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图为某雄性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 A. 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可发生在细胞②中 B. ①图中的DNA:染色体=1:1;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 C. 细胞①、②、③、④产生的子细胞中均有同源染色体 D. 细胞①分裂形成的是体细胞;细胞④分裂形成的是精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像可知,细胞①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③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④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均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正确;①图中没有染色单体,其DNA:染色体=1:1,B正确;细胞①、③产生的子细胞中均有同源染色体,细胞②、④产生的子细胞中均没有同源染色体,C错误;细胞①分裂形成的是体细胞,细胞④分裂形成的是精细胞,D正确。‎ ‎2.下列有关基因型为FfXDY的果蝇产生精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X、Y染色体因大小不同而不发生联会 B. 与、Y与Y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 F、f与、Y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中 D. 与Y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A、X、Y染色体虽然大小不同,但也是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也能发生联会,A错误;‎ B、XD与XD、Y与Y由复制形成的,因此XD与XD ‎、Y与Y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错误;‎ C、F与f是等位基因,XD与Y是同源染色体,F、f与XD、Y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错误;‎ D、XD与Y是同源染色体,它们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正确。‎ 故选D。‎ ‎3.进行有性生殖的高等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如图所示,图中①、②和③过程分别表示( )‎ A.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B. 有丝分裂、受精作用和减数分裂 C. 受精作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D. 受精作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中①表示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即受精作用;③表示受精卵进行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形成生物体的过程;②为生物体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 ‎ 故选D。‎ ‎4.精子内的顶体由高尔基体特化而来。受精时顶体膜与精子细胞膜融合,释放顶体酶使卵子外层形成孔洞,以利于精卵融合形成受精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顶体内储存的顶体酶是在精子的溶酶体中合成的 B. 精子游向卵子所需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C. 顶体膜和精子细胞膜融合体现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D. 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另一半来自母方 ‎【答案】B ‎【解析】‎ 精子细胞变形成精子的过程中,细胞核变为精子头的主要部分,高尔基体发育为头部的顶体,中心体演变为精子的尾,线粒体聚集在尾的基部形成线粒体鞘膜,包括核糖体在内的细胞内的其他物质浓缩为原生质滴,随精子的成熟过程向后移动,最后脱落,A项错误;精子游向卵子所需的能量来自ATP水解,而ATP是通过细胞呼吸产生的,细胞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项正确;顶体膜和精子细胞膜融合体现生物膜的流动性,C项错误,受精卵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另一半来自母方,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主要来自母方,D项错误。‎ ‎5.关于某二倍体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染色单体分离 B. 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 C. 一次有丝分裂与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次数相同 D. 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答案】B ‎【解析】‎ ‎【详解】A、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两极,A正确;‎ B、有丝分裂不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B错误;‎ C、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染色体都只复制一次,C正确;‎ D、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染色体行为类似,前期散乱分布,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D正确。‎ 故选B。‎ ‎6.某种动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2N,显微镜观察该动物的精巢切片,观察到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可能是 A. 1N和2N B. 2N和3N C. 1N、2N和4N D. 2N、3N和4N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动物的精巢的精原细胞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 ‎(1)在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而其余各时期都为2N,所以染色体数可为2N、4N;‎ ‎(2)精原细胞形成精子的方式为减数分裂,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和末期为N,其余各时期为2N,所以染色体上可以是N、2N.‎ ‎7.下图是某种动物细胞生活周期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A~C段 B. CD段、GH段的染色体与核DNA的数目之比为1∶1‎ C. 