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20届高二(上)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明起源问题是国际学术界的热点,中华文明起源问题尤为引人瞩目。5月28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发布了十七年来的研究成果,掲示中华文明的起源,对于我们认识中华文明的特质、坚定文化自信、思考中华民族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用丰富的证据和科学的研究揭示出中华文明独立起源的客观事实,使“中华文明西来说”等谬论不攻自破。探源工程以翔实的考古资料证明,早在距今5800多年前,黄河、长江以及西辽河流域已经进入初期文明阶段。这一时期中华先民所创造出的农业技术、陶器、玉器、青铜器、建筑等不仅工艺高超、规模宏大,而且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后来的中华文明与这一时期的文明一脉相承。在独立的基础上兼容并包,是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色。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证明,统一的多民族的现代中国格局,根基深植于遥远的史前时期。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国这片土地上就已形成一个以中原为核心,包括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多元一体格局。不论是苏秉琦的“满天星斗说”,严文明的“重瓣花朵式”,还是张光直的“中国相互作用圈”,韩建业的“早期中国文化圈”,都以大量考古学证据证明,早在新石器时朝,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个文明共同体。从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始,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经济模式的群体之间,就已发生频繁的交流、碰撞和融合。统一的趋势在这一时期就已出现,经过夏商周到春秋战国蔚为大观,最终在秦汉时期实现了实际的统一。从此,统一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正如费孝通先生所指出的,“多元一体”的特征是中华文明具有强大活力、连绵不断的生命力所在。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文化传统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着直接的内在的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华民族稳重内敛、注重传统、爱好和平、重视礼节的民族性格,肇始于中华文明的早期,与当时的生产生活方式密不可分。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独立发明农业的文明之一,农业发展需要定居和长时间的培育技术,精耕细作、春种秋收培养出勤劳节俭的生活态度;农业经济定居的特点使农业民族不需要将领土扩张至不适合农业的区域,爱好和平的民族性格很早就形成了;农业社会注重内部秩序,于是中华先民发明出礼的概念,崇敬祖先、遵守礼制的传统源远流长。总之,中华文明是本土原生的文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深植于中华文明的早期源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丰富成果,刷新并深化了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今天,我们追根溯源,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就是要让历史告诉未来,从中华民族筚路蓝缕、顽强坚韧、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的文明史中汲取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选自2018年5月29日《人民日报》《从文明源头获取复兴力量》,有删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明起源问题是国际学术界的热点,尤为引人瞩目。 B.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攻破了“中华文明西来说”等谬论。 C. 以中原为核心的多元一体格局早在史前时期就已形成。 D. 定居和长时间的培育技术特点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揭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B. 文章采用例证和引证,论证了“统一是中华文明的主流”这一观点。 C. 在展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丰富成果上,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样式。 D. 最后一段明确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河、长江以及西辽河流域出现农业技术、陶器、玉器等,标志着该地域进入初期文明阶段。 B. 张光直提出的“中国相互作用圈”之说,证明了文明共同体是中华文明生命力所在。 C. 中华民族稳重内敛、注重传统的民族性格与当时以农为本的生产生活方式密不可分。 D. 民族性格、文化传统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着内在的关系,就可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原文是“文明起源问题是国际学术界的热点”,而不是“中华文明起源问题”。C项, “史前时期”应为“新石器时期”,范畴变宽。D项“定居和长时间的培育技术”形成的只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中的“勤劳节俭”。