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作业(全国卷用)(9)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作业(全国卷用)(9)

‎2020届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15分)‎ 耧  车 ‎ 李 锐 孙子牵着黄牛走在前,爷爷扶着耧车跟在后。一个七岁,一个七十岁。脚步起伏,山谷里响起叮当叮当的牛铃声,舒缓,从容,悠远得像一个神话的开头。‎ 下了一整天春雨。一夜醒来,太阳把山野晒出一层淡淡的雾气。转眼,薄雾散尽,树丛里跳出连翘花,黄灿灿的像火炬,东一簇西一簇地燃烧着。布谷鸟的叫声远远传来,忽隐忽现,老福田看着孙子稚嫩的后背,圆圆的脑袋,心里一阵发软。‎ ‎“牛牛,你累吗?累了就歇歇吧。”‎ 孙子牵了牛,侧着头,脆生生回答:“爷,走吧,我不累。”而后,又反问:“爷,你累吗?”‎ 老福田笑起来:“呵呵,不累,不累,牛牛不累,爷爷更不累。”‎ 翻耕过的土地吸了雨水,又松又软。镶了铁犁铧的三条耧腿插进松软的黄土,随着老福田晃动的双手,三行谷种顺着空芯的耧腿,均匀密集地播撒到浅浅的犁沟里,随即,又被翻落下的黄土轻轻覆盖。正是开耕下种的好日子,梯田却冷清清的,只有孤零零的爷孙俩。蓝天黄土之间,两个人,一头牛,一架耧车,排成一个小小的队伍。一垄三行,一去一回。渐渐地,播种好的行垄宽阔起来。‎ 爷爷又问:“牛牛,咱歇歇吧?”‎ 孙子不回头,脆生生回答:“爷,再走走吧,爷。”‎ 老福田说:“咱们不累,花摇摇可是累了,它肚里还有个犊子呢。”‎ 孙子熟练地拉住牛绳,停下来:“那就让花摇摇歇歇吧。”‎ 歇下来的母牛放松了身体,甩着尾巴,有滋有味儿地反刍,大眼睛一眨一眨。黄牛身后,爷孙俩在梯田边的石塄上坐下来,也放松了身体。布谷鸟叫声又响起。‎ 牛牛说:“爷,好听。”‎ 老福田说:“是呢,怪好听。”‎ 牛牛说:“爷,你说是谁告给它的,为啥它种谷的时候就叫呀?”‎ 这个问题有点难,老福田想了想:“是老天爷告的,山上树绿了,连翘花开了,布谷子就知道自己该叫了。”‎ 牛牛叹了口气,说:“也不知道去了南柳村还有没有布谷子叫了?”‎ 老福田心里一动,孙子说的是拆迁并村的事。这一带勘探发现了大煤矿,开始修桥、修路,还要修建采煤厂、洗煤厂、焦炭厂。一切都已经决定了,要把偏远、人少的小村,合并到大村去,给煤矿腾地方。说是要建设新农村,新房都盖好了,每家一幢院子。到了“新农村”,每家每户另外分地,大多数年轻人还要安排到矿上工作。为这事,南柳村还扩建了新学校。拆迁的村子全部撂荒,除了煤矿要占的地以外,剩下的退耕还林。老林沟也一样,人一走,村子就荒了。‎ 孙子的担心老福田答不上来。老福田自己也不知道,开了煤矿的南柳村有没有布谷鸟。老福田只好把青筋暴突的老手伸出来,轻轻地放在孙子圆圆的小脑袋上。‎ 牛牛忽然转了弯儿:“爷,花摇摇为啥会驾耧啊?”‎ 老福田捏下孙子衣服上的一片草叶:“都是慢慢调教的。你小时候不是也不会说话,不会干活儿,后来大人们慢慢教,就会了。”‎ 牛牛又拐了个弯儿:“爷,咱的耧是你做的吗?”‎ ‎“不是。”‎ ‎“那是谁做的?”‎ 看着孙子困惑的眼睛,老福田笑了:“爷爷今天就跟牛牛说说,耧车到底咋来的。”老福田边说边点起一根烟。‎ ‎“从前,存不下粮食,遇上灾荒年,饿死的人成千上万。有一天,鲁班爷坐在地头上正为这发愁,想着想着睡着了,做了一场梦。第二天,鲁班爷就照着梦里的提示,造出了这个好使的三脚耧车,一架耧车能顶三架犁,快多啦!从此往后,天下百姓春天摇耧,夏天锄草,秋天收割,冬天屯粮,年年如此,就这样,大人教孩子,师傅教徒弟,子子孙孙一直到现在,也不知道重复了几万几千年。”‎ 牛牛眨巴着眼睛,“爷,完啦?”‎ ‎“完了。”‎ 牛牛朝着梯田扭过头去,阳光下,椴木做的三脚耧车投射出短短的身影,稳稳插在黄土里,轻巧,精致,简直就像一个精灵。