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12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作业
课时作业12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滨州高三评估]阅读下图。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该文( ) A.推动“一国两制”构想的落实 B.促使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开始 C.宣布采用和平统一祖国方针 D.标志着两岸“三通”的实现 解析: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故答案为C项。当时“一国两制”构想尚未提出,排除A项;B项不是《告台湾同胞书》的内容及其带来的影响,排除;两岸“三通”正式实现是在2008年,排除D项。 答案:C 2.[2019·衡水高三统测] 1959年台湾外交部发文: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红色中国”“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及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对“一国两制”原则的认同 B.“一个中国”的政治理念 C.放弃了敌视大陆的立场 D.释放出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红色中国”改为“中共政权”,说明台湾当局认为大陆的“中共政权”只是“中华民国”里面的政权之一,这实际上体现了其“一个中国”的理念,故B项正确;“一国两制”80年代才提出,排除A项;1959年,当时台湾当局与大陆关系紧张,没有放弃敌视大陆的立场,也没有释放出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故C、D两项错误。 答案:B 3.[2019·泉州高三模拟]邓小平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指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国际社会试图干扰中国收回香港 B.国际社会一致认可“一国两制” C.“一国两制”对解决国际争端有借鉴作用 D.“一国两制”方案在联合国得以通过 解析:题干是说我国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是为了解决我国的问题,但是最终却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并为其他国家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借鉴,故选C项;A项与题干没有关系,故排除;B项错在了“一致”,故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答案:C 4.[2019·茂名高三统考]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的直接意图是( ) A.为了打破海峡两岸的长期隔绝状态 B.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C.为顺利解决香港问题提供法律依据 D.为了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材料中的规定表明“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法律保障,B项正确。材料反映“一国两制”的实施有法律保障,没有涉及两岸交流的状况,A项错误。“一国两制”的方针是针对台湾提出的,但在香港首先得到成功实践,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D项是根本目的,与材料强调直接意图是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不符,D项错误。 答案:B 5.[2019·固原高三调研]“一国两制”既充分尊重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政体传统,又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从而具备了一般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这充分说明“一国两制”( ) A.吸收了联邦制所有的优点 B.整合了中西政体和文化精神 C.发展了联邦政体的柔性特征 D.继承了传统政体和文化精神 解析:“吸收了联邦制所有的优点”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充分尊重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政体传统,又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反映了“一国两制”包容中西的特点,故B项正确;“一国两制”不仅仅吸收了联邦政体的特点,还有中国的文化精神,故C项错误;“继承了传统政体和文化精神”说法也过于片面,故D项错误。故选B项。 答案:B 6.[2019·张家界高三统考]据中国网刊载:1973年,毛泽东委托民主人士章士钊前往香港与台湾人士接触,商谈国共两党再度合作事宜;1975年,年迈的蒋介石思乡心切,委托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密约毛泽东访问台湾。这些做法( ) A.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对抗 B.彰显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C.宣告了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 D.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 解析:“年迈的蒋介石思乡心切,委托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密约毛泽东访问台湾”说明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B项正确;A、C项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D项是1987年。 答案:B 7.[2019·十堰高三诊断]1983年6月邓小平指出,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执政党的共同语言,也是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自治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利益,统一后的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拥有包括立法和党政军系统在内的高度自治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两岸合作的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B.实现国共合作是解决台湾问题唯一途径 C.大陆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统一后的台湾拥有立法和外交自治权力 解析:由材料“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可见两岸合作的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故选A项;由“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执政党的共同语言”可见两岸执政党的合作而不限于国共两党,排除B项;大陆主张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绝不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排除C项;外交权只有主权国家才有,台湾回归后,将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可以有立法权,但不具有独立的主权,排除D项。 答案:A 8.[2019·平顶山高三评估]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代表西方社会发表了《香港已死》的预言文章。由于香港继续繁荣稳定,12年后,《财富》的姊妹杂志《时代》以25页的专辑否定了《财富》的预言。这说明( ) A.“一国两制”的正确性 B.西方对华态度发生根本变化 C.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 D.资本主义制度局限性已显现 解析:由于“一国两制”的贯彻实施,香港回归祖国后,继续保持繁荣稳定,因此“12年后,《财富》的姊妹杂志《时代》以25页的专辑否定了《财富》的预言”。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不能反映,排除;中美两国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D项“资本主义制度局限性”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答案:A 9.[2019·抚州高三统测]余光中在《乡愁》中写道:“……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歌手王少峰在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乡愁”的背景是海峡两岸的分离 B.“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C.“太痛”说明两岸人民都渴望统一 D.