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C项,在展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丰富成果上,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样式。应为总分总的结构。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张光直的“中国相互作用圈”证明的是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个文明共同体;而“多元一体”的特征才是“中华文明具有强大活力连绵不断的生命力所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三月惊蛰春始开 雨 辰 当蓄势已久的第一声闪雷划破早春的夜空,悠荡于旷野中的那一降阵季风便日渐和畅起来,薰梅、染柳、催桃,土地变得松软了,冬眠昆虫蠢蠢欲动,“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惊蛰,好似一个万物复苏的动员令,天地之间的浩瀚生机突然勃发,春天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在这个时候,天色如孩童变化无常的脸,或阴阴睛睛,或细雨蒙蒙,水汽的悄然升腾驱散了料峭轻寒,小草为大地铺展了浅浅绿意,一种清新、温润的气息在四周弥漫,让徜徉其中的你,感觉浑身通泰甚至有些许迷醉。在某些地区,春的步履姗姗来迟,然而“冻雷惊笋欲抽芽”,地下的植物已被唤醒。这一切无不表明,“春到人间草木知”。 在江南水乡,“天开地辟转鸿钧”,万千条抽芽的柳枝经微微春风的吹拂,越发轻盈柔美,一片片鲜绿从芦苇丛的枯枝败叶中蹿出来,贴地而长的荠菜、马兰头、艾草、泥胡菜,仿佛一个个玲珑的乡村女孩,争相点缀着千里沃野。 此时,行走于园林绿化带或杂草丛生之地,还得提防害虫的侵袭。在江浙的某些地区,惊蛰到来之际有除虫习俗,人们把随带的扫帚插到田间地头,以示驱除虫害保护庄稼之意;或者在自家墙基、畜栏、厕坑等处撒上石灰末,在果树下洒上石灰水等等。记得少儿时代常听家母念叨:“金(惊)蛰银蛰,人吃狗食。刚出洞的蛇虫百脚是顶顶毒的!你可要当心哪!” 那时候,我们全家居住在一座墙院里,步出后门即是与菜园相连的一个池壤,原本静静的水面,到了惊蛰,就会稀稀落落地响起蛙鸣,轻轻的,听起来像在敲着蒙布的小鼓。深潜水底的鱼儿,偶尔也会浮游上来,一甩尾巴又不见了踪影,耕耘菜园,铁耙翻起的蜂窝状泥块上,能看到好多条蚯蚓像幼鳝一样激烈地蹿跳。公鸡打鸣似乎也不择时间了,冷不丁会拍动双翅啼叫起来,跃跃欲飞。在隐蔽的墙脚边,还可发现蛇不知什么时候蜕下的皮,软不拉耷的一条,孩子们见了惊得大呼小叫。万物跃动争早春的态势正在生动地上演着。 向来靠土地吃饭的农家,诚然不会在这晴雨交替的时光只顾陶醉于人间春色而坐失耕种的良机。在长三角地区,此时已是一派“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之光景了。广播喇叭里播放的全国“两会”新闻,和着犁田机器的轰鸣声、农人《希望的田野上》的小曲声,已经在田地里喧腾起来,到处充满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一派新气象。小麦大多已经拔节,青青油菜即将开花,禾苗茵茵似绿色锦缎,一爿一爿,在艳阳的映射下鲜亮夺目。农谚道,“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得歇”。此时,施肥、培土、适时灌溉对于农作物的长势是十分关键的,而同样不能有丝毫疏忽的还有对秧田防寒措施的落实到位。如能不失时机地把握好这些环节,加之风调雨顺,农家期盼的好收成就不会是梦。 今年惊蛰,虽然还没有百花争艳,没有燕舞莺歌,但它是春天的使者,引领人们去捕捉春的诗意,理解生物的奥秘和“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意义,描绘新时代美丽乡村的蓝图。 (摘编自2018年3月9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薰梅、染柳、催桃”三词化静为动,赋予“旷野中的那一阵阵季风”以人的功力,为展示万物复苏的季节作了很好的铺垫。 B. 作者描写江浙某些地区惊蛰到来之际有除虫习俗,不但表现了初春农家的生活习俗和情趣,还寄寓了远离害虫侵袭的厚望。 C. 作者认为,要想取得好的收成,不失时机地施肥、培土和灌溉是十分关键的,同时,风调雨顺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D. 本文运用饱蘸激情的笔墨,勾勒了一幅生机勃发的早春图画,启示人们抓住春的机遇,描绘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宏伟蓝图。 5. 文标题为“三月惊蛰春始开“,其“春始开”在文中有什么突出表现?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文章在描写春景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4. B 5. ①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都在蠢蠢萌动,拉开了生机勃发的序幕。植物抽芽,动物跃动,表现出争早春的态势。②农家不失时机的开始耕作。到处充满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一派新气象。 6. 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春景。如把春天的天色比作孩童变化无常的脸,把稀稀落落地响起蛙鸣,描写为在敲着蒙布的小鼓。这样写,使行文更加生动形象,增添了艺术感染力。②引用古文俗语。如引用陶渊明的“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描写生机勃发的春景,这样写,增强了文章的审美情趣与厚度。③用声音描写春景。如作者通过广播喇叭的播放声、犁田机器、农人的小曲声描写春景,这样写,不但增强了春天生机的立体感,而且增添了时代气息。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B项,结合文本内容“在江浙的某些地区,惊蛰到来之际有除虫习俗,人们把随带的扫帚插到田间地头,以示驱除虫害保护庄稼之意;或者在自家墙基、畜栏、厕坑等处撒上石灰末,在果树下洒上石灰水等等”分析可知,“寄寓了远离害虫侵袭的厚望”无中生有。