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二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二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这说明分封制 A. 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 B. 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 C. 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 D. 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对材料理解错误,分封制得以实行的前提是"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开始实行";C项说法错误,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除了分封制外还有宗法制和礼乐制度。D项正确,因为"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而实行分封制,可以有效地管理地方,稳定西周的统治。故本题答案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自秦代开始,“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什么特点 A. 皇权至上 B. 皇权独尊 C. 君权神授 D. 皇位世袭 ‎【答案】B ‎【解析】‎ 皇帝制度有三个主要特点:皇帝地位独尊、权力至高无上和皇位世袭。“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体现了皇帝制度中的皇帝独尊,故答案选B。皇权至上主要强调的是皇帝的权力,题干没有体现,排除A;君权神授说是神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题干没有体现,排除C;“世袭制”就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题干没有体现,排除D。‎ ‎3.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这主要是因为( )‎ A.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 B.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 C.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 D.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中“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可得出魏征属于门下省,据所学可知门下省是可以参与决策程序的,是有权阻止最高指示下达的,由此可以看出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故A项正确;‎ ‎“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与史实不合,故B项排除;据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可以得出门下省是不可以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的,故C项排除;分割相权是加强皇帝的权力,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评价: ‎ 中国古代历朝以来都存在相权和皇权之争,自秦始皇设丞相以来,丞相一人大权独揽,严重威胁到了皇权的势力。故而,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皇帝都有一个使命,就是加大皇权、削弱相权。所以,明朝的朱元璋废除了丞相,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则标志着封建皇权达到了顶峰。这也是中国古代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为什么皇权的趋势是加强、相权的趋势是削弱直至消失的原因所在。 ‎ 所以,在唐朝完善的三省六部制,它的一个作用也是分割宰相的权利、最终集权于皇帝,同样,它也是皇权加强的产物。 ‎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以积极为主,但是也有消极影响。 ①积极作用: 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第二,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厂皇权。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每当皇帝无能,丞相就可能专权。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 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 ‎ ‎②消极作用: ‎ 但是,三省六部制也有消极影响。它的设置造成了部门重叠、机构倾轧,严重影响办事效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皇权不断集中,宰相权利不断受到削弱,这也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的不断衰落。‎ 考点: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 ‎ ‎4.梁章钜《枢垣记略•规制》:“凡京外王大臣有奉特旨到军机处恭听谕旨恭读朱笔及阅看各处奏折者,方得在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满汉章京之值房亦如之。”这一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 A. 极具机密性 B. 参与军政决策 C. 办事效率高 D. 办理军政要务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是对清朝军机处的一个概述,主要是针对军机处在面见皇帝时候的具体行为。从材料所给的“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满汉章京之值房亦如之”来看,军机处办事机密,对皇帝直接负责。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CD三项也是军机处的特点,但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 ‎【名师点睛】军机处的特点:参与机要政务;品级不高;日夜轮流值班;跪奏笔录;勤、密、速;行事快捷。积极:军机处能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消极: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5.色诺芬《回忆录》记载:“(苏格拉底)主持人民大会,不允许人民非法投票,而是要符合法律,他反对群众的反复无常,无法无天”。材料反映出( )‎ A. 苏格拉底维护民主政治 B. 苏格拉底之死的直接原因 C. 民主政治导致雅典灭亡 D. 雅典奉行法律至上原则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从“不允许人民非法投票,而是要符合法律,他反对群众的反复无常,无法无天”,可知苏格拉底反对违法的破坏民主秩序的活动,体现出其维护民主政治,故A项正确;材料内容不是苏格 拉底死亡的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人民违法滥用民主权力,不能体现民主政治导致雅典灭亡,故C项错误;从“他反对群众的反复无常,无法无天”,可知雅典当时出现了违反法律的现象,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6.梭伦改革时“按每年收入多少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这是因为 A. 工商业奴隶主获得了政治权力 B. 下层平民获得部分政治权力 C. 以财产资格代替部落血缘资格 D. 因债务沦为奴隶的人重获自由 ‎【答案】C ‎【解析】梭伦改革时“按每年收入多少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以财产资格代替部落血缘资格,从而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故选C;第四等级公民政治上无权,排除AB;D出自废除债务奴隶制,排除D。‎ ‎7.《十二铜表法》规定:原告传被告出庭,如被告拒绝,原告可邀请第三者作证,扭押同行。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如诉讼当事人为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保证人,应为具有同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则任何人都可以充任。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点是 A. 条文清晰,实用性强 B. 尊重传统,灵活性强 C. 保护贵族,阶级性强 D. 承认契约,原则性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原告传被告出庭,如被告拒绝,原告可邀请第三者作证,扭押同行。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如诉讼当事人为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保证人,应为具有同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则任何人都可以充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罗马法的特点是条文清晰,实用性强,因此选A。