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涟水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2019. 1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开发和共享成为一个蓬勃兴起的产业。大数据能够记录过去发生的事情,分析人们现在的行为状态,并预测人们未来的活动轨迹。数据的开发和共享也成为信息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对经济运行、生活方式、社会治理产生重要影响。 与个人相关的数据往往包含大量个人信息和隐私,甚至涉及个人的敏感信息和核心隐私,一些机构也可以从数据中分析出个人的身份、财产、消费习惯等。因此,数据开发和共享与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的关系十分密切。数据开发和共享的过程既涉及数据的流转,也涉及个人信息的收集、利用。同时,个人信息还可以通过共享被多次加工、利用。如果不加以规范,一旦数据共享行为失控,就可能导致大量个人信息被严重泄露或不当使用。因此,有必要对数据开发和共享行为设置专门规范,加强对个人信息和隐私等权利的保护,促进数据产业健康发展。 应在坚持保护个人基本信息权利的前提下,促进数据开发和共享。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信息被收集者同意。知情同意是信息权利人对其个人信息支配权的具体体现,这种支配应当是一种独占性的支配。这种支配的效力不仅体现在个人信息的初次收集方面,也应当体现在数据开发和共享行为中。也就是说,信息收集者在初次收集个人信息时,原则上应当征得个人的同意;其在共享所收集到的个人信息时,同样应当取得个人的同意。这是因为,信息权利人允许信息收集并不等于允许信息共享。 因此,数据开发后再次共享的,如果涉及个人信息,应当获得信息权利人的明确授权。也就是说,信息无论与谁共享,在共享的范围内,都应当经过信息权利人的知情同意。除信息权利人对信息共享者有特别授权外,信息共享者对相关信息所享有的权利不得超出被明确授予的权利范围。如果信息权利人没有对共享后的信息使用作出单独授权,那么,信息共享者所获得的利用信息的权利不得超出信息权利人初次授权的范围。这实际上体现了对信息权利人控制其个人信息流通权利的尊重。 数据开发和共享中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除了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还应当遵循最小化使用原则。这就是说,从事某一特定活动,在可以使用、也可以不使用个人信息时,尽量不使用;在必须使用并征得信息权利人许可时,尽量少使用。 在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过程中,既要鼓励数据开发、利用和共享,以充分发挥信息的效用,也要注重保护信息权利人的个人信息和隐私等权利。既不能因为过度保护个人信息权利而限制数据产业发展,也不能为发展数据产业而不考虑个人信息权利保护。企业在进行数据开发和共享时,应对相关数据是否涉及个人信息、隐私进行必要审查,遵循法律保护个人信息、隐私的一般规则。可以探索建立明确的数据保密等级与公开等级,既充分保障个人隐私、个人信息等权利,也为数据的利用、流通等提供便利,以促进数据有序开发和共享。 (2019年07月23日《人民日报》王利明《促进数据有序开发和共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大数据的开发和共享将成为一个蓬勃兴起的产业。 B.从相关的大数据中可以分析出个人的身份、财产、消费习惯等有用信息。 C.个人信息在初次收集时应当征得个人的同意,而分享时就无法征得同意。 D.数据开发和共享中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经同意许可后,应该尽量使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1、2段运用对比论证,阐述开发和共享数据中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性。 B.第3~5段论述数据开发和共享过程中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遵循相关原则。 C.末段指出数据产业发展与个人信息权利保护两者不能偏废,要探索新办法。 D.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数据的开发和共享对经济运行、生活方式、社会治理产生重要影响,对个人影响很大。 B.可以探索建立明确的数据保密等级与公开等级,它有利于促进数据有序开发和共享。 C.某装潢公司买到购房者信息,向他们推销房屋装潢方案,这是对信息权利人的不尊重。 D.个人信息通过共享被多次加工、利用,这会导致大量个人信息被严重泄露或不当使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照相师 王往 照相师来了,女孩们激动起来。 寻找焦点的人,首先成了焦点。 瞧他那一身打扮,大波浪的披肩发,直筒裤子,尖头皮鞋,花格衬衫,套着一个鼓鼓囊囊的红背心,要是村里哪个小伙子装扮成这样,不被人说成“土流子”才怪呢。