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 ①孔子和孟子一为至圣,一为亚圣: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二者可谓形影相吊,相得益彰。 ②面对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强大的自制力,即使在各式各样的诱惑面前,也要不扶自直,而决不能随波逐流。 ③中国大型工程建设近年来异军突起,在高铁铺设、桥梁建设、船舶建造等方面全面开花,中国有望在美国、欧洲等高端市场连续获得订单。 ④伊朗总统鲁哈尼宣布,在国际力量的联合打击下,在中东兴风作浪的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已经被剿灭。 ⑤“光盘行动”开展五年来,倡导厉行节约,反对一饭千金式的铺张浪费,得到从中央到民众的广泛支持。 ⑥《奋斗》以真实的画面,展示出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中国企业家的创业史与奋斗史,可谓力透纸背。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③④⑥ D. ①②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成语的运用要靠平时多积累。熟记其意义和用法。另外还要注意适用范围和对象是否准确,感情色彩是否得当,与语境是否矛盾或重复,是否有语法错误等,切忌望文生义,并注意一词多义现象。本题要求选出“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①形影相吊: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十分孤独。此句是形容孔子和孟子的思想相得益彰,不合语境。②不扶自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根据“需要强大的自制力,即使在各式各样的诱惑面前”可知不是好的环境,不合语境。③异军突起:比喻一支新力量突然出现。异军:与众不同的军队。符合语境。④兴风作浪:比喻制造事端,煽动别人起来捣乱。符合语境。⑤一饭千金: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用于此句属于望文生义。⑥ 力透纸背:形容书法遒劲有力,或形容文章深刻有力。符合语境。故选D。 【点睛】 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每一件青铜器如果说都铭记着一段尘封的历史,那么青铜器修复工作便是将这些破碎的记忆重新拼补起来。 B. 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是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织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动车组列车;其标准时速可达350公里每小时,于2017年6月26日在京沪高铁双向首发。 C. 《厉害了,我的国》首次以纪录片的形式将“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发展和成就,以及“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论述呈现在银幕上,深受观众喜爱。 D.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提议对中国制造的价值约500亿美元的产品加征关税几小时后,中国做出回击,宣布计划对价值30亿美元的美国产水果、猪肉等128种产品中止减让关税。 【答案】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将病句放入文段中,强调的是分析病句的语境意识。先凭语感,然后抓取主干分析语法,并且注意逻辑有无不合理之处。本题A项语序不当,应将“如果说”放在“每一件青铜器”前面。B项成分冗余。删去“每小时”。D项主语易辙。改为在美国总统特朗普提议对中国制造的价值约500亿美元的产品加征关税几小时后。故选C。 【点睛】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 A. 在座的不是董事长,就是总经理,现在请大家出钱出物,为国家尽匹夫之责。 B. 日前丢失支票,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明天我将于百忙中专程前来致谢,请在家等侯。 C. 听说朋友要来访,老王高兴得合不拢嘴并打电话给朋友:“太好了,明天我一定在府上恭候各位光临。” D. “好吧,既然诸位如此客气,那么这件事就由老朽做主了!”——某大学工会讨论高龄退休干部活动方案时,七十五岁高龄的前院长刘伟说。 【答案】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考查“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A项“董事长、总经理”与“匹夫”矛盾,文白相间,语体色彩不协调; B项说自己“将于百忙之中专程前来致谢”不得体;C项“府上”是说对方。故选D。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不仅要看到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看到其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的纽带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古道、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继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之后,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吐蕃、回纥、契丹、党项、蒙古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再看回纥,其与唐朝绢马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汗国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吐谷浑道”“吐蕃道”“回纥道”……丝绸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绵延不断,开遍了民族交流融合之花。