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罗马法有关证人出廷作证的相关内容,不体现阶级性,所以C项错误。罗马法是一种创举,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与传统相关的内容,所以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到契约内容,所以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特点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特点相关知识,属于备考重点,罗马法一般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其特点是私法极为发达完善,公法不甚发展;立法形式灵活简便、独具特色;法制建设与法学研究紧密结合;深湛的原则与制度、科学的概念和术语;卷帙浩繁、规模巨大的法律编纂。‎ ‎8.1784年,英国下议院以208票对196票延搁了首相小威廉·皮特关于增收补助金的议案,并上书国王要求改组政府.小威廉.皮特宣称:“我信任我的同僚,但我更信任自己.”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A. 交给最高法院裁决 B. 提交国王作出决策 C. 悍然出兵驱散议会 D. 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当英国议会与首相产生矛盾时,首相可以解散议会,故D选项正确。A、B选项不属于解决的办法。C选项出现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它与专制统治相关。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点睛:本题关键是要明确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下议会与内阁之间的关系: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对议会负责。明确这一点,本题便不难回答。‎ ‎9.下面关于美国联邦政府的“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联邦法院的大法官是由总统任命的,但需参议院同意,除非犯罪,终身任职 B. 总统及其内阁向国会负责 C. 参议院和众议院的议员都是任期6年 D. 国会拥有立法权和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定A项正确;B错误,总统和议会是相互制衡的关系;C错误;参议院和众议院的议员的任期分别是6年和2年;D项错误,要受到总统和最高法院的制约。‎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1787年宪法·分权制衡 ‎10.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皇帝在国际上代表帝国,以帝国名义宣战、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或条约,首相主持帝国政府,不对议会负责,可以解散议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行使立法权;帝国司法机关为帝国法院,地方法院则是各邦法院。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 有明显的专制主义色彩 B. 政体体现出分权的思想 C. 建立起了责任内阁制度 D.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中“德意志皇帝在国际上代表帝国,以帝国名义宣战、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或条约,首相主持帝国政府,不对议会负责,可以解散议会”可得出帝国皇帝独揽国家大权,首先可以解散议会且向皇帝负责,实际上是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在德国,帝国宰相向皇帝负责,可以解散议会,无分权体现,故B项排除;责任内阁制度下,内阁掌握行政权,同时受议会约束,但德国首相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因此,不是责任内阁制,故C项排除;“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是英国,而不是德国,德国广地拥有实际的大权,故D项排除。‎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德国代议制特点 ‎11.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 B.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 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意思可知,材料只涉及到广州一个地方的情况,不能体现整个全国的对外贸易都是下降的,故也得不出“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这一结论,所以A项是错误的;鸦片战争以后,广州不再是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其垄断地位被打破,其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故选B;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是增长的,而不是缩减,故C项的说法违背史实,所以可以排除;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作为对外贸易的港口,不可能出现“限制广州对外贸易”的情况,故D项说法违背史实。‎ 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 ‎12.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你认为战胜国“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 A. 战争赔款太少 B. 外国商品滞销 C. 清政府的抵制 D. 鸦片仍然不能输入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十年之后,英国仍未真正打开中国市场,受到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商品在中国滞销,B项正确。《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赔款并不少,排除A。战胜国“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外国商品在中国滞销,而不是清政府的抵制,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鸦片能否输入中国的信息,且鸦片只是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借口,真实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排除D。‎ ‎13.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是 A.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 “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 “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D. “凡有仿造外国火车、轮船、器皿者,给予专利鼓励”‎ ‎【答案】D ‎【解析】AB项超越时代和阶级属性,有空想性,故排除;C项体现了封建等级秩序,是落后的,故排除;D项体现了要发展近代化,故D项符合题意。‎ ‎14.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辛丑条约》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多涉及开埠通商和割地等条款;后一阶段,列强要求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这一变化说明 A.列强由经济侵略转为政治侵略 ‎ B.中国领土已经被逐渐瓜分完毕 C.清政府巳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 D.列强进人商品输出为主的阶段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从要求开埠通商、割地赔款到要求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实际上是逐渐控制清政府的过程,并最终控制了清政府,这说明清政府变成列强在华的统治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错误,不是政治侵略,是以华治华;B项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列强进人商品输出为主的阶段的标志是《马关条约》。‎ 考点: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辛丑条约》‎ ‎15.《马关条约》的内容中,最能反映帝国主义国家一致要求的是 A. 开通内河新航线 B. 增开内地通商口岸 C. 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厂 D. 赔偿巨额的军费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此时对外主要要求是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故《马关条约》中允许资本主义国家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是资本输出的体现,C项正确。关于开通内河新航线、增开内地通商口岸、赔偿巨额的军费等内容,在以前的不平等条约中就已经出现,与题意不符,排除ABD。