可是他这样装扮,种里人觉得理所当然,要知道,人家是照相师呢,胸前吊着的相机为他的职业做了证明。村里人不会用“艺术气质”这样的词语,但是他们知道持有相机的人,应该不同凡俗,异于常人。人们或远或近地看着他,想象着自己或者某个亲人的面容,仿佛他的到来是为了提醒记忆里的一些事物。 女孩们是他的主要顾客。她们奔走相告:照相师来了!照相啵? 啊?在哪儿?听到消息的女孩先是惊喜,然后故意掩饰自己的激动:我看看有没有合适的衣服,你先去吧。 传达消息的女孩当然知道对方心理,一个劲催:还不快收拾,照相师说走就走了。 照相师不会那么快就走,他那个在城里的家等着他用按快门的方式换来温饱。 他不会白等。女孩们一个一个站到了他的镜头前。有单个的,有合影的,也有抱着孩子,也有搀扶着老人的。 在村里照相,人们要放松得多,他们不用正襟危坐,没有面对陌生人的羞怯。这也是照相师选择下乡的原因,他每次都能有可观的收入。他调着焦距,变换着姿势,寻找最佳角度,捕捉人们最自然最生动的表情。他知道快门按下的瞬间,美与梦想将定格为永恒。他还知道,对一个照相师来说,拍摄人像看似容易,却是最有难度最显功力的艺术:每一个表情里都有内心的语言,都有被拍摄者的性格,光与影的交汇就是对一个人内心的呈现。无论是出于艺术的考虑,还是出于生意的原因,他都不敢马虎一点儿。 当他将冲洗出来的照片交到人们手上时,人们会左右端详,如果再夸赞几句,他就觉得极有成就,人们为什么通过瞬间保留下来的自己,感觉自己的存在?这实在是很好玩很让人思索的问題。是不是人们将某种梦想寄托在了照片上,觉得那个照片上的人是另一个自己? 照相师也遇到过不喜欢照相的女孩。 盐码村的女孩小茴就不喜欢照相。小茴家门前有几株月季,村里的女孩都喜欢以她家的月季为背景照相,人家一来,小茴就悄悄地溜了。 那一天,照相师进村不久就下了雨,他慌乱中来到了小茴家的瓜架下。小茴和她母亲从地里匆匆回来了,赶紧开了门,叫他去屋子里。 他发现这个平时冷冰冰的女孩其实很好,热情善良,她给他拿来干净的毛巾擦水,给他倒上热腾腾的茶,冒雨去做豆腐的人家打来了豆腐,让他不要过意不去,就像到自己家一样。 吃饭时,照相师发现,小茴的左眼眉梢上角隐藏着一个米粒大的疤痕,不是很深,并不显眼,他想,小茴不爱照相,是不是因为这个细小的疤痕呢? 吃了饭,雨也停了,照相师说,我给你们照张相吧? 母亲笑笑,看着女儿。 小茴低头不语。 照相师走到月季花跟前,摘了一朵,对她说,我给你照一张拿着花的照片,保证好看,小茴的眼角里放出了惊喜的光芒。 她站到月李花跟前,将那朵被雨水润得更显明艳的花举了起来,花朵遮住了她四分之一的脸庞,露出了忧伤而又憧憬的表情。 照相师感到了一种别致的美,神秘,梦幻。他轻轻按下了快门。 接着,他又给小茴的母亲照了一张,还给母女俩照了合影。 几天之后,照相师送来了照片,小苗扫了一眼,就很快收了起来。照相师笑笑,你是我拍到的最好看的女孩。 小茴的脸红了。 照相师又拿出一张照片,说你看看,知道这是谁吗? 小茴盯着照片上的女子问:是谁? 照相师说:我对象,她腿有残疾,但是人很好,性格开胡,头一次见面,她就把我吸引了。 真的很漂亮!小茴笑着点头。 照相师说:我们明年想开个照相馆,等你有了男朋友带去我那里合影啊,我免费! 小茴的脸又红了。 照相师笑笑,说我走了。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了一下,小茴已经不见了。他知道她一定躲到屋里欣赏自己的照片去了。 其实他的妻子并无残疾。他为这个临时想出的说言默默地抱怨了自己一下,算是对妻子的歉意,然后大声吆喝起来:照相啦,照相······照相啦····· (选自《百花园》2016年第3期)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照相师来到乡下,村里的人就激动起来,奔走相告,这从—个侧面表现了特定时期农村生活条件的落后,同时表现了乡下民风的淳朴。 B.照相师不仅有艺术气质,而且有艺术良知,他固然要靠照相赚钱养家糊口,不过也通过照相把让他照相的人的美与梦想定格为永恒。 C.村里的女孩都喜欢以小茴家的月季为背景照相,可是小茴见她们来照相就悄悄地溜掉,这说明小茴是个不喜热闹、性格孤僻的女孩。 D.小茴在照相时举起被雨水润得更显明艳的月季花,遮掩住了她的疤痕,还为她增添了靓丽,所以照相师说她是他拍到的最好看的女孩。 5.小说中的照相师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 ▲ ▲ 6.小说前面主要叙述照相师和村里人的故事,后面主要叙述照相师和小茴的故事,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在重构孩子基因一事上,个体父母的自由抉择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根据经济学理论,只有当个人选择导致“负外部性”时——也就是说,当危害带来的代价由完全没有参与交易的第三方来承担时,社会危害才会形成集成式影响,举个例子,一家公司可能通过向当地的河流倾倒有毒废料而获益,但它会影响到附近社区成员的利益,类似的效果已经在Bt 转基因玉米上体现出来:它能够制造毒素杀死一种欧洲当地的害虫玉米螟,然而,它也会因此误杀帝王蝶。