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州、县等以加强治理。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中原、江南以及巴蜀的名茶不仅输入西方,也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饮茶逐渐成为北方与西部民族的习俗。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同时,西域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胡葱、胡萝卜、大蒜、菠菜、芫荽、苜蓿,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习胡俗、食胡饼、听胡音成为时尚。在唐朝著名的十部乐中,西域音乐就占五部。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方,西方的乳香、硇砂、玉石、珊瑚、玛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元朝时,中西交通空前畅通,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 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毫无疑问,在这个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联结着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未来,“一带一路”延伸之处必将是人文交流活跃之地,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一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 (节选自2017年3月8日人民网)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是东西方之间的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 B. 古代丝绸之路不仅对沿路各民族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各民族交流融合方面也起到了联结纽带作用。 C. 为了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早起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丝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D. 游牧民族和汉族共同开拓了丝绸之路,无数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许多游牧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因为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B. 控制了草原道的游牧民族,在与中原王朝交易时换回绸绢,除了供本国贵族享用外,还将其大量传输到西方。 C. 汉代开启的丝绸之路在后世并非总是畅通无阻,它既遇到过衰败和阻遏,也曾经经历过再度的繁荣和兴盛。 D. 丝绸之路的开拓以及之后的繁荣,离不开沿途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但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还是中原王朝。 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原王朝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提供食宿,建立州府等加强治理,就是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 B. 丝绸之路促进了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甚至东西方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不局限于物质方面,还有文化。 C. 丝绸之路是民族沟通的渠道与交流的舞台,它使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并进而形成了多元统一体的中华民族。 D. “一带一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延续,它不但描绘出各民族交流融合的画卷,还将架起东西方交流交往的桥梁。 【答案】 4. C 5. B 6. B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本题题干“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项因果关系不成立,因草原古道的开通,促进了交流,但并不一定是为了交流才开通古道。故选C 。 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B项“控制了草原道的游牧民族,在与中原王朝交易时换回绸绢,”表述错误,文中只说回纥是这样。故选B。 6.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中原王朝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提供食宿,建立州府等加强治理,就是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文中还有“还为了‘经营西域’;”C项“它使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并进而形成了多元统一体的中华民族”错。D项“将”错,是“进一步”。原文第一段,“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桥梁”。故选B。 【点睛】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阿弟 黎晗 她第一次来,他在看一份文件,没注意到她。她在窗外探了探头,轻轻地喊了声:“阿弟。”他吓了一跳,抬头看到了一张干瘦而谦卑的脸。他惊得差点从椅子上站起来。 她在窗外站着,摩挲着双手,挺局促的样子。“有没有废纸旧报纸卖,阿弟?” “哦。”他犹豫了片刻,脸上终于放松下来。“有啊,你进来吧。” 