‎ ‎16.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基本一致 B. 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基本一致 C. 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基本一致 D. 革命对象和革命领导阶级基本一致 ‎【答案】C ‎【解析】‎ 题目中所述三个事件的领导阶级并不一致,因为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而解放战争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A、D项错误,排除;B项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也不一致,因为前两个事件的结果最终没有完全成功,所以与其指导思想就不一致了,所以排除B;三个事件的革命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任务也一致,都是反帝反封建,所以C符合题意。‎ 点睛: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按照革命的领导阶级来划分的。所以在本题中一定要明确民主革命在中国的特殊性。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的前途、对象、革命的指导思想等都不同,但是革命性质及任务却是一致的。‎ ‎17.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这说明五四运动 A. 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 B. 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 C. 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 D. 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五四运动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即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故D正确。五四运动不是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故A排除。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属于反帝反封运动,故B排除。五四运动没有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故C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 ‎18.《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A.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 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 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 圣西门、傅里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设想了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但不能指明实现这些理想的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为工人阶级自我解放指明正确的方向,社会主义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故B项正确;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是指的巴黎公社,故A项错误;C项是《共产党宣言》的观点,故C错误;材料中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不是说明工人运动的自觉性,故D项错误。‎ ‎19.巴黎公社与俄国十月革命同为无产阶级革命,都建立了政权,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点在于 A. 十月革命比巴黎公社晚了近半个世纪 B. 十月革命是列宁领导的,巴黎公社是马克思领导的 C. 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 巴黎公社失败了,十月革命因未遭到临时政府的镇压而取得了成功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虽然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但不久便失败了;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故选C项。二者发生的时间不是主要的不同点,故A项错误;巴黎公社不是马克思领导的,故B项错误;十月革命遭到了临时政府的镇压,故D项错误。‎ ‎20.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 A. 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 B. 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C. 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 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惟目前的内外压迫……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即可知,材料主张进行各阶级联合的国民革命,由此可知,这一论述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B正确。材料没有具体阐述新三民主义理论的内容,排除A。工农武装割据不与国民党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党外合作,不符合材料,C、D两项排除。‎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统一战线 点睛:解答本题,应注意比较革命统一战线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异同:‎ 相同点:都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并推动实现的;都采取国共合作的形式;都适应历史发展,促进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发展;都由于国民党反动势力的破坏而告终。‎ 不同点:历史背景不同——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前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前,日本大举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具体内容不同——革命统一战线为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独立,新三民主义成为合作的政治基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两党在民族矛盾上升时的协调行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有更大的独立性;影响不同——革命统一战线时期,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因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使蒋介石、汪精卫公开背叛并大肆屠杀工农群众,大革命失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逐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坚持领导,人民革命力量得到空前发展,为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21.毛泽东说:“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该军事行动的“战略作用”是( )‎ A.迫使国民党停止全面进攻 B.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C.拉开对国民党战略决战的序幕 D.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材料中没有显示,而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是1948年9月开始的辽沈战役,排除;D项是三大战役意义,排除。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解放战争·战略进攻 ‎22.“人大和国务院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管理机关,如果把人民政协也搞成国家权力机关,就成为二元论了,这样就重复了、分散了,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与毛泽东这段话直接相关的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召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人大和国务院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管理机关,如果把人民政协也搞成国家权力机关,就成为二元论了,这样就重复了、分散了,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说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之前,故B项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初期政治•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果 ‎23.1980年8月,邓小平在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爱娜·法拉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为此,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A. 