图中显示两种分裂方式,Ⅰ~M段可表示有丝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 D.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现象与AH、HI所代表的生理过程有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分裂结束后染色体数目减半,故对应A~C段,A正确;CD段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细胞中有姐妹染色单体,故染色体与核DNA的数目之比是1:2,而GH段减数第二次分裂已结束,着丝点已分裂,故此时细胞中染色体与核DNA的数目之比1:1,B错误;图示中显示两种分裂方式,且I~M段可表示有丝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C正确;HI 表示受精作用,“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变异现象是减数分裂产生多种配子及随机结合的缘故,D正确。故选B。‎ ‎8.如图所示为人体内的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cd段的细胞都含有23对同源染色体 B. 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等位基因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都发生在cd段的某一时期 C. 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细胞板和纺锤体都出现在bc段 D. 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ef段的细胞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答案】B ‎【解析】‎ ‎【详解】若该图曲线为减数分裂,则cd段的细胞既有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也有处于减数第二次前期和中期的细胞,染色体数为46条或者23条,且等位基因的分裂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于cd段,故A错误,B正确;若该图曲线为有丝分裂,则细胞板开始出现于末期,纺锤体开始出现于前期,消失于末期,故两者不可能均出现在bc段,故C错误;ef段包括后期和末期,因此,细胞质未分裂成两个时均含四个染色体组,细胞分裂结束时每个细胞中含两个染色体组,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选B项。‎ ‎9.若A和a、B和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下列哪四个精子来自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 A. Ab、Ab、ab、ab B. aB 、Ab、AB、AB C. Ab、aB、Ab、Ab D. AB、AB、ab、ab ‎【答案】D ‎【解析】‎ ‎【详解】A、选项中虽然只有两种基因型,但缺失基因B,A错误;‎ B、选项中的精子有三种基因型,不可能来自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B错误;‎ C、一个染色体组成为AaBb的精原细胞能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两两相同,C选项中虽然只有两种基因型,但有3个Ab,C错误;‎ D、一个染色体组成为AaBb的精原细胞能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两两相同,如AB、AB、ab、ab,D正确。‎ 故选D。‎ ‎10.下列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 )‎ ‎①体细胞 ②初级精母细胞 ③次级卵母细胞 ④精子 ⑤精原细胞 ⑥受精卵 A. ①④⑤ B. ①③⑥‎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⑤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体细胞中虽然未发生联会等现象,但是存在同源染色体,①正确;‎ ‎②初级精母细胞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和分离现象,存在同源染色体,②正确;‎ ‎③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次级卵母细胞不含同源染色,③错误;‎ ‎④精子是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④错误;‎ ‎⑤精原细胞中染色体组成等同于体细胞,因此具有同源染色体,⑤正确;‎ ‎⑥精子和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此时两个细胞的染色体集合到一个细胞中,因此具有同源染色体,⑥正确。‎ 故选D。‎ ‎11.若要表示某动物细胞(2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形成的细胞,下列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A. B. C. D. ‎ ‎【答案】D ‎【解析】‎ ‎【详解】A、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配对,应该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错误; B、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应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时形成的细胞,B错误; C、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而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形成的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C错误; D、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但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D正确。 故选:D。‎ ‎12.红眼(R)雌果蝇和白眼(r)雄果蝇交配,F1 全是红眼,让 F1 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2中红眼雌果蝇 121 只,红眼雄果蝇 60 只,白眼雌果蝇 0 只,白眼雄果蝇 59 只,则 F2 卵细胞中具有R和r及精子中具有R和r的比例是 A. 卵细胞:R∶r=1∶1 精子:R∶r=3∶1‎ B. 卵细胞:R∶r=3∶1 精子:R∶r=3∶1‎ C. 卵细胞:R∶r=3∶1 精子:R∶r=1∶1‎ D. 卵细胞:R∶r=1∶1 精子:R∶r=1∶1‎ ‎【答案】C ‎【解析】‎ 果蝇的眼色属于伴性遗传,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XRXR和XrY,F1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XRXr和XRY;F1相互交配,F2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XRXR和XRXr、XRY和XrY,各占1/4,则F2卵细胞中R∶r=3∶1,F2精子中R∶r=1∶1,C正确。