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赤峰二中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文科) 一、选择题 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 ①在科学的基础上坚持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 ②以整个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为研究对象 ③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④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③④:之所以“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③④符合题意。 ①:“在科学的基础上坚持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题意无关,①不符合题意。 ②:“以整个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为研究对象”与题意无关,②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马克思主义哲学: (1)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而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 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2.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正确的是( ) ①对物质概念的理解是相同的 ②都认为物质是本源的,意识是派生 ③都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④都对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三者都属于唯物主义,都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②符合题意。 ④:三者都属于唯物主义,对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④符合题意。 ①:三者对物质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是正确的,①说法错误。 ③: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③说法有误。 故本题选C。 【点睛】唯物主义: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3.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名著《论法的精神》中,根据“旅行家们的记述”,推断亚洲没有温带,只有炎热与严寒,并据此进一步指出,“由于中国的气候,人们自然地倾向于奴隶性的服从”。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①孟德斯鸠通过他人记述了解中国气候,是不可取的 ②孟德斯鸠依据他人记述推断中国气候,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③孟德斯鸠认为气候因素决定人的性格,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④孟德斯鸠认为气候因素决定人的性格,具有唯心主义倾向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种,一是直接从实践中获得,二是从书本或其他间接途径获得,孟德斯鸠通过他人记述了解中国气候是获得认识的途径之一,是可取的,①说法有误。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而孟德斯鸠把他人的记述当作教条,以此推断中国气候,是从主观出发的表现,不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②说法有误。 ③:形而上学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孟德斯鸠片面地认为人的性格由气候因素决定,是形而上学的表现,③正确。 ④: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孟德斯鸠认为气候因素决定人的性格,虽然带有片面性,但是他认识到外在客观条件对人的性格的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④正确。 故本题选D。 【点睛】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4.2020年1月,中国专家潜心研究的宿主蛋白调控流感病毒复制周期机制取得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完善了新型冠状病毒与宿主蛋白形成的相互作用网络,深化了对流感病毒复制周期的理解,为研制新的新型冠状病毒毒药物提供了潜在靶点。这体现了: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④真理在认识中不断超越自身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中国专家潜心研究的宿主蛋白调控病毒复制周期机制深化了对新型冠状病毒复制周期的理解,反映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①项符合题意。 ③:这项研究为研制新的新型冠状病毒药物提供了潜在靶点,这体现了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即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③项符合题意。 ②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讲的是认识上升的问题,真理在认识中不断超越自身讲的也是认识上升的问题,而题干中所涉及的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④项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选择题解题方法 方法1:条件排除法,设问一般要求说明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得出题干中的结论,或者要得出题干中的结论,需要题肢中的哪些条件。考生要注意排除以必要条件代替充要条件、表述太绝对、不符合或夸大事实的题肢。 方法2:概念判断法,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直接确定符合题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题肢。 方法3:直选法,直接根据设问的指向,找出与题干中的关键词、中心词意思最贴近的题肢,或者找出与教材相关知识表述最接近的题肢。 方法4:排除法,排除错误题肢,排除与材料不符的题肢,排除与题干同义反复的题肢,排除因果颠倒的题肢。 5.“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这是汪国真散文集经典名句。下列选项与这句话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B.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C.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 D.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意思是心情好的时候,看什么都是好的,心情不好的时候,看什么都不好,强调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描述的人的心情:迎着浩荡春风得意地纵马奔驰,好像一日之内赏遍京城名花,也强调了意识的能动作用,A 正确;“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强调了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着的,谁也不能逆历史潮流而行,B不符合题意;“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强调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C不符合题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强调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主体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不同,D不符合题意。故选A。 6.新发突发传染病始终是全球安全的重大威胁。浙江大学李兰娟院士领衔的项目团队取得了发现新病原等六项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创建了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的“中国模式”和“中国技术”,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为“国际典范”。这表明( ) A. 按规律办事,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B. 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C. 认识规律,必须以利用规律为基础 D. 通过科学实验,就能推动认识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B:浙江大学李兰娟院士领衔的项目团队取得了发现新病原等六项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创建了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的“中国模式”和“中国技术”,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为“国际典范”。