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月考试题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 6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道题2分共50分) 1. 在中国有句古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人出嫁后连姓氏都要随夫,因此也不能继承娘家的财产。在某些专业技艺、技巧方面有家规行规,如“传子不传女”。这种现象受中国哪种制度的影响。(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宗法制 2.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 A.汉长安 B.唐长安 C.宋汴梁 D.元大都 3.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 ) A.设“三衙”,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B.派文臣做州郡长官 C.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 4. 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中书省的官员),为挫败北方游牧民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会怎么做( ) A. 交唐太宗裁定 B. 交兵部出兵 C. 交门下省封驳审议 D. 交尚书处理 5. 河南江北行省作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最早开始于(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6.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 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7.新兴工业城市的资产阶级得以进入议会是在( ) A. 1832年议会改革后 B. 内阁制形成以后 C. 光荣革命后 D. 19世纪后半期的议会改革后 8.表1为一些学者对于雅典民主政治的一些观点。 表1 学者 主张 (中国)陈唯声 雅典民主政治的胜利是比较先进的商品经济对落后的自然经济的胜利 (英国)芬利 如果没有雅典帝国,就不可能有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充分发展的民主制度 (法国)克鲁瓦瑟 雅典民主是希腊精神最伟大的创造物之一 (中国)易建平 民主政治与小国寡民之间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 ) A.雅典民主的出现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B.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起源史学界有颇多视角 C.外国人更多从精神层面探讨雅典民主的产生 D.中国学者的主张符合科学逻辑已成学界共识 9.“由于城邦的政治制度,这些身为公民的希腊人实际上并不需要劳作,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做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尝试。而中国的农耕社会,就不会有如此一大群清闲的统治阶层,整日不必做其他事情,只是发展心智活动。”材料旨在说明( ) A.特定的社会条件产生了独特的精神文化 B.古代希腊人比中国人更具人文情怀 C.理性思考和感性尝试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D.小农经济阻碍了中国人的心智发展 10.罗马法规定傍河的公路被洪水冲毁或因其他原因崩坍时,则傍河修筑新公路的土地即可无偿地被征用,在修筑水渠时得征购所通过的土地,并就地以合理价格征用修渠所需要的材料。这表明罗马法( ) A.严重损害了公民合法权益 B.体现了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 C.注重保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D.不承认公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11. 下列最适用于下图(罗马帝国疆域图)区域的成文法律是( ) A.习惯法 B.万民法 C.公民法 D.自然法 12.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行政部、院、署、局等机关首长,以及其他数百名联邦政府高级官员的产生方式是( ) A.人民选举产生 B.总统任命产生 C.国会选举产生 D.各州候选人竞选产生 13.俾斯麦在回忆录中写下了最后的忏悔和期盼:“我过去的尽职行为也许恰巧是造成德意志走向衰落、没有骨气的原因。现在我们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巩固帝国议会,使它不再退化。”这表明,俾斯麦期望 A.完善德国民主政治 B.强化德皇的政治权威 C.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D.提升宰相的政治地位 14.直到1879年1月,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派历经百年才把众议院、参议院、内阁及总统职位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公爵们的共和国”才变成了“共和派的共和国”,第三共和国最终确立起来。这反映出( ) A.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B.法国民主政治构建任务的完成 C.法国民主政治之路的艰难 D.保皇派实际上主张建立共和制 15.在英国和法国实行宪政(民主政治)的过程中,相同之处是( ) A.最终都确立了人民民主政体 B.民主与专制进行了曲折而复杂的斗争 C.都是通过改革而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D.都受到了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16.鲁迅在《阿Q正传》里说:“(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这说明( ) A. 革命已经深入人心,地主和旧官僚治开始资产阶级化 B. 除了少数人外,未庄人对于革命的真正意义了解不清 C. 革命从城市向农村全面扩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 只是形式上的革命,辛亥革命存在着失败的潜在危机 17.1840年,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 扭转对华的贸易逆差 B. 虎门销烟损害了英国利益 C. 维持可耻的鸦片贸易 D. 掠夺原料,打开中国市场 18. 下表为中英贸易中几种主要进口货物新旧税率对照表,导致表中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货物 单位 1843年前旧税率(%) 1843年后新税率(%) 新税率较旧税率减少百分比(%) 棉花 担 24.19 5.56 77.02 榫纱 担 13.38 5.56 58.45 头等白洋布 匹 29.93 6.95 76.78 二等白样布 匹 32.53 6.95 78.64 本色洋布 匹 20.74 5.56 73.19 A. 中国海关管理权的丧失 B.大量英国商品运销内地 C.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D.英国商品免交内地税 19.《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相隔不长,前者的“新”最主要体现在( ) A. 主张奖励发明,实行专利制度 B. 主张效法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C. 唤醒了中国人,促进了思想上的启蒙 D. 主张在平等基础上同各国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 20.八七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新的出路”是指 ( ) A.“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B.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 D.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2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A.把革命火种播散到西部,扩大革命根据地 B.东北沦陷,华北沦陷!中华民族危机空前 C.“避其主力,打其虚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22. 据记载,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洋语、及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重则致杀身之祸。陈旭麓先生将其概括成“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这里的“某一时期”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维新变法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23.