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C. 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 D. 发展基层民主 ‎【答案】B ‎【解析】‎ ‎【详解】‎ 文化大革命时期使国家的民主法制肆意践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十年没有召开,因此“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就是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故B项正确;A和C只是完善民主法制建设一个方面;D是1998年提出关于基层民主选举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24.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A. 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 海峡两岸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九二共识是用于概括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在1992年香港会谈中就“一个中国”问题及其内涵进行讨论所形成之认识见解的名词。其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B正确;其它选项与题意无关,均排除。‎ ‎25.某学校的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二战后的国际关系课题时,要给“柏林墙”、“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朝鲜战争”这些材料冠一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A. 美苏冷战 B. 和平与动荡并存 C.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D. 多极化趋势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柏林墙是美苏在欧洲冷战的体现,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美苏在亚洲冷战中的热战的体现,古巴导弹危机也是美苏对峙的体现,故主题应是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C项正确。美苏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其中“越南战争”、“朝鲜战争”属于热战,排除A。材料反映的主题都是与动荡有关,没有涉及和平的信息,故不是和平与动荡并存,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多个中心力量的崛起,无法体现多极化趋势加强,排除D。‎ ‎26.“战后欧洲合作与发展,是从这两个欧洲中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开始的,这两国是宿怨深厚的邻居……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这两个国家是 A. 英法 B. 英美 C. 法德 D. 法意 ‎【答案】C ‎【解析】“相逢一笑泯恩仇”是指德国和法国的和解,迈开了西欧国家联合的第一步,故C正确;其他国家组合不正确,排除。‎ ‎27.1952年4月20日,周恩来在一次我国驻外使节会议上讲话时指出:“历史上,有在革命胜利后把旧的外交关系继承下来的,如辛亥革命后,当时的政府希望很快地得到外国承认而承袭了旧的关系。我们不这样做。”这里的“不这样做”是指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A. "一边倒"‎ B. "另起炉灶"‎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反对霸权主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希望很快地得到外国承认而承袭了旧的关系。但新中国成立后不承认旧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符合“另起炉灶”内容,故B项正确;“一边倒”是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体,故A项错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残余势力,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反对霸权主义”的内容,故D项错误。所以应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建国初期的外交•“另起炉灶”‎ ‎28.“现存的全球治理格局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强权仍在,美元霸权仍在,与此同时,区域秩序重构也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越来越频繁上演的‘动作戏’。”材料中的“动作戏”说明 A. 美国在到处干涉国际事务 B. 世界上联合抗美力量增强 C.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加强 D. 地区冲突己成世界新危机 ‎【答案】C ‎【解析】两极格局终结后,美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其他国家则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材料中的“区域秩序重构”的“动作戏”增多,说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加强。故答案为C项。AB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这种“区域秩序重构”的“动作戏”并非就是地区冲突,排除D项。‎ ‎29.明代时期关于苏南太湖地区生产生活的《便民图纂》载:“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讲相当。”这反映了 A. 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B. 农民生活悠闲且富足 C. 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 D. 家庭生产的经营形式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男子采桑,女子喂蚕,体现的是家庭生产的经营形式,故D项正确;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农民生活悠闲且富足、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材料均没有体现,故排除ABC三项。‎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结合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分析即可。‎ ‎30.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 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 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D. 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推动了私田的开垦。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因此ACD都取决于B.‎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农业·土地制度的演变 ‎31.(题文)“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是至今流传在上海地区的一首民谣。下列对“黄婆婆”历史贡献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促进了古代蚕桑生产的发展 B. 推动了古代丝织技术的发展 C. 促进了汉代纺织技术的改进 D. 推动了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黄道婆的历史贡献,即推动了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故D正确。古代蚕桑生产属于丝织业,不是棉纺织业,故A排除。古代丝织技术与黄道婆无关,故B排除。黄道婆是元朝人,不是汉代,故C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纺织业 ‎32.在宋代,“发展众多,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交换市场,是沟通城乡的桥梁”。以上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A. 草市 B. 夜市 C. 晓市 D. 