这表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B符合题意。 A:材料强调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不体现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A与题意不符。 C:认识规律,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而不是以利用规律为基础,C错误。 D:通过科学实验,能够推动认识的发展。而不是就能推动认识的发展,D说法过于绝对。 故本题选B。 【点睛】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因此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7.2019年10月21日,英国《自然》杂志描述了一种新型多功能基因组编辑技术,能够增加可执行基因组编辑的类型。这项技术可以避免DNA双链断裂,原则上可以修正于89%的已知与疾病相关的人类遗传变异体。研究人员指出,该技术是一种新型 基因组编辑方法,因此还需要开展进- 步的研究来理解其效果,增强其功能。这说明( ) ①人类认识是无限的.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②揭示自然规律是研发新技术的根本目的 ③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 ④此技术能使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③:这项技术可以避免DNA双链断裂,原则上可以修正89%的已知与疾病相关的人类遗传变异体。研究人员指出,该技术是一种新型基因组编辑方法,因此还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来理解其效果,增强其功能。这说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人类认识是无限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①③符合题意。 ②:服务于社会实践是研发新技术的根本目的,②说法错误。 ④:技术不具备直接现实性,本身并不能使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认识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原理内容:(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人们对其本质的认识同样需要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4)(方法论要求:)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8.2019年1月,《北京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式对外发布。城市副中心的核心带动作用,既意味着与拓展区共同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又要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辐射带动廊坊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这表明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要( ) A. 立足北京市,发挥对周边的辐射作用 B. 改变京津冀间固有的联系,创造新联系 C. 根据人为事物的联系建立自在事物的联系 D. 坚持综合思维方式,做到“一盘棋”谋划 【答案】D 【解析】 【详解】AD:与拓展区共同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辐射带动廊坊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说明了整体的重要性,D符合题意,立足北京市,发挥对周边的辐射作用强调部分的作用,A不符合题意。 B: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要不是要改变二者之间的联系,而是要运用系统优化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故B排除。 C: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C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材料型选择题的答题方法: 1、题型特点:题干的内容,多是选取现实政治生活或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事例,要求学生思考并正确回答材料中所包含的基础知识,或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和评价,指出材料中所蕴含的基本原理。 2、解题方法:解答这类题目时,应首先读懂题干中材料的意思,特别是抓准材料中的中心词或关键词,以准确把握题干的主旨。然后,再逐一对题肢排查,将观点错误的题肢舍去。在排误后对观点正确的选项加以比较,选出最符合题干主旨的那一项。 9.被英国的《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于2019年9月25日正式投运!考虑到北京的气候条件,所以机场跑道采用“三纵一横”的全向型跑道构型。经过监测发现,大兴国际机场区域有95%以上的天气处于风力5米每秒以下,这种天气对于飞机的影响比较小。因此便可以利用侧风不大的天气条件,飞机由西向东起飞,快速直接向南飞行,从而大大节省了空中飞行时间。大兴机场跑道设计体现了 ①联系是具体的,要善于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 ②人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 ③善于根据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消除客观条件的制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考虑到北京的气候条件,所以机场跑道采用‘三纵一横’的全向型跑道构型”,从而节省了空中飞行时间,是设计者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了事物的联系和规律,①③正确。 ②:联系是客观的,不能人为创造联系,根据“自身需要”表述错误,②表述错误。 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克服不利条件的制约,但不能消除这种制约,④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B。 中新网2020年3月5日电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进入3月,暖湿气流活跃,南方阴雨持续在线。气温方面,全国大部地区气温逐渐回升,但是很快,在7-9日将有一股冷空气影响我国大部的地区。气温普遍下降6~10℃,局地降温超12℃,并伴有4~6级偏北风。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0. 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 ) 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 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①④ 11. 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10. A 11. D 【解析】 本题以气象预报科学技术发展为背景材料,考查规律、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真理的特征的知识。 【10题详解】 ①:题中“人们能够做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说明了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①符合题意。 ③:题中强调了“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做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这说明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③符合题意。 ②:运动是绝对的,②说法有误。 ④:“完全掌握”说法错误,④排除。 故本题选A。 【11题详解】 ③:“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误差难以避免说明真理是有条件的,③符合题意。 ④:材料表明,由于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使得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因此,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④符合题意。 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人的认识是可能成为真理的,①说法有误。 ②:真理与谬误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②说法有误。 故本题选D。 12.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今年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深刻认识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改进脱贫攻坚工作。