这里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是否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由生物技术方面的个人选择带来负外部性,因而导致整个社会受累? ——摘编自福山《我们为什么担忧“基因编辑”》 材料二: 这种类似的基因“军备竞赛”会对下面一类人产生特定的负担,这些人,由于宗教或其他原因,不愿对孩子进行基因改造;如果周围的人都在这么做,对他们而言想要坚持放弃的决定就会愈加艰难,因为担心会阻挡孩子的前程,尽管人们在担忧未曾意想的结局和不可预见的代价,人们心中所隐藏的深层的对于生物技术的忧虑却一点儿也不是功利主义的。终极意义上,毋宁说人们担心的是,生物技术会让人类丧失人性——正是这种根本的特质不因世事斗转星移,支撑我们成为我们、决定我们未来走向何处。更糟糕的是,生物技术改变了人性,但我们却丝毫没有意识到我们失去了多么有价值的东西。 ——材料来源同上 材料三: ——《中国公众对基因编辑技术的认知与态度研究报告》 材料四: 我们以遗传技术再造自己,是为了活得更久、更健康,超过我们与生俱来的DNA容许的寿限。首先我们会重新安排基因来减少疾病,培养替换器官,并普遍迟滞高龄带来的众多折磨。这就会把我们带往21世纪20年代晚期,那时我们就能创造出分子尺度的纳米机器,编程运用来弥补我们的自然演化局限,投入应付DNA始终无力处理的工作。 一旦这些进展到位,我们就不只会延缓衰老,还能逆转其进程,逐一处理每颗分子来清理、重建我们的身体。我们还会把这些机器,安顿在我们脑中现有的数十亿神经元当中,借助它们来强化我们的智慧,我们的记忆力会得以改良,我们会发令创造出崭新的虚拟经验,把人类的想象力提升到我们现有未强化的脑部连想都无法想的水平。一段(相当短暂的)时间之后,我们就会借助逆向工程,改造人脑创造出一种威力强大无比的数码版本,于是我们也就由此发展成一种完全数码形式的物种。 到时我们就会演化成另一个物种。于是我们就不再是智人,而是种智脑,也就是半数码、半生物的活物,而且将来还会凌驾于其他所有生物之上,拉开它的DNA和演化命运之间的差距。同时,我们也会成为一种能操控本身演化进程的生物,从而开创自然界崭新的局面。 ——节选自《重返人类演化现场》 7.下列对材料三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公众支持基因编辑技术在中国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但对其疾病预防层面的应用支持度最低,显示了某种忧虑。 B.公众对使用基因编辑技术预防与治疗疾病有较高意愿,在中国进行基因编辑研究可以回应公众的切实需求。 C.改变肤色、增强运动能力、提高智商等增强型应用领域的公众支持度支持率均低于三成,需要提升公众的认知水平。 D.当前普通公众对基因编辑技术的医学应用态度积极,公众期待差异不大,其中治疗和预防型的应用最受支持。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Bt转基因玉米能够制造毒素杀死一种欧洲当地的害虫玉米螟,然而它也会因此误杀帝王蝶,这也是“负外部性”的体现。 B.如果一些人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提升其社会竞争力,这种基因“军备竞赛”就会对其他人产生特定的负担和压力。 C.预计到21世纪20年代晚期,我们就能创造出分子尺度的纳米机器,能够运用编程来弥补我们人类的自然演化局限。 D.如果我们能操控自身演化进程,终止演化,就会成为凌驾于其他所有生物之上的新物种,从而开创自然界崭新的局面。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基因编辑”可能的前景和问题。(6分) ▲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 “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①,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 “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 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 ”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注】①漆身为厉(lài),吞炭为哑:身上涂漆为癞,喉咙吞炭使哑。指故意变形改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厉,通“癞”, 癞疮。 10.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B.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C.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D.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在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 B.如厕,古代多指“到厕所去解手"的意思。文中即此意。 C.幸,本义是指意外地得到好处或免去灾害,引申义是福气、宠爱,也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文中使用的是引申义。 D.