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徽省庐巢七校联盟2020届高三第五次联考(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安徽省庐巢七校联盟2020届高三第五次联考(解析版)

安徽省庐巢七校联盟 2020 届高三第五次联考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生物膜上均有糖蛋白,其作用是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B. 物质进出细胞速率与其体积大小呈负相关 C. 同一种物质进入同一生物不同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相同 D. 浆细胞内某些内质网膜上有催化磷脂合成的酶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质网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 【详解】A、细胞膜有糖蛋白,不是所有的生物膜都有,其作用是细胞间的信息交流,A 错 误; B、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与细胞的相对表面积大小呈正相关,而不是物质进出细胞的速率, B 错误; C、同一种物质进入同一生物不同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不一定相同,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 协助扩散,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主动运输,C 错误; D、磷脂属于脂质,其合成场所是滑面内质网,细胞膜中含有磷脂,因此浆细胞内某些内质 网膜上有催化磷脂合成的酶,D 正确。 故选 D。 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膜表面的糖类只能与蛋白质结合 B. 相邻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一定是通过细胞膜的接触来实现的 C. 在组成细胞膜的分子中只有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D. 在没有内质网的细胞中,蛋白质分子仍可具备复杂的空间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可归纳为三种主要方式: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直接接触,信息从一个细 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 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如高等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细胞通过分泌化学 物质(如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 靶细胞。 【详解】A、细胞膜上的糖类既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也能与脂质分子结合形成糖脂, A 错误; B、通过分析,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不一定是通过细胞膜的接触来实现的, B 错误; C、组成细胞膜的成分中,磷脂和大多数蛋白质都是可以运动的,C 错误; D、原核细胞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但也有对蛋白质的加工机制,因此蛋白质有复杂的空 间结构,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膜的成分、细胞膜的流动性以及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内容,要求 考生熟记相关知识。 3.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小球藻和念珠藻都在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 B. 乳酸菌无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C. 真核生物的膜蛋白的形成不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参与 D. 细胞骨架由纤维素组成的网架结构,与信息传递等活动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蓝球藻、念珠藻、颤藻和发菜都属于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没 有叶绿体。乳酸菌也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膜蛋白的形成与分泌蛋白的形成类似,都 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参与。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 性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 【详解】小球藻是真核生物,在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念珠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 A 错误;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无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B 正 确;真核生物的膜蛋白的形成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C 错误;细胞骨架是蛋白质纤 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 动密切相关,D 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 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原核生物的细胞结构,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无其他细胞器,再根据题意作答。 4.下列有关生物体内的物质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内囊泡的运输过程中存在囊泡膜与靶膜的识别,这可能与囊泡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B. 氨基酸的跨膜运输和被转运到核糖体上都离不开载体蛋白 C. 高等动物体内的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输到靶细胞 D. 人体内的细胞都是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吸收葡萄糖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跨膜运输的方式有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前者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后者需要载体和消 耗能量。 【详解】囊泡运输过程中起识别作用的可能是膜上的糖蛋白,A 正确;氨基酸跨膜运输的载 体是蛋白质,转运氨基酸到核糖体上的载体时 tRNA,B 错误;激素随血液流经全身,并非 定向运输到靶细胞,C 错误;红细胞通过协助扩散吸收葡萄糖,小肠上皮细胞通过主动运输 吸收葡萄糖,D 错误。故选 A。 5.