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西省汾阳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西省汾阳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题 解析版

月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中医药学的研究运用与发展说明(  ) 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基石 ②人们在实践与生活中创造和发展文化并享用文化 ③树立文化自信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④不同民族文化间的融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说法错误.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基石. ②符合题意.“中西药凝聚着…实践经验”体现了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文化.“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体现了人们在实践中发展并享用文化. ③符合题意.材料正确认识了中医的价值及中医对世界医学事业的贡献,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④说法错误.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中医药学的丰富内涵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之一,我们应有文化自信和自觉,继承中西药学并把他推向全世界. 此题难点在于理解中医药的巨大价值是如何形成的,及其对世界医药事业的作用,从而认识到人们在实践与生活中创造、发展、享用文化,从而树立文化自信. ‎ 2. ‎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这表明(  ) ①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③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 ④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符合题意,国外许多作家和记着写出许多中国红军长征的优秀作品,表明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符合题意,“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着,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表明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③表述错误,革命文化的内涵早已确定,而不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 ④表述错误,说法片面,革命文化在革命年代就具有很大的价值,指引着革命前进的方向,不只是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才具有,且材料不体现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故选:A ‎。 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1、文化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3)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 1. ‎《回家吃饭》栏目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最新推出的一档生活服务类节目。厨房里的美食哲学,描摹出我们的民族性格,熏染着我们的文化品位,无论怎样的烹调和饮食,只要我们细细咀嚼,总能体味其中中华文化与人生的况味。这主要表明(  ) ①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 ③文化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④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文化享用文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烹调和美食能体味其中中华文化与人生的况味,这主要表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也表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和享用文化,故①④当选; ②③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 ①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②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和材料无关的。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 ‎ 2. 数字时代,让过年多了一份穿越感,也有了更宽广的共享空间。打开老相册,在微信群回忆“小时候的年”,总能引起许多共鸣;回到老地方,在朋友圈晒出“各地年俗大全”,总能激发更多欢乐。互联网时代,为新年调制出别具一格的年味儿。这表明 (  )‎ A. 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B. 大众传媒代替传统媒介传递信息 ‎ C. 人们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享用文化 D. 传统年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 ‎【答案】C ‎【解析】A题目中没有强调民族节日的特点和作用,排除; B题目只说明了大众传媒的作用,但是并没有代替传统媒介,排除; C数字时代促进文化的交流,更帮助人们享用文化,正确; D题目没有体现传统文化的标志是传统年俗,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题目考查: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它既不是指广义的文化,也不是指狭义的文化. (2)特点: ①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题目中以数字时代为例,说明文化是在不断被创造的,例如现在的微信群和朋友圈,而且人民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在享用文化,在微信朋友圈晒出各种欢乐. 题目难度一般,旨在说明文化的特点相关的知识,说明文化是在不断的被创造出来,特别是现在数字时代的到来更是促进的文化的创造,有利于人们更好的享用文化. ‎ 1. 我国西南地区的悬棺文化散发着谜一般的魅力。考古人员在四川珙县发现371幅历经风雨的悬棺岩画。画面中的钓鱼狩猎、骑马竞技、舞蹈杂耍、舞刀弄剑等场景依稀可辨,让现代绘画艺术家惊叹不已。该考古发现佐证了(  ) ①精神文化越古老越接近社会生活的本质 ②精神文化总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精神文化的价值不因时代变迁而改变 ④精神文化的展示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答案】C 【解析】精神文化能否接近社会生活的本质不能以产生的时间作为依据,排除①;悬棺岩画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生产实践的场景,表明精神文化总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②入选; 精神文化的价值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排除③; 钓鱼狩猎、骑马竞技、舞蹈杂耍、舞刀弄剑等场景通过悬棺岩画反映出来,表明精神文化的展示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④入选。 排除①③,②④入选,故答案为C。 【考点定位】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形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答题时需要考生准确理解文化的特点这一基础知识,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 1. 犹太人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在每一个犹太家庭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在上面滴一点蜂蜜,然后让小孩去吻。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这反映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①高水准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 ‎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有了文化教育,人的文化素养就会提高 ‎④文化素养具有后天形成性和可塑性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素养的形成。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解题时要准确解读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中的仪式反映了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逐步培养而来,是可塑的,故①④正确;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故②错误;人的文化素养主要是通过接受文化知识教育逐步培养而来,但有了文化教育,文化素养不一定提高,③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③。故选A。 ‎ 2. 小说《哈利·波特》英文原版中惊现中式英语“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见),Dama(大妈)、Tuhao(土豪)等一些新词也在海外媒体或口头交际中成为热点,让人感叹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正在不断突破经济领域。目前,已有245个汉语借词在牛津英语词典中“安家落户”。这说明 ‎ ‎①文化的影响力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强 ‎②不同的文化在传播和交融中逐步趋同 ‎③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需要认同其它民族文化 ‎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的多样性,考查调动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正在不断突破经济领域,已有245个汉语借词在牛津英语词典中“安家落户”,说明文化的影响力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强,也说明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①④符合题意;文化具有多样性,不会在传播和交融中逐步趋同,②错误;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需要尊重和认同本民族文化,③错误。故选B。 ‎ 3. 在中国文学博物馆,4D电影《甲骨文》向观众展示着甲骨文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程。还原古代生活场景时,影院画面、音响和座椅巧妙配合,带观众穿越数千年,讲述甲骨文字形时,立体图形灵活转换,让观众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从中看出(  )‎ A. 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B.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传播 C.