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智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智伯乔装改扮刺杀赵襄子,失败被擒,但赵襄子认为他是有义之人,释放了他。 B.豫让的朋友劝说他假意投靠赵襄子再伺机刺杀 ,但豫让认为那是不义的行为,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做法。 C.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智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而豫让认为智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D.第二次行刺失败被擒,豫让要求向赵襄子的衣服刺几下以了却心愿,赵襄子感于他的大义,满足他的要求后才将其处死。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渔家傲①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②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③。 注 ①此词是王安石晚年罢相后隐居金陵时的作品。②欹眠:斜着身子睡觉。③邯郸道:据唐代沈既济《枕中记》所叙,唐代有卢姓书生在邯郸道中曾做“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黄粱幻梦。此处比喻求取功名之道路,亦指仕途。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词的前两句描绘了山间清幽美丽的图景,“柔蓝”极言水色清碧,“萦花草”烘托了烂漫春光。 B.上阕“茅屋数间窗窈窕”交代了词人住所环境,“茅屋”“窗窈窕”暗示了词人晚年生活的窘迫潦倒。 C.“忽忆故人今总老”一句表面上感慨故人已老,实际上是伤己,感叹自己不再年轻。 D.全词以景起,以情结,情景之间由茅屋到午梦衔接自然,使上下阕写景与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 1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 ▲ ▲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杜牧《阿房宫赋》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高望远,追怀英雄豪杰,暗喻南宋统治集团没有像孙权那样的英雄豪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 公平地说,那种仅仅出于表现欲而 的人毕竟还不失为天真。今日之聪明人已经不满足于这无利可图的虚荣,他们要 地推销自己,力图卖个好价钱。于是,我们接连看到,靠着以传播媒介的起哄为手段,平庸诗人发誓摘冠诺贝尔的豪言, 的小说跃居畅销书目的榜首,尚未开拍的电视剧 闹得沸沸扬扬。在这一片叫卖声中,我常常想起甘地的话:“沉默是信奉真理人的精神练习之一。”当然,沉默者未免寂寞,那又有什么?说到底,一切伟大的诞生都是在沉默中孕育的。广告造就不了文豪。哪个自爱并且爱孩子的母亲会在分娩前频频向新闻界展示她的大肚子呢?种种热闹一时的吹捧和喝彩,终是虚声浮名。在万象喧嚣的背后,在一切语言消失之处,隐藏着世界的秘密。世界无边无际,有声的世界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只听见语言不会倾听沉默的人是被声音堵住了耳朵的聋子。( ),如同纪伯伦所说,他们“听见了寂静的唱诗班唱着世纪的歌,吟咏着空间的诗,解释着永恒的秘密”。一个听懂了千古历史和万有存在的沉默的话语的人,他自己一定也是更懂得怎样说话的。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侃侃而谈 大张旗鼓 不堪入目 先声夺人 B. 侃侃而谈 兴师动众 俗不可耐 先发制人 C. 夸夸其谈 兴师动众 不堪入目 先发制人 D. 夸夸其谈 大张旗鼓 俗不可耐 先声夺人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靠着以传播媒介的起哄为手段,平庸诗人发出摘冠诺贝尔的豪言 B. 靠着传播媒介的起哄,平庸诗人发誓摘冠诺贝尔的豪言 C. 靠着传播媒介的起哄,平庸诗人发出摘冠诺贝尔的豪言 D. 靠着以传播媒介的起哄为手段,平庸诗人发誓摘冠诺贝尔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懂得沉默的价值的人却有一双善于倾听沉默的耳朵 B. 懂得沉默的价值的人虽然有一双耳朵善于倾听沉默 C. 有一双善于倾听沉默的耳朵的人却懂得沉默的价值 D. 有一双耳朵,善于倾听沉默,这种人懂得沉默的价值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中国建筑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称之为中国建筑的“文法”。