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新版(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新版(3)

‎2019高一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试 题 一、第一部分 选择题(每题2分,共40题)‎ ‎1.《论衡》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这体现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 刀耕火种 B. 休耕轮作 C. 精耕细作 D. 耒耜耕作 ‎ ‎2.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 铁犁牛耕 B. 重农抑商 C. 小农经济 D. 闭关锁国 ‎3.汉代的国有土地称为“公田”,除士兵和服役农民耕种外,还假(出租、借贷)给百姓,征收一定的假税,称为“假民公田”。这一制度的宗旨是 A. 冲击地主土地所有制 B. 打破“累世公卿”局面 C. 推动租佃关系的形成 D. 稳固小农经济增加租税 ‎4.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5.关于“五谷”,古代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最初流行的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菽,而后来最流行的说法是指稻、黍、稷、麦、菽。较早流行的“五谷”中无“稻”,主要原因在于 A. 水稻的发现时间较晚 B. 最初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C. 麻是古代主要的经济作物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6.“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棉、麻鼎足而三,棉纺织品产量增多。”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政府的大力推广 B. 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C. 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7.官营手工业在我国手工业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它被私营手工业取代主导地位是在 A. 唐朝 B. 明朝 C. 元朝 D. 宋朝 ‎8.下列经济现象出现在同一朝代的是 ‎①“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②“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③“……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④“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 ①③‎ ‎9.汉文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这反映了 A. 传统的自然经济形式 B. 农业生产水平的发达 C.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 统治者注重节俭治国 ‎10.李伯重教授的《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年)》指出1550年开始(明朝的嘉靖年间),到万历年间,再到清朝的前期,我国出现早期工业化。我国的早期工业化 A. 成功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B. 主要的生产方式表现为官营手工业 C. 促进了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经营 D. 拓宽了江南工业化地区农民收入渠道 ‎11.众所周知,欧洲著名城市首先出现在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也最早萌发于地中海沿岸。然而,到了18世纪,远在大西洋的英国却成为资本主义霸主,这主要因为 A. 英国地理位置优越 B. 英国注重资本原始积累 C. 意大利的文化传统 D.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12.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人葡萄牙,造成通货膨胀;同时,葡萄牙商人变得富有,他们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而同时期的法国鼓励对外贸易,发展工商业,多储备金银。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有 A. 推动两国成功实现社会转型 B. 改变了两国原有的发展轨迹 C. 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不利于改善民众生活D. 打击了海外贸易,不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13.《大国崛起》中呈现了一张16世纪末开往东方的葡萄牙商船的运货单,运货单上显示船上装载了热那亚的平绒、佛罗伦萨的绯布、伦敦的棉布和荷兰的亚麻布。材料反映了当时 A.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 商业革命促进贸易扩展 C. 工业革命的迅速推进 D. 价格革命加速社会分化 ‎14.1760年,英国5—10万人的城市只有一个,1851年达到十三个。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农业快速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 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急剧减少 C. 工业革命加快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D. 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快人口流动 ‎15.下列表述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史实不符的是 A. 汽船的发明改变了水上运输的状况 B. 发电机的问世使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 C. 无线电报的出现增强了各国的联系 D. 内燃机的创制推动了石化工业的发展 ‎16.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 A. 自然经济对英国商品的抵制作用 B. 中国的棉纺织技术领先英国 C. 中国在与英国贸易呈贸易顺差 D. 英国成为了中国的商品市场 ‎17.洋务企业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A.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B.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消除了清政府内外交困的危机 D.完全阻止了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18.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创建,以生产枪炮子弹为主,辅之以修造船舰,还附设翻译馆、广方言馆和工艺学堂,有“中国第一厂”之誉。对其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有利于政治体制变革 B. 引进传播启蒙思想 C. 推动近代教育发展 D. 有效抵御了列强侵略 ‎19.汪敬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的4年中,全国各省新开设的资本万两以上的厂矿共62家,资本总额1 246.5万两白银,远远超过甲午前20余年的总数,平均每年设厂数超过甲午前的7倍。这主要得益于 A. 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B. 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 C. 实业救国思潮成为主流 D. 收回利权斗争的推动 ‎20.白吉尔在《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年)》中说:“这一时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在辛亥革命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导致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有 ①自然经济的加速解体 ②“实业救国”思潮推动 ③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④官僚资本的迅猛发展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21.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江苏的棉纺织、缫丝、面粉三大支柱行业生产出现滑坡,工厂歇业、普遍倒闭,其他行业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此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 A. 国内市场相对狭小 B. 外来商品倾销冲击 C. 官僚资本剥削压迫 D. 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22.民国时期,“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故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素,风气固判然两截。”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城乡思想观念差异受政治体制影响 B. 交通的变迁是风俗变革的根源 C. 民国的建立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D. 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23.布哈林说:“因为没有西方的普遍革命,我们目前进入这样一个时期,在这里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路是不存在的,我们的俄国革命将经历大量的曲折、迂回和转折。”在“这样一个时期”,俄国采取的政策是 A. 取消自由贸易 B. 允许利用外资 C. 建立集体农庄 D. 实施五年计划 ‎24.学者钱乘旦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不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是 A. 苏俄新经济政策 B. 苏联斯大林模式 C. 美国罗斯福新政 D. 中国的改革开放 ‎25.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 B.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C.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太低 ‎ D.苏联为发展工业,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 ‎26.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一次重大调整,它表明 A. 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B. 国家调控经济模式形成 C. 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盛行 D. “滞涨”型危机得以缓解 ‎27.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讲中说:“漠不关心他人的自私自利行为,乃是十分糟糕的道德表现;现在我们还明白了这种行为在经济学上也是十分糟糕的。”