生物膜上的物质或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线粒体内膜上附着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有利于丙酮酸的分解 B. 功能越复杂的生物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C. 细胞膜上附着 ATP 水解酶,有利于主动吸收某些营养物质 D. 核膜上有许多核孔,有利于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分子具 有特异性,决定了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 【详解】A、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的场所,在线粒体内膜上发生[H]与氧结 合生成水的过程,丙酮酸的分解发生在线粒体基质,A 错误; B、生物膜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决定了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B 正确; C、细胞膜上附着 ATP 水解酶,可以催化 ATP 水解,为细胞主动吸收某些营养物质提供能 量,C 正确; D、核膜上的核孔是核质之间某些大分子物质进出的通道,通过核孔实现了核质之间的物质 交换与信息交流,D 正确。 故选 A。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骨架与细胞的物质运输能量转换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B. 癌细胞突变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 C. 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内膜均可生成 ATP D. 结枝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其蛋白质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内由蛋白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 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任何人体内都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受到 外界因素的刺激后可能发生基因突变而引起正常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失控而变成癌细胞;细胞 中产生 ATP 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原核 细胞中含有核糖体,在自身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详解】细胞骨架与细胞的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A 正确; 正常细胞中本来就含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的结果,B 错误;线粒体内膜可以产生 ATP,但是叶绿体内膜不能产生 ATP,C 错误;结核 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其蛋白质在自己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D 错误。 7.下列有关酶特性的实验中,叙述错误..的是 A. 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 B. 验证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是酶的种类或底物的种类 C. 探究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时,pH 是自变量,温度是无关变量 D. 探究酶作用的最适温度时,应设置高温、室温、低温三组实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其效率是一般无机催化剂的 10 7~10 13 倍。 2、酶具有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酶在生物体内参与每一次反应后,它本身的性质和数量都不会发生改变(与催化剂相似)。 4、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详解】酶的高效性是与无机催化剂相比而言的,验证酶的高效性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 A 正确;验证酶的专一性,可以是底物相同,酶的种类不同,也可以是酶种类相同,底物不 同,B 正确;探究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自变量是 pH 梯度,温度的量为无关变量,因变 量是底物的消耗量速率,C 正确;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温度是自变量,设置温度梯度 应该在最适温度处展开设计温度,D 错误;故选 D。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线粒体膜上存在转运葡萄糖的载体 B. 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需 DNA 聚合酶和 RNA 聚合酶 C. 细菌和青蛙等生物在无丝分裂过程中需进行 DNA 复制 D. 核孔保证了控制物质合成的基因能够从细胞核到达细胞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 DNA 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 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 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 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3、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是蛋白质和 RNA 通过的地方;核孔的 数目与细胞代谢有关,核孔越多的细胞,代谢越旺盛。 【详解】有氧呼吸的过程中,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后才能进入线粒体中,故 线粒体膜上不存在转运葡萄糖的载体蛋白,A 错误;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由 DNA 和蛋白 质组成,故 DNA 复制需要 DNA 聚合酶,蛋白质的合成需要 RNA 聚合酶,B 正确;青蛙的 红细胞在无丝分裂过程中需进行 DNA 复制,细菌分裂是二分裂,C 错误;核孔保证了控制 物质合成的 mRNA 能够从细胞核到达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基因不通过核孔到达细胞质, D 错误;故选 B。 9.生物实验中常用大肠杆菌作为实验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采用差速离心法可将大肠杆菌的核糖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分离 B. 大肠杆菌逆浓度梯度吸收 K+时,既消耗能量又需要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 C. 赫尔希和蔡斯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可用酵母菌替代大肠杆菌 D. 大肠杆菌呼吸作用产生的 CO2 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黄色变绿色再变蓝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它们的 共同点是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遗传物质 DNA。 