她走进来,很快就把那些旧书旧报刊归到了一起。看到她麻利的动作,他想了想,又从书橱上翻出了些旧杂志,轻轻地放在了那堆她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旧报刊上。 “一斤两毛钱,阿弟。我去拿秤子。”她满脸堆笑地说。 “送你,都拿去吧。”他轻声说。 她再进来的时候,手上多了一个拖把。“我帮你拖一下地吧!阿弟你人真好……”她的脸上又有了那份谦卑。 他心里突然烦躁起来。“不要了,你去吧。我要做事情了!”他板着脸说。 “好好好。这个阿弟人真好……”她麻利地把那些旧报刊塞进麻袋,一只手拖着袋子, 另一只手举着拖把出去了。办公室一下子空了下来,他什么事情都做不下去了。 她的声音,她的样子,她的动作,她消瘦的背影,她脸上谦卑的表情,太像他已经去世多年的母亲了……母亲去世的时候,就是她现在这个年纪。她现在的这个样子,就是母亲最后留在他记忆中的样子…… 从这以后,他留了心,别人来收旧报刊,他一概回绝。他把所有的旧报刊都留给了她。屋角的报刊堆得有点高了,偶然问看到,他会在心里突然想起她。 有一回,他到另外一栋楼去开会,看到过道上堆满了旧报刊,他忍不住停下脚步观望了一下。果然是她的收获,她正在帮人家拖地板呢。她突然看到他,抬手捋了捋垂下的发绺,有点害羞地笑了。他也笑着点了点头。刚好旁边有同事看到了,很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迅速收起脸上的笑意,很快走开了。 她对他还是一副唯唯诺诺的表情。“阿弟,你人真好!”她总是这样说。他笑笑,没有接她的话。“阿弟”是这个地方父母对儿子的称呼,也是哥哥姐姐对弟弟的称呼,在更大的范围内,只要是年纪小的男性,都可以这样叫。母亲一直到临终,都是这样叫他的。她的声音太像母亲了。 她渐渐在机关大院混熟了,生意越做越顺。要过年的时候,他看到她购置了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每天都载着满满一大车废品,吃力地骑出机关大院。年前的最后一天,她带了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看到那个男孩,他眼睛一亮,慢慢地走了过去。 她骑在三轮车上,小男孩跟在车后面。“阿弟,你扶住,别让东西掉下来!”她嚷嚷着。他就站在车的后面。小男孩发现了他,不经意地看了他一眼。 小男孩和他小时候一样瘦,但跟他长得一点也不像。他有些失落,却长嘘了一口气。 他要走开时,三轮车突然刹住了。她和她的三轮车被门卫拦住了。 是一个新来的保安,态度非常强硬。她忙不迭地解释着。 “阿弟,我跟你讲,我一直在这里面收东西的……阿弟,我不骗你……” “谁是你阿弟!”保安不耐烦地呵斥她,“你这东西怎么来的?啊,我怎么知道你是买的还是怎么的!” 他看到了那个小男孩眼里藏着的泪光,捕捉到了那泪光中的委屈和愤怒。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这时候她看到了他。“阿弟……”她朝他虚弱地喊了一声。 他毫不犹豫地走了上去。他胸前的工作牌子让那个保安的声音小了下去。 她和她满满的一车废品慢慢地出去了,小男孩跟在后面。 他心里涌出了一种酸楚…… 过了年上班以后,他突然被任命为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局长。过了几天,那个新来的保安唯唯诺诺来找他。 “领导,不好意思,那天……那天我刚来,不知道那个女的是您家亲戚……” “你说什么?”他脸上瞬间布满了怒气。 保安走了之后,他把保卫科科长喊了过来。 从此,她再也没有出现在这个机关大院。 半个月以后,那个保安被炒了。 (选自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朱红与深蓝》,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中“他惊得差点从椅子上站起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他看到收废品的女人时的惊异,为后文写那女人的样子很像他早年过世的母亲做了铺垫。 B. 当收废品的女人带着谦卑的神情说要帮他拖地时,本来态度很好的他“突然烦躁起来”,这可能是因为她让他想起自己的母亲也曾在人前这样谦卑,心里很不是滋味。 C. 那个唯唯诺诺向他道歉的保安被炒,小说结尾这看似赘余的 一笔却深刻揭示了他睚眦必报、公报私仇的狭隘。 D. 小说中插入“‘阿弟’是这个地方父母对儿子的称呼”这句话,与小说开头他听到轻轻一声“阿弟”就“吓了一跳”相照应,使小说的情节发展更入情入理。 8.类似“阿弟你人真好”这样的话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9.文章结尾“从此,她再也没有出现在这个机关大院。 半个月以后,那个保安被炒了。” 这一情节应该是谁造成的?请结合文本阐述你推断的理由。 【答案】 7. C 8. ①表现了她谦卑恭谨的形象.②表现了她对他的由衷感恩之情.③与他后来对她的行为形成对比(恰恰是这个“人真好”的阿弟,仅仅因为别人怀疑收废品的她是他的亲戚而禁止她进机关大院,断绝了她在这里经营了很久的生意),这种对比让他的行为和复杂心理更耐人寻味。④多次出现“阿弟”之一亲切的称呼也暗含了与主题的关系。 9. 观点:应该是“他”吩咐不让她进机关大院的,那个保安也是“他”炒的。 理由:①他只是因为她的样子和声音特别像自己早年过世的母亲而对她怀有亲近感,忍不住关心牵挂她,并不是他真的对一个收废品的女人怀有怎样的深情.②他并不愿意让别人看出自己对这个收废品的女人怀有亲近感,或与她有什么关系,所以当同事很奇怪看着他对她点头微笑的时候,他就“迅速收起脸上的笑意,很快走开了”.③在一个等级观念还很浓厚的环境中,没人理解他作为一个机关干部为何会对一个不相干的下层女人那样亲切和关照,猜测她是他的亲戚,有损他的面子,他采取这种方式显示自己跟她毫无关系是很正常的.④从小说中看,机关单位是不能让外人随便出入的,在大家怀疑她是他的亲戚的情况下,继续让她自由进出大门,会给人利用个人权力为亲戚开绿灯的嫌疑,所以他不得不用这种方式消除嫌疑。 【解析】 7.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C项“深刻揭示了他睚眦必报、公报私仇的狭隘”理解不恰当,保安被辞退的原因可能是他担心保安到处说这个收废品的女人是他的亲戚而有损他的形象,也可能是他恼恨保安这样说让他不得不叫保卫科长禁止她入内,导致他再也见不到她,找不到那种仿佛看到母亲的感觉了。故选C项。 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分析文中语句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要求是“类似‘阿弟你人真好’这样的话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明确了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从文中找出这句话然后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最后根据题目要求分析这句话的作用;文本第七段“她再进来的时候,手上多了一个拖把,‘我帮你拖一下地吧!