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与理解。“春始开”在文中的表现,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薰梅、染柳、催桃,土地变得松软了,冬眠昆虫蠢蠢欲动”,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都在蠢蠢萌动;“万千条抽芽的柳枝经微微春风的吹拂,越发轻盈柔美,一片片鲜绿从芦苇丛的枯枝败叶中蹿出来,贴地而长的荠菜、马兰头、艾草、泥胡菜”,植物抽芽;“铁耙翻起的蜂窝状泥块上,能看到好多条蚯蚓像幼鳝一样激烈地蹿跳……万物跃动争早春的态势正在生动地上演着”,动物跃动;“广播喇叭里播放的全国‘两会’ 新闻,和着犁田机器的轰鸣声、农人《希望的田野上》的小曲声,已经在田地里喧腾起来,到处充满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一派新气象”,农家不失时机的开始耕作,到处充满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一派新气象。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艺术手法分析。找出文章描写春景的内容,明确手法,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点明表达效果。“在这个时候,天色如孩童变化无常的脸,或阴阴晴晴,或细雨蒙蒙”,把春天的天色比作孩童变化无常的脸;“原本静静的水面,到了惊蛰,就会稀稀落落地响起蛙鸣,轻轻的,听起来像在敲着蒙布的小鼓”,把稀稀落落地响起蛙鸣,描写为在敲着蒙布的小鼓,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行文更加生动形象。“农谚道,‘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得歇’”“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引用古文俗语,丰富了文本内容,增强了文章的审美情趣与厚度。用声音描写春景,“广播喇叭里播放的全国‘两会’新闻,和着犁田机器的轰鸣声、农人《希望的田野上》的小曲声,已经在田地里喧腾起来,到处充满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一派新气象”,不但增强了春天生机的立体感,而且增添了时代气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5月16日在天律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就人工智能人才短缺问题发表了看法,他说道:“先说一个坏消息,中国在人工智能人才上极度短缺,几乎没有人才。再说一个好息是,全世界都缺乏。” 马云进一步说道,就人工智能而言,我们没有未来的专家,所有的专家都是昨天的专家。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必须要改革,教育必须要让孩子有创造力,有担当,这是机器做不到的事,“我们国家从教育入手,才有可能赢得未来。” (摘编自《马云:中国没有人工智能人才,所有的专家 都是昨天的专家》,2018年5月16日澎湃新闻) 材料二: 今天,由商务印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商汤科技、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慕课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人工智能教育研讨会暨《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教材发布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院士等出席发布会,共同见证了这一中国AI教育领域的里程碑事件。 现场,由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商汤科技,上海知名高中优秀教师共同编著的全球第一本人工智能教材《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正式发布,华东师大二附中,上海交通大学附中、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海市市西中学等全国40所学校成为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基地校”。 国内中等教育体系首次引入AI教材,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国正式迈入基础教育阶段。由此人工智能这一当今最前沿的高新技术将走出“象牙塔”,成为每一个在校高中生都可以掌握的基本技能。 (摘编自唐小丽《普及AI教育首部〈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教材发布》,2018年4月28日人民网) 材料三: 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国内的一项共识。今年初,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和哈佛大学伯克曼·克莱因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了AI伦理研究计划,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高阶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摘编自人民时评《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2017年8月23日《人民日报》) 7.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有人工智能目前仍没有超出人类已界定的“智能”概念的水平,它们在现在甚至将来一段时间都属于人类工具。 B. 