街市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宋代”、“交换市场”、“沟通城乡的桥梁”,并根据所学可知,这种经济现象是宋代的乡村集市——草市。所以答案选A;夜市是唐朝城市中出现,故B项错误;C类似于夜市的早市,故C项错误;街市夜市位于城市中位置,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草市 ‎【名师点睛】古代“市”的基本形态 ‎(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33.(题文)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A. 重农抑商 B. 农商并重 C. 重商主义 D. 自由主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内容看,唐甄认为要实现国家富强,必须重视发展农业和商业,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农商并重 ‎【名师点睛】明末清初,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使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受到挑战,“工商皆本”思想在一些士大夫中出现。‎ ‎34.“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点了。”从长远来看,在这一变化中收益最多的国家是 A. 西班牙 B. 葡萄牙 C. 意大利 D. 英国 ‎【答案】D ‎【解析】1500年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长期收益者是英国,借此成为工业强国,故D正确;其他选项均不是长期收益者,排除。‎ ‎35.有人说,21世纪是海洋经济的时代,而古希腊的战略家狄米斯·托克利也曾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17世纪控制海洋、拥有海上殖民霸权的国家是 A. 西班牙 B.荷兰 C.法国 D.英国 ‎【答案】B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7世纪时期荷兰成为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海外贸易发达,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欧洲商船数量最多的国家,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因此选B;西班牙是16世纪霸主,故A错误;法国是在荷兰之后,故C现错误;英国是18世纪殖民国家,故D项错误。‎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荷兰的影响 ‎36.19世纪初的一则名人讣告这样评价他的某项成果:“他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的力大无穷,……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有助并报偿后代的劳动。”这位名人是( )‎ A. 牛顿 B. 瓦特 C. 西门子 D. 爱迪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知材料所描述的发明解决了动力问题,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运用,所以应为瓦特的蒸汽机,所以选B。牛顿的经典力学是17世纪的成就,排除A;西门子的发电机和爱迪生的电都是19世纪后期的成就,排除CD两项。‎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瓦特改良蒸汽机•意义 ‎【名师点睛】工业革命引起生产领域的变化:‎ ‎(1)生产力:工业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生产组织形式: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3)经济结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4)社会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化进程加快;但也造成贫富差距,交通拥挤。‎ ‎37.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期间,国民政府针对长江部分航道堵塞情况严重的问题,花大力气对长江航道进行了疏理,炸毁了威胁船只的暗礁,清理淤积的河床,扩大长江的航运量。以上举措。‎ A. 加速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 适应了全面抗战需要 C. 抵制了列强的经济扩张 D. 强化了经济统制政策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来看,国民政府炸毁暗礁是为了扩大长江的航运量,说明这是对国民经济有利的,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这个时间段并未进入全面抗战时期;C选项与材料无关;D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 ‎38.下表是1915~1919年中国纱厂盈利指数,造成这种势头的最主要原因是 年份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盈利指数 ‎-4.38‎ ‎7.61‎ ‎36.93‎ ‎21.43‎ ‎70.56‎ A. 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鼓励 B. “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C. 群众性反帝斗争的推动 D. 帝国主义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1915—1919年中国纱厂盈利指数”可知,1915-1919年中国纱厂盈利呈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时期,造成这种势头的最主要原因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D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于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实业救国”思想可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B。C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 ‎【点睛】‎ 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根据材料归纳1915~1919年中国纱厂盈利指数的发展趋势,二是结合民族资本主义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39.苏(俄)联某领导人指出:“一条是资本主义道路,就是用在农业中培植资本主义的方法使农业成为大农业……另一条是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农业中培植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任何第三条道路都是没有而且不可能有的。”这一论断 A. 是对苏联国情的准确概括 B. 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要求 C.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D. 不利于苏联农业经济长期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苏联曾经采取过资本主义的方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因此斯大林提及的两条道路并不是对苏联国情的准确概括,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中没有培植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内容,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利用资本主义的成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与材料中的观点不符,故C项错误。苏联发展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不符合苏联的生产力水平,故D项正确。‎ ‎40.德国经济学家路德维希·艾喻德指出:“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想把企业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这表明他主张 A. 实行大规模国有化改革 B. 取消市场调节作用 C. 放弃对经济的干预 D. 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中材料的前半句强调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后半句强调的是必须让市场发挥调节作用,故作者的主张应是市场与计划相结合。故选D。A项只是说的宏观调控的部分;BC项错误,材料明确说明“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不能只抓一个方面。‎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41.英国首相撒切尔(1979-1990年在任)上任后亳不妥协地进行了改革,信奉“自由主义”的她开始对英国的“懒人”模式宣战,铁腕对付工会改革,并大刀阔斧地削减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她坚信个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改善生活状态。上述政策的最大特点是 A. 