“太美”表明两岸都接受“一国两制”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余光中创作《乡愁》的背景是海峡两岸的分离,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于国共两党的内战导致两岸分离,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相逢太美分离太痛” 说明两岸人民都渴望统一,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台湾民进党当局拒不接受“一国两制”,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 答案:D 10.[2019·通化高三诊断]1988年2月,台湾当局准许国民党员、干部赴大陆探亲、旅游;7月确定在维持官方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政策的前提下,“民间、间接、单向、渐进”开放两岸关系;11月又宣布有条件地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病、奔丧。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大陆和台湾实现了真正停战 B.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 C.“一国两制”得到两岸认同 D.两岸隔绝状态已经被打破 解析:“台湾当局准许国民党员、干部赴大陆探亲,11月又宣布有条件地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病、奔丧”说明两岸隔绝状态已经被打破,D项正确;A项是1979年;B项是“九二共识” 提出;C项说法不符合事实。 答案:D 11.[2019·阜新高三调研]在看完《血战台儿庄》之后,蒋经国说:“从这个影片来看,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不久,台湾开放国民党老兵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公开往来的序幕从此揭开。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血战台儿庄》可以作为徐州会战的一手史料 B.历史共识助推两岸关系发展 C.是否认同国民党抗战是国共两党分歧的焦点 D.优秀文化作品决定历史走向 解析:影片《血战台儿庄》肯定了国民党军队的抗战活动,对蒋经国有所触动,改变了对大陆的态度和政策,说明历史共识助推两岸关系发展。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错误,只能是二手史料,排除;C、D项说法绝对,排除。 答案:B 12.[2019·衡水高三质检]日前,台湾媒体发布了一项有关“九二共识”的民调,结果显示:台湾民众认同“九二共识”的比例达37.4%,超过不认同的35.2%,20~29岁的年轻一代认同度达38.1%。下列对“九二共识”认识正确的是( ) A.奠定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B.以书面方式就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 C.成为两岸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D.直接推动了两岸“三通一探”愿望的实现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它奠定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符合民众的意愿,A项正确。“九二共识”是以“口头声明方式各自表达”,不是以书面方式就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排除B项。“九二共识”是指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共识,并不是“纲领性文件”,排除C项。两岸“三通一探”愿望的实现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不是“九二共识”直接推动的结果,且在“九二共识”达成之前,两岸关系亦有所改善,允许探亲、观光、投资等活动,排除D项。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 13.[2019·济宁高三统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材料二 1976年11月,蒋经国说“吾国处于今日恶劣的环境之中,不得不以忍辱负重之苦心,来处理难以忍受的事”。“ 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 ——材料一、二摘自《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三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四 鉴于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之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之光荣,怎不令人急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只要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待。 ——摘自台湾《中国导报》 (1)材料二和材料一相比,蒋经国的政策与蒋介石的打算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 (2)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什么?后来又有何发展?(6分) (3)材料三与材料四在祖国统一上有何异同?(16分) 解析:第(1)问,材料一中“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材料二中“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可以看出其原来的对抗到保台的变化。 第(2)问,材料三、四中“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 可以看出其方式,第二小问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 第(3)问,材料三“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材料四“鉴于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之中国近代史”,可见材料三还提出统一的方式、平等对话和统一的原则,而材料四仅从历史角度指出统一的必要性。 答案:(1)由反攻大陆到竭力保台。 (2)关键是国共两党平等会谈,“一国两制”。 (3)共同点:海峡两岸都迫切希望祖国早日完成统一;不同:材料三还提出统一的方式、平等对话和统一的原则,而材料四仅从历史角度指出统一的必要性。 14.[2019·合肥高三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政府 收回主权史实 1917年 北京北洋政府 取消德国在华驻兵权,收回天津、汉口德租界,废除德国、奥匈帝国领事裁判权 1926年 北京北洋政府 取消芬兰领事裁判权、协议关税权 1927年 武汉国民政府 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 除日本外,各主要国家均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 1929年 南京国民政府 收回天津比租界,正式收回镇江英租界 1930年 南京国民政府 中国全面实现关税自主权,正式收回厦门英租界,收回威海卫英国租借地 1943年 南京国民政府 收回上海、厦门公共租界,收回天津、广州英租界,废除英美在华领事裁判权 195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收回苏联租借旅顺海军基地 199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收回英占香港地区 199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收回葡占澳门地区 ——摘编自王建朗《中国废除不 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等 解读材料,提炼一个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2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此类问题是一道非常新颖的试题,既考查了信息提取能力又考查了信息阐释能力,在做此题时一定要抓住《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这个主题,突出历届政府前后相继,共同努力才促成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废除。 答案: 观点:近现代中国收回主权的过程历时漫长,主要以渐进和平的外交方式实现,是历届政府前后相继,共同努力的结果。 阐释:近代中国历史既是屈辱的殖民史,也是奋进的抗争史,主权丧失伴随着收回主权的斗争。自民国以来,1949年结束半殖民地状态,随后又陆续收回一些主权,在近百年时间里,历届政府付出了艰辛的外交努力。历届政府善于抓住历史契机,并且善于主动创造机会,如北洋政府借助“一战”、武汉国民政府借助北伐战争、南京国民政府借助“二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借助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逐步挽回国家主权。主权的丧失与挽回过程折射出国家命运的起伏,民国以来,随着近代化进程的展开与融入国际进程的加快,中国国力逐渐增强,国际地位逐步提升,这是收回国家主权的坚实基础。(其他观点、阐释合理,亦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