韩少功认为人机关系中人对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人类有价值观,这个观点与材料一中马云说人“有担当”的看法有相似性。 C. 智能社会将面临诸多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为了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需要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 D. 专家建议人工智能安装记录机器决定与行为的“道德黑匣子”,表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必将有如人一样的道德意识和行为。 8.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部《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教材的发布,是我国AI教育领域的里程碑事件,目的在于普及AI教育,把AI纳入我国的新高考。 B. 作家韩少功认为人类不能因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怀疑自身,应深刻地探索人类自身存在的本质,坚信只有人类的存在才有意义和价值。 C. 马云认为人工智能人才短缺是世界性问题,我国应通过改革教育来解决。目前我国已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尝试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D. 我国对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的规划,美国大学的AI伦理研究计划,微软等巨头AI伦理委员会的设立,都表明人工智能风险完全可控。 9. 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目前发展AI智能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答案】7. D 8. C 9. (1)问题一:人工智能人才短缺。建议:改革教育。从基础教育开始进行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加快人才培养与储备的步伐。 (2)问题二:人工智能中人机关系未理清。建议:建立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加强对人工智能的安全评估和风险防控。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对材料三”“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D项,“表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必将有如人一样的道德意识和行为”错误,这一结论于原文无据。材料三第二段只是说“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 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但并不能就此说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必将有如人一样的道德意识和行为。故选D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目的在于普及AI教育,把AI纳入我国的新高考”错误,原文无“把AI纳入我国的新高考”的信息。B项,“坚信只有人类的存在才有意义和价值”错误,文中说的是“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并没有并未否定其他物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D项,“都表明人工智能风险完全可控”错误,从文中来看,所举事例意在表明人类因意识到人工智能发展的风险而做防范准备,不能得出“风险完全可控”的结论。故选C项。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目前发展AI智能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这就要求考生先要圈出目前发展AI智能遇到的问题,然后就此给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如材料一中说“中国在人工智能人才上极度缺乏,几乎没有人才。再说一个好消息是,全世界都缺乏”,这是存在的问题,“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必须要改革”“我们国家从教育入手,才有可能赢得未来”,这是解决的建议;材料三中“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面对高阶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考生可以根据这些概括作答。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 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申屠致远字大用,其先汴人。金末从其父义徒居东平之寿张。致远肄业府学,与李谦、孟祺等齐名。世祖南征,荐为经略司知事,军中机务,多所谋画。 师还,至随州,所俘男女,致远悉纵之。至元十年,御史台辟为掾,不就。宋平,焦友直、杨居宽宣慰两浙,举为都事,首言:“宋图籍宜上之朝;江南学田,当仍以赡学。”行省从之。临安改为杭州,迁总管府推官。宋附马杨镇从子玠节,家富于赀,守藏吏姚溶窃其银,惧事觉,诬玠节阴与宋广、益二王通,有司榜笞,诬服,狱具。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致远察其情,执渊穷诘,罪之。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改寿昌府判官。时寇盗窃发,加之造征日本战船,远近骚然,致远设施有方,众赖以安。 二十年,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江淮行省宣使郄显、李兼诉平章忙兀台不法,有诏勿问,仍以显等付忙兀台鞫之,系于狱,必抵以死。