阿弟你人真好…’她的脸上又有了那份谦卑”和“ ‘好好好,这个阿弟人真好…’她麻利地把那些旧报刊塞进麻袋,一只手拖着袋子,另一只手举着拖把出去了。办公室一下子空了下来,他什么事情都做不下去了”,这句话是他送给她废旧报刊感激之语,表现收废品女人的谦卑恭谨的形象;文章结尾“从此,她再也没有出现在这个机关大院”可以看出与他后来对她的行为形成对比,恰恰是这个“人真好”的阿弟,仅仅因为别人怀疑收废品的她是他的亲戚而禁止她进机关大院,断绝了她在这里经营了很久的生意,耐人寻味;根据以上分析结合题目要求可以回答问题。 9.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阅读的能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答题时首先明确小说的情节结构,其次探究小说情节结构的这样安排是否合理,对于是否合理的回答,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要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本题题干“文章结尾“从此,她再也没有出现在这个机关大院。 半个月以后,那个保安被炒了。” 这一情节应该是谁造成的?请结合文本阐述你推断的理由。”回答本题不能脱离文本作答,况且回答时要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能够自圆其说,符合题目要求。从前文情节中能得出以下理由①他只是因为她的样子和声音特别像自己早年过世的母亲而对她怀有亲近感,忍不住关心牵挂她,并不是他真的对一个收废品的女人怀有怎样的深情;②他并不愿意让别人看出自己对这个收废品的女人怀有亲近感,或与她有什么关系,所以当同事很奇怪看着他对她点头微笑的时候,他就“迅速收起脸上的笑意,很快走开了”;③在一个等级观念还很浓厚的环境中,没人理解他作为一个机关干部为何会对一个不相干的下层女人那样亲切和关照,猜测她是他的亲戚,有损他的面子,他采取这种方式显示自己跟她毫无关系是很正常的;④从小说中看,机关单位是不能让外人随便出入的,在大家怀疑她是他的亲戚的情况下,继续让她自由进出大门,会给人利用个人权力为亲戚开绿灯的嫌疑,所以他不得不用这种方式消除嫌疑。所以可推出应该是他吩咐保卫科科长不让他进的。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小说是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它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小说阅读能力的考查离不开小说的文体特点.它首先要求考生能够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这三个要素,在此基础上能进一步把握小说的主题,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国内外都在不断探索公民无偿献血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我们搜集筛选中外有关无偿献血的189篇文献(英文117篇,中文72篇)进行了分析研究。在研究中,我们采取了文献计量法,以描述性分析为主,比较分析国内外研究无偿献血的意愿、影响因素的方法、结果等。189篇文献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定性访谈、引用数据库资料。英文文献中,利用数据库最多,其次是问卷调查。中文文献中,问卷调查最多,然后是数据库和文献资料。在数据分析上,中外均以构成比为最主要的方法(国内占95.16%,国外占93.07%),其次是卡方分析。另外,还有计算平均值、计算标准差等。国外还有meta分析和模型分析,分别有16篇和10篇,而国内缺乏meta分析。189篇文献中,在研究影响献血意愿的因素上没有差异,以性别、居住地、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因素为主。①性别:中文文献中有47篇做了性别研究,有76.6%的文献得出男性献血多于女性的结论,这与国外文献79.01%的结论相同。②居住地:在所有研究居住地的中文(10篇)和英文(13篇)文献中,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城镇居民的献血意愿高于农村居民。③文化与年龄:研究表明,献血人群结构年轻化,且有受教育程度越高,献血越踊跃的趋势。但是,胡家琪等发现受教育程度与献血意愿无关。④职业:吴海霞等研究得出结论,在实施无偿献血的初期,大中专院校学生、国家工作人员、解放军官兵成为献血的主力军。随着街头流动采血工作的拓展,外来务工人员、私营企业员工、个体经营者已成为最具有潜力的献血群体。国外研究也表明,血液大部分来自于初次献血的学生。 国内外有137篇文献研究了无偿献血的阻碍因素,出现频繁排在前三位的是恐惧、缺乏认知和认为献血不方便,占文献总量的比例分别是82.48%、64.23%和50.36%,见表1。涉及宗教因素的,国外有4篇。仅有国内文献得出了献血环境与服务态度差、认为浪费精力或时间的结论,不利于居民积极献血。 表1 无偿献血的阻碍因素 阻碍因素 中文文献(48) 英文(89) 合计(137) 频次 构成比(%) 频次 构成比(%) 频次 构成比(%) 恐惧(针头、血液、疼痛、感染) 42 87.50 71 79.78 113 82.48 自身条件不允许 18 37.50 24 26.97 42 30.66 缺乏认知 36 75.00 52 58.43 88 64.23 没时间 25 52.08 24 26.97 49 35.77 献血环境与服务态度差 16 33.33 0 0.00 16 11.88 认为献血不方便 39 81.25 30 33.71 69 50.35 家长反对 17 35.42 5 5.62 22 16.06 发生不良反应 8 16.67 20 22.47 28 20.44 未被要求 3 6.25 5 5.62 8 5.84 宗教 0 0.00 4 4.49 4 2.02 认为浪费时间或精力 24 50.00 0 0.00 24 17.52 (摘编自《中外探讨无偿献血意愿影响因素的比较》) 材料二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口献血率达1-3%才能基本满足本国临床用血需求,而2014年中国大陆人口献血率仅为0.9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低献血率的背后,除了国人的认知不足,比如担心影响身体,对献血有恐慌情绪等主观因素外,还有特定的客观原因。 