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讲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讲义

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 考情纵览 阅读素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叙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历史背景 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1.文体特征。 真实性和文学性。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 具有文学性,作者通过选择、剪辑、组接,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其中;它须用艺术的手法加以 表现,以达到传神的效果。 2.文体分类。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朱自清自传》《鲁 迅自传》《老舍自传》《沈从文自传》《富兰克林自传》等;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华罗庚》 《“布衣总统”孙中山》《我的父亲邓小平》等。 从表达方式看,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这种传记被称为“评 传”,如《孔子评传》等。 从篇幅的长短看,传记又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等等,但由于考试的需要,高考文本的选 取,多以篇幅短小的文本(或摘选较长篇幅的文本)为主。 1.理思路,明线索。 思路就是理解文本的线索,理清了线索,对文本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对传主就会 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传记一般按时间顺序行文,阅读时抓住那些叙述时间的词语,并标出段 序和时间变化的词语以此来明确本文线索。 2.探经历,明特征。 传记阅读,要找到传主生平经历的基本事实和机遇、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 展的重要意义,进而正确评价传主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和成就,才能准确把握传主的 基本特征。传主的“经历”包括事迹、贡献、成就、经验等,阅读中需勾出。 3.知评价,明主旨。 读文章最终都要揭示主旨,传记的主旨需要借助对传主的评价来把握。在传记中,评价 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二是文中人物对传主的评价,阅读过程中要勾画出 来。明确主旨还需抓枝叶,明提示。“枝叶”包括标题、链接、注释、出处、作者、写作时 间等信息。这些“枝叶”对疏通文本内容、理解文本主旨、把握传主特征有着重要的提示作 用。 真题文本 高效读文 (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①1942 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 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 是好事多磨,1962 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 20 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 于自己的句子。 ②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 1965 年 3 月 8 日的 《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 1979 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 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 9 月 25 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 40 岁,他的第一 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 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③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 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 说写于 1985 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 10 天,他随 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 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 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 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 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了几十年的 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④1985 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 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 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 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 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 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 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 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⑤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 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 作家倍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 1.理思路,明线索。 ①简要介绍陈忠实的出 生、对文学梦的追逐。 ②介绍陈忠实在文学上所 取得的初步成就。 ③陈忠实要从赵树理、柳 青的影响中剥离出来的强 烈愿望。 ④写泰国之行给陈忠实带 来的强烈刺激。 ⑤陈忠实对自己以及文学 的新认识,认为必须写出 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 文学上确立自己。 ⑥《白鹿原》对陈忠实的 影响及陈忠实所取得的文 学成就。 ⑦缅怀、赞美陈忠实。 2.探经历,明特征。 (1)赵树理《三里湾》和柳 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 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 了文学梦。 (2)小说《信任》获得全国 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 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 心。 (3)1985 年出访泰国,陈忠 实开阔了视野,认识到必 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 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 己的位置。 3.知评价,明主旨。 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 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 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 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 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 “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 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 行为,决定一个人的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 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侍奉多年的“典型 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 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 1985 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 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⑥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 年开始在《当代》 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 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名成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 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⑦2016 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 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 放在整个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 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 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 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 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 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相关链接①:高度评价《白 鹿原》的地位。 相关链接②:高度赞美陈 忠实的人格魅力。 表达了对陈忠实的缅怀、 赞美之情。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 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 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 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 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 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 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答案 A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析综合)。 B.“《信任》……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错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 作家的重要转折是短篇小说集《乡村》的出版。C.“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理解有误。 E.“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错误,他也曾“倍感困惑”。 2.为什么说 1985 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析综合)。 答案 (1)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 开自己。(2)他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3) 他认为自己是在 1985 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解析 回答本题时,要结合文本,本着由近及远的原则筛选与 1985 年相关的信息。在 文章第③段提到“小说写于 1985 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所以首先要和他创作 的小说联系;第④段中的“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 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第⑤段中的“在剥离的愿望中,陈 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都说明陈忠实的认识是 分析该题的一点;第⑤段中有“认为自己就是在 1985 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 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这也是本题的一个要点。整合这些信息,分条作答即可。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 D(鉴赏评价)。 答案 (1)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2)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 界在 20 世纪的中国是无可取代的。