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太原市第二十一中学2019-2020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www.ks5u.com 语文试卷 一、 现代文阅读(2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 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一月为“正月”,这是为什么?一种说法认为“正岁之首月”,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正统”的意思,在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不同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在帝王看来,既然他们占据了天下,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秦始皇姓嬴名政,他嫌“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用至今。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即北斗星柄)指寅”。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这是说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的时候斗柄指在寅位上,此月即为建寅之月,即正月。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一定的更改。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然而,诚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言“这并不可言”。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亥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汉沿秦制,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由此可见,历史上大多王朝似乎没想到将正月和改朔“正统”绑在一起。而自汉以降,历史上那么多朝代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们视为岁首的原因。 清黄生《字诂·正》中认为:“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说非也……占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其月为岁首,盖准此以为标的,故曰正,犹言斗柄所指之月耳。”由于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唐王冰注“正,斗建也”,即为此意。另外,黄生也认为,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讳而改读平声。正月写作“征月”,可知正月之正早在秦始皇之前就读平声。 如何准确解读“正月”呢?“正”在这里是“以此为正”的准则、标志。如此,“正月”即为一年刚开始时,年内所确立的标志性月份的意思。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人们就要借“时新”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新的气象塑造人生,由此而形成一系列新年前夕和正月风俗。正月实施除旧立新的方式,见证于文献的是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摘编自陈勤建《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商朝、周朝、秦朝分别把11月、12月、10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 B.正月通常被人们称为岁首,这是因为从汉朝以后约两千的时间里,采用的是太初历,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 C.如今我们习惯称农历一月为“正月”,但在我国的古代时期,这并不是固定的,历史上有好几个朝代,正月不是一月。 D.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吕氏春秋·季冬纪》,“除夕”就是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第二段引用《诗经》《史记》的记载,都是为了论证夏历、殷历和周历所定的正月的时间各不一样。 B.第一段列出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三种原因:“岁之首月”,朝代更换后的第一个月, 为避秦始皇的讳。 C.第四段多次引用黄生的观点,呼应第一段,有的放矢,否定了“正月之正”是因为避秦始皇的讳这一说法。 D.文章提出议论的话题后,分析了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真正原因,进而准确解读了“正 月”的文化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确定季节,如正月指寅,为建寅之月,二月指卯,为建卯之月。 B.战国秦汉年间所谓的“三正论”揭示了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的区别,即各朝历法岁首的月份不同。 