2、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 →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 性物质。 4、在检验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物时,可用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来检验 CO2,前 者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后者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检验是否有酒 精产生的方法是吸取少量培养液置于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 条件下重铬酸钾溶液能与乙醇反应变成灰绿色。 【详解】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只含核糖体,不含线粒体等其他细胞器,A 错误; 大肠杆菌逆浓度梯度吸收 K+时的方式是主动运输,所以既消耗能量又需要膜上载体蛋白的 协助,B 正确;噬菌体只能侵染大肠杆菌,不能侵染酵母菌,C 错误;大肠杆菌呼吸作用产 生的 CO2 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D 错误。 故选 B。 10.将某绿色植物置于适宜的光照强度和温度条件下培养,突然将 CO2 浓度由 1%降低至 0.003%,下列变化不会发生的是 A. 叶绿体中 NADPH 的消耗速率会加快 B. 叶绿体中 C3、C5 浓度在瞬间内的变化分别是降低、升高 C. 一段时间后,叶绿体中 C3 的浓度是 C5 的 2 倍 D. 叶绿体中 ATP 的合成速率逐渐减慢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二氧化碳浓度由 1%降低至 0.003%,暗反应会减慢,二氧化碳的固定会减慢。 【详解】二氧化碳浓度下降,暗反应减慢,故[H]的消耗速率会下降,A 错误;二氧化碳浓 度下降,短时间内二氧化碳的固定下降,C3 的还原几乎不变,故 C3 减少,C5 增多,B 正确; 一段时间后,光反应也会随之减慢,光合作用中消耗一分子 C5 可以形成 2 分子 C3,故 C3 的浓度是 C5 的 2 倍,C 正确;光反应也会减慢,故 ATP 的合成速率会下降,D 正确。故选 A。 11.线粒体中的琥珀酸脱氢酶催化琥珀酸脱氢,脱下的氢可将蓝色的甲烯蓝还原成无色的甲 烯白。丙二酸与琥珀酸结构相似,可与琥珀酸脱氢酶结合,但不会脱氢。为探究丙二酸对琥 珀酸脱氢反应是否有抑制作用,进行实验设计。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 实验假设: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反应有抑制作用 B. 实验取材:大白鼠心肌细胞含有较多的线粒体,可从其研磨液中提取琥珀酸脱氢酶 C. 实验分组:对照组加琥珀酸、实验组加丙二酸,两组都加入甲烯蓝和琥珀酸脱氢酶 D. 观察指标:蓝色的甲烯蓝还原成无色的甲烯白时间的长短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实验目的是探究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反应是否有抑制作用,故可假设丙二酸对琥 珀酸脱氢反应有抑制作用;由于琥珀酸脱氢酶催化琥珀酸脱氢,脱下的氢可将蓝色的甲烯蓝 还原成无色的甲烯白,而丙二酸可与琥珀酸脱氢酶结合,但不会脱氢,故不会使蓝色的甲烯 蓝还原成无色的甲烯白,因此可设置两组实验,对照组中加入琥珀酸、丙二酸、甲烯蓝和琥 珀酸脱氢酶,实验组中加入琥珀酸、甲烯蓝和琥珀酸脱氢酶,通过比较蓝色的变化程度判断 假设是否正确。 【详解】A. 实验可假设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反应有抑制作用,A 正确; B. 线粒体中含琥珀酸脱氢酶,故可选择大白鼠心肌细胞,从其研磨液中提取琥珀酸脱氢酶, B 正确; C. 对照组和实验组中都要加入琥珀酸,实验组还需加丙二酸,两组都加入甲烯蓝和琥珀酸 脱氢酶,C 错误; D. 琥珀酸脱氢酶催化琥珀酸脱氢,脱下的氢可将蓝色的甲烯蓝还原成无色的甲烯白,而丙 二酸可与琥珀酸脱氢酶结合,但不会脱氢,故不会能蓝色的甲烯蓝还原成无色的甲烯白,因 此可通过观察蓝色的甲烯蓝还原成无色的甲烯白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假设是否正确,D 正确。 12.在细胞呼吸过程中,若有 CO2 产生,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一定发生有氧呼吸,但一定有水产生 B. 不一定发生无氧呼吸,但一定有能量释放 C. 不一定在生物膜上进行,但一定有酒精产生 D. 不一定在线粒体中进行,但一定有葡萄糖的消耗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 【详解】有水产生的呼吸方式一定是有氧呼吸,A 错误;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有 CO2 产生, 且一定有能量释放,B 正确;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CO2 产生于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 质中,不是在生物膜上进行,也没有酒精产生,C 错误;细胞呼吸的底物一般是葡萄糖,但 也可以是脂肪或蛋白质,D 错误。故选 B。 【点睛】易错点: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可产生能量,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可产生能量,第 二阶段不产生能量。 13.下列有关细胞的衰老、凋亡、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衰老细胞的酶活性都降低,细胞核减小 B. 细胞免疫引起的靶细胞死亡不属于细胞凋亡 C. 癌变的细胞中,细胞膜上糖蛋白大量增加 D. 细胞的衰老、凋亡和癌变,都会引起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 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 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 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3、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详解】衰老细胞中部分酶的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增大,A 错误;细胞免疫引起的靶细胞 死亡属于细胞凋亡,B 错误; 癌变的细胞中,细胞膜上糖蛋白大量减少,C 错误; 细胞的 衰老、凋亡和癌变,都会引起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D 正确。故选 D。 本题考查细胞衰老、细胞凋亡和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细胞凋亡的概念及意义;识记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点睛】细胞衰老特征小结:一大(细胞核体积变大)、一小(细胞体积变小)、一多(色素 增多)、三低(物质运输功能、代谢速率、多种酶活性)。 14.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分离的基因、自由组合的基因、交叉互换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 置关系,分别是 A. 同源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上;同源染色体上 B. 