(3)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 解析 “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是对陈忠实作品的高度赞美,速读文本和相关链 接,确定评价文学作品的区域在相关链接①,然后分析相关链接层次,主要涉及艺术水平、 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地位,筛选后整合信息,分条作答。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8 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F(探究)。 答案 关系:“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 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 表现: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 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 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 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解析 审题可知,本题要求结合“剥离”“寻找”来探究陈忠实的创作成功之路。首先 确定答题区间在第③④⑤段和相关链接①。然后筛选“剥离”“寻找”的关键词、句,“觉 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是剥离的愿 望和实践,“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陈忠实最终 发现”是剥离促进了寻找,而“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侍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 来”表明寻找也能够促进剥离的愿望,整合信息综合分析,两者为辩证关系。 真题文本 高效读文 (2016·全国卷Ⅱ)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①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 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 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 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 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 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 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 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 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②1940 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 学教员,直到 1946 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 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 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 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 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 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 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 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③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 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 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 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 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 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 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 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 1.理思路,明线索。 第①段:报数学系、 想转系的原因以及个 人爱好的表现。 第②段:研究的特点、 研究的背景、研究的 影响。 第③段:吴文俊的创 新观和学习观,看待 中国数学研究领域的 主要问题。 第④段:吴文俊的基 础数学教育观,他评 价中国奥数学习。 第⑤⑥段:吴文俊的 兴趣、学术生命及 “扎实功底”观。 2.探经历,明特征。 (1)喜欢物理学,让他 获得一种观照数学的 特殊视角,运用机械 化思想来考察数学。 (2)他喜欢阅读历史 书籍,让他了解中国 古代数学,获得启发, 继承与发扬了中国古 代数学基于“计算” 的传统。 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 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④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 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 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 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 系统学习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 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地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 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 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⑤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 心充满童趣。他说:“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 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 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 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 眼光。” ⑥吴文俊 37 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 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 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 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 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 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 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 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相关链接】 ①1974 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 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 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 不同,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 权威人物 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 暗时期,而吴的工作给整个领域带来光明。” (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 ②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 性的。 (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 (3)看围棋比赛,更培 养他的全局观念与战 略眼光。 (4)阅读文学书籍,让 他保有生命活力,保 持恒久不衰的科研生 命力。 3.知评价,明主旨。 (1)学生高小山评价: 吴文俊受到中国古代 数学启发,紧紧抓住 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 趋势。 (2)同行评价 相关链接①(黄婷、邱 德胜): 继承与发扬中国古代 数学基于“计算”的 传统,开创数学机械 化之路。 相关链接②(陈省 身):独辟蹊径,不袭 前人。 (3)表达崇敬赞扬之 情。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 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 B.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提出了用 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 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D.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 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 E.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果,获 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答案 BE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析综合)。 A.“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不准确,原文说“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 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 域存在的主要问题”错,文章只是说“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D.“吴 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说法明显错误。由文章最后一段可知,他不认同的是“靠 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而不是“研究成果”。 2.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析综合)。 答案 ①不蹈袭前人,不盲从权威,能够独辟蹊径;②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 眼光,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③学术视野广阔,注重人文修养。 解析 一般来说解答这类试题,考生可以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角度来作答。主观 原因即他自身看待问题的角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如文中其学生高小山的总结,他自己也说 “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 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吴文俊不 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等信息;客观原因主要是他遇到的良师。再对这 些信息加以概括整合,分点作答即可。 3.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析综合)。 答案 ①基础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兴趣;②数学教育要有利于系统学 习和深入理解数学,而不是海量题目训练和追求竞赛获奖;③现行奥数教学方法太功利,且 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 解析 解答本题,应首先找到答题的区域,文章第④段的开头说“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 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说明答案就在这一段。所以抓住文中吴文俊的语言,分条作答即 可。 4.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 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8 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 力。能力层级为 F(探究)。 答案 ①吴文俊广泛的阅读面,为日后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助于科学与人文交 融理念的形成;②物理与数学本来就关系密切,吴文俊对物理的兴趣,为他的数学研究提供 了便利条件;③吴文俊兴趣广泛,视野开阔,使他的思维活跃,能够融会贯通,富有创造性; ④吴文俊富有生活情趣,心胸开阔,能够保持罕见长久的学术生命。 