‎ ‎13.一对夫妇生育的儿子中色盲与正常各占一半,则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分别是( )‎ A. 和 B. 和 C. 和 D. 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传递特点,正常儿子基因型是XBY,患病儿子的基因型是XbY,儿子的X染色体来自母亲,所以母亲基因型是XBXb。‎ 故选D。‎ ‎14. 下列关于红绿色盲遗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男性不存在携带者 B. 表现为交叉遗传现象 C. 有隔代遗传现象 D. 色盲男性的母亲必定是色盲 ‎【答案】D ‎【解析】‎ 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男孩基因型可能为XBY、XbY,不存在携带者,A正确;伴X隐性遗传病具有交叉遗传、隔代遗传的特点,BC正确;色盲男性的色盲基因一定来自于母亲,但是母亲不一定色盲,可能是携带者,D错误。‎ ‎15.下图为色盲患者的遗传系谱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Ⅱ-3与正常男性婚配,后代都不患病 B. Ⅱ-3与正常男性婚配,生育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8‎ C. Ⅱ-4与正常女性婚配,后代不患病 D. Ⅱ-4与正常女性婚配,生育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8‎ ‎【答案】B ‎【解析】‎ ‎【详解】A、Ⅱ-3与正常男性婚配,如果Ⅱ-3是携带者,后代男孩可能患病,A错误;‎ B、Ⅱ-3与正常男性婚配,生有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8。因为Ⅱ-3是携带者的可能性占1/2,携带者与正常男性婚配生有患病男孩占1/4,二者相乘即为1/8,B正确; ‎ C、Ⅱ-4与正常女性婚配,如果正常女性是携带者,后代男孩可能患病,C错误;‎ D、Ⅱ-4与正常女性婚配,生育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4,D错误。‎ 故选:B。‎ ‎16. 如图为舞蹈症家系图,若图中7和10婚配,这对夫妇生一个患舞蹈症孩子的概率为(  )‎ A. 5/6 B. 3/4 C. 1/2 D. 1‎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3、4是患者,其后代中8号是正常,所以舞蹈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设舞蹈病显性基因为A, 隐性为a ,7号患者基因型,有 1/3概率是AA ,2/3是Aa,10号患者的基因型只能是Aa。7和10婚配,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是2/3×1/4="1/6" ,患病概率5/6。‎ ‎17. 家兔的毛色黑色(A)对褐色(a)为显性.要判断一只黑毛兔的遗传因子组成的方法,选用与它交配的兔最好是( )‎ A. 纯种黑毛兔 B. 褐毛兔 C. 杂种黑毛兔 D. 前3项都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鉴别方法:(1)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2)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3)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4)提高优良品种的纯度,常用自交法;(5)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 解:检测一只黑毛兔的基因组成,可采用测交法,即让这只黑毛兔与多只褐毛兔(双隐性个体)交配.如果后代只有黑色个体,则这只黑毛兔为纯合子,如果后代出现褐毛兔,则这只黑毛兔为杂合子.‎ 故选:B.‎ ‎18. 下图是某家庭遗传图谱,该病的遗传方式不可能是( )‎ A.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D. 伴Y染色体遗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该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该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错误;由于男患者的母亲正常,因此不可能是X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C正确;该遗传病可能是Y染色体上的遗传病,D错误。‎ ‎19.下列为某一遗传病的家系图,已知I-1为携带者。可以准确判断的是( )‎ A.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 II-4是携带者 C. II-6是携带者的概率为1/2 D. Ⅲ-8是正常纯合子的概率为1/2‎ ‎【答案】B ‎【解析】‎ ‎【详解】A、据图,该病表现为父母正常,子女患病,因而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A错误;‎ B、如果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Ⅱ-3、Ⅱ-4都是携带者,如果是伴X隐性遗传,则Ⅱ-4一定带有致病基因,B正确;‎ C、如果是伴X隐性遗传,Ⅱ-4、Ⅰ-1都为携带者,Ⅰ-2基因型正常,Ⅱ-6是携带者的概率0,如果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Ⅱ-6为携带者的概率是2/3,C错误;‎ D、如果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Ⅲ-8是正常纯合子的概率为1/3,如果是伴X隐性遗传,Ⅲ-8是正常纯合子的概率为1/2,D错误.‎ 故选:B.‎ ‎20.如果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成功改造了某男性血友病的造血干细胞,使其凝血功能全部恢复正常。那么,他与女性携带者婚后所生子女中(  )‎ A. 儿子、女儿全部正常 B. 儿子、女儿中各一半正常 C. 儿子全部有病,女儿全部正常 D. 儿子全部正常,女儿全部有病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分析可知: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成功改造了某男性血友病患者的造血干细胞,但没有改变其他体细胞的基因型,尤其是精原细胞的基因。所以,该男性(XhY)与女性携带者(XHXh)结婚后所生男孩的基因型是XHY或XhY,表现型为一半正常、一半患病;所生女孩的基因型是XHXh或XhXh,表现型为一半正常、一半患病。‎ 故选:B。‎ ‎21.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双亲表现型正常,生出一个患病女儿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母亲患病,父亲正常,子代中有正常儿子,则该病不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 C. 双亲表型正常,生出一个色盲女儿的几率为零 D. 