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D.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答案】B ‎【解析】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是科技,因而选项A观点错误,不选; 4D电影《甲骨文》中的影院画面、音响和座椅巧妙配合,立体图形灵活转换,让观众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这些都表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应选; 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因此选项C观点错误,不选; 材料并未体现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因而选项D不选; 故本题答案为B. 本题是文化生活题,考查的知识点有: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具体如下: ①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在国际竞争力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③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制度的更替、科技的进步、思想运动. 本题着重考查影响文化的因素中的科技这一方面,有关的表述应牢记于心. ‎ 1. 经国务院批准,自2017年起,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2017年中国品牌日的主题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开启自主品牌发展新时代”。此举是基于(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文化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④优秀文化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中国品牌日”的主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开启自主品牌发展新时代”,说明经济和文化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 ②不合题意,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 ③符合题意,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全面开启自主品牌发展新时代”是因为文化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④不合题意,说法也不正确,优秀文化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文化与综合国力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昧着文化的发展始终和经济的发展同步。文化可能会超前于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或者是落后于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2)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知识的再认,难度不大。要求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夯实基础知识,强化记忆和理解。 ‎ 1. ‎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打造“中国品牌”,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这是因为(  ) ①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文化对提升国家创造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③工匠精神是解决我国创新不足的主导力量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打造“中国品牌”,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这是因为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②说法错误,文化对提升国家创造力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不是决定性的作用; ③说法错误,科学技术是解决我国创新不足的主导力量。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为了正确验证自己所选的选项是否正确:一可用排除法,排除错误选项;二是正选法,直接选择正确选项,二者结合,相互印证以提高正确率。 ‎ 2. 在一个“读首诗再睡觉”的微信公众号上,常有几万人一起读诗。优美的图片、悦耳的声音,再配以雅俗共赏的解析文字,让人们重温诗的美好,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这表明(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②大众文化能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③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         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沟通和共享功能。‎ A. ③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②‎ ‎【答案】A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②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大众文化能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③符合题意,“优美的图片、悦耳的声音,再配以雅俗共赏的解析文字,让人们重温诗的美好,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这表明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 ④符合题意,“在一个‘读首诗再睡觉’的微信公众号上,常有几万人一起读诗”,表明大众传媒具有文化沟通和共享功能。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文化的传播越来越依靠大众传媒,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本题为理解型选择题,可以采用释理法解题,就是依据材料提供的事例,对接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题干与题肢之间体现的事理相一致的就选。要特别注意挖掘材料中隐含的意思,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本题难度适中。解答时注意排除无关选项。 ‎ 1. ‎《易经》把“六”定位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故而叫重阳。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每逢重阳佳节,很多单位和社区组织敬老活动。这表明(  ) ①透过传统节日可以领略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民族节日是世界文化遗产,应积极保护 ③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④传统习俗有助于培育文明风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材料中有关重阳节的来历,说明透过传统节日可以领略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说法错误,民族节日并不是世界文化遗产; ③符合题意,每逢重阳佳节,很多单位和社区组织敬老活动,这表明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④说法错误,重阳节属于民族节日,并不是传统习俗。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的表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①要发挥思想道德模范的作用,思想道德模范,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感染力。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②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 ‎ ‎③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④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本题为理解型选择题,可以采用释理法解题,就是依据材料提供的事例,对接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题干与题肢之间体现的事理相一致的就选。要特别注意挖掘材料中隐含的意思,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本题难度适中。解答时注意排除错误选项。 ‎ 1. 书信是有情物,每一封书信都在打开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在手写书信传统逐渐逝去的央视《见字如面》用书信打开历史,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记忆,咀嚼书信中的故事,汲取精神养料。从这一现象中可以体味到: ‎ ‎①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书信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应该不断与时俱进地发展 ‎③文化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更取决于其传播的广度 ‎④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创新的根基,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体味文化、文化传播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时要准确解读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书信是有情物,每一封书信都在打开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在手写书信传统逐渐逝去的今天,《见字如面》电视栏目,用书信打开历史,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记忆,咀嚼书信中的故事,汲取精神养料,这说明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也说明文化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更取决于其传播的广度,故①③符合题意;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不是书信,故②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优秀文化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故④错误。故选B。 ‎ 2. 为了纪念申办冬奥会成功,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特别发行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纪念邮票。这些邮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也传递着奥林匹克精神和文化,促使人们给予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更大关注。