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为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桑哥当国,治书侍御史陈天祥使至湖广,劾平章,桑哥摘其疏中语,诬以不道,奏遣使往讯之,天祥就逮。时行台遣御史按部湖广,咸惮之,莫敢往,致远慨然请行。比至,累章极论之。桑哥方促定天祥罪,会致远章上,桑哥气沮。转运使卢世荣榷茶牟利,致远并劾之。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致远清修苦节,耻事权贵,聚书万卷,名曰墨庄。家无余产,教诸子如师友。 (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七》,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B. 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C. 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D. 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田,指古代朝廷或地方政府拨给学校的公田,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经济支柱。 B. 从子,这一称谓始见于《后汉书》,唐宋时开始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意同于“侄”。 C. 教授,指古时设置在中央学府主管学务的官员,是讲解经义、掌管学校课试的文职官。 D. 榷茶,指政府对茶叶所实施的课税、管制等措施,是我国唐以后的一种茶叶专卖制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申屠致远备受重用,为政有方。元世祖南征时,军中的机要事务,大多由他谋划;担任寿昌府判官时,他布置得法,民众得以安定。 B. 申屠致远明察秋毫,断案公正。任杭州总管府推官时,为屈打成招的杨玠节平反昭雪,使诬陷彭宏有谋反之心的金渊受到应有的惩罚。 C. 申屠致远为人正直,不惧权贵。忙兀台要置弹劾他不守法纪的郄显等人于死地,致远不惧怕威胁,解开他们的刑具,让他们到军中立功赎罪。 D. 申屠致远为人勇敢,敢于斗争。陈天祥被捕后,大家都不敢前往湖广巡视,致远慨然请行,和桑哥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2)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 【答案】10. B 11. C 12. D 13. (1)申屠致远审议此案,得知实情,姚溶服罪,杨玠节用财物作为酬谢,申屠致远生气地拒绝了他。 (2)属县中逮捕了十七个谋反的人,申屠致远审问他们,原来是因强盗兴起,他们拿兵器自卫,实际不是谋反的人,都获得了释放。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根据句意,句中“涉海远征”是前句的谓语,后面断开,排除CD;比较AB两项,“考”的宾语是“其殿最”不要断开,“量”和后面的“地远近”相搭配。故选B项。原文表达: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C句中“指古时设置在中央学府主管学务的官员”错误,“教授”指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故选C。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进行面对面的斗争”错。申屠致远是屡次上奏章极力为陈天祥争论,并没有“面对面的斗争”。故选D。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谳:审议;服辜:服罪,“辜”罪;以:介词,用;贿:财物;绝:拒绝。第二句得分点:械:逮捕;盖:原来;因:因为;以:拿、用;兵:武器;实:实际上;释:释放;“反者十七人”定语后置句,翻译为“十七个谋反的人”。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申屠致远,字大用,他的祖先是汴梁人。金朝末年跟随他的父亲申屠义迁居东平的寿张。致远在府学进修学业,和李谦、孟祺等人齐名。世祖南征,(申屠致远)被推荐担任经略司知事,军中的机要事务,大多由他谋划。 军队返回,到达随州,所俘获的男女,申屠致远全部释放了他们。至元十年,御史台征召他担任掾吏,(申屠致远)没有赴任。南宋被平定后,焦友直、杨居宽任两浙宣慰使,推荐他做都事,(申屠致远)首先建议:“宋朝的图书文集应上缴朝廷;江南的学田,应仍旧用来供应学校。”行省听从了他的建议。临安改为杭州,(申屠致远)升任总管府推官。宋朝驸马杨镇的侄子杨玠节,家中很有钱。看守钱财的小吏姚溶偷了他的银子,怕事情被发觉,就诬陷杨玠节暗中和宋朝的广、益二王勾结,官吏拷打,杨玠节无辜服罪,案子已定。申屠致远审议此案,得知实情,姚溶服罪,杨玠节拿财物作酬谢,申屠致远生气地拒绝了他。 杭州有个叫金渊的人,想假冒籍贯作儒生,儒学教授彭宏不同意,金渊诬陷彭宏作诗有反叛之心。申屠致远察知其中实情,拘捕金渊极力审问,判了他的罪。属县中逮捕了十七个谋反的人,(申屠致远)审问他们,原来是因强盗兴起,他们拿兵器自卫,实际不是谋反的人,都获得了释放。改任寿昌府判官。当时敌寇盗贼暗中兴起,加上建造攻打日本的战船,远近民众骚动,申屠致远布置得法,百姓赖以安定下来。 至元二十年,(申屠致远)拜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江淮行省宣使郄显、李兼告平章忙兀台不守法,皇上下诏不让追问,并把郄显等人交给忙兀台审讯,(郄显等人)被关在狱中,(忙兀台)一定要置他们于死地。申屠致远知道他们的冤情,要放了他们,忙兀台以权势逼迫他,申屠致远不为所动,亲自解开郄显等人的囚具,让他们充军赎罪。桑哥当权时,治书侍御吏陈天祥被派到湖广,弹劾平章,桑哥摘录他奏疏中的话,诬陷他大逆不道,奏请派使者前往审讯他,陈天祥被捕。当时行台要派御吏到湖广巡查属部,大家都怕桑哥,没有人敢去,申屠致远慷慨激昂地请求前往。等到了后,屡次上奏章极力争论。桑哥正催促定陈天祥的罪,恰逢申屠致远的奏章呈上,桑哥气焰受阻。转运使卢世荣征收茶税牟取暴利,申屠致远弹劾他。他又说不能跨海远征日本,白白消耗国力;选拔人才以南北为限,苦乐不均,应考核他们的优劣,考虑地区的远近,定为制度,这样选拔人才就能公平而官场弊端也能革除。