某条约规定:“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以下关于该条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1900年签订的《辛丑条约》 B. 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C. 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 D.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24.在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多次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这些条约的共同之处不包括( ) A.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B.证明“弱国无外交” C.列强实行炮舰外交政策 D.均涉及割地、赔款、开埠 25.1906年,孙中山等人在《军政府宣言》中提出“国民革命”,以区别于前人的“英雄革命”。1924年,国民党在其“一大”宣言中,强调国民革命运动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这表明( ) A.工农群众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革命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 C.民主革命的内涵进一步丰富 D.广大民众的革命觉悟显著提 二、非选择题(50分) 26.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式,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改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史记• 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时为丞相)势倾人主,老臣皆被黜。尝遇朝会,乃使人献鹿于帝,高指曰:“此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矣,此鹿也。”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 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结合所学知识,用史料说明材料一中秦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指什么?它具体是怎样构成的?(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在中央官制和选官制度上的体现?(2分) (3)材料二中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说明秦朝的制度存在着什么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唐、宋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5分) (4)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3分) (5)综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2分) 27. (17分)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不同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妥协因素…克伦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 ——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材料二: 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美国)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当前的邦联不足以维持联邦》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建立宪政制度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通过妥协方式促成革命胜利的标志性事件。(7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美国建国初期的史实,说明材料中的“建筑物”是指什么?“结构上的基本错误”又是指什么?美国是如何纠正“结构上的基本错误”的?(4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英、美两国代议制的不同模式及共同的理论原则。(6分) 28.(17分)中国的道路自信源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成功实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探索出了革命新道路,但是在一段时间里并没有被党中央认可和重视,反而遭到中央的点名批评。1930年6月9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主张城市中心论的李立三就点名批评了毛泽东。他说:“在全国军事会议中发现了妨碍红军发展的两种障碍:一是苏维埃区域的保守观念,一是红军狭隘的游击战略。最明显的是四军毛泽东同志,他有整个的路线,他的路线完全与中央不同。” ——刘宝东《从城市到乡村——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及意义》 材料二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仗。因此,毛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大革命失败后,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党内出现了怎样的不同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支撑各自观点的主要依据。(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实践举措,简评其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深远影响。 (5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国革命道路成功的深层次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5:DBBCC 6-10:CABAB 11-15:BBACB 16-20:DDCBB 21-25:DBCDC 26.(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分) 构成: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分) (2)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1分) 选官制:科举制。(1分) (3)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1分) 措施: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2分) 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丞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分) (4)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军机处(3分) (5)趋势:王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终被废除。(2分) 27.(1)条件:英国传统习惯;政治制度中丰富的妥协因素;对专制统治危害的认识。 (6分) 事件:1688年“光荣革命”。(1分) (2)“建筑物”:邦联体制。(1分) “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邦联制下美国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全国性政府。(1分) 纠正错误:制订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 (2分) (3)代议制模式: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共和制。(4分) 理论原则:分权与制衡。(2分) 28.答案:(1)观点: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李立三,城市中心论。(2分) 依据:毛泽东,汲取南昌起义等失败教训;国情决定的(城市中敌人力量过于强大,农村里敌人力量相对薄弱);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成功实践。李立三,苏联城市暴动的成功经验;共产国际的指示;马列主义的经典论述。(6分) (2)举措: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影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5分) (3)原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实现了道路创新。(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