为此,美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①实行货币升值 ②兴办公共工程 ③保护劳工权利 ④恢复农业生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8.罗斯福在实施“新政”时曾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资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罗斯福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 B. 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穷人具有足够的生存资源 C. 富人更富是贫困增加的根源 D. 罗斯福认为富人更富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29.二战后初期,英用著名经济学家庇占曾对英国国有化改革评论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可能而且必须存在若干社会化的工业,但是这仅仅是资本主义大海中的小岛。”材料说明英国的国有化改革 A.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B. 提高了二战后英国的生产力 C. 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 D. 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30.1971年,英国失业率正在上升,失业人数超过100万,这个数字人民很难接受。新当选的保守党政府立即着手解决失业问题,但是又出现了更大程度上的通货膨胀。为解决上述问题,英国政府 A. 进一步扩大福利国家规模 B. 调整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C. 加强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 D. 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31.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 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 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 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 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32.下面是我国在“一五”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表,说明我国 部门 工业 农林水利 交通运输 文化教育卫生 其他 投资比例 ‎58.2%‎ ‎7.6%‎ ‎19.2%‎ ‎7.2%‎ ‎7.8%‎ A. 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均衡 B. 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C. 从农业国成为了工业国 D. 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33.1962年同1960年相比,中国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下降17个百分点。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下降4.7个百分点。据此可以推知 A. 中国工业的增长速度减缓 B. 计划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 C. 国民经济结构实行了调整 D. “大跃进”导致经济持续衰退 ‎34.下表为1978—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情况表。据此可知 A.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B. 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缩小 C. 中国已经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D. 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35.80年代初期农村盛传一些民谣:“全家一起干,不到天黑不吃饭,”“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业实行大包干,粮食年年都翻番。”这反映出 A. 下放权力解放了生产力 B. 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C. 市场经济兼顾各方利益 D. 土地流转有利于致富 ‎36.美国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将世界经济全球化划分为三阶段:从1492年到1800年为全球化1.0版本,从1800年至2000年为全球化2.0版本,从2000年后进入全球化的3.0版本。下列有关解读不正确的是 A. 在1.0版本中国家力量起着主导作用 B. 在2.0版本中世界经济趋向于有序化 C. 在2.0版本中力量主要源于跨国企业 D. 在3.0版本中国家疆界意识逐渐淡化 ‎3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下列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最能说明 A. 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确立 B.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 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 D. 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38.‎ ‎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 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39.有学者认为,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形式有三种模式,其特点见下表。‎ 模式 特点 模式1‎ 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 模式2‎ 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 模式3‎ 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 下列组织属于模式3的是 A.亚太经合组织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欧洲联盟 D.东盟 ‎40. 西方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挡的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从而在这些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由此可知,该学者 A. 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 B. 批评现存的反全球化思潮 C. 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作用 D. 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二、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20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 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通商以来,凡华民需用之物,外洋莫不仿造,穷极精巧,充塞土货。彼所需于中国者,向只丝茶两种;近年外洋皆讲求种茶、养蚕之法,出洋丝茶渐减,愈不足以相敌。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洋布、洋米而外,洋铁最为大宗。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则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转移于无形者。是以当竭蹶之时,亦不得不勉力筹办。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 (1) 依据材料一,概括张之洞主张兴办民用工业的原因。(4分)‎ 材料二 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的理解。(4分)‎ 材料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示意图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分析1927-1936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原因。(4分)‎ ‎42.历史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各有千秋,对此人们各有说法。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8分)‎ 材料 威尔斯:这次美国之行,给了我极强烈的印象。旧的金融界在崩溃,全国的经济生活以新的方式在改造。列宁当年曾经说过,要“学习做生意”,要向资本家学习。现在资本家应当向你们学习,以便领会社会主义精神。我以为,在美国,问题是在于进行深刻的改造,是在于建立计划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你和罗斯福是从两个不同的起点出发的。‎ 斯大林:美国的目的和我们苏联的目的不同。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不能消灭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无政府状态的根源。……如果不摆脱资本家,如果不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那么你就不能建立计划经济。‎ ‎——《斯大林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1934年7月23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与美国政府做法有什么本质区别?(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斯大林和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思想的本质区别。(4分)‎ ‎2017级高一下期末考试 历史 试题答案 ‎1-10 CCDBB CBDCD ‎ ‎11-20 BBBCA ABCAA ‎21-30 BDBBD BBAAB ‎ ‎31-40 CBCDA DDBAA ‎41.‎ ‎(1)原因:实现国家自强;防止财富外流。(4分)‎ ‎(2)理解: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和生产方式(采用大机器生产),官员创办企业有利于打破重农抑商传统观念,民用工业的资本投资、产品销售等带有资本主义色彩。(三取二,一个2分,共4分)‎ ‎(3)南京国民政府时全国基本统一;国民政府政策支持。(4分)‎ ‎42.‎ ‎(1)区别:斯大林时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公有制,而美国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4分)‎ ‎(2)区别:斯大林把计划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绝对对立起来,排斥市场价值规律,否定市场经济,不利于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落后面貌;而邓小平则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