申屠致远清心修持,坚守名节,以侍奉权贵为耻,藏书万卷,取名墨庄。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教育孩子如同师友一般。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小题 卜算子 蒋春霖 燕子不曾来,小院阴阴雨,一角阑干聚落花,此是春归处。 弹泪别东风,把酒浇飞絮,化了浮萍也是愁,莫向天涯去。 注:①蒋春霖:清代词人,一生落拓,②浮萍:传说柳絮入水化为浮萍,③莫:不要。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写燕子不来、阴雨锁院的凄迷景象,寄寓了词人失落、惆怅、无可奈何的情感。 B. “一角”两句写风把落花吹拢到阑干的一角,这落花所聚之处也便成了春天的归宿。 C. 上片借小院、阴雨、落花、燕子等意象描绘暮春画面,为下片四句直抒胸臆做铺垫。 D. 全词感情基调抑郁悲凉、婉约深致,与写情愁别绪及个人际遇的宋婉约词风格相近。 15. 词的最后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词人慨叹柳絮即使化为浮萍,也仍然不免漂泊,表达了对柳絮命运的悲悯惆怅之意:词人借物自喻,抒发了漂泊落拓、难以掌握自身命运的痛苦无奈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下片四句直抒胸臆”分析错误,还是借景抒情,借“东风、酒、飞絮、浮萍”抒发了漂泊落拓、难以掌握自身命运的痛苦无奈之情。故选C。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句的内容解说。答题时先解释诗句“化了浮萍也是愁,莫向天涯去”,“即使化为浮萍,也仍然不免漂泊”,然后抓住“浮萍”和自己的联系,结合诗歌注释“一生落拓”,即可分析“抒发了漂泊落拓、难以掌握自身命运的痛苦无奈之情”。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示,虽然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乐趣,但他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坚持修身洁行,崇尚美好的道德情操。 (2)杜牧写《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说,如果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_______________”,又怎么会灭亡呢?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____________”,以美女衬英雄;再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曹军惨败来突出周瑜英气勃发的形象。 【答案】 (1). ①民生各有所乐兮 (2). 余独好修以为常 (3). ②则足以拒秦 (4).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5). ③小乔初嫁了 (6). 樯橹灰飞烟灭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樯橹”“初”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凭阑观潮起,逐浪扬风帆。黄海之滨,浮山湾畔。( );海纳百川,见证着开放包容的广阔襟怀。 应约而至, 。一架架飞机降落在青岛机场,上合组织领导人齐聚岛城,共商合作发展大计。齐鲁大地、孔孟之乡,人文气息扑面而来。和而不同、世界大同,是“和合”思想的时代思辨,是中国理念同“上海精神”的 ;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会场内的亭台楼阁元素、地方特色的节目表演……一个个细节更凸显出中华文化底蕴。而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日益折射出的东方大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诚挚友好的仪态、沉稳大气的姿态、从容自信的心态。9日晚,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宴会厅在灯光的映照下 ,犹如海浪中的风帆,蓄势待发;背景墙上的巨幅工笔画《花开盛世》 ,恰若辉煌锦绣,尽显雍容华贵;宴会厅内,灯火通明,各方嘉宾静静聆听习近平主席的讲话。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8.6.12,有改动)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折射出的东方大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诚挚友好的仪态、沉稳大气的姿态、从容自信的心态。 B. 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日益折射出的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东方大国诚挚友好的姿态、沉稳大气的心态、从容自信的仪态。 C. 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日益折射出了东方大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诚挚友好的心态、沉稳大气的姿态、从容自信的仪态。 D. 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折射出了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东方大国诚挚友好的姿态、沉稳大气的仪态、从容自信的心态。 18. 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下列在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风送千帆,奔涌着合作共赢的澎湃力量 B. 心存一处,演绎着美美与共的大同世界 C. 乐奏万方,响彻在寥廓丰饶的齐鲁大地 D. 文承一脉,彰显着融通相生的文明之邦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风云变幻 肝胆相照 巧夺天工 赏心悦目 B. 