无论具体的实物怎样千变万化,(1)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2) ,能有多样性的表现,这种“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3) ,而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与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21. 下面是某机构对一工业园区15个工厂的年轻打工者业余时间支配情况的调查统计,请你就此写两条结论,并针对工厂的年轻打工者业余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5分) 年轻打工者业余时间支配情况调查统计表(男500人,女500人) 当今年轻打工者业余生活的现状: 内容 年轻男打工者 比例(%) 年轻女打工者 比例(%) 泡网吧 391 78.2 301 60.2 手机聊天 311 62.2 397 79.4 谈恋爱 179 35.8 171 34.2 锻炼身体 58 11.6 47 9.4 进修学习 32 6.4 37 7.4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材料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间,“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淹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名字”:秦始皇、刘邦、唐太宗,荆轲、烛之武、蔺相如、廉颇、樊哙、苏武、孔子、庄子、司马迁、梁启超、苏轼、辛弃疾等。这些名字“在历史的天空闪烁”,人间有“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以上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散发着的“英雄气”有许多依然有现实意义。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呢?请从以上人物中选取两三个来解读。 要求:选好人物,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 12月月考答案 1.B 2.A 3.D 4.答案 B 【解析】 A项,这不能表现乡下民风的淳朴。C项,“说明小茴是个不喜热闹、性格孤僻的女孩”分析错误,从下文她招待照相师可以看出她是个热情待人的女孩,她不愿照相是因为她自卑。D项,“照相师说她是他拍到的最好看的女孩”是出于对她的鼓励呵护,希望她自信。 5.答案 ①认真敬业。知道拍摄人像对被拍摄者的作用,丝毫不马虎。②真诚友善。主动给小茴和她母亲照相,还邀请小茴将来带着男朋友到自家照相馆免费合影。③体贴用心。他洞察到小茴不肯照相可能是因为脸上的疤痕,就借一朵月季花为小茴圆满照相;为了不让小茴自卑,“撒谎”说妻子有残疾,而最后又感觉愧对妻子。(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全给5分)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可以结合人物的职业,从人物描写和人物相关事件去分析概括。第四段人物描写“他调着焦距,变换着姿势,寻找最佳角度,捕捉人们最自然最生动的表情。他知道快门按下的瞬间,美与梦想将定格为永恒。无论是出于艺术的考虑,还是出于生意的原因,他都不敢马虎一点儿。当他将冲洗出来的照片交到人们手上时,人们会左右端详,如果再夸赞几句,他就觉得极有成就”,体现出照相师的专业水平高,敬业,对照相艺术一丝不苟;从①发现小茴的疤痕;②给小茴搭配月季,认真巧妙地拍照;③对小茴“说谎”,鼓励她等等,都能概括出照相师是一个观察仔细、善解人意、富有爱心的人。 6.答案 ①结构上,点面结合,层次分明,前面从面上表现照相师和村里人的关系,后面从点上表现照相师和村里人的关系。②写法上,衬托突出,引起关注,用村里人喜欢照相反衬出小茴不喜欢照相的反常。③形象上,从不同侧面表现主人公形象,使人物形象丰满,前面侧重塑造照相师光鲜敬业的形象,后面侧重塑造照相师真诚友善的形象。(每答对一点给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结构安排的好处,此类题目一般宜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作答,先点明作用,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表达效果。内容主要结合文本回答,结构主要从所处的位置入手,前面的段落主要有引出下文或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还要看句段在文中的位置,因为位置不同,作用不同,答法也不同。 7.B(A项“疾病预防层面”错,支持率最低的是“改变肤色,提高智商”等增强项目。C项没有“需要提升公众的认知水平”一说。D项“公众期待差异不大” 错,图表显示了不同人群对该技术运用的不同期待。) 8.D (D项“终止演化”错误原文“拉开它的DNA和演化命运之间的差距”是指人类操控了自然演化的进程,并非指不再演化。) 9.①前景:预防、治疗疾病,延缓衰老,强化智慧和想象力等,甚至操控本身演化进程,由此发展或凌驾于其他生物之上的物种。