C.“正月”之“正”为“准则、标志”之意,古时人们就会在这个标志性月份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来塑造人生。 D.“农历”又称“夏历”,是因为它产生于夏朝,且自汉武帝重新使用夏历后,除个别朝代外大多沿用夏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最后一位顾客 郑成南 漫天飞雪,茫茫世界。 不过屋里却暖和,炉子的火烧得正旺。今天是大年三十,他们本打算早点关店门,却从早上起客人陆续不断,他们也一直忙到现在。半年前,他们在这里开了这家杂货店,专卖生活日用品,生意不错,每天忙忙碌碌的,赚头当然不少。 这一顿饭,女人准备得很丰盛,也很讲究。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能办到的东西,全齐了。第一次,他们在外面过年,也是两口子单独过年。 几天前,男人给家里写信,说过年不回家了,省了来回的路费。出来一年了,男人没告诉家里自己开了杂货店,也没给家里汇钱。 女人说,“把门关了吧,忙了一年,也该好好吃一顿饭。” 男人说,“再等等吧,还会有人来呢”。其实,此刻男人心里有那么一丝惆怅,往年都是赶回家跟父母一起过年的。父亲年纪大了,长年有病,吃年夜饭时,却无比兴奋,跟他碰好几回杯。男人想,今晚,这样的场面就没了。 女人说,“没人了,都什么时候了,谁不在家里吃团圆饭呀?再说,饭菜都做了那么长时间了,该凉了。”女人看着满桌子的饭菜,有些激动。在老家,跟父母在一起的时候,哪里见过这么丰盛的饭菜啊。 男人还在迟疑,女人从里屋走出来,说,“关了吧,不会有人了”,她顺手拿起火钳,捅了捅炉子,微弱的炉火立刻又火星点点,屋内似乎更暖和了。 男人缓缓站起来,正准备关门时,看到远处茫茫的世界里,有个人朝这边走来。那人一身黑色装束,手里提着篮子,走得很慢。男人又把手停住了,他说“又来了一个。” 下雪的天,地上很滑,那人只能一小步一小步,移动缓慢。男人耐心地等起来,他不会放过一笔生意,虽然今天是大年三十。他说,“做完这最后的一笔生意,就关门,就等做明年的生意了。” 女人又进去了,把酒盖子启开,倒满了两只杯子。白色的酒沫在杯子内冉冉升起,今晚,对女人来说,是兴奋和期待的。 越来越近了,那人越来越清晰了,走近了,男人才看出,原来是个跛子,即使走小步,仍很艰难。终于来到了店门口,身上落满一层洁白的雪。那人抬起头,摘下帽子,男人突然呆住了。 男人喊,“爹!” 爹抖抖帽子,雪花纷纷落下。 “爹!”男人准备接过爹的帽子,爹没给他,重新戴回头上。 “您怎么来哩?!”女人在里屋听到声音,忙赶出来。 “多远的路”,男人说。 爹站在屋里,缓缓移动身体,好像一位将军在检阅士兵,左右打量了一番,然后满意地点点头。爹说,“还不错哩!” 女人抢着说,“爹,你咋无声无息就跑来哩?”女人兴奋的脸立刻消失了。 爹说,“你娘怕你们在外面受苦,听说现在很多工地老板没良心,昧着工人的钱……今天是大年三十,你娘说你们不回家过年了,一大早包了饺子,叫我给你们送来。一路上,怕是早凉了吧。”爹把篮子递给女人,女人接去了,却不敢动。 男人说,“爹,你从早上走到现在?” 爹只顾自己说,“你们过得好就好,我还得赶回去哩,你娘还等着我回去下饺子哩。”爹准备出来,男人扑上去,顺势跪下了,男人喊,“爹!”歇斯底里。 爹忙扶起男人,说,“你这是做啥?” 男人抱住爹的大腿,说,“爹,您留下,我对不住您。这一年,不知爹是怎么过来的,脚跛了,怕是没钱吃药,耽误了吧……” 爹说,“说傻子话哩,你们在外过的好,就是孝顺爹哩。” 男人站起来,转身对傻站着的女人说,“收拾一下,跟爹回去。” 女人和男人都哭了,而爹却笑了。 外面,雪下得更紧了。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爹来到店里,“像一位将军在检阅士兵”,流露出对儿子没有回家过年的不满,然后又“满 意地点点头”,表现父亲看到儿子过得好后的满意和放心。 B.“今晚,对女人来说,是兴奋和期待的”,这句话体现出女人脱离了公婆之后第一次和丈夫单独吃年夜饭的激动心理,可见,女人过去的生活是灰暗的。 C.“男人扑上去,顺势跪下了,男人喊,爹!歇斯底里”,此处的语言、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儿子的恼怒心理。 D.小说结尾女人和男人的哭有感动有内疚,悔恨自己没有尽到对父母的关照,爹的笑,是既为儿子在外过得好而高兴,也表达了他对儿子儿媳理解自己的无比欣慰之情。 5.小说中的男人是怎样一个形象,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6分) 6.小说中的父亲并不是真正的顾客,而小说却用了“最后一位顾客”这样一个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王纮,字师罗,太安狄那人也,为小部酋帅。纮少好弓马,善骑射,颇爱文学。性机敏,应对便捷。年十五,随父在北豫州,行台侯景与人论掩衣法为当左为当右。尚书敬显俊曰:“ 孔子云:‘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以此言之,右衽为是。”纮进曰:“国家龙飞朔野,雄步中原,五帝异仪,三王殊制,掩衣左右,何足是非。”景奇其早慧,赐以名马。天保初,加宁远将军,颇为显祖所知待。帝尝与左右饮酒,曰:“快哉大乐。”纮对曰:“亦有大乐,亦有大苦。”帝曰:“何为大苦?”纮曰:“长夜荒饮不寤,亡国破家,身死名灭,所谓大苦。”帝默然。后责纮曰:“尔与纥奚舍乐同事我兄,舍乐死,尔何为不死?”纮曰:“ 君亡臣死,自是常节,但贼竖力薄斫轻,故臣不死。”帝使燕子献反缚纮,长广王捉头,帝手刃将下,纮曰:“杨遵彦、崔季舒逃走避难,位至仆射、尚书,冒死效命之士,反见屠戮,旷古未有此事。”帝投刃于地曰:“王师罗不得杀。”遂舍之。河清三年,与诸将征突厥,加骠骑大将军。武平初,开府仪同三司。纮上言突厥与宇文男来女往必当相与影响南北寇边宜选九州劲勇强弩多据要险之地。伏愿陛下哀忠念旧,爱孤恤寡,矜愚嘉善,舍过记功,敦骨肉之情,广宽仁之路,思尧、舜之风,慕禹、汤之德,克己复礼,以成美化,天下幸甚。”五年,陈人寇淮南,诏令群官共议御捍。