一鼓作气、乘势而上,保持攻坚态势、强化攻坚责任,坚持不懈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确保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全面完成。这表明是( ) ①要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它规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交替决定事物的性质 ③既要看到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次要方面 ④既要侧重于抓主要矛盾,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今年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体现了要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它规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①符合题意。 ③: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深刻认识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改进脱贫攻坚工作。这体现了既要看到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次要方面。③符合题意。 ②:事物的性质主要的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交替决定事物的性质”说法错误。②说法有误。 ④:“成绩”“困难”这是脱贫攻坚工作的两个方面,并非主次矛盾,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3.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后,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积极向他国援助医疗防护物资。疫情不分国界,如果疫情在全世界持续暴发,最终也会影响中国。此时,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上述材料表明( )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体 ②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本质的、必然的 ③部分区别于整体,整体的状况不一定影响部分 ④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疫情不分国界,如果疫情在全世界持续暴发,最终也会影响中国。中国积极向他国援助医疗防护物资,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这表明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体;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发展,符合题意。①④符合题意。 ②:事物之间的联系有本质的、现象的、必然的和偶然的,②说法有误。 ③:整体的状况会影响部分,③说法有误。 故本题选B。 14.5G是一个大标准体系,其中包括许多当前技术的演进,这些技术可以完全向4G技术兼容,也需要一部分相对革命的技术,二者相辅相成,从而实现无缝升级,顺利向2020年及更长的未来过渡。可见( ) ①在与传统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才能实现科技的创新 ②在批判性思维的指导下可以实现对既有理论的突破 ③科技创新要不断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 ④以革命批判精神否定过去的观念,才能实现科技创新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③:5G包括许多当前技术的演进,这些技术可以完全向4G技术兼容,也需要一部分相对革命的技术,二者相辅相成,从而实现无缝升级。可见科技创新要不断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在批判性思维的指导下可以实现对既有理论的突破,②③符合题意。 ①:5G可以完全向4G技术兼容,在4G技术的基础上创新突破,而不是与传统的完全的对立,①属于形而上学否定观,错误。 ④:革命批判精神并不是完全否定过去的观念,而是不断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而实现创新,④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唯心主义分为两种,①主观唯心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东西,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如王阳明“心外无物”、贝莱克“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如朱熹“理生万物”“理主动静”、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15.“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李煜的这首《长相思·一重山》描写了一个思妇在秋日里苦忆离人、急盼归来然而最终没有盼来的心绪。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对这首小诗理解正确的是: ①枫叶与思妇的思念心绪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②花开花残表明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③“一帘风月闲”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④作者采取以景衬情的写作手法表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排中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必然联系”说法错误;枫叶与思妇的思念心绪之间不一定是必然联系,①说法错误。 ②:花开花残表明自在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说法错误。 ③④:这首《长相思一重山》描写了一个思妇在秋日里苦忆离人、急盼归来,然而最终没有盼来的怨恨心绪。从唯物证法的角度看“一帘风月闲”表明事物联系是有条件的,作者以景衬情表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多样性: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內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16.漫画主要告诉我们要 ①恰当地利用客观条件,做到“尽力而为” ②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做到“破釜沉舟” ③把握矛盾的同一性,做到“既破又立” ④看到道路的曲折性,做到“勇往直前”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③:漫画“斩断自己的退路,才能更好地赢得出路”主要告诉我们要把握矛盾的同一性,做到“既破又立”,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做到“破釜沉舟”,促使矛盾双方的转化,②③符合题意。 ①:材料强调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浪费钱啊,不体现恰当地利用客观条件,做到“尽力而为”,①与题意不符。 ④:漫画告诉我们要相信前途光明,做到“勇往直前”,而看到道路的曲折性,④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点睛】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即既要看看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的关系;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既要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向积极方向转变。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17.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虽然面临电池续航力不足、充电难等问题,但在国家日益重视环境保护、相关政策鼓励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仍将是未来汽车产业重点发展的方向。对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的认识启示我们 ①要坚持矛盾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要抓住复杂事物中的主要矛盾 ③要把握好矛盾的主要方面④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材料所述没有涉及“要坚持矛盾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不符合题意。 ②:材料所述没有涉及“要抓住复杂事物中的主要矛盾”,②不符合题意。 ③④:新能源汽车虽然面临诸多问题,但在国家日益重视环境保护、相关政策鼓励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仍将是未来汽车产业重点发展的方向,说明要把握好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在事物內部居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②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 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18.2020年3月16日 ,中国人民银行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对达到考核标准的银行定向降准0.5至1个百分点,此次定向降准共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旨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对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体现了货币政策的创新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 ②根源于实践的社会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起促进作用 ③银企间既对立又统一,有利于推动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④坚持了与时俱进,有利于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③④:中国人民银行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旨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说明银企间既对立又统一,银行定向释放长期资金,有利于推动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体现了中国人民银行坚持与时俱进,能够根据经济形势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③④符合题意。 ①:货币政策创新的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而不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①说法错误。 ②:根源于实践的社会意识不等于都是正确意识,只有正确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才能起到促进作用,②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19.2020年3月,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指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斗争有两条战线,一条是疫情防控第一线,另一条就是科研和物资生产,两条战线要相互配合、并肩作战。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这一论述体现的方法论是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抓住主要矛盾,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 ③个性寓于共性之中④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可以顺利解决问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材料分析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特殊矛盾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要求,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符合题意。 ②:“关键要靠科技”体现了集中精力主要矛盾、抓重点、抓关键的要求,②正确。 ③:共性个性寓于之中,③错误。 ④: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可以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和发展的方向,④表述不准确。 故本题选A。 【点睛】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外延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 内涵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 作用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 方法论 主要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 关键词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 外延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 20.“史上最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于2019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法是对疫苗管理进行的专门立法,是为了加强疫苗管理,保证疫苗质量和供应,规范预防接种,保障公众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而制定的。该法的制定 ①是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 ②表明对公众健康的真理性认识是社会进步的前提 ③表明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④是调整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③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是对疫苗管理进行的专门立法,是为了加强疫苗管理,保证疫苗质量和供应,规范预防接种,保障公众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而制定的。该法的制定是调整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表明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③④符合题意。 ①:对法律制度的调整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①与题意不符。 ②:社会进步需要的前提条件很多,但认识并不能作为社会进步的前提,②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1.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从唯物史观看,加强劳动教育是因为( ) ①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 ②劳动者是一切物质精神财富创造的源泉 ③劳动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 ④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从唯物史观看,加强劳动教育是因为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劳动教育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①④符合题意。 ②:劳动者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切物质精神财富创造的源泉,②错误。 ③: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③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体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2.为了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于2020年1月1日 实施新版《国家土地管理法》。该法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材料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有 ①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②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 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③:新版《国家土地管理法》的实施反映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①③符合题意。 ②:土地的所有权问题属于经济关系,是生产关系而不是上层建筑。②与题意不符。 ④:“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不属于唯物史观知识,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23.在二O二O年新年贺词中,国家主席习近平谈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方阵,云南贡山独龙族群众福建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王杰班”全体战.