由此可见 (  ) ①文化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文化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④发行邮票成为传播奥运文化的有效方式。‎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的文化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④符合题意,“邮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也传递着奥林匹克精神和文化”表明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与说明发行邮票成为传播奥运文化的有效方式; ③说法错误,先进的文化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化与物质的关系;文化传播的途径 ‎ ‎1、文化与物质的关系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传播的途径 ①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③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 1. 静止的时候,凝固着威严和庄重;走动的时候,流露出飘逸和洒脱。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从黄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诗书礼乐”。 透过汉服文化可以感悟到(  ) 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 ②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③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不体现文化的区域性; ②符合题意,“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表明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③不合题意,材料不体现文化对人们交往的影响; ④符合题意,“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从黄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表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传统文化的特点 1、文化的多样性 坚持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对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今天仍能激起人们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 1. 央视公益广告《筷子》以筷子这种最贴近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事物为载体,巧妙串联家庭场景,将启迪、传承、明理、关爱、思念、睦邻、守望、感恩等传统美德书写得淋漓尽致,触动人心,引发共鸣。《筷子》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立足社会实践,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②奏响主旋律,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③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竞争力 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①符合题意,央视公益广告《筷子》以筷子这种最贴近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事物为载体,巧妙串联家庭场景,说明该广告立足社会实践,这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②不合题意,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③不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要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竞争力; ④符合题意,《筷子》将启迪、传承、明理、关爱、思念、睦邻、守望、感恩等传统美德书写得淋漓尽致,触动人心,引发共鸣,说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 故本题选D. 本题考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①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2)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本题为理解型选择题,可以采用释理法解题,就是依据材料提供的事例,对接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题干与题肢之间体现的事理相一致的就选.要特别注意挖掘材料中隐含的意思,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本题难度适中. ‎ 2.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世界一流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世界第一颗量子通讯卫星“墨子号”遨游太空,5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世界领先,“蛟龙号”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新的世界纪录,超级计算机排名稳居世界第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凸显了科学素养在文化素养中的核心地位 ②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 ③强化文化的统一性、缩小文化的差异性 ④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说法错误,人的文化素养是多方面的,其中具有方向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不是科学素养; ②符合题意,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大力推进科技文化创新能够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促进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故正确。 ③说法错误,文化具有多样性,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并不具有统一性,选项表述错误,且题干强调我国发展科技创新,取得了许多世界一流科技成果,并没有体现文化的差异性; ④符合题意,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取得一系列世界一流科技成果,有利于发展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故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根本因素); (2)科学技术的进步(重要因素、文化自身的传承); (3)思想运动的开展(重要因素、文化自身的传承); (4)教育方式的变革(影响越来越大)。 2、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运用此方法的前提是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难度不大。 ‎ 1. 杜甫是“大地的诗人”,他如此真切、如此深情地注视着吾土吾民。他对公正的关切,对天下苍生的关怀,源于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杜甫活着,他依然行走于大地…….这表明(  )‎ A. 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利益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 B. 立足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才能获得艺术的永恒 C. 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源于中华民族仁爱、中和的善良本性 D. 中华传统美德以其先进性推动中华文化从历史走向未来 ‎【答案】B ‎【解析】A说法错误,杜甫还未做到以人为本,故排除A; B符合题意,杜甫是“大地诗人”就在于他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所以,今天他依然行走于大地,获得了永恒,B当选; CD与题意无关,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源于中华民族仁爱、中和的善良本性;中华传统美德以其先进性推动中华文化从历史走向未来,均未在题中体现。CD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只有投身于人民群众向的伟大实践中,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呼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品,获得艺术的永恒。 着重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考生准确解读材料含义,准确把握题意,仔细对比,注意排除无关项和错误项,找出正确答案。 ‎ 1.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这是因为(  ) ①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关键一环 ②教育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可靠保证 ③教育是实现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本途径 ④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材料中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是因为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关键一环,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②表述错误,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可靠保证; ③表述错误,社会实践是实现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本途径。 故选:A。 本题考查:教育的重要作用: ①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展示文化的力量。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教育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  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 ⑤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 2. 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战国至东汉时期岭南左江流域壮族先民群体祭祀遗留下来的遗迹。岩画绘制年代可追溯到战国至东汉时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地点分布之广、作画难度之大、画面之雄伟壮观,为国内外罕见。