封辅相请出讨击。纮曰:“官军频经失利,人情骚动,若复兴兵极武,出顿江淮,恐北狄西寇,乘我之弊,倾国而来,则世事去矣。莫若薄赋省,徭息民养士,使朝廷协睦,遐迩归心,征之以仁义,鼓之以道德,天下皆当肃清,岂直伪陈而已!”高阿那肱谓众人曰:“从王武卫者南席。”众皆同焉。寻兼侍中,聘于周。使还即正,未几而卒。 (选自《北齐书•王纮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4分) A.纮上言/突厥与宇文男来女往/必当相与/影响南北寇边/宜选九州劲勇强弩/多据要险之地 B.纮上言/突厥与宇文男来女往/必当相与影响/南北寇边/宜选九州劲勇强弩/多据要险之地 C.纮上言/突厥与宇文男来女往/必当相与/影响南北寇边/宜选九州劲勇/强弩多据要险之地 D.纮上言/突厥与宇文男来女往/必当相与影响/南北寇边/宜选九州劲勇/强弩多据要险之地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4分) A.五帝,中国上古传说中五位圣明君主,具体所指,说法不一。 B.显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起的名号。 C.北狄,古代中原地区汉民族对居住在北方的部族的泛称。 D.徭,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4分) A.王纮少年聪慧。王纮十五岁跟随父亲到北豫州时,听到侯景和别人谈论掩衣襟的方法。王纮认为这并不值得探讨,侯景听后认为他很聪慧。 B .王纮借机进谏。皇帝与人饮酒享乐,王纮借机劝谏,认为如果沉溺于饮酒,就会国破家亡,身死名灭。皇帝听后默然不语。 C.王纮临危不乱。皇帝让燕子献反绑王纮,让长广王抓住头,将要手刃王纮,情急之中王纮据理力争,皇帝听后幡然醒悟,放了王纮。 D.王纮积极献言。陈人侵犯淮南,皇帝命令众官商议防御之策,封辅相请求出击,但王纮认为时机不宜,不如先增强国力,他的提议遭到大家的反对。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①孔子云:“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以此言之,右衽为是。 ②君亡臣死,自是常节,但贼竖力薄斫轻,故臣不死。 (二)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5题。 代 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首句“楼上黄昏”点明时间是薄暮时分,地点是在高楼之上。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登上高楼, 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 B.“月如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 有情人的不得相会。 C.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指丁香花尚未绽放,暗示主人公欲语还休的羞涩心绪。 D.“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心上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 12.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韩愈《师说》中“ ______ , ______ ”两句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 ②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用“ ______ , ______ ”两句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③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是一个跟京口有关的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______ , 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 )。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 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不仅书法是写字,是一种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睿智的方式,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要想 ,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 ,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 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14.下列在中文括号内补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 B.不仅仅它是艺术,首先因为书法是中国的文字 C.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它不仅仅是艺术 D.它首先因为是中国的文字,而不仅仅是艺术 15.依次填入文中下划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独步一时 薪火相传 潜移默化 水乳交融 B.独一无二 薪火相传 耳濡目染 合而为一 C.独步一时 生生不息 潜移默化 合而为一 D.