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5月)月考试题
2017—2019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表1反映了历代官话的变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官话( ) 表1 东周 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后,洛邑的语言就成了东周时期官话的基础 秦汉 汉代官话为“洛语”,洛语承袭了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为“雅言” 魏晋 西晋以“洛语”为官话。衣冠南渡后,“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了金陵雅音(官话) 唐宋 “洛语”发展到了最高峰,达到了一字一音,周边国家皆学习洛阳官话 元 元朝以元大都(北京)的汉语语音为官话,称为“天下通语” 明 历代战乱时期衣冠南渡,使南京话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南京话成为官话 清 元朝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融,并融入满族语音,这样就形成了北京官话 A.实现了全国文字的统一 B.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 C.消除了各地语言的隔阂 D.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 2.前817年,鲁国国君鲁武公和长子括、少子戏,朝见周宣王。周宣王喜爱公子戏,强令鲁武公改立公子戏为鲁国太子,史称“宣王干涉鲁政”。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周王权力仍在但其行为公然破坏周礼 B.鲁公违反了分封义务但遵守了宗法制 C.在戏继位后括会成为鲁国国内的大宗 D.由血缘关系决定的社会等级发生逆转 3.公元前498年,针对鲁国三位国相超越规格的城墙,孔子协助鲁定公实施“堕三都”的行动,最终失败;公元前453年,晋被赵、韩、魏三家成功瓜分。这两个历史事件反映了( ) A.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本质 B.战国时代的到来 C.当时社会转型带来的动荡 D.统一趋势的加强 4.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 ) A.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 B.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 C.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 D.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 5.有学者统计,西汉一代共任用宰相五十六人,其中布农出身者有三十三人,占59%,功臣世家富豪出 - 9 - 身者十五人,占26.7%;外戚出身的七人,占12.5%;宗族出身的一人,占1.8%。这说明( ) A.汉代打破了世卿世禄制 B.选官用人关系到朝代兴亡 C.察举制推动了社会进步 D.布衣出身更适合国家治理 6.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人其器物”。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迫切需要。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 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7.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 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 B.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 C.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 D.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 8.董仲舒曾说“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条,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把天地的典礼),不政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 ) A.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 B.说明等级礼仪的重要性 C.直传儒学的独尊地位 D.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 9.据《汉书》载,海昏侯刘贺不学无术、不尊礼仪、掠取女子,终被霍光所废;近年对刘贺墓考古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有人据此判断,刘贺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据此可知( ) A.出土文物最接近于真实的历史 B.文献记载具有主观性不足为信 C.史料实证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 D.历史叙述相互印证可还原真相 10.《汉书·武帝纪》记载: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材料反映,武帝时期( ) A.地方郡国对察举孝廉不积极 B.孝廉之人往往受到国家重用 C.贤能之士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D.统治者唯才是举,求贤若渴 11.表2为东汉时期某农书的记载。据此可知当时( ) 表2 正月 命女红趣织布 二月 蚕事未起,命缝人浣冬衣,彻夜为袷 - 9 - 三月 清明节,治蚕室。谷雨中,蚕毕生,乃同妇子,以勤其事 六月 命女红织缣缚 八月 凉风戒寒,趣练缣帛,染彩色,擘绵治絮,制新浣故 十月 培筑垣墙……可析麻,趣绩布缕 A.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兴盛 B.政府严格控制手工业发展 C.民间纺织业具有一定规模 D.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稳定 12.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行政权 B.削弱三省权限 C.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 D.加强皇权 13.《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表明唐代( ) 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 B.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 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 D.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 14.《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这表明( ) A.白银成为了普遍流通的货币 B.手工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愈发细密 C.政府加强对金融领域的管控 D.古代货币体系和信用关系发生变革 15.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这反映了唐代( ) A.田制已遭到破坏 B.分配土地严重不均 C.官吏的腐败贪污 D.各地的经济不平衡 16.宋神宗元丰年间对职官制度进行了一次重要改革,三省、六部、诸寺监行政体系职权回归,改变了北宋初年三省职司尽归政事堂,六部诸寺监尽为闲职,官、职、差遣交杂的局面。这一改革有助于( ) A.加强中央集权 B.提高决策效率 C.加强宰相权力 D.规范政务运作 - 9 - 17.表3为宋代各地书院的数量情况表。该表说明当时( ) 表3 四川 湖南 湖北 河北 山西 陕西 河南 江苏 安徽 31 70 17 3 4 1 11 29 20 浙江 江西 贵州 广西 广东 福建 海南 上海 香港 156 224 1 10 39 85 2 4 1 A.