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塑造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气质绘就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 ) ①个人对社会的精神贡献比物质贡献的社会影响和作用更大 ②站在人民的立场,在价值选择基础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③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人是价值的创造者、享受者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决定力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③④: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新中国70年来取得成就的总结中,谈到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塑造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气质,绘就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决定力量。阅兵方阵、下党乡的乡亲、“王杰班”全体战士等,他们用行动证明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人是价值的创造者、享受者,③④符合题意。 ①: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贡献,无论是物质贡献还是精神贡献,都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标准,不能说精神贡献比物质贡献的社会影响和作用更大,①说法错误。 ②:价值判断决定价值选择,应在价值判断基础上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②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人既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的客体。作为价值的客体,人的价值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作为价值的主体,人的价值则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得到应有的报酬和认可。人是价值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是价值的主体和价值的客体的统一,因此,人的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两个方面,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辨证统一。 24.疫情面前,广大医务工作者“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不眠不休,连续工作”,勇敢冲锋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最前线,让无数人泪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医务工作者的无私义举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 ②医务工作者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③医务工作者弘扬奉献、友爱、互助精神,彰显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④医务工作者用实际行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而不是医务工作者的无私义举。故①项表述错误。 ②:疫情面前,广大医务工作者不计报酬,连续工作,勇敢冲锋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最前线,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勇于奉献,这说明医务工作者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故②项正确。 ③:广大医务工作者不计报酬,连续工作,勇敢冲锋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最前线,这说明医务工作者弘扬奉献、友爱、互助精神,彰显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③项正确。 ④:医务工作者用实际行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而不是提供智力支持。故④项错误。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 有人从钱学森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 【答案】①答案示例一: 该观点具有合理性。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教学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是不同的。用先进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落后教学观念的教学,往往使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当然,学生的成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学观念不是唯一的因素。 ②答案示例二 该观点存在片面性。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导作用的发挥是需要条件的。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为现实,教学观念如果不转化为教学实践,就不能发挥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观念如果不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力等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成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把教学观念视为影响学生成长的唯一因素。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钱学森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哲学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意识的作用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知识限定明确,意识的反作用,题目类型观点评析类。此类题目,不能绝对的肯定,也不能绝对的否定,而要肯定其合理之处,并针对不合理之处,加以补充和完善。 首先,解读设问,题中观点看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即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然后,分析其不合理之处,题中观点夸大了意识的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的作用发挥需要条件,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现实;最后结合题中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关系,组织语言进行分析。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把握中国发展的时和势的合理性——论“中国信心从哪里来”。我们坚信,尽管形势发生变化,中国发展的“时”依然总体有利。虽面临诸多挑战,但发展的前景十分光明,牢牢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定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我们坚信,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中国发展的“势”不可阻挡。这是厚积薄发的发展之势,经过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的深厚积累和不懈探索,我国经济有足底气应对风险挑战;这是合作共赢的开放之势,中国坚定不移向世界打开大门、与各国深化合作,顺应时代潮流,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的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中坚持了那些哲学道理。 【答案】①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对中国形势的判断,即看到了中国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也看到了发展的“时”走势,且总体有利。 ②坚持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对中国发展趋势的判断既看到了中国发展的势不可阻挡,又看到了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 ③坚持了事物的发展是量变质变的统一。看到了中国发展的底气源自厚积薄发。 ④坚持了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放在中国与世界的有机联系中判断中国的形式。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论“中国信心从哪里来”为背景材料,考查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 可结合材料,从坚持了联系的观点、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量变质变的统一等方面,分析说明材料对中国形势的判断,把中国放在与世界的有机联系中,既看到了中国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也看到了发展的“时”走势且总体有利。