‎ 老福田掐灭烟头,撑着地塄上的石头站起身来招呼孙子,“牛牛,来,歇好了,还得把咱的地种完。这块地可再没有千年万年了,世世代代种它,收它,种了千年万年,收了千年万年,现在就剩下今年这一回啦,今年种了谷子,明年就没人种了,就变成荒地了,变回几万几千年前那个模样,荒林遍野,猛兽横行呀……”‎ ‎“爷,你说的是啥呀爷?”‎ 老福田摆摆手:“娃,给爷爷牵牛,咱们再给它种最后一回庄稼……”‎ 蓝天黄土之间,那支小小的队伍又走动了,牛铃声,又叮当叮当地响起来,老福田抬起有些昏花的老眼,温暖的目光依依不舍地抚摸着群山。布谷鸟又在叫,东一声,西一声……‎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老福田关于拆迁并村的插叙补充交代了老林沟即将消失的故事背景,使小说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B.“耧车”这一传统农具是小说的核心意象,它是农耕历史的见证,象征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来讲述故事,作者不直接表明看法,而让故事本身来呈现主题,小说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平静、冷峻的色调。‎ D.老福田和孙子之间关于“耧车”制作者的对话,除表现了祖孙之间温馨的亲情外,更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品质的赞美。‎ ‎2.对点题有评论家认为李锐小说的语言兼具诗性和口语化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对点题“娃,给爷爷牵牛,咱们再给它种最后一回庄稼……”这句话,既是理解老福田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1.D 解析 D项,“更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品质的赞美”这一表述不当。这并非作者的主要意图,只是表达了祖孙之间温馨的亲情。‎ ‎2.参考答案 ①诗性特征:运用乡土风物类词语,如“耧车、连翘、黄土、黄牛、布谷子”等描画乡村自然风景与田园劳作场面,表现乡土田园牧歌般的诗意;多用各类叠音词,如淡淡的、远远、轻轻、圆圆的等,使小说叙述呈现舒缓的节奏,营造宁静、从容、和谐的意境。②口语化特征:以祖孙对话,呈现日常劳作场景,洋溢浓浓亲情;多用短句、口语化词语、方言词等,使小说语言通俗、质朴,有乡土气息。‎ 解析 诗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乡土风物类词语的使用和各类叠音词的使用。而口语化特征主要体现在祖孙的对话之中,作者多用短句、口语化词语、方言词等,乡土人情油然而生。考生可从这些方面总结概括。‎ ‎3.参考答案 ①老福田层面:这话是老福田和土地做着最后的告别,表现老人对土地难以割舍的爱;面对耕种了千年万年的土地即将变成荒地的现实,老福田内心充满了无奈和痛楚。②小说主旨层面:表现工业化对农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最后”融进了叙述者对逐渐消逝的农耕生活的留恋和思考。‎ 解析 先找到关键句在原文的位置,仔细理解关键句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这句话的意思是爷爷知道耕种了千年万年的土地即将变成荒地,于是和土地告别,在爷爷内心深处是对土地的不舍,也有不能改变现实的无奈。这是从老福田层面而言。