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要在文中找到他兴趣广泛的事例,然后分析这些广泛的 兴趣与专业研究之间的关系。如他兴趣广泛有利于打通文理隔膜和思维障碍而开阔专业研究 的视野;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有助于他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他的全局 观念和战略眼光;广泛的兴趣也有利于他洞察时代发展背景下的专业研究趋势,汲取滋养专 业研究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使他保持长久的学术生命力。 真题文本 高效读文 (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朱东润自传 ①1896 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 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 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 师,23 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②1929 年 4 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 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 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 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③大约是 1939 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 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 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 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 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④《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 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 《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 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 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⑤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 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 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 记文学。 ⑥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 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 1.理思路,明线索。 ①~③以时间为序, 叙写了自己受教育和 任教的经历,特别指 出了自己研究传记文 学的原因。 ④⑤作者不惜笔墨提 及《晏子春秋》《孔子 三朝记》等以及古人 所作的传、行状、神 道碑的作品,意在表 明自己广泛阅读了中 国的各类传记作品, 并比较过它们的异 同。 ⑥作者称道“别 传”,借此表明自己 的传记文学观。 ⑦~⑨从国外吸收传 记文学的写作方法。 ⑩作者认为认识传记 文学需要经过阅读传 记文学作品、阅读传 记文学理论、进行传 记文学创作等阶段。 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 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 陷,都是全部奉陈。 ⑦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 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 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 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 的分析。 ⑧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 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 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 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⑨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 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 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 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⑩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 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 就不能算是认识。 ⑪这时是 1940 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 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 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 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 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 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 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 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 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 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 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 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 (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 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 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⑪作者选择了为明代 张居正写传记,因为 张居正是关心国计民 生的有为之士。 2.探经历,明特征。 (1)武汉大学的文学 院长闻一多教授看到 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 复杂,总想来一些变 动。 (2)1939 年一所内迁 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 年开始,出现了传记 研究这一个课。 (3)抗战期间,我决心 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 为范本,自己也写出 一本来。 3.找手法,明作用。 文章以时间为序,描 写传主朱东润的传记 文学观的形成过程。 4.抓枝叶,明提示。 (1)从题目可知本文 属于传记中的自传, 传主是朱东润。 (2)相关链接:介绍了 关于传叙文学的类别 以及作者的风度和品 格。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 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 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 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有学者总体 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 还是在自传中釆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答案 BD 解析 A.“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分析有误,除了因为“这 件事”外,还因为这是他的兴趣爱好。C.“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 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这一因果关系不成立,说法没有根据,由原文第⑨ 段中“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这 一句可知,作者并没有拒绝之意,下文说的担心,也不是拒绝之意。E.“为了避免常会发生 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采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因果分析有误,原文相关链接①特 别点出“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与朱东润采用“传记文学”的说法无 关。另外“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不当。 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析综合)。 答案 (1)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如《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 亚女王传》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2)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如阅读莫 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别传、自传、传叙文学等;(3)进行传记文学写作实践, 如给张居正写传。 解析 解此题,要对朱东润传记文学观形成的过程进行分析,答案分散在全文的各个段 落当中,只要对全文进行相关信息的筛选、整合即可。如:朱东润对一些传记作品的阅读与 比较,对传记文学理论的研究,对传记文学的创作实践等,都可作为本题的筛选点。 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 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鉴赏 评价)。 答案 (1)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2)写生平与写学术 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3)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 谈一样。 解析 本文为自传,是学术传记,重在阐述学术,同时兼顾人物生平。这就要求我们从 “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的角度出发,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显然,文章以作者自身的经历 为依托,介绍了作者对传记文学的深入理解,而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也得以呈现。从语言上 看,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偶用口语,如“总想来一些变动”。 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 料说明理由。(8 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F(探 究)。 答案 ①应该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如果只重比较,就看不清传主的个性, 而要是像《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约翰逊博士传》那样细致则难免琐碎。 ②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要是像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是歌颂死者, 就不是传记文学。 观点一:同意。①只有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且具有 可读性;②人无完人,只有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才能给读者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观点二:不同意。①细致刻画个性需要史料支撑,如果史料不足而仍然强调这一点,就 会导致不够客观,显得矫揉造作;②追求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不能有效凸显传主的个性。 解析 回答第一问“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这就需要考生 围绕“刻画和评价传主”这一点,从文中筛选出关键信息,如“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 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回答第二问“你是否同意他的观 点”这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则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需要从文本及相关链接的 材料中寻找理论依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