一个具有n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必定产生2n种各类型数量相等的配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A、双亲表现型正常,生出一个患病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母亲患病,父亲正常,子代中有正常儿子,则该病不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因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之一是“女病父子病”,B正确;‎ C、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双亲表型正常,则生出一个色盲女儿的几率为零,C正确;‎ D、一个具有n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若这些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则它们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不会产生2n种各类型数量相等的配子,D错误。‎ 故选D。‎ ‎22.一对夫妇生有一男一女两个小孩,体检时发现丈夫并指(一种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妻子色盲(一种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且患有眼视网膜炎(此病由线粒体DNA基因突变所致),则他们的子女的情况是( )‎ A. 男孩一定色盲且患有眼视网膜炎,可能并指;女孩患有眼视网膜炎,可能并指但不色盲 B. 男孩一定色盲及并指但视网膜正常;女孩患有眼视网膜炎及并指但不色盲 C. 男孩患有眼视网膜炎及并指但色觉正常;女孩眼视网膜正常,并指且色盲 D. 男孩一定色盲、并指且患有眼视网膜炎;女孩可能有眼视网膜炎和并指,一定色盲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丈夫的基因型为A_XBY,妻子的基因型为aaXbXb,则他们所生子女中:‎ ‎(1)并指是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因此后代中男孩和女孩都有可能患并指;‎ ‎(2)色盲是伴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因此后代中女孩不可能患色盲,男孩肯定患色盲;‎ ‎(3)眼视网膜炎由线粒体DNA基因突变所致,属于细胞质遗传,后代中男孩和女孩都患有眼视网膜炎。‎ 故选A。‎ ‎23.下列关于摩尔根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果蝇杂交实验和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实验都设计了测交实验来验证其假说 B. 两实验涉及的性状均受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 C. 两实验都做了正、反交实验,都符合细胞核基因遗传的特点 D. 孟德尔运用了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摩尔根没有 ‎【答案】A ‎【解析】‎ ‎【详解】摩尔根的实验和孟德尔的实验运用的都是假说演绎法,验证方法都是测交实验,A正确;摩尔根研究的果蝇的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错误;摩尔根的实验是采用的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交配,产生的子一代,再相互交配,因此,并未采用正反交实验,C项错误;孟德尔和摩尔根都运用了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D错误;综上所述,选A项。‎ ‎24.下列关于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时与性别相关联 B. 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的生物体细胞内含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 C. 伴性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规律 D.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具有交叉遗传的现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随性染色体遗传,表现与性别有关,A正确;‎ B、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体细胞内含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XX,B错误;‎ C、伴性遗传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随着XY染色体传递,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C正确;‎ D、对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而言,正常情况下,雄性的X染色体一定来自于母方,且一定会遗传给雌性后代,表现为交叉遗传,D正确。‎ 故选B。‎ ‎25.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院确认了X染色体上有1098个蛋白质编码基因,有趣的是,这1098个基因中只有54个在对应的Y染色体上有相应功能的等位基因,而Y染色体上仅有大约78个基因。这些基因的异常会导致伴性遗传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的是23条染色体上DNA中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B. X、Y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 C. 次级精母细胞中只可能含有0或1条X染色体 D. 伴X染色体遗传病具有交叉遗传、男性发病率大于女性的特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的是22条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X、Y上DNA中的脱氧核苷酸序列,A项错误;性染色体上等位基因随性染色体遗传,表现型与性别相关联,B项正确;X和Y属于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含有0、1条或两条X染色体,C项错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具有交叉遗传、男性发病率大于女性的特点,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女性发病率大于男性的特点,D项错误。‎ ‎26.下列有关首次通过确凿的实验证据向“遗传物质是蛋白质”的观点提出挑战的科学家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格里菲斯,因其观察到肺炎双球菌存在转化现象,且“转化因子”不是蛋白质 B. 格里菲斯,因其发现培养R型菌的培养基中加入S型菌的DNA后,培养基中会出现S型菌菌落 C. 艾弗里,因其发现肺炎双球菌可以在小鼠体外发生转化的“转化因子”是DNA D. 