同一条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上;姐妹染色单体上 C. 非同源染色体上;同一条染色体上;姐妹染色单体上 D. 姐妹染色单体上;同源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细胞学基础即减数分裂过程。 【详解】分离的基因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同一位置的控制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自由 组合的基因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交叉互换的基因发生在减数 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间的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上,故 A 正确。 【点睛】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杂合子形成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会分离;自由组 合定律的实质是杂合子在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会自由组合。 15.哈佛大学带头的科学团队合成了全新的 hachimoji DNA,这种 8 碱基的 DNA 可以正常支 持生命体的活动,其结构也能按照预期进行碱基配对,并转录出 RNA 指导蛋白质合成。下 列叙述错误的是 A. hachimoji DNA 可彻底水解为磷酸、脱氧核糖和 8 种碱基 B. hachimoji DNA 的出现增加了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C. 生物体内合成蛋白质时,一种氨基酸只能由一种密码子决定 D. 生物体内的 tRNA 具有识别并转运相应氨基酸的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hachimoji DNA 是 8 碱基的 DNA”,可知该 DNA 含 8 种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 【详解】hachimoji DNA 的彻底水解产物是 8 种碱基、磷酸和脱氧核糖,A 正确;hachimoji DNA 含 8 种碱基,碱基的排列顺序更加多样化,增加了遗传信息的多样性,B 正确;一种 氨基酸可以有多种对应的密码子,C 错误;转运 RNA 可以识别并转运相应氨基酸的功能, D 正确。故选 C。 16.核糖体 RNA(rRNA)一般在细胞核中通过转录形成,与核糖核蛋白组装成核糖体前体, 再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进一步成熟。翻译时 rRNA 能催化肽键的形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rRNA 合成时需要解旋酶 B. rRNA 的形成一定与核仁有关 C. 翻译时,rRNA 的碱基与 tRNA 上的反密码子互补配对 D. rRNA 可降低氨基酸脱水缩合所需的活化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转录是指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 RNA 的过程,转录的产 物有 mRNA,tRNA,rRNA;翻译是以 mRNA 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 白质的过程,该过程需要 tRNA 作为运载体运输氨基酸。 【详解】A. rRNA 是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rRNA 的合成需要 RNA 聚合酶, 不需要解旋酶,A 错误; B. 核仁与某种 RNA(r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但原核细胞没有核仁,B 错误; C. 翻译时,mRNA 上的密码子与 tRNA 上的反密码子互补配对,C 错误; D. 根据题意,rRNA 能催化肽键的连接,可见其具有催化功能,即可降低氨基酸间脱水缩 合所需的活化能,D 正确。 17.血友病是人类主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正常情况下(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父母亲表现型正常,其女儿可能患血友病 B. 该病在家系中表现为连续遗传和交叉遗传的现象 C.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与血友病的遗传方式相同 D. 血友病基因携带者女性和血友病男性结婚,后代儿女均为 1/2 患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 血友病是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特点是: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当携带 者女性和男患者结婚,他们的后代中,儿子和女儿各有 1/2 患病,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 患病。 【详解】血友病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正常情况下(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父 母亲表现型正常,其女儿不可能患血友病,儿子可能患血友病,A 错误;该病在家系中表现 为隔代遗传和交叉遗传的现象,B 错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血友病 是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两种病的遗传方式不相同,C 错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女性和 血友病男性结婚,后代儿女均为 1/2 患病,D 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血友病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遗传方式和特点,再根据题 意作答。 18.下图是用 32P 标记噬菌体并侵染细菌的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①32P 标记的是噬菌体外壳的磷脂分子和内部的 DNA 分子 B. 过程②应短时保温,有利于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C. 过程③离心的目的是析出噬菌体外壳,使被感染的大肠杆菌沉淀 D. 过程④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说明噬菌体的 DNA 是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噬菌体由 DNA 和蛋白质外壳组成,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步骤为:①分别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②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保温一段时间使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 ③在搅拌器中搅拌、离心,待静置分层后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含量。