(3分) ②问题:带来不可知的社会后果;不知觉地改变了人性。(3分) 二、文言文阅读 10.B (“子不尝事”缺少宾语,语意不完整,故其后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何以”即“以何”,意为"为什么”,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项。故选B。) 11.B(B项,“如”在古语里有“到……去”的意思;文中“如厕”是“到厕所去”的意思,并不包含“解手”之意。) 12.D (D项,“赵襄子感于他的大义,满足他的要求后才将其处死”说法错误。由最后一段的“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遂伏剑自杀”可知,豫让是自杀而亡。) 13.略 【参考译文】 豫让,是晋国人,以前曾经侍奉范氏和中行氏,没什么名声。他离开那里去服侍智伯,智伯非常尊重宠爱他。等到智伯攻打赵襄子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灭了智伯,消灭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国土。赵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豫让潜逃到山中,说:“哎呀!好男儿可以为了解自己的人去死,好女子应该为使自己高兴的人梳妆打扮。现在智伯了解我,我一定替他报仇而献出生命,来报答智伯,那么我就是死了,魂魄也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 于是更名改姓,伪装成服刑的人,潜入赵襄子宫中刷厕所,身上藏着匕首,想要用它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心中有所动,抓起来询问刷厕所的刑人,却是豫让,衣服里面还带着利刃,豫让说:“我要替智伯报仇!”侍卫要杀掉他。赵襄子说:“他是个有情义的人,我谨慎小心地回避他就是了。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最后把他放了,让他离开。 过了一段时间,豫让又把漆涂在身上,长成了癩疮,吞炭使声音变得嘶哑,使自己的形体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就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路上遇见他的朋友,他的朋友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回答说:“是我。”朋友为他流着眼泪说:“凭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赵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亲近宠爱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 难道不是很容易的吗?何苦自己摧残身体,丑化形貌,想要用这样的办法达到向赵襄子报仇的目的,不是更困难吗!”豫让说:“既然已经委身侍奉人家,却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况且我所做之事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我选择这样做的原因,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 豫让离去后,过了不久,赵襄子要外出,豫让潜藏在他必定经过的挢下。赵襄子来到桥上,马受惊,赵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派人去查问,果然是豫让。于是赵襄子就指责他说:“您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委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也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对待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赵襄子喟然长叹,流着泪说:“哎呀,豫先生!您为智伯报仇,已算成名了,而我宽恕您,也足够了。您该为自己做个打算,我不能再放过您了!”命令士兵围住他。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埋没别人的美名,而忠臣有为美名去死的道义。以前您宽恕了我,普天下没有谁不称道您的贤明。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这祥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祥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我不敢指望您答应我的要求,我还是冒昧地说出我的心意! ”于是赵襄子非常赞赏他的义气,就派使臣拿着自己的衣裳给了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剌它,说我可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于是用剑自杀。