事职能不变 C. 参知政事大权在握 D. 宰相权力依然较大 ‎21.儒教、佛教、道教从相互攻伐到相互吸取,由三教鼎立到三教合流,从而产生了宋元时期十分精致的官方哲学。这种官方哲学 A. 属于主观唯心论意识 B. 以孔孟学说为理论基础 C. 强调行先知后的观念 D. 强调个性和个体的发展 ‎22.下图是南宋李嵩的《货郎图》。描给了老货郎挑担将至村头,众多妇女儿童围观争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的场景。该绘画( )‎ A.属于风俗画 B.反映城市商业的发展 C.注重写意传神 D.吸取了外来美术风格 ‎23.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表明元代设置行省 A. 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 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 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 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24.“节妇”是宋代理学家们为妇女树立的道德楷模,但宋代法律不曾笼统禁止过妇女改嫁,《宋刑统》禁止的只是丧改嫁、强迫改嫁、背夫改嫁和嫁娶有夫之妇,而且这些条文全部抄自《唐律疏议》,无一字增损,无一字改动。这表明当时( )‎ A. 官方还没有大力推行理学贞节观 B.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贞节观 C. 延续了唐朝以来的男女平等观念 D. 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且依附于夫权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在立法方面,早在西周,周公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等主张,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明太祖在《大明律》中更是宣告“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值得指出的是,隋唐将“不孝”列为十恶重罪之一,此项规定一直延续至晚清。同时历代对于鳏寡孤独、废疾犯法当刑者,法律都制定了“减刑”“宽宥”以恤刑的规定,清朝还实行存留养亲制度。 ‎ 在司法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法为治具”思想,后来成为了历代传统。晋刘颂提出“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若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唐律疏议》《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例》都沿用了这一司法思想,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罪刑法定”,显示了中华法制文明的灿烂。唐太宗多次强调“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进而要求“人有所犯,一断于法”;主持变法的王安石盛赞商鞅以诚信执法,取得成功。在古代长期的司法实践中,既援法,又考量理与情的影响,形成了“执法”、“准理”、“原情”司法程式,提高了法律的权威和影响力。‎ ‎ ―― 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 材料二 明代政治暴戾已是人所尽知的事实,廷杖、诏狱、流徙乃至日常的薄俸,人主对士大夫的施虐几乎无所不在。然而,在明代二百七十多年历史上,却从未有过士大夫谋反的确凿记录。如果说士人有所反抗,则主要是以言论的方式体现为某种精神表达,其实际意义往往是在伦理道德上对皇权表示否决。‎ ‎——李庆西《最后的儒者》‎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15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这么奇怪的现象。‎ ‎26.(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表1 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 ‎ 时期 ‎ 功臣 ‎ 功臣子 ‎ 外戚宗室 ‎ 各级属吏 ‎ 经学之士 ‎ 其他 ‎ 汉高祖 ‎ ‎1 ‎ ‎  ‎ ‎  ‎ ‎  ‎ ‎  ‎ ‎  ‎ 汉惠帝 ‎ ‎3 ‎ ‎  ‎ ‎  ‎ ‎  ‎ ‎  ‎ ‎  ‎ 汉文帝 ‎ ‎4 ‎ ‎  ‎ ‎  ‎ ‎  ‎ ‎  ‎ ‎  ‎ 汉景帝 ‎ ‎  ‎ ‎4 ‎ ‎  ‎ ‎  ‎ ‎  ‎ ‎1 ‎ 汉武帝 ‎ ‎  ‎ ‎5 ‎ ‎3 ‎ ‎1 ‎ ‎3 ‎ ‎  ‎ 汉昭帝 ‎ ‎  ‎ ‎  ‎ ‎  ‎ ‎3 ‎ ‎  ‎ ‎  ‎ 汉宣帝 ‎ ‎  ‎ ‎  ‎ ‎  ‎ ‎4 ‎ ‎1 ‎ ‎  ‎ 汉元帝 ‎ ‎  ‎ ‎  []‎ ‎  ‎ ‎  ‎ ‎2 ‎ ‎  ‎ 汉成帝 ‎ ‎  ‎ ‎  ‎ ‎1 ‎ ‎1 ‎ ‎3 ‎ ‎  ‎ 汉哀帝 ‎ ‎  ‎ ‎  ‎ ‎  ‎ ‎1 ‎ ‎4 ‎ ‎  ‎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卷》 ‎ 表1能够反映汉代丞相任用的多种变化情况。指出其中一种变化情况并说明其原因。‎ ‎(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情况,既可指出某一类出身的变化,也可指出几类出身的总体变化,根据史实对变化原因的说明应充分恰当。)‎ ‎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 ‎ 宋代沿袭唐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之一,与谏院构成中央行政监察机构,合称为台谏系统……宋以前,御史台和谏院的职责范围有严格的区别,到了宋代,谏官的谏诤对象扩大至包括皇帝、宰相、文武百官等,二者事权退浙呈现出相互渗透的倾向,御史兼有言谏之任,允许谏官弹劫百官,使得宋代苴察权独立而强大……宋代君王主张不罪言者,优叙轻责,使谏官能够保持正义,防范权巨,规正过失,促进了宋代皇帝纳谏、士大夫敢谏的良好政治风气的形成。 ‎ 在选用标准方面,司马光对选择台谏官提出三条标准: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宋代通过三个层级来对台谏官实施监考,第一层级为君主亲自通过诏令、月课等方式的监控,第二层级为中枢行政部门等中央行政机构的监督,如尚书省可以弹奏御史的失职,主持考绩台谏官,第三层级则主要通过台谏官之间的互劾互监实现对台谏系统的全面控制,形成完善的双向互察机制,实现奖惩分明。 ‎ 王洁《宋代台谏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特点。(6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作用。(9分)‎ 龙海二中2018-2019第二次月考高二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12‎ C C A D B D A D C D A B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C A D D A D C D B A B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题25分; 26题12分;27题15分)‎ ‎25. (1)①特点:立法方面:援礼入法,德主刑辅;将人伦纲常内容法律化;刑罚内容彰显人道主义关怀。司法方面:将法律作为治国安邦工具;援法断罪、罪刑法定;公正执法、诚信之法,维护法律权威;将“法”“理”“情”结合,扩大法律的社会影响。(15分,答对5点即得满分)‎ ‎(2)原因:极端的君主专制,消弭了人们的反抗意识;皇权对士大夫的施虐和人格摧残;八股取士钳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有利于维系专制统治;士大夫的忠君思想和历史使命感。(10分;任意答对3点即得满分)‎ ‎26.评分说明: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情况,既可指出某一类出身的变化,也可指出几类出身的总体变化,根据史实对变化原因的说明应充分恰当。‎ 示例:变化:由功臣、功臣子为主向属吏、经学之士为主变化。(4分)‎ 原因:功臣对汉朝建立居功至伟,其子弟政治素养较高;汉以来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统治者改变丞相来源以加强皇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发展儒学教育;推行察举制,重视丞相素质。(8分,任答四点即可)‎ ‎27.(1)特点:台谏趋于合流,监察权独立而强大;谏官选拔管理制度比较健全。(6分)‎ ‎(2)作用:有效加强对官僚队伍的监督;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促进了理学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9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