实验结 果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 【详解】噬菌体外壳由蛋白质构成,不含磷脂分子,过程①32P 标记的是噬菌体内部的 DNA 分子,A 选项错误;过程②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过程,时间不应过长过短,要让噬菌体充 分侵染大肠杆菌,B 选项错误;过程③的离心过程是为了分离噬菌体外壳和大肠杆菌,用以 后续检测上清液与沉淀物中的放射性,C 选项正确;32P 标记的是噬菌体内部的 DNA 分子, 沉淀物放射性高,缺少 35S 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对照组,因此不能说明噬菌体的 DNA 就是遗传物质,D 选项错误。 19.某种遗传病由 X 染色体上的 b 基因控制。一对夫妇(XBXb×XBY)生了一个患病男孩 (XbXbY)。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患病男孩同时患有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病 B. 若患病男孩长大后有生育能力,产生含 Y 精子的比例理论上为 1/3 C. 患病男孩的染色体异常是由于母亲减数第一次分裂 X 染色体未分离导致的 D. 患病男孩的致病基因 Xb 来自祖辈中的外祖父或外祖母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一对夫妇(XBXb×XBY)生了一个患病男孩(XbXbY),则推测该男孩患病的原因是母亲产生 了异常的卵细胞 XbXb,是由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移向细胞的同一极导致。 【详解】A. 患病男孩同时患有单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病,A 错误; B. 若患病男孩长大后有生育能力,其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 XbXb:Y:XbY:Xb=1:1:2:2, 产生含 Y 精子的比例理论上为 1/2,B 错误; C. 患病男孩的染色体异常是由于母亲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移向同一极,C 错误; D. 患病男孩的致病基因 Xb 来自母亲,而母亲的 Xb 来自该男孩的外祖父或外祖母,D 正确。 20.下图为植物根尖某细胞一个 DNA 分子中 a、b、c 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 1、Ⅱ为无 遗传效应的序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在转录时,图示 I、Ⅱ片段需要解旋 B. a 基因变为 A 基因,该细胞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C.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的末端存在终止密码子 D. 基因 a、b、c 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突变的概念: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2、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 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 叉互换)。3、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 或易位等改变。 【详解】图示 I、Ⅱ不是基因片段,故在转录时,图示 I、Ⅱ片段不需要解旋,A 错误;根 尖细胞中 a 基因变为 A 基因,该细胞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不发生基因重组,B 错误;终止 密码子在 mRNA 上,不在基因上,C 错误;基因 a、b、c 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 因突变具有随机性,D 正确;故选 D。 21.科学家在线虫细胞中发现一种微小 RNA(let-7RNA)。该 RNA 在线虫幼虫期的后期出现, 抑制 Lin-41 蛋白的合成,促使线虫由幼虫期进入成虫期。若控制 let-7RNA 的基因发生突变, 将导致线虫一直停留在幼虫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控制 let7-RNA 的基因转录时,RNA 聚合酶与该基因的起始密码子结合 B. let7-RNA 可能是阻止 Lin-41 蛋白的翻译过程,从而抑制该蛋白质的合成 C. let7-RNA 在幼虫期的后期出现,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 线虫不能由幼虫期进入成虫期,是由于遗传信息发生改变导致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一种微小 RNA(let-7RNA)在线虫幼虫期的后期出现,抑制 Lin-41 蛋白的合成,促 使线虫由幼虫期进入成虫期”可推测,微小 RNA 可能与 Lin-41 基因转录的 mRNA 结合,阻 止 Lin-41 蛋白的合成。 【详解】控制 let-7RNA 的基因转录时,RNA 聚合酶与该基因的启动子结合,A 错误;由题 意可知,let-7RNA 可能是阻止 Lin-41 蛋白的翻译过程从而抑制该蛋白质的合成,B 正确; 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使 let-7RNA 在幼虫期的后期出现,C 正确;由题意分析可知,控制 let-7RNA 的基因发生突变,将导致线虫一直停留在幼虫期,D 正确。 故选 A。 2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转录时,解旋酶与基因相结合,RNA 聚合酶与 RNA 相结合 B. 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导致染色体易位 C. 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D.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形成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 转录时所需的酶是 RNA 聚合酶,模板是 DNA 的一条链。秋水仙素或低温会抑制纺锤体的 形成而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 【详解】转录时,RNA 聚合酶与 DNA 结合,A 错误;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可能导致 基因重组或易位,B 错误;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形成,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C 错误;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因为控制血红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蛋白质的结构异常所致,体现了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 正确。故选 D。 23.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不含有致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患遗传病 B. 含有致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不患遗传病 C. 双亲遗传物质均正常,后代也可能患遗传病 D. 