对经济进行大力国家干预 B. 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C. 减少经济干预,减少福利 D. 完善“人民资本主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英国“福利国家”制度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依据材料中“信奉自由主义”的信息可知,撒切尔“改革”不会大力国家干预,只会减少国家干预,A项错误;材料中“大刀阔斧地削减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表明,80年代以后(1979—1990年在任)英国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而不是“建立”,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对英国的懒人模式宣战”、“削减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C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人民资本主义是指发达国家资本家无法拥有企业的全部所有权,股票分散化的趋势,但题干中没有涉及,排除D。故选C。‎ 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福利国家”‎ ‎42.195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对前来访问的苏共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说:“先生,您在着手大规模改革,这当然好!我只是劝您不要操之过急。靠跳跃两步跨越鸿沟是相当难的,还可能会坠入沟中”。这从侧面反映了 A. 英国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敌视 B. 赫鲁晓夫改革犯了急躁冒进错误 C. 西方国家大肆攻击社会主义制度 D. 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严重弊端 ‎【答案】B ‎【解析】材料“劝您不要操之过急。靠跳跃两步跨越鸿沟是相当难的”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急躁冒进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英国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敌视,故A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西方国家大肆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严重弊端,故D错误。故选B。‎ ‎43.“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它反映的20世纪五十年代末的现象主要是由于 A. 建设经验缺乏 B.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 国际形势紧张 D. “左”倾错误泛滥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青壮炼铁去”可知是大跃进中大炼钢铁活动, 说明20世纪50年代末“左”倾错误的严重泛滥,D正确;A不是主要原因;B属于自然现象;D是国际原因。‎ 点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区别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都是“左”倾错误的体现,但两者本质属性不一样,“大跃进”运动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两者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都破坏了经济发展。‎ ‎44.“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1980年产粮5.02亿公斤;1981年产粮6.70亿公斤;1982年产粮7.15亿公斤。”这则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 A、凤阳县粮食产量的逐年提高 ‎ B、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地调动 ‎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 D、改变了凤阳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考生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材料体现了凤阳县粮食产量的逐年提高,但从本质上说明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粮食产量的提高。A项是现象,不是本质,故排除;B项不是本质,故排除;D项中的“社会面貌”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项。‎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4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步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格局,其正确顺序是 A. 经济特区—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B. 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C.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 D.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等五个经济特区;1984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由沿海向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延伸。故我国对外开放的顺序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排除ABC,所以选D。‎ ‎46.(题文)有人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自大航海时代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全球化进展。该观点的提出是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A. 提供全球经济技术援助 B. 确立美国全球霸主地位 C. 消除了各国的贸易壁垒 D. 建立制度化的货币体系 ‎【答案】D ‎【解析】‎ 布雷顿森林体系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大机构及其内部协定,使战后国际金融货币领域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故D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货币金融体系,故A项错误。B的美国经济霸权与全球化无直接关系。当今世界贸易壁垒仍然存在,故C项“消除了”表述错误。‎ ‎47.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这体现了舒曼的初衷是 A. 掌握联营机构的领导权 B. 与英国争夺欧洲市场 C. 联合西欧抗衡美苏 D. 实现和德国的和解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煤钢共同体的设想,这符合实现法德和解俄初衷,故D项正确;舒曼的初衷是缓和法国和德国矛盾,故A项错误;法德和解是实现欧洲一体化重要步骤,不是与英国争夺市场,也不是抗衡美苏,故B和C项错误。‎ ‎48.跨国公司的罪状很多:侵犯劳工权利、破坏生态环境、加剧第三世界国家的贫困、影响力超越国家之上等等。接下来受到攻击的是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因为它们被认为是全球化进程的主要推动者,跨国公司的“奴仆”。这说明 A. 经济全球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B. 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具有抵制作用 C. 自然资源成为南北争夺的重点 D. 当今世界需要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很多,需要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故D项正确。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排除A。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具有推动和阻碍的双层作用,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自然资源成为南北争夺的重点,而是强调需要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排除C。‎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非选择题 ‎49.