风云变幻 相得益彰 美轮美奂 叹为观止 C. 风云际会 相得益彰 美轮美奂 赏心悦目 D. 风云际会 肝胆相照 巧夺天工 叹为观止 【答案】17. D 18. A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能力。将病句放入文段中,强调的是分析病句的语境意识。首先应判定病句是一个单句,首先采取压缩的方式,提炼句子的主干,发现这个句子缺少谓语,应该把“折射出的”改为“折射出了”;语序不当,不是“日益折射出”,而是“日益走向”;搭配不当诚挚友好是姿态,沉稳大气是仪态,从容自信是心态。所以综合看来,D项正确。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根据前后文,从形式上看,B项,“美美与共”与“开放包容”结构不对称;C项,“乐奏万方”是动补短语,和“海纳百川”的主谓结构不对称;D项,“文明之邦”与“广阔胸襟”不对称。从内容上看,C、D两项的内容不太符合会议的宗旨。所以A项正确。 【19题详解】 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本题可运用排除法。风云际会:比喻有才华、有作为的人在难得的好时机聚合。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根据后文“上合组织领导人齐聚岛城,共商合作发展大计”,第一个空应填“风云际会”,这样就排除A、B两项。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肝胆相照:比喻真心诚意、以真心相见、互相坦诚交往共事,不能形容精神和理念。根据前文的“是‘和合’思想的时代思辨,是中国理念同‘上海精神’”,断定此处选用成语“相得益彰”。所以排除A、D两项。巧夺天工:专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美轮美奂: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或装饰华美。根据语境这里强调的不是技艺,而是富丽堂皇。所以排除A、D两项。叹为观止:指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赏心悦目:指因看到美好的情景而心情欢畅。但是“叹为观止”在使用时如果句子主语是观赏的对象(人或事物),要在“叹为观止”的前面加上“令人”“使人”“让人”。所以排除B、D两项。所以C项正确。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下面一则文稿中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招聘启事 本校因发展需要,特面向全国各地招聘中学思维训练、阅读写作、英语、美术、书法全职教师五名。要求: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及相关学科教师资格证书,有2年以上学校或培训机构教学经验者优先。年薪15~20万元左右(特别优秀者可网开一面),另加保险及其他福利。有兴趣的可将个人材料发送至163163.com,并保证材料真实有效;否则取消应聘资格,一切后果由本人承担。欢迎致电垂询,联系电话:34567890。 智慈教育培训学校 2018年6月28日 【答案】①“五名”改为“各(共)五名” ②“15~20万元左右”改为“15~20万元” ③“网开一面”改为“面议” ④“有兴趣的”改为“有意者” ⑤“致电”改为“来电”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查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五名”有歧义,可以改为“各五名”或“共五名”;“年薪15-20万左右”语义重复,“15-20万”就是约数,去掉“左右”;“网开一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不合语境;“有兴趣的”,是口语,此处应该用书面语“有意者”;“致电”,给别人发电报或打电话,应该改为“来电”。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为迎接第34个教师节,某校策划了“感谢师恩”庆祝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答案】本次“感谢师恩”庆祝活动计划由各年级、团委和校工会等部门同时展开。各年级利用黑板报营造氛围并赠送礼物给老师,团委开展征文活动和寻找“最美老师”的活动,校工会则对先进教师进行奖励以及慰问退休老师。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图标的表头和所问问题,此题根据题干可知是“‘感谢师恩‘庆祝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注意字数的要求。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抢”字几乎随处可见:抢时间、抢机会、抢险、抢救、抢答、抢位置、抢生源、抢票……“抢”字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折射出某种心态,蕴含着人生道理。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是谁按下国人的快进键? 中国人抢时间,“红灯要闯的,排队要插的,东西要速食的,拍照要立得的,甚至结婚也要闪的。”这大概是现代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可我却瞧得心悸。 私以为,国人抢得了时间,却失去了生活。 在交通路口,绿灯未亮,便有若干市民施展“闪电跑法”穿越车流,冒着生命的危险,这样,值吗? 在快餐店里,柜台之前,便有无数都市白领焦急等待着“垃圾食品”,以牺牲健康为代价,这样,值吗? 在世博会里,各个展馆前,便有游客争先恐后抱着志愿者手里的免费门票,不顾形象甚至大打出手,这样,值吗? 不值!当然不值! 这样的“抢”,这得到了实际的好处与利益吗?也许,闯一时红灯,工资就不会被扣;吃一时快餐,工作就会提早完成;抢一时门票,出行就少了开销。但是,更大的弊端还在后头。以生命为代价,个人的安全得不到保障,更甚者,交通会受到阻碍,车流不畅,交警奔波……这不正是为了小我利益而伤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吗?