该景观 ‎ ‎①具有丰富绚丽的内涵和鲜明独特的风格 ‎②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③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成果 ‎④是中华文化能代代相传的重要物质载体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中华文化,考查调动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战国至东汉时期岭南左江流域壮族先民群体祭祀遗留下来的遗迹,其地点分布之广、作画难度之大、画面之雄伟壮观,为国内外罕见,说明其具有丰富绚丽的内涵和鲜明独特的风格,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生动体现,①②正确;汉字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成果,排除③;④明显夸大了岩画的作用,排除④。故选A。 ‎ 1.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汉字魅力,2016年10月9日,根据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语委办工作部署,太仓市教育局、太仓市语委办组织举办了“‘家在苏州.书写经典传承文明’2016年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比赛”。下列有关汉字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汉字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②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 ‎③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④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汉字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准确把握教材知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故①③正确;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故②错误;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故④错误。故选B。 ‎ 2. ‎2018年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5周年纪念日”和“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为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某单位开展学雷锋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  ) ①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 ③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④是进行雷锋精神传播的主要手段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开展学雷锋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志愿精神,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 ③说法错误,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④说法错误,雷锋精神传播属于文化传播,大众传媒体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故选:A。 本题考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要性: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中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②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 ‎④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 1. ‎《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鲁迅的《狂人日记》、矛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寄小读者》等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我们认真阅读,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这说明(  )‎ A. 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中 B. 只要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就能弘扬民族精神 C. 所有文化作品中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D. 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答案】A ‎【解析】A符合题意,从我国的古典名著到现在的文章,这些作品都凝聚着民族精神,体现了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B表述错误,观点过于绝对; C表述错误,没有看到文化有先进和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 D表述错误,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立业根基)、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原因: ①(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必要性):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 2. 回顾上个世纪,物理学在半导体、集成电路、激光、磁性、超导等方面的发现是信息革命的科学基础,为生物、医疗、地学、农业提供了强大的探测手段和研究方法,促进了化学、天文、材料、能源、信息等学科的发展,同时它又极大地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上述材料说明(  )‎ A. 各门具体科学随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B.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C. 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 D. 各门具体科学与哲学研究对象相同 ‎【答案】B ‎【解析】A说法错误,哲学随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而不是相反; B符合题意,材料中“物理学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同时它又极大地推动了哲学的发展”,说明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C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 D不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各门具体科学与哲学研究对象相同。 故选:B ‎。 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 (1)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区别: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或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两者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联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是,一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二要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或无关的选项。 ‎ 1. 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形与神”、“心与物”等谁依赖谁、谁在先的问题。他们是在思考(  )‎ A.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B.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问题 C. 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问题 D. 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 ‎【答案】A ‎【解析】A正确,“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其中“形、物、气”指代的是物质,“神、心、理”指代的是意识,物质和意识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原的问题,故入选; B不符合题意,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命题,故排除; C不符合题意,题干体现的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原的问题,不是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故排除; D不符合题意,题干体现的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原的问题,不是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问题,故排除. 故本题选A. 本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此类试题属于简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区分基本概念,并准确地选出正确答案. ‎ 2. 朱熹小时候就问其父亲“天上有何物”;陆九渊三四岁时就问父亲“天地有没有尽头”,并为此废寝忘食地思索;波普尔八岁时就在思考“空间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这些人后来成为大思想家,与他们从小善于思考不无关系。这说明(  )‎ A. 哲学源于人们对自然万物的惊讶 B.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 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D. 哲学的任务就是对现存的东西提出质疑 ‎【答案】C ‎【解析】A说法错误,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B不合题意,该选项与题意无关; ‎ C符合题意,材料中“这些人后来成为大思想家,与他们从小善于思考不无关系”,这说明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D说法错误,哲学的任务死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故选:C。 本题考查:哲学的起源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可运用排除法,排除说法错误和不符题意的选项,选出正确选项。本题难度中等。 ‎ 1. ‎“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自然条件恶劣,长期以来无人成功种植蔬菜。我国某农学专家坚信,粮食作物能生长的地方一定能种蔬菜。他在总结前人失败教训的基础上,采取收    集雨水、提高土壤墒情、选择抗寒性较强的品种等措施,在埃塞俄比亚成功种植了大白    菜、茄子、辣椒等蔬菜,创造了“里程碑式的”奇迹。