自杀那天,赵国有志之士听到这个消息,都为他哭泣。 14. B.解析:B项,“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在“千嶂抱”着的竹林里的深窈秀美。 15:(1)对住处和周围景物觉得舒心美好,表现了对恬淡闲适生活的喜爱(对山间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 (2)将鸟鸣当作朝鸡,午睡醒来而不愿起床,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自嘲; (3)猛然觉得朋友们年老,表现了对韶华逝去的感慨无奈。 16.(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17.D 18.C 19.A 20. (1) 它们都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 (2) 但同时也有极大的灵活性 ; (3)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每点2分) 21.(1)大多数年轻打工者的业余生活主要是泡网吧和手机聊天;但男性更喜欢泡网吧,女性更喜欢手机聊天;(2分) (2)年轻打工者对锻炼身体和进修学习都重视不够。(2分) 建议:年轻打工者应加强身体锻炼和进修学习,减少泡网吧和手机聊天的时间。(1分) 22.材料中的这些人物来源于课本,他们的事迹和品质是学生熟悉的。当然,学生可以跳出课本的限制,对人物有更深入的解读,但是一定要符合历史的真实。正因为如此,这次作文的立意是很丰富的。关于的“英雄气”参考解读:胸怀天下、志存高远,敢为人先、革故鼎新,坚定忠贞、坚守信仰,果敢无畏、大公无私,激浊扬清、舍生取义等。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其用意就是通过对材料中的历史人物品质精神的解读考查学生对“英雄气”的理解,并且这种“英雄气”跨越时空,依然“有现实意义”。因此在行文过程中,不能单纯地解读人物,而是要挖掘不同人物精神品质的内在关联,并且呈现出“英雄气”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精选例文: 胸怀祖国 爱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胸怀祖国自有一股英雄气。 读屈原的名辞《离骚》后,有人写下这样的诗句: 你埋下了一坛老酒/酒坛上的红纸/沉沉地写着黑字/——魂/每当到了汩罗江悲凄的那一天/那酒坛里就溢出芦叶的清香/回荡起亘古不变的激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几千年了/喝过这坛酒的人/都醉成了龙的脊梁…… 是什么使诗人心潮澎湃?是《离骚》的字字泣泪,是屈原的拳拳赤心,是涌动的爱国情,是炽热的报国心。 爱国——一种神圣、深厚、热烈的情感,它藏于内心深处,居于所有情感之上。它是一条纽带,一个号令,一个民族挺立的信念,一个国家强盛的基石。它与生命同在,一旦触动它的密码,它便如潮水般汹涌而出,气势磅礴。悠悠五千年,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践约对它的承诺;纵横九万里,无数中华儿女用奋斗诠释对它的忠诚。爱国—— 一种超越时间空间,最纯洁、最敏锐、最强烈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屹立不倒的精魂。 一个真正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爱国的人。一个人,没有脊梁骨,便不能直立行走;一个人,不属于他的祖国,便不属于人类。 是的,胸怀祖国! 荒凉的北海,羊群咩咩地叫着,不远处坐着一位手持汉节的人,从黑发到白头,用半生的心血续写着丹青。南方,皇帝一代又一代,然而,谁也不记得,遥远的北海上,立着一座汉朝不倒的丰碑。 汉节上的漆一层层褪去,老人的眼里却始终燃着一丝火光。匈奴的可汗惧怕:"怎么还有这么固执的人?"他更无法理解,这半生的重量承起的竟是中华民族永世的骄傲! 在生命的天平上,有人只念个人的荣辱得失,但是更有人胸怀天下,把国家的繁荣太平,民族的坚贞气节放在心上。恰恰是这些人,托起生命的天平,紧握永恒的绳索,在生命与永恒的拔河中,探到永恒的答案。 不能忘记,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慷慨凛然,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矢志不移,霍去病“不灭匈奴不为家”的激昂豪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英雄气概! 沧桑的岁月已留痕,繁荣的祖国正兴盛。我们是祖国的骄子,是新时代的宠儿。风华正茂的一代啊,怎样用钢筋铁骨支撑起共和国的大厦,怎样迈开走向世界的步伐?同学们,祖国在我们心中,我们就应该为之而付诸努力。努力学习吧,直到我们反躬自问时能问心无愧地说:“祖国在我心中!”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