既看到了中国发展的势不可阻挡,又看到了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说明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相关道理。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中坚持了那些哲学道理。 从材料可以看出,对中国形势的判断,一定要放在中国与世界的有机联系中判断中国的形式。既看到了中国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也看到了发展的“时”走势且总体有利。既看到了中国发展的势不可阻挡,看到了中国发展的底气源自厚积薄发,又看到了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 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的知识,从坚持了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坚持了事物的发展是量变质变的统一等方面,分析说明材料中坚持了那些哲学道理。 【点睛】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途径): (1)(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方法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2)(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方法论)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材料一: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海内外华人以纪念大会、音乐会、影展、学术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组织了各种纪念活动。孙中山先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旗帜鲜明反对一切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言论和行为,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纪念活动凝聚着强大正能量,不断扩大孙中山思想在全世界的影响,激发社会各界力量振兴中华,共同实现中国梦。 材料二: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当前,社会上有一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的人打着“揭秘历史”“还原真相”的幌子,以行翻案历史、颠覆历史、虚无历史之实;如为慈禧太后翻案,贬低辛亥革命,抹黑孙中山等革命先驱,攻击他们“说大话”“冒险家”“盲动主义”“没有治国能力”等。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中国历史上的革命领袖、民族英雄和先烈先贤,否定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成就,最终是要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1)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继承学习孙中山思想品德的依据 (2)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言论加以批驳。 (3)某校高二(1)班将召开学习孙中山精神的班会。请为班会拟定两条备选的主题。(两条,每条8-15个字) 【答案】(1)①人们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开展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活动,继承学习孙中山先生的崇高思想和品德,有利于人们形成热爱祖国、心怀天下、追求真理、坚韧不拨的价值判断,指导人们作出正确价值选择。 ②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应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孙中山先生以天下为己任,心系民众,具有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继承学习孙中山先生的崇高思想和品德,有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我们要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作出的贡献,不能被否认和歪曲,继承和学习孙中山先生的崇高思想和品德,有利于我们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和危害。 (2)①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反映,认识受主客体条件的制约。人们的立场、观点等不同,我国历史复杂多样,人们对革命领袖、民族英雄和先烈先贤,对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对我国所到得的伟大成就有不同的看法。 ②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成就,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不符合客观实事。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准。实践证明,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历史的观点是错误的,孙中山等革命领袖对中华民族作出的突出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伟大成就不容否认。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历史虚无主义所持的历史观,最终要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应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 (3)①缅怀革命先驱弘扬中山精神; ②弘扬中山精神,实现中国梦。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孙中山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哲学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详解】(1 )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设问范围是“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设问是“说明继承学习孙中山思想品德的依据”,其次分析该设问,联系材料根据课本知识整合答案。具体可结合材料“孙中山先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旗帜鲜明反对一切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言论和行为,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不断扩大孙中山思想在全世界的影响,激发社会各界力量振兴中华,共同实现中国梦”、“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中国历史上的革命领袖、民族英雄和先烈先贤,否定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成就,最终是要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从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应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我们要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的角度回答即可。 (2)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设问范围是“认识论”,设问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言论加以批驳”,其次分析该设问,联系材料根据课本知识整合答案。具体可从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反映,认识受主客体条件的制约;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角度回答即可。 (3)本题具有开放性。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设问是“某校高二(1)班将召开学习孙中山精神的班会。请为班会拟定两条备选的主题”,其次分析该设问,把握主旨和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回答即可。 【点睛】收敛性试题主要特点是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要求很具体,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具体到一个知识模块。但也有个别试题,会涉及知识的迁移和借用,这就需要学活、用活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解题思路:读取设问时要把握三点:知识范围(注意答案有时看似超出范围要求,这里有个知识的渗透和借用问题)、待分析的事件、答题角度。收敛性试题的主要思路是:以所要求的知识范围为依据,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有理有据地组织答案;如果所要求的原理用完后仍有重要信息没有分析,就要考虑知识的迁移和借用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