他的成功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意识活动的创造性是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条件 ②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改造外部世界的可靠保证 ③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④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意识的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考查调动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解答】材料中某农学专家透过现象深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最终在埃塞俄比亚成功种植蔬菜,说明意识活动的创造性是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条件,①符合题意;这一成功也是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的结果,③符合题意;在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中,意识能动性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并不都是可靠保证,②错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不总是统一的,④错误。故选B。 ‎ 2. ‎“人工增雨”技术是指,人工制造出大量负离子,自动依附尘埃,在太阳光产生的强热上升气流作用下,携带含有负离子的尘埃微粒上升到了云层,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子,凝结成水滴,大量的水滴最终会变成云朵,化作雨滴落到地面。这一发明体现了(  ) ①人们可以超越和利用客观规律       ②人们能够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 ③人们能改变规律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④人们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错误,人们可以超越和利用客观规律,违背规律的客观性; ②错误,摆脱违背规律的客观性; ③正确,“人工增雨”体现人们能改变规律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④正确,“人工增雨”是建立新的联系的具体表现. 故本题选D. 本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联系的客观性     ①原理内涵: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②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不管是自在事物的联系的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人为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③方法论: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可能被创造也不可能被消灭.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 1. 对于“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前者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后者否认了相对静止 B. 两者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C. 前者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后者夸大了静止的相对性 D. 前者揭示了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后者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答案】A ‎【解析】A符合题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说河水是不停地流动的,前者承认运动的绝对性;“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则否认了相对静止,属于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B不合题意,“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没有正确揭示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C不合题意,前者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后者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D不合题意,前者并没有揭示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后者夸大了了运动的绝对性。 故选:A。 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解答引言型试题一般把握三步:第一步明确名句内涵,一般结合材料背景,粗略了解名句的具体含义。还可以通过抓取关键词,明确表达主旨。第二步:对应教材,明确名句所体现的教材知识。第三步:链接题干与题肢,对应教材,选取答案。 ‎ 2. ‎2017年3月,《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表明大多数癌症的发生其实是随机的,取决于--“上帝掷骰子”。也就是说,大部分癌症发生的原因不是环境因素和遗传,而真的是因为运气不好。这种观点属于(  )‎ 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 主观唯心主义 C. 朴素唯物主义 D. 客观唯心主义 ‎【答案】D ‎【解析】A不合题意,题中认为大多数癌症的发生取决于“上帝掷骰子”的说法,其实是将“上帝”作为万事万物的主宰,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因此,不是唯物主义; B不合题意,题中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而不是主观唯心主义; C不符合题意,题中认为大多数癌症的发生取决于“上帝掷骰子”的说法,其实是将“上帝”作为万事万物的主宰,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因此,不是唯物主义,更谈不上是哪一种唯物主义; D符合题意,题中认为大多数癌症的发生取决于“上帝掷骰子”的说法,其实是将“上帝”作为万事万物的主宰,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故选:D。 本题考查:客观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于意识。 (2)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一种基本形态,它把客观精神(如天、上帝、理念、绝对精神、道、理)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这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例如: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本题考查客观唯心主义,涉及辨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具体形态,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辨析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和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解答此题,考生要能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然后才能根据哲学知识判断应该选择哪个选项是正确的,难度适中。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 ‎31.【答案】文化的社会作用角度: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的影响。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立、自强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③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世界文化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斗争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竞争力。④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对人的作用角度: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重大地影响。国家高度重视文化竞争力建设,使公民增长知识和才干,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32.【答案】(1)说明:①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网络的全面普及和升级,为网络文学奠定了技术基础,促进文化的传播、继承、发展与创新。 ②依托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的超越时空的局限,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网络文学借助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在国内外得到广泛传播。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作为新型文化业态的网络文学,探索出了新的商业模式,促进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④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的重要因素。借助科学技术,网络文学走向世界,增强的国际影响力,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33.【答案】(1‎ ‎)①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医改应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医患双方都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特别是医生在提高医术的同时应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服务水平,让患者有更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医患双方都应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和医疗环境。‎ ‎34.(1)①人可以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要求我们处理正确的意识。 ②错误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要避免急功近利、走样变味,避免违反规律的草率操作与涸泽而渔的过度开发,避免措施不当的“保护”破坏文化遗产。 ③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要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当前与今后的关系,才能对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2)宣传标语: 示例: ①文化成就未来,遗产不容忘怀; ②保护历史文化,启迪现代文明; ③手牵手保护文化遗产,心连心,共筑精神家园; ④保护文化遗产,珍藏历史精华; ⑤保护文化遗产,彰显文明中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