目前中国血站的库存血液全部来自无偿献血,而献血的主要渠道就是街头采血点(献血屋或献血车)。街头流动人口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一座城市的总体采血量。以北京某繁华地段采血点为例,据统计,天气好的时候,每天会有100人左右献血。若碰上雨雪、刮风等恶劣天气,献血人数会骤降一半多。遇到“五一”“十一”等节假日,人流量增加,每天献血人数能达到300人以上。而在寒冷的冬季,街上行人普遍减少之际,以及外地人大量返乡的春节期间,采血点自然也就门可罗雀,这就是所谓的季节性“血荒”。 导致季节性“血荒”的根源,是献血人群的单一。本世纪初,由于大部分地区先后取消了给各单位下达的摊派性献血指标,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献血人数明显减少,使得在校大中专学生成为献血人群的主力,占比上升到50%左右。除学生以外,农民工也是供血的重要群体。过分依赖这两个季节流动性极强的群体,结果就是当学生寒暑假和农民工春节返乡之际,他们求学和务工所在城市就会出现采供血不足的情况。 街头流动献血比例过高,必然造成献血“靠天吃饭”的现状。与流动采血相比,预约献血更有计划性,效率更高,这种方法也广泛被其他国家所使用。而在当下,中国预约献血还处于起步阶段,所占比例尚不足10%。 (摘编自《大范围“血荒”要怪血贩子吗?》,2016年4月27日《点击今日》) 10.下列关于中外文献对无偿献血的相关情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对189篇文献采取了文献计量和描述性分析的研究方法,中外文献均以问卷调查和利用数据库资料为主要研究方法。 B. 国内外文献虽然在数据分析方法上存在差异,但调查结果有很多相同之处,例如:无偿献血的首要阻碍因素都是恐惧。 C. 中外研究无偿献血均侧重于数据分析,国外分析方法比国内多,如国外运用了meta分析和模型分析,而中国在这两方面还是空白。 D. 不管国内还是国外,男性的献血意愿要强于女性,城镇居民献血愿望更强、自觉性更高,在中外无偿献血中,学生都是主要群体。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表1中,凡是主观性阻碍因素,在中文文献中出现的比例均明显髙于外国,说明我国无偿献血事业还存在短板,也意味着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B. 无偿献血的阻碍因素中,中国家长反对的比例远高于外国,说明中国家长明显有溺爱和短视的倾向,纠正中国家长的错误认识很有必要。 C. 大多研究表明,在主要献血人群中献血意愿与年龄成反比,与学历成正比,而在国内恰恰相反,这可能与国内对特定人群的宣传力度不足有关。 D. 材料二中对无偿献血群体变化的原因分析,可以用来印证和解释材料一中中国无偿献血初期“职业”因素的具体影响和变化原因。 12.影响我国无偿献血的原因有那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 10. C 11. C 12. (1)主观原因:对献血缺乏正确的认识,心存顾虑和恐惧。(2)客观原因:采血机构的服务态度差,服务水平低;过于依赖街头流动献血,献血方式单一,预约献血比例过低。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相关材料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C项,“如国外运用了meta分析和模型分析,而中国在这两方面还是空白”说法错误,国内只缺乏meta分析。故选C。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C项,以偏概全,“在国内恰恰相反”不当。故选C项。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相关材料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筛选的要求,如本题“影响我国无偿献血的原因有那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然后分析材料,认真阅读文本,从中分析、概括、筛选答案要点。作答时先筛选,如:材料一第二段“国内外有137篇文献研究了无偿献血的阻碍因素,出现频繁排在前三位的是恐惧、缺乏认知和认为献血不方便”“仅有国内文献得出了献血环境与服务态度差、认为浪费精力或时间的结论,不利于居民积极献血”。材料二第一段“比如担心影响身体,对献血有恐慌情绪等主观因素外,还有特定的客观原因”。材料二第二段“街头流动人口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一座城市的总体采血量”等。然后在筛选的信息中进行整合概括即可。 【点睛】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顾隐君传 〔明〕归有光 隐君讳启明,字时显,世居昆山之七浦塘,今为太仓人。相传晋司空和之后。散居浦之南者,其族分而为三,故世称其地曰三顾村云。隐君有子曰存仁,举嘉靖十一年进士,选调余姚知县。以最,入为礼科给事中。皇太子生,覃恩近侍,封隐君如其官。 隐君为人敦朴,粗率任真,尤不能与俗竞,平生不识官府。会里中有徭役事,隐君为之赋鸿雁之诗,戾止①于吴门。君故生长海上,言语衣服,犹故时海上人也,无纤毫城市媮靡之习,及贵,愈自敛约。就养余姚,以力自随,独夜至官舍,县中人无知者。敕受章服,闭门不交州郡。郡太守行乡饮酒礼,到门迎请,终不一往。每旦,焚香拜阙,一饮一食,必以手加额,曰:“微天子恩,不得此。”居常读书,有所当意,每抉摘向人谈说不休,曰:“不信今人非古人也。”故平生未尝爱财,未尝疑人。 季弟蚤世。先属意隐君子为后,隐君固让其兄子。在余姚,见家人持官物,即槌碎,加诟责焉。虽流离颠沛之际,孜孜以济人为务。有乞贷,分赀予之,知其人必负,业已许之,不变也。或伪指隐君赚人金,隐君曰:“吾不知金,而金实为我。”卒偿之而不自言。州大夫建绰楔②,使人送其直,送者诡曰:“此吾赎金也,而非其罪。”隐君恻然,遽还之。里有某宅某墓地相邻比,有某桥道未修,有某死未殓葬,以告,必得所欲。至其所自奉,布衣蔬食而已。濒海多逋税,置役田以恤其里人。尝曰:“海上吾故乡,吾不能一日亡首丘之志。”故自号海隐居士。时时往庐于墓侧,从兄为游,年老兄弟相乐也。竟自海上得疾以归,而卒。 初,隐君未六十,为教曰:“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因乞兄书之,勒石于墓。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改) 〔注〕①戾止:流传到达。②绰楔:古时表彰孝义的牌坊或木柱。