江南地区经济文化比较繁荣 B.陆王心学成为主流思想 C.政府选拔官员以南方人为主 D.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 18.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 A.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 B.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 C.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D.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 19.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从中可以得知( ) A.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 B.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 C.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 D.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 20.由下表可以看出,两宋时期( ) 两宋部分市镇商税岁入比较(单位:贯) 地名 全州商 税岁额 市镇商 税岁额 市镇商税所占全州收入% 地名 全州商税岁额 市镇商税岁额 市镇商税所占全州收入% 越州 66,53.776 12082.65 18.18 绍兴府 105314.014 21649.117 20.55 常州 64953.048 10021.155 15.4 常州 110196.49 47679 43.2 润州 39502.962 6309.962 15.97 镇江府 206296 131349 63 A.商业经济型的城镇正在崛起 B.传统经济结构发生质变 C.经济重心完全实现南移 D.商税成为国家主要财源 21.南宋理学家陈亮(1143~1194年)提出了“农商一事”“农商相籍”的思想,认为农业和商业同为社会经济体系的两大支柱,无高低轻重之分;两者不是彼此独立和排斥的,而是互助互利,相互促进的。这一思想反映出( ) A.商人社会地位有明显上升 B.儒家义利观发生了重大变化 - 9 - C.经济发展冲击了农本思想 D.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22.元朝设置行省时,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汉中以及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不将它们划人四川而划入陕西。可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 ) A.传达行政命令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防止地方割据 D.扩大国家的疆域 23.据记载,元代中书省多次要求各地行省“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凡事都请示中书省)”。这反映了元代行省( ) A.内部纷争使行政效率低下 B.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 C.缺乏地方管理上的自决权 D.内部存在着权力制衡机制 24.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据此作者认为( ) A.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D.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25.明代嘉庆、万历之际,大批读书人弃儒就贾,进入商业领域。但早年的教育使其思想和行为方式都深受儒学的影响,这就使其理所当然地成为“儒贾”或“儒商”。由此可知( ) A.重商已成为明清时期的社会共识 B.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儒家思想在当时失去其正统地位 D.明清时期商人的地位远高于儒士 26.中国古代视立太子为国本。明朝神宗时期,先是恭妃生皇长子常洛,后来深受神宗宠爱的贵妃生皇三子常洵,神宗企图立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坚决抵制。历经15年的斗争,终于迫使神宗册立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终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这一结局说明( ) A.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趋向淡化 B.皇帝专制权力受到有效的制约 C.传统礼制对统治秩序意义重大 D.朴素的民主思想已经渗入政治 27.明初,废行省设三司,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不称“行省”。清朝沿袭明制,但布政使司辖区直接通称为“行省”,并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设置固定制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军民事务。布政使成为巡抚属官,专管一省或数个府的民政、财政、田土、户籍、钱粮、官员考核、沟通督抚与各府县。这反映了明清(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 9 -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政治制度不断成熟 D.地方机构办事高效 28.下表是雍正、乾隆年间人均土地占有量统计表,据此可知( )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 年)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 年)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 年) 208095796 3.56 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B.耕地面积逐步较少 C.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D.重农抑商的重要性 29.以下是15世纪至19世纪前半期中国白银购买力变化表 时期 15世纪 16世纪 17世纪 前半期 17世纪 后半期 18世纪 前半期 18世纪 后半期 19世纪 前半期 每公斤白银所能购买的大米(单位:公石) 75.11 46.44 31.07 31.78 27.37 15.92 12.30 表格数据主要反映了( ) A.农耕技术的提高导致粮食价格下降 B.政治局势的变化影响经济发展 C.“海禁”政策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D.中国经济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 30.无论是晋代谢氏的家训,还是明清时《朱子格言》处世治家的劝诫,亦或是曾国藩的“八本”“八字”的训导,都不外乎如修身、敬长、勤俭、戒奢、睦里、重教等行为规范,或忠君爱国、孝悌友爱、团结睦邻、奉公守法等约束。这表明“家训”的主旨是( ) A.强化血缘纽带,维护宗族特权 B.规范家族行为,追求政治平等 C.凝聚家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 D.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 31.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工程达2270处,清代更是多达3234处。此外,遇到灾荒,明清两朝还实行救火赈灾、减免农业税等政策,帮助农民渡过饥荒。由此可见,明清时期( ) A.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备 B.水利工程事业发达 C.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 D.积极贯彻重农政策 32.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盛赞某部明代长篇小说;“作者之于世情,盖诚及洞达,凡所形容,或条畅,或曲折,或刻露而尽相,或幽伏而含讥……同时说部,无以上之。”他所赞誉的作品是( ) A.《金瓶梅》 B.《红楼梦》 C.