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追求近代化的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对古老东方(封建制度)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但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走“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取乡村,而是相反的道路”,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中国革命战争是持久战,帝国主义的力量和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规定了这个持久性……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要求我们勇敢地抛弃关门主义,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防止冒险主义。‎ ‎——1935年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在1937年8月7日的国防会议上,国民政府决定开展“全面抗战”“采取持久消耗的战略”。蒋介石这时亦认为,“倭寇要求速战速决,我们却要进行持久战、消耗战。”‎ ‎——《先总统蒋公全集》‎ ‎(1)依据材料一,概括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政治原因,并从近代化角度说明为何“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最大功绩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比较全面抗战前和全面抗战后初期,国共两党对日策略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形成两种不同结局的主要原因。‎ ‎【答案】‎ ‎(1)原因:落后的中国封建制度难于对抗先进的英国资本主义制度。说明: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迫开始了近代化进程。(或者答“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等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2)功绩: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3)同:全面抗日,持久抗战。异:中共提出组织统一战线策略,反对冒险主义,相较国民党方针更为具体。原因:甲午战争,清政府战略错误,没有广泛地动员民众,缺乏国际的支援,政府统治腐败;抗日战争,有正确战略的指导,形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的抗战,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援。‎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政治原因,根据材料一“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对古老东方(封建制度)的胜利”可从政治制度落后方面回答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政治原因。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推动中国近代化方面思考作答。‎ ‎(2)根据材料二“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制度方面回答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最大功绩即可。‎ ‎(3)第一小问,关于国共两党对日策略的异同,解题的关键是找出各自的对日策略,然后进行比较即可知道异同。关于相同方面,根据材料三“中国革命战争是持久战”、“全面抗战”、“采取持久消耗的战略”等信息可从全面抗战、持久抗战的角度回答即可。关于不同方面,根据材料三“要求我们勇敢地抛弃关门主义,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防止冒险主义”可从建立统一战线方面分析中国共产党的策略;根据材料三“寇要求速战速决,我们却要进行持久战、消耗战”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的抗战策略缺乏具体方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府腐败、缺乏民众支持和国际支援、战略错误等方面回答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国共两党合作、战略策略正确、国际支援等方面回答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点睛】‎ 材料解析题的四步解题方法:‎ 第一步,先看该题设问,明白该题提问的角度、内容和解答要求,如抓住本题 “政治原因、说明”“功绩”“异同、原因”等相关设问要求。‎ 第二步,读材料,找出关键字词句,最大限度的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对古老东方(封建制度)的胜利”、“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中国革命战争是持久战”、“全面抗战”、“采取持久消耗的战略”等,紧扣设问要求。‎ 第三步,回归教材,分析材料与课本某一内容的联系。抓住教材中关于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相关内容,紧扣设问,逐一分析材料即可解决。‎ 第四步,提炼答案,分点作答,答案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总结后得出的。‎ ‎50.工业革命、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是改变人类命运和世界面貌的三位一体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1848年)‎ 材料二 只要发展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就具有不可阻挡之势。19世纪,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发动了第一次经济全球化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反思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利弊得失的基础上,世界进入了“战后秩序”时期。……美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领头羊……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曾经进行过非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最辉煌尝试的原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等亚洲国家,在20世纪实行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但最终未能取得成功:或者解体,或者“归顺”市场经济。‎ ‎——金碚《论经济全球化3.0时代》‎ 材料三 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广互利共赢。……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愿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共同繁荣。‎ ‎——习近平2016年《G20工商峰会主旨演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以中国为例概括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未开化和半开化国家”的双重性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如何构建世界经济“战后秩序”的?试从全球经济视角分析原苏联东欧等国家经济体制转变的主要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当今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理念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19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1)主要:工业革命。‎ 影响:带来民族危机(逐步沦为半殖民地);促进近代化。‎ ‎(2)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关贸总协定。影响:加速经济全球化。‎ ‎(3)扩大对外开放;互利共赢。‎ ‎(4)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发展;世界经济协调机制(国际经济组织)的推动等。‎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可从工业革命方面回答主要原因即可。关于影响,根据材料一“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可从对中国既带来灾难和又推动中国近代化方面回答影响即可。‎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建立金融体系、贸易体系方面回答美国构建世界经济“战后秩序”。紧扣设问要求“全球经济视角”,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加速经济全球化方面回答原苏联东欧等国家经济体制转变的主要影响即可。‎ ‎(3)根据材料三“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广互利共赢”概括主要理念即可。‎ ‎(4)关于概括推动19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材料一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推动、材料二反映的是世界经济协调机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