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故平生未尝爱财 爱:吝惜 B. 隐君固让其兄子 让:谦让 C. 置役田以恤其里人 恤:怜恤 D. 勒石于墓 勒:雕刻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 B. 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 C. 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 D. 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顾隐君的祖籍是昆山七浦塘,相传他是晋朝司空和的后代,他因为进士出身的儿子顾存仁在担任地方官时政绩突出,又恰逢皇太子出生之喜而被朝廷封赏做余姚知县。 B. 顾隐君为人忠诚老实且率性天真,生平既不喜欢和世俗之人攀比也不喜欢结交官场权贵人物,不染城中人奢侈习气,即使后来做官发达富贵了也仍恪守海边平民本色。 C. 顾隐君是一个具有浓郁感恩情怀的人,他虽然不曾接受郡太守的乡饮延请,但对给与他官职的天子却始终带着真诚的感激之情,每天除焚香拜阙外还一饮一食常思源。 D. 顾隐君因经常读书而仰慕书中古人的高风亮节,一生仗义疏财且待人胸无城府,自从被人诬指骗钱而无辜赔偿后开始沉默寡言,但每逢乡里人前来求助他仍慷慨解囊。 16.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贵,愈自敛约。就养余姚,以力自随,独夜至官舍,县中人无知者。 (2)有乞贷,分赀予之,知其人必负,业已许之,不变也。 【答案】 13. C 14. A 15. D 16. (1)到了富贵发达时,他更加谨慎节俭。到余姚去接受朝廷奉养(或:到余姚就任县令),他只让力夫跟随自己,独自一人在晚上到官衙里去,县里人都不知道。 (2)遇到有人乞求借钱,他(顾隐君)马上分钱给与,就是知道那人一定会背弃信义,自己已经答应了,也一定不会改变承诺。 【解析】 1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的是词类活用,解答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本题中C项“置役田以恤其里人”的恤应是动词救济的意思。故选C。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解答本题可先理解句意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人安葬是为了掩盖死者形体,安葬一定要遵循简朴原则,看着美有什么用处?我死后安葬不必被禁忌约束,棺材一定要用普通的油杉木材,有一点不是像我说的这样,这就是违抗我的遗命。”,然后观察几个选项用排除法“古人葬以掩形”的“掩形”是一个词不应分开,排除BD项,“不然”是“不这样”的意思,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A项。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D项错在“自从被人诬指骗钱而无辜赔偿后开始沉默寡言”曲解文意。原文信息是无辜替骗钱人赔偿,自己却不向外人说。故选D。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关键点:及,等到;愈,更加;就养,接受朝廷奉养。第二句关键点:乞贷,乞求借钱;赀,钱财;负,背弃信义;许,答应。 【点睛】 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顾隐君名叫启明,字时显,祖上曾居住在昆山的七浦塘,现在他是太仓人,相传他是晋朝司空和的后人。顾隐君有个儿子叫顾存仁,他考取了嘉靖十一年的进士,被选拔外调做余姚知县。因为政绩考核得了第一名,他被调入朝廷做礼科给事中。恰逢皇太子出生,皇上厚待身边臣子,把顾存仁曾做的余姚县令一职封给顾隐君。 顾隐君做人忠厚老实,率性天真,特别不愿意和世俗人攀比。他平生不结交官府里的人。恰逢乡间有徭役事发生,顾隐君因为这件事而创作了《鸿雁》诗,此诗流传到苏州。顾君过去生活在海边,做官后的说话和穿着,仍然像过去的海边人,没有丝毫城市人奢侈习气,到了富贵发达时,他更加谨慎节俭。到余姚去接受朝廷奉养(或:到余姚就任县令),他只让力夫跟随自己,独自一人在晚上到官衙里去,县里人都不知道。敬领官服后,他闭门不结交州郡官员。郡太守举行乡饮宴会时,亲自上门迎接延请他,可他最终没有前去。每天早晨,他焚香朝着京城方向跪拜,每吃一顿饭喝一次酒,一定先把手放到额头上表示感谢,说:“没有天子的恩情,我不能够过这样日子。”家居时经常读书,遇见自己满意的内容,每次他都挑选出来对人说个不停,他常说:“我不相信现在的人不能像古人那样活着。”所以他一生不曾爱惜钱财,不曾怀疑过人。 弟弟早早地去世。他生前着意要顾隐君的儿子过继做后人,可顾隐君坚决地把机会谦让给哥哥的儿子。即使是未做官漂泊谋生的时候,他也一心一意地把帮助别人作为重要的事。遇到有人乞求借钱,他马上分钱给与,就是知道那人一定会背弃信义,自己已经答应了,也一定不会改变承诺。有人曾冤枉说顾隐君骗人钱,顾隐君说:“我不知道什么钱,可这钱被骗的事确实因我担保而起。”他最终无辜地替骗钱人偿还了钱而自己却不向外人说明。州大夫要为余姚县孝义的人建牌坊(或:木柱),就派人送拨款给顾隐君,送钱的人撒谎说:“这是我赎罪的钱,可我实际没有那罪啊。”顾隐君听了表现出同情的样子,马上把钱还给那人。大凡乡里有某住宅某墓地因互相邻近需要搬迁却无钱,有某桥梁某道路因无钱而未修整,有某人死了因无钱而未入殓安葬,只要有人前来告诉顾隐君,顾隐君就一定能够满足他的愿望。至于自己的日常奉养,也就是布衣菜饭而已。沿海一带老百姓多有欠税的,于是顾隐君就开辟役田来救济那些乡里的欠税人。他曾说:“海边是我的故乡,我不能有一天丢掉自己根本。”所以他自号海隐居士。他最后因在海边得病而回乡,然后去世。 当初,顾隐君年龄未满六十,教导儿子说:“古人安葬是为了掩盖死者形体,安葬一定要遵循简朴原则,看着美有什么用处?我死后安葬不必被禁忌约束,棺材一定要用普通的油杉木材,有一点不是像我说的这样,这就是违抗我的遗命。”于是就求兄长写下遗命,把它刻在墓旁的石碑上。 评卷人 得分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公安县怀古① 杜 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7.下列对本诗《公安县怀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 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营之旷,城之深。 C. 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D. 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18.