《三言两拍》 D.《三国演义》 第Ⅱ卷(非选择题,52分) - 9 - 本卷共3小题,第33题22分,第34题15分,第35题15分 ,合计52分。 33.(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论证中世结束于唐代,近世开端于宋代的“唐宋变革论”,最早是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被欧美学者称为“内藤假说”。“唐宋变革”是指中唐至北宋的变革,并非仅指唐宋之际。其核心主张是,从唐到北宋是一个从贵族政治转向君主独裁体制的过程。所谓君主独裁,就是把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上,并通过与之配套的官僚体制来展现这种权力。在内藤看来,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而君主独裁下的社会阶层反而相对平等,也就是平民社会取代了贵族社会。迄今仍有很多历史学者将唐朝的三省制视作较为合理的官僚制度,但内藤将其理解为贵族制度,即体现了贵族力量和君权的妥协,按照皇帝意旨由中书省写下来的诏书,门下省有权审阅、驳议,因此门下省就代表了贵族的意志。 ——摘编自陆扬《唐宋变革论错在哪?》 材料二 由中国学者王瑞来提出的“宋元变革论”,从南宋历元,跟明清、乃至近代的联系来观察历史。其核心主张是,宋元大变革使中国社会开始向近代转型。经济高度发达的江南,最近最直接的基础是南宋和元代。……南宋政府的多次发行的纸币会子已成为社会主要支付手段,在“钱楮并用”的基础上,贵金属称量货币白银也开始跻身于流通领域。特殊的国际政治格局之下,依托江南发达的商品经济,历来的“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在南宋终于彻底转向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宋人们的生活环境,与过去中国的状况相比,具有划时代的变化,靠近了现代的我们。” ——摘编自王瑞来《从近世走向近代——宋元变革论述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史实说明“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并简要评析内藤湖南对唐代三省制的认识。(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时期推动“平民社会”出现的历史原因,并概括南宋以来中国古代出现的“靠近了现代的我们”的主要经济现象。(12分) 34.【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清初为便于统治明代故土,仍沿用明制承宣布政使司,仅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废除了南京为留都的地位。康熙初,改布政使司为省,因认为全国区划为十五省,其制过大,所以分湖广省为湖南、湖北两省,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分陕西省为陕西、甘肃两省,汉地被析为十八省。在边疆,清朝施行与内地不同的行政区划制度,乃由中央设辖区,委派重臣,如在东北地区设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及在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在新疆设伊犁5个将军辖区,但伊犁将军一直待在中原,在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辖区,蒙古则采取其民族的盟旗制,连同内地18省,全国共为26个政区,为中国现代省的政区划分奠定了基础。 清代省以下的各级行政区划单位基本上是沿用明制,省下辖府和直隶州,府下领散州和县。 - 9 -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清代行政区划设置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行政区划的历史影响。(6分) 35.[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第一,四大国(美国、苏联、英国、中国)将承诺并承担道德义务,保证相互之间不发动战争或针对其他国家发动战争,并相互合作以及与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合作以维护和平;第二,四大国将保持足够的武装力量,并在形势需要时愿意使用该力量去防止或制止出现的任何侵略行为。 ——1944年2月罗斯福《关于建立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的计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战后和平构想产生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此构想的内容与影响。(9分) - 9 -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32题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A C C A D D A C A A C A D A D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A C B A C C D A B C B A D D D C 33.(1)说明:北宋实行二府三司制,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明代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至清代军机处的设置,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6分) 评析:内藤湖南认为唐代三省制,是一种贵族政治,体现了君主与贵族的妥协,有利于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有利于缓和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但没有看到三省之间的相互牵制和监督,实质上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4分) (2)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大;科技(如印刷术)、教育(如书院)的进步和市民文化的繁荣。(6分) 现象:商业环境更加宽松,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南宋出现了商品货币变革;南宋至元,商业市镇崛起;海外贸易地位日重;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通流通的货币;明代中后期民营手工业日益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任意三点,6分) 34.(1)特点:清承明制,略有损益;分化汉地省;边疆因俗而治;具有民族特色;突出满洲地位。(每点3分,3点即可,共9分) (2)影响:奠定现代中国行政区划基础;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流;保持中华民族文明多样性。(每点3分,2点即可,共6分) 【解析】(1)“仍沿用明制承宣布政使司,仅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南承宣布政使司”,清承明制,略有损益;“汉地被析为十八省”,分化汉地省;“在边疆,清朝施行与内地不同的行政区划制度”,边疆因俗而治;“蒙古则采取其民族的盟旗制”,具有民族特色;“乃由中央设辖区,委派重臣”,突出满洲地位。 (2)材料“为中国现代省的政区划分奠定了基础”;边疆因俗而治,具有民族特色,保持中华民族文明多样性;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关系上促进民族交流等方面分析。 35.(1)背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盟国协同作战,二战战争形势朝着有利于盟国的方向发展;美国实力强大,企图建立符合美国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饱受战乱之苦的各国人民期望战后建立稳定的世界秩序。(6分) (2)内容:防止大国之间的战争和防止大国侵略别的国家;大国之间互相合作并协调一致,共同制止其他国家的侵略战争。(4分)影响:有利于打破传统殖民体系,缓和大国矛盾;便利了美国经济等方面的对外扩张;推动了战后世界秩序的确立。(5分) - 9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