子代的致病基因均由父母双方共同提供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有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详解】不含有致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患遗传病,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A 正确;含有致 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不患遗传病,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携带者正常,B 正确;双亲遗 传物质均正常,后代也可能患遗传病,即隐性遗传病,C 正确;子代的致病基因不一定由父 母双方共同提供,如红绿色盲男患者的致病基因只来自母亲,D 错误。故选 D。 【点睛】伴 X 隐性遗传病的特点:隔代交叉遗传,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伴 X 显性遗传病的特点:代代相传,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儿子一定患病。 24.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长期使用,致使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 越来越强,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青霉素使用之前,所有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是相同的 B. 细菌在繁殖的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从而产生抗药性变异个体 C. 青霉素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从而决定了其进化方向 D. 青霉素对细菌有选择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与青霉素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的相关知识的识记 和理解能力。 【详解】在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种群中就存在不定向的变异,有的个体对青霉素的抗性强, 有的个体对青霉素的抗性弱,A 错误;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细菌是原核生物, 不能通过有性生殖进行繁殖,因此细菌在繁殖的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重组,但可能发生基因 突变,B 错误;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种群中存在的抗药性变异起到了定向的选择作用,C 错误;青霉素对细菌有选择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与青霉素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D 正确。 25.某植物的抗性(R)对敏感(r)为显性,如图表示甲、乙两个地区在 T1 和 T2 时间点, RR、Rr 和 rr 的基因型频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地区基因型频率变化更大,T2 时刻产生了新的物种 B. T2 时刻,乙地区该植物种群中 R 基因的频率约为 20% C. 突变率不同是导致甲、乙地区基因型频率不同的主要原因 D. 据图可知,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 料,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 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物进化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 成生物多样性。 【详解】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甲地区 T2 时间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A 错误; 乙地区 T2 时刻,RR 约为 0.1,rr 约为 0.7,Rr 约是 0.2,因此 R 的基因频率是(0.1+0.2÷2) ×100%=20%,B 正确;甲乙地区基因型频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自然选择,C 错误;生物进 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 错误。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并结合柱形图进行推理、判断。 二、非选择题 26.为探究不同波长的光和 CO2 浓度对番茄净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分别用 60W 的白色、蓝 色和黄色灯管作光源,在不同 CO2 浓度下测定植株的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 -呼吸速率),结果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CH2O)中的氧原子来自___________(答物质);C3 不断生成和消耗 的场所是___________。 (2)植物吸收光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途径是___________。 (3)净光合速率可以通过有机物的积累速率表示。据图分析,a 点的有机物积累速率大于 b 点, 从光合作用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 (4)据图分析,温室中种植蔬菜时,为提高产量应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答 2 个方面)。 【答案】 (1). CO2 (2). 叶绿体基质 (3). 光能→ATP(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 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4). 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蓝光多于黄光,光反应产生的[H]和 ATP 多,暗反应快,积累有机物的速率快 (5). 实时通风/增施有机肥/采用 CO2 发生器、 用无色的塑料薄膜或玻璃搭建温室棚 【解析】 【分析】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要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内因主要有色素的含量和 酶的含量。不同的光质也可以影响光合作用。分析曲线图可知:不同的二氧化碳浓度条件下, 白光组最有利于植物净光合速率的提高,因为白光是复色光,植物在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吸收其他波长的光,有利于光合作用的提高。回顾和梳理光合作用的相 关知识点,认真分析各个小题即可正确作答。 【详解】(1)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光反应过程中水光解产生氧气,即产生的氧 气中的氧来自参与反应的水,则暗反应产生的 (CH2O)中的氧原子来自光合作用中的另一个 原料 CO2;二氧化碳和五碳化合物反应生成 C3 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C3 的还原也发生在叶 绿体的基质中。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中将光能转化为 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过程中再将 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3)由于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蓝光多于黄光,光反应产生的[H]和 ATP 多,暗反应快,积 累有机物的速率快,因此 a 点的有机物积累速率大于 b 点。 (4)由图可知二氧化碳浓度和光质均可影响光合速率,所以为了提高温室大棚中蔬菜的产 量,可通过实时通风、增施有机肥、采用 CO2 发生器等手段提高温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 也可以用无色的塑料薄膜或玻璃搭建温室棚,使更多的光进入温室内。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分析题 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27.已知大白菜的雄性不育(雄蕊发育异常,但雌蕊正常)受基因 M(不育基因),Mf(可育基因), m(可育基因)控制,基因 M、Mf、m 位于一对常染色体同源区段的相同位点,基因间的显隐 性关系为 Mf>M>m(雄性可育大白菜的雄蕊、此蕊发育均正常)。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 Mf、M、m 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定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雄性不育大白菜的基因型有____种,以杂合的雄性不育大白菜作母本和杂合的雄性可育 大白菜作父本进行杂交,根据子代的表现型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出亲本的基因 型。 (3)现将 4 种不同基因型的雄性可育大白菜两两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和比例如下表所示,试 推测亲本的基因型,A: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 亲代杂交组合 A×B A×C A×D B×C C×D B×D 后 代 表现型 全部可 育 全部 可育 全部 可育 可育 不可育 可育 不可育 全部可 育 比例 1 1 1 1:1 3:1 1 【答案】 (1). 分离 (2). Mf、M、m 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的基因 (3). 2 (4). 能 (5). MfMf (6). mm (7). MfM (8). Mfm 【解析】 【分析】 雄性不育(雄蕊发育异常,但雌蕊正常)品系由于不能产生可育的花粉,因此杂交过程中不需 要去雄。根据题意,雄性不育(雄蕊发育异常,但雌蕊正常)受基因 M(不育基因),Mf(可育基 因),m(可育基因)控制,基因 M、Mf、m 位于一对常染色体同源区段的相同位点,基因间的 显隐性关系为 Mf>M>m(雄性可育大白菜的雄蕊、此蕊发育均正常),所以雄性不育个体的基 因型 MM、Mm,雄性可育个体的基因型为 MfMf、MfM、Mfm、mm。 【详解】(1)根据基因 M、Mf、m 位于一对常染色体同源区段的相同位点,说明基因 Mf、 M、m 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2)根据 M、Mf、m 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为 Mf>M>m,可知雄性不育大白菜的基因型有 MM 和 Mm 共 2 种,以杂合的雄性不育大白菜作母本(Mm)和杂合的雄性可育大白菜(MfM、 Mfm)作父本进行杂交,若父本基因型为 MfM,则杂交后代雄性可育与雄性不育的比值为 1:1,若父本基因型为 Mfm,则杂交后代雄性可育植株与雄性不育植株的比为 3:1,所以根据 子代的表现型能判断出亲本的基因型。 (3)根据 C 和 D 杂交后代出现可育:不可育=3:1,可知亲本基因型为 MfM、Mfm,又根据 A 无论和 B、C、D 杂交后代都是可育,说明 A 的基因型为 MfMf,则 B 的基因型为 mm, 又因为 B 和 D 杂交后代均可育,说明 D 的基因型为 Mfm,所以 C 的基因型应为 MfM,B 与 C 杂交后代可育与不可育的比为 1:1。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理解雄性不育是指雄蕊发育异常,但雌蕊正常的条 件是解题的基础,能运用分离比逆推个体的基因型是解题的突破点。 28.某种多年生楨物的花色有红色、黄色和白色三种。为研究该植物花色的遗传(不考虑交叉 互换),先后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甲的花色为___________,F2 中黄花植株的某因型有___________种。 (2)已知另外一对基因会影响花色基因的表达,实验人员在实验一的 F1 中发现了一株白花植 株,其自交产生的 F2 中红花植株:黄花植株:白花植株=9:6:49。 实验人员推测:F1 中出现白花植株的最可能的原因是这对基因中有一个基因发生了突变,请 从甲、乙、丙中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上述推测是正确的(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 骏结果) _____。 【答案】 (1). 红色 (2). 4 (3). 方案一实验思路:将该白花植株与甲植株杂交,观 察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预期结果:后代红花植株:白花植株的比例为 1:1 方案二实验思 路:将该白花植株与乙植株杂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结果:后代红花植株:黄花植株:白花植株的比例为 1:2:5 方案三实验思路:将该 白花植株与丙植株杂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预期结果:后代红花植株:黄花植株:白 花植株的比例为 9:6:17 【解析】 【分析】 实验一:F2 中红花:黄花:白花=9:6:1,是 9:3:3:1 的变式,说明花色是由两对等位 基因控制的,且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假设由 A、a,B、b 控制,则红花丙为 AaBb,红 花为 A_B_,黄花为 A_bb、aaB_,白花为 aabb。 实验二:丙(AaBb)×乙→红花:黄花:白花=1:2:1,即 AaBb×aabb→AaBb:Aabb:aaBb: aabb=1:1:1:1,乙为 aabb,则甲为 AABB。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实验一中,甲为 AABB,花色为红色,F2 中黄花植株的某因 型有 AAbb、Aabb、aaBB、aaBb4 种。 (2)已知另外一对基因会影响花色基因的表达,假设为 C、c,实验人员在实验一的 F1 中 发现了一株白花植株,其自交产生的 F2 中红花植株:黄花植株:白花植株=9:6:49,和为 64,说明 F1 中发现了一株白花植株为 AaBbCc,含有 C 基因为白花,红花为 A_B_cc,黄花 为 A_bbcc、aaB_cc,白花为 aabbcc、_ _ _ _C_。验证 F1 中出现白花植株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这对基因中有一个基因发生了突变的实验思路:将该白花植株(AaBbCc)与乙植株(aabbcc) 杂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后代红花植株:黄花植株:白花植株的比例为 1:2:5, 说明 F1 中出现白花植株的原因是这对基因中有一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 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9.某蛋鸡羽色有黑色与麻色,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a)控制,其胫色有浅色对深色为是 性,由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D/d)控制。为判断基因(D/d)是否位于 Z 染色体(ZW 型)上,用黑羽浅胫公鸡与黑羽深胫母鸡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黑羽深胫:黑羽浅胫: 麻羽浅胫:麻羽深胫=2:2:1:1。