关于文章的主旨,文章主要表现了“现代工业化对农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由此给人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15分)‎ 那牵曳阳光的一缕亮腔 ‎ 王剑冰 一 有哪一个县名,是和一个剧种连在一起的?只有弋阳。弋阳腔因弋阳立身,弋阳亦因弋阳腔扬名。“弋阳”二字本身就很有意味,那么,弋阳腔呢?‎ 终于听到了,那是在一场雨中。很大的雨,似乎要先沐浴才能听曲。满街筒子都是雨水,哗哗的声音充斥着整个场地,场地里已有不少人等在那里。他们从弋阳的各个方位赶来,湿了鞋子,湿了衣衫,一个个却眼睛明亮,心志高昂,等着锣鼓开篇。戏是《珍珠记》,书生高文举与王金贞悲欢离合的故事。据说是百年老戏,2017年才由弋阳腔剧团复排出来。‎ 雨的声音不时从门外传来,场内的观众却全然进入了戏中。八场戏环环相连,紧紧相扣,人们有时叫好,有时鼓掌,有时私下里帮腔,直到遭强权拆分的夫妻在包拯的主持下于公堂团圆,才舒心地出了一口气。演出结束了,还有不少人站着迟迟不走。‎ 二 我来弋阳腔剧团的时候,部分人员正在排戏,排的是新挖掘出来的传统剧目《芦花絮》,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忠孝内容。‎ 我就和舞台总监杨典荣聊了起来。老杨75岁了,说话有些漏风,但吐音有力,精神矍铄。喜欢了大半辈子弋阳腔,人老了,还在团里操心。老杨说,弋阳腔是元末明初的时候,浙江的南戏经信江传入弋阳一带,结合当地乡语和民歌滋生出的一个全新地方腔调,后来,昆山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被称为“四大声腔”。弋阳腔是高腔鼻祖,京剧、湘剧、川剧、秦腔等四十多个剧种无不受到弋阳腔的影响。清康乾时代,内廷都以弋阳腔和昆曲为主要演出曲目,乾隆五十大寿,点的就是弋阳腔。‎ 排练休息时,我见到了《珍珠记》中扮演王金贞的徐小芳,这位1987年出生的鄱阳人,读初二的时候上饶艺校去招生,就进了艺校。四年后毕业,考到了新建的弋阳腔剧团。“这个团是新团,年轻人多,同学多,风气正,最重要的还是觉得弋阳腔有前途。”她说。她在这里认识了爱人操正。操正在《珍珠记》中扮花脸,扮相让人印象深刻。小芳说,团里的人现在说起来还年轻,可也都三十左右了,再有十年就四十上下,很快的。我想起演老仆的演员,她说她叫黄青南,才32呢。哦,演得真好,把一个善良的老奴演活了。‎ 弋阳古戏台数量的众多,是我所想象不到的。一个个抱得十分紧密的村庄,竟然收藏着典雅精致的秘密,守护着村子长久的信仰。戏台多数是清代的,也有的从明代坚持到现在。‎ 这些老戏台,就像固执地开放在乡野的花树,不仅安抚了生活,也闪亮了历史。‎ 变化的时代,总会有一些不变的理想,那些同外婆的故事一样老的唱曲,还顽固地统治着农村的喜好。戏台与戏曲也是一种未尽的情缘,当锣鼓声从内里响起,一切都成了上天赐予的浪漫。有些戏台的墙上还留着当年演出的剧目,不仅有《三国传》《水浒传》《岳飞传》《封神传》,还有《金貂记》《卖水记》《花蝴蝶》《借亲配》。看着那些戏台,你会觉得弋阳腔的调子已经渗入各个细部,在许多个夜晚翩衣舞袖,牵扯迷离的月光。‎ 是的,那一个个戏台,总为一袭长衫虚席以待,敞亮的空间,也最适合装下青春的梦想。‎ 三 信江舒展地流着,这是一条母亲河,无私地养育了弋阳。‎ 远远地就看见了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的戏楼,风风雨雨多少年,依然光彩屹立。村里的孩子几乎都集中到了这里,在戏台上疯耍疯闹,说词唱曲。‎ 你会见到这种情景,饭盆汤碗在那里放着,戏装粉彩在那里摆着。弋阳腔一开唱,男女老少个个仰着脸笑着、呆着或恨着。听戏本身,也是一个美好的故事。风吹起来,场边的树枝在摇动,一颗果实掉落了,砸到地上有一种深刻的响,又一颗果实掉落了,竟然没有谁在意,他们在意着戏里的事,每个人都要从戏里去窥一窥自我。