独一无二 生生不息 耳濡目染 水乳交融 16.文中下划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不仅书法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是一种中国古人认知世 界的睿智的方式。 B.书法不仅是写字,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文化 的一个重要标杆。 C.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 的一个重要标杆。 D.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是一种中国古人认知世 界的睿智的方式。 17.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5分) 音乐家常把灵感变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呢,他们优美的辞章往往缘于灵感,至于画家,他们完满的构图也常常与灵感相关,而一般人的灵感,则常是霎时的喜悦。 18.下面是生活中的对话情境,双方共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学生:老师好,我有个问题,请您雅正。 老师:没问题,我不吝回答。 学生:因在家受令尊的影响,我从小喜爱书法。 老师:这很好呀! 学生:现在我想光顾市里举办的书法赛,但不知道参赛流程。 老师:噢,本次参赛流程较为复杂,正好也有几位同学询问这事,我下午将拨冗为你们集中解答。 学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1)将 改为 (2)将 改为 (3)将 改为 (4)将 改为 (5)将 改为 。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前些日子,一张纽约街头的父子背影照在网上被疯狂转发,图中华人父亲的头发和衬衫均被雨水淋湿,但他依然将唯一的伞遮在背着书包行走的儿子头上。随后也有人在网上晒出了另一张英国父亲在雨中牵着女儿,只为自己打伞的背影照,并表示“小女孩也挺开心的”。两张照片中两位父亲截然不同的做法引发了无数网友和亲子专家们的热烈讨论。 对于上述两位父亲的做法,你怎么看?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1. C(A项,“商朝、周朝、秦朝分别把11月、12月”张冠李戴。结合“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分析,商朝是12月,周朝是11月。B项,“采用的是太初历”错误。结合“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亥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分析,“采用的是太初历”扩大范围。D项,“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吕氏春秋•季冬纪》”曲解文意。《吕氏春秋•季冬纪》只是记载了有关“除夕”的活动,但并没有说这本书是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故选C。) 2. A(A项,“都是为了论证夏历、殷历和周历所定的正月的时间各不一样”错误。结合“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分析,引用《诗经》的记载是为了论证“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故选A。) 3. B(B项,“揭示了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的区别”错误。结合“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分析,“三正论”并没有揭示三者的区别,只是三者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更改的情况。故选B。) 4. D(试题分析:A“对儿子没有回家过年的不满”错误,是看儿子的杂货店;B项,“女人过去的生活是灰暗的”没有依据.C项,“恼怒”应为“悔恨、内疚”。) 5.(6分)①勤劳能干,精打细算。大年三十的晚上也不放过一笔生意,辛劳忙碌,为了省来回的路费没有回家过年。②惦念父母,重视亲情。大年夜没有回家跟父母过年,心里惆怅,惦念父亲的病情,见到迎雪而来的父亲后又带着女人迎着大雪跟父亲回家。③及时反省,内疚自责。男人顺势跪下,歇斯底里的喊爹,抱住爹的大腿说对不起。(采分点:人物形象3点,共3分;结合情节分析3分。意思对,酌情给分。) 6.(6分)观点一:合适。①设置悬念。使人对大年三十晚上“最后一位顾客”的身份产生极大的好奇,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突出人物形象。“最后一位顾客”竟然是从早晨一路奔波而来的父亲,对本来就因没能回家陪父母过年而惆怅的男人造成极大的震撼,更增添男人的愧疚感。③突出主题。男人本想耐心等待,不放过任何一笔生意,结果等来的“最后一个顾客”却是迎雪而来给自己送饺子的父亲,折射了父母对儿子的牵挂,父亲的到来,也让儿子极为感动,强调亲情的重要。 观点二:不合适。①从本文内容看,父亲是来给自己儿子送饺子的,不是来买货的,所以不能算是最后一个顾客,文章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孝顺父母,重视亲情,与“顾客”毫无关系;③小说情节设置以父子亲情为主干,“最后一个顾客”仅是开头的一个引子,不是小说重心。(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7.B“必当相与影响”指“必定相互呼应”,其后断,排除AC;“宜选”的宾语是“九州劲勇强弩”,其后断,排除D.