请回答下列问题: (1)子代黑羽所占的比例为 2/3,出现该比例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 上述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或“不能”)判断基因(D/d)位于 Z 染色体。 (2)若是基因(D/d)位于 Z 染色体上,理论上自然种群中 Zd 的基因频率在公鸡与母鸡中 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饲喂特殊的饲料会影响黑色素的生产,能使麻羽与浅胫分别变为黑羽与深胫。现有一 只基因型可能为 AaZDW、AaZdW 与 aaZDW 的黑羽深胫母鸡,正常饲料喂养的各种纯种公 鸡,请设计杂交实验确定该母鸡的基因型。(写出实验思路与预测结果) 实验思路:用该母鸡与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公鸡多次杂交,子代用_________ 饲料喂养,观察并统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结果:①若子代黑羽浅胫:黑羽深胫:麻羽浅胫:麻羽深胫=1:1:1:1,则基因型为 AaZDW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基因型为 AaZdW。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基因型为 aaZDW。 【答案】 (1). 纯合(基因型为 AA)黑羽鸡可能致死 (2). 不能 (3). 公鸡(中 Zd 的基因频率)等于母鸡(中 Zd 的基因频率) (4). aaZdZd (5). 正常 (6). 子代表现 型及比例 (7). 若子代一半为黑羽深胫,一半为麻羽深胫 (8). 若子代公鸡全为麻羽浅 胫,母鸡全为麻羽深胫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先考虑某蛋鸡羽色的遗传,为常染色体遗传,亲本黑羽与黑羽杂交,后 代出现了麻羽,说明黑羽对麻羽为显性性状,亲本都是杂合子 Aa,而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是 2:1,不是 3:1,说明后代中 AA 显性纯合致死;再考虑其胫色遗传,已知浅色对深色为显 性,可能在 Z 染色体上或常染色体上,亲本浅胫公鸡与深胫母鸡杂交,后代深胫:浅胫=1:1, 不能判断该对基因在什么染色体上,亲本基因型为 Dd、dd 或 ZDZd、ZdW。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黑羽对麻羽为显性性状,后代黑羽的比例为 2/3,而不是 3/4,可能是因为黑羽 AA 纯合致死;根据以上实验不能判断基因(D/d)位于 Z 染色体还是 常染色体上。 (2)若是基因(D/d)位于 Z 染色体上,表现为伴性遗传,理论上自然种群中公鸡中 Zd 的 基因频率应该等于母鸡中 Zd 的基因频率。 (3)已知一只黑羽深胫母鸡的基因型可能为 AaZDW、AaZdW 与 aaZDW,为了确定其基因 型,可采取测交实验的方法,即让其与基因型为 aaZdZd 的公鸡多次杂交,子代用正常饲料 喂养,观察并统计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预测结果:①若子代黑羽浅胫:黑羽深胫:麻羽浅胫:麻羽深胫=1:1:1:1,则基因型为 AaZDW 。 ②若子代一半为黑羽深胫,一半为麻羽深胫,则基因型为 AaZdW。 ③若子代公鸡全为麻羽浅胫,母鸡全为麻羽深胫,则基因型为 aaZDW。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实质,能够根据亲本和子代的表现 型及其比例判断两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基因型,并能够判断后代异常分离比出现的原因。 30.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有蓝色、红色、白色三种,已知花色形成的生化途径是: 现将某蓝色花植株与白色花植株杂交,F1 蓝色:红色=1: 1。若将 F1 蓝色花植株自交,所得 F2 植株中蓝色:红色:白花= 12:3:1。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结果,有学者对花色形成的机理提出一种猜想,认为与白色底物有更强亲和力 的酶是______(填“酶 A”或“酶 B” )。 (2)椎测两亲本基因型是______,且两对基因(A/a 和 B/b)位于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R 红色 花植株自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 (3)现有一株纯合红色花但 6 号染色体为三体(即 6 号词源染色体有 3 条)的植株甲,其配 子会随机获得 6 号染色体中的任意两条或一条。为探究 B/b 基因是否位于 6 号染色体上,将 植株甲与正常白色花植株测交,从 F1 中选出三体植株继续与正常白色花植株测交,观察 F2 的花色及比例。预期实验结果: ①若 F2 ______________,则 B/b 基因不是位于 6 号染色体上; ②若 F1,______________,则 B/b 基因位于 6 号染色体上。 【答案】 (1). 酶 A (2). AaBB、aabb (3). 两 (4). 红色:白色=3:1 (5). 红色: 白色=1:1 (6). 红色:白色=5:1 【解析】 【分析】 结合题意和图中三种植物花色形成的生化途径分析可知:基因型为A_bb表现为蓝色,aaB 表 现为红色,aabb 表现为白色,而基因型为 A_B_的花色待定。再结合“F1 蓝色花植株自交,所 得 F2 植株中蓝色:红色:白花= 12:3:1”可知,由于符合“9:3:3:1”的变式,所以两对等位基因遵 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基因型 A_B_和 A_bb 的花色都表现为蓝色,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1)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基因型 A B_、A_bb 表现为蓝色,aaB 表现为红色,aabb 表现为 白色。基因型为 A B 时,酶 A 和酶 B 同时存在,表现为酶 A 控制的蓝色反应,很可能是因为酶 A 与白色底物的亲和力比酶 B 强。 (2)亲本是 AaBB、aabb,F1 是 1AaBb:1aaBb,由于 F1 蓝色花 AaBb 自交后代出现了 9:3:3:1 的变 式,说明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红色花植株 aaBb 自交,后代是 3aaB :1aabb,即 3 红色:1 白色。 (3)假设 B/b 基因不是位于 6 号染色体上,植株甲等位基因 B/b 成对存在,等位基因 A/a 数量可 能是 2 个或 3 个。植株甲基因型是 aaBB(或 aaaBB),与正常白色花植株 aabb 测交,F1 是 aaBb(或 aaaBb),继续测交,F2 是 1aaBb:1aabb(或 1aaaBb:1aaBb:1aaabb:1aabb),表现型是红色:白色=1:1 另外,在上述分析中,红色花植株甲只有 a 基因、没有 A 基因,测交后代都不会含有 A 基因所 以只需要分析 B 基因即可。假设 B/b 基因位于 6 号染色体上,植株甲基因型是 aaBBB,与正常 白色花植株 aabb 测交,F1 中三体植株是 aaBBb,产生的配子是 1aBB:2aBb:2aB:1ab,继续与 aabb 测交,F2 是 1aaBBb:2aaBbb:2aaBb:1aabb,表现型是红色:白色=5:1。 【点睛】关键: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题意和题图中两方面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是 F2 中 表现型比例“12:3:1”正好是“9:3:3:1”的变式,进而确定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同 时确定三种花色对应的基因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