有的泪水挂在脸上,不擦也不抹,就那么随着戏,感同身受地将自己敞开在这个世界里。婆媳关系不好的,或许会在这一刻各自有了触动;夫妻关系有裂痕的,或许会从剧情里看到各自的毛病。失去的还会回来吗?错位的还会复原吗?‎ 戏真好啊。那一场场戏,就这么看了下去,一直看到鬓霜须白,看到地老天荒。‎ 明白了,弋阳腔就是弋阳永久的代言,是弋阳百姓永久的感念。此后再提到弋阳,就会想起那牵曳阳光的一缕亮腔。‎ ‎(摘自《光明日报》2018年9月28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弋阳腔借弋阳县立身,弋阳县也因弋阳腔名声远扬。作者在首段运用了设问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引人注意,强调二者的相辅相成。‎ B.文章中提到舞台总监杨典荣75岁了,说话有些漏风,但还在剧团操心,这从某个方面表现了老杨对戏曲的喜爱。‎ C.文章写变化的时代总有一些老唱曲“顽固地统治着农村的喜好”,“顽固”一词作者贬词褒用,写出了农村人对地方戏曲的由衷喜爱。‎ D.文章的题目《那牵曳阳光的一缕亮腔》,描写形象,意蕴丰富。“牵曳阳光”,既联系了弋阳县,又蕴含弋阳腔富有发展前途的意思。‎ ‎5.请分析“这些老戏台,就像固执地开放在乡野的花树,不仅安抚了生活,也闪亮了历史”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6分)‎ ‎6.对点题文中描绘的地方戏曲弋阳腔有哪些方面的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4.A 解析 A项,手法判断错误。错在“运用反问的手法”。第一段中“有哪一个县名,是和一个剧种连在一起的?只有弋阳”运用了设问手法。“那么,弋阳腔呢”只是一般疑问句,没有运用反问手法。‎ ‎5.参考答案 ①含意:这句话把老戏台比作花树,形象地反映了弋阳腔生命力的顽强和在当地的普及程度。“安抚了生活”,写出了弋阳腔对人们生活的充实和滋养,“闪亮了历史”则写出了弋阳腔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②作用:总结上文,突出主旨。与前文写人们听戏及写弋阳腔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照应,形象表现了弋阳腔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本体是“老戏台”,喻体是“花树”,这两者的相似点都是“固执地开放在乡野”,形象地反映了弋阳腔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普及程度。“安抚了生活”是拟人手法,反映了弋阳腔对当地人的生活所起的作用,“闪亮了历史”,是说弋阳腔历史悠久,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6.参考答案 ①历史悠久。弋阳腔元末明初形成,历经明代清代,至今不衰。②备受欢迎。弋阳腔的观众多,戏台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剧目多样。③剧情引人入胜,富有教育意义。剧目内容多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忠孝内容,有的故事历经悲欢离合,常有团圆的结局。④高腔鼻祖,影响深远。弋阳腔是高腔鼻祖,京剧、湘剧等四十多个剧种受到弋阳腔影响。‎ 解析 此题考查概括分析文章的内容要点,本文从历史、影响、剧种、剧情、受欢迎程度等多方面介绍了弋阳腔的特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