艾弗里,因其发现S型菌的DNA能使死亡的R型菌转化为活的S型菌 ‎【答案】C ‎【解析】‎ ‎【详解】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没有证明这种转化因子是DNA,也没有证明“转化因子”不是蛋白质,A错误;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发现培养R型菌的培养基中加入S型菌的DNA后,培养基中会出现S型菌菌落,B错误;1944年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发现了肺炎双球菌可以在小鼠体外发生转化的“转化因子”是DNA,C正确;死亡的R型菌不能转化为活的S型菌,D错误。‎ ‎27.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能证明的是( )‎ A.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 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C. DNA是遗传物质 D. DNA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答案】C ‎【解析】‎ 通过实验证明任一生物的遗传物质只有一种,RNA的病毒遗传物质是RNA,含D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噬菌体是DNA病毒遗传物质是DNA,A是针对自然界中所有生物而言的,A选项错误,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B错,C选项正确。生物可产生遗传变异,而不是DNA产生遗传变异,D错误。‎ ‎28.下列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A. 染色体变异不能发生在噬菌体中 B. 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沉淀物中留下大肠杆菌 C. 离心后上清液放射性高、而沉淀物放射性低,则亲代噬菌体应是用35S标记的 D. 噬菌体蛋白质是否进入大肠杆菌,可用32P标记的实验组确定 ‎【答案】D ‎【解析】‎ 噬菌体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也就没有染色体,所以不能发生染色体变异,A项正确;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B项正确;35S标记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由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所以离心后放射性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而沉淀物放射性低,C项正确;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因此以32P标记的一组实验只能确定DNA是否进入了细菌,故D项错误。‎ ‎29.下列关于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系列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标记亲代噬菌体,若充分搅拌,则沉淀物中一定无放射性 B. 用标记细菌,若检测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则子代全部没有放射性 C. 用标记细菌,若检测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则子代全部含有放射性 D. 用标记亲代噬菌体,若检测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则子代全部没有放射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外壳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DNA注入到大肠杆菌内,通过搅拌、离心,上清液中仅含T2噬菌体的外壳,下层是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外壳和大肠杆菌分离。如果搅拌、离心后,仍有少量含有35S的T2噬菌体吸附在大肠杆菌上,则会导致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而沉淀物中有少量的放射性,A错误;‎ BC、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合成子代的原料全部来自于细菌,所以当其接种在35S和32P的细菌中,子代噬菌体全部含35S和32P,B错误,C正确;‎ D、用标记亲代噬菌体,P标记的是DNA分子,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会将亲代DNA传下来,在子代中有少量的含32PDNA分子,D错误。‎ 故选C。‎ ‎30. 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 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C.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 D. 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答案】B ‎【解析】‎ ‎【详解】A、豌豆的遗传物质只有DNA ,A错误;‎ 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B正确;‎ 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不含S元素,C错误;‎ D、HIV的遗传物质是RNA,水解后产生4种核糖核苷酸,D错误。‎ 故选B。‎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31.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该过程发生于细胞分裂的________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 ‎(2)图2中,________细胞处于图1的BC段,________细胞处于图1的DE段。‎ ‎(3)就图2中乙分析可知,该细胞含有________条染色单体,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目之比是________。该细胞处于________分裂的________期,其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________。‎ ‎【答案】 (1). DNA复制 (2). 间 (3).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4). 乙、丙 (5). 甲 (6). 8 (7). 1:2 (8). 减数第一次分裂 (9). 后 (10). 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 ‎【解析】‎ ‎【详解】(1)图1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该过程发生于细胞分裂间期的间期,CD段形成的原因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 ‎(2)图1中的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对应于图2中乙和丙细胞,DE段是着丝点发生了分裂,每条染色体上含1个DNA分子,对应甲图。