以健康为代价,也许短期内还看不出弊端,一旦量变成质变,到时候,不仅家人担忧,自己懊悔,也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损失,这不正是因为贪小利而失去了大多数人长远的利益啊!抢一时门票,更不用说,不仅影响市容市貌,更会贬低中国形象,造成无数恶果。 所以,抢一时快捷便利,失去的只有更多。 不禁想起了作为高三学子的自己。站在十八岁的门口,人生的列车却突然加速,仿佛被人按下了快进键一般,失控的往前跑,周遭的风景还来不及欣赏便擦肩而过。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抢”呢? 晨曦微露时,早起不为日出,只为了早些迈进教室的大门;暮色四合时,奔跑不为逐风,只为抢先在教室中中觅得座位;月明星稀时,早睡不为美梦,只为明日的新的奋斗。 有多长时间不曾听风吟,观雨落,不曾赏花开,品云舒,不曾驻足品味那开放在清新泥土中月季的芳香;不曾只因川端康成的“临晨四点,海棠花未眠”而感动过了? 是时候停下“抢”了!将“快进键”按回原处吧。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题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主要围绕“抢”字展开,立意时要抓住“‘抢’字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折射出某种心态,蕴含着人生道理”这句关键句作为立意的参考。 思路点拨:可以从关键词句的角度切入——关键词“抢”。 从材料和工具书的意义来讲,主要指“抢夺、争夺”(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争夺过来),“抢先、先行一步,积极主动去争”,如抢时间,抢机会,抢着干活;抢救、抢险等等。从人生意义的角度理解,抢可以理解为一种不健康的心态,是个人(民族)素养上的一种缺陷,是一种时代焦虑。“抢”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不甘示弱、奋勇争先的精神;而这种“抢”的态度和精神也是时代的召唤“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所以可从正面立论,谈“抢”的积极意义;反面立论,分析“抢”的弊端;辩证分析,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阐述。 (一)肯定积极意义的“抢”。 1、工作学习,做善事抢先一步,为他人、为社会多作奉献。 2、时不我待,机不可失抢在别人前头,抢在时间前头,才能先于别人见到曙光。 3、抢是速度的迅捷,抢是能力的显现,抢是力量的表达。 4、“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抢赢得发展机遇,赢得成功 …… (二)否定消极意义的病态的抢。 1、世界自有其规律,抢得来一时,抢不来一世。踏踏实实、本本分分才是正道、 2、现代社会是有制度、有秩序的,抢不是现代文明中应有的素质。 3、幸福是抢不来的,幸福是瓜熟蒂落,幸福是水到渠成 …… (三)可以从为什么“抢”的角度切入。 (1)人的本性:1、自然之理。抢是自然界亘古不变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本法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在生命孕育的最初,数以亿计的精子冲向卵子的时候,只有抢占了第一位的精子才有机会被赋予生命。2、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人的一生,在“抢”与“让”的交替中渡过。 (2)民族性格:1、争强好胜。在乎社会比较,胜王败寇。宁当鸡头,不当凤尾。要当第一,要当人上人。2、急躁,忙碌,赶时间甘当最着急最不耐烦的地球人。3、不顾规则的陋习。4、跟风起哄的文化陋习,热衷于听风便是雨,缺乏理性。 (3)个人心理:1、自我实现需要渴求众人瞩目、赞赏的焦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2、盲目的羊群效应心理。3、自私心理。4、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5、破窗效应。你抢我抢大家抢,丝毫不觉得羞愧,丧失道德底线。 (4)社会环境:1、资源有限,而社会分配又不公,“抢”意味着获得更多的资源和特权。从“抢”中获得实惠。2、政府职能缺失。民众对政府公信力信心不足,对社会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3、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无助感。蒜涨,姜涨,绿豆涨,白醋涨,,导致民众的恐慌。加上重复、单调、复杂、呆板、逼仄、拖延、消耗、超出理解范围、失控和不公平等经常性的情境,使中国人急不可耐,想通过“抢”时间,抢先机,抢机遇改变现状。4、国民内心充满恐惧。 (5)历史原因:中国长时间落后、挨打,好不容易赢得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机会,格外珍惜,“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变成了全民族的心声。 (四)辩证思维:1、“抢”是一种进取精神,“不抢”是一种豁达胸襟;2、“抢”让人欢喜,让人忧,“抢”给人类带来痛苦,带来悲惨,带来困惑,,也带来竞抢,带来进步,带来兴奋……“抢”无法回避,“抢”既让人感到窘迫、窒息,又激励人抢先恐后,不断奋斗。3、抢,不一定是勇敢,那也可能是一种莽撞;不抢,并非代表懦弱、胆怯,相反地,不抢,是一种策略,只有真正的勇者才敢于放弃。不抢,也是一种智慧。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坦然面对人生的蜗角虚名;不抢,更是一种风度,无论官场、商场,或是情场,它都是人性豁达的体现。 对题意的理解,要求相对集中,不可泛泛而谈,内容不应该分散可补充“抢”的内容,如“抢时间”等,这样理解,内容就比较明确、集中了。如果只抓住一个“抢”字展开联想,文章的内容就有可能太多、太散,因而立意就显得分散而不够集中、明确。文体选择上,记叙性文体(记叙文、叙事性散文)和议论性文体(议论文、议论性散文)都符合题意的要求。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