同为怀古诗,本诗与《咏怀古迹》(其三)》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7. D 18. 《咏怀古迹》(其三)是诗人对王昭君的缅怀,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死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的怀才不遇。本诗是作者对曾经在公安县建立功业的刘备、吕蒙等人的缅怀,表达对他们能建功立业的人生的羡慕和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的向往。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次写想象之景”有误,应为“眼前时景”。故选D。 18..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诗歌对比鉴赏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是“同为怀古诗,本诗与《咏怀古迹》(其三)》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不同?” 比较杜甫在两首怀古诗中的异同,需要对两首诗有比较准确的把握。从体裁上而言,两首诗都是怀古诗,都是因为诗人来到了名人故地而自然生发的感慨。《咏怀古迹》(其三)是诗人对王昭君的缅怀,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的怀才不遇。本诗是作者对曾经在公安县建立功业的刘备、吕蒙等人的缅怀,表达对他们能建功立业的人生的羡慕和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的向往。 【点睛】 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 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 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 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 情感差别、毛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分析的是思想内容的不同,注意结合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 评卷人 得分 五、情景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 《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 (3)《归去来兮辞》中描写陶渊明归心似箭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 【答案】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鹜”“晦”“蟪蛄”“熹”。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评卷人 得分 六、语言表达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民间偏方一度盛行,其中那些流传甚广的育儿偏方更是具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在千百种的偏方单方中,①________?如果按照临床医学的数据分析怕是百分之几都达不到,更多的所谓“灵验”都是基于人们的口口相传,甚至有可能是以讹传讹。这些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药物偏方和育儿方法,不仅不能治病,②_________。育儿先育己,脑子是个好东西,对所谓偏方单方,③__________,不要听风就是雨,盲目从众,或者抱着不妨一试的心态,有病乱投医,最后坑的是自家孩子。 【答案】①真正灵验的能达到多少 ②可能还会对孩子造成严重伤害 ③先要用自己脑子想一想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结合后面内容分析可知,此处是对千百种的偏方单方的质疑;第②处,结合“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药物偏方和育儿方法”分析可知,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第③处,结合“脑子是个好东西”分析,此处主要讲应该用脑子思考一下。 21.下面是京东机器人智能配送货品工作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 【答案】配送机器人到达目的地后,顾客可以通过点击手机 APP 链接、输入取货验证码和人脸识别这三种方式 取货,顾客收货后,机器人配送任务完成。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化的能力。流程图是用结构式图表,将事物或某些概念连接起来,要求答题者根据这种结构关系,特别是箭头方向所表达的意思,用语言将所示内容表述出来。本题是京东机器人智能配送货品工作流程图,从箭头的指向可知配送机器人到达目的地后,顾客可以通过点击手机APP链接、输入取货验证码和人脸识别这三种方式取货,顾客收货后,机器人配送任务完成。 【点睛】 流程图解题基本方法 : 1、解读时先确定叙述顺序。 2、方框里的词语不能被遗漏。 3、注意箭头走向,不能违背这一顺序。 4、若横线上出现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不能遗漏。 5、适当增补字词以便衔接连贯。 评卷人 得分 七、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北京市文科状元熊轩昂,父母都是外交官,家庭条件优越,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的状元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此言一出,引发网友热议,更有不少人发出“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感慨。就在同一年,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的庞众望成为沧州市理科状元,他的家庭也极为不普通,母亲常年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父亲患有精神分裂症,需要家人照料;全家五口人的生活仅靠年过七旬的爷爷奶奶来维持。