‎ ‎(3)图2中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初级卵母细胞,含8条染色单体,染色体数:DNA分子数之比为1:2,其产生的子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32.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某家系中有甲病(基因为A、a)和乙病(基因为B、b)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如下,Ⅱ5无乙病致病基因。‎ ‎(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 ‎(2)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近亲结婚,生育只患一种病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___。若与生了一个无甲病但患乙病的性染色体为XXY的孩子,则出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以往研究表明,乙病在人群中的致病基因频率为10%,如果与非近亲表现型正常的个体结婚,则生育患病孩子的概率是______。‎ ‎【答案】 (1). 常染色体显性 (2). AAXbY或AaXbY (3). 5/8 (4). 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形成染色体组成为XbXb的卵细胞 (5). 1/22‎ ‎【解析】‎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乙病的遗传方式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 ‎(2)Ⅱ5只患甲病,生有正常女儿,基因型为AaXBY。‎ ‎(3)根据分析:Ⅲ3的基因型为aaXBY,Ⅲ8的基因型为1/3AA、2/3Aa、1/2XBXB、1/2XBXb,Ⅲ3与Ⅲ8近亲结婚,后代患甲病的概率为1-2/3×1/2=2/3,患乙病的概率为1/2×1/4=1/8,‎ ‎,因此,生育只患一种病孩子的概率是2/3×7/8+1/3×1/8=5/8,若Ⅲ3与Ⅲ8生了一个无甲病但患乙病的性染色体为XXY的孩子,则出现的原因是Ⅲ8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形成XbXb的卵细胞。‎ ‎(4)乙病在人群中的致病基因频率为10%,即b=0.1,则B=0.9,XBXB=0.9×0.9=0.81,XBXb=2×0.9×0.1=0.18,表现型正常的女性为9/11XBXB、2/11XBXb,因此如果Ⅲ3XBY与非近亲表现型正常的个体结婚,则生育患病孩子XbY的概率是2/11×1/2×1/2=1/22。‎ ‎33.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为ZZ,♀为ZW)。鸡的鸡冠常见的有玫瑰状和单片状,由一对基因A和a控制,其中A纯合时会导致合子致死;芦花鸡羽毛有黑白相间的横斑条纹,非芦花鸡羽毛无横斑条纹,由另一对基因B和b控制。一对雄鸡和雌鸡杂交后代F1雄鸡中玫瑰冠芦花:单片冠芦花=2:1,F1雌鸡中玫瑰冠芦花:玫瑰冠非芦花:单片冠芦花:单片冠非芦花=2:2:1:1。请回答下列问题: ‎ ‎(1)等位基因A和a位于_____染色体上,理由是_____________。 ‎ ‎(2)亲本雌雄鸡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 ‎(3)要想在早期雏鸡时就能根据羽毛的特征把雌性和雄性区分开,从而多养母鸡下蛋。要选用的杂交亲本是__________。‎ ‎【答案】 (1). 常 (2). 后代雌雄个体中玫瑰冠和单片冠的比例都是2:1,‎ ‎ 说明鸡冠性状的遗传与性别不相关联,其控制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 (共4分)。 (3). AaZBW (4). AaZBZb (5). 芦花雌鸡和非芦花雄鸡 ‎【解析】‎ ‎【详解】(1)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等位基因(A和a)位于常染色体上,理由是一对雄鸡和雌鸡杂交,F1雌雄个体中玫瑰冠和单片冠的比例都是2:1。‎ ‎(2)根据雌鸡与雄鸡杂交,F1中玫瑰冠:单片冠=2:1,结合A纯合时会导致合子致死,说明亲本中控制鸡冠形态的基因组成都为Aa;再根据F1雄鸡全为芦花,雌鸡中芦花:非芦花=1:1,说明亲本中雄鸡为ZBZb,雌鸡为ZBW;对此,亲本雌雄鸡的基因型分别是AaZBW、AaZBZb。‎ ‎(3)亲本的杂交组合为非芦花雄鸡ZbZb×芦花雌鸡ZBW,子代雌鸡ZbW都是非芦花,雄鸡ZBZb都是芦花鸡,养鸡场可以根据羽毛的特征把雌性和雄性区分开,从而做到多养母鸡,多得鸡蛋。‎ ‎34.在研究生物遗传物质的过程中,人们做了很多的实验进行探究,包括著名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某人曾重复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步骤如下。请分析以下实验并回答问题:‎ A.将一部分S型细菌加热杀死;‎ B.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并分为若干组,将菌种分别接种到各组培养基上(接种的菌种见图中文字所示);‎ C.将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见图)。‎ 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艾弗里等人通过实验证实了在上述细菌转化过程中,起转化作用的是DNA。请利用DNA酶作试剂,选择适当的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促进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并预期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①设计实验方案 第一步:从S型细菌中提取DNA。‎ 第二步: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将其均分为三份,标为A、B、C,分别作如下处理:‎ 组合编号 A B C 处理 不加任何提取物 A组培养基不加任何提取物,B组________________,C组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将接种后的培养装置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②预期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S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2). 第二步:B组加入提取的S型细菌的DNA (3). C组加入提取的S型细菌的DNA和DNA酶 (4). 第三步:将R型细菌分别接种到三组培养基上 (5). A、C组培养基中未出现S型菌落,只有B组培养基中出现S型菌落,说明DNA分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解析】‎ ‎【详解】(1)本实验中的对照组是1、2、3组, 得出的结论是S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2)①第二步:在B组加入提取出的S型细菌DNA;在C组中加入提取出的S型细菌DNA和DNA酶。‎ 第三步:将R型细菌分别接种到三组培养基上。‎ ‎②预测实验结果:由于A中没有加任何提取物,C中的DNA分子被水解,所以A、C组中未出现S型细菌;由于B组中加入了提取出的S型细菌DNA,所以B组培养基中出现S型细菌,结论:DNA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