译:王纮上书说:“突厥与宇文男来女往,必定相互呼应,从南北两个方面入侵边境。应当选派九州的勇士和善射的人,据守险要之地。” 8、D“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错,徭是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是指“赋税”。 9、D.“他的提议遭到大家的反对”说法错误。原文“众皆同焉”,意思是得到支持。 10、①(得分点:微,如果没有;被发左衽,头发披散不束,衣襟向左掩;是,对。) 译:孔子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将头发披散不束,衣襟向左掩了。”以此说来,衣襟向右掩是对的。 ②(得分点:薄,力气小;斫,砍。) 译:君亡臣死,自然是正常的礼节,但贼人力气小,砍得轻,所以我没有死。 11.C(C项,“暗示主人公欲语还休的羞涩心绪”错误,从诗中来看, “丁香结”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此处用以象征固结不解之愁绪。故选B项。) 12.(6分) ①借景抒情。诗借所见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抒发发主人公失望、愁苦的情感。②比喻(或象征或拟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哀愁无限。这既是女子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又是借物写人,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每点3分。) 13、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③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4.A (上句“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的陈述对象是“书法”,中间是逗号,那么下面应该也是顺着来说“书法”,既然主语一致,再出现的时候一般应是用代词“它”来指代,排除C项;B项,“不仅仅它是艺术”语序不当,前后主语一致的时候,这个时候前面的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它”后,排除B项;括号前面说“艺术”,括号后面说“文字”,从衔接的角度来说,括号中的句子应先说“艺术”,再说“文字”,这样才能与前后衔接更紧密,这就排除D项。) 15.B( “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独步一时”,形容非常突出,一个时期内没有人能比得上;第一处,从后面“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可知,此处是强调“书法”的独特性,应使用“独一无二”;“薪火相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指群体变化或新生事物的发生没有终止;第二处,从前面“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可知,这里是说文化的传承,应使用“薪火相传”;“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第三处,由“孜孜不倦、点滴积累”可知,这是强调人在经常看到感受到的过程中受到影响,应使用“耳濡目染”;“合而为一”,指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那样融合在一起,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得很紧密;第四处,由“识字、吟诵、书写三者”和“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可知,这是说“识字、吟诵、书写”合成一个整体,应使用“合而为一”。) 16. C (A项,语序不当,“书法”应放在“不仅”前;另外,后面两个分句语序不当,顺序应从低级到高级;还有,“一种”应放在“睿智”之前,故A错误;B项,语序不当,“其深层所蕴含的”应放在“是中国古人”前,故B错误; D项,后面两个分句顺序颠倒;“一种”应放在“睿智”之前,故C错误。 17.(4分)示例:音乐家常把灵感变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常把灵感变为优美的辞章,画家常把灵感变为完满的构图,而一般人常把灵感变成霎时的喜悦。 18.(5分)①“请您雅正”改为“向您请教”。②“不吝”改为“乐意”。③“令尊”改为“家父”。④“光顾”改为“参加”。⑤“拨冗”改为“抽出时间”。(1处1分 19、【思路点拨】 一、从华人父亲角度:1、为华人父亲点赞,将无私的爱贡献给下一代。2、可以质疑父亲做法,爱孩子别过于溺爱,也应让孩子经历风雨。3、作为父亲,他可以为儿子遮风挡雨,但路还得儿子自己走。立意如“可以为他撑起一片天,但不替他走人生路”。 二、从英国父亲角度:1、认同英国父亲的做法,与孩子平等相处,让孩子养成独立的习惯。2、质疑英国父亲,批评英国父亲的做法对孩子的健康不负责任,过于自我。 三、从两位父亲行为辨证的角度:1、反映了东西方父爱方式的不同。2、适合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方式就是好的教育方式。 【评卷建议】能综合材料进行辨证看待的,视为核心立意,如从第三种角度立意,评卷从48分切入;只从第一或第二种立意角度阐述的,视为符合题意,评卷从42分切入;偏离题意的如“家长要教导孩子回馈爱”等,35分以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