庞众望在日记中写到:“既然苦难选择了你,你可以把背影留给苦难,把笑容交给阳光。” 对此你有何感想?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苦心人天不负之寒门贵子 在第二季《超级演说家》节目总决赛中,北大才女刘媛媛震撼人心的演讲《寒门贵子》让我泪流满面。她告诉我们你必须承认困难在生活中是无可避免的,人与人的差异是存在的,但是你不能任由命运来操控你,你是命运的掌舵人——“苦心人天不负”! 她首先提到,网络上一篇帖子叫《寒门再难出贵子》意思是说在当下我们这个社会,寒门的孩子想要出人头地,想要成功比我们父辈的那一代更难了。她却认为:“我们必须要承认这个世界是有一些不平等的,他们有很多优越的条件我们都没有,他们有很多的捷径我们也没有,但是我们不能抱怨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不尽相同的,有些人出生就含着金钥匙,有些人出生连爸妈都没有,人生跟人生是没有可比性的,我们的人生是怎么样完全决定于自己的感受”。然后她讲述了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的故事,告诉大家:我们都要靠自己,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这篇演讲被评为“心的正能量源泉”,许多人看后都感触很深。确实,在现实社会中,总是有许许多多不平等的现象。就像有些人家里“有钱任性”,儿女也跟着挥霍,人人都去献殷勤;但是有些人,家庭生活拮据,衣服不多一件,却处处被别人歧视,说什么“土”“OUT”;那有些父母都没有的孤儿呢?现在就连许多学校里都会出现一种“互相攀比”的状况:班里拥有手机的,会打扮,穿着入时的同学会成为大家关注的中心,反倒是那些成绩优异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却并不被人羡慕,而一些敢于指出他人错误的,和老师提意见的同学竟会被说“装B”、“内奸”?! 家境真的能决定一切吗?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就不能出人头地了吗?其实命运早就给出了答案:不是的。寒门孩子“逆袭”的事例数不胜数。许多名人就是例子,就比如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影视巨星成龙,虽然从小家境贫寒,但仍坚持梦想,最终因为《笑拳怪招》一炮而红。 也许你会说,丘吉尔这样的英国首相,也是从普通人不能进的贵族学院出来的,跟那些家境贫寒的人怎么比得了?而现在在出国留学的大潮下,许多家里有条件的学生都纷纷涌出海外,但那些家里没条件的呢?其实,我们应该悦纳自己的家庭条件,毕竟人与人总是有差异的,抱怨从来解决不了问题。就好像如果你没条件去学刚琴,不是照样可以去了解,去欣赏吗?或者说如果你买不起太贵的颜料,画不了水粉画,那也可以学素描呀,铅笔总会有吧。 我们的未来并不是靠“拼爹”就能水到渠成地迎来好前途的,所以当我们遭遇到失败的时候,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原因都归结到出生上去,更不能去抱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不如别人的父母,因为“家境不好并没有斩断一个人他成功的所有的可能。” 黄河滔滔,历经九曲方能一泻入海。成功的道路一路坎坷,社会的进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明白困难和失败是不能避免的。所以,不要把家境当做失败的借口,在大大小小的困难面前停滞不前。自己的未来靠自己,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且带上它一路执着。因为“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主要讲述了两件事,一是2017年北京市文科状元熊轩昂的观点,他认为现在的状元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从而引发不少人发出“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感慨。一是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的庞众望的事迹,他是2017年沧州市理科状元,他的家庭条件极为艰苦,但他在日记中写到:“既然苦难选择了你,你可以把背影留给苦难,把笑容交给阳光”,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寒门能出贵子”。所以本则作文的写作中心就是围绕“寒门是否再难出贵子”的中心展开。可以以“寒门出贵子”或“寒门难出贵子”为话题,选择一个适当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所思所想。在具体写作时可具体分析为什么,为什么“寒门出贵子”或为什么“寒门难出贵子”。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和工作平台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路径。然而在价值多元化、传播渠道扁平化的今天,不仅“贵子”的意涵有了更为丰富的面向,同时由网络构成的“强大朋友圈”,也时常能为寒门青年走向成功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所以寒门能否出贵子,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个关于“命运”的话题,而是一个关于“奋斗”的故事。 具体写作时要做到:(1)写一个清晰明确有力的观点;(2)作文一定要在开头/段首/段尾/结尾明显摆出你的观点;(3)观点清晰明确;(4)表述注重逻辑;(5)用词注意杜绝绝对化表述。 参考立意:(1)家境并非成功的决定性条件;(2)寒门亦能出贵子;(3)世界永远不会辜负一个坚强、努力的人;(4)寒门“贵子”,贵在奋斗!(5)寒门”怎样出贵子。 【点睛】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方法: 第一步:概括现象(是什么) 第二步:分析现象(为什么) 现象反映了什